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支線 文武之道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王猛施展離間計的水平很讓人嘆服,以至於王瑯忍不住想起楚漢相爭中,陳平設計離間項羽、範增君臣,風輕雲淡除去項羽帳下履立奇功的第一謀士的故事來。
事實再一次證明了一個真理——越是生死存亡、傾覆在即的危急關頭,越有人忙著爭權奪利、自毀長城。王瑯一方面重賞制定計策並施行的王猛,一方面在心裏引以為戒,提醒自己不要犯下這種錯誤。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接見因為主君張重華投降,不得不開城接受招降的謝艾。
“謝將軍可有表字?”
武興城內,在謝艾介紹下察看起城中各處布防的王瑯邊走邊問。她自己領了一支奇兵去突襲涼王張重華,主力卻在謝艾手下受困日久,直到她出其不意,長驅直入敵後,擒下涼王張重華,這邊的謝艾才不得已而投降,可見其人治軍確實極有方略。
仍做白冠儒服的謝艾容貌清俊,舉止兼有正始名士之風流與漢魏儒生之雅正:
“下官未曾取字。”
王瑯早遣人打探過謝艾生平,只當他投身軍旅,周圍沒人稱呼他表字,卻沒想到是沒取,心中不由一楞。回看謝艾神情,磊落自然,似無忌諱之色,她想了想,容光昭然:
“‘君子萬年,福祿艾之。’謝君受封福祿縣侯,莫非典出於此嗎?”
因謝艾自稱下官,她也不再稱謝艾為謝將軍,而改稱謝君。反正將軍、太守都是張重華授予的官職,現在被她招降,官職肯定要換一換。
至於“君子萬年,福祿艾之”一句,出自《詩經·小雅》中的《鴛鴦》。王瑯四五歲時便能將整本《詩經》倒背如流,次一些的世家也差不多是這個要求,換到涼州,卻少有人能夠如此隨意地想到兩者間的聯系。
實則永嘉南渡之後,名士大儒多在江左,連中原地帶都少見。是以謝艾這樣文武兼資,不失風流的人物在涼州,想找幾個說說話的人都難,更罔論商議什麽軍國大事,經綸韜略。如今得遇江左高門出身,滅蜀平隴的王瑯,哪怕什麽都拋開,只單單純純交談一番,也是平生未有之快事了:
“將軍思敏。謝艾之名,正源出此句。”
用祝賀新婚的《鴛鴦》為兒子取名,想來那時候夫婦倆正情篤意濃著,碰巧酒泉郡郡治就叫福祿縣,用來做外放功臣的理由真是再冠冕堂皇不過。
王瑯黑眸含笑,駐足看向謝艾:“我本以為是‘或肅或艾’之艾,竟然不是。”
“或肅或艾”出自《小旻》,歷來被認為是政治諷刺詩,既揭露了統治者的昏聵無道,也表達出作者憤恨朝政黑暗腐敗,對國家命運憂心忡忡,以至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謝艾本以為她借此句指張重華無道,但轉念一想,放在江左政權與她身上似乎也合適。用餘光極快地瞥一眼這位年紀輕輕又位高權重的車騎將軍,他做出判斷:
“多謝將軍贈字。”
她什麽時候贈字了?
王瑯眉梢微揚,有些驚訝。因王家擅長書法,她的行、隸兩書在江南都是出了名的,第一反應是自己什麽答應給他一幅字了,隨後才明白過來,謝艾口中的字,多半是表字的字。
看著很沈穩鎮定的一個人,心思居然如此機敏。
王瑯揚揚眉,從善如流:“子肅。”
艾有多義,她取“或肅或艾”一句中的“治理、安定”之義。表字用子肅,是意義相近的擴充式取字法,即字與名在同一句話中。比如曹操字孟德,出自《荀子·勸學》篇中的“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趙雲字子龍,出自《周易》“雲從虎,風從龍”。
另外,曹操表字中的“孟”表排行,即指他為家中長子;趙雲表字中的“子”是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文學素養極高的曹操為自家二十五個兒子取表字就都用了“子”,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文學素養極差的王瑯毫不猶豫地跟風效仿,在“肅”前加了個“子”,合為“子肅”。
側目看一眼謝艾神情,王瑯收回視線。
相比故意說些佶屈難懂的言辭以顯示自己高深的人,和謝艾這樣真正的聰明人說話無疑省事得多。借取表字一事,謝艾不僅試探了她的性格反應,展示出自己的機敏風趣,還表達了歸心投靠的立場,心照不宣中含蓄蘊藉地完成了三件事,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流連涼州半月,安排軍政要務,王瑯返回坐落長安的車騎將軍府。
等到暑氣消褪,秋風漸起,出使建康的使者終於歸城,帶來朝廷“拜侍中,進位大將軍,加都督涼、秦、雍、梁、司五州諸軍事、雍州牧,改封京兆郡公”的詔書。除此以外,使團還帶回一個王瑯意想不到的人物,荀羨。
荀羨字令則,出身潁川荀氏,是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的尚書令荀彧的六世孫。
荀羨少有大志,蘇峻之亂中,七歲的荀羨隨父母在石頭城。蘇峻非常喜愛他的秀雅聰慧,經常把他抱到膝蓋上坐著。荀羨在母親耳邊悄悄說:“拿一把利刃足可殺死賊子。”把荀母嚇得立刻掩住他的嘴:“別說胡話!”年方弱冠,與王導子嗣中最出色的第三子王洽齊名,為官極有才幹,也是除王瑯外,東晉立國以來最年輕被任命為州刺史的人,與兄長荀蕤並稱為“二玉”。
王瑯雖然有表達過請朝廷選派四、五官員協助她在關隴巴蜀處理政務的意思,卻沒想到會稽王連荀羨都舍得給。詢問正使孔汪之後得知,是荀羨自己要求來雍州,司馬昱無奈之下方才同意。
江南諸人,除卻王家的王羲之、王恬、王洽,謝家的謝安、謝尚,與王瑯年齡相近並交好的,也就是荀羨一人而已。這次出使建康能得荀羨來關隴,授秦州刺史,真真是意外之喜。
想到這裏,王瑯的眉目間不由流露出意氣風發之色。
她現在的幕府中既有王猛這樣足以為宰輔的王佐之才,又有文武兼資、明識軍略的謝艾,兩者均為世間第一流的頂尖人才。從關中繼承得到的裴元略出身河東名門裴氏,西晉時期與瑯琊王氏齊名,本人也為一時之秀;從涼州招降得到的別駕索遐素有善於進諫之名,才能十分難得;作為方鎮倚靠的荀羨、王允之也都是非常值得信任的才俊之士。
況且關中漸漸步上正軌,實力蒸蒸日上,只要再給她三年時間,即使占據中原的是最強盛時期的後趙又有何可懼?重歸故土,指日可待!
