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二一
關燈
小
中
大
121
公元前241年末,在秦軍絕對的威勢碾壓之下,韓國再也無力抵抗,選擇投降。
韓王被迫入秦。
章臺宮大殿之內,文臣武將自覺成列,威嚴寬闊的秦廷鴉雀無聲。昔日尊為諸侯王的韓王然,今日如同其他朝臣一般,頂著無數視線絕望地跨過門檻。
他一步一步走到秦王王座之下,雙手托起韓國國璽。
“今韓國自降,”韓王深吸一口氣,哽咽道,“願為秦國藩地,求止刀戈。懇請秦王放韓國公卿與百姓一條生路。”
王座上的嬴政,在冕旒之後側了側頭。
厚重端莊的冕旒遮擋住了秦王的視線和大半面孔,卻這擋不住少年國君的身形。王座之下的韓王然驚愕於秦王比他想象得還要年輕,卻要比他想象的——不,比他更具冷銳的威嚴。
當年秦王政即位時,三年之內薨了兩位秦王。六國國君與貴族紛紛暗自松了口氣,以為秦國的氣數到此為止。
誰能想到,就這麽一個還未及冠的少年,竟然如此強硬幹脆、野心勃勃,比秦昭王有過之而無不及?
“好。”
座上的秦王政緩緩點頭:“韓國投降,秦國沒有不接受的道理。”
說著他看向位於前列的呂不韋。
“仲父,勞煩你。”少年國君淡淡道。
聽到吩咐,秦相國呂不韋才慢慢出列,走到韓王面前。氣度溫和的秦相國先行向韓王行禮,而後擡起雙手:“韓王,請。”
韓王闔了闔眼。
他遲疑瞬間,但到底松開了手。
傳承百餘年的國璽,就這麽為他交了出去。
——自己就這麽成了亡國之君啊!
一時間,韓王然的心情悲憤交織,熱淚充盈眼眶。
當呂不韋接國國璽,親自呈到秦王政面前時,韓王踉蹌退後兩步,險些就沒繃住情緒。
但他不行。
交出國璽只是第一步,縱然淪為喪國之人,可韓王然也得爭取最後一分希望。
“韓國既已投降,”他說,“還請秦王高擡貴手。”
秦王政冷冷地看著呂不韋將韓國國璽放在他面前的長案上。
這可是一國國璽啊。
韓王在心中惶恐地想:難道連一國之璽都不能引起這秦王的情緒麽?難道打下一國,這少年國君都不放在眼中麽?
他,他究竟是不是個人?!
“若韓國不抵抗,寡人也不願意繼續行殺戮征伐之事。”秦王政平靜地說:“但接受一國,與接受一座城池完全不同,具體如何接洽,並非寡人一人能說了算的。”
說完,秦王冕旒之下的視線越過韓王,環繞整個正殿。
“列位怎麽看?”秦王政問。
“稟王上。”
剛剛覆位的呂不韋再次出列,坦言道:“臣以為,韓國既已投降,不可趕盡殺絕。韓國自降為藩國,恐有當地貴族不忿。可暫且不設郡改而留國,供養這一代韓國貴族,至於下一代,就叫他們自尋出路。”
“相國此言不妥。”
呂不韋話音落地,就有臣工出言反對:“沒道理用秦國的錢,去養韓國的公卿貴族。何況若是如此樣樣保持不變。那還打什麽韓國,獻什麽國璽?”
