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07章.眼光

關燈
第107章.眼光

擱在後世,田小苗印象最深的就是放.衛星。

報刊上登載的,都是某地畝產稻谷多少萬斤,畝產小麥多少萬斤,畝產棉花多少萬斤,看誰能吹牛,看誰的衛星放得高。

這是五八年的一大特色,被批評了很多年。

可五八年卻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一盤散沙似的農村變成了大集體,農民們排隊出工,唱著歌兒,喊著口號,甭提多歡騰了。一日三餐吃公共食堂,一頓四個菜,大米饅頭隨便吃,不定量。孤兒們進了福利院,孤寡老人有人照顧,學齡前的娃娃入了托兒所,夠年齡的都上了學,還有衛生院、圖書館、文化站,籃球場等等。

這是書中描繪的共產主義,一擡腳就邁進了。

多少年後,還有人津津樂道。

“五八年那會兒,日子真好,大米白面,還有雞鴨魚肉,做夢都想著呢!”

很多人都希望,一覺醒來就實現了共產主義。

這個夢想雖然超越了現實,卻帶給人希望。千百年來,勞苦大眾吃糠咽菜過著苦日子,吃飽穿暖成了最基本的追求,社會主義藍圖給人無限憧憬,令人激動不已。

這就是五八年帶來的震撼,一下子改變了人的思想,改變了農村落後面貌。

除了這些,五八年還取得了很多驚人的成就。

不管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工業創新、農田水利建設、荒山治理、植樹造林、洪澇災害治理全面開花,到處都在修建鐵路、公路、橋梁,修築攔河大壩、水電站、水庫、引水渠,全國有六、七千萬人在工地上,一天二十四小時,輪班作業,堪稱一大創舉。還有科學種田、愛國衛生、文化教育、體育事業都實現了飛躍。(註1)

這是一股子沖勁兒,想把國家一下子建設好。

這也是大集體的力量,是零零散散的個體無法實現的。可這些成就被埋沒了,後世很少提起,也沒多少人記得。

田小苗一邊感嘆著,一邊激動著。

孫梅英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農活兒很熟悉。看到報紙上的消息,啊啊啊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田大旺也不予評價,只是皺了皺眉頭。

這就是小苗擔心的?丟下農活兒去煉鋼,搞公共食堂大吃大喝,浪費嚴重。這個趨勢不是個人能改變的,他相信上面一定能察覺到。

到了年底,果然出臺了相關政策,對農村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

基層工作中,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盲目行為被制止了。

比如,公社大包大攬,啥都要管,啥都要幹涉,生產隊沒了自主權,束手束腳的,生產搞不上去。有些地方搞平均主義,幹多幹少一個樣,降低了社員們的勞動積極性。還有一些村子更誇張,搞軍事化管理,把社員們集中起來操練,住集體宿舍,統一行動。

糾正了錯誤,一切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著。

老家那邊來信說,隊裏生產抓得緊,沒像其他地方那麽亂來,秋糧收成還不錯,倉庫裏堆得滿滿的。趕著拾秋,山貨采了幾麻袋,夠吃一年的。

田大旺稍稍放了心。

小苗說,一些話不能寫信,最好當面說。可他和梅英沒時間回去,只能提醒著多儲備一些吃的。

“元旦”過後,新的一年來臨了。

金門炮擊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很壯觀。

柳進原做了一個專題,講述這場戰役。臺下的學員們聽得很激動,紛紛表示一定要解放寶島。

說打就打,絕不手軟。

田小苗忙裏偷閑,看看報紙,心裏直樂呵。這是一場較量,專門打給米帝看的,把主動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裏。

期末考試臨近了,田小苗加緊覆習。

可考試成績一出來,不由得皺了皺眉頭。其他科目都接近滿分,唯有物理和化學考了八十多分。

這個成績還可以,但不突出。

田小苗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自己不是學理科的料。

過去很自信,覺得拿下數理化不成問題,高二分班時毫不猶豫報了理科班。可文科偏好就像刻在了骨子裏,對物理、化學實在是弄不通,更別提動手能力了。

這可咋辦?總不能回去學文科吧?

田小苗一向自己拿主意,這一回卻猶豫了。

國家需要工程師,對理工科很重視,前途一片光明。可要想當工程師,就得學好數理化,現在的高考是百分制,物理、化學都是一百分,這兩門功課拖後腿咋辦?

思來想去,田小苗打算穩妥一點。

她要轉到文科去,即便冒著風險,也要發揮自己的專長。

田小苗跟爹娘一說,田大旺和孫梅英對這個不懂,沒法做參考。

“小苗,你想轉就轉吧。”

趕在放假前,田小苗跟班主任提了申請。

班主任不讚同,說:“田小苗,你理科成績不錯,幹嘛要學文科?”

言外之意,只有成績不好的才學文科。

田小苗心說,學得有多吃力,自己明白。況且,她想繼續深造,硬撐著實在難受。

田小苗還是遞交了申請。

高二分班,盛愛齡選了文科。聽到田小苗要轉過來,開心得不得了。

“小苗,費那個腦子做什麽?學學外語不好嗎?”