(二)
永和年間,中原大亂,偏居江南的東晉處於一種安寧平靜又暗潮洶湧的狀態。
一方面,因為北方勢力自相攻伐,無暇南向侵擾,風流雅逸的名士們得以悠然從容地生活,創造出無數令後人遐想的佳話。其中的集大成者,莫過於千古傳頌的蘭亭宴集。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參與的名流高士有仍在隱居的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王羲之的兒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按風俗,這一天裏,與會的名士們到水邊舉行祓禊儀式,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儀式舉行完,四十二位名士列坐至蜿蜒曲折的溪水旁,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誰就要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是謂流觴曲水。
這次蘭亭雅集上,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獻之這時年僅九歲,跟著父親王羲之一起來湊湊熱鬧,不幸羽觴停在他身前。可憐年幼的王獻之沒做出詩,竟也被名士們罰了酒。
酒酣耳熱之後,大家把詩作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蠶繭紙,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後世人了解混亂黑暗的魏晉南北朝歷史的極少,但提起蘭亭集序,提起王羲之,提起天下第一行書,卻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長安的王瑯因為公事纏身,無緣目睹這場盛事,在大將軍府內氣憤得掀翻幾案,但她也確實脫不開身,只能寄書信向王羲之求一份摹本賞玩,聊作慰藉。
另一方面,趙帝石虎去世,諸子爭奪皇位,東晉在做出北伐的嘗試並失敗後,又一次機會擺在晉人面前——皇位之爭中暫時取得優勢的石閔下達殺胡令,一石激起千層浪。
石閔本姓冉,因父親冉瞻投降石勒,被石虎收為養子,因此改姓石。
永和五年末,石閔殺石鑒,致書各地,宣布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即“殺胡令”,號召漢人誅殺胡人覆仇。僅鄴都一地被誅殺的胡人就高達二十餘萬,北方一片混亂。次年初,石閔自稱帝,改國號魏,恢覆祖父及父親少年時的冉姓,是為冉閔。建都鄴城,改年號永興,並遣使臨江告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
胡族入中原,即便是最強盛時的後趙也只敢稱王,直到石虎臨死前才改稱帝,遼東慕容氏,涼州張駿張重華也只敢稱王,仍要扯著晉的大旗。
冉閔尚未穩定中原,就敢直接稱帝,以正溯自居的東晉怎麽可能出兵襄助?
而從殺胡令與急於稱帝這兩件事來看,以能征善戰出名的冉閔根本不適合稱王稱帝。有“國士無雙”讚譽的韓信尚且被漢高祖劉邦所殺,更何況政治素養比韓信還差的冉閔?
不止關中的王瑯,在江南的東晉、占據遼東的慕容氏都看出了這一點。
對這段歷史略有耳聞,又經姜尚指點的王瑯是三方中應對得最為沈穩從容的一方。
她知道關隴、涼州都是剛剛平定,還需要時間經營,將人心徹底收服,因此在後趙內亂之初便定下據關自守的決定。等到冉閔下達殺胡令,中原動蕩混亂的大好良機,不少屬官都頗為意動,勸她出兵,王瑯毫無動搖,奉行王導“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針穩定關中,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在她的計劃中,至多五年,無論誰占據中原,她都有把握一舉收覆,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大力發展民生,為收覆中原做好準備,而不是得隴望蜀,不自量力——這其實也是漢文帝漢景帝的策略,即盡量減少對周邊敵對國家的出兵,維持境內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又,為了能夠最快速度地恢覆生產,自認“通過正道獲取錢財,沒必要苛待自己”的王瑯開始削減自己的用度,以身作則地帶頭節儉。她不再增添車馬衣物,不再穿曳地裙服,不再用有文繡的帷帳,嚴令禁止各州郡官員貢獻奇珍異寶,如此一來,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也就不敢奢侈無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此外,有意殺雞儆猴的王瑯將幾名違反禁令的官員抄家沒族,震懾懷有貳心之輩;減免各州田租,勸課農桑,並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給予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隨著生產水平日漸恢覆發展,關中迎來五十年未有的大治。
與此同時,王瑯也在幕府中出身河東名門,宗族根基深厚的世家子弟的幫助下掌握中原動態,對魏帝冉閔有了更清晰一層的了解。
根據族人在鄴城任高官的裴元略所言,冉閔下令:“凡是斬殺一個胡人,將人頭送到鳳陽門前的,文官進位三等,武官一律拜為牙門將”,並親自帶領軍隊,不論男女老少貴賤,所有胡族一律斬殺。聽命於其的地方官員、軍隊將領接到命令也紛紛向胡羯族平民或者部隊中的胡羯族將士舉起屠刀,在空前恐怖的氣氛中,鼻子高、胡須多的漢人,也有一多半被瘋狂的人們所濫殺。
王瑯自踏足關中以來便親眼見到了北地的慘象,不同於江南的繁華富庶,在關隴,累累的白骨遮蔽了廣袤的平原,耕種的時節田野裏看不到男丁,只有饑餓枯瘦的女子勉強可見,人食人的慘劇竟已淪為常事。
種種耳聞目睹之下,即便沒經歷過胡族暴虐的王瑯也能理解冉閔號召漢人殺盡胡族,連手無寸鐵的平民老弱也不放過的心情了。何況按裴元略所言,中原百姓的境況比關隴地區還要悲慘,石虎等當權胡族對漢人的壓迫已經不是令人發指所能形容,冉閔的殺胡令不僅讓深受胡人壓迫數十年的漢人揚眉吐氣,一報血海深仇,也客觀削弱了胡族實力。只是冉閔的政治素養……
王瑯嘆一口氣,對這位十六國時期的漢族英雄再無看好,而只剩同情之念。直到邯鄲、倉亭之戰後,冉閔的冉魏軍隊在胡族環伺中越戰越強,擁有甲士三十餘萬,超過石趙帝國最強勢時期,王瑯仍然堅信自己的判斷。
在她看來,冉閔此人,一腔熱血可歌可泣,一身勇略可敬可佩,但只能算將帥之才,做國君則一定是亡國之君。
抗擊胡族、揚漢軍威的舉動是必須歌頌,是必須讚揚,是令漢人熱血沸騰,但沒有足夠的智慧來支撐維持的舉動卻註定是曇花一現,不可能有長遠發展。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冉閔在兵敗鮮卑騎兵,被慕容俊嘲笑:“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憑什麽敢妄自稱天子?”後,曾經憤怒地回答:“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夷狄,人面獸心,還想要篡逆。我中土英雄,為什麽不能當帝王呢!”
他根本不明白,他敗亡的不在於出身卑微,而在於缺乏做君王的才能與智慧。
稱王稱帝的石勒、石虎所創造的石趙帝國分明就是滅亡在他手裏,他卻只看到夷狄可以篡逆,而絲毫沒想到實力不足的人篡逆只會獲得迅速敗亡的下場!
