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遠慮
關燈
小
中
大
第363章 遠慮
海軍裝備火炮,少則二三十們,多則一百多門,而陸軍用炮,一個炮兵團二三十門火炮已經很多,在槍膛武器時期,炮兵團是最大編制,旅級、師級炮兵尚未出現。
一支軍團擁有幾個炮兵團,其火炮裝備率已經極高,但是一支艦隊,卻可能有幾個炮兵師的火炮數量。
從各條渠道前後得到的情報和信息,當前時空下,西方和阿拉伯人在長期沖突中,其火炮和火器的技術發展已經遠超岐帝國,加之歷史沒按劇本走,沈雲卿開始擔心羅娑國的滅亡,可能招來烏茲曼帝國的海上報覆。
最近陸續返港的使船和停靠的潮甌的烏茲曼(阿拉伯)商船都顯示,部分烏茲曼商船裝備了極少量的火炮,船只的噸位雖然不大,火炮數量也只有幾門,但組成偌大的船隊,卻擁有幾十門火炮。
而阿瓦達提與驃國均沒有熱兵器技術,而早期火炮其技術水平決定了殺傷力有限,主要還是聲光物理現象的恐嚇,當然,如果是在海上,實心彈丸的殺傷力那就真有了震懾力,比在陸地使用火炮更為有利。
烏茲曼(阿拉伯)的商船,尚且已經裝備有少量火炮,從工業技術角度分析的結果,只能是烏茲曼已經普遍開始裝備熱兵器。
而地理跨度帶來的信息傳播障礙和隔絕,以及朝廷內部的文官集團長期的漠視,導致了原本領先世界的火器技術,長期得不到發展,這才一百多年時間,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
驃國與阿瓦達提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嚴重忽視了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
盡管冷兵器時期海上遠征的代價很大,但進入熱兵器時代後,熱兵器與冷兵器的技術代差,將大幅降低海外遠征的成本,而增加收益。
眼下岐帝國無力遠征羅娑,打通馬六甲海道,一旦征稅效應擴散至烏茲曼帝國,又必然影響其國內經濟政策和帝國意志,勢必要出從海上出兵,打通馬六甲。
屆時婆娑國可能落入烏茲曼帝國手中,進而進一步通過貿易往來,摸清岐帝國的國力和裝備水平。不排除烏茲曼在發現岐帝國兵器巨大代差後,為獲取岐帝國的經濟稟賦,而對岐帝國宣戰。
而潮甌港,又是岐帝國最南端的天然良港,占潮甌,等同於切斷了岐帝國南海的立足點。
“歐陽大人不熟山川地志,對海內諸國所知甚少,不知世間變幻,所見所問自然不如沈某多。火炮非但用於步軍陸地作戰,也能用於海上。
沈某當初推動興造三千石形式寶船,也是為了日後火炮上船,出海開疆準備。現在來看,還是有些落人之後。
目前還不得而知烏茲曼國(阿拉伯)海船是否巨大,其火炮數量幾何,但其少量民船既然已經裝有火炮,顯然已經可以廣造火炮,而我朝火炮搜遍整個朝廷,也不超過百門,其他火器更是沒有,倘若現在開戰,我軍必敗無疑。”
“既然郡王已所慮,是否已有良策應對?”
