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159章仙人指路

關燈
第1159章 仙人指路

沈雲卿定型彈藥口徑之初,就是考慮到今後研發全自動武器的彈藥通用和保障問題。

不過目前使用的彈藥有兩個嚴重問題,一是大量使用銅,彈殼還能回收進行兩次覆裝藥使用,而彈頭打出去就沒了。

岐帝國本土的銅資源量少,眼下銅礦勘探跟不上,如果大量使用銅頭彈,那就是往外打錢,所以日後要改成鉛芯覆銅彈頭。不僅降低成本,鉛芯的動能慣性強,殺傷力要比銅芯大。

當然,也能全用鉛做彈頭,但是全鉛彈頭不適合用於全自動武器,只適合半自動點射和單發射擊。

因為鉛的膨脹系數高,面對高溫、高壓連續高強度射擊,全鉛彈頭膨脹率太大,容易卡膛,甚至造成炸膛。同時高強度連續射擊,會讓鉛軟化,導致嚴重的槍膛、槍管掛鉛,引發事故,所以在鉛外層覆銅,可以中和鉛芯的弊端。

第二個問題就是目前彈藥的彈頭用的是禿圓頭彈,也叫雞蛋頭,不是尖頭彈,原因是尖頭彈和禿頭彈,在相同火藥作用下,尖頭彈的阻力小,初速高,膛壓大,而禿頭彈阻力大、初速小、膛壓偏小。

眼下所有槍管使用的低鎳鉻槍鋼,都是在高碳鋼基礎上研制的鋼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格槍管鋼,全精度壽命是兩千發,超過兩千發膛線基本磨平,雖然還能用,但是精度會大打折扣。

如果使用尖頭彈,只有八百多發,而且還容易炸膛,因為槍鋼的熱處理加工工藝跟不上,或者說,是材料本身的性能不夠,導致熱處理工藝發揮出了最大性能,仍然不能滿足子彈的性能。

因此目前所有子彈都是禿圓彈,日後研發新一代的槍管鋼,都要使用尖頭彈,對槍鋼的要求也更高,這也是為什麽槍管鋼要重煉牌號的原因,就是因為無法滿足子彈性能。

工部都覺得目前制造的武器已經很厲害,很了不起,很多人甚至都是四十年前就開始在工部和技術上摸爬滾打,四十年前岐軍連手銃都不多,火炮更少,四十年後的今天,都用上了金屬彈藥,半自動武器,已經是絕對厲害的存在,感覺都在做夢,現在沈雲卿再提更先進武器的研發,大家都覺得這種必要性不是很大。

但這個時候就凸顯出權威政治和資歷的重要性,當下邊人都覺得不靠譜的時候,領導的資歷和權威往往能壓倒一切。

這些年來工部技術和國防建設都是沈雲卿在推動,大家都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沈雲卿“仙人指路”的正確性,所以這次不出意外沒有太多阻力,唯一的阻力就是王曦照覺得研發太過先進的武器,覺得太殘忍。

但武器是用來對付敵人的,不應該用來對付自己人和老百姓,對敵人是沒什麽仁慈可言的。

“本王該說的都說了,張相和諸位大人可還有什麽要問?”

“老夫說兩句吧。”張相清了清嗓子喝了口茶,然後繼續說:“明輪船海試已有三月,一切較為順利。老夫覺得要是沒什麽太大問題的話,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是不是先下一批訂單,改造二十艘先用著。

這從廣州出發去烏茲曼,單程最快也得四個多月,要是路上不順風不順水,就得六七個月。可要是用上明輪船,全程無需靠港一個多月也就到了,而且風雨無阻,時間節省三分之一。明年是不是先改造一批投入使用?”

“工部的產能騰得出來嗎?”

沈雲卿問,王曦照說:

“目前產能還很充裕,可以分配工時制造明輪船所需鍋爐、明輪、傳動、變速機械設備,先制造二十套完全足夠。”

“那就先生產二十套,改裝二十艘五千石船,但不要用新船,用五年以上的船。”

去年至今明輪船測試、改進了一年多,六月去渤海、東海海試,基本沒什麽大毛病,張祥覺得可以開工小批量生產,如果小批量生產沒什麽問題,那就大批量生產。

明輪船最大的優勢是比風帆船快得多,而且可以逆風、逆流航行,航速比分帆船快三到四倍。

其實沈雲卿還想在等等,因為張祥考慮的並不周密。

因為明輪船需要燒煤,而煤炭在海外開采量幾乎很少,尤其是南海周邊、東南亞、印度、非洲沿海,煤炭產出少的可憐。燒煤船要遠洋出海,就必須在各地建立煤炭補給站,並且最好是從當地開采當地裝船。否則就得船隊自己帶著煤炭補給船,才能遠洋。

所以明輪船短期內還只能在國內和近海航行,不具備遠洋能力,除非煤炭燒完了,繼續改用風帆也行。

另外軒禾書院目前正在攻關建造鋼鐵艦,其實兩年前就已經制造出了鐵殼小舟,裝上改裝的柴油單缸機後,就是一條沖鋒舟。

造沖鋒舟容易,造排水量幾千噸、萬噸級的船難得多,尤其是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需要從頭摸索,包括設計、論證、實驗、工藝,以及所需艦船的工業設備的論證制造,至少也得十年到十五年。

