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工業探秘(2)
關燈
小
中
大
第967章 工業探秘(2)
離開冶金廠,緊鑼密鼓參觀了加工車間,與之前判斷基本吻合,烏茲曼確實出現了切削機床,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很大優勢,他們有較為豐富的鉆石資源。
而珠寶級鉆石之外,伴隨鉆石出土的是更多不能用來制作珠寶的工業鉆石,烏茲曼人把這種雜色,但是硬度很高的鉆石,用滴銅法焊再刀桿上進行金屬切削。
此外也有金屬切削刀具,但效果就差強人意了,效果遠沒有鉆石刀具方便。
而且烏茲曼的金屬切削機床非常原始,型號也不夠大,大都是儀表車床大小的切削機床,也沒和皮帶輪,直接是動力源和主軸剛性連接。
不過他們也很聰明,非常清楚剛性連接的弊端,所以主動齒輪是用木材加工的齒輪。當木材與鋼制從動齒輪發生長期嚙合後,由於木質較軟,會主動變形適應金屬從動齒輪的外形輪廓,而且能產生一定的震動吸收作用,從而一定程度避免了剛性連接帶來的問題。
但這種使用木質齒輪的機床切削扭矩不能太大,一旦切削扭矩超過木材的強度,木質齒輪就會折斷。
加工廠機床以切削車床為主,銑床結構的機床不是很多,確切的說,烏茲曼還沒有發展出結構成熟銑床,都是臥銑,應該是車床衍生出的銑床,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銑床的價值。
他們的銑刀也很有特色,有點象鉸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銑刀。
此外還有大量的外圓磨床,少量的平面磨床,用於磨削外圓軸類零件和平面。
但沒發現有刨床、插床、鏜床,因為他們不需要生產加工與刨、插、大型鏜床有關的零部件,車、銑、鉆、磨已經夠用了。而且臥銑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鏜床。
此外他們的圖紙繪制已經出現標準化跡象,雖然遠沒到完善的地步,但對一些繪制手法做了規範和統一,至少好比岐帝國之前的會意作圖好得多。
最讓沈雲卿吃驚是烏茲曼的鉆加工,他終於明白烏茲曼靠什麽加工長徑比極長的槍管,他們用的是合金芯棒法,是一種變相的失蠟法。
石蠟法是利用蠟的可塑性強,熔點低,又有一定的強度的特點,先制造模型,模型制成後,往蠟模外層糊泥、石膏或者火泥,然後風幹。風幹後進行加熱,把蠟熔化瀉出,從而得到一個空殼,最後澆鑄金屬,冷卻,敲掉外層是泥胎,得到成形的鑄件。
而烏茲曼人利用合金熔點低的特性,把合金芯棒熔化,得到無縫鋼管。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的合金,無論什麽成分,其熔點一定比成分中熔點最高的金屬熔點低,甚至低得多。
比如純鐵的熔點是1535°,碳鋼熔點大約在1500°左右,生鐵根據碳含量不同,熔點介於1200°到1300°之間,無論碳鋼還是生鐵,理論上都屬於合金,只要材料中含有超過一種以上元素,都屬於合金。
烏茲曼人利用合金熔點更低的特點,煉制出一種熔點比鋼低,融程比鋼更高的合金支撐芯棒,然後澆鑄到圓鋼的中央,最後只要加熱圓鋼至合金芯棒融程,就能讓合金緩慢熔化,最後得到一個中間通孔的長管。
