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279章漸入佳境

關燈
第1279章 漸入佳境

聽到這裏,孫璧源一改驚容喜上眉梢

“小生有眼不識泰山,竟是大名鼎鼎的海郡王,請受小生一拜。”

“欸欸,孫公子快免禮,無需如此。”

“常聞海郡王禮賢下士廣納賢良,不曾想,今日有緣相得遇郡王指點,實乃小生三生有幸。”

“指點還談不上,本王是看到了你的考卷,認為所言頗有道理,故而有些好奇,是誰能有如此遠見卓識。不過你的答題處處批駁朝廷,禮部批卷時認為多有不恭,有誹謗朝廷之嫌,報到了陛下那裏,當時本王正好在場,認為你所言非虛,而是世人無法領悟罷了。”

“如此說,郡王願意采納小生建言。”

“本王雖然認同,但你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看到實質。”

“小生沒有看到實質?”

“對,沒有看到實質。”

“那敢問郡王,實質又在何處?”

“這也是本王要挽留你的原因,實質的內情覆雜而繁覆,不是三言兩語,也不是一篇文章,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說得清楚,講得明白,需要你去軒禾書院,那裏能解答你的疑惑,有你需要的書籍。

本王現在再問你,你可否願意繼續參加殿試?”

“只要能為民請命,學生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好,本王就要你這句話。但是此番殿試,本王不許你再抨擊朝政,該如何答題就如何答題,你能做到嗎?”

“郡王要小生趨利避害委曲求全。”孫璧源頓時有些不樂意。

“那本王問你,當你獨自面對窮兇極惡的歹徒時,無人可伸援手,你掉頭轉身就逃,或是交出財務自保,日後報官拿賊。還是為了伸張正義為了保住錢財,與歹徒拼死一搏,最後被歹徒殺死,既沒有保住財產,也未能伸張正義,還丟了自己姓名。”

“孤單一人明知不敵,自然是保命為上,然後報官前去捉拿。”

“而眼下朝廷也是如此,只不過是人眼看不見的阻礙,無形之中阻擋了朝廷革新,明知阻礙於無形之中,看不見摸不著,難道也要以蠻力破之?該繞行時當避其鋒芒,采取迂回策略加以應對。

盜賊是看得見的強盜,尚可以報官捉拿,而看不見的強盜,何處去找官府說理,甚至官府自己就是那看不見的阻礙,如何能有說理的地方。”

“郡王的意思是,朝廷官吏阻擋了革新祛弊。”

“也不能完全這麽說,其中關系覆雜,並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總之,你年紀尚淺,該學的東西還很多,如果就此放棄殿試就太可惜了。殿試無論中不中三甲,你都應該去軒禾書院呆上幾年,那裏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你可願意?”

“小生想先去看看。”

“可以,本王今天就安排你入學,殿試之前你就暫居軒禾書院,殿試之後若是想通了,就來找本王。”

“是。”

孫璧源的想法很好,可惜太年輕,不懂政治和權利,更不懂王朝政治,沈雲卿打算想讓他去學一兩年哲學,然後再進修農業、機械各一年,最後進修經濟。

哲學雖然是思想科學,但哲學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策略性思考問題。不會單純用一種固定思維看待問題,會從方方面面辨證的看問題,孫璧源現在缺乏的就是哲學思維。

讓他進修農業和機械,是讓他知道生產力和生產力發展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步到位立竿見影。最後修經濟,就能明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以及經濟的供需,和王朝體制下經濟帶來的權利政治。

雖然孫璧源誇誇其談很有一套,但在此前還無法知道此人究竟是紙上談兵的書呆子草包,還是務實的理論實幹型人才。

其實紙上談兵也好,務實實幹也罷,其實和人才的優劣沒有關系,而在於用人。

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屬於理論學術型人才,這種人天生就缺乏實幹能力,但是你讓他研究理論可以,讓他去幹,他幹不好。

這種人能做謀士、參謀、學者、專家,但是你讓他做領導,做骨幹,做實事,他們不一定幹得好。

諸如馬謖這種人,劉備的評價他是“徒有其表,言過其實”,這個評價並不完全正確,馬謖是典型的理論學術“專家”,你讓他搞軍事學術和內政治理可以,你讓他搞軍事實踐,那是用錯了地方。

諸葛亮用馬謖,其實一定程度上被劉備給誤導,劉備認為馬謖這種人徒有其表不堪大用,而諸葛亮覺得馬謖說的都對,可能是劉備的擔心多餘了,而事實上是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準確定位馬謖的能力和使用範圍,結果導致的悲劇。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人才自己沒有自知之明,明明就是紙面專家,偏偏要去親自實現理論,結果害死了自己,害死了其他人。馬謖既是不適合做領導的人,同時有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還要主動去做領導。