“沒說不變,列位同僚且聽不韋說完。”為臣工打斷,呂不韋也不生氣,清雋白皙的面孔仍然噙著謙遜笑意:“除卻不韋將將說的那些,雖不設郡,但一切按郡地管理:派秦臣行政,行秦法秦律,改韓制為秦制,貨幣、度量衡均如此。在韓開設蒙學課堂,教授秦篆、秦書。”
言及此處,朝堂之上的議論和反對氣氛才消減大半。
而呂不韋還沒說完:“在韓征募的兵卒,亦混編進秦卒當中。具體如何編排、訓練,不韋不擅征戰,還請諸位將軍們商討提議。”
呂不韋先行開場後,秦廷上的諸多臣工就這麽嘰嘰喳喳地議論了起來。
有支持的,有反對的,還有更多的是在切實討論具體方案。他們的行徑,就好像大殿之中的韓王然並不存在一般。
韓國就是秦國砧板上的一塊豬肉,數個廚子湊作一堆,來回商議該如何切割這塊肉。
站在正殿中央的韓王,聽著這些話只覺得荒謬。
而王座之上的秦王卻是一言不發。
在韓王看來,座上的少年國君並不是擁有耐心,他更像是一尊沒有情緒和感受的石雕。
這讓韓王不禁回想起過去的傳言——
都說秦王政不過是名傀儡,如今真正掌控秦國的是秦相國與太師夫婦二人。
正是因為秦廷上的秦王政少言,討論仿佛由呂不韋主持大局才會出現這種謠言吧。
但同為國君,時至今日親自見到了秦王政,韓王然終於驚覺這般謠言錯得離譜。
秦王政不是沒有抉擇權,他早在步入秦廷之前,當下討論的一切就已經有了答案。
不露情緒,仿佛給了臣工發言的餘地,也許這就是韓國一敗塗地的原因之一。
韓王然暗地握緊拳頭。
他擡起頭,王座之上的秦王政若有所感。少年國君不過是輕輕擡手,而後秦廷的討論聲便立刻消失殆盡。
“我以韓王之身請降,願入秦為質。”韓王然開口:“如此,雖韓國為秦國藩地,但也是沒有國君。秦王可立我兒公子安為王,為秦監管、治理韓國。”
韓王的話語落地,李斯立刻站了出來:“臣以為不可!”
“不妥吧。”李斯說:“留一個韓王在鹹陽,又立一個新的,這才是真的沒什麽區別。”
“爾等所言在韓用秦臣、征秦兵,設立秦國的學堂。”韓王悲愴地反駁道:“難道還不夠嗎?我之所以出言,無非也就是希望秦王給一個虛名,能讓我兒保護好在韓餘下的王室,給旁人留個好去路!如此,也可彰顯秦王仁義守信,怎就不妥?”
“韓國不需要這麽一個虛名,寡人也不需要。”
秦王政冷淡地回絕了韓王的要求。
但一言過後,少年國君又道:“你入秦為質,可以。另立新君,也可以。寡人甚至可以給新君一部分實權,允新君參與國事。”
韓王聞言,難以置信地瞪大眼。
如此寬厚,這可不是秦王政的風格!
“但——”
果然還有後話。
秦王政繼續道:“公子安,寡人覺得不合適,換一個吧。”
韓王:“……那秦王以為誰更合適?”
直到此時,王座之上的秦王政,終於扯了扯嘴角。
少年人給了韓王一個幾不可查的笑容。
“寡人可送公子非回新鄭,”秦王政坦言,“立公子非為代王。”
韓王臉上的表情,由震驚,轉為了然,而後停留在深深的悲哀和自嘲之上。
“明白了。”
他有氣無力道:“原來秦王早有準備。”
偌大的秦廷,文臣、武將數都數不清,其中任何一人站出來,也許都有著讓六國為之懼怕的功績。
可要說誰能懂秦王、乃至秦國的心思和政治主張,大概這其中誰也比不上一個韓國的公子非。
公子非為存韓入秦,奔走上書,不惜以死明志。連秦王政的一杯鴆酒都沒叫他改變立場。
於韓,他仁至義盡。
如今大廈傾頹,一個惹秦王不快,韓國依然有從藩國徹底滅國的風險。
沒有人能力挽狂瀾,救一名已死之人了。
此時送公子非上位,他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也是不得不為秦國賣力。
甚至,秦王願意冒著公子非會舉事反秦的風險這麽幹。
韓王捫心自問,他沒有這樣的底氣,亦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膽識。
而且這樣的籌謀,早在幾年前秦國攻韓就開始了,那麽……
恐怕不是秦王一人的安排布置吧?
