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章的主體戰場,出人意料的采用了副本模式。 (9)
關燈
小
中
大
語言功能的過度期之後,儼然變身話嘮,將遠征艦隊的成員們騷擾得不輕,我們也因此很容易的得知了需要的情報。
進入隱藏戰區的小隊,至少北冰洲隊,之前的一個任務近乎全滅,只有這位隊長借助惡魔果實的力量,開大招變身大型冰元素,勉強生存了下來。只是這個變身過程不可逆,至少主神提供的覆原方法過於昂貴支付不起,他正在擔心下一場任務如何度過,結果這個最終戰一開始,他就被扔到了這樣一個世界。
木衛二表面冰層平均厚度超過二十公裏,其下是深度近一百公裏的海洋。猝然進入這樣的一個世界,崗尼爾連這裏是什麽地方都無從得知,他甚至懷疑過這裏是DND體系下的某個內層水元素位面。直到花了幾十年時間,終於證明海洋下方的那個固態海床是一個球體之後,他才隱約覺得自己應當是在某個冰封星球內部。
他也曾試著挖掘頭頂的冰層,期間多次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態,幾次半途而廢。終於在五十年後,他成功堅持到了最後,打開了聯接外界的通道。隨後,巨大的水壓將他沖向高空。
如果將木衛二的冰層看成是地球的巖石陸地,那麽冰層下的液態海洋就是巖漿,而挖通冰層的崗尼爾,可以說是人為制造了一次類似火山噴發的現象。
險些被沖進外太空的崗尼爾,在不到地球2%的微弱重力下掙紮落地,回頭看到天空中那個占據了大半蒼穹的醒目星體上,那似曾相識的大紅斑時,他淚流滿面……
在星球表面稀薄的大氣中,崗尼爾感覺到生命力的快速流逝,不得不趕在那個通道凝結前回到水中。此後,他還曾經幾次來到冰層之上,在太空中徒勞的尋找著地球的位置,然而,仿佛被整個世界遺棄的崗尼爾,終究還是心灰意懶,一頭紮進海中,再也沒有出來。
在那之後,崗尼爾只是在海洋中無所事事的游蕩,觀察海中的奇異生物聊以解悶.
木衛二距離太陽極為遙遠,表面的冰層又將本就微弱的陽光反射了大半,這使得太陽輻射不再是整個星體的主要能量來源。維持冰層下液態海洋不會凝固的,是來自木星的巨大引力潮汐。來自木星引力的反覆拉扯,讓木衛二星體擁有了一個熔融態的金屬核心,海底火山密布巖漿橫流。而依靠地熱作為能量來源,木衛二的海洋中發展出了光怪陸離卻又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
百無聊賴下近百年的持續觀察,讓崗尼爾自詡為木衛二生物專家,有了相當多的奇異發現,這也成為了支撐他生存至今、沒有精神崩潰的心理寄托。
好在他的最終戰任務不過生存兩百年而已,沒有更多苛刻要求,以他粗大的神經倒也不難熬過去。只是,終於有人來了,哪怕可能是敵人,他都忍不住要撲上來先噴你一臉吐沫星子。
因為無法還原成人,我們沒有將崗尼爾帶走,而是在木衛二上建立了一個科研基地,用大量新鮮游戲電影以及延遲嚴重的網絡信號,我們很容易的就多出了這麽一個冰元素的研究對象。
也是在成功完成收編之後,我們得到了“平定隱藏戰區‘極度深寒’”的主神提示。
在這個較晚發現的隱藏戰區中我們進展順利,但是水星上的那顆種子卻一直沒有動靜。
與寂靜封閉的木衛二不同,在這個太陽風肆虐的星球上,我們很難進行什麽全星球廣播。
雖然在巡邏艦隊的反覆巡航下,我們又發現了一些更高等的金屬生命,有一種蜘蛛形態的金屬蟲,甚至可以脫離金屬湖泊,在巖石地表短暫生存。
但終究,沒有智慧生命的回應。
也不知道那位輪回者是已經精神崩潰、自我封印睡大覺,還是戒心太重不願與我們接觸。
最終,我們決定以力破局。
已經不必承擔遮擋金星陽光任務的海量太陽帆,被我們拖曳到了水星附近。因為不需要擔心來自行星的直接攻擊,我們可以在距離水星不足五萬公裏的位置鋪設遮光層,需要遮擋的面積因此大大縮減。
十五年之後,對水星的陽光遮擋率被暫時控制在了80%。我們已經觀察到,絕大多數金屬湖泊中的微生物開始絕跡,畢竟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陽光。而只要完全滅絕了它們,哪怕那名輪回者依然好好的貓在哪個山洞裏,我們依然能夠完成鏟除文明種子的任務。
只是,在那之前,我們還有一些時間,為最終試煉做最後的準備。
為了迎接那個神秘的最終試煉,我們應當做怎樣的準備呢?
