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熱鬧
關燈
小
中
大
黃冊庫之事,尚有跡可循,因而在薛煊預料之內。可為何不準派兵呢?樁樁件件,薛煊自思已經向聖上稟明的清楚了。
以聖上之智謀,必定能判斷的出,只憑借薛煊同周澄兩個,實在太微不足道,也不可能迅速有效地解決此事。而以聖上之心性,先是華光寺神降,再是黃冊庫被蝕,幕後之人的勢力從南邊蔓延至京城近郊,又插手了國之重地。更是應當引起他警惕忌憚,萬不會不派兵才對。
宏武帝卻並不解釋,只是笑道:“神機營你尚可調動一二十人。”
神機營是精銳三大營,若全部出動,再加上火器裝備,絕不可小覷。可一二十人能做什麽?哪怕是初次去華光寺,薛煊都帶了不止一二十兵士。
觀聖上情態,薛煊明白此事又是已經定下了,只好按捺下心中疑惑,道:“對方手下,多有道家之士相助,道術高超。此次鎮海定海之行,可否請天師同行?”
薛煊心知,私自請張君實往定海鎮海去,而不稟報聖上知道,並不是為官理事應當的順序。因而他必然討得旨意,名正言順後,方可再謀劃相邀之舉。
宏武帝搖頭,意味深長笑道:“天師明言了,長短一年內,除了京城,不會往他處去的。鎮海定海,當真會有道家好手麽?也不盡然。你二人便先去探探吧。”
薛煊要秉辦的三件事,黃冊庫俸祿定額不成,帶兵也被拒,張君實也並不動身。自他來了京城,可實在從未有過。
聽聞聖上之言,倒好像眼下掩藏著大動亂的,是京城一般。至關重要的,要護的周全的,也唯有京師。而定海鎮海,乃至於什麽幕後之人,不過是不起眼地方的不起眼人物,實在不值一提,也實在不必掛在心上。
此事實是遠在意料之外,聖上所言所行,與薛煊素日所知實在不符。而派兵乃至延請張君實一事,又似乎實在不該如此處理。
這已經反常到了必須暗暗警惕的程度,薛煊不再對這兩事多置喙。至於黃冊庫定額一事,倒是可以爭一爭的。
次日是大朝會,文武百官奏秉議事畢,略停當兒些,宏武帝道:“昔日黃冊庫初建,一應資費由各部供給。今一應事宜日益衍雜.事情既不同了,也應該有所更易。黃冊卷既造,便應慎重仔細,萬加小心,不可有誤。因此黃冊庫一應資費,由驗查所得。驗查得何處錯漏兒,便由何處擔負資費。若皆無誤,兜底由戶部撥銀。”
宏武帝開國之帝,又雄才偉略,積威深重。百官中有跟著打天下的如魏國公徐耀等人,也有久處宦海精明之人,都深知當今節儉的脾性。
黃冊庫由六部供給,改為捉錯拿漏兒、戶部兜底,宦海之臣即刻明白這並不是什麽好法子,甚至可能危害更多。比之先前,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但小小一個黃冊庫又有何重要?說透了對自己仕途官聲沒有半點好處,顯著進言的這人比聖上聰明麽?進言反而要冒著觸動聖上底線的極大風險。
況且,原本定下的由六部供給又有哪裏不好呢?為何要突然變更?僅僅是聖上略說的一句“事情既不同了”便能解釋的嗎?事發突然,摸不清底細,摸不清其後派系亦或勢力纏鬥,眾人更不敢貿然秉奏。
因而眾人皆有惑,皆有見解,眾人卻都不說。
宏武帝見未有反對的聲兒,也頗滿意,正待講上一句,“那便如此定了罷。”
誰知薛煊站了出來。
他本就是風口浪尖的人物,多少言官等著拿錯的,又在這樣一樁叫人摸不清當今意思的事情上要秉奏。因而滿朝大臣都瞪亮了眼,瞧著他究竟說些什麽。
薛煊情知聖上已有決定。宏武帝素日殺伐果斷,並不喜人對他有定論的事情多加置喙。薛煊也知道此言一出,必定引得聖上不悅。
可回想黃冊庫官員素日種種艱苦,兼之玄武湖之行又明白了許多黃冊卷造假查驗手段。若錯過了這日大朝會,再要修改定下了的政令,難上加難。
因而盡管實在不合時宜,他也得趁著這看似“征求百官意見”的當口兒,站出來提上一提。
薛煊斟酌著言語,邊思索邊道:“臣以為,勘誤供銀,變法治為人治,恐百姓受其害。”
以往黃冊卷勘察錯漏,只要糾正即可,並不以此為收銀理由,是為以法度治之。
而宏武帝之政令看似能一邊警告百姓、消除錯漏,一邊能為黃冊庫供銀,是兩全其美之策。但實際上卻是將錯漏當成了討銀之法寶。
如何算是錯漏?
