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形勢嚴峻(10)
關燈
小
中
大
第514章 形勢嚴峻(10)
範勇、陸爭、武衛忠均無異議,但陸爭仍然問了一句:
“臘婆、土部兵馬與夷兵,海郡王準備如何處置?”
“臘婆、土部兵馬毫無戰力可言,充其量是烏合之眾,只因占有地利之便,而我軍不熟臘婆氣候地形,所以才會吃虧。因此土部、臘婆各部人馬只要有地可耕,施以仁政低賦,便不會與朝廷為敵。
甚至可以就地征調土部、臘婆民力,日後向西攻略開疆,進一步收覆嶺南以南眾多土部,同時讓臘婆各部、土部各族人丁向西擴散,就地通婚,削弱臘婆本土人丁,以利長治久安。
至於夷兵,有些散漫,不足為慮,但夷兵忠勇可信,夷兵所屬故土與海外邦國,日後時機成熟,不妨出海占之,歸入我朝疆域。這些夷兵現在是我朝軍卒,日後便是我朝出海占地先鋒,只要用對了地方,便是一把利劍,陸大人可還有疑慮。”
“但只怕這些土人生性頑劣,不服王化,難以隨了海郡王的願。”
“但凡是需要引導,強扭的瓜不甜,強壓著土人接受岐人的民俗教化,他們自然不會接受。得要變通,令其獲利的同時,得覺得朝廷的辦法好,他才會認同。
同時朝廷也要接納土人的習俗,甚至委任土人入神都做官,為他們謀利,如此土人才能感到朝廷的一視同仁和平等互利,否則一味強壓逼迫,土人豈能不反。”
南征臘婆,沈雲卿就總結一條,軍事武力要的,民族和解政策也得跟上,不能光用武力和強硬政策,還得有民族政策和對策。
時間轉眼到了未時末,快三點,禦書房的氣氛建有緩和,臘婆大體方針的確定,讓南方問題看到了解決希望,但大前提還是北方問題,北方不穩定,南方的穩定和開發就談不上。
於是話題再次回到北方,但不是對忽喇用兵,而是北方的經濟問題,女帝讓歐陽羽拿來了戶部去年的賬目和一月份陸續入庫的歲入,就戶部的入不敷出和經濟增長的反常現象詢問原因。
“如今天下富庶,人丁興旺,原何戶部還會收不抵支入不敷出。”
“回陛下,其中既有金戔寺的影響,也有戶部僵化不善經營所致,倒並非戶部現在比以往更貪,而是戶部現在想貪,也很難。”
“哦,這是為何?”
“細說陛下未必明白,臣只粗略說一下大概,陛下就會明白。
眼下的國庫就好比是做生意的本錢,以前做一萬貫的生意,本錢是四千貫,如此能有六千貫的賺頭。但現在是六千貫本錢,做五萬貫的生意,陛下以為,其中的賺頭可是四萬四千貫?”
“難道不是嗎?”
女帝反問,這時歐陽羽也說:
“五萬減六千,難道不應該是四萬四千貫嗎?”
“是,歐陽大人算的不錯,但歐陽大人卻忘了一個前提?”
“什麽前提?”
“貨,貨如果沒變,利潤在增加,而貨的成本卻沒變,本金只增加一點,六千貫的本錢,如何能做得五萬貫的買賣。”
“但海郡王卻說能做,這又是為何?”
