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23章 一二零

關燈
120

月餘之後,秦相國遭行刺之事,終於塵埃落定。

鹹陽學堂外的廣場上,不僅貼出了小篆謄抄的告示,更是有專人在旁宣讀解釋。

行刺之人確實為來韓儒生,雖為韓人,但在秦地犯法,依舊按秦律處置。儒生行刺秦相國、太師,縱使不成,也是大大地羞辱了秦國。

秦王政大怒,本欲驅趕在秦韓國客卿、儒生,以示報覆,但秦律昭昭,並無殺人連坐舉國上下的條例,即使是秦王也不能違背。因而此事必須依照法律公事公辦,方能彰顯秦律公正。

在秦的儒生,亦不可撰文陳情,去留隨意,好自為之。

如此處罰一出,連在鹹陽準備慷慨就義的一些熱血人士都徹底熄了火。

都說秦國為“暴秦”,秦王為暴君,可哪怕是秦王政最親近的先生與長輩遭遇危險,他也堅持了遵循秦律處置。

儒家也是講究公平正義的,倘若這都不算公正,那什麽算?

甚囂塵上的討論與爭辯,因一張告示徹底偃旗息鼓。

結束了一件事,還有另外一件事。

秦廷尉李斯踏著千鈞步伐,緩緩步入驛館。

走進韓公子非的院落,李斯直奔書房。果不其然,他一跨過門檻,就看到公子非端坐於長案之後,正仔細閱讀著手中的書籍。

聽到腳步聲,韓非擡頭。

觸及到昔日同窗的面孔,公子非方才放下書卷。

“斯……怎麽來了?”公子非問。

“公子今日的上書,在我這兒,”李斯平靜回答,“王上命我還給公子。”

韓非的動作一停,而後近乎了然地,緩緩頷首。

“謝謝你。”韓非開口。

李斯猛然深吸一口氣。

一路上,他醞釀的萬千話語,都因為這句簡單的“謝謝你”而被堵在喉嚨裏。

韓非的上書很簡單,是就秦相呂不韋遇刺之事,奉勸秦王留韓而非滅韓。李斯相信他的陳述依舊有理有據、邏輯分明,但只是看到一個開頭觀點,李斯就沒讀下去。

上書究竟說了什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韓非向秦王表明了態度:他不願事秦。

為什麽?

有什麽理由嗎?

何故如此,就算今日韓非說動了韓王,又能改變結果不成?

數個問題在李斯腦海中盤旋,他很想與韓非爭辯個清楚,讓韓非把自己的理由一二三擺出來,李斯再一二三逐一反駁回去。

就像是仍然在荀子門下那般,大家相互爭論、思辨,一天一夜不停歇,總是會有個人心服口服,徹底承認對方是對的為止。

但朝堂不是學堂。

不論韓非作何想,不論李斯是不是能理解,他都做出了抉擇。

所以面對韓非的冷靜,李斯徹底無言。

到是韓非慢吞吞地從長案之後站起來。

他動作慢,起身之後緩緩走到李斯面前;他說話也慢,韓非擡起雙手,斟酌許久,才盡可能以不打斷的方式把想說的話說出來。

“恭喜,”韓非說,“如願以償。”

面前的青年公子,生得和氣、舉止妥帖,因為結巴言語也總是溫吞簡潔,好似沒什麽脾氣。

可是李斯知道,韓非並不慢。

“什麽如願以償?”李斯問。

韓非側了側頭。

他一雙眼睛閃了閃,而後仿佛好脾氣的幹凈面孔呈現出幾分淡淡笑意:“出師、師之後,斯可來韓。我為之舉、舉薦,同窗再同僚,多好。”

恍然間,李斯好像回到了還是學生的時候。

少年意氣、滿腹憧憬。即使李斯為平民,韓非為公子,可同為荀卿門生,仿佛出身與家室不再擁有差距一般。

這是韓非曾經與李斯說過的話。

那時的韓非已經準備回新鄭了,告別當夜,李斯登門拜訪,韓非就是這麽對他說的。

當時他是如何回覆的?

