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43章能工巧匠

關燈
第143章 能工巧匠

與王曦照談妥協議,翌日,沈雲卿分派人手前往各縣調查土地,使用配置的試劑,以確定土地鹽堿值。

與此同時,王曦照陸續召集了鹽商和爐戶,就安置和協議進行磋商。

一月底,由寧陽轉來張祥的急件,內容是女帝昭告天下,征集能工巧匠破解烏茲曼火器原理,連同信函隨附有幾張圖紙。

此前工部派人進駐寧陽水庫,沈雲卿進行了簡單培訓,傳授了簡易的平面三坐標機械制圖法,其中一批人員陸續調回工部,隨附的幾張圖紙,正是他們所繪。

水準還欠火候,但比起之前沿用的繪形圖,已經上了兩個當次。

乍看圖紙,沈雲卿不免吃了一驚,出人意料應驗了此前猜測,他的出現,或許從某種程度上扭曲甚至影響了當下時空的進程,烏茲曼人(阿拉伯)的火器並沒有按劇本套路走。

圖紙共有五張三套,繪制有三種火器,兩種是火槍,一種投擲爆炸雷。

第一種火槍繼續沿用了槍口裝填的前膛槍裝填,但是使用了紙質彈筒,並出現了成熟的槍托和後發火門。

紙質彈筒是將火藥包裹在浸潤過硝石水幹透的硝紙內,以提高彈筒的可燃性,最後裝入彈丸密封,像極了過年放的大號霸王炮仗。

同時彈筒做成一頭略大,一頭略小,小頭先塞入槍口,大頭略比槍口粗,然後用通條壓入槍管內。

如此裝填能讓火藥、彈丸一起填入槍管,交大的一頭堵住了槍口,增強了密閉性,同時防止彈丸滑出,還增加了裝彈的便利性。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火結構。

從結構上看,既非火繩槍,也不是燧發槍,是利用一根直徑標準化,固定在擊發板簧的上火棒,火棒一頭固定在板簧前端,直徑半寸的錫瓶,瓶內裝有粘稠的不明褐色液體。

液體通過火棒滲透,點燃後可不斷提供燃料,從而避免了火繩槍的弊端。

同時為便於更換燃料瓶,每個戰士攜帶有數個錫瓶,三十粒以上的火棒,和一個裝有燃料的小水囊,水囊內裝有一斤左右的燃料。

發射時扣動扳機,機括自動松脫板簧,板簧上的火棒帶火的一頭壓入右側的火門,由此點燃槍膛中的紙質彈筒,板簧上的火棒同時起到閉鎖火門的作用,以增加氣密性。

關鍵技術就出在這根火棒和不明粘稠液體。

首先,火棒得具有較強的韌性和硬度,其次得要燃燒緩慢,因為火棒的長度約一個半厘米,保存在布口袋內,如果是易碎品,極容易被行軍、作戰乃至休息時被壓碎。

同時必須保持長時間的燃燒,還得抗風,才能可靠作戰,否則不足以替代火繩,因此原理上依然是一種漫燒導火索。

其二是不明粘稠液體,具有滲透性和燃燒時間長等特點,而且還不容易被撲滅。從工部的測試結果來看,一般的小雨都很難撲滅火棒燃料。

其三,槍管的加工采用了某種機械化的卷板,將一塊不到一毫米的鐵皮,卷了兩圈半,使之管壁厚度達到了兩毫米可能還多,制成長管後,最後用四段鐵箍箍死。

而不是傳統的銅件鑄造加工,重量奇大,壁厚驚人,口徑巨大,精度奇差。

難處就在於以工部現在的技術能力,無法生產這種薄皮卷板。同時似乎是使用了某種卷機械板機,兵部購入的這批火槍口徑驚人的一致,公差誤差不超過半毫米,如此又保證了紙殼彈藥的通用性。

