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72章糧食大戰略

關燈
第572章 糧食大戰略

“陛下,臣今日即刻起草宣教文書,就此事統一我朝對外說辭,以便讓各國使節了解我國難處與苦衷。”

“準。此事由鴻臚寺與禮部共同辦理,務必不令外邦心生異心。”

“臣等遵旨……”

眾人異口同聲,女帝隨後又問範勇:

“範愛卿,西遼守備可有把握?”

“啟稟陛下,若是此時瀕國尚未發兵,亦或者再拖上半月發兵,待等河北駐軍趕赴西遼,應該還是來得及的。如果薛總管能調部分兵馬南下,那就更萬無一失。”

“當年未能經營西遼,致使今日朝廷萬分被動,毫無無民力可用,實屬最大失策,尚書陳錦檀。”

“臣在。”

“就日後遷民西遼一事,責成禮部選派官員赴西遼與肅汝各部任職,同時草擬檄文,向天下闡明朝廷徙民實邊舉措。”

“是。”

“現在,海郡王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臣等告退……”

待等範勇、陳錦檀、蕭迎遠等人離去,女帝再次詢問齋春樓大會:

“大會議程進展如何?”

“啟稟陛下,財商態度大有改觀,金戔寺開禁已成定局。”

“嗯,就怕他們半路打退堂鼓,朝廷會很難堪。”

“是的。”

政府號召全國辦某件事,如果下邊沒人響應,難堪的只能是政府,對王朝而言,也意味著朝廷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因為資源已經不受統治者意志的支配險惡境地。

而權力的本質,並不是任何物欲的占有和享受,而是統治者根據自己的意志,定向分配社會資源的主導力。當這種主導力不為社會所接受,也就無從談起統治的權力。

此時時間尚早,女帝留沈雲卿說話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等著今天財商大會結束,桑勁川、許殷良、歐陽羽三人回宮覆命,就今天大會內容進行工作匯報。

但話總有說盡的時候,尤其是現在離著散場還有兩個多小時,女帝詢問了瑣碎之後,繼續批閱奏折,沈雲卿就在一旁伺候著,偶爾還會就奏本問批覆內容詢問意見。

“這是河北道井州刺史範農良的奏本,你替朕看看。”

“是。”

沈雲卿接過範農良奏本細看,內容大致是說,井州萬中縣最近出現一樁奇聞,近年萬中縣種下水稻只長稭稈,不長稻穗,也不是不長,而是稭稈比往年都粗都壯,但稻穗的穗粒比往年少了,也小了。

所以萬中縣近年的收成可能不佳,希望朝廷減少萬中縣今年的夏稅。

看完奏本,遞還女帝,公孫蕓惠遂即問道:

“海郡王見多識廣,井州刺史奏本所書意下如何?”

“回陛下,範刺史只說了萬中一縣,而沒說其他各縣,這說明此現象只萬中一縣,非一州普遍現象,因此不應該是範刺史為減稅而編造誆騙朝廷。”

“嗯,接著說。”

“至於稻米為何稻桿粗壯,而稻穗比往年小了,臣以為並非人為有意為之,而是自然變化而成。

正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南方豐產的稻米,到了北方也會因為季候和水土不服造成產量大不如南方,經過十多年幾十年種植之後,北方種植的南方的種子,與南方種子也會不一樣,因此萬中縣的情況並非不可能。

臣倒是以為,萬中縣此事也許有利可圖。若是能派員取來萬中縣稻米種子,或可為朝廷所用。”

“哦!”女帝聞訊驚奇,她實在想不出糧食減產也能有什麽利益可圖,她問:“何利之有?”