作秦篆,推廣度量衡,贈送書卷、紙張,如今的韓王才明白昔年的公子非為何對此斤斤計較。而這一切的創始人——
韓王猛然回神。
都說秦廷是特殊的,因為秦王的王座之下,始終有一臣位列文臣武將之外,與國君一樣面對群臣。
而且這一臣子還為女子,她就是夏陽君。
可是……
韓王這才後知後覺,眼下的秦廷,夏陽君並不在。
她去哪兒了?
…………
……
同一時間,函谷關。
“送到這兒吧。”
廉頗勒緊韁繩,掉轉馬頭,看向身後的趙維楨。
老將軍似是嘲諷,也似調侃道:“韓王入秦自行請降,你身為秦國太師,竟然不上朝?”
趙維楨忍俊不禁:“聽說過上朝不能沒有國君的,還沒聽說過上朝缺了哪個臣子就不行的。那天塌下來,自家長輩要走,也得送一送。”
廉頗嗤笑出聲,但笑過之後,寫滿皺紋的面孔中卻浮現出幾分震撼。
不是為趙維楨親自送到了函谷關,而是她一句話點明了自己的身份:再有權有勢的臣子,那也是臣子。
都說君臣關系如履薄冰,廉頗兩次兵敗,都由遭國君忌憚而起。他為趙國打了一輩子仗,一輩子最大的屈辱也是趙王給的。
可秦王政那麽信任趙維楨,也許與她這態度有關系。
到了最後,廉頗才反思起自己的所作所為來。
“唉!”
老將軍不住搖頭:“當年也許就不該放你和秦王政走。”
趙維楨莞爾道:“將軍就是嘴硬,你若不履行諾言,自己晚上睡得著覺麽?”
廉頗仔細想了想,認真回應:“怕是要輾轉反側整三夜,然後親自帶兵到邯鄲大牢裏撈你和那小崽子出來,搞不好情況更糟。”
此言落地,一老一少均是笑出聲來。
“今天也不止是我送你。”
趙維楨的神情之中帶了些許真切:“還有一位將軍的故人。”
廉頗嘲道:“這秦國還能有我什麽故人?”
他剛說完,遠處一輛呂府的馬車姍姍來遲。
車夫停下之後,車輿之內的人近乎慌亂的走下馬車,竟是拎著衣角徒步狂奔起來。
“老將軍!”
廉頗見狀,立刻下馬,大驚道:“趙家郎君!”
來得正是趙維楨的父親趙梁。
原來趙維楨說的“故人”,竟然是她家老父!
在邯鄲時,廉頗雖與趙梁並不親近,可他到底平原君的好友。
十幾年過去了,平原君已死、孝成王亦薨,如今的趙王偃歹毒昏庸,全然不成事。物是人非,於秦地見到邯鄲舊人,聽到趙梁十足的邯鄲口音,廉頗當即紅了眼眶。
老將軍哭了,趙梁卻是笑出聲來。
他一把抓住廉頗的手,熱淚盈眶卻是笑道:“我都多大年紀,還郎君?”
廉頗一怔,瞧見趙梁鬢角的白發,亦是失笑。
“老夫到底長你近二十歲,”廉頗中氣十足道,“喊你一聲郎君又如何?”
說著他上上下下端詳趙梁許久,關切道:“聽聞你近日身體不好,在家中養病,過來作甚?”
“再不好,也是要來送一送的。”趙梁感慨道:“將軍走後,縱然我有生之年能回邯鄲,那也不再是我記憶中的邯鄲了。”
一旁的趙維楨同樣感慨地長舒口氣。
自家老父日日相見,平日不覺得有什麽,可與廉頗將軍站在一起,趙維楨在驚覺阿父的頭發白了許多、臉上的皺紋也多了不少。
他也五十多歲了,在先秦時代,都能算作高壽了。
“將軍。”
趙維楨上前道:“我為將軍在車中備了千金,你北行至夏陽去接家人,府中的侍人、車隊,以及護衛也悉數都贈與將軍。到了夏陽之後,還會有一商隊等候,將軍可隨商隊一路到齊國去看看海。”
“你這小婦人。”
廉頗笑道:“倒是都給我安排好了。”
都多大年紀了,還是小婦人呢。
但趙維楨沒有糾結,她甚至很懷念老將軍這般稱呼。
“去齊國多好。”趙維楨笑吟吟道:“去看看海,那可是連秦王都沒見過的!”