原本,我們都是以龍騎士任務中地獄副本中所遇到的對手作為模板參照,以大巫相柳這種等級的目標作為假想敵,來布置星球防禦的。
在火星上,是覆蓋整個星球的菌毯,以及隨時待命著的千億蟲海。在虛擬世界中推衍,即使有源源不絕的相柳降臨火星表面,只要同時出現的數目不超過一萬個,蟲海都盡可支撐得住;
在地球上,有在魔網基礎上建立的聯合網絡,將無數魔法師和武器裝備組合成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對外太空防禦能力要遠大於火星,只是壇壇罐罐比較多,如果讓戰火蔓延到地面上,會對持續戰力造成損害。
原本我們以為,我們的戰力已經相當充分,已經是做到足夠好了。
但是,惡魔隊的道路讓我們大開眼界。
我們忽然發現,文明的發展路線可以最大限度的匯聚智慧,卻沒有能力幫助我們集結最多的戰鬥力量。
像惡魔隊那樣,將整個星球凝聚成拳頭用來砸人,這樣的事情我們連想都想不到。
既然連輪回者都可以做到這種程度,那麽之前我們對最終試煉的預想,是不是過於保守了?
按照最悲觀的設想,在最終試煉中我們將要面對的敵人,應當是擁有遠超我們的技術,以及幾乎無限的資源和補充能力。
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我們的這些準備還遠遠不夠、
好在,我們還有時間。
擺正心態之後,我們發現,想要同時防守三個分散的戰區星球,未免過於狂妄了,簡直就是在邀請敵人來各個擊破。我們應當集中力量。
地球我們是無法放棄的,星球上百億的人類是文明主體;金星我們也難以割舍,在未來的戰爭中一顆星球法寶的作用不可估量。
所以,我們延續了惡魔隊原本的計劃,繼續推動金星向地球靠近。
公元2212年,“地金—氘型防禦體系”正式宣告完成。
類似氫的同位素氘的原子結構,由地球和金星組成的一對互相環繞的雙星系統,正好對應氘原子核中的一枚質子和一枚中子;而被推到遠處,圍繞著這個雙星體系中心公轉的月球,則可以看做是原子核中的那枚電子。
中央兩顆行星相距大約三十萬公裏,大氣層互相連接,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成功的將地球上的聯合網絡與金星上的周天星辰大陣整合在了一起。平衡雙行星體系內覆雜的引力環境,接管兩顆星球上的生態系統,雙星網絡讓我們對這兩個世界資源的掌控程度,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外圍月球距離中心超過一百萬公裏,上面堆滿了從火星撤回來的蟲族太空母巢,承擔著外圍預警的任務。
防禦體系內外,無數的眼睛盯著恒星系內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即將降臨的滅頂之災。
一億公裏的遠方,接到遙控指令的太陽帆,剛剛遮住水星天空中,太陽的最後一縷餘暉。
最終試煉,隨時可能降臨……
作者有話要說:
☆、最終試煉一
沒有一絲提前,也沒有一分落後,那一刻終於來臨,驚天動地,卻又無聲無息。
“最終試煉開啟,清掃者已進入本恒星系。”
除了這句的提示之外,主神沒有給我們任何額外信息。
而在那之後的一個月裏,盡管我們嚴陣以待,無數探測手段搜索著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卻始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沒有從地底深淵湧出的無盡蟲潮,也沒有聯接遙遠不知名位面的空間通道,依照僅有的一點點經驗,我們對最終試煉的形式也有一定的猜測,並對可能性最高的兩種方式,設計了多套針對性戰術構想,計劃埋葬深淵破壞空間門之類,並在虛擬空間中反覆推衍演習。
但如今,這些準備全部落空。或許真如那句話所說:輪回者一思考,主神就發笑。
太陽系內全無異常,寂靜的令人心中發寒。
一個月後,首先引起我們註意的目標,是莫名出現在火星軌道附近的小行星群。
雖然距離小行星帶不遠,但這是沒有出現在以往天文觀測記錄中星體。以前倒也有過類似的事情,畢竟小行星帶星體眾多,每隔幾年就會新發現那麽一顆不在記錄中的小石頭,也有因為發生碰撞而出現軌道變化,使得原本記錄在案的星體未出現在預定位置,幾年之後在其他區域又重新發現的情況,
但這一次完全不同。
新發現的不是一枚星體,而是一整個小行星群落,數量上百,而且直徑全部在一公裏左右,互相之間距離近到只有千米間隔,運行軌跡也近乎平行,整齊得極不自然。
這,應該就是主神提到的“清掃者”了吧?