全是察驗者來判斷下結論,即便有更加詳細的規定,明確說明哪些為錯漏。可是規定不能窮盡任何錯漏,這些例外的情況,就會被當成謀銀的手段。是為以人治之。
這政令一出,恐怕每卷黃冊、每卷黃冊的每一頁,都能捉出錯漏來。而其中鉆營牟利的空子,實在也太多。可以想見,若要自己上報的黃冊卷毫無錯漏,不知底層的百姓又要多花費多少銀錢上上下下打點。
這僅僅是為了省下黃冊庫的花銷,便平白的給百姓添負擔,平白的增加民變之險——何苦如此?
不待薛煊思索出更多來,宏武帝已經從節儉的這一點習性裏擺脫了開來,明白了薛煊所言。可明白是明白,他的不悅卻也是明擺著的不悅。
見有了出頭鳥的臣子們,紛紛大起膽子來,唯恐落於人後,將這供銀之法或明言或委婉的批判了一通。聽了這些進言,宏武帝臉色更加陰沈。
他直直看向薛煊,穿著的龍袍、戴著的冠冕都折射著冰冷的光。宏武帝冷冷道:“薛卿能察善斷,政令上倒也通曉得很。朕得向你多討教才是。”
薛煊即刻跪下,不敢多言。
眼見的龍顏大怒,無人再敢多加議論。也沒人敢進言,若不是勘誤供銀,該如何定下黃冊庫俸祿來處——難道讓聖上在此事上再向自己請教不成?
大朝會散了,昔日同薛煊並行出宮之人,此刻離得他遠遠的。一時間人流竟如被攔住的河水似的,分出明顯的幾條流向。
薛煊笑了笑。
行數十步,見戶部王璘、文生、劉梓坤等人一道散朝歸家,他向王璘點頭示意,隨即道:“文大人。”
文生往日與這位並不親厚,知曉其為人狂妄無狀,一向不喜,但因其家世、因其官位、因其受器重寵信,仍舊禮敬有加,同樣稱呼一句“薛大人”。
今日他行事狂悖,顯見的寵信太過、終於失了分寸。又是這當口兒莫名其妙的向自己搭話,且周遭明裏暗裏見了薛煊開口,都盯著此處呢。
文生實在不好顯得太親近,便點頭。他要以長輩的身份教導兩句,稱呼他的字道:“玄玉,你……”
薛煊截斷了他的話,勾唇笑道:“文大人為何不向我行禮?”
這話一出,如河水分流般的人流又都不明顯的慢慢向這裏集聚了——這薛煊今日是瘋了不成?不過倒似乎有熱鬧可瞧。
文生未料到薛煊開口是來找他麻煩的。不過他在戶部為官多年,戶部又掌管天下錢糧往來,他是重要之地的重要官員。文生素日裏是人人尊著的,他對自己的權勢威嚴看的極重。怎麽會叫一個毛孩子隨便拿捏?
跪下行禮?行的哪門子禮?