“就聽你安排。”
廉頗笑完,整理肅容,而後對著趙維楨與趙梁抱拳行禮。
“就送到這兒吧,大恩不言謝。”廉頗豪爽上馬,對父女二人朗聲道:“今日一別,多加保重!”
“將軍!”
趙梁既喜又悲,知曉今日註定為訣別。故人、鄉愁,以及對過往歲月的懷念糅雜於一處,讓向來溫和的老父難得流露出不可遏制的情緒。他情不自禁地隨著廉頗的馬又向前走去,還不住出言叮囑。
“老將軍要註意身體!”
“據說齊國沿海潮濕,若是住不慣,就到臨淄去,那還有孟隗舊友。”
“若有閑情,勞煩寫信給我,好叫我放心。”
如此邊說邊走,二人又是走出百餘米。
趙維楨身後的魏興不禁擔憂道:“夫人——”
“叫阿父送送吧。”趙維楨輕聲說:“老將軍一走,這天下就真的沒他的故人了。”
平原君、秦昭王,以及信陵君等等,在戰國末期代表著奴隸主貴族的那些歷史名人,一個一個湮滅在了時代的長河中。
接著,就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了。
趙維楨心中感慨萬千。
“也不至於吧,”魏興嘀咕,“廉頗將軍重義,想不讓他走,大把的理由。”
這倒是。
能用恩情和人情留他打一仗,就能打第二仗。憑借趙維楨的死乞白賴,這一點兒也不難。
只是——
“還是送他走吧。”
趙維楨挑眉:“接下來再開戰,老將軍若留下來,就尷尬了。”
魏興:“接下來打哪兒?”
趙維楨一直註視著廉頗將軍的背影濃縮成一個小小的影子,才看到父親送別的身形停了下來。
她勾起一抹笑容。
“滅趙。”趙維楨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前241年末,在秦軍絕對的威勢碾壓之下,韓國再也無力抵抗,選擇投降。
韓王被迫入秦。
章臺宮大殿之內,文臣武將自覺成列,威嚴寬闊的秦廷鴉雀無聲。昔日尊為諸侯王的韓王然,今日如同其他朝臣一般,頂著無數視線絕望地跨過門檻。
他一步一步走到秦王王座之下,雙手托起韓國國璽。
“今韓國自降,”韓王深吸一口氣,哽咽道,“願為秦國藩地,求止刀戈。懇請秦王放韓國公卿與百姓一條生路。”
王座上的嬴政,在冕旒之後側了側頭。
厚重端莊的冕旒遮擋住了秦王的視線和大半面孔,卻這擋不住少年國君的身形。王座之下的韓王然驚愕於秦王比他想象得還要年輕,卻要比他想象的——不,比他更具冷銳的威嚴。
當年秦王政即位時,三年之內薨了兩位秦王。六國國君與貴族紛紛暗自松了口氣,以為秦國的氣數到此為止。
誰能想到,就這麽一個還未及冠的少年,竟然如此強硬幹脆、野心勃勃,比秦昭王有過之而無不及?
“好。”
座上的秦王政緩緩點頭:“韓國投降,秦國沒有不接受的道理。”
說著他看向位於前列的呂不韋。
“仲父,勞煩你。”少年國君淡淡道。
聽到吩咐,秦相國呂不韋才慢慢出列,走到韓王面前。氣度溫和的秦相國先行向韓王行禮,而後擡起雙手:“韓王,請。”
韓王闔了闔眼。
他遲疑瞬間,但到底松開了手。
傳承百餘年的國璽,就這麽為他交了出去。
——自己就這麽成了亡國之君啊!
