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工業探秘(1)
關燈
小
中
大
第966章 工業探秘(1)
翌日繼續趕路,跟隨大隊的羊群也在中午前去了西邊。
於兩日後回到達馬格,伊薩德緊鑼密鼓安排再次磋商,正式同意沈雲卿參觀烏茲曼加工廠的要求,不出所料就在巴比拉。
哈力木作為工務所行政官,也向使團提出不得攜帶工匠和過多人員的要求,雖然沒有明說原因,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防止技術被使團偷走。
不過哈力木恐怕並不清楚,沈雲卿雖然是商人,但他也是岐帝國的工業部長。岐帝國的工業就是他一手設計和規劃的,所以他去就行了,別人去不去都無所謂。
巴比拉距離瑪格達西南一百八十多岐裏,步行需要三天,騎馬快一些一天,慢一些一天多。
抵達巴拉比時,巴拉比以東的集市被暫時關閉,顯得格外冷清。巴拉比城建在平原上,周圍都是草地、荒漠地形,有少量農田和牧場,夾雜著沙丘。
但是城池建的很高,四四方方非常規整,墻高得有八到九米,圍長約二十五六裏。不同於多數城堡、城墻是石質城墻,巴比拉的城墻是沙土城墻。
附近的遠處可以看見有礦山,駝隊或者馬拉著不多的木車把礦石、煤炭源源不斷的運往巴比拉城。城內可以看見滾滾的濃煙,顯然是在從事冶金活動。
巴比拉由薩林部落的族兵負責看守和警戒,包括城內的技工,多半也是以薩林部落工匠為主的群體,否則技術會很容易擴散。
進城正值中午,城內感覺比較冷清,因為都去做禮拜和吃飯,只有少量的工匠在值班,尤其是煉爐上,需要二十四小時有人盯著,否則就會發生事故。
用過午餐後,在哈力木安排下,一行人先去了木工廠。
當地的廠房多數都是一尺見方的燒制磚墻建築,高度六七米,但是車占地面積不大,四五百平米左右,一個工廠往往有多個車間構成。
巴比拉雖然地處內陸覆地,周邊沒有森林,但是距離沿海較近,全部的木材都用沿海運入。
木工廠並不生產木質生活用品,只生產運輸車輛、木質攻城器械、木模具。
車輛在烏茲曼並不常見,但沒有車輛會嚴重影響運輸,尤其是礦石運輸,因此巴比拉生產的車輛都被用於運輸礦石、成品的金屬原料,同時車輛的擁有也受到管制,普通人並不能擁有四個輪子的車輛。
巴比拉城內木工廠共有六處,兩處負責制造車輛,三處負責制造器械,一處負責木模具生產,分工非常明確。木匠的制造水平較高,總體上不比中原工匠差。
當天下午就來得及參觀木工廠,休息一晚後,第二天行程繼續,上午重點看了木模廠。
木模具是鑄造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如何,往往就看鑄造,所以模具很能說明問題。
城內的工廠布局非常有規律,木工廠歸木工廠集中安置,物料場有物料場的區域,鑄造冶金和煉爐遠離生產加工區,人員住宿和活動都集中在城南,空間被合理有序的規劃利用,很難相信在中東會有如此大型的工業基地。
看完了木作,哈力木安排使團前往冶金廠參觀金屬冶煉,現場可以看到結構更為先進的葉輪機,正在調運礦石和煤炭往煉爐中投料。這種葉輪機比起之前在達馬格看到的葉輪機更為大型,設計更合理,金屬切削和鍛造加工的工藝更明顯。
但沈雲卿也發現,這種早期型的葉輪機有個致命缺陷,蒸汽利用率比蒸汽機低得多。
理論上,蒸汽輪機的蒸汽利用率比蒸汽機高得多,因為蒸汽輪機是密閉結構,理論上蒸汽輪機的蒸汽利用率趨於百分之百,實際情況受到葉輪和輪機結構、阻力影響,蒸汽輪機的能源轉化率會降低,但仍然比活塞式蒸汽機高得多。
而烏茲曼的葉輪機是開放式輪機,葉輪只是單純的一組平板。現代葉輪機的葉扇都是曲弧面葉扇子,有十多組大小不同的葉輪串聯組合而成。
烏茲曼的葉輪機只有一組,只能通過增大頁面的面積,提高蒸汽轉化效率,而不能壓縮蒸汽,增加葉輪的效率。
而且蒸汽輪機是軸向驅動,也就是輸入蒸汽與蒸汽輪機轉軸為同一個方向。烏茲曼的葉輪機的蒸汽輸入是徑向,蒸汽動力垂直於轉軸,這意味著蒸汽轉化成動能的效率會很低,也不會產生蒸汽壓縮再膨脹的效果。
要提高功率,就只能不斷增加葉扇的面積,會導致葉輪蒸汽機體積越來越大,而能耗利用率越來越差。
但不可否認烏茲曼的葉輪機提供了一種新的蒸汽動力,帶來超過人力的機械做工。