“五谷有三害,一是倒伏,二是天氣,三是病蟲。天氣非人力可逆,故而只能預防倒伏與病蟲,眼下病蟲尚無有效手段預防,但是倒伏卻可以。

可令人取來萬中縣稻米種子,與其他稻米種子相雜,獲得稻桿較粗,但稻穗更多的稻米,如此可得更為優質兩種。”

以小麥、稻米為主的谷類作物,氣象、倒伏、病蟲是最大災害,眼下氣象無法幹預,其實現代社會也沒能力幹預,病蟲害只能靠提高生物技術和農藥,農藥現在雖然能夠小批量生產,但是後果很嚴重。

因為化工產能不足,所以不可能大範圍使用,一旦小範圍局部地區使用農藥,當地害蟲產生了耐藥性,就會迅速向沒有使用農藥的地區擴散,到時候就會更加麻煩,形成惡性反應。

所以眼下能做的只有抗倒伏,簡單的自然雜交,獲取更為優秀的樣本。

井州萬中縣的稻米稭稈粗而稻穗少,很可能就是長期種植不同品種的稻米,在自然授粉中不斷雜交,最後被一種母本所統一。

如果將這種母本加以收集培養,與其他父本樣品進行雜交,就能培養出稭稈粗壯,同時稻穗更多更多的新品種抗倒伏高產水稻。

盡管“雜交”是個看似高大上的技術名詞,但實際上大自然的雜交無處不在,最簡單的就是授粉。稻米要想結穗,就一定得要開稻花,稻花一開,風一吹,稻花中的花粉自己就會隨風飄,最後被其他稻花捕捉到。

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通過概率授粉,讓物種繁衍,並不斷產生新的樣本。

寧陽繁育的良種繁育,都是種在不同區塊,之間隔著至少四五裏地,而且有森林阻擋,減少了自然傳粉的交叉概率,否則不夠優良的母本、父本自然傳粉之下,弄得不好搞出低能品種也有可能。

井州萬中縣的減產,顯然就是不同品種自然雜交後搞出的低能兒。在以往也許就是一件荒誕的說辭,如是換做其他昏庸的君主和昏官集團,可能就會下旨申斥地方官吏。但現在沈雲卿將壞事變之為好事,從而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陛下,臣建議應該派員前往全國各地,收集稻米、小麥兩種作物,同時在兩湖、振州開辟新的育種州縣,從而加快良種繁育,增加我朝糧產。”

“嗯,準奏。此事就有軒禾書院與司農寺一同辦理。”

“臣領旨。”

良種的繁育工作其實一直在進行,只不過是由醫道科私下經營。

雖然是醫道科,但醫學屬於生命科學範疇,而生命科學又有動植物學科,所以人和動植物本質上都是生命,早期醫學從生物學獨立之前,動物、微生物、植物、醫學其實都在生物學中。

由於缺乏體系的認知和人才基礎,沈雲卿只能借醫道科的衣缽,先培養一批基礎人才。

尤其是中醫體系以植物為本,所以中醫草藥體系天然就跟農業種植息息相關。以醫道科為平臺,高農業研究,只要提供基本的科學認知和基礎設備,就能迅速發展起來,時間成本很低,但是見效快。

在此之前主要精力都是搞水稻,因為沒人才,只能沈雲卿手把手教他們動植物的基本理論,而這些理論基本就是初高中生物和藥物醫學,在當下已經很先進了。

之所以只搞水稻,不是因為水稻是中華之本,而是當下條件只能搞水稻。

首先水稻的畝產高,而且南方都能種雙季稻,甚至三季,現在有了臘婆,能種四季,因此年產值就很高。

而小麥畝產低,只有一半多,雖然能靠耬車實現廣種薄收,靠量堆積,但收割車出現之前,小麥的收割效率和水稻是一樣的,在收割效率相同,畝產只有一半的情況下,小麥是不劃算的。

其二是北方現在只能種一季稻米,無法實現雙季稻,因為現在還沒有晚稻,水稻的還無法適應北方秋季的氣候。

沈雲卿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在北方種植晚稻,所以最近幾年間已經在神都附近搞晚稻,但效果都不怎麽樣,這需要時間堆積。