“因為做這筆生意的不只有戶部,還有金戔寺、海郡王府、內司府,是四家把這個買賣給做大了,但現在要戶部撐起這個門面,戶部自然撐不起。”
“朕還是不明白,既然民間更加富庶,原何國庫依然入不敷出。”
“因為戶部並沒有合理經營朝廷的天下,所以金戔寺雖然把餅給做大了,但戶部反而不會吃餅了。”
以前蛋糕小,不夠分,戶部吃相難看,現在蛋糕給沈雲卿做大了,戶部反而不會吃,反應到現實層面,就是經營不善。
因為經濟要素增多了,商品名錄擴容了,技術生產商品正在改變經濟鏈,而新增的蛋糕帶來的營業收入和凈收入,都是金戔寺和海郡王府創造的利潤,同時與金戔寺、海郡王府產業直接有關的生產、銷售、損耗,納稅也走金戔寺,甚至無需納稅。
戶部無法得到與金戔寺、海郡王府有關的技術所有經濟好處,只能得到與金戔寺、海郡王府有間接關系的經濟利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神都治下幾乎所有工業配套是他沈雲卿一個人的,利潤除了認捐女帝的分紅,其他都進沈雲卿兜裏,這一麽一大塊經濟效益都沒進戶部的賬。
而配套工業的下游產業,又受到沈雲卿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產生的利益又圍繞沈雲卿展開,戶部只能收取微不足道的利益和稅收。
所以全國的經濟雖然全面好轉,但把經濟蛋糕做大的卻是金戔寺和海郡王府,戶部只是受到了紅利影響,看起來收入增加了。
如今戶部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經濟的層面,對正在轉型的經濟結構,尤其是正在初見雛形的初級工業體系沒有認知,無法將工業生產與商品經濟,農業經濟聯系起來。
此外最近六七年,朝廷收緊了鑄幣,戶部無法隨心所欲鑄幣解決財政,同時女帝實行減稅政策休養生息,也影響了稅收。
於是在戶部也好,文武百官也好,甚至女帝,都搞不清楚戶部歲入大幅增加,怎麽錢還不夠用。
“那按海郡王的意思,戶部缺錢,但朝廷不缺錢?”
範勇這話話外有話,沈雲卿心領神會,他說:
“南征臘婆本王之所以不建議朝廷征稅,既是南征兵力有限,開支也有限,金戔寺財力足可承擔,其次便是調動民間財力,以金戔寺經營之法加以運籌,如此便能應付局部戰爭。
此番回朝,本王尚未核算最後所需支用,但想來金戔寺還能應付。
至於國庫收支,需要重新調整稅目、計稅、交稅、田稅、丁稅,重新調整之後,歲入將會更多,同時朝廷再開戰爭稅,天下加稅,本王粗略計算,岐軍總額增加至一百二十萬,天下財力至少可供朝廷堅持四五年,四五年後迅速衰退,影響國內。”
聽到這個結論,兵部的態度大變,武衛忠忙問:
“海郡王,此話當真。”
“前提是戶部得要配合重新修訂與稅目稅率相關律法,否則無濟於事,而且只怕重修稅法,勢必要觸及地方勳貴、財閥地主的利益,只怕戶部不會答應。”
“此議朕看可行,稅法得改,不改稅法朝廷無以為繼,歐陽。”
“奴婢在。”
“傳旨戶部,就海郡王所提之事交由戶部先行商榷,而後報朕。”
“是。”
經濟體系、經濟結構、商品種類、生產關系、生產力在變,政府的經濟模式不變,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重新修訂計稅方式和名錄,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戶部的問題,但能通過推動修改稅法,調整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理順了,經濟發展更順暢,金戔寺、海郡王府的觸角也能伸的更遠。
戶部能通過稅法調整,經濟系統進一步與金戔寺整合,金戔寺通過整合戶部,影響戶部的經濟系統,戶部也能得到經濟紅利,稅收進一步增加,但只要沈雲卿控制了技術、控制了生產力、控制了生產關系,戶部能掌握的只有國庫稅收,沒了沈雲卿這個大戶,他就玩不轉。
現在錢有了,兵部一改此前畏首畏尾的態度,範勇直截了當建議說:
“陛下,既然海郡王有把握維持朝廷支用四五年,臣建議不妨在塞外大打一場。”
“本王不讚同。”
“海郡王之前還讚同出兵,為何現在又不讚同。”
“範大人,本王讚同出兵,是為了不大打出手,戰是為止戰而非尋戰。