盡管動力設備理念“很先進”,但煉鋼方面沒什麽改進,只是單純的把煉爐堆大,提高煉爐噸位,煉鋼工藝依然按部就班的投料,先煉出生鐵,再把鐵砂投入生鐵內,煉出低碳鋼。
烏茲曼煉鋼投的這種鐵砂是含碳量極低的純鐵,當純鐵和生鐵溶液突然結合,會出現排炭現象,大量碳元素從生鐵內排除,從而得到含碳量較低的鋼,有點類似於灌鋼法。而灌鋼法改進工藝後,就是轉爐煉鋼法。
但無論灌鋼還是轉爐,都必須有風箱或者鼓風機,最好是用焦炭。
而烏茲曼目前還沒發現“鼓風”這個技術,也沒有焦炭技術,所以他們的灌鋼不能稱之為灌鋼,只能叫做煮鋼,無法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因此煉鋼的周期很長,煤炭消耗大,成本會很高。
只能靠堆積煉爐的體形噸位,達到增加煉鋼產能的目的,無法通過提高效率和節能,在噸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產能。
當然,就農耕時期和工業化早期而言,這種煉鋼工藝和產能完全足夠了,但對於工業化中後期,和現代社會而言,肯定是不夠的。
煉出的低碳鋼或生鐵被灌入模具中,變成鐵錠、炮彈或者各種圓鋼、方鋼,為了提高鋼的表面含碳量,烏茲曼工匠會對鋼材進行滲碳。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什麽是滲碳,只是知道這麽做,會提高鋼材的性能,而且操作也非常糙,趁著鋼鐵澆鑄成形還處於紅熱狀態的時候,直接給撂進石油槽子裏,給鋼鐵做滲碳。
原理其實很簡單,石油有著高達83%~87%的含碳量。利用鋼鐵處於紅熱狀態晶體膨脹的特性,瞬間進行滲碳,順帶油性淬火,從而提高了鋼的品質,改善了鋼材結構質量,同時還能深度滲碳。
要說這種技術以當前的條件,也只能在中東實現,其他地方沒有便利開采的淺表石油。
這就不難理解鐵鋪裏會有石油,刀具會格外青黑,其實就是鋼鐵紅熱狀態下瞬間高強度滲碳和油性淬火產生的變色,青黑色就是碳化反應,即便進行了磨光和開刃,把表面的石油都清理幹凈,但是高強度的滲碳和淬火,會在鋼材內留下痕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翌日繼續趕路,跟隨大隊的羊群也在中午前去了西邊。
於兩日後回到達馬格,伊薩德緊鑼密鼓安排再次磋商,正式同意沈雲卿參觀烏茲曼加工廠的要求,不出所料就在巴比拉。
哈力木作為工務所行政官,也向使團提出不得攜帶工匠和過多人員的要求,雖然沒有明說原因,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防止技術被使團偷走。
不過哈力木恐怕並不清楚,沈雲卿雖然是商人,但他也是岐帝國的工業部長。岐帝國的工業就是他一手設計和規劃的,所以他去就行了,別人去不去都無所謂。
巴比拉距離瑪格達西南一百八十多岐裏,步行需要三天,騎馬快一些一天,慢一些一天多。
抵達巴拉比時,巴拉比以東的集市被暫時關閉,顯得格外冷清。巴拉比城建在平原上,周圍都是草地、荒漠地形,有少量農田和牧場,夾雜著沙丘。
但是城池建的很高,四四方方非常規整,墻高得有八到九米,圍長約二十五六裏。不同於多數城堡、城墻是石質城墻,巴比拉的城墻是沙土城墻。
附近的遠處可以看見有礦山,駝隊或者馬拉著不多的木車把礦石、煤炭源源不斷的運往巴比拉城。城內可以看見滾滾的濃煙,顯然是在從事冶金活動。
巴比拉由薩林部落的族兵負責看守和警戒,包括城內的技工,多半也是以薩林部落工匠為主的群體,否則技術會很容易擴散。
進城正值中午,城內感覺比較冷清,因為都去做禮拜和吃飯,只有少量的工匠在值班,尤其是煉爐上,需要二十四小時有人盯著,否則就會發生事故。
用過午餐後,在哈力木安排下,一行人先去了木工廠。
當地的廠房多數都是一尺見方的燒制磚墻建築,高度六七米,但是車占地面積不大,四五百平米左右,一個工廠往往有多個車間構成。
巴比拉雖然地處內陸覆地,周邊沒有森林,但是距離沿海較近,全部的木材都用沿海運入。
木工廠並不生產木質生活用品,只生產運輸車輛、木質攻城器械、木模具。
車輛在烏茲曼並不常見,但沒有車輛會嚴重影響運輸,尤其是礦石運輸,因此巴比拉生產的車輛都被用於運輸礦石、成品的金屬原料,同時車輛的擁有也受到管制,普通人並不能擁有四個輪子的車輛。
