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一百四十二章

關燈
第一百四十二章

是夜。

蕭尋光離開好一會兒, 蕭尋初還獨自坐在廊下觀賞天空。

他甚至難得地取出了“折千桂”——

這是月縣先前的知縣胡未明釀造的酒。

此酒配方本已在世間絕跡,但謝知秋從胡知縣生前的手記裏找到了折千桂的配方。

她將配方留給了月縣的百姓。後來輔以她本人獨赴龍鳳樓、為胡知縣翻案之類的話本故事,折千桂一舉成為月縣聞名於世的特產, 連在梁城都能買到。

謝知秋與蕭尋初都不太喝酒, 但他們會在家中放幾壇折千桂,作為對月縣的回憶。

蕭尋初平時幾個月都不會想起來要小酌, 今晚卻難得地在夜晚品酒, 喝了兩三杯。

天空不知何時放晴了, 暴雨止歇,晚風吹開烏雲,露出一輪清透的圓月。

蕭尋初披散著長發坐在屋前, 寬松的白衣與月光同色。

微風吹動他的發絲, 他手持白瓷酒盞,望著空中皎月,感慨道:“想不到今晚竟還能雲開見月。雨後的明月……看起來是比平日皎潔。”

謝知秋凝視片刻, 從屋中走出來,坐在他身邊,一同賞月。

她道:“俗世汙濁, 而青空無垢。偶爾能見到這樣的月色,確實會讓人感到不枉此生。”

蕭尋初遞過酒盞,笑著與謝知秋輕輕碰杯。

二人各自飲下一口。

淡酒過喉, 蕭尋初忽而道:“多謝你,謝知秋。真沒想到有朝一日, 我能從大哥口中聽到那樣的話。”

蕭尋初從未對人言過。

他其實, 是感到孤獨的。

在十四五歲的年紀舍棄原本擁有的一切, 與父母決裂,違逆世俗的認知潮流, 頂住無數流言蜚語,一個人住到山上,學習從未得到認可的隱世之學。

後來師父去世,師兄弟爭吵決裂,所有人都放棄離山,唯有他一人還守著那一間看得見師父墳塋的草廬,日覆一日,夜覆一夜,當著無人理解的“怪人”。

在謝知秋出現之前,他沒有遇見過肯定他的人。

但謝知秋讚賞他的知識技能,引他下山,並用她的方式,幫他將這門學問的成果應用於世。

若不是謝知秋,他和兄長大概一輩子都不了解對方在幹什麽,他也聽不到自己兄長說出這樣的話。

其實無論由誰來肯定他,他都會高興。

但當這樣的人中出現一個他的親人時,蕭尋初內心湧現出的喜悅,甚至超乎他自己的想象。

蕭尋初定了定神,方言道:“畢竟我剛對你表明心意,再說這樣的話,可能聽上去像刻意給你灌甜言蜜語,不過……此言的確字字發自真心。

“其實,我時常在想,遇見你,於我而言,許是此生最幸運的事。”

他想要說這話的原因,其中甚至不包括男女之情。

謝知秋現在還在計劃建設幫助工匠的義學,她的打算是先將教育體系建起來,然後逐漸將墨家的學說融入其中,等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的人多起來,話語權自然會增大,後續便可將全部思想公諸於世。

日後方國會變成什麽樣,蕭尋初光是展望起來,都感到無比期待。

謝知秋聽蕭尋初這樣說,手輕輕一晃,酒盞中心泛起一圈小小的漣漪。

她平時做事很果決,但卻不太擅長應對這樣的答謝。

尤其這話從蕭尋初口中說出,正如他所言的,有一點點像甜言蜜語。

謝知秋晃了晃神,方才應道:“……嗯。”

*

“哦?雨竟然停了。”

“出月亮了!”

“真是天公作美,連老天爺都不忍壞諸位大人的雅興,這才放晴啊!來來來,快作詩,誰先來一首?”

“既然如此,我先來!”