由於采用火種直接刺破發射藥發火,理論上而言,不考慮天氣因素,發火效率遠高於早期燧發槍,彈、藥一體的紙質彈藥,使得發射效率高於燧發槍,可靠性也更強。

第二種火槍無疑是最具腦洞大開的,在卷板槍管基礎之上,結合了弗朗機的後膛裝填。

弗朗機是一種母銃與若幹子銃結合的火器。

母銃尾部有個錐孔,子銃開口有個錐度,將子銃的錐口插入母銃的錐孔,最後用一塊椎板插入子銃與母銃尾部的卡槽,將其閉鎖,然後點燃發射。

如此可實現後膛快速發射,理論上子銃越多,可實現不間斷的連續發射。

但是弗朗機有個致命問題,就是鑄造。

鑄造無法保證炮管、槍管的膛壓,同時精度、通用性很差,由於是鑄造,大小弗朗機的重量、壁厚、尺寸都很驚人,無法實現單兵的普及化使用。

但烏茲曼人的鐵板卷管,卻實現了槍膛管壁厚度、槍口口徑和重量的基本平衡,於是當槍管重量可控,膛壓和彈藥通用性得到保障。

烏茲曼的後膛裝填火槍,利用了一根長度一寸半的子銃卷管,一頭讓鐵匠敲扁燒紅鍛實,一頭帶有錐度,並用油布封口,起到雨水密封,用時正好插入母管尾部,密封母銃的作用。

因此,理論上子銃彈藥具備了密封和快速裝填的特征。

擊發時使用握把處的杠桿壓桿,在握緊槍托的同時,槍機內頂出壓塊,將子銃卷管頂入母銃壓緊。

同時沿用了第一種火棒擊發結構,將彈藥點燃後射出,刺穿封口油布。

由於後坐力的緣故,發射後子銃受到沖擊,自動與母銃脫落,松開杠桿壓桿,子銃卷管自動脫落,極少出現壓力過緊而卡住,即便卡住,再用通條捅下來也就是了。

此種弗朗機槍最大的優點是暴雨天氣下,火種仍然可以持續點燃,同時子彈藥相對密封,保存於皮革子彈包內,且可以預裝,因此大雨天氣下依然有較高的發火率,但缺點是精度奇差,更多用於霰彈發射。

同時子銃攜帶數量多,每個士兵平均攜帶十五到二十發的彈藥,負重大大,而子銃彈藥的裝填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只能預裝子銃彈藥,戰時對預裝填依賴性大,一旦子銃打光,將面臨無法裝填的窘境,因此與第一種火槍組合編隊使用。

一般而言,膛滑槍的持續對峙射擊需要四十到六十發以上的彈藥基數,因為精度差,距離遠,二十發的彈藥量,顯然是太少了。

當然,受到理念和技術制約,這無可厚非,如果是用於圍城或長期守備,子銃彈藥理論上有多少能預裝多少,只要能實現批量規模化生產,駐紮狀態下的彈藥供應趨於無限,只要你來得及裝。

盡管以上兩種火器具備了改變戰爭模式的條件,但在火炮和線列、隊列術出現之前,仍不具備顛覆傳統作戰模式的基礎。

滑膛槍的缺點仍是精度與可靠性,尤其是前膛槍,單純依靠聰明才智,解決技術跨代問題,無法根本上解決技術性障礙。

阿拉伯人的技術,充其量是將當下的技術條件,發揮出超水準的層面,但仍然無法克服關鍵性的技術門檻。

因此滑膛槍在線列步兵線(排排站槍斃)出現之前,傳統的冷兵器格殺,仍有規避和戰勝的可能。

其二,在榴霰彈、破片殺傷彈出現之前,早期火炮的意義在於發射實心彈丸攻破城墻,而不是拿著實心彈丸懟人。當然,也可以往炮膛內裝填幾百顆小彈丸,當大口徑的霰彈噴子用。

但低的可憐命中精度,和無法越頂發射的弊端,註定只能在己方隊列之前面敵發射,這也意味著己方步兵已經崩潰,發射噴子等同於最後的抗爭。

甚至在沈雲卿看來,這種噴子的威力甚至抵不過兩床滲水的棉被。

因此缺乏火炮與嚴密的隊列,無法讓以上兩種火器發揮出改變戰爭形態的潛力。

但第三件投擲,可謂從根本上顛覆了現有的守城模式,讓戰爭一躍進入二十世紀初。

這是一件披著鐵殼,卻用上了拉弦的黑火藥手榴彈。

由於是理念和技術的制約,火管用的是陶管,優點是避免了金屬管的批量加工技術,因為當下應該還不具備批量大規模加工小直徑金屬管的技術。

但陶管的弊端是容易折斷,經不起磕碰。當然,也能用木管或紙管,但木管、紙管在加工後久置容易受潮,導致火管失效,經不住久存。

盡管不清此種拉弦結構的化學成分,但其原理與拉弦手榴彈一樣,都是利用摩擦產生的熱量,引燃燃點低的磷化物,繼而點燃延遲導火索。

朝廷此番廣募民間能工巧匠,正是為破解火槍制造和拉弦火管的成分原理。

沈雲卿揣摩許久,至始至終認為烏茲曼(阿拉伯)的工匠再精巧,在蒸汽動力、加工機床出現之前,也只能以現在既有的技術和認知,去生產在今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超前產品。

因此火槍卷管的制造工藝,一定是建立在當下普遍技術基礎之上,而不是什麽先進技術,但同時又能耐滿足幾千幾萬人的使用規模。

至於拉弦火管原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早期的技術很多並非是系統化研究的成果,更多是偶然的發現,甚至許多偶然的發現,如曇花一現,未曾在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消失,未能被後人所知道。

因此不排除拉弦火管技術的出現,是偶然發現,繼而被用於軍事目的。

但無論怎麽說,拉弦手榴彈的出現,無疑將改變現在的戰爭規則,尤其將給守城方帶來巨大的戰術優勢,尚且還不知道這種拉弦手榴彈在中東到底普及到了什麽程度,技術是否已經擴散。

張祥寫信過來,顯然是工部無法制造火槍和拉弦火管,向天下問計。

海通的攤子剛剛鋪開,沈雲卿無暇顧及張祥,遂不打算去神都,只寫了去了一封信,制作了幾枚拉弦的木柄,安全起見沒裝黑火藥,裝填了發煙粉末,讓人捎給張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