其三是小麥對肥力需求更高,雖然對水的要求更低,但目前正在進入小冰期,沒有水利配套,北方幹旱將更加嚴重,小麥對水依賴低的優勢蕩然無存。

同時還更消耗土地肥力,導致中原王朝中後期北方經濟下滑,本質上就是北方土地經過三千年開發,肥力嚴重流失的結果。

在北方土地肥力日漸下降,幹旱愈發頻繁的情況下,再把有限的資源挪去搞低效率的技術攻關,不是明智之舉。

而且小麥的畝產實在太低,要搞上去需要很大的力氣,而且要體系配套。

其四就是寧陽水稻的培育沒有體系化,只是經驗摸索和積累,寧陽高產良種的繁育成功,更多是靠當年拓寬河道堆積的淤泥和家畜肥料催出來的。

通過催肥得到的良種,缺乏基因穩定性,因此還需要時間沈澱穩定遺傳基因。

最後是沒有化肥,好的種子得要足夠的肥力才能支撐起種子的潛力。寧陽種田靠的是當年拓寬河道挖掘的淤泥,和後期家畜糞便發酵堆起來的高肥田。

種植了幾十個品種,最後只選出三五個,最後再篩選淘汰,只有三個品種留存。

到今年為止,寧陽稻種已經培育了快十二年,今年的理論畝產能有三石五鬥,可能更多一些,但是到了農民種植戶手裏,最上等的肥田畝產也只有兩石多,根本的差距就在田間管理體系和土地肥力差距。

而種植高產稻米,又會消耗更多的土地肥力,沒有合理的田間管理,後期的積肥,現代化肥,大量高產先進的種子投入田間,雖然能得到一時的豐收高產,但後期會因為肥力喪失導致產能銳減,結果就是人禍。

小麥又比水稻更消耗土地肥力,在畝產和天氣都不給力的情況下,搞小麥品種,短時內沒有顯著效果,因為產能本來就低。同時北方經過兩三千年的開發,土地肥力已經大幅降低,甭說高產小麥能搞出來,搞出來後也只有兩種結果。

一是土地沒有肥力,高產小麥沒能高產,二是高產了幾輪,然後迅速萎縮,因為土地肥力被急速耗盡。

因此農業技術進步,還得配套其他項目。

經過這些年的積累發展,萬料廠已能生產化肥,但無法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

一是設備制約,二是礦產開采技術相對低下,導致礦產原料產能制約,結果又帶來成本高的問題。

三是交通系統不發達,目前只能神都生產,從洛陽用一艘兩百石的小船運一船化肥去開封,即便走水路,成本也不低,如果是走陸路,那就更貴。

所以即便有化肥,也只能優先有河道的地區,並且還得用三千石的大船運,同時普及四輪的輜重車輛。

然後以河道為物流幹道,四輪車輛以河道兩側的州縣為運動半徑,先實現水域兩岸的基本的供應。等日後出現鐵路技術,再修鐵路,提高原料運輸和投送的效率輻射

這套體系需要配套船舶、物流和基站,沒有十年功夫根本搞不起來。

所以有些東西現代人看著挺容易,真到設身處地去搞,會有難以想象的難度。

因此搞小麥的效果遠不如搞稻米,把水稻總體指標搞上去,同時推動相關體系配套,糧食問題就能基本解決。

如今經過十二年培育,稻米體系基本成形,相關基礎配套正在推動上馬,現在回頭在搞小麥,等小麥基本搞成功,差不多也得十年一個周期,十年後神都的配套設施和體系基本形成,那個時候再推廣高產小麥,效果會更好。

而且按目前的進度,十年後的北方雙季稻應該也能搞成,屆時北方黃河兩岸都種上雙季稻,糧食問題徹底解決。

此外眼下還有一大優勢,就是人口少,理論上的人均土地多,日後如能順利解決土地問題,農民分配到更多土地,就能實現休耕輪作,讓疲勞土地得以修養,同時再配套合理的田間管理和後期的人工積肥、施肥,困擾中原王朝至今現代的土地退化疲勞問題也能解決。

以上種種都是需要配套完整體系和政策的大政策,女帝自然是不懂得,講給她聽,也只能講個籠統大概,上層次的理念和認知講了也沒用。

而且你還不能在皇帝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嘚瑟和博學,彰顯皇帝的無知和低能,所以得拿捏了分寸再說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