等鋼鐵船舶技術研究完成,配套的螺旋槳動力結構也基本已經成熟,明輪船其實沒有太大的發展前途,所以沈雲卿並不建議大量生產明輪船。

而且木船的生產建造周期太長,鋼鐵船的生產周期短,日後可以工業化大批量的生產,效率要比木船高得多,所以風範船改明輪只是過渡產品。

工部開會一直到黃昏,之後張祥要去戶部,繼續主持財政會議,沈雲卿去了兵部。

兵部方面其實要樂觀的多,因為兵部覺得只要薛剛率兵趕到,就能穩住局面,兵部的樂觀建立在武器的絕對優勢和火炮數量。

駐紮西亞崖郡、琨郡、西郡四都護的岐軍有十二萬,但是十二萬人中,有三萬人是達爾翰人和羅哈諾人,他們的裝備還是弓箭、弩、冷兵器,以及少量的燧發槍。

其餘九萬岐軍中,五千領軍衛裝備的是五千支新式活門步槍,其他岐番軍和庫兀圖岐軍裝備的都是甲乙兩型舊式活門步槍。

兵力和槍的數量雖然少,但是性能要比聖光騎士會聯盟的燧發槍和後裝藥的燧發槍更強,尤其是領軍衛的五千人,裝備的都是新式活門步槍,戰鬥力很強,而且駐紮在後方,聖光騎士會聯盟應該不掌握這個情報。

此外岐軍在邊境和要津地區修建了大量水泥要塞和堡壘,當地駐軍有各型大炮一千兩百多門,根據此前掌握的情報,聖光騎士會聯盟的陸軍火炮總數約一千九百門左右,但不可能全部調到前線,同時岐軍射程遠超聖光騎士會聯盟的銅炮,因此火炮密度、射程、威力都有優勢。

最後是火藥和炸藥,岐軍現在發射藥都用安全無煙火藥,炸藥品種就更多了,反觀歐洲,還在用黑火藥。

所以兵部認為只要不出現絕對惡劣情況,西線應該能堅守到薛剛抵達,等到薛剛援兵一到,以岐軍武器的絕對優勢和薛剛帶去的兩千門大炮,足夠碾壓幾十萬燧發槍。

而兵部真正擔心的問題是烏茲曼在內部洩密之後,他們能堅持多久,萬一連一個月都沒堅持住,聖光騎士會聯盟集中五十萬人吊打南線岐軍五萬人,這就很麻煩了。

縱然岐軍兵器具有優勢,但是岐軍都是分散據守,兵力集中不起來,一旦給幾十萬人分割包圍圍死了,人家圍而不攻,那就很被動,所以兵部現在就擔心烏茲曼方面頂不住,讓聖光騎士會聯盟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圍毆岐軍。

但這是極端情況,兵部方面更傾向於烏茲曼被重創,聖光騎士會聯盟也元氣大傷,需要休整,主力被牽制在烏茲曼境內,騰不出手來招惹岐軍。

兵部會議一直開到深夜才散會,翌日早朝基本平靜,各部已經統一口徑,都在等前線的消息,兵部、戶部輪番就用兵事宜奏本之後,朝會就生產調整進行了討論。

王曦照一早得到了沈雲卿的消息,提前幾個月擬好了調度安排,昨天工部已經討論過,今天拿出來基本上就是走個過場,之後朝會繼續一如既往的進行。

此後幾日,戰爭的消息迅速在民間擴散,朝廷由禮部的宣傳部門,和諫議大夫監管的邸刊,也就是報紙,就烽火臺一事進行澄清,不是與忽喇開戰,而是與來自西部的蠻夷襲擾了邊疆。

之所以沒有直接說明是與沃爾薩森和聖光騎士會聯盟開戰,首先是目前還沒得到確切的消息,即便可以肯定,但是在沒有拿到確切的消息之前,不要正式承認。

其次是這次戰爭的距離太遠,老百姓沒有切身感受,而且絕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沃爾薩森”為何物,更不知道聖光騎士會聯盟六國在什麽地方,說的這麽明確也沒用。

最後是沈雲卿負責外交工作,他不主張這次戰爭升級為全面戰爭,所以對國內輿論盡可能采取“邊境某國”比較合適,用“西部蠻夷”也更能體現出中原王朝的正當合法性。

報紙刊登澄清消息的第二天,沈雲卿發表了署名文章,就這次戰爭的性質、原因和為什麽要打這一仗進行了論述。

首先就最近十年間西部蠻夷某國,在某軍事聯盟的唆使之下,對西亞都護進行了十數次的滲透、挑撥,並且煽動和制造叛亂,其目的是為了西亞都護豐富的金礦、銀礦、鐵礦和煤炭。

其次是為抵禦西部蠻夷某國的挑釁,朝廷與烏茲曼化幹戈為玉帛,簽署了密約,但是文章中卻只字不提密約的核心是烏茲曼主動去撩撥人家,岐帝國出兵換取被烏茲曼控制的土地。

反正輿論這東西,就是光說對自己有利的,絕口不能說對自己不利的黑段子,這是傳媒輿論的核心技巧。

其三就經濟和貿易關系,論述了烏茲曼對岐帝國經濟的重要性,朝廷出於國家利益和老百姓福祉的考慮,決定與烏茲曼共同抵禦西部蠻夷某國挑釁。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要讓老百姓理解國家為什麽要參戰,就必須讓老百姓知道,如果不參戰,就會影響到老百姓的利益。

現在朝廷賣給烏茲曼的貨物,很多都是老百姓和財閥生產的貨物,如果烏茲曼垮了,或者戰敗了,烏茲曼再也不能購買岐帝國更多的商品,老百姓和財閥也就沒錢可賺了,這就傷害到岐帝國的利益,傷害到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打這場戰爭,既是幫朋友,也是幫自己。

朝廷發行的邸刊通過火車和船運迅速發完全國各地,不需要十天,全國主要人口重鎮都能看到朝廷發布的信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