田小苗心說,她的英語水平很高,想學點新知識。

現在流行學俄語,很多資料都是俄文版的,工廠裏也有不少蘇聯專家,配著翻譯,卷著舌頭說俄語。可過不了幾年,就鬧翻了,只能作為備選。

寒假開學,田小苗轉到了文科班。

這麽一折騰,她的自信心受了打擊。後世學得再好,不代表這一世能偷懶,她的神童光環消退了,跟普通人一樣了。

去了文科班,輕松了不少。

田小苗得心應手,時間也充裕了。

她找了一些經濟方面的報刊雜志看起來。這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她想即便學文科,也決不碰歷史和中文,就研究一下經貿好了。

或者,學幾門外語,發揮一下專長。看看國家領導人懂好幾門外語,風度翩翩的,在外交場合叱咤風雲,令人神往。

在忙碌的學習中,田小苗迎來了十五歲生日。

她照照鏡子,紅光滿面,氣色很好。再貼著門框,量量個子,一米六六了,看來五一沒把她壓垮。當然,主要還是吃的好,一到星期天家裏就改善生活,單位裏也發副食品,時不時地弄塊豬肉掂回來。

可明年就沒這麽好過了,別說吃肉,就是聞個油腥氣都很難。想著明年要參加高考,得把營養問題解決了。

滬上人口多,糧油副食品供應緊張,要憑票購買。

人民公社化後,農民進城賣東西的少了,得去國營副食品商店。家裏五口人,按月領一沓子票券,包括油票、肉票、雞蛋票、家禽票、糖票等等。孫梅英所在的糧店,也設了副食品專櫃,買東西相對方便,但數量有限。

田小苗專門考察了一下,發現一些食品不用券就可以買。

像水果罐頭、肉罐頭、糕點、餅幹、肉松等,只要不是平價供應的,價格要貴出去一半,就不用票券。還有海帶、蝦皮、黃酒等等,也可以直接購買。

田小苗把所有不要劵的東西列了一個清單,交給孫梅英。

“娘,多買一些,按照生產日期輪換著吃……”

“小苗,馬上天熱了,買多了不好保存……”

“娘,買東西要趁早……”

田小苗心知,現在還好,想買就能買到,不過是多花一點錢。到了年底就不好說了,貨架上空空的,拿著錢和副食品票券也不一定能買到東西。明年就更困難了,糧食定量降低了,副食品什麽的更是短缺。

這是一道難關,咬咬牙就扛過去了。

按照現在的定量標準,家裏糧食夠吃,還有結餘。小苗上中學,口糧長到了二十六斤,跟孫梅英一樣。五一八歲了,口糧長到了十八斤。三子五歲,口糧十四斤。本地糧票節省下來,就想辦法換成全國糧票。這個很難換,田大旺出差時才能換上幾斤。

儲備的事兒,孫梅英跟孫玉華提了一句,沒敢說太多。孫玉華有兩個小娃娃,營養很重要。柳進軍在軍校學習,顧不上家裏。

田大旺趁著出差,跟柳進原說了幾句。

部隊上是定量供應,按照柳進原的級別不缺吃的。可冬子和梅子正長身體,小梅一歲多點,多準備一些準沒錯。

柳進原聽了,面色凝重。

他考慮了一下,還是寫了一份報告,希望國家多進口一些糧食。寫這個是冒風險的,按照去年的豐收景象是不缺糧食的,貿然提出來就像潑冷水。可實際情況呢?人口不斷增長,增收的糧食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缺口是難免的。若是遇到災害天氣,會更緊張。

未雨綢繆,考慮問題要全面一些。

柳進原遞交了報告,希望能引起重視。田大旺回到滬上,也找到趙景坤,問問外貿部門是不是能從國際市場上多買一些糧食。

目前,海外封鎖還在持續,貿易夥伴多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或者是一些中立國家。趙景坤說我們跟南美那邊關系還不錯,可以想辦法訂購一些。

日子一恍而過。

農村問題糾正後,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工業、農業穩步發展,國防力量在不斷加強。

可外在威脅依然存在。

米帝國主義為了確保自身的國際地位,制定了核打擊計劃,我國的一些重要城市都在目標之列。對此,我方積極應對,在沙漠地帶籌建了核設施,一大批技術人員、工人、後勤、保衛部隊開進了那片荒漠。

當然,這一切來自後世解密,擱在這會兒屬於絕對機密。

張建設(張阿坤)也在抽調之列。

他是物理方面的人才,這些年潛心研究,理論上很有水平。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他結婚成家了,有了一對兒女,生活得很幸福。高校整頓時,受到了一些困擾,徐立方提供了有力證明,幫他做了澄清。這一回能被抽調過去參加項目,都是組織上信任的,歷史不清白的可進不去。

張建設很激動,一連幾個晚上都睡不著。

離開滬上之前,張建設來跟徐立方道別。

他要去京城了,具體單位還不曉得。

徐立方表示祝賀。

“建設同志,去了那邊,要繼續努力!”

這天,張建設登上了北上的列車。

在臥鋪車廂裏,有幾位隨行的同志,穿著中山裝,戴著眼鏡。可彼此間不交談,就像不認識。

這是紀律,不能隨便談論事情。

在車廂兩端,穿著便衣的保衛人員隨車護送。這是徐立方安排的,為這次遠行做了周密部署。

對張建設等人的去向,徐立方也不清楚。

直到很多年後,才曉得張建設去了國防科工委下屬的物理研究所,參加核裝備研究,還入了軍籍,掛了軍銜。

張建設走後不久,他的愛人和子女也離開了滬上。這是組織上安排的,家屬陪同,都在保護之列,待遇什麽的都很好,不用自個兒操心。

國家要有自保能力,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能放棄。

這是戰略眼光,一下看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