“良策暫時還沒有,當務之急仍以盡快平定臘婆為上策。倘若烏茲曼出兵攻打羅娑,短時內對我朝倒是有利。”
“方才郡王說,若烏茲曼國卷入羅娑戰事,日後可能對我朝不利,為何現在又言短時內又有利可圖。”
“驃國、阿瓦達提國出兵羅娑,意在扼控羅娑,征收沿海商船稅金,藉此應付其國內財稅支用,根本上仍是其國內財政問題所致,一旦兵敗於烏茲曼手中,其必然被打回原形。
屆時,海外用兵損兵折將甚至全軍覆沒,而國內財稅非但沒有好轉,反惡化,驃國與周照寧作戰將力不從心,甚至迅速兵敗,這對我朝有利。
同理,阿瓦達提與雲藏開戰,其海外失利後,必然影響其國內,對雲藏也有利。
對我朝在南洲百夷而言,驃國、阿瓦達提國悍然發兵滅亡羅娑,緊接著烏茲曼再發並攻打羅娑,你來我往只會加劇周邦小國恐慌,更加倒向我朝,這無疑有利於日後我朝出海開疆。”
“原來如此,還是郡王深謀遠慮,屬下自愧不如。”
“其實非是沈某深謀遠慮,不過是知道的比旁人多一些,見識廣一些罷了,待等日後明確了宇內地形圖,歐陽大人也會如沈某一般洞悉環宇氣象,沈某今日之所言,歐陽大人也會想到,並非沈某就比他人多長幾個腦袋。”
要說現代人比古代人更聰明,這倒未必,現代人的優勢更多源於知識面和信息維度的不對稱,產生的認知和理念差異,古代受制於知識、技術、認知、理念的落差,其思維和行為,只能局限在歷史背景下的技術、知識基礎之上。
同時現代人也並非萬能的無敵,想當然一拍腦袋就能大展宏圖偉業,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一個積累和發展過程,要將超越時代的技術變之為現實,沒有技術和工業的基礎平臺,一切都是徒勞的,而這一切,又源於基礎人才的規模和質量。
“走吧,回大營。”
“是。”
回營時,馬文修剛從西郊返回,岐軍正在南、北、西三郊修建土堡,西郊的地形覆雜一些,同時西南是瓦甌方向,左護國主力所在,馬文修不得不重視西郊的防禦建設。
此前按趙元的說法,瓦甌在潮甌城的西面,其他官吏的證詞也驗證了這一說法,但沈雲卿當時確抱有懷疑。
因為湄公河的河道並不在潮甌以西,由於歷史不按點走,沈雲卿當時考慮可能是湄公河改道了偏北,挪動方位,致使瓦甌城往北偏移,到了潮甌的西面。
而從最近的岐軍湄公河入口探查的消息來看,瓦甌城確實不在潮甌的正西面,而在西偏南,位於湄公河內陸的上游以北的高地平原。
於是不得不懷疑趙元作為小王,竟能搞混國都的方位,而其他官吏分開問詢的結果也出奇的一致,有鑒於沒有串供的可能,沈雲卿仔細調查後才發現,問題出在臘婆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岐軍的定位參考以及指南針。
理論上,太陽應該是東升西落,所以人類判斷方位的最早參照物是太陽和月球。
但鮮有人知道,至少是大多數缺乏地理和天文常識的人,其中也包括現代人,太陽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在絕對的正東方位。
太陽與地球始終處於相對運動狀態,只有太陽的南北兩極的方位始終不變,而東西方位隨著太陽每年越過馳道,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相對的東、西方位在變化,太陽與地球的夾角產生的影子的延伸線,也會變化。
所以太陽在北半球時,物體的影長產生延長線略偏南,而南半球時略偏北,盡管這個誤差並不大,但是放大到地球,那就大了去了。
而且臘婆地處熱帶,距離馳道更近,這種變化變得不明顯。
而指南針有磁偏角,定位後顯示差不多又在正西面,但實際上在西偏南方向。
反饋到現實中,瓦甌城似乎是在潮甌城以西,實際上在西偏南,偏了得有十五六度,這已經超出了正位方向允許的偏差範圍。
馬文修大口喝著熱水,有些氣喘籲籲,邊喝水額頭的汗還在往外滲。
一是他年紀有些大,今年五十九,擱現代社會,五十九還年輕,但在當下,物質和醫療條件差得多,加之常年軍旅生活,對人的生命透支很大。
二是臘婆太熱,即便是在廣東、福建地區,冬季的氣溫也會很低,雖不至於跌破零度,但一年四季至少有冬天。
而臘婆根本沒有,溫度一年四季都不低,夏天更熱,還悶熱。冬季的臘婆更像是夏初,說不上太熱,但也不涼快,稍微活動活動就是一身汗。所以馬文修提議是不是能在潮甌制冰解暑,因為沈家在神都是大量制冰出售的。
沈雲卿考慮半天沒同意,因為人的生理機能需要適應,過度的依賴技術條件改善環境,對人的體質是不利的。
尤其是軍人群體,眼下的地球環境還算溫和,遠不及近現代大氣效應帶來的高溫,人體應該主動適應環境,只有在無法適應的惡劣環境下,再考慮技術改善。
而且軍人群體適應氣候環境,長期泡在溫室裏,會變得嬌生慣養,極為不利作戰。
喝完水,馬文修開始說話:
“海郡王,本將連續數日巡視遠郊,發現臘婆土質含水極高,不利修築城池,且也不利於防守,能否從中原運些水泥,助我軍築城。”
“這恐怕很困難,我軍船只運力有限,單單運水泥,既不足用,也靡費運力,且運送一趟的耗費恐怕也不比水泥便宜多少。當地築城,都有包磚,或是石砌,而我朝除都城、道府、關隘及附屬地區的州城包磚外,其餘皆為土坯城。
中原土質北方含水少,土質松軟,長江兩岸土質粘性大,嶺南、嶺西、東嶺等地土質適中,只有漠北與天山、呼延等地土質皆為沙漠,不利築城,就全國而言,多數地區都適合夯土築城。”
“那交趾如何築城?”