融程是指金屬軟化到開始熔化流動的溫度區間,比如某種金屬的熔點是700°,該種金屬會在450°到650°之間紅硬性能變弱,開始變軟,超過650°時出現熔化現象。
通過煉制一種熔點比鋼低一百度左右,融程高的金屬,就能使用熔芯法制取無縫鋼管。
在鋼水澆入模具接觸合金芯棒的一剎那,接觸芯棒的鋼水會迅速因為溫差而凝固,所以芯棒並不會因為鋼水溫度過高而把芯棒熔化。同時因為芯棒的融程比鋼水高,又能具備一定的紅硬性能,不會癱掉。
而且這種合金一定有鉛,因為鉛能對鑄造件產生極好的潤滑性,鉛越多,合金的流動性越好。
此外也能把合金芯棒用泥芯替代,通過鑄造得到內孔較長的鋼管,但泥芯越長,越容易折斷,即便泥芯內使用鋼絲,泥芯依然會折斷,而且直徑越小,長徑比越大,泥芯越容易折斷。
同時澆鑄時鐵水的沖擊,也會讓泥芯折斷,因此泥芯法不適合獲取長管,只適合獲取短管,但短管並不能用來制造步槍槍管,所以只能用熔芯法。
雖然熔芯法讓烏茲曼人變相得到了無縫鋼管,但這種工藝目前缺乏先進設備,無法工業化、大規模、穩定的得質量可靠的無縫鋼管,先天有很多缺陷。
首先是效率太低下,不能用於生產內徑較小的槍管,因為芯棒都是上車床車,頂住一頭車出來的,如果直徑太小,長度太長,將無法車削。
其次是材料浪費。制造一根內孔十毫米,長度一米以上的長管,需要澆鑄壁厚兩厘米以上的鑄鋼管,否則鑄鋼壁厚太薄,澆鑄時會產生澆鑄缺陷。
同時冷卻後熔化內心,如果壁厚太薄,鋼管會發生扭曲變形,導致內孔變形彎曲,喪失加工加之。
當鑄鋼鋼管較厚,而切削機床效率又低,一定導致生產率低下。
工部的中型車床,用高速鋼刀走刀,轉速每分鐘四百五十轉情況下,毛刀可以單邊切深三毫米不成問題。如果是大車床,一大七八毫米都可以。
而烏茲曼的小車床,由於用了木質齒輪,即便用工業鉆石加工,機床每分鐘估計也只有兩百多轉,單邊最大切深一點五毫米左右,走刀非常慢。
如果走刀太快,切深太多,切削力增加,扭矩增大,木齒輪就會折斷。
這意味著加工效率跟不上,同時材料浪費大,煉鋼工藝落後,鋼鐵成本高,導致這種無縫鋼管生產成本非常高。
其三是次品率,由於是用鑄鋼熔芯法得到無縫鋼管,澆鑄工藝落後,導致次品率很高,進一步加劇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盡管烏茲曼變相得到了無縫槍管,但卻不能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無縫鋼管的工業化規模生產,主流技術只有“穿芯棒”和“內徑機擠壓”兩種,別無他法。
其他方法即便能生產,但無法規模化工業化生產,勢必帶來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
烏茲曼技工將鋼管外圓車削完成後,需要進行槍管熱處理,熱處理過後最後需要加工內孔,這道工序上大家都是殊途同歸,都是用拉刀加工光孔。
只要出現車床,就能用車床改造成拉孔機,或者專門生產拉孔專機,烏茲曼人是因陋就簡,把車床改制成拉孔機。
由於鑄鋼澆鑄和加工過程中會讓內孔軸心發成偏移,以及熔芯過程內孔變形,所以拉孔工序需要加工掉單邊兩個毫米以上的餘量,否則可能無法加工出內孔。
因此烏茲曼打火槍和連珠槍的口徑超過15mm,彈丸非常大,原因就是芯棒的直徑就超過9毫米.單邊留3毫米以上的加工餘量,這也導致拉孔需要三刀。
粗拉孔加工,半精加工拉孔,精加工拉孔,而且他們拉刀刀具材質不行,效率非常低,雖然哈力木沒說每天的產量,但作為內行人,只要知道切削深度,切削速度,就能估算出一天的加工產能。