即便我朝花費四五年時間,與忽喇決死一戰,也不能將忽喇徹底平滅,相反還將拖垮我朝國力,讓周邦其他宵小趁勢崛起,如此豈非讓他人坐收漁翁之利。而且北方開戰,南方臘婆如何收拾。錢糧都投入了北方,南方將無法兌現給予臘婆的好處。
所以本王建議出兵,是以快、準、狠、精,給予肅汝以致命一擊,同時以精銳刺痛忽喇,令忽喇收斂,不敢再生南下野心。從而以較小代價,換取我朝十年,十五年的修生養息。
待等十年、十五年之後,我朝國力將達空前,屆時掃滅臘婆不費吹灰之力。
範大人,本王還是上午的建議,如要大打一戰,本王可以兜著,但只兜四年,四年之後本王下野,兵部兜著。如是小戰,本王願傾全力,助兵部一戰,蕩平肅汝,迫使忽喇和談,換取十年安寧。”
“但即便將逼和忽喇,忽喇人丁五六百萬,吃喝用度從何而來,他若獅子大開口,我朝繼續照給,吃也能吃垮我朝。”
“範大人所慮不無道理,但本王判斷,若是能逼和忽喇,我朝再做一些妥協與誘導,本王以為,忽喇必會有的放矢。”
範勇其實說的很籠統,因為他的認知畢竟被束縛在當下。
範勇的話說白了,就是忽喇由於只游牧不農耕,生產力落後,但是人口又爆炸,其實主要還是岐帝國常年輸出物資,給養出來的。
所以要和談,忽喇肯定要獅子大開口,繼續勒索和討要更多的東西,養活他們更多的人。
如果有鐵路火車,問題倒也不大,有問題的是農耕時代沒這麽高效的運輸手段,從河北、河南運糧到貝加爾湖,即便忽喇用馬馱,民力、畜力、財力的代價也很大。
所以岐帝國用於供養忽喇的支出及其龐大,而且是農耕體系下,養五六百萬只放牧,不耕種的人口,其實根本養不活。
同時忽喇內部也有矛盾,只是名義上的相對統一,都勒闊推翻沃臘舒達,又加劇了內部的政治問題。
所以忽喇現在是經濟、政治雙重矛盾,一貫的解決套路是對外發動戰爭,轉移焦點。
因此岐帝國與忽喇和談,也和平不了多久,因為忽喇內部的問題並沒解決,解決不了就得有個出處,這個出處就是撕毀協議,再次發動戰爭。
這是範勇想要表達的意思,沈雲卿非常清楚,但他同時也清楚,忽喇其實還有一個方向可以突破,但不是肅汝,但也是沈雲卿為什麽要打肅汝的另一個原因。
絕不能讓忽喇取得東北平原基地,一旦從東北到中亞,全線與忽喇接壤,簡直就是災難,岐帝國與忽喇將永遠不可能和平,因為此時忽喇已經拿到了全部北方核心地塊,在漫長的國防線上,即便有長城,也防不住。
因此只能迫使忽喇走成吉思汗的道路,迫使忽喇西征,先去攻打羅哈諾,然後一路向西進入歐洲,讓歐洲先替岐帝國頂住忽喇一波攻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範勇、陸爭、武衛忠均無異議,但陸爭仍然問了一句:
“臘婆、土部兵馬與夷兵,海郡王準備如何處置?”
“臘婆、土部兵馬毫無戰力可言,充其量是烏合之眾,只因占有地利之便,而我軍不熟臘婆氣候地形,所以才會吃虧。因此土部、臘婆各部人馬只要有地可耕,施以仁政低賦,便不會與朝廷為敵。
甚至可以就地征調土部、臘婆民力,日後向西攻略開疆,進一步收覆嶺南以南眾多土部,同時讓臘婆各部、土部各族人丁向西擴散,就地通婚,削弱臘婆本土人丁,以利長治久安。
至於夷兵,有些散漫,不足為慮,但夷兵忠勇可信,夷兵所屬故土與海外邦國,日後時機成熟,不妨出海占之,歸入我朝疆域。這些夷兵現在是我朝軍卒,日後便是我朝出海占地先鋒,只要用對了地方,便是一把利劍,陸大人可還有疑慮。”
“但只怕這些土人生性頑劣,不服王化,難以隨了海郡王的願。”
“但凡是需要引導,強扭的瓜不甜,強壓著土人接受岐人的民俗教化,他們自然不會接受。得要變通,令其獲利的同時,得覺得朝廷的辦法好,他才會認同。
同時朝廷也要接納土人的習俗,甚至委任土人入神都做官,為他們謀利,如此土人才能感到朝廷的一視同仁和平等互利,否則一味強壓逼迫,土人豈能不反。”
南征臘婆,沈雲卿就總結一條,軍事武力要的,民族和解政策也得跟上,不能光用武力和強硬政策,還得有民族政策和對策。
時間轉眼到了未時末,快三點,禦書房的氣氛建有緩和,臘婆大體方針的確定,讓南方問題看到了解決希望,但大前提還是北方問題,北方不穩定,南方的穩定和開發就談不上。
於是話題再次回到北方,但不是對忽喇用兵,而是北方的經濟問題,女帝讓歐陽羽拿來了戶部去年的賬目和一月份陸續入庫的歲入,就戶部的入不敷出和經濟增長的反常現象詢問原因。
“如今天下富庶,人丁興旺,原何戶部還會收不抵支入不敷出。”
“回陛下,其中既有金戔寺的影響,也有戶部僵化不善經營所致,倒並非戶部現在比以往更貪,而是戶部現在想貪,也很難。”
“哦,這是為何?”