“交趾比臘婆更北,雨水其實要比臘婆少一些,其州城乃包磚城,而治下十多個縣,其實是石頭城,以大小石塊用三合土夯築。
而臘婆潮甌城雖然是包磚城,但其餘治下縣、寨只有石頭城,甚至連城郭都沒有,均以聚居結寨,人丁少則幾千,多則上萬,並不能與我朝相比較,因此臘婆雖有五座大城,但只有治所有城池,其餘各縣、各寨大都沒有城池,這也是臘婆不同於我朝之處。
而要在當地修築我朝樣式城池,工匠技術有所不同,本王以為,必須改變方式,才能順利築城。”
由於臘婆悶熱多雨,一年四季雨水較多,土地的含水量高,空氣不夠幹燥,太陽難以長期直射蒸發水分,土坯的城墻根本修不起來。
當地都是用石塊堆的石頭城,石塊與石塊之間用三合土固定,這種模式需要一個周期,往往不是一兩年,而是幾十年隨著山寨的擴大慢慢積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海軍裝備火炮,少則二三十們,多則一百多門,而陸軍用炮,一個炮兵團二三十門火炮已經很多,在槍膛武器時期,炮兵團是最大編制,旅級、師級炮兵尚未出現。
一支軍團擁有幾個炮兵團,其火炮裝備率已經極高,但是一支艦隊,卻可能有幾個炮兵師的火炮數量。
從各條渠道前後得到的情報和信息,當前時空下,西方和阿拉伯人在長期沖突中,其火炮和火器的技術發展已經遠超岐帝國,加之歷史沒按劇本走,沈雲卿開始擔心羅娑國的滅亡,可能招來烏茲曼帝國的海上報覆。
最近陸續返港的使船和停靠的潮甌的烏茲曼(阿拉伯)商船都顯示,部分烏茲曼商船裝備了極少量的火炮,船只的噸位雖然不大,火炮數量也只有幾門,但組成偌大的船隊,卻擁有幾十門火炮。
而阿瓦達提與驃國均沒有熱兵器技術,而早期火炮其技術水平決定了殺傷力有限,主要還是聲光物理現象的恐嚇,當然,如果是在海上,實心彈丸的殺傷力那就真有了震懾力,比在陸地使用火炮更為有利。
烏茲曼(阿拉伯)的商船,尚且已經裝備有少量火炮,從工業技術角度分析的結果,只能是烏茲曼已經普遍開始裝備熱兵器。
而地理跨度帶來的信息傳播障礙和隔絕,以及朝廷內部的文官集團長期的漠視,導致了原本領先世界的火器技術,長期得不到發展,這才一百多年時間,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
驃國與阿瓦達提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嚴重忽視了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
盡管冷兵器時期海上遠征的代價很大,但進入熱兵器時代後,熱兵器與冷兵器的技術代差,將大幅降低海外遠征的成本,而增加收益。
眼下岐帝國無力遠征羅娑,打通馬六甲海道,一旦征稅效應擴散至烏茲曼帝國,又必然影響其國內經濟政策和帝國意志,勢必要出從海上出兵,打通馬六甲。
屆時婆娑國可能落入烏茲曼帝國手中,進而進一步通過貿易往來,摸清岐帝國的國力和裝備水平。不排除烏茲曼在發現岐帝國兵器巨大代差後,為獲取岐帝國的經濟稟賦,而對岐帝國宣戰。
而潮甌港,又是岐帝國最南端的天然良港,占潮甌,等同於切斷了岐帝國南海的立足點。
“歐陽大人不熟山川地志,對海內諸國所知甚少,不知世間變幻,所見所問自然不如沈某多。火炮非但用於步軍陸地作戰,也能用於海上。
沈某當初推動興造三千石形式寶船,也是為了日後火炮上船,出海開疆準備。現在來看,還是有些落人之後。
目前還不得而知烏茲曼國(阿拉伯)海船是否巨大,其火炮數量幾何,但其少量民船既然已經裝有火炮,顯然已經可以廣造火炮,而我朝火炮搜遍整個朝廷,也不超過百門,其他火器更是沒有,倘若現在開戰,我軍必敗無疑。”
“既然郡王已所慮,是否已有良策應對?”