王瑯敬重他的血性與為漢人的付出,但首先選擇對自己治下的百姓與自己的家人負責,因此按原計劃據守關中,並不出兵救援,只交代留在鄴城的細作盡可能援救冉閔的子嗣,送至關中。
她是一個極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也就是庇佑英雄的後人,為冉閔保留一縷血脈而已。付出再多則超過她的能力範圍,置全心信賴她的關中百姓與盡力支持她的王氏族人於何地?
(三)
論及東晉、慕容氏兩方的應對前,有必要先提一提在此事中毫無痕跡布局,並決定了東晉此後三十年政局的一個人——謝安。
王瑯謀取關隴期間,東晉政權所在的江南地區正迎來一段極其難得的安定時期。
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忙於爭鬥奪位,無暇南顧;朝內的新興權貴羽翼未豐,彼此制約,於是名士們悠然從容,風流灑脫的身影理所當然成為這段時期最亮麗的風景。
其中,劉惔、王濛、桓溫、謝尚並稱四名士,被譽為“永和名士的冠冕”。超脫於四人之上的,則是同為陳郡人的殷浩、謝安。
姑且放下殷浩,先說謝安。
謝安出身陳郡謝氏,四歲時被桓溫之父桓彜稱讚“風神秀徹”,認為他長大後的成就不會在被譽為東晉初年第一名士的太原王承之下。十三歲時,謝安的聲名傳到遼東,連當時年僅七歲的慕容垂都特地送來一對自己獵取的白狼眊作為禮物。到都城建康後,謝安得到了當世王導以下幾乎所有名士的推崇,一舉一動均被世人追捧仿效。
某次謝安的同鄉返家前拜訪謝安,謝安問他回去的路費是否足夠,同鄉回答:“只有五萬把蒲葵扇。”謝安於是從扇中隨意拿了一柄使用,結果京師士庶爭相效仿,積壓許久的蒲葵扇很快便全部高價售出。
庾冰主政時期,謝安曾被迫出仕,做了一個月的著作郎,之後以生病為由辭官回家,在會稽郡上虞縣的東山隱居。
也就是這段時間,王瑯與他擁有了一雙子女,男孩取名謝瑤,女孩取名謝琬,兩者皆表美玉。王瑯有一回私下裏開頑笑,說謝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山是她的小名,石是謝安的字,合在一起是她的安石可以雕琢子女,說法略有些過分。王瑯說完自己也意識到措辭不太妥當,內心頗感自責,反倒是謝安不以為意地轉換話題,將事情輕巧揭過。
此後不久,王瑯授益州刺史,離開揚州,謝安在東山繼續隱士生涯,一邊教育子弟,一邊與名流來往。
謝安為人鎮定自若,曾與孫綽、王羲之出海游玩,遭遇暴風雨,眾人皆慌亂失措,坐立不安,只有謝安不為所動,徐徐說:“如果這樣驚慌,那就回不去了。”眾人因此冷靜下來,得以平安返回。
漸漸地,謝安的名聲越來越大,以至於士大夫們害怕他不參與世事,紛紛敦促他盡快出仕。謝安並不理會,繼續優游林泉,時人推崇其為江左風流第一。後來褚太後的父親褚裒北伐失敗,世人間開始有“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的說法,即謝安如果不出仕,天下蒼生該怎麽辦。愈發督促謝安出仕。
王羲之與謝安關系極好,也向來看好謝安的能力,認為他的器量足以鎮服朝野,苦勸謝安出仕。謝安仍然不答應,每次與王羲之同游,總能把話題轉移到其它方向。
王羲之百般無奈,忍不住在信裏向王允之抱怨此事。
王允之知道妹妹王瑯喜歡王羲之的字,經常借通書信的機會收集王羲之真跡,寄給人在長安的王瑯賞玩。此番王羲之心情郁悶,筆下行書有一種不同往常的美感,王允之看得讚嘆不已,於是開開心心提筆寫了封信,讓王羲之轉交謝安。
信件內容如下:
“王、謝人中龍鳳,裴、荀南北英華,得青年才俊如斯,誠家國之幸也。”
他信中的王、謝,顯然不是指王瑯、謝安,而是指王猛,謝艾。
王猛且不論,儒將風範,容貌清俊的謝艾連眼高於頂的江左名士也極為欣賞,荀羨有玉人的美譽,裴元略也是名門之後,容止可觀。
刻意提起此四人,又強調青年才俊,這封信寫得實在是……實在是居心叵測……
因為信函沒封口,預先打開閱覽的王羲之面色古怪地看完,想了又想,若無其事地裝回去交給謝安,故意不告辭,等著看謝安拆信後的臉色。
謝安果然坐不住了。
他倒不是特別在意王瑯幕府中的幾人,只忽然想起一種可能。
秦、漢皆以關中成就帝業,權傾朝野的臣子又向來沒有退路,如果王瑯最終走到代晉自立的一步,最溫和的一種方法,莫過於擁有一個混合司馬氏血統的子嗣,或立為幼帝,自己以太後身份臨朝攝政;或立為太子,自己直接稱帝,待天長日久,臣民士庶都習慣後再行廢立之舉。
退一步說,即使王瑯沒有這樣的想法,跟隨她的臣子將領中,懷著攀龍附鳳之心,想做開國元勳而希望王瑯稱帝的大有人在。
捏著信函不動聲色思索一陣,謝安決定先到豫州與擔任刺史的從兄謝尚見一面,出仕的事情還是再緩緩,至少要等到第三次北伐結束之後。
他不能參加一場註定會失敗的北伐。
謝安在心裏嘆了口氣,目光投向遠方尚書臺位置。
現在主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在他看來,就是“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一流的人物,唯有清談上超過而已;被任命為北伐統帥的殷浩入處國鈞已近七年,也沒看到有什麽嘉謀善政。這樣兩個人謀劃的北伐要是都能成功,那可真是司馬家祖墳上冒青煙,多虧先人庇佑了。
更為糟糕的是,司馬昱既不信任占據荊州、兵強勢重的桓溫,又缺乏有效手段制衡,結果連北伐這樣的大事都將桓溫排擠在外,只憑揚、豫、徐三州之地備戰,還留出部分兵力防備荊州,讓人簡直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而桓溫兵力有限,就算有心憑借荊州之地揮師北伐,又成功地攻克洛陽之地,但卻只會讓朝中的司馬昱對他更加忌憚,不可能派出兵力支援。到時候桓溫以一軍孤懸在外,只有放棄中原、退守荊州這一個選擇,回來繼續與朝中拉鋸而已。
當初琳瑯選擇出鎮益州而非荊州,並以益州一地征伐阻三面而守的關中,也正是出於對這一點的顧慮罷……
反向放下手中信函,謝安走出幾步,來到西墻放置的書架邊。
最伸手易取的位置上,靜靜擱著一卷簡書,竹片已經磨得潤澤發亮,串連竹片的熟牛皮做的細繩也快被磨斷,顯然是主人經常翻閱的物品。
謝安取下竹簡,打開,古樸莊重、蠶頭燕尾的漂亮隸書映入眼簾。
王氏子弟精擅行書,獨王瑯以隸書聞名,這一手他極熟悉的字跡是王瑯昔日讀書時留下的批註,每次翻閱,都能讓他心中寧靜。
不出聲息地站在書架邊對著竹簡看了一會,謝安闔上雙眸。
在晉朝,想要辦成北伐這樣涉及社稷根本,牽扯千絲萬縷的大事,只有當朝中主政的大臣與在外領兵的將領完全一心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這是由門閥政治所決定的現實。
瑯琊王氏當權時,王導總攬國政,王敦擁兵重鎮,內外皆由同一門閥做主,因此能夠凝聚一心,建立江南政權。
潁川庾氏當權時,庾亮、庾冰兄弟接連執掌朝政,庾翼鎮守荊州,因此人心安定,朝局平穩,若非庾冰、庾翼過世太早,北伐勢必成行。
現在河南褚氏因褚裒病逝退出爭奪,地位滑落的王、庾兩家將權力分散至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致使朝中勢力盤根錯節,做事效率必然比權力集中在一個門閥手中時要低得多。
而面對北方前所未有的覆雜局面,缺乏為政經驗的會稽王司馬昱顯然亂了方寸,屢次處置失當,最後只能一邊坐視收覆中原的大好良機從手中一點點流失,一邊阻止他人立功。
因此,對他而言,與其花費心力挽救一場註定失敗的北伐,不如利用這個機會掃除障礙,為晉朝下一次出兵做好準備。
謝氏經謝鯤、謝尚父子二代經營,又占了謝真石為褚太後生父的便利,借此風雲動蕩的時機好好籌謀一番,未必沒機會躍升為昔日的瑯琊王氏、潁川庾氏那樣掌控政局的當軸士族。
屆時內部問題解決,以江南五十年積攢的國力,何愁外事不平?