沈雲卿大致估算了一下,按他們這個生產工藝流程,一天撐死了也就能生產八九十根無縫槍管,一個月就是小三千根,一年三萬六千根。
如果按這個生產速度,十年間打火槍和連珠槍至少有四十萬支以上。
但考慮到生產成本壓力,恐怕不會有這麽多,所以打個折,也得有二十萬支。
加上之前兩種卷管火槍的產能,烏茲曼幾十年間陸續生產和戰爭消耗的火槍,總量恐怕得有五十萬支以上。
這是幸虧三十年前烏茲曼和歐洲聯軍血拼了一百年,要不然岐帝國現在的處境可就不妙了。
機械廠分為四個廠區,第一個廠區生產配套機床、葉輪機、零件、鉆頭、切削刀具維修,第二個廠區生產民用品和槍支所需的內部配套零部件,第三個車間專職生產槍管,第四個車間是鍛造車間。
工種相對齊全,但缺乏大中型機床,加工能力相對有限,無論規模、數量、品種,都遠不及岐帝國。
岐帝國首批車、銑、刨、鏜、磨機床定型使用,距今十六年,而據哈力木自己講,巴比拉有第一臺切削機床到今天,已經四十二年。
“真沒想到,烏茲曼的技術已經發展到這一步,這是幸虧本王當年有先見之明,否則今天恐怕不堪設想。”
“郡王,應該不至於如此嚴重吧。”胡班仍然樂觀。
“不,你不是工學出身,所以不了解情況。十七年前工部還只有木質機床,一臺金屬機床都沒有,而當時的巴比拉至少有今天一半的規模,而且烏茲曼當時正在研發打火槍。如果當時烏茲曼對我朝發動進攻,我朝將毫無招架之力,局面將十分險惡。
這是幸虧當時烏茲曼急於戰後恢覆,無暇將目光投向我國,否則今天多半是兇多吉少啊。”
胡班是文科出身,也沒去機械科呆過,對工業問題並不了解,在他看來,天朝應該就是最好,其實不然,二十年前的岐帝國已經落後於時代,能有今天完全是僥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離開冶金廠,緊鑼密鼓參觀了加工車間,與之前判斷基本吻合,烏茲曼確實出現了切削機床,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很大優勢,他們有較為豐富的鉆石資源。
而珠寶級鉆石之外,伴隨鉆石出土的是更多不能用來制作珠寶的工業鉆石,烏茲曼人把這種雜色,但是硬度很高的鉆石,用滴銅法焊再刀桿上進行金屬切削。
此外也有金屬切削刀具,但效果就差強人意了,效果遠沒有鉆石刀具方便。
而且烏茲曼的金屬切削機床非常原始,型號也不夠大,大都是儀表車床大小的切削機床,也沒和皮帶輪,直接是動力源和主軸剛性連接。
不過他們也很聰明,非常清楚剛性連接的弊端,所以主動齒輪是用木材加工的齒輪。當木材與鋼制從動齒輪發生長期嚙合後,由於木質較軟,會主動變形適應金屬從動齒輪的外形輪廓,而且能產生一定的震動吸收作用,從而一定程度避免了剛性連接帶來的問題。
但這種使用木質齒輪的機床切削扭矩不能太大,一旦切削扭矩超過木材的強度,木質齒輪就會折斷。
加工廠機床以切削車床為主,銑床結構的機床不是很多,確切的說,烏茲曼還沒有發展出結構成熟銑床,都是臥銑,應該是車床衍生出的銑床,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銑床的價值。
他們的銑刀也很有特色,有點象鉸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銑刀。
此外還有大量的外圓磨床,少量的平面磨床,用於磨削外圓軸類零件和平面。