“良策暫時還沒有,當務之急仍以盡快平定臘婆為上策。倘若烏茲曼出兵攻打羅娑,短時內對我朝倒是有利。”
“方才郡王說,若烏茲曼國卷入羅娑戰事,日後可能對我朝不利,為何現在又言短時內又有利可圖。”
“驃國、阿瓦達提國出兵羅娑,意在扼控羅娑,征收沿海商船稅金,藉此應付其國內財稅支用,根本上仍是其國內財政問題所致,一旦兵敗於烏茲曼手中,其必然被打回原形。
屆時,海外用兵損兵折將甚至全軍覆沒,而國內財稅非但沒有好轉,反惡化,驃國與周照寧作戰將力不從心,甚至迅速兵敗,這對我朝有利。
同理,阿瓦達提與雲藏開戰,其海外失利後,必然影響其國內,對雲藏也有利。
對我朝在南洲百夷而言,驃國、阿瓦達提國悍然發兵滅亡羅娑,緊接著烏茲曼再發並攻打羅娑,你來我往只會加劇周邦小國恐慌,更加倒向我朝,這無疑有利於日後我朝出海開疆。”
“原來如此,還是郡王深謀遠慮,屬下自愧不如。”
“其實非是沈某深謀遠慮,不過是知道的比旁人多一些,見識廣一些罷了,待等日後明確了宇內地形圖,歐陽大人也會如沈某一般洞悉環宇氣象,沈某今日之所言,歐陽大人也會想到,並非沈某就比他人多長幾個腦袋。”
要說現代人比古代人更聰明,這倒未必,現代人的優勢更多源於知識面和信息維度的不對稱,產生的認知和理念差異,古代受制於知識、技術、認知、理念的落差,其思維和行為,只能局限在歷史背景下的技術、知識基礎之上。
同時現代人也並非萬能的無敵,想當然一拍腦袋就能大展宏圖偉業,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一個積累和發展過程,要將超越時代的技術變之為現實,沒有技術和工業的基礎平臺,一切都是徒勞的,而這一切,又源於基礎人才的規模和質量。
“走吧,回大營。”
“是。”
回營時,馬文修剛從西郊返回,岐軍正在南、北、西三郊修建土堡,西郊的地形覆雜一些,同時西南是瓦甌方向,左護國主力所在,馬文修不得不重視西郊的防禦建設。
此前按趙元的說法,瓦甌在潮甌城的西面,其他官吏的證詞也驗證了這一說法,但沈雲卿當時確抱有懷疑。
因為湄公河的河道並不在潮甌以西,由於歷史不按點走,沈雲卿當時考慮可能是湄公河改道了偏北,挪動方位,致使瓦甌城往北偏移,到了潮甌的西面。
而從最近的岐軍湄公河入口探查的消息來看,瓦甌城確實不在潮甌的正西面,而在西偏南,位於湄公河內陸的上游以北的高地平原。
於是不得不懷疑趙元作為小王,竟能搞混國都的方位,而其他官吏分開問詢的結果也出奇的一致,有鑒於沒有串供的可能,沈雲卿仔細調查後才發現,問題出在臘婆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岐軍的定位參考以及指南針。
理論上,太陽應該是東升西落,所以人類判斷方位的最早參照物是太陽和月球。
但鮮有人知道,至少是大多數缺乏地理和天文常識的人,其中也包括現代人,太陽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在絕對的正東方位。