(五)
王瑯手上拿了兩份情報,一份來自東晉,一份來自前燕。不需要多考慮,她先拆開東晉的那一份。
王瑯生活的時代正好是王家從權力頂峰漸漸滑落的一段時期,對東晉門閥政治的本質了解得一清二楚,因此知道不是當軸士族領導的大事不可能成功,北伐失利,意料之中。
然而,讓王瑯所沒有想到的是,自謝安出仕後,陳郡謝氏竟隱然有成為繼王、庾兩家後,第三個當軸士族的跡象——她本以為這該是五年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
簡單回顧一下江左這幾年發生的大事。
先是屢屢請求北伐均被拒絕的桓溫再次上表,卻不等朝廷回音自行率領約五萬眾,東下武昌。朝中恐懼,殷浩自行解職,以求躲避桓溫。
接著會稽王司馬昱任命桓溫北伐,領荊、江合七萬眾進攻許昌、洛陽,留豫州、徐州之兵防守。桓溫兵分兩路,一支從荊州北境出,遏止羌豪姚襄南下,自己取道江陵,進軍洛陽,與姚襄隔水而戰,大勝。於是請求還都。
此時幽、冀尚有慕容氏部眾盤桓,中原地帶將領降降叛叛,反覆無常,東晉君臣不敢也不願返回故地,桓溫退回荊州,司、青等四州得而覆失。
攜戰功與威名返回駐地的桓溫向晉穆帝司馬聃上疏,指責會稽王司馬昱處政不當。司馬昱害怕桓溫揮師建康,推出代表世家利益的王彪之、謝安上臺,與桓溫周旋。至此,陳郡謝氏徹底坐實一等世家之位,被世人與瑯琊王氏、太原王氏相提並論。
修養數年,桓溫著手準備第二次北伐。他先率領五萬步騎出發,兵分東西兩路,西路由宿將袁真帶領,任務是穿過譙,梁二郡,打通石門水道,把糧草運到黃河前線,桓溫自領主力,從東線水路進入黃河,沿河西上與袁真會合。
東路大軍出境不久,即擊敗前來攔截的燕軍。進入黃河,對戰慕容垂,再勝。於是進軍洛陽,迎戰不久前擊敗冉閔、攻克洛陽的慕容恪。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四子,被後世譽為“十六國第一名將”,軍事才能遠在五弟慕容垂之上。這一次,桓溫敗北,不得不燒毀船只,向南撤退。途中被前燕的精騎追擊,又敗。
此戰後,桓溫威望頓減,幕僚建議他用廢立的方法重樹權威,桓溫以為可行,於是進囤姑孰,憑借軍勢逼迫建康同意。晉穆帝寫好傳位給司馬昱的詔書,傳至尚書臺。當時在臺省值班的謝安拿著詔書面見晉穆帝,當著晉穆帝的面將詔書撕毀。隨後,與同樣負責主政的王彪之一起前往桓溫在姑孰的官邸。
桓溫知道拒絕詔書的是朝中世家的意思,事先在客廳後埋伏了一批武士。王、謝兩人路上早已聽說此事,進了官邸,王彪之出了一身冷汗,衣服濕透,謝安卻十分鎮定。分賓主坐定後,他從容地對桓溫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講道義的大將總是把兵馬放在邊境去防備外兵入侵。桓公為什麽卻把兵士藏在壁後呢?”桓溫的布置被謝安一語道破,以道義相論,反覺不好意思,慚愧地說:“我也是不得不防範啊。”於是立刻撤去原先藏在帳後準備行刺的兵士們,與二人把酒言歡。
回到建康,朝野上下,均歸心於理政得當,處事從容的謝安。同年,謝安就任宰相,領揚州刺史,並致信桓溫“荊揚相衡,則天下平”、“共戮力王室,克覆神州”,取得桓氏的諒解與合作,建立相對穩固的共同陣線。
司馬昱主政時,國家無道,被時賢輕視;輪到謝安主政,“鎮以和靖,禦以長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威懷外著”,以至於世人都將他比喻為王導,而稱他的文雅超過王導。
看到這裏,王瑯合上竹簡,內心頗有些起伏。
她這幾年忙著治理關中,安撫從前被石勒石虎強遷鄴城,現在四散逃難,返回原籍的百姓,以及一縷縷向她投降,請求庇佑的小勢力。現在糧秣充足,兵強將廣,到了出兵洛陽的時機。而與此同時,偏居江南的東晉也解決了內部矛盾,揚州、荊州取得一致,做好收覆中原的準備。
毫無疑問,接手後趙地盤、吞下中原的前燕政權,鮮卑族慕容氏會把抵禦重心放在西面,而用才能次一等的慕容垂或慕容評迎戰東晉。
抿著嘴唇對另一卷記載前燕情報的竹簡盯了一會兒,王瑯站起身。
軟柿子送給謝安也就送了,正好讓她來會一會這位被後世盛譽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猛施展離間計的水平很讓人嘆服,以至於王瑯忍不住想起楚漢相爭中,陳平設計離間項羽、範增君臣,風輕雲淡除去項羽帳下履立奇功的第一謀士的故事來。
事實再一次證明了一個真理——越是生死存亡、傾覆在即的危急關頭,越有人忙著爭權奪利、自毀長城。王瑯一方面重賞制定計策並施行的王猛,一方面在心裏引以為戒,提醒自己不要犯下這種錯誤。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接見因為主君張重華投降,不得不開城接受招降的謝艾。
“謝將軍可有表字?”
