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秤高秤低
關燈
小
中
大
還有的說王饅頭好色,有年輕漂亮的女人去打飯,勺子就端的平平的。這一仄一平,能差出少半碗粥來。
這一指責,雖然有時連傳的人自己都有些膽虛,但卻傳的最廣。一時間,王饅頭的這些傳聞,幾乎成了十一隊社員家前屋後的所有談資。
這些話也傳到了王饅頭的耳朵裏,氣得只想摔勺子。但他也不想離開這個肥水之地:
每頓飯,光鍋嘎巴也能鏟出兩碗來,這個自然也就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為了平息人們的指責,也為了保住這肥水之地,王饅頭考慮再三,只有向白頭發老奶奶求救來了。
點燃了三炷香,磕了三個頭,把心裏想的默默祈禱了一番。
一扭頭,見臘梅正怔怔地望著自己,王饅頭不由臉一紅,沖臘梅抱了抱拳,然後坐在鋪沿兒上,誠懇地說:
“臘梅,起伯伯實在沒辦法了。你給我求求白頭發老奶奶,看用什麽法子堵住人們的嘴,不對我說三道四的。
“我可以向老天爺起毒誓,絕沒有偏向誰也沒苦害誰,盡量一勺端平。人們說的那些,我絕沒有做。
“如果心能掏出來給人看,我真想打開我的胸膛,讓人們看個明白——看我的心眼兒長沒長歪歪!”
臘梅知道,前世裏的王饅頭也是大師傅,也經歷了同樣的風波。後來鬧的實在解決不了了,隊上為了平息人們的怨言,實行了用磅秤秤粥。粥多粥少,磅秤上一目了然。
“我給你出個主意,你看怎麽樣?”臘梅以商量的口氣說:“我知道你想一碗水端平,對誰都一樣。但總有個手抖的時候,勺子一仄歪,就是一大口粥。
“不是你經意的,但給誰少了誰也不願意。我看不如這樣,把隊上的磅秤弄到夥房裏來,給社員們秤粥。以秤為準,這樣就說不出什麽來了。”
王饅頭一拍腦門:“哎,對呀!以秤為準,大家都能看到,不就說不出什麽來了嘛!臘梅,謝謝你,我給隊長說去,看他同意不。”
聽了王饅頭的訴說,也為了消除人們的猜疑,王貴蘭果然同意把磅秤弄了來。每頓飯都定出一個標準勺,按其重量,給人們往家什裏打。
無論誰來打粥,先秤盛粥的家什,打完粥後,再秤一次,多了舀出來,少了再添上點兒。
這樣一來,打粥慢了很多,卻公平了,人們也都心甘情願地排隊等著。
就這樣,還時常為秤高秤低搗亂,三天兩頭會有人把已打回家的粥又拎回來讓重新過稱。
最先向王饅頭公開發難的,是王貴安的母親。
那天早晨,王貴安剛把粥打回去,他母親就一路罵罵咧咧地闖了進來,上去就將王貴安剛打回去的粥往磅秤上一放,喝叫:
“王饅頭,你心長到肩膀上去了,光偏向漂亮女人,欺負起我家兒毛蛋子來啦!”
王饅頭對王貴安母親一貫的罵街行徑司空見慣,但這一回,對方將罵街矛頭直接沖向自己,這還是第一次遇到。不服氣地回嘴道:
“興嫂你嘴裏留點兒陰德好不好,我多會兒欺負你家兒子了?”
貴安母親:“還說沒欺負,你自己看看秤。”
看了看秤星,打給王貴安家粥的份量是不足。但精明過人的王饅頭立刻就作出了回擊:“打出去的時候是熱的,水氣跑了還能不輕一些?”
貴安母親:“我們是來打粥的,不是來打氣的,憑什麽把氣算在粥裏?”
王饅頭一看沒壓住對方,又說:“出門時一準夠秤,誰能保證你兒子路上沒偷吃!”
貴安母親一看王饅頭賴到自己兒子頭上了,自己又說不過王饅頭,氣得在食堂門口破口大罵。
爭吵到最終的結果,是朱一勺從鍋裏象征性地又補了王貴安家一小勺粥。
有了這一次的開頭,無邊無際的猜疑和責罵就象原本張開在黑暗中的蛛網,突然被獵物攪動,一下子有了明確的目標。王饅頭幾乎成了十一隊社員人人口誅撻伐的靶心。
長期在食堂裏做事的人員,除了王饅頭以外,還有朱一勺和普奶奶,每天還有兩、三個幫工。為什麽大夥兒不向別人發火,卻偏偏都向王饅頭發?