文生嘴角噙著笑,理了理袖子,親昵的關懷道:“玄玉,涼風起了,快些回府罷。”就莫要在這兒撒瘋賣癡了。
薛煊負著手,同樣像看著一個不講理的孩子,搖搖頭,笑了笑,叫出了在旁紮堆看熱鬧的禮部官員步璁,道:“步大人,議禮那年的事情,文大人年歲大了,還請你向文大人講上一講。”
黃冊庫建的那年夏,高熱難熬的。聖上在避暑園子裏,曾與眾臣論自周朝至今禮制,曾經言到“窺禮制則可窺見王朝興亡”。禮制嚴謹森明,王權威嚴深重,則政令通暢。反之禮制松弛,則王權旁落分散,政令不行。
說到禮制嚴明一事,不僅要求百姓見到了官員行禮,官員見到了皇帝行禮。低級別的官員,見到了高級別的官員,也要行禮。
還曾令禮部將此條納入《宏武律》之中。不過此事當時也頗有些議論,因而只同黃冊庫供銀之法一般,下了一道手諭,便沒有下文了。
初時還有些武官向高級別的文官行禮,時日久了,便不再有人提起了。
盡管無人再提起,可是步璁身為禮部官員,卻是不敢忘也不會忘。
涼森森的天氣裏,被薛煊這樣問著,步璁起了一身的白毛汗。他遲疑不知該如何作答,眼瞧著薛煊同文生的眼風又掃過,且眾人的目光都慢慢聚集了過來,眼下他成了這皇城之內最搶眼的一處所在。
步璁心內將自己罵了無數次,後悔不該瞧這熱鬧,卻只好硬著頭皮一五一十的答了。
步璁先是回了句不敢當這聲“大人”,隨後行著禮將避暑園子裏聖上所言宣讀了。
薛煊點頭。
見薛煊不再註意此處,步璁連忙同禮部各官員結伴而行,皆速速的離了此地。
然而京城的眾官員豈是一個提問便能嚇走的?大多數或遠或近,仍舊滿懷興味瞧著此處——這場風波,又是日後多少津津樂道的口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以聖上之智謀,必定能判斷的出,只憑借薛煊同周澄兩個,實在太微不足道,也不可能迅速有效地解決此事。而以聖上之心性,先是華光寺神降,再是黃冊庫被蝕,幕後之人的勢力從南邊蔓延至京城近郊,又插手了國之重地。更是應當引起他警惕忌憚,萬不會不派兵才對。
宏武帝卻並不解釋,只是笑道:“神機營你尚可調動一二十人。”
神機營是精銳三大營,若全部出動,再加上火器裝備,絕不可小覷。可一二十人能做什麽?哪怕是初次去華光寺,薛煊都帶了不止一二十兵士。
觀聖上情態,薛煊明白此事又是已經定下了,只好按捺下心中疑惑,道:“對方手下,多有道家之士相助,道術高超。此次鎮海定海之行,可否請天師同行?”