入夜,梁城一座臺樓之上,仍是熱鬧非凡,不少人齊聚於此,以文會友。

這批人中,不少都是朝中官員,不過比起齊家的各種詩會花會,這些人的聚會要來得樸素許多。

若是齊慕先那一派人舉行文會,往來之人必定非富即貴,不說人人都是朝中重臣、王宮貴胄,至少也得有名有姓,方可踏進齊家門檻。而且文會上必定有美酒佳肴,齊慕先喜松,各種名貴的盆栽松樹亦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亮點。

相較之下,今日樓臺上這些人,喝的是廉價的清酒,賞的是免費的風月,席間有朝廷命官,但也有兩袖清風的寒士,純粹以志趣結交,而無關權勢——

他們自詡文人“清流”,明面上不曾挑明,但私下都與齊慕先那一派“濁流”割席,十分厭惡齊派以利而合、專權朝堂的做派。

若是謝知秋在此,多半會發現這些人中有幾個熟面孔——

當年在太學指點過她的太學博士嚴仲。

嚴仲那個養八哥的好友。

還有她在大理寺時提攜她許多的大理寺少卿祝維平——這人是有點墻頭草的做派,其實是會一部分剛直之士不屑的,但他為人處世方面還算清正,又確有學識,還是被接納了進來。

今夜本來天氣不佳,不適合同聚,但賞景會友,重要的是“友”,而非其他。

況且在狂風暴雨中飲酒品詩,倒更有文人墨客喜愛的狂士風範,別有風雅之感,眾人七七八八互相拉了拉,居然還真湊齊了一批人。

眾人在高臺上,眼見著天空放晴還出了月亮,都極為興奮,認為這是難得的經歷,紛紛寫詩助興。

在寫出幾首不痛不癢的詩後,忽然,其中一位寒士道——

“旭日繁星盡齊天,烏雲霾雨覆幽臺。一夜蕭風拂霧去,忽見皎月出顏來。”

此詩一出,眾人面面相覷。

不久,有人笑道:“王兄,你這是詩中有話啊。”

要是在公開的場合,這詩就要惹麻煩了,但這是好友私下相聚,且彼此知根知底,說話尺度也就可以大點,更何況沒事罵罵齊慕先也算是大家的慣例活動,反而可以使話題更加熱絡。

那寒士將手中之酒一飲而盡,故意裝傻道:“我有什麽話,世人苦齊天久已,我這是痛快,痛快啊!”

“我敬王兄一杯,我懂王兄,我也痛快!”

“王兄你平時看到哪個官員都要罵罵咧咧,頭一次見你誇人……不過我也懂你,來,喝一杯!”

眾人喝了一輪酒。

這時,其中一人問坐在角落裏的中年人,道:“史大人,依你之見,齊慕先這回能倒臺嗎?這可是他近二十年來受威脅最大的一次了,若是再不倒,真是老天都奈何不了他。”

中年人大約五十來歲,一把年紀了,打扮卻不大修邊幅——

他頭上只插了支木簪,身上的常服寬大松敞,喝酒時他將酒撒了,袖子上染上一大片酒漬,但他全然沒在意,繼續喝酒品詩,完全沒有更衣的意思。

在文會上,他其實沒怎麽說話,但眾人交談時,偏偏都不會錯過他的意見,顯出一種特殊的尊敬。

此人名為史守成。

是當今的禮部尚書,亦是這個不拘一格的文會中心人物。他崇尚以義合,不以利合,廣結天下君子,是這裏的老前輩。

聽到那位文友問他的話,史守成略頓了頓。

他道:“不好說,齊慕先於方和宗有恩,和宗是安宗與當今聖上的父親,這種威望不是輕易能扳動的。

“蕭尋初現在看著風頭是不錯,但太年輕,未來還不可知。”

那文友有些失望:“史大人也看不清啊。”

這時,另一人道:“不過,這個蕭尋初雖然年輕,瞧著卻像個實幹的人!我早就覺得梁城賦稅太重,應該予民減負,奈何這事阻力重重……蕭尋初能將這事辦下來,我就敬他三分!