其實,說穿了這裏的原因也簡單,一是因為王饅頭在食堂裏是個主事兒的;再一個就是王饅頭是個娃娃臉,有肉全長在了臉上。
膚色又白,白裏透紅的膚色與全隊的菜青色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無疑就是“多吃多占”的招牌。
也有人算計著想將王饅頭弄出食堂,但所提議根本就沒法上隊委會研究。
這倒並不是因為王饅頭打飯將隊幹們侍候得好,而是隊幹部們考慮:誰做炊事員都要多吃點,已經養肥了一頭豬,還要再做冤大頭去餵一頭餓虎?
前世裏,王饅頭就是以他那白裏透紅的“另類”臉色,伴隨十一隊食堂走完了全部歷程。
食堂解散後,更嚴酷的大饑荒繼續揉躪著,王饅頭也很快回歸到面色青黃的人群中。
看到人們為了一口粥爭執,臘梅心裏也很不好受。但她手裏的糧食也有數,不能可著勁兒地往外隨,兩天隨一次,一次一百多斤,一個月還一千五、六。
隨到第二個月的時候,隊上只剩了半囤玉米了。為了保住人們一頓有個牛眼窩頭,臘梅只好每天往裏隨。春天日長,野菜也少,是最容易餓死人的時候。
隊長和保管見糧食每天都不見少,真正地“吃出福”來了,高興得不行。每天晚上都要到臘梅的小東耳屋裏燒香磕頭。
清明節快到了。按著習俗,出嫁的老閨女們都要在清明節這天回娘家,給故去的父母上上墳,送去三月十五趕廟會的盤纏。
王貴蘭有兩個姐姐,這天也要回來給父母上墳。
按照規定,來了親戚隊上得負責管飯。生產隊就是一個大家庭,平時自己吃好吃歹都好說,來了親戚,又是趕在民俗節日裏,這頓飯應該做的像樣一些。
為了招待老姐姐,也為了在出嫁的老閨女心中留個好印象,王貴蘭宣布:
秤出二百多斤麥子,磨成面粉,清明節這天中午吃蔥花打鹵撈面,回娘家上墳的老閨女也管飯,人人都隨便吃,管飽管夠。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一指責,雖然有時連傳的人自己都有些膽虛,但卻傳的最廣。一時間,王饅頭的這些傳聞,幾乎成了十一隊社員家前屋後的所有談資。
這些話也傳到了王饅頭的耳朵裏,氣得只想摔勺子。但他也不想離開這個肥水之地:
每頓飯,光鍋嘎巴也能鏟出兩碗來,這個自然也就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為了平息人們的指責,也為了保住這肥水之地,王饅頭考慮再三,只有向白頭發老奶奶求救來了。
點燃了三炷香,磕了三個頭,把心裏想的默默祈禱了一番。
一扭頭,見臘梅正怔怔地望著自己,王饅頭不由臉一紅,沖臘梅抱了抱拳,然後坐在鋪沿兒上,誠懇地說:
“臘梅,起伯伯實在沒辦法了。你給我求求白頭發老奶奶,看用什麽法子堵住人們的嘴,不對我說三道四的。
“我可以向老天爺起毒誓,絕沒有偏向誰也沒苦害誰,盡量一勺端平。人們說的那些,我絕沒有做。
“如果心能掏出來給人看,我真想打開我的胸膛,讓人們看個明白——看我的心眼兒長沒長歪歪!”
臘梅知道,前世裏的王饅頭也是大師傅,也經歷了同樣的風波。後來鬧的實在解決不了了,隊上為了平息人們的怨言,實行了用磅秤秤粥。粥多粥少,磅秤上一目了然。
“我給你出個主意,你看怎麽樣?”臘梅以商量的口氣說:“我知道你想一碗水端平,對誰都一樣。但總有個手抖的時候,勺子一仄歪,就是一大口粥。
“不是你經意的,但給誰少了誰也不願意。我看不如這樣,把隊上的磅秤弄到夥房裏來,給社員們秤粥。以秤為準,這樣就說不出什麽來了。”
王饅頭一拍腦門:“哎,對呀!以秤為準,大家都能看到,不就說不出什麽來了嘛!臘梅,謝謝你,我給隊長說去,看他同意不。”
聽了王饅頭的訴說,也為了消除人們的猜疑,王貴蘭果然同意把磅秤弄了來。每頓飯都定出一個標準勺,按其重量,給人們往家什裏打。
無論誰來打粥,先秤盛粥的家什,打完粥後,再秤一次,多了舀出來,少了再添上點兒。
這樣一來,打粥慢了很多,卻公平了,人們也都心甘情願地排隊等著。
就這樣,還時常為秤高秤低搗亂,三天兩頭會有人把已打回家的粥又拎回來讓重新過稱。
最先向王饅頭公開發難的,是王貴安的母親。
那天早晨,王貴安剛把粥打回去,他母親就一路罵罵咧咧地闖了進來,上去就將王貴安剛打回去的粥往磅秤上一放,喝叫:
“王饅頭,你心長到肩膀上去了,光偏向漂亮女人,欺負起我家兒毛蛋子來啦!”