“細說陛下未必明白,臣只粗略說一下大概,陛下就會明白。
眼下的國庫就好比是做生意的本錢,以前做一萬貫的生意,本錢是四千貫,如此能有六千貫的賺頭。但現在是六千貫本錢,做五萬貫的生意,陛下以為,其中的賺頭可是四萬四千貫?”
“難道不是嗎?”
女帝反問,這時歐陽羽也說:
“五萬減六千,難道不應該是四萬四千貫嗎?”
“是,歐陽大人算的不錯,但歐陽大人卻忘了一個前提?”
“什麽前提?”
“貨,貨如果沒變,利潤在增加,而貨的成本卻沒變,本金只增加一點,六千貫的本錢,如何能做得五萬貫的買賣。”
“但海郡王卻說能做,這又是為何?”
“因為做這筆生意的不只有戶部,還有金戔寺、海郡王府、內司府,是四家把這個買賣給做大了,但現在要戶部撐起這個門面,戶部自然撐不起。”
“朕還是不明白,既然民間更加富庶,原何國庫依然入不敷出。”
“因為戶部並沒有合理經營朝廷的天下,所以金戔寺雖然把餅給做大了,但戶部反而不會吃餅了。”
以前蛋糕小,不夠分,戶部吃相難看,現在蛋糕給沈雲卿做大了,戶部反而不會吃,反應到現實層面,就是經營不善。
因為經濟要素增多了,商品名錄擴容了,技術生產商品正在改變經濟鏈,而新增的蛋糕帶來的營業收入和凈收入,都是金戔寺和海郡王府創造的利潤,同時與金戔寺、海郡王府產業直接有關的生產、銷售、損耗,納稅也走金戔寺,甚至無需納稅。
戶部無法得到與金戔寺、海郡王府有關的技術所有經濟好處,只能得到與金戔寺、海郡王府有間接關系的經濟利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神都治下幾乎所有工業配套是他沈雲卿一個人的,利潤除了認捐女帝的分紅,其他都進沈雲卿兜裏,這一麽一大塊經濟效益都沒進戶部的賬。
而配套工業的下游產業,又受到沈雲卿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產生的利益又圍繞沈雲卿展開,戶部只能收取微不足道的利益和稅收。
所以全國的經濟雖然全面好轉,但把經濟蛋糕做大的卻是金戔寺和海郡王府,戶部只是受到了紅利影響,看起來收入增加了。
如今戶部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經濟的層面,對正在轉型的經濟結構,尤其是正在初見雛形的初級工業體系沒有認知,無法將工業生產與商品經濟,農業經濟聯系起來。
此外最近六七年,朝廷收緊了鑄幣,戶部無法隨心所欲鑄幣解決財政,同時女帝實行減稅政策休養生息,也影響了稅收。
於是在戶部也好,文武百官也好,甚至女帝,都搞不清楚戶部歲入大幅增加,怎麽錢還不夠用。
“那按海郡王的意思,戶部缺錢,但朝廷不缺錢?”