一時間,韓王然的心情悲憤交織,熱淚充盈眼眶。
當呂不韋接國國璽,親自呈到秦王政面前時,韓王踉蹌退後兩步,險些就沒繃住情緒。
但他不行。
交出國璽只是第一步,縱然淪為喪國之人,可韓王然也得爭取最後一分希望。
“韓國既已投降,”他說,“還請秦王高擡貴手。”
秦王政冷冷地看著呂不韋將韓國國璽放在他面前的長案上。
這可是一國國璽啊。
韓王在心中惶恐地想:難道連一國之璽都不能引起這秦王的情緒麽?難道打下一國,這少年國君都不放在眼中麽?
他,他究竟是不是個人?!
“若韓國不抵抗,寡人也不願意繼續行殺戮征伐之事。”秦王政平靜地說:“但接受一國,與接受一座城池完全不同,具體如何接洽,並非寡人一人能說了算的。”
說完,秦王冕旒之下的視線越過韓王,環繞整個正殿。
“列位怎麽看?”秦王政問。
“稟王上。”
剛剛覆位的呂不韋再次出列,坦言道:“臣以為,韓國既已投降,不可趕盡殺絕。韓國自降為藩國,恐有當地貴族不忿。可暫且不設郡改而留國,供養這一代韓國貴族,至於下一代,就叫他們自尋出路。”
“相國此言不妥。”
呂不韋話音落地,就有臣工出言反對:“沒道理用秦國的錢,去養韓國的公卿貴族。何況若是如此樣樣保持不變。那還打什麽韓國,獻什麽國璽?”
“沒說不變,列位同僚且聽不韋說完。”為臣工打斷,呂不韋也不生氣,清雋白皙的面孔仍然噙著謙遜笑意:“除卻不韋將將說的那些,雖不設郡,但一切按郡地管理:派秦臣行政,行秦法秦律,改韓制為秦制,貨幣、度量衡均如此。在韓開設蒙學課堂,教授秦篆、秦書。”
言及此處,朝堂之上的議論和反對氣氛才消減大半。
而呂不韋還沒說完:“在韓征募的兵卒,亦混編進秦卒當中。具體如何編排、訓練,不韋不擅征戰,還請諸位將軍們商討提議。”
呂不韋先行開場後,秦廷上的諸多臣工就這麽嘰嘰喳喳地議論了起來。
有支持的,有反對的,還有更多的是在切實討論具體方案。他們的行徑,就好像大殿之中的韓王然並不存在一般。
韓國就是秦國砧板上的一塊豬肉,數個廚子湊作一堆,來回商議該如何切割這塊肉。
站在正殿中央的韓王,聽著這些話只覺得荒謬。
而王座之上的秦王卻是一言不發。
在韓王看來,座上的少年國君並不是擁有耐心,他更像是一尊沒有情緒和感受的石雕。
這讓韓王不禁回想起過去的傳言——
都說秦王政不過是名傀儡,如今真正掌控秦國的是秦相國與太師夫婦二人。
正是因為秦廷上的秦王政少言,討論仿佛由呂不韋主持大局才會出現這種謠言吧。
但同為國君,時至今日親自見到了秦王政,韓王然終於驚覺這般謠言錯得離譜。
秦王政不是沒有抉擇權,他早在步入秦廷之前,當下討論的一切就已經有了答案。
不露情緒,仿佛給了臣工發言的餘地,也許這就是韓國一敗塗地的原因之一。
韓王然暗地握緊拳頭。
他擡起頭,王座之上的秦王政若有所感。少年國君不過是輕輕擡手,而後秦廷的討論聲便立刻消失殆盡。
“我以韓王之身請降,願入秦為質。”韓王然開口:“如此,雖韓國為秦國藩地,但也是沒有國君。秦王可立我兒公子安為王,為秦監管、治理韓國。”
韓王的話語落地,李斯立刻站了出來:“臣以為不可!”
“不妥吧。”李斯說:“留一個韓王在鹹陽,又立一個新的,這才是真的沒什麽區別。”
“爾等所言在韓用秦臣、征秦兵,設立秦國的學堂。”韓王悲愴地反駁道:“難道還不夠嗎?我之所以出言,無非也就是希望秦王給一個虛名,能讓我兒保護好在韓餘下的王室,給旁人留個好去路!如此,也可彰顯秦王仁義守信,怎就不妥?”