太陽與地球始終處於相對運動狀態,只有太陽的南北兩極的方位始終不變,而東西方位隨著太陽每年越過馳道,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相對的東、西方位在變化,太陽與地球的夾角產生的影子的延伸線,也會變化。
所以太陽在北半球時,物體的影長產生延長線略偏南,而南半球時略偏北,盡管這個誤差並不大,但是放大到地球,那就大了去了。
而且臘婆地處熱帶,距離馳道更近,這種變化變得不明顯。
而指南針有磁偏角,定位後顯示差不多又在正西面,但實際上在西偏南方向。
反饋到現實中,瓦甌城似乎是在潮甌城以西,實際上在西偏南,偏了得有十五六度,這已經超出了正位方向允許的偏差範圍。
馬文修大口喝著熱水,有些氣喘籲籲,邊喝水額頭的汗還在往外滲。
一是他年紀有些大,今年五十九,擱現代社會,五十九還年輕,但在當下,物質和醫療條件差得多,加之常年軍旅生活,對人的生命透支很大。
二是臘婆太熱,即便是在廣東、福建地區,冬季的氣溫也會很低,雖不至於跌破零度,但一年四季至少有冬天。
而臘婆根本沒有,溫度一年四季都不低,夏天更熱,還悶熱。冬季的臘婆更像是夏初,說不上太熱,但也不涼快,稍微活動活動就是一身汗。所以馬文修提議是不是能在潮甌制冰解暑,因為沈家在神都是大量制冰出售的。
沈雲卿考慮半天沒同意,因為人的生理機能需要適應,過度的依賴技術條件改善環境,對人的體質是不利的。
尤其是軍人群體,眼下的地球環境還算溫和,遠不及近現代大氣效應帶來的高溫,人體應該主動適應環境,只有在無法適應的惡劣環境下,再考慮技術改善。
而且軍人群體適應氣候環境,長期泡在溫室裏,會變得嬌生慣養,極為不利作戰。
喝完水,馬文修開始說話:
“海郡王,本將連續數日巡視遠郊,發現臘婆土質含水極高,不利修築城池,且也不利於防守,能否從中原運些水泥,助我軍築城。”
“這恐怕很困難,我軍船只運力有限,單單運水泥,既不足用,也靡費運力,且運送一趟的耗費恐怕也不比水泥便宜多少。當地築城,都有包磚,或是石砌,而我朝除都城、道府、關隘及附屬地區的州城包磚外,其餘皆為土坯城。
中原土質北方含水少,土質松軟,長江兩岸土質粘性大,嶺南、嶺西、東嶺等地土質適中,只有漠北與天山、呼延等地土質皆為沙漠,不利築城,就全國而言,多數地區都適合夯土築城。”
“那交趾如何築城?”
“交趾比臘婆更北,雨水其實要比臘婆少一些,其州城乃包磚城,而治下十多個縣,其實是石頭城,以大小石塊用三合土夯築。
而臘婆潮甌城雖然是包磚城,但其餘治下縣、寨只有石頭城,甚至連城郭都沒有,均以聚居結寨,人丁少則幾千,多則上萬,並不能與我朝相比較,因此臘婆雖有五座大城,但只有治所有城池,其餘各縣、各寨大都沒有城池,這也是臘婆不同於我朝之處。
而要在當地修築我朝樣式城池,工匠技術有所不同,本王以為,必須改變方式,才能順利築城。”
由於臘婆悶熱多雨,一年四季雨水較多,土地的含水量高,空氣不夠幹燥,太陽難以長期直射蒸發水分,土坯的城墻根本修不起來。
當地都是用石塊堆的石頭城,石塊與石塊之間用三合土固定,這種模式需要一個周期,往往不是一兩年,而是幾十年隨著山寨的擴大慢慢積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