從神秘小行星群直指火星的行進軌跡反推,本來這些小行星群落應當是曾經經過木衛二前沿基地的觀測窗口的,但我們並沒有發現這樣的數據記錄。
不是沒有這樣心存僥幸的猜想:對方或許是因為沒有完全的把握,屏蔽掉木衛二基地的探測,不得不進行戰術機動,繞過前哨而出現在這裏。
又或者,敵人可以在我們的星空觀測技術下隱身,只是在接近目標時,他們選擇解除靜默,光明正大的向我們宣告自己的存在。
料敵從寬。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支持下,憑空假定對方做不到什麽,都是在自欺欺人;同樣的,認為敵人會采取類似心理戰的做法,同樣也是下意識的認為,對方和自己處在同一個層次。
這樣的想法都過分樂觀了。我們都該知道,這是一場不對稱戰爭。
對方根本沒有和我們玩戰術、鬥心眼的必要。
文明的進步,不僅僅取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樣也會體現在社會人文科學的方面。一個健康的、全面發展的文明,必然會在哲學、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領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十二世紀末的聯合網絡中,就充斥著無數各種領域的奇談怪論。
因為,在這個生活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餘暇胡思亂想,更有能力將自己的奇思妙想,放到推衍現實的虛擬世界中加以印證、補充完善、形成體系之後發揚光大。
就比如,我們的外太空艦隊總司令、有著“魔術師楊”之名的安德提督,在2198年提出的概念和系統理論——不對稱戰爭。
不同文明之間,如果在一些諸如能量應用等級、資源采集速度、後勤補給能力、軍事部隊的正面打擊力量、機動速度、探測通訊範圍等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指標上,存在著超過一定限度的綜合差距時,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兩個智慧文明之間存在技術代差。
發生在存在技術代差的兩個文明之間的戰爭,即為不對稱戰爭。
在不對稱戰爭中,落後一方的獲勝幾率為零。戰爭的唯一懸念,僅在於落後方能夠堅持多久,以及領先方能否做到全殲。
不得不承認的是,即將到來的最終試煉中,我們即將迎來的戰鬥,極有可能是一場不對稱戰爭。
畢竟,最終試煉是對現實、對那個問題解決過程的模擬,在對抗盒子外存在的抗爭中,我們將不得不永遠面對極大的劣勢。因此,在這個模擬演練中,我們將要面對的對手,也一定擁有遠超我們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個更加先進的超級文明。
對手會擁有遠超我們的技術水平,近乎無限的資源補充能力,以及可以碾壓我們的軍事力量。
然後我們註意到的,是清掃者將第一目標直指火星的戰術舉動。
我們文明的核心領地是地球—金星雙星系。近幾十年,我們將幾乎所有的資源都傾註在了地—金防禦體系的建設上。雖然火星在生命智腦分體母巢的引導下,也建造了覆蓋整個火星生態圈的生物機械部隊,但這裏仍舊只是一個前哨陣地,一塊飛地——我們甚至完全凍結了向火星移民的申請。
但盡管如此,火星依然成為了清掃者的第一攻擊目標。
難道說,清掃者沒有足夠精細的觀測手段,以至於無法發現我們文明的中樞所在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在不對稱戰爭中,落後一方的獲勝幾率為零,戰爭的唯一懸念,僅在於落後方能夠堅持多久,以及領先方能否做到全殲。
在這樣的戰爭中,對先進一方來說,唯有全殲才可稱得上勝利,因此,一些諸如斬首、中央突破之類旨在將敵人組織結構打散的戰術,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樣做不會讓戰鬥變得更簡單,反而會增加全殲的難度。
既然技術代差保證了正面戰鬥的絕大勝率,當然就沒有必要將戰局覆雜化,簡簡單單的正面壓過來,才是最能減少各種變數意外的戰鬥方式。
因此,我們判斷,敵人最可能采取的做法,應當是從恒星系外圍開始逐步清剿,逼迫我們龜縮母星,再以泰山壓頂之勢全面包圍,不留一絲逃跑可能,將我們直接碾碎。
至於為什麽放過木衛二,大概是清掃者已經得出判斷,憑借木衛二基地內的資源,我們沒有逃跑和重建文明的能力。
是的,這才是在不對稱戰爭中,占據優勢一方的判定標準:目標只有兩類,有逃脫和重建可能的,優先消滅;沒有的,可以暫緩處理。
以這個標準來看,無所謂核心還是邊緣,無所謂母星還是飛地,火星,以及地金雙星,其實都是同一類目標,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依次掃除即可。