武興城內,在謝艾介紹下察看起城中各處布防的王瑯邊走邊問。她自己領了一支奇兵去突襲涼王張重華,主力卻在謝艾手下受困日久,直到她出其不意,長驅直入敵後,擒下涼王張重華,這邊的謝艾才不得已而投降,可見其人治軍確實極有方略。
仍做白冠儒服的謝艾容貌清俊,舉止兼有正始名士之風流與漢魏儒生之雅正:
“下官未曾取字。”
王瑯早遣人打探過謝艾生平,只當他投身軍旅,周圍沒人稱呼他表字,卻沒想到是沒取,心中不由一楞。回看謝艾神情,磊落自然,似無忌諱之色,她想了想,容光昭然:
“‘君子萬年,福祿艾之。’謝君受封福祿縣侯,莫非典出於此嗎?”
因謝艾自稱下官,她也不再稱謝艾為謝將軍,而改稱謝君。反正將軍、太守都是張重華授予的官職,現在被她招降,官職肯定要換一換。
至於“君子萬年,福祿艾之”一句,出自《詩經·小雅》中的《鴛鴦》。王瑯四五歲時便能將整本《詩經》倒背如流,次一些的世家也差不多是這個要求,換到涼州,卻少有人能夠如此隨意地想到兩者間的聯系。
實則永嘉南渡之後,名士大儒多在江左,連中原地帶都少見。是以謝艾這樣文武兼資,不失風流的人物在涼州,想找幾個說說話的人都難,更罔論商議什麽軍國大事,經綸韜略。如今得遇江左高門出身,滅蜀平隴的王瑯,哪怕什麽都拋開,只單單純純交談一番,也是平生未有之快事了:
“將軍思敏。謝艾之名,正源出此句。”
用祝賀新婚的《鴛鴦》為兒子取名,想來那時候夫婦倆正情篤意濃著,碰巧酒泉郡郡治就叫福祿縣,用來做外放功臣的理由真是再冠冕堂皇不過。
王瑯黑眸含笑,駐足看向謝艾:“我本以為是‘或肅或艾’之艾,竟然不是。”
“或肅或艾”出自《小旻》,歷來被認為是政治諷刺詩,既揭露了統治者的昏聵無道,也表達出作者憤恨朝政黑暗腐敗,對國家命運憂心忡忡,以至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謝艾本以為她借此句指張重華無道,但轉念一想,放在江左政權與她身上似乎也合適。用餘光極快地瞥一眼這位年紀輕輕又位高權重的車騎將軍,他做出判斷:
“多謝將軍贈字。”
她什麽時候贈字了?
王瑯眉梢微揚,有些驚訝。因王家擅長書法,她的行、隸兩書在江南都是出了名的,第一反應是自己什麽答應給他一幅字了,隨後才明白過來,謝艾口中的字,多半是表字的字。
看著很沈穩鎮定的一個人,心思居然如此機敏。
王瑯揚揚眉,從善如流:“子肅。”
艾有多義,她取“或肅或艾”一句中的“治理、安定”之義。表字用子肅,是意義相近的擴充式取字法,即字與名在同一句話中。比如曹操字孟德,出自《荀子·勸學》篇中的“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趙雲字子龍,出自《周易》“雲從虎,風從龍”。
另外,曹操表字中的“孟”表排行,即指他為家中長子;趙雲表字中的“子”是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文學素養極高的曹操為自家二十五個兒子取表字就都用了“子”,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文學素養極差的王瑯毫不猶豫地跟風效仿,在“肅”前加了個“子”,合為“子肅”。
側目看一眼謝艾神情,王瑯收回視線。
相比故意說些佶屈難懂的言辭以顯示自己高深的人,和謝艾這樣真正的聰明人說話無疑省事得多。借取表字一事,謝艾不僅試探了她的性格反應,展示出自己的機敏風趣,還表達了歸心投靠的立場,心照不宣中含蓄蘊藉地完成了三件事,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流連涼州半月,安排軍政要務,王瑯返回坐落長安的車騎將軍府。
等到暑氣消褪,秋風漸起,出使建康的使者終於歸城,帶來朝廷“拜侍中,進位大將軍,加都督涼、秦、雍、梁、司五州諸軍事、雍州牧,改封京兆郡公”的詔書。除此以外,使團還帶回一個王瑯意想不到的人物,荀羨。
荀羨字令則,出身潁川荀氏,是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的尚書令荀彧的六世孫。
荀羨少有大志,蘇峻之亂中,七歲的荀羨隨父母在石頭城。蘇峻非常喜愛他的秀雅聰慧,經常把他抱到膝蓋上坐著。荀羨在母親耳邊悄悄說:“拿一把利刃足可殺死賊子。”把荀母嚇得立刻掩住他的嘴:“別說胡話!”年方弱冠,與王導子嗣中最出色的第三子王洽齊名,為官極有才幹,也是除王瑯外,東晉立國以來最年輕被任命為州刺史的人,與兄長荀蕤並稱為“二玉”。
王瑯雖然有表達過請朝廷選派四、五官員協助她在關隴巴蜀處理政務的意思,卻沒想到會稽王連荀羨都舍得給。詢問正使孔汪之後得知,是荀羨自己要求來雍州,司馬昱無奈之下方才同意。
江南諸人,除卻王家的王羲之、王恬、王洽,謝家的謝安、謝尚,與王瑯年齡相近並交好的,也就是荀羨一人而已。這次出使建康能得荀羨來關隴,授秦州刺史,真真是意外之喜。
想到這裏,王瑯的眉目間不由流露出意氣風發之色。
她現在的幕府中既有王猛這樣足以為宰輔的王佐之才,又有文武兼資、明識軍略的謝艾,兩者均為世間第一流的頂尖人才。從關中繼承得到的裴元略出身河東名門裴氏,西晉時期與瑯琊王氏齊名,本人也為一時之秀;從涼州招降得到的別駕索遐素有善於進諫之名,才能十分難得;作為方鎮倚靠的荀羨、王允之也都是非常值得信任的才俊之士。
況且關中漸漸步上正軌,實力蒸蒸日上,只要再給她三年時間,即使占據中原的是最強盛時期的後趙又有何可懼?重歸故土,指日可待!