李斯的記性不如韓非好,可昔日分別的場景記憶猶新。

“韓國雖大,”李斯搖頭,“但也沒大到能容下公子與我。”

“通古欲投、投何處?”韓非接道。

“秦能。”

李斯篤定出言,好像他仍然是過往的少年:“秦國用商鞅,貫徹新法。秦王野心,與公子所展宏圖不某而合。為何公子不與我一同去往秦國?”

韓非聞言,朗笑出聲。

他沒變的。

李斯很清楚,回到韓國後,縱然韓王不重用公子非,韓非多少有些抑郁不平,但他依舊是王室公子。

公卿的身份,至少能讓韓非在韓好生撰寫自己的文章論著,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秦。”

韓非重覆了一遍過往的話語,他搖了搖頭:“秦亦不能?”

李斯問:“為何?”

當年的韓非沒有回答。

今日凝視著這張仿佛還殘留著少年意氣的面孔,過去的李斯與當下的李斯重合,發出了同樣的問題。

“我若、若死了,”韓非側了側頭,“你會過的更、更好嗎?”

李斯一怔。

“你還是沒有回答我——”

他話出一半,戛然而止。

這就是韓非的答案。

秦也容不下公子非與李斯,並非秦廷不足以讓二人同時施展抱負,是二人之間,秦只需要一個。

李斯很聰明,當年在荀卿門下時,先生就稱讚過他。說李斯想事情總比其他同窗快一些,別人想一步,他能想三步。

可韓非比他更聰明。

尋常人想一步之後的事情,韓非能想到秦統一六國之後。

如果秦國只需要二人其中之一,李斯更希望這個人是自己。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也不憚於送友人一程。

“你……”

這個關頭,李斯卻格外的平靜。許是他與韓非彼此知根知底,哪怕是被揭露了真實心理,李斯也沒有任何內疚和慚愧的情緒。

他甚至有些了然和驕傲:韓非當然能摸透他的想法,他們同窗友情並不作假。

“你亦可以反過來除掉我。”李斯坦誠說:“若能死在公子手中,我服。”

“我不願。”韓非淡淡道。

為什麽不願?

究竟是為什麽?

李斯就是想不通。

他知道韓非有時候是想得太明白了,看到了結局,不願意行徒勞之事反而陷入虛無。只是當情況真的發生時,李斯仍然是無法完全理解韓非的思路。

越是不明白,就越讓他清晰的認知到二人之間的差距。

甚至是當秦王政明確展現出韓非不用則殺之的觀點時,李斯心中長長舒了一口氣。

韓非不爭,所以他不戰而勝。

“秦王知曉你為大才,”李斯說,“若不為秦用,也不得留給他國用。你當真如此選?”

“你為,為秦臣,”韓非答非所問,“事秦王,如此行事理所……應當。”

“我所作所為,事事如公子所願。”李斯說。

韓非認為國君應擁有絕對的權力,認為臣子應做國君的手腳、做工具,完全為國君利用。李斯做到了,而且他自詡做的很好。

昔日的同窗,當今都說李斯、公子非雖為荀卿門生,但貫徹的是法家之道。

可李斯覺得他不是。

他走的是國君之道。事秦王,因而秦王想要什麽,他就給什麽。

李斯本以為韓非是要讚許他的。

但韓非卻搖了搖頭。

“別做太絕,”韓非輕聲說,“留個後路。”

李斯闔了闔眼。

這不是出於理念,而是出於對友人的叮囑。李斯很明白,韓非下筆極其偏激絕情,他恪守理念、近乎嚴苛,在他的觀念中幾乎尋覓不到任何關乎於人性的存在。

但他終究是個人。

因而想要報韓王之恩,因而不願看同窗走上絕路。

“我知道了。”李斯的臉上依舊維持著平板無波的神態。

他揮了揮手,一並跟來的宦官才後一步步入書房。

老宦官低著頭,手中穩穩捧著一尊華美的酒器。

“秦王賜你的酒。”李斯說:“他命我看你喝下去。”