這場戰爭,我們從一開始,除了一個清掃者的名字之外,根本對敵人一無所知。即使發現了可疑的小行星群,一鱗半爪的情報也不足以讓我們分析出什麽。我們只知道那裏有敵人,不敢肯定的說敵人就只在那裏,當然也更加無法確定,敵人是什麽。
即使觀測到了那個小行星群,我們也只是猜測,那或許是偽裝成隕石的艦隊,敵人大概在艦船內部。
但顯然,我們錯了。
直到戰鬥打響後良久,我們才意識到,我們的對手根本不屑於偽裝,而我們的敵人,就是那些隕石本身。
雖然不是核心區域,火星依然擁有近地軌道的防禦體系,作為火力偵察,包括超大當量核彈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常規攻擊手段,都在第一時間被傾瀉向那未知的隕石群。絢爛的煙花,一時間照亮了火星的整個夜空。
而清掃者選擇的應對方式是——無視。
仿佛那就是真正的隕石一樣,被打散、擊碎,無以計數的殘渣碎屑,飄蕩在大氣層中,逐漸散落在廣袤的火星原野上。
我們也觀察到,一些並沒有處在火力打擊區域的隕石,也會自己炸裂開來,將碎片散落在更廣闊的範圍內。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組織的這次攻勢,反而幫助對方達成了目的戰術目標。
而我們也很快就知道了,敵人的真正戰術目標,就是要盡可能廣泛的與火星物質接觸而已。
即使粉身碎骨,敵人根本沒有受到半點損傷。
落在火星地表的隕石碎片,就好像落在冰塊上的鐵水,灑在金屬表面的硫酸,腐蝕著所接觸到的一切物質。不,那不是腐蝕,那是轉化、同化,那些隕石碎片,正在將火星的巖石大地,轉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有物理學家曾經宣稱,物理學可以制造出所有理論上的化學物質,只要把合適的原子擺放在合適的位置就好。
而這也是生物機械科技的核心思想,以高分子蛋白質作為數控機床,以原子為單位堆砌出所需的化學物質,引發計劃中的化學反應。
但這也決定了生物機械技術由微觀物質基礎所決定的極限——原子。
畫一個數軸,以人的尺度為原點,向左是微觀,向右是宏觀。
然後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人類文明所能夠影響的範圍,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向上,目前人類的活動區域半徑,只是以1012米為單位的宏觀空間,距離宇宙半徑1026米的數量級還有遙遠的距離。而向下,以生物機械技術為工具,我們能夠觸摸到的領域,最多也不過是原子級別,10-10米的微觀尺度,再往下,我們也無從得知物質可以被精細分割到何種程度。
在微觀領域,每前進一步都意味著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巨大飛躍。
當我們可以隨意拆分組裝分子和原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絕大多數化學能,並間接的充分利用光能、熱能和電磁能。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式的進步,生存資源匱乏的日子從此一去不覆返了。
但我們還知道,物質當中還蘊含有更加豐沛的能量,不在化學鍵中,不在光波電流磁場中,它就在物質內部,或者說,物質本身就是能量。一旦掌握這方面的技術,人類可以掌控的能量總量,會提升十幾個數量級。
理論不是沒有,E=mc2的公式早已婦孺皆知;應用也由來已久,從原子彈到氫彈,從核裂變到核聚變,乃至反物質湮滅。
但對於這方面,我們人類文明還只能說是初步了解,距離隨心所欲的改變原子序數,轉換能量和物質,還有仿佛天塹一般的距離。其中的差別,就好像早期的現代醫學和生物學,之於基因編程技術一樣。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推測,敵人所能掌握的技術手段。
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眼前的景象,如湯沃雪應該非常合適。
無論大小,每一塊落地的隕石碎屑,都在迅速的腐蝕著火星的大地。
以碎屑落地點為中心,仿佛海水退潮一般,紅褐色的火星戈壁向四面退卻,留下一片片灰色的金屬島嶼,並迅速連接在一起,形成金屬的大陸。黑色是粉末狀的散碎金屬粉塵,白色是板結的金屬結塊,黑色和白色構成的金屬荒漠迅速向四周擴展,貪婪的將接觸到的一切與自己同化,就像是一場吞噬一切的瘟疫。
物質瘟疫不僅僅在火星地表的平面上蔓延,更像地下深處延伸,或者說物質密度更大的地下,才是清掃者的主要前進方向。探測顯示,火星巖層轉換成的金屬物質,不是呈圓形在地面擴張,而是呈半球型立體擴展。
化學元素發生改變,這證明清掃者引發了核反應。