“當然,他一開始說減稅能增加財政,我覺得完全是天方夜譚,以為只是為推動此策找個借口,沒想到……這人不愧是二十歲的狀元,腦子是和普通人有些不同。”

此話一出,又有人附和:“我也蒙他關照了。你們知道,我一直想修梁城外的水渠,奈何上級唯利是圖,撈錢撈得厲害,要出資就一毛不拔,全然不將民生放在眼裏……如今換了蕭尋初主事,他親自過問了城郊農田的情況,我抱著試試的心態提了提水渠,沒想到他只是考慮了一下,就做主同意了!我以前可和他完全沒有交情,也沒送過禮什麽的。”

“那水渠修的是好,才幾個月,外面麥田就金燦燦的了……而且他好像也沒搶你功勞。”

“要我說,這事本來就是應該的。只是其他人太差了,才襯得蕭尋初好些。他有些想法還是過於激進了,而且花了不少心思在扶持‘工’這一業上,對根基的‘農’重視卻不足,聽說他早年想當工匠,這樣做未免私心太重。不過,大部分方向確實是好的……”

一群人文人說來說去,都對“蕭尋初”這個人讚賞頗多。

盡管其中也有苛刻挑剔的指摘之詞,但比起他們以前點評朝中其他官員的刻薄,這已經算很好了。

這時,其中一人又問道:“史大人,雖說我們往常是不摻和這些事的,不過齊慕先現在看起來搖搖欲墜,是扳倒他的好時機。

“這麽多年了,這可是難得的機會。

“史大人可有考慮與那蕭尋初走得近些,或者暗中協助一二?當然,若是史大人邀請他一同來文會上聊聊,我等自也是期待的。”

史守成一頓。

他看上去像是考慮一下,才道:“再說吧,再說。”

*

文會上氣氛熱絡,不久話題就轉了風向,又聊別的去了。

然而,史守成卻沈寂下來,沒有加入他們,反而自己獨自凝思。

實際上,不用其他人提議,關於是否要拉近與蕭尋初的距離這件事,他早就反覆考慮過多次。

他一般是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們與齊慕先那幫憑借利益凝結的烏合之眾不一樣,他們是靠志趣與才學走到一起的,非但高尚許多,而且絕非結黨營私之輩。

但事實是,要在朝堂長久而立,如果沒有靠得住的朋友,簡直千難萬難。

必要的時候,他們彼此是一定要互相幫助的。

在蕭尋初出現之前,史守成自認是齊慕先最大的對手。

他承認齊慕先有能力,但同時也看不慣他一手遮天的作為。所以,史守成不斷在發掘並提攜他認為品行高尚、務實能幹的人,逐漸地,他在朝中同樣擁有了一些名望和力量。

當然,他還全然鬥不過齊慕先,所以多年來,他始終蟄伏不發,沒有與齊慕先正面沖突。

齊慕先多半看得出他的心思,但齊慕先做人會留一線,並非趕盡殺絕的人。

他大概是覺得史守成這批官員都還算可用,朝廷總還是需要有人做實事的,於是留了他們下來。雖然這些年,齊慕先偶爾也會打壓一下史守成的人、適時鏟除一下他們的成員,但總得而言還是給了一條生路,始終沒將他們摁死。

齊宣正這事,史守成很看不慣。

齊慕先這個兒子,又逛窯子,又殺人,後面還想以權壓人,實在是敗類中的垃圾,沒一點可取之處。

可是,當“蕭尋初”這個人冒出來,他心情又很覆雜。

起初,“蕭尋初”憑借月縣雨娘案名聲鵲起,他覺得不過是個朝中新秀,又會曇花一現,過不了多久就會銷聲匿跡。

後來,“蕭尋初”憑借天鶴船討好新帝,又與齊慕先逐漸走得近,他又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心想又是一個沽名釣譽之輩。

再後來,“蕭尋初”竟試圖在齊宣正之案上與齊慕先對著幹,史守成心說年輕人就是不理智,這下大概徹底完了。

結果,“蕭尋初”竟一手逆轉乾坤,還憑借此案讓自身威望一飛沖天,一舉成了足以與齊慕先分庭抗禮的人物。

每回上朝,史守成看到“蕭尋初”那身紫色公服,總是感到說不出的刺眼。

他是喜歡提攜年輕人。

可是,如果一個年輕人把他醞釀多年想幹的事幹了,一舉超到他前面,那又另當別論。

二十歲中狀元也就算了,這個“蕭尋初”今年才二十三歲,竟然官至參知政事。

史守成是三十五歲中的進士,拼搏二十餘年,好不容易當上禮部尚書。

今年他五十九歲了,這麽一把年紀,上朝居然要站在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後面,將這種毛頭小子當作頂頭上司。

個中滋味,唯有親歷者才會明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