王饅頭對王貴安母親一貫的罵街行徑司空見慣,但這一回,對方將罵街矛頭直接沖向自己,這還是第一次遇到。不服氣地回嘴道:
“興嫂你嘴裏留點兒陰德好不好,我多會兒欺負你家兒子了?”
貴安母親:“還說沒欺負,你自己看看秤。”
看了看秤星,打給王貴安家粥的份量是不足。但精明過人的王饅頭立刻就作出了回擊:“打出去的時候是熱的,水氣跑了還能不輕一些?”
貴安母親:“我們是來打粥的,不是來打氣的,憑什麽把氣算在粥裏?”
王饅頭一看沒壓住對方,又說:“出門時一準夠秤,誰能保證你兒子路上沒偷吃!”
貴安母親一看王饅頭賴到自己兒子頭上了,自己又說不過王饅頭,氣得在食堂門口破口大罵。
爭吵到最終的結果,是朱一勺從鍋裏象征性地又補了王貴安家一小勺粥。
有了這一次的開頭,無邊無際的猜疑和責罵就象原本張開在黑暗中的蛛網,突然被獵物攪動,一下子有了明確的目標。王饅頭幾乎成了十一隊社員人人口誅撻伐的靶心。
長期在食堂裏做事的人員,除了王饅頭以外,還有朱一勺和普奶奶,每天還有兩、三個幫工。為什麽大夥兒不向別人發火,卻偏偏都向王饅頭發?
其實,說穿了這裏的原因也簡單,一是因為王饅頭在食堂裏是個主事兒的;再一個就是王饅頭是個娃娃臉,有肉全長在了臉上。
膚色又白,白裏透紅的膚色與全隊的菜青色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無疑就是“多吃多占”的招牌。
也有人算計著想將王饅頭弄出食堂,但所提議根本就沒法上隊委會研究。
這倒並不是因為王饅頭打飯將隊幹們侍候得好,而是隊幹部們考慮:誰做炊事員都要多吃點,已經養肥了一頭豬,還要再做冤大頭去餵一頭餓虎?
前世裏,王饅頭就是以他那白裏透紅的“另類”臉色,伴隨十一隊食堂走完了全部歷程。
食堂解散後,更嚴酷的大饑荒繼續揉躪著,王饅頭也很快回歸到面色青黃的人群中。
看到人們為了一口粥爭執,臘梅心裏也很不好受。但她手裏的糧食也有數,不能可著勁兒地往外隨,兩天隨一次,一次一百多斤,一個月還一千五、六。
隨到第二個月的時候,隊上只剩了半囤玉米了。為了保住人們一頓有個牛眼窩頭,臘梅只好每天往裏隨。春天日長,野菜也少,是最容易餓死人的時候。
隊長和保管見糧食每天都不見少,真正地“吃出福”來了,高興得不行。每天晚上都要到臘梅的小東耳屋裏燒香磕頭。
清明節快到了。按著習俗,出嫁的老閨女們都要在清明節這天回娘家,給故去的父母上上墳,送去三月十五趕廟會的盤纏。
王貴蘭有兩個姐姐,這天也要回來給父母上墳。
按照規定,來了親戚隊上得負責管飯。生產隊就是一個大家庭,平時自己吃好吃歹都好說,來了親戚,又是趕在民俗節日裏,這頓飯應該做的像樣一些。
為了招待老姐姐,也為了在出嫁的老閨女心中留個好印象,王貴蘭宣布:
秤出二百多斤麥子,磨成面粉,清明節這天中午吃蔥花打鹵撈面,回娘家上墳的老閨女也管飯,人人都隨便吃,管飽管夠。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