韓非失笑出聲。

連公子非的笑聲都一如既往,好似他們不在鹹陽,不在秦國,仍然身處簡單的學堂。直至宦官將酒器送到面前來,韓非才止住笑聲。

他拿起酒杯,靜等宦官倒酒。

清冽的液體於杯中搖曳,韓非湊近一嗅,濃郁酒香撲鼻而來。

“秦酒濃厚,”他感嘆道,“確為好酒。”

李斯到底沒忍住,撇開了頭。

他手中仍然捏著韓非的上書,李斯的表情不變,手卻是死死地捏緊了紙張,直至手背、指節的青筋分明可見。

韓非舉起酒器——

就在李斯屏住呼吸的那一刻,嘈雜的腳步聲破門而入。

突如其來的聲響讓韓非一驚,擡起頭來。李斯同樣循聲看過去,觸及到熟悉的面孔。

呂府的管事魏盛帶兵站定,他掃了一圈室內,視線停留在韓非手中的酒器上,挑了挑眉。

“相國有命,既韓國投降,在韓使臣、質子一律收往的大牢關押。”魏盛道:“一切等韓王入秦之後再說。”

說完,他向韓非行禮,而後一擡手:“公子,我不動手,您自己請。”

韓非這才放下酒器。

“謝相國。”韓非說。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僵硬在原地的李斯,而後怎麽把酒器拿起來的,又怎麽風度翩翩地放了回去。

之後韓非邁開步子,與李斯擦肩而過。

魏盛待其走後,再向李斯行禮告退。

直至所有人都離去,偌大的室內空空蕩蕩,只餘李斯一人。他猛然回神,繃到最後一刻的心弦徹底放松。李斯頓覺雙腿一軟,直接跪在了地上。

太好了。

還是太糟了?

他也不知此時的心情究竟是慶幸還是遺憾。

…………

……

同一時間,呂府。

不管驛館究竟如何劍拔弩張、沈重冰冷,呂不韋的府上依舊一片其樂融融。

堂堂相國奉王命養傷,在家鹹魚到那叫一個不亦樂乎。趙維楨找到後院時,他正左手舉著沙包,對遠處文茵笑道:“我數到三,一、二、三——”

數到“三”時,呂不韋作勢往左側丟出沙包,文茵當即撲向左邊。

但真到關鍵處,他的手臂卻是猛然一停,一個假動作,沙包丟到了右邊。

精致的沙包剛好與文茵擦肩而過,正中用紅線扯出來的球門。

文茵氣得直跺腳:“阿父耍賴!”

呂不韋洋洋得意道:“公子非著書有言:兵不厭詐。連這都不懂,文茵還說長大後要上戰場打仗呢?不得被六國將軍耍到團團轉!”

說完,他接過德音遞來的字。

“等會再玩。”呂不韋好生勸道:“我先給你阿姐看看字。”

一旁圍觀的趙維楨:“……”

怎麽說呢,感覺不是在逗女兒,是在逗猴。

趙維楨哭笑不得地上前:“你倒是把公子非的論著都看了?”

呂不韋一邊瀏覽著德音的字帖,一邊開口:“此人有大才,不能為秦所用,確實該殺。”

趙維楨挑眉:“既是如此,你勸王上留他做什麽?”

關鍵是,還勸成了。

歷史上的韓非可是死了個透心涼,他死的時候,呂不韋也早就因遭秦王政忌憚而自殺而亡。

但趙維楨想,如今歷史變動,決計不因呂不韋活著那麽簡單。

他沒有必要非留韓非不可。

“韓王都要入秦了,”呂不韋頭也不擡,“公子非死與不死,根本不會改變什麽,而且……”

“而且?”

呂不韋這才放下了寶貝女兒的字帖。

他一雙明眸閃過幾分殘酷,但臉上卻依舊噙著溫和謙遜的笑容。相反的情緒出現在一張臉上,比單純的負面情緒更顯冰冷。

“不韋覺得,”呂不韋好聲好氣道,“王上也需要一名商君。”

“你的意思肯定不是需要一名熟讀《法經》之人。”趙維楨側首。

“我的意思是,”呂不韋笑道,“王上需要一名大勢平定後,以死平息眾怒之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