範勇這話話外有話,沈雲卿心領神會,他說:
“南征臘婆本王之所以不建議朝廷征稅,既是南征兵力有限,開支也有限,金戔寺財力足可承擔,其次便是調動民間財力,以金戔寺經營之法加以運籌,如此便能應付局部戰爭。
此番回朝,本王尚未核算最後所需支用,但想來金戔寺還能應付。
至於國庫收支,需要重新調整稅目、計稅、交稅、田稅、丁稅,重新調整之後,歲入將會更多,同時朝廷再開戰爭稅,天下加稅,本王粗略計算,岐軍總額增加至一百二十萬,天下財力至少可供朝廷堅持四五年,四五年後迅速衰退,影響國內。”
聽到這個結論,兵部的態度大變,武衛忠忙問:
“海郡王,此話當真。”
“前提是戶部得要配合重新修訂與稅目稅率相關律法,否則無濟於事,而且只怕重修稅法,勢必要觸及地方勳貴、財閥地主的利益,只怕戶部不會答應。”
“此議朕看可行,稅法得改,不改稅法朝廷無以為繼,歐陽。”
“奴婢在。”
“傳旨戶部,就海郡王所提之事交由戶部先行商榷,而後報朕。”
“是。”
經濟體系、經濟結構、商品種類、生產關系、生產力在變,政府的經濟模式不變,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重新修訂計稅方式和名錄,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戶部的問題,但能通過推動修改稅法,調整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理順了,經濟發展更順暢,金戔寺、海郡王府的觸角也能伸的更遠。
戶部能通過稅法調整,經濟系統進一步與金戔寺整合,金戔寺通過整合戶部,影響戶部的經濟系統,戶部也能得到經濟紅利,稅收進一步增加,但只要沈雲卿控制了技術、控制了生產力、控制了生產關系,戶部能掌握的只有國庫稅收,沒了沈雲卿這個大戶,他就玩不轉。
現在錢有了,兵部一改此前畏首畏尾的態度,範勇直截了當建議說:
“陛下,既然海郡王有把握維持朝廷支用四五年,臣建議不妨在塞外大打一場。”
“本王不讚同。”
“海郡王之前還讚同出兵,為何現在又不讚同。”
“範大人,本王讚同出兵,是為了不大打出手,戰是為止戰而非尋戰。
即便我朝花費四五年時間,與忽喇決死一戰,也不能將忽喇徹底平滅,相反還將拖垮我朝國力,讓周邦其他宵小趁勢崛起,如此豈非讓他人坐收漁翁之利。而且北方開戰,南方臘婆如何收拾。錢糧都投入了北方,南方將無法兌現給予臘婆的好處。
所以本王建議出兵,是以快、準、狠、精,給予肅汝以致命一擊,同時以精銳刺痛忽喇,令忽喇收斂,不敢再生南下野心。從而以較小代價,換取我朝十年,十五年的修生養息。
待等十年、十五年之後,我朝國力將達空前,屆時掃滅臘婆不費吹灰之力。
範大人,本王還是上午的建議,如要大打一戰,本王可以兜著,但只兜四年,四年之後本王下野,兵部兜著。如是小戰,本王願傾全力,助兵部一戰,蕩平肅汝,迫使忽喇和談,換取十年安寧。”
“但即便將逼和忽喇,忽喇人丁五六百萬,吃喝用度從何而來,他若獅子大開口,我朝繼續照給,吃也能吃垮我朝。”
“範大人所慮不無道理,但本王判斷,若是能逼和忽喇,我朝再做一些妥協與誘導,本王以為,忽喇必會有的放矢。”
範勇其實說的很籠統,因為他的認知畢竟被束縛在當下。
範勇的話說白了,就是忽喇由於只游牧不農耕,生產力落後,但是人口又爆炸,其實主要還是岐帝國常年輸出物資,給養出來的。
所以要和談,忽喇肯定要獅子大開口,繼續勒索和討要更多的東西,養活他們更多的人。
如果有鐵路火車,問題倒也不大,有問題的是農耕時代沒這麽高效的運輸手段,從河北、河南運糧到貝加爾湖,即便忽喇用馬馱,民力、畜力、財力的代價也很大。
所以岐帝國用於供養忽喇的支出及其龐大,而且是農耕體系下,養五六百萬只放牧,不耕種的人口,其實根本養不活。
同時忽喇內部也有矛盾,只是名義上的相對統一,都勒闊推翻沃臘舒達,又加劇了內部的政治問題。
所以忽喇現在是經濟、政治雙重矛盾,一貫的解決套路是對外發動戰爭,轉移焦點。
因此岐帝國與忽喇和談,也和平不了多久,因為忽喇內部的問題並沒解決,解決不了就得有個出處,這個出處就是撕毀協議,再次發動戰爭。
這是範勇想要表達的意思,沈雲卿非常清楚,但他同時也清楚,忽喇其實還有一個方向可以突破,但不是肅汝,但也是沈雲卿為什麽要打肅汝的另一個原因。
絕不能讓忽喇取得東北平原基地,一旦從東北到中亞,全線與忽喇接壤,簡直就是災難,岐帝國與忽喇將永遠不可能和平,因為此時忽喇已經拿到了全部北方核心地塊,在漫長的國防線上,即便有長城,也防不住。
因此只能迫使忽喇走成吉思汗的道路,迫使忽喇西征,先去攻打羅哈諾,然後一路向西進入歐洲,讓歐洲先替岐帝國頂住忽喇一波攻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