薛煊心知,私自請張君實往定海鎮海去,而不稟報聖上知道,並不是為官理事應當的順序。因而他必然討得旨意,名正言順後,方可再謀劃相邀之舉。
宏武帝搖頭,意味深長笑道:“天師明言了,長短一年內,除了京城,不會往他處去的。鎮海定海,當真會有道家好手麽?也不盡然。你二人便先去探探吧。”
薛煊要秉辦的三件事,黃冊庫俸祿定額不成,帶兵也被拒,張君實也並不動身。自他來了京城,可實在從未有過。
聽聞聖上之言,倒好像眼下掩藏著大動亂的,是京城一般。至關重要的,要護的周全的,也唯有京師。而定海鎮海,乃至於什麽幕後之人,不過是不起眼地方的不起眼人物,實在不值一提,也實在不必掛在心上。
此事實是遠在意料之外,聖上所言所行,與薛煊素日所知實在不符。而派兵乃至延請張君實一事,又似乎實在不該如此處理。
這已經反常到了必須暗暗警惕的程度,薛煊不再對這兩事多置喙。至於黃冊庫定額一事,倒是可以爭一爭的。
次日是大朝會,文武百官奏秉議事畢,略停當兒些,宏武帝道:“昔日黃冊庫初建,一應資費由各部供給。今一應事宜日益衍雜.事情既不同了,也應該有所更易。黃冊卷既造,便應慎重仔細,萬加小心,不可有誤。因此黃冊庫一應資費,由驗查所得。驗查得何處錯漏兒,便由何處擔負資費。若皆無誤,兜底由戶部撥銀。”
宏武帝開國之帝,又雄才偉略,積威深重。百官中有跟著打天下的如魏國公徐耀等人,也有久處宦海精明之人,都深知當今節儉的脾性。
黃冊庫由六部供給,改為捉錯拿漏兒、戶部兜底,宦海之臣即刻明白這並不是什麽好法子,甚至可能危害更多。比之先前,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但小小一個黃冊庫又有何重要?說透了對自己仕途官聲沒有半點好處,顯著進言的這人比聖上聰明麽?進言反而要冒著觸動聖上底線的極大風險。
況且,原本定下的由六部供給又有哪裏不好呢?為何要突然變更?僅僅是聖上略說的一句“事情既不同了”便能解釋的嗎?事發突然,摸不清底細,摸不清其後派系亦或勢力纏鬥,眾人更不敢貿然秉奏。
因而眾人皆有惑,皆有見解,眾人卻都不說。
宏武帝見未有反對的聲兒,也頗滿意,正待講上一句,“那便如此定了罷。”
誰知薛煊站了出來。
他本就是風口浪尖的人物,多少言官等著拿錯的,又在這樣一樁叫人摸不清當今意思的事情上要秉奏。因而滿朝大臣都瞪亮了眼,瞧著他究竟說些什麽。
薛煊情知聖上已有決定。宏武帝素日殺伐果斷,並不喜人對他有定論的事情多加置喙。薛煊也知道此言一出,必定引得聖上不悅。
可回想黃冊庫官員素日種種艱苦,兼之玄武湖之行又明白了許多黃冊卷造假查驗手段。若錯過了這日大朝會,再要修改定下了的政令,難上加難。
因而盡管實在不合時宜,他也得趁著這看似“征求百官意見”的當口兒,站出來提上一提。
薛煊斟酌著言語,邊思索邊道:“臣以為,勘誤供銀,變法治為人治,恐百姓受其害。”
以往黃冊卷勘察錯漏,只要糾正即可,並不以此為收銀理由,是為以法度治之。
而宏武帝之政令看似能一邊警告百姓、消除錯漏,一邊能為黃冊庫供銀,是兩全其美之策。但實際上卻是將錯漏當成了討銀之法寶。
如何算是錯漏?
全是察驗者來判斷下結論,即便有更加詳細的規定,明確說明哪些為錯漏。可是規定不能窮盡任何錯漏,這些例外的情況,就會被當成謀銀的手段。是為以人治之。
這政令一出,恐怕每卷黃冊、每卷黃冊的每一頁,都能捉出錯漏來。而其中鉆營牟利的空子,實在也太多。可以想見,若要自己上報的黃冊卷毫無錯漏,不知底層的百姓又要多花費多少銀錢上上下下打點。
這僅僅是為了省下黃冊庫的花銷,便平白的給百姓添負擔,平白的增加民變之險——何苦如此?
不待薛煊思索出更多來,宏武帝已經從節儉的這一點習性裏擺脫了開來,明白了薛煊所言。可明白是明白,他的不悅卻也是明擺著的不悅。
見有了出頭鳥的臣子們,紛紛大起膽子來,唯恐落於人後,將這供銀之法或明言或委婉的批判了一通。聽了這些進言,宏武帝臉色更加陰沈。
他直直看向薛煊,穿著的龍袍、戴著的冠冕都折射著冰冷的光。宏武帝冷冷道:“薛卿能察善斷,政令上倒也通曉得很。朕得向你多討教才是。”
薛煊即刻跪下,不敢多言。
眼見的龍顏大怒,無人再敢多加議論。也沒人敢進言,若不是勘誤供銀,該如何定下黃冊庫俸祿來處——難道讓聖上在此事上再向自己請教不成?