即使是一粒微塵般的碎屑也能做到這一點,而我們也沒有觀測到那些地區有超常的能量輻射出現,這進一步說明,我們的對手不但將反應堆微型化,在近乎常溫的環境下引發核反應,更能夠將核反應產生能量的利用率,提升到幾乎完美的程度。
那種鋪滿地面的金屬物質,也同樣在說明這一點——那是鐵。
在核反應領域裏,鐵是能級最低最穩定的元素,無論是聚變成原子序數更高的物質,還是裂變成原子序數較低的物質,都需要吸收能量而不是釋放能量。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的對手在核反應的層面,將物質中蘊含的能量壓榨得幹幹凈凈。
這就是令人絕望的技術代差。
從宏觀整體的角度來看,戰爭比拼的是資源的消耗:戰術決定實時的資源對耗比例,戰略決定各自投入戰爭的資源總量,科技則決定各自可調配資源的選擇範圍。
以本文明的科技水平,火星被堅壁清野後的巖質地表,屬於不可被利用的物質,不能歸為資源的範疇;但在清掃者眼中,那卻和高能濃縮核燃料一樣,都蘊含了豐沛富饒的物質能量儲備。
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戰爭雙方在科技領域,那仿佛天塹一般的差距。
當資源補充速度上遠遠落後於對手時,唯一的勝利可能,是爆發出強大的摧毀能力,讓對方的戰場損耗速度,大於後勤補給速度,造成對方持續失血,並能夠維持這樣的壓制攻勢直至對方油盡燈枯,或是完全喪失資源補充方面的優勢。
這是在虛擬世界中,從無數慘烈的戰爭裏總結出的血的經驗。
畢竟,相對於我們文明的其他兩個方向而言,生物機械部隊同樣是一種在資源補充速度上具備極大優勢的戰爭機器,面對在這方面占據戰略優勢的對手,我們有著充分的戰鬥經驗——充分到足以判斷出,我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勝利可能。
因為,一方面,想要讓摧毀能力大於對方的補充能力,唯一的可能只存在於對方部隊數量尚未形成規模的時間段;而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達成徹底殲滅的戰役目標,敵人只要有極少數生產部隊,能夠跑出我們的視野,建立新的生產基地,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要面對近乎同樣的困局。
這一點顯然清掃者也是非常清楚的。最終試煉開始後的一個月,清掃者應該是在混亂的小行星帶積蓄實力,在收集到足夠多的資源,度過那段空檔期之後,我們的對手才大搖大擺的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而從這個角度反推,我們終於得到了一個足夠可信的猜想,用來描繪我們面對的究竟是一個什麽類型的對手。
隨著敵人對火星物質的不斷轉化,敵人掌控的資源總量是在急速增加著的——而這也是近期敵人展現出來的戰術目標所在。
那麽依此反推,時間越往前,敵人掌控的資源就應當是越少的。
在我們發現清掃者的異動之前,這個總量應當是曾經少到,不足以應對我們可能會發起的壓制清除攻勢的程度。
那麽把時間繼續回撥,最終試煉開始的那個瞬間,就應當是敵人資源總量最少的時刻。
那究竟會少到什麽程度呢?
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考慮,想要形成目前火星上這樣的攻勢,在戰爭最初敵人需要的最基本的初始條件是什麽?
從文明的角度講,也不過只需要一枚種子就夠了。
就像即時戰略游戲的開場,一個主基地、一輛基地車、或者一個農民,再配上少量礦產和時間,游戲者就能爆出一片泱泱大軍。
而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敵人,已經可以將核反應堆微型化、常溫化,以這樣的技術為支撐,一粒種子可以小到什麽程度呢?
細胞尺度?原子尺度?甚至可能更小?
這粒種子悄無聲息的來到了小行星帶,隱秘的收集著這裏零散的物質資源壯大自身,直到它認為足夠突破我們的攔截之後,它開始直撲最近的富礦區——火星。
非常簡單,非常直接,這就是我們的對手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而也只需要這樣的模式,就可以制造出無法阻擋不可逆轉的大勢,將企圖螳臂當車的我們,碾得粉碎。
清掃者現身的第十六天,火星地面的鐵殼已經連成了一大片,直徑超過一千公裏,深度也早已超出了我們的最大探測範圍。
清掃者對於火星留守部隊完全不加理會,只是一門心思的吞噬著火星的地殼物質。
而我們的留守部隊顯然也的確無法對對方構成任何阻礙。只要是物質,就在對方的食譜之中,至於吞下肚的是堅硬的無機巖石、還是靈動的生物機械,都沒有任何區別——或許後者還更好消化一點。
諷刺又可悲的是,雖然無法抵擋鋼鐵大陸擴展前沿的推進和吞噬,但只要從空中轉移到鐵殼陸地表面,我們的留守部隊就能獲得暫時的安全。畢竟,與致密的巖層物質相比,這一點部隊那就是一點殘渣,吞噬起來完全沒有效率可言。