另外一種既是學術理論型,又兼顧實幹能力的人才,這種人其實非常少,屬於領導型的人才,這種人在古代王朝教育制度下非常少,因為古代傳統科舉用人制度教育體系,就很難培養出領導型人才,更多培養的是理論學術型人才和實幹人才,很難把兩者合一。

因此多數情況下實幹者很少能有什麽創新和發現,而理論學術型人才又缺乏實幹。一旦分家,就可能造成用人問題。

而且不光官僚有這個問題,皇帝的問題更嚴重。很多皇帝既缺乏理論學術,又缺乏實幹,完全是憑個人喜好,如果碰上昏君,那就更沒什麽用人標準,完全是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孫璧源現在空有理論,同時缺乏權利政治認知,要讓他從理論向實踐轉變,需要一個過程,而且目前還不能確定他是否是理論和實踐覆合型人才,如果是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此人一旦調教成功,沈雲卿的經濟政策和政治政策,至少能在孫璧源身上延續四十年。

隨後帶著孫璧源回城,前往軒禾書院給他辦理了入學和入住手續。

經過半年多的搬遷和拆分,軒禾書院一下空了大半,大量生員和教師、技工被分往各處大學,總院騰出的校舍將用於招收全國各地的生員,日後將作為全科大學繼續存在。

時間轉眼到了八月,殿試定在八月初十,只考一天。

原本每年的科舉會試都定在二月或三月,殿試在四月,但最近十多年會試經常拖到四五月,殿試拖到了八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是考生太多,朝廷需要提前做準備,準備周期太長。二月三月開會試太匆忙。

一方面是每年二月又是開學升學,相當於一次局部科舉,禮部忙不過來。

其三是年前和年後是朝廷經濟工作的重點時間段,朝廷抽不出時間。

最後是考生太多,考題也增多,參與出題的衙門增多,而批卷的官吏人數增長跟不上考生人數增長,而取才的標準又不是分數制,而是官本位制,這就導致批閱效率很低,時間被拉長。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殿試只能拖到農歷八月。

沈雲卿正在考慮合成試卷,將各部和皇帝的出題,合成在一張考卷上,但也有很多問題。

一是洩密問題,很難控制考題不會洩密。

二是如果考題合成在一張考卷上,勢必導致答題時間和書寫量的縮減。

現在答題基本上是時間之內,想怎麽寫就怎麽寫,寫多少都無所謂。一旦考題都被合成在一個考卷上,就會限制答題時間和書寫量。

三是文具問題,現在科舉仍然以毛筆為主,用鋼筆的幾乎沒有,而鉛筆是不能用來答題的,所以如果用合成考卷,毛筆字太大,書寫量少,鋼筆又不普及,顯然又是折騰。

最後是沈雲卿考慮日後科舉變成公務員考試,各部門的考題分開考是必然趨勢,現在合成起來,日後再分開會是麻煩。而且關鍵不是考題和考卷,而是現在的科舉制度問題,因此要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出在科舉制度的改革。

而與此同時,瀕國的內亂還在繼續,地區性的叛亂迅速蔓延傳導至全國,村長亂鬥的局面正在形成,地方割據的勢頭隨著統治階層的瓦解,導致的利益和政治破碎,勢必會助長地方割據的助燃劑。

西征的情況漸入佳境,雖然戰爭是殘酷的,不應該有什麽佳境,但是對政治而言,戰爭的勝利就是政治的佳境,戰爭中得不到的東西,政治上也得不到,但戰爭中得到的東西,政治上就是最好的籌碼。

聯盟軍在重壓之下喪失繼續作戰的資本,但仍然要求體面的投降。

其實中原王朝就沒這個說法,投降就沒有體面的可能,但是在歐洲,在中東,體面的投降包含在無條件當中,既體面投降不是條件,而是無條件投降的一部分。

根據陸文虎傳回的消息,聯盟軍要求的體面投降有三點,一是保證投降者的人身安全,二是讓開他們回國的通道,他們保證不采取軍事敵對行為,三是保留武器、彈藥和後勤補給,他們保證不將武器用於自衛之外的軍事活動。

這種條件在中原王朝看來簡直不可理喻,哪有讓敵軍在自己家裏燒殺搶掠,投降的時候還讓拿著武器裝備,舒舒服服回國的道理,更何況打了敗仗,還要體面,中原王朝根本就沒這個說法。

但是歐洲和中東就有,洛倫薩就答應了全部“體面條件”,覆國軍和烏茲曼軍團開始不答應,後來也傾向於答應同意聯盟軍體面投降。

因為如果繳械投降,得到的槍炮就會落入對方手中,不利於自己。覆國軍既不想伊薩德烏茲曼得到這批武器,用來對付自己,伊薩德烏茲曼也不希望覆國軍得到這批武器,給日後打擊覆國軍帶來巨大阻力,於是兩邊都同意。

在洛倫薩與烏茲曼都同意情況下,陸文虎只能同意,但還是給朝廷打了報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