但沒發現有刨床、插床、鏜床,因為他們不需要生產加工與刨、插、大型鏜床有關的零部件,車、銑、鉆、磨已經夠用了。而且臥銑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鏜床。
此外他們的圖紙繪制已經出現標準化跡象,雖然遠沒到完善的地步,但對一些繪制手法做了規範和統一,至少好比岐帝國之前的會意作圖好得多。
最讓沈雲卿吃驚是烏茲曼的鉆加工,他終於明白烏茲曼靠什麽加工長徑比極長的槍管,他們用的是合金芯棒法,是一種變相的失蠟法。
石蠟法是利用蠟的可塑性強,熔點低,又有一定的強度的特點,先制造模型,模型制成後,往蠟模外層糊泥、石膏或者火泥,然後風幹。風幹後進行加熱,把蠟熔化瀉出,從而得到一個空殼,最後澆鑄金屬,冷卻,敲掉外層是泥胎,得到成形的鑄件。
而烏茲曼人利用合金熔點低的特性,把合金芯棒熔化,得到無縫鋼管。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的合金,無論什麽成分,其熔點一定比成分中熔點最高的金屬熔點低,甚至低得多。
比如純鐵的熔點是1535°,碳鋼熔點大約在1500°左右,生鐵根據碳含量不同,熔點介於1200°到1300°之間,無論碳鋼還是生鐵,理論上都屬於合金,只要材料中含有超過一種以上元素,都屬於合金。
烏茲曼人利用合金熔點更低的特點,煉制出一種熔點比鋼低,融程比鋼更高的合金支撐芯棒,然後澆鑄到圓鋼的中央,最後只要加熱圓鋼至合金芯棒融程,就能讓合金緩慢熔化,最後得到一個中間通孔的長管。
融程是指金屬軟化到開始熔化流動的溫度區間,比如某種金屬的熔點是700°,該種金屬會在450°到650°之間紅硬性能變弱,開始變軟,超過650°時出現熔化現象。
通過煉制一種熔點比鋼低一百度左右,融程高的金屬,就能使用熔芯法制取無縫鋼管。
在鋼水澆入模具接觸合金芯棒的一剎那,接觸芯棒的鋼水會迅速因為溫差而凝固,所以芯棒並不會因為鋼水溫度過高而把芯棒熔化。同時因為芯棒的融程比鋼水高,又能具備一定的紅硬性能,不會癱掉。
而且這種合金一定有鉛,因為鉛能對鑄造件產生極好的潤滑性,鉛越多,合金的流動性越好。
此外也能把合金芯棒用泥芯替代,通過鑄造得到內孔較長的鋼管,但泥芯越長,越容易折斷,即便泥芯內使用鋼絲,泥芯依然會折斷,而且直徑越小,長徑比越大,泥芯越容易折斷。
同時澆鑄時鐵水的沖擊,也會讓泥芯折斷,因此泥芯法不適合獲取長管,只適合獲取短管,但短管並不能用來制造步槍槍管,所以只能用熔芯法。
雖然熔芯法讓烏茲曼人變相得到了無縫鋼管,但這種工藝目前缺乏先進設備,無法工業化、大規模、穩定的得質量可靠的無縫鋼管,先天有很多缺陷。
首先是效率太低下,不能用於生產內徑較小的槍管,因為芯棒都是上車床車,頂住一頭車出來的,如果直徑太小,長度太長,將無法車削。
其次是材料浪費。制造一根內孔十毫米,長度一米以上的長管,需要澆鑄壁厚兩厘米以上的鑄鋼管,否則鑄鋼壁厚太薄,澆鑄時會產生澆鑄缺陷。
同時冷卻後熔化內心,如果壁厚太薄,鋼管會發生扭曲變形,導致內孔變形彎曲,喪失加工加之。
當鑄鋼鋼管較厚,而切削機床效率又低,一定導致生產率低下。
工部的中型車床,用高速鋼刀走刀,轉速每分鐘四百五十轉情況下,毛刀可以單邊切深三毫米不成問題。如果是大車床,一大七八毫米都可以。
而烏茲曼的小車床,由於用了木質齒輪,即便用工業鉆石加工,機床每分鐘估計也只有兩百多轉,單邊最大切深一點五毫米左右,走刀非常慢。