“韓國不需要這麽一個虛名,寡人也不需要。”
秦王政冷淡地回絕了韓王的要求。
但一言過後,少年國君又道:“你入秦為質,可以。另立新君,也可以。寡人甚至可以給新君一部分實權,允新君參與國事。”
韓王聞言,難以置信地瞪大眼。
如此寬厚,這可不是秦王政的風格!
“但——”
果然還有後話。
秦王政繼續道:“公子安,寡人覺得不合適,換一個吧。”
韓王:“……那秦王以為誰更合適?”
直到此時,王座之上的秦王政,終於扯了扯嘴角。
少年人給了韓王一個幾不可查的笑容。
“寡人可送公子非回新鄭,”秦王政坦言,“立公子非為代王。”
韓王臉上的表情,由震驚,轉為了然,而後停留在深深的悲哀和自嘲之上。
“明白了。”
他有氣無力道:“原來秦王早有準備。”
偌大的秦廷,文臣、武將數都數不清,其中任何一人站出來,也許都有著讓六國為之懼怕的功績。
可要說誰能懂秦王、乃至秦國的心思和政治主張,大概這其中誰也比不上一個韓國的公子非。
公子非為存韓入秦,奔走上書,不惜以死明志。連秦王政的一杯鴆酒都沒叫他改變立場。
於韓,他仁至義盡。
如今大廈傾頹,一個惹秦王不快,韓國依然有從藩國徹底滅國的風險。
沒有人能力挽狂瀾,救一名已死之人了。
此時送公子非上位,他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也是不得不為秦國賣力。
甚至,秦王願意冒著公子非會舉事反秦的風險這麽幹。
韓王捫心自問,他沒有這樣的底氣,亦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膽識。
而且這樣的籌謀,早在幾年前秦國攻韓就開始了,那麽……
恐怕不是秦王一人的安排布置吧?
作秦篆,推廣度量衡,贈送書卷、紙張,如今的韓王才明白昔年的公子非為何對此斤斤計較。而這一切的創始人——
韓王猛然回神。
都說秦廷是特殊的,因為秦王的王座之下,始終有一臣位列文臣武將之外,與國君一樣面對群臣。
而且這一臣子還為女子,她就是夏陽君。
可是……
韓王這才後知後覺,眼下的秦廷,夏陽君並不在。
她去哪兒了?
…………
……
同一時間,函谷關。
“送到這兒吧。”
廉頗勒緊韁繩,掉轉馬頭,看向身後的趙維楨。
老將軍似是嘲諷,也似調侃道:“韓王入秦自行請降,你身為秦國太師,竟然不上朝?”
趙維楨忍俊不禁:“聽說過上朝不能沒有國君的,還沒聽說過上朝缺了哪個臣子就不行的。那天塌下來,自家長輩要走,也得送一送。”
廉頗嗤笑出聲,但笑過之後,寫滿皺紋的面孔中卻浮現出幾分震撼。
不是為趙維楨親自送到了函谷關,而是她一句話點明了自己的身份:再有權有勢的臣子,那也是臣子。
都說君臣關系如履薄冰,廉頗兩次兵敗,都由遭國君忌憚而起。他為趙國打了一輩子仗,一輩子最大的屈辱也是趙王給的。
可秦王政那麽信任趙維楨,也許與她這態度有關系。
到了最後,廉頗才反思起自己的所作所為來。
“唉!”
老將軍不住搖頭:“當年也許就不該放你和秦王政走。”
趙維楨莞爾道:“將軍就是嘴硬,你若不履行諾言,自己晚上睡得著覺麽?”
廉頗仔細想了想,認真回應:“怕是要輾轉反側整三夜,然後親自帶兵到邯鄲大牢裏撈你和那小崽子出來,搞不好情況更糟。”
此言落地,一老一少均是笑出聲來。
“今天也不止是我送你。”
趙維楨的神情之中帶了些許真切:“還有一位將軍的故人。”
廉頗嘲道:“這秦國還能有我什麽故人?”