(二)
永和年間,中原大亂,偏居江南的東晉處於一種安寧平靜又暗潮洶湧的狀態。
一方面,因為北方勢力自相攻伐,無暇南向侵擾,風流雅逸的名士們得以悠然從容地生活,創造出無數令後人遐想的佳話。其中的集大成者,莫過於千古傳頌的蘭亭宴集。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參與的名流高士有仍在隱居的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王羲之的兒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按風俗,這一天裏,與會的名士們到水邊舉行祓禊儀式,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儀式舉行完,四十二位名士列坐至蜿蜒曲折的溪水旁,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誰就要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是謂流觴曲水。
這次蘭亭雅集上,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獻之這時年僅九歲,跟著父親王羲之一起來湊湊熱鬧,不幸羽觴停在他身前。可憐年幼的王獻之沒做出詩,竟也被名士們罰了酒。
酒酣耳熱之後,大家把詩作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蠶繭紙,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後世人了解混亂黑暗的魏晉南北朝歷史的極少,但提起蘭亭集序,提起王羲之,提起天下第一行書,卻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長安的王瑯因為公事纏身,無緣目睹這場盛事,在大將軍府內氣憤得掀翻幾案,但她也確實脫不開身,只能寄書信向王羲之求一份摹本賞玩,聊作慰藉。
另一方面,趙帝石虎去世,諸子爭奪皇位,東晉在做出北伐的嘗試並失敗後,又一次機會擺在晉人面前——皇位之爭中暫時取得優勢的石閔下達殺胡令,一石激起千層浪。
石閔本姓冉,因父親冉瞻投降石勒,被石虎收為養子,因此改姓石。
永和五年末,石閔殺石鑒,致書各地,宣布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即“殺胡令”,號召漢人誅殺胡人覆仇。僅鄴都一地被誅殺的胡人就高達二十餘萬,北方一片混亂。次年初,石閔自稱帝,改國號魏,恢覆祖父及父親少年時的冉姓,是為冉閔。建都鄴城,改年號永興,並遣使臨江告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
胡族入中原,即便是最強盛時的後趙也只敢稱王,直到石虎臨死前才改稱帝,遼東慕容氏,涼州張駿張重華也只敢稱王,仍要扯著晉的大旗。
冉閔尚未穩定中原,就敢直接稱帝,以正溯自居的東晉怎麽可能出兵襄助?
而從殺胡令與急於稱帝這兩件事來看,以能征善戰出名的冉閔根本不適合稱王稱帝。有“國士無雙”讚譽的韓信尚且被漢高祖劉邦所殺,更何況政治素養比韓信還差的冉閔?
不止關中的王瑯,在江南的東晉、占據遼東的慕容氏都看出了這一點。
對這段歷史略有耳聞,又經姜尚指點的王瑯是三方中應對得最為沈穩從容的一方。
她知道關隴、涼州都是剛剛平定,還需要時間經營,將人心徹底收服,因此在後趙內亂之初便定下據關自守的決定。等到冉閔下達殺胡令,中原動蕩混亂的大好良機,不少屬官都頗為意動,勸她出兵,王瑯毫無動搖,奉行王導“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針穩定關中,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在她的計劃中,至多五年,無論誰占據中原,她都有把握一舉收覆,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大力發展民生,為收覆中原做好準備,而不是得隴望蜀,不自量力——這其實也是漢文帝漢景帝的策略,即盡量減少對周邊敵對國家的出兵,維持境內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又,為了能夠最快速度地恢覆生產,自認“通過正道獲取錢財,沒必要苛待自己”的王瑯開始削減自己的用度,以身作則地帶頭節儉。她不再增添車馬衣物,不再穿曳地裙服,不再用有文繡的帷帳,嚴令禁止各州郡官員貢獻奇珍異寶,如此一來,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也就不敢奢侈無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此外,有意殺雞儆猴的王瑯將幾名違反禁令的官員抄家沒族,震懾懷有貳心之輩;減免各州田租,勸課農桑,並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給予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隨著生產水平日漸恢覆發展,關中迎來五十年未有的大治。
與此同時,王瑯也在幕府中出身河東名門,宗族根基深厚的世家子弟的幫助下掌握中原動態,對魏帝冉閔有了更清晰一層的了解。
根據族人在鄴城任高官的裴元略所言,冉閔下令:“凡是斬殺一個胡人,將人頭送到鳳陽門前的,文官進位三等,武官一律拜為牙門將”,並親自帶領軍隊,不論男女老少貴賤,所有胡族一律斬殺。聽命於其的地方官員、軍隊將領接到命令也紛紛向胡羯族平民或者部隊中的胡羯族將士舉起屠刀,在空前恐怖的氣氛中,鼻子高、胡須多的漢人,也有一多半被瘋狂的人們所濫殺。
王瑯自踏足關中以來便親眼見到了北地的慘象,不同於江南的繁華富庶,在關隴,累累的白骨遮蔽了廣袤的平原,耕種的時節田野裏看不到男丁,只有饑餓枯瘦的女子勉強可見,人食人的慘劇竟已淪為常事。
種種耳聞目睹之下,即便沒經歷過胡族暴虐的王瑯也能理解冉閔號召漢人殺盡胡族,連手無寸鐵的平民老弱也不放過的心情了。何況按裴元略所言,中原百姓的境況比關隴地區還要悲慘,石虎等當權胡族對漢人的壓迫已經不是令人發指所能形容,冉閔的殺胡令不僅讓深受胡人壓迫數十年的漢人揚眉吐氣,一報血海深仇,也客觀削弱了胡族實力。只是冉閔的政治素養……
王瑯嘆一口氣,對這位十六國時期的漢族英雄再無看好,而只剩同情之念。直到邯鄲、倉亭之戰後,冉閔的冉魏軍隊在胡族環伺中越戰越強,擁有甲士三十餘萬,超過石趙帝國最強勢時期,王瑯仍然堅信自己的判斷。
在她看來,冉閔此人,一腔熱血可歌可泣,一身勇略可敬可佩,但只能算將帥之才,做國君則一定是亡國之君。
抗擊胡族、揚漢軍威的舉動是必須歌頌,是必須讚揚,是令漢人熱血沸騰,但沒有足夠的智慧來支撐維持的舉動卻註定是曇花一現,不可能有長遠發展。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冉閔在兵敗鮮卑騎兵,被慕容俊嘲笑:“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憑什麽敢妄自稱天子?”後,曾經憤怒地回答:“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夷狄,人面獸心,還想要篡逆。我中土英雄,為什麽不能當帝王呢!”
他根本不明白,他敗亡的不在於出身卑微,而在於缺乏做君王的才能與智慧。
稱王稱帝的石勒、石虎所創造的石趙帝國分明就是滅亡在他手裏,他卻只看到夷狄可以篡逆,而絲毫沒想到實力不足的人篡逆只會獲得迅速敗亡的下場!