就好像至今依然存在的稀薄的火星大氣一樣。
我們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千方百計的稍微拖延一下對方的吞噬速度。
成果斐然。
鐵殼完全覆蓋火星的時間,比理論時間延遲了多達三十個小時。
這就是我們僅有的掙紮。
從清掃者現身的第二十五天開始,火星地表已完全被鐵元素殼包裹。
天文觀測顯示,火星的直徑略有減少,而總質量,憑空下降了大約千分之一。
然後,仿佛誰按下了開關,最先接觸清掃者的火星半球,鐵殼陸地上裂開了無數縫隙,這些裂口寬達一公裏,長幾百公裏,近乎均勻的分布在火星表面。
接著,就像是洪荒巨獸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清掃者在火星地下制造出巨大的負壓,將整個火星大氣層,通過剛剛打開的呼吸孔吸了進去。
這一口氣持續了足有四個小時,在火星地表制造了超過三十級的巨大風暴,這場橫卷了整個火星80%地表的颶風,幾乎是一瞬間就將我們殘存的生物機械部隊摧毀了九成以上——先被鋒利如刀的風暴撕碎,再被吸進了地下的無盡深淵。
四個小時後,與其說風暴停歇,倒不如說已經沒有支撐風暴的物質基礎了——火星大氣層已經完全消失,整個星球變得如同太空中的隕石一般暴露在真空中,一片死寂。
這種寂靜持續了大約三個小時後,火星地下的那只洪荒巨獸開始呼氣了。
洶湧的氣體流從地殼的無數裂縫中向外噴射,夾雜在氣流中的,是直徑一公裏左右的巨大團塊。
參照當初清掃者進攻火星的影像記錄,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團塊與最初的小行星群,無論在形狀、尺度、密度,還是對電磁波的反射率,都近乎相同。看起來,這樣的物質團塊,就是清掃者的常規部隊。
噴湧的氣流初速度達到了五公裏每秒,劇烈的摩擦讓裂縫內表的鐵質墻壁呈現了熔融態,發出暗紅色的光。而借助著這接近火星逃逸速度的噴流,海量的清掃者團塊被送到了幾公裏外的高空。
既然是軍事部隊,那麽就應該擁有軍事用途的功能組件。連生物機械技術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技術領先的清掃者這可能做得更好。
如我們所料的,這些清掃者團塊在自己內部組裝出太空引擎,向下方打開噴射口,噴射出高速粒子流,借此進入火星衛星軌道。
呼氣的過程又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通過火星地表的上萬條發射通道,1016噸物質被送入衛星軌道,一百萬清掃者團塊悍然構成了一道火星環,在雙星地表都肉眼可見。
隨後,這些清掃者部隊開始向深空集結。而火星上,洪荒巨獸的又一輪呼吸已經展開。
惡魔的呼吸持續了八十一輪,三十六天。
火星質量百分之一的物質,直接變成了清掃者手中的軍事部隊。
當最後幾批團塊集群還在火星附近集結時,先期出發的幾個小行星群已經逼近了月球軌道,準備完成這場不對稱戰爭的最後絞殺。
作者有話要說:
☆、最終試煉二
我們眼前的敵人——清掃者,確實如同預計中的一樣,強大得令人無可奈何。
因為清掃者近乎傲慢的無視,我們的火星部隊有了額外的一個多月時間,能夠更細致深入的收集敵人情報。
在這短短的時間中找到戰勝、抵抗、至少是逃生的辦法,正是我們整個文明共同面對的艱難考題。
而到了如今這最後的交卷時刻,我們能夠拿出的答案,卻只能說差強人意。
在虛擬空間中的無數推衍之後,我們無奈的發現,能夠對清掃者團塊起到一定戰術作用的常規武器,我們只剩下了兩種。
第一種的思路是摧毀,代表著那一絲自欺欺人的、對勝利的頑固執念。
那是可以在原子尺度下引發核反應的物質瘟疫,那麽反過來想,我們就要制造出遠超核反應爐的能量密度,將清掃者團塊的物質在原子尺度上破壞才行。做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對清掃者造成損害。
做個類比的話,就像對抗我們的太空艦隊,不能只打散艦隊隊列的陣型,那沒有意義,我們重新集結整隊就好;只有砸開艦船外殼、癱瘓關鍵設備,才算得上對艦隊造成了損傷。
而雖然清掃者的團塊以小行星為集群單位,但實際上它們的功能單元是原子尺度的,就相當於艦隊的艦艇只有原子大小,只有在這個尺度上破壞目標,我們才算是對清掃者造成了威脅。
僅僅是這個門檻,就將我們人類文明的絕大多數武器拒之門外。
而剩下的極少數武器,諸如核彈、高能激光以及粒子束武器之類,又都因為低下的能量利用率而慘遭淘汰。
制造原子尺度的破壞,核彈大約只有爆炸中心極小範圍內;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也只會在集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進入隱藏戰區的小隊,至少北冰洲隊,之前的一個任務近乎全滅,只有這位隊長借助惡魔果實的力量,開大招變身大型冰元素,勉強生存了下來。只是這個變身過程不可逆,至少主神提供的覆原方法過於昂貴支付不起,他正在擔心下一場任務如何度過,結果這個最終戰一開始,他就被扔到了這樣一個世界。