巴比拉城內木工廠共有六處,兩處負責制造車輛,三處負責制造器械,一處負責木模具生產,分工非常明確。木匠的制造水平較高,總體上不比中原工匠差。
當天下午就來得及參觀木工廠,休息一晚後,第二天行程繼續,上午重點看了木模廠。
木模具是鑄造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如何,往往就看鑄造,所以模具很能說明問題。
城內的工廠布局非常有規律,木工廠歸木工廠集中安置,物料場有物料場的區域,鑄造冶金和煉爐遠離生產加工區,人員住宿和活動都集中在城南,空間被合理有序的規劃利用,很難相信在中東會有如此大型的工業基地。
看完了木作,哈力木安排使團前往冶金廠參觀金屬冶煉,現場可以看到結構更為先進的葉輪機,正在調運礦石和煤炭往煉爐中投料。這種葉輪機比起之前在達馬格看到的葉輪機更為大型,設計更合理,金屬切削和鍛造加工的工藝更明顯。
但沈雲卿也發現,這種早期型的葉輪機有個致命缺陷,蒸汽利用率比蒸汽機低得多。
理論上,蒸汽輪機的蒸汽利用率比蒸汽機高得多,因為蒸汽輪機是密閉結構,理論上蒸汽輪機的蒸汽利用率趨於百分之百,實際情況受到葉輪和輪機結構、阻力影響,蒸汽輪機的能源轉化率會降低,但仍然比活塞式蒸汽機高得多。
而烏茲曼的葉輪機是開放式輪機,葉輪只是單純的一組平板。現代葉輪機的葉扇都是曲弧面葉扇子,有十多組大小不同的葉輪串聯組合而成。
烏茲曼的葉輪機只有一組,只能通過增大頁面的面積,提高蒸汽轉化效率,而不能壓縮蒸汽,增加葉輪的效率。
而且蒸汽輪機是軸向驅動,也就是輸入蒸汽與蒸汽輪機轉軸為同一個方向。烏茲曼的葉輪機的蒸汽輸入是徑向,蒸汽動力垂直於轉軸,這意味著蒸汽轉化成動能的效率會很低,也不會產生蒸汽壓縮再膨脹的效果。
要提高功率,就只能不斷增加葉扇的面積,會導致葉輪蒸汽機體積越來越大,而能耗利用率越來越差。
但不可否認烏茲曼的葉輪機提供了一種新的蒸汽動力,帶來超過人力的機械做工。
盡管動力設備理念“很先進”,但煉鋼方面沒什麽改進,只是單純的把煉爐堆大,提高煉爐噸位,煉鋼工藝依然按部就班的投料,先煉出生鐵,再把鐵砂投入生鐵內,煉出低碳鋼。
烏茲曼煉鋼投的這種鐵砂是含碳量極低的純鐵,當純鐵和生鐵溶液突然結合,會出現排炭現象,大量碳元素從生鐵內排除,從而得到含碳量較低的鋼,有點類似於灌鋼法。而灌鋼法改進工藝後,就是轉爐煉鋼法。
但無論灌鋼還是轉爐,都必須有風箱或者鼓風機,最好是用焦炭。
而烏茲曼目前還沒發現“鼓風”這個技術,也沒有焦炭技術,所以他們的灌鋼不能稱之為灌鋼,只能叫做煮鋼,無法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因此煉鋼的周期很長,煤炭消耗大,成本會很高。
只能靠堆積煉爐的體形噸位,達到增加煉鋼產能的目的,無法通過提高效率和節能,在噸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產能。
當然,就農耕時期和工業化早期而言,這種煉鋼工藝和產能完全足夠了,但對於工業化中後期,和現代社會而言,肯定是不夠的。
煉出的低碳鋼或生鐵被灌入模具中,變成鐵錠、炮彈或者各種圓鋼、方鋼,為了提高鋼的表面含碳量,烏茲曼工匠會對鋼材進行滲碳。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什麽是滲碳,只是知道這麽做,會提高鋼材的性能,而且操作也非常糙,趁著鋼鐵澆鑄成形還處於紅熱狀態的時候,直接給撂進石油槽子裏,給鋼鐵做滲碳。
原理其實很簡單,石油有著高達83%~87%的含碳量。利用鋼鐵處於紅熱狀態晶體膨脹的特性,瞬間進行滲碳,順帶油性淬火,從而提高了鋼的品質,改善了鋼材結構質量,同時還能深度滲碳。
要說這種技術以當前的條件,也只能在中東實現,其他地方沒有便利開采的淺表石油。
這就不難理解鐵鋪裏會有石油,刀具會格外青黑,其實就是鋼鐵紅熱狀態下瞬間高強度滲碳和油性淬火產生的變色,青黑色就是碳化反應,即便進行了磨光和開刃,把表面的石油都清理幹凈,但是高強度的滲碳和淬火,會在鋼材內留下痕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