他剛說完,遠處一輛呂府的馬車姍姍來遲。
車夫停下之後,車輿之內的人近乎慌亂的走下馬車,竟是拎著衣角徒步狂奔起來。
“老將軍!”
廉頗見狀,立刻下馬,大驚道:“趙家郎君!”
來得正是趙維楨的父親趙梁。
原來趙維楨說的“故人”,竟然是她家老父!
在邯鄲時,廉頗雖與趙梁並不親近,可他到底平原君的好友。
十幾年過去了,平原君已死、孝成王亦薨,如今的趙王偃歹毒昏庸,全然不成事。物是人非,於秦地見到邯鄲舊人,聽到趙梁十足的邯鄲口音,廉頗當即紅了眼眶。
老將軍哭了,趙梁卻是笑出聲來。
他一把抓住廉頗的手,熱淚盈眶卻是笑道:“我都多大年紀,還郎君?”
廉頗一怔,瞧見趙梁鬢角的白發,亦是失笑。
“老夫到底長你近二十歲,”廉頗中氣十足道,“喊你一聲郎君又如何?”
說著他上上下下端詳趙梁許久,關切道:“聽聞你近日身體不好,在家中養病,過來作甚?”
“再不好,也是要來送一送的。”趙梁感慨道:“將軍走後,縱然我有生之年能回邯鄲,那也不再是我記憶中的邯鄲了。”
一旁的趙維楨同樣感慨地長舒口氣。
自家老父日日相見,平日不覺得有什麽,可與廉頗將軍站在一起,趙維楨在驚覺阿父的頭發白了許多、臉上的皺紋也多了不少。
他也五十多歲了,在先秦時代,都能算作高壽了。
“將軍。”
趙維楨上前道:“我為將軍在車中備了千金,你北行至夏陽去接家人,府中的侍人、車隊,以及護衛也悉數都贈與將軍。到了夏陽之後,還會有一商隊等候,將軍可隨商隊一路到齊國去看看海。”
“你這小婦人。”
廉頗笑道:“倒是都給我安排好了。”
都多大年紀了,還是小婦人呢。
但趙維楨沒有糾結,她甚至很懷念老將軍這般稱呼。
“去齊國多好。”趙維楨笑吟吟道:“去看看海,那可是連秦王都沒見過的!”
“就聽你安排。”
廉頗笑完,整理肅容,而後對著趙維楨與趙梁抱拳行禮。
“就送到這兒吧,大恩不言謝。”廉頗豪爽上馬,對父女二人朗聲道:“今日一別,多加保重!”
“將軍!”
趙梁既喜又悲,知曉今日註定為訣別。故人、鄉愁,以及對過往歲月的懷念糅雜於一處,讓向來溫和的老父難得流露出不可遏制的情緒。他情不自禁地隨著廉頗的馬又向前走去,還不住出言叮囑。
“老將軍要註意身體!”
“據說齊國沿海潮濕,若是住不慣,就到臨淄去,那還有孟隗舊友。”
“若有閑情,勞煩寫信給我,好叫我放心。”
如此邊說邊走,二人又是走出百餘米。
趙維楨身後的魏興不禁擔憂道:“夫人——”
“叫阿父送送吧。”趙維楨輕聲說:“老將軍一走,這天下就真的沒他的故人了。”
平原君、秦昭王,以及信陵君等等,在戰國末期代表著奴隸主貴族的那些歷史名人,一個一個湮滅在了時代的長河中。
接著,就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了。
趙維楨心中感慨萬千。
“也不至於吧,”魏興嘀咕,“廉頗將軍重義,想不讓他走,大把的理由。”
這倒是。
能用恩情和人情留他打一仗,就能打第二仗。憑借趙維楨的死乞白賴,這一點兒也不難。
只是——
“還是送他走吧。”
趙維楨挑眉:“接下來再開戰,老將軍若留下來,就尷尬了。”
魏興:“接下來打哪兒?”
趙維楨一直註視著廉頗將軍的背影濃縮成一個小小的影子,才看到父親送別的身形停了下來。
她勾起一抹笑容。
“滅趙。”趙維楨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