木衛二表面冰層平均厚度超過二十公裏,其下是深度近一百公裏的海洋。猝然進入這樣的一個世界,崗尼爾連這裏是什麽地方都無從得知,他甚至懷疑過這裏是DND體系下的某個內層水元素位面。直到花了幾十年時間,終於證明海洋下方的那個固態海床是一個球體之後,他才隱約覺得自己應當是在某個冰封星球內部。
他也曾試著挖掘頭頂的冰層,期間多次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態,幾次半途而廢。終於在五十年後,他成功堅持到了最後,打開了聯接外界的通道。隨後,巨大的水壓將他沖向高空。
如果將木衛二的冰層看成是地球的巖石陸地,那麽冰層下的液態海洋就是巖漿,而挖通冰層的崗尼爾,可以說是人為制造了一次類似火山噴發的現象。
險些被沖進外太空的崗尼爾,在不到地球2%的微弱重力下掙紮落地,回頭看到天空中那個占據了大半蒼穹的醒目星體上,那似曾相識的大紅斑時,他淚流滿面……
在星球表面稀薄的大氣中,崗尼爾感覺到生命力的快速流逝,不得不趕在那個通道凝結前回到水中。此後,他還曾經幾次來到冰層之上,在太空中徒勞的尋找著地球的位置,然而,仿佛被整個世界遺棄的崗尼爾,終究還是心灰意懶,一頭紮進海中,再也沒有出來。
在那之後,崗尼爾只是在海洋中無所事事的游蕩,觀察海中的奇異生物聊以解悶.
木衛二距離太陽極為遙遠,表面的冰層又將本就微弱的陽光反射了大半,這使得太陽輻射不再是整個星體的主要能量來源。維持冰層下液態海洋不會凝固的,是來自木星的巨大引力潮汐。來自木星引力的反覆拉扯,讓木衛二星體擁有了一個熔融態的金屬核心,海底火山密布巖漿橫流。而依靠地熱作為能量來源,木衛二的海洋中發展出了光怪陸離卻又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
百無聊賴下近百年的持續觀察,讓崗尼爾自詡為木衛二生物專家,有了相當多的奇異發現,這也成為了支撐他生存至今、沒有精神崩潰的心理寄托。
好在他的最終戰任務不過生存兩百年而已,沒有更多苛刻要求,以他粗大的神經倒也不難熬過去。只是,終於有人來了,哪怕可能是敵人,他都忍不住要撲上來先噴你一臉吐沫星子。
因為無法還原成人,我們沒有將崗尼爾帶走,而是在木衛二上建立了一個科研基地,用大量新鮮游戲電影以及延遲嚴重的網絡信號,我們很容易的就多出了這麽一個冰元素的研究對象。
也是在成功完成收編之後,我們得到了“平定隱藏戰區‘極度深寒’”的主神提示。
在這個較晚發現的隱藏戰區中我們進展順利,但是水星上的那顆種子卻一直沒有動靜。
與寂靜封閉的木衛二不同,在這個太陽風肆虐的星球上,我們很難進行什麽全星球廣播。
雖然在巡邏艦隊的反覆巡航下,我們又發現了一些更高等的金屬生命,有一種蜘蛛形態的金屬蟲,甚至可以脫離金屬湖泊,在巖石地表短暫生存。
但終究,沒有智慧生命的回應。
也不知道那位輪回者是已經精神崩潰、自我封印睡大覺,還是戒心太重不願與我們接觸。
最終,我們決定以力破局。
已經不必承擔遮擋金星陽光任務的海量太陽帆,被我們拖曳到了水星附近。因為不需要擔心來自行星的直接攻擊,我們可以在距離水星不足五萬公裏的位置鋪設遮光層,需要遮擋的面積因此大大縮減。
十五年之後,對水星的陽光遮擋率被暫時控制在了80%。我們已經觀察到,絕大多數金屬湖泊中的微生物開始絕跡,畢竟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陽光。而只要完全滅絕了它們,哪怕那名輪回者依然好好的貓在哪個山洞裏,我們依然能夠完成鏟除文明種子的任務。
只是,在那之前,我們還有一些時間,為最終試煉做最後的準備。
為了迎接那個神秘的最終試煉,我們應當做怎樣的準備呢?
原本,我們都是以龍騎士任務中地獄副本中所遇到的對手作為模板參照,以大巫相柳這種等級的目標作為假想敵,來布置星球防禦的。
在火星上,是覆蓋整個星球的菌毯,以及隨時待命著的千億蟲海。在虛擬世界中推衍,即使有源源不絕的相柳降臨火星表面,只要同時出現的數目不超過一萬個,蟲海都盡可支撐得住;
在地球上,有在魔網基礎上建立的聯合網絡,將無數魔法師和武器裝備組合成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對外太空防禦能力要遠大於火星,只是壇壇罐罐比較多,如果讓戰火蔓延到地面上,會對持續戰力造成損害。
原本我們以為,我們的戰力已經相當充分,已經是做到足夠好了。
但是,惡魔隊的道路讓我們大開眼界。
我們忽然發現,文明的發展路線可以最大限度的匯聚智慧,卻沒有能力幫助我們集結最多的戰鬥力量。
像惡魔隊那樣,將整個星球凝聚成拳頭用來砸人,這樣的事情我們連想都想不到。
既然連輪回者都可以做到這種程度,那麽之前我們對最終試煉的預想,是不是過於保守了?