王瑯敬重他的血性與為漢人的付出,但首先選擇對自己治下的百姓與自己的家人負責,因此按原計劃據守關中,並不出兵救援,只交代留在鄴城的細作盡可能援救冉閔的子嗣,送至關中。
她是一個極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也就是庇佑英雄的後人,為冉閔保留一縷血脈而已。付出再多則超過她的能力範圍,置全心信賴她的關中百姓與盡力支持她的王氏族人於何地?
(三)
論及東晉、慕容氏兩方的應對前,有必要先提一提在此事中毫無痕跡布局,並決定了東晉此後三十年政局的一個人——謝安。
王瑯謀取關隴期間,東晉政權所在的江南地區正迎來一段極其難得的安定時期。
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忙於爭鬥奪位,無暇南顧;朝內的新興權貴羽翼未豐,彼此制約,於是名士們悠然從容,風流灑脫的身影理所當然成為這段時期最亮麗的風景。
其中,劉惔、王濛、桓溫、謝尚並稱四名士,被譽為“永和名士的冠冕”。超脫於四人之上的,則是同為陳郡人的殷浩、謝安。
姑且放下殷浩,先說謝安。
謝安出身陳郡謝氏,四歲時被桓溫之父桓彜稱讚“風神秀徹”,認為他長大後的成就不會在被譽為東晉初年第一名士的太原王承之下。十三歲時,謝安的聲名傳到遼東,連當時年僅七歲的慕容垂都特地送來一對自己獵取的白狼眊作為禮物。到都城建康後,謝安得到了當世王導以下幾乎所有名士的推崇,一舉一動均被世人追捧仿效。
某次謝安的同鄉返家前拜訪謝安,謝安問他回去的路費是否足夠,同鄉回答:“只有五萬把蒲葵扇。”謝安於是從扇中隨意拿了一柄使用,結果京師士庶爭相效仿,積壓許久的蒲葵扇很快便全部高價售出。
庾冰主政時期,謝安曾被迫出仕,做了一個月的著作郎,之後以生病為由辭官回家,在會稽郡上虞縣的東山隱居。
也就是這段時間,王瑯與他擁有了一雙子女,男孩取名謝瑤,女孩取名謝琬,兩者皆表美玉。王瑯有一回私下裏開頑笑,說謝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山是她的小名,石是謝安的字,合在一起是她的安石可以雕琢子女,說法略有些過分。王瑯說完自己也意識到措辭不太妥當,內心頗感自責,反倒是謝安不以為意地轉換話題,將事情輕巧揭過。
此後不久,王瑯授益州刺史,離開揚州,謝安在東山繼續隱士生涯,一邊教育子弟,一邊與名流來往。
謝安為人鎮定自若,曾與孫綽、王羲之出海游玩,遭遇暴風雨,眾人皆慌亂失措,坐立不安,只有謝安不為所動,徐徐說:“如果這樣驚慌,那就回不去了。”眾人因此冷靜下來,得以平安返回。
漸漸地,謝安的名聲越來越大,以至於士大夫們害怕他不參與世事,紛紛敦促他盡快出仕。謝安並不理會,繼續優游林泉,時人推崇其為江左風流第一。後來褚太後的父親褚裒北伐失敗,世人間開始有“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的說法,即謝安如果不出仕,天下蒼生該怎麽辦。愈發督促謝安出仕。
王羲之與謝安關系極好,也向來看好謝安的能力,認為他的器量足以鎮服朝野,苦勸謝安出仕。謝安仍然不答應,每次與王羲之同游,總能把話題轉移到其它方向。
王羲之百般無奈,忍不住在信裏向王允之抱怨此事。
王允之知道妹妹王瑯喜歡王羲之的字,經常借通書信的機會收集王羲之真跡,寄給人在長安的王瑯賞玩。此番王羲之心情郁悶,筆下行書有一種不同往常的美感,王允之看得讚嘆不已,於是開開心心提筆寫了封信,讓王羲之轉交謝安。
信件內容如下:
“王、謝人中龍鳳,裴、荀南北英華,得青年才俊如斯,誠家國之幸也。”
他信中的王、謝,顯然不是指王瑯、謝安,而是指王猛,謝艾。
王猛且不論,儒將風範,容貌清俊的謝艾連眼高於頂的江左名士也極為欣賞,荀羨有玉人的美譽,裴元略也是名門之後,容止可觀。
刻意提起此四人,又強調青年才俊,這封信寫得實在是……實在是居心叵測……
因為信函沒封口,預先打開閱覽的王羲之面色古怪地看完,想了又想,若無其事地裝回去交給謝安,故意不告辭,等著看謝安拆信後的臉色。
謝安果然坐不住了。
他倒不是特別在意王瑯幕府中的幾人,只忽然想起一種可能。
秦、漢皆以關中成就帝業,權傾朝野的臣子又向來沒有退路,如果王瑯最終走到代晉自立的一步,最溫和的一種方法,莫過於擁有一個混合司馬氏血統的子嗣,或立為幼帝,自己以太後身份臨朝攝政;或立為太子,自己直接稱帝,待天長日久,臣民士庶都習慣後再行廢立之舉。
退一步說,即使王瑯沒有這樣的想法,跟隨她的臣子將領中,懷著攀龍附鳳之心,想做開國元勳而希望王瑯稱帝的大有人在。
捏著信函不動聲色思索一陣,謝安決定先到豫州與擔任刺史的從兄謝尚見一面,出仕的事情還是再緩緩,至少要等到第三次北伐結束之後。
他不能參加一場註定會失敗的北伐。
謝安在心裏嘆了口氣,目光投向遠方尚書臺位置。
現在主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在他看來,就是“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一流的人物,唯有清談上超過而已;被任命為北伐統帥的殷浩入處國鈞已近七年,也沒看到有什麽嘉謀善政。這樣兩個人謀劃的北伐要是都能成功,那可真是司馬家祖墳上冒青煙,多虧先人庇佑了。
更為糟糕的是,司馬昱既不信任占據荊州、兵強勢重的桓溫,又缺乏有效手段制衡,結果連北伐這樣的大事都將桓溫排擠在外,只憑揚、豫、徐三州之地備戰,還留出部分兵力防備荊州,讓人簡直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而桓溫兵力有限,就算有心憑借荊州之地揮師北伐,又成功地攻克洛陽之地,但卻只會讓朝中的司馬昱對他更加忌憚,不可能派出兵力支援。到時候桓溫以一軍孤懸在外,只有放棄中原、退守荊州這一個選擇,回來繼續與朝中拉鋸而已。
當初琳瑯選擇出鎮益州而非荊州,並以益州一地征伐阻三面而守的關中,也正是出於對這一點的顧慮罷……
反向放下手中信函,謝安走出幾步,來到西墻放置的書架邊。
最伸手易取的位置上,靜靜擱著一卷簡書,竹片已經磨得潤澤發亮,串連竹片的熟牛皮做的細繩也快被磨斷,顯然是主人經常翻閱的物品。
謝安取下竹簡,打開,古樸莊重、蠶頭燕尾的漂亮隸書映入眼簾。
王氏子弟精擅行書,獨王瑯以隸書聞名,這一手他極熟悉的字跡是王瑯昔日讀書時留下的批註,每次翻閱,都能讓他心中寧靜。
不出聲息地站在書架邊對著竹簡看了一會,謝安闔上雙眸。
在晉朝,想要辦成北伐這樣涉及社稷根本,牽扯千絲萬縷的大事,只有當朝中主政的大臣與在外領兵的將領完全一心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這是由門閥政治所決定的現實。
瑯琊王氏當權時,王導總攬國政,王敦擁兵重鎮,內外皆由同一門閥做主,因此能夠凝聚一心,建立江南政權。
潁川庾氏當權時,庾亮、庾冰兄弟接連執掌朝政,庾翼鎮守荊州,因此人心安定,朝局平穩,若非庾冰、庾翼過世太早,北伐勢必成行。
現在河南褚氏因褚裒病逝退出爭奪,地位滑落的王、庾兩家將權力分散至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致使朝中勢力盤根錯節,做事效率必然比權力集中在一個門閥手中時要低得多。
而面對北方前所未有的覆雜局面,缺乏為政經驗的會稽王司馬昱顯然亂了方寸,屢次處置失當,最後只能一邊坐視收覆中原的大好良機從手中一點點流失,一邊阻止他人立功。
因此,對他而言,與其花費心力挽救一場註定失敗的北伐,不如利用這個機會掃除障礙,為晉朝下一次出兵做好準備。
謝氏經謝鯤、謝尚父子二代經營,又占了謝真石為褚太後生父的便利,借此風雲動蕩的時機好好籌謀一番,未必沒機會躍升為昔日的瑯琊王氏、潁川庾氏那樣掌控政局的當軸士族。
屆時內部問題解決,以江南五十年積攢的國力,何愁外事不平?