如果走刀太快,切深太多,切削力增加,扭矩增大,木齒輪就會折斷。
這意味著加工效率跟不上,同時材料浪費大,煉鋼工藝落後,鋼鐵成本高,導致這種無縫鋼管生產成本非常高。
其三是次品率,由於是用鑄鋼熔芯法得到無縫鋼管,澆鑄工藝落後,導致次品率很高,進一步加劇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盡管烏茲曼變相得到了無縫槍管,但卻不能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無縫鋼管的工業化規模生產,主流技術只有“穿芯棒”和“內徑機擠壓”兩種,別無他法。
其他方法即便能生產,但無法規模化工業化生產,勢必帶來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
烏茲曼技工將鋼管外圓車削完成後,需要進行槍管熱處理,熱處理過後最後需要加工內孔,這道工序上大家都是殊途同歸,都是用拉刀加工光孔。
只要出現車床,就能用車床改造成拉孔機,或者專門生產拉孔專機,烏茲曼人是因陋就簡,把車床改制成拉孔機。
由於鑄鋼澆鑄和加工過程中會讓內孔軸心發成偏移,以及熔芯過程內孔變形,所以拉孔工序需要加工掉單邊兩個毫米以上的餘量,否則可能無法加工出內孔。
因此烏茲曼打火槍和連珠槍的口徑超過15mm,彈丸非常大,原因就是芯棒的直徑就超過9毫米.單邊留3毫米以上的加工餘量,這也導致拉孔需要三刀。
粗拉孔加工,半精加工拉孔,精加工拉孔,而且他們拉刀刀具材質不行,效率非常低,雖然哈力木沒說每天的產量,但作為內行人,只要知道切削深度,切削速度,就能估算出一天的加工產能。
沈雲卿大致估算了一下,按他們這個生產工藝流程,一天撐死了也就能生產八九十根無縫槍管,一個月就是小三千根,一年三萬六千根。
如果按這個生產速度,十年間打火槍和連珠槍至少有四十萬支以上。
但考慮到生產成本壓力,恐怕不會有這麽多,所以打個折,也得有二十萬支。
加上之前兩種卷管火槍的產能,烏茲曼幾十年間陸續生產和戰爭消耗的火槍,總量恐怕得有五十萬支以上。
這是幸虧三十年前烏茲曼和歐洲聯軍血拼了一百年,要不然岐帝國現在的處境可就不妙了。
機械廠分為四個廠區,第一個廠區生產配套機床、葉輪機、零件、鉆頭、切削刀具維修,第二個廠區生產民用品和槍支所需的內部配套零部件,第三個車間專職生產槍管,第四個車間是鍛造車間。
工種相對齊全,但缺乏大中型機床,加工能力相對有限,無論規模、數量、品種,都遠不及岐帝國。
岐帝國首批車、銑、刨、鏜、磨機床定型使用,距今十六年,而據哈力木自己講,巴比拉有第一臺切削機床到今天,已經四十二年。
“真沒想到,烏茲曼的技術已經發展到這一步,這是幸虧本王當年有先見之明,否則今天恐怕不堪設想。”
“郡王,應該不至於如此嚴重吧。”胡班仍然樂觀。
“不,你不是工學出身,所以不了解情況。十七年前工部還只有木質機床,一臺金屬機床都沒有,而當時的巴比拉至少有今天一半的規模,而且烏茲曼當時正在研發打火槍。如果當時烏茲曼對我朝發動進攻,我朝將毫無招架之力,局面將十分險惡。
這是幸虧當時烏茲曼急於戰後恢覆,無暇將目光投向我國,否則今天多半是兇多吉少啊。”
胡班是文科出身,也沒去機械科呆過,對工業問題並不了解,在他看來,天朝應該就是最好,其實不然,二十年前的岐帝國已經落後於時代,能有今天完全是僥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