按照最悲觀的設想,在最終試煉中我們將要面對的敵人,應當是擁有遠超我們的技術,以及幾乎無限的資源和補充能力。
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我們的這些準備還遠遠不夠、
好在,我們還有時間。
擺正心態之後,我們發現,想要同時防守三個分散的戰區星球,未免過於狂妄了,簡直就是在邀請敵人來各個擊破。我們應當集中力量。
地球我們是無法放棄的,星球上百億的人類是文明主體;金星我們也難以割舍,在未來的戰爭中一顆星球法寶的作用不可估量。
所以,我們延續了惡魔隊原本的計劃,繼續推動金星向地球靠近。
公元2212年,“地金—氘型防禦體系”正式宣告完成。
類似氫的同位素氘的原子結構,由地球和金星組成的一對互相環繞的雙星系統,正好對應氘原子核中的一枚質子和一枚中子;而被推到遠處,圍繞著這個雙星體系中心公轉的月球,則可以看做是原子核中的那枚電子。
中央兩顆行星相距大約三十萬公裏,大氣層互相連接,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成功的將地球上的聯合網絡與金星上的周天星辰大陣整合在了一起。平衡雙行星體系內覆雜的引力環境,接管兩顆星球上的生態系統,雙星網絡讓我們對這兩個世界資源的掌控程度,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外圍月球距離中心超過一百萬公裏,上面堆滿了從火星撤回來的蟲族太空母巢,承擔著外圍預警的任務。
防禦體系內外,無數的眼睛盯著恒星系內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即將降臨的滅頂之災。
一億公裏的遠方,接到遙控指令的太陽帆,剛剛遮住水星天空中,太陽的最後一縷餘暉。
最終試煉,隨時可能降臨……
作者有話要說:
☆、最終試煉一
沒有一絲提前,也沒有一分落後,那一刻終於來臨,驚天動地,卻又無聲無息。
“最終試煉開啟,清掃者已進入本恒星系。”
除了這句的提示之外,主神沒有給我們任何額外信息。
而在那之後的一個月裏,盡管我們嚴陣以待,無數探測手段搜索著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卻始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沒有從地底深淵湧出的無盡蟲潮,也沒有聯接遙遠不知名位面的空間通道,依照僅有的一點點經驗,我們對最終試煉的形式也有一定的猜測,並對可能性最高的兩種方式,設計了多套針對性戰術構想,計劃埋葬深淵破壞空間門之類,並在虛擬空間中反覆推衍演習。
但如今,這些準備全部落空。或許真如那句話所說:輪回者一思考,主神就發笑。
太陽系內全無異常,寂靜的令人心中發寒。
一個月後,首先引起我們註意的目標,是莫名出現在火星軌道附近的小行星群。
雖然距離小行星帶不遠,但這是沒有出現在以往天文觀測記錄中星體。以前倒也有過類似的事情,畢竟小行星帶星體眾多,每隔幾年就會新發現那麽一顆不在記錄中的小石頭,也有因為發生碰撞而出現軌道變化,使得原本記錄在案的星體未出現在預定位置,幾年之後在其他區域又重新發現的情況,
但這一次完全不同。
新發現的不是一枚星體,而是一整個小行星群落,數量上百,而且直徑全部在一公裏左右,互相之間距離近到只有千米間隔,運行軌跡也近乎平行,整齊得極不自然。
這,應該就是主神提到的“清掃者”了吧?
從神秘小行星群直指火星的行進軌跡反推,本來這些小行星群落應當是曾經經過木衛二前沿基地的觀測窗口的,但我們並沒有發現這樣的數據記錄。
不是沒有這樣心存僥幸的猜想:對方或許是因為沒有完全的把握,屏蔽掉木衛二基地的探測,不得不進行戰術機動,繞過前哨而出現在這裏。
又或者,敵人可以在我們的星空觀測技術下隱身,只是在接近目標時,他們選擇解除靜默,光明正大的向我們宣告自己的存在。
料敵從寬。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支持下,憑空假定對方做不到什麽,都是在自欺欺人;同樣的,認為敵人會采取類似心理戰的做法,同樣也是下意識的認為,對方和自己處在同一個層次。
這樣的想法都過分樂觀了。我們都該知道,這是一場不對稱戰爭。
對方根本沒有和我們玩