(五)
王瑯手上拿了兩份情報,一份來自東晉,一份來自前燕。不需要多考慮,她先拆開東晉的那一份。
王瑯生活的時代正好是王家從權力頂峰漸漸滑落的一段時期,對東晉門閥政治的本質了解得一清二楚,因此知道不是當軸士族領導的大事不可能成功,北伐失利,意料之中。
然而,讓王瑯所沒有想到的是,自謝安出仕後,陳郡謝氏竟隱然有成為繼王、庾兩家後,第三個當軸士族的跡象——她本以為這該是五年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
簡單回顧一下江左這幾年發生的大事。
先是屢屢請求北伐均被拒絕的桓溫再次上表,卻不等朝廷回音自行率領約五萬眾,東下武昌。朝中恐懼,殷浩自行解職,以求躲避桓溫。
接著會稽王司馬昱任命桓溫北伐,領荊、江合七萬眾進攻許昌、洛陽,留豫州、徐州之兵防守。桓溫兵分兩路,一支從荊州北境出,遏止羌豪姚襄南下,自己取道江陵,進軍洛陽,與姚襄隔水而戰,大勝。於是請求還都。
此時幽、冀尚有慕容氏部眾盤桓,中原地帶將領降降叛叛,反覆無常,東晉君臣不敢也不願返回故地,桓溫退回荊州,司、青等四州得而覆失。
攜戰功與威名返回駐地的桓溫向晉穆帝司馬聃上疏,指責會稽王司馬昱處政不當。司馬昱害怕桓溫揮師建康,推出代表世家利益的王彪之、謝安上臺,與桓溫周旋。至此,陳郡謝氏徹底坐實一等世家之位,被世人與瑯琊王氏、太原王氏相提並論。
修養數年,桓溫著手準備第二次北伐。他先率領五萬步騎出發,兵分東西兩路,西路由宿將袁真帶領,任務是穿過譙,梁二郡,打通石門水道,把糧草運到黃河前線,桓溫自領主力,從東線水路進入黃河,沿河西上與袁真會合。
東路大軍出境不久,即擊敗前來攔截的燕軍。進入黃河,對戰慕容垂,再勝。於是進軍洛陽,迎戰不久前擊敗冉閔、攻克洛陽的慕容恪。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四子,被後世譽為“十六國第一名將”,軍事才能遠在五弟慕容垂之上。這一次,桓溫敗北,不得不燒毀船只,向南撤退。途中被前燕的精騎追擊,又敗。
此戰後,桓溫威望頓減,幕僚建議他用廢立的方法重樹權威,桓溫以為可行,於是進囤姑孰,憑借軍勢逼迫建康同意。晉穆帝寫好傳位給司馬昱的詔書,傳至尚書臺。當時在臺省值班的謝安拿著詔書面見晉穆帝,當著晉穆帝的面將詔書撕毀。隨後,與同樣負責主政的王彪之一起前往桓溫在姑孰的官邸。
桓溫知道拒絕詔書的是朝中世家的意思,事先在客廳後埋伏了一批武士。王、謝兩人路上早已聽說此事,進了官邸,王彪之出了一身冷汗,衣服濕透,謝安卻十分鎮定。分賓主坐定後,他從容地對桓溫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講道義的大將總是把兵馬放在邊境去防備外兵入侵。桓公為什麽卻把兵士藏在壁後呢?”桓溫的布置被謝安一語道破,以道義相論,反覺不好意思,慚愧地說:“我也是不得不防範啊。”於是立刻撤去原先藏在帳後準備行刺的兵士們,與二人把酒言歡。
回到建康,朝野上下,均歸心於理政得當,處事從容的謝安。同年,謝安就任宰相,領揚州刺史,並致信桓溫“荊揚相衡,則天下平”、“共戮力王室,克覆神州”,取得桓氏的諒解與合作,建立相對穩固的共同陣線。
司馬昱主政時,國家無道,被時賢輕視;輪到謝安主政,“鎮以和靖,禦以長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威懷外著”,以至於世人都將他比喻為王導,而稱他的文雅超過王導。
看到這裏,王瑯合上竹簡,內心頗有些起伏。
她這幾年忙著治理關中,安撫從前被石勒石虎強遷鄴城,現在四散逃難,返回原籍的百姓,以及一縷縷向她投降,請求庇佑的小勢力。現在糧秣充足,兵強將廣,到了出兵洛陽的時機。而與此同時,偏居江南的東晉也解決了內部矛盾,揚州、荊州取得一致,做好收覆中原的準備。
毫無疑問,接手後趙地盤、吞下中原的前燕政權,鮮卑族慕容氏會把抵禦重心放在西面,而用才能次一等的慕容垂或慕容評迎戰東晉。
抿著嘴唇對另一卷記載前燕情報的竹簡盯了一會兒,王瑯站起身。
軟柿子送給謝安也就送了,正好讓她來會一會這位被後世盛譽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