大朝會散了,昔日同薛煊並行出宮之人,此刻離得他遠遠的。一時間人流竟如被攔住的河水似的,分出明顯的幾條流向。
薛煊笑了笑。
行數十步,見戶部王璘、文生、劉梓坤等人一道散朝歸家,他向王璘點頭示意,隨即道:“文大人。”
文生往日與這位並不親厚,知曉其為人狂妄無狀,一向不喜,但因其家世、因其官位、因其受器重寵信,仍舊禮敬有加,同樣稱呼一句“薛大人”。
今日他行事狂悖,顯見的寵信太過、終於失了分寸。又是這當口兒莫名其妙的向自己搭話,且周遭明裏暗裏見了薛煊開口,都盯著此處呢。
文生實在不好顯得太親近,便點頭。他要以長輩的身份教導兩句,稱呼他的字道:“玄玉,你……”
薛煊截斷了他的話,勾唇笑道:“文大人為何不向我行禮?”
這話一出,如河水分流般的人流又都不明顯的慢慢向這裏集聚了——這薛煊今日是瘋了不成?不過倒似乎有熱鬧可瞧。
文生未料到薛煊開口是來找他麻煩的。不過他在戶部為官多年,戶部又掌管天下錢糧往來,他是重要之地的重要官員。文生素日裏是人人尊著的,他對自己的權勢威嚴看的極重。怎麽會叫一個毛孩子隨便拿捏?
跪下行禮?行的哪門子禮?
文生嘴角噙著笑,理了理袖子,親昵的關懷道:“玄玉,涼風起了,快些回府罷。”就莫要在這兒撒瘋賣癡了。
薛煊負著手,同樣像看著一個不講理的孩子,搖搖頭,笑了笑,叫出了在旁紮堆看熱鬧的禮部官員步璁,道:“步大人,議禮那年的事情,文大人年歲大了,還請你向文大人講上一講。”
黃冊庫建的那年夏,高熱難熬的。聖上在避暑園子裏,曾與眾臣論自周朝至今禮制,曾經言到“窺禮制則可窺見王朝興亡”。禮制嚴謹森明,王權威嚴深重,則政令通暢。反之禮制松弛,則王權旁落分散,政令不行。
說到禮制嚴明一事,不僅要求百姓見到了官員行禮,官員見到了皇帝行禮。低級別的官員,見到了高級別的官員,也要行禮。
還曾令禮部將此條納入《宏武律》之中。不過此事當時也頗有些議論,因而只同黃冊庫供銀之法一般,下了一道手諭,便沒有下文了。
初時還有些武官向高級別的文官行禮,時日久了,便不再有人提起了。
盡管無人再提起,可是步璁身為禮部官員,卻是不敢忘也不會忘。
涼森森的天氣裏,被薛煊這樣問著,步璁起了一身的白毛汗。他遲疑不知該如何作答,眼瞧著薛煊同文生的眼風又掃過,且眾人的目光都慢慢聚集了過來,眼下他成了這皇城之內最搶眼的一處所在。
步璁心內將自己罵了無數次,後悔不該瞧這熱鬧,卻只好硬著頭皮一五一十的答了。
步璁先是回了句不敢當這聲“大人”,隨後行著禮將避暑園子裏聖上所言宣讀了。
薛煊點頭。
見薛煊不再註意此處,步璁連忙同禮部各官員結伴而行,皆速速的離了此地。
然而京城的眾官員豈是一個提問便能嚇走的?大多數或遠或近,仍舊滿懷興味瞧著此處——這場風波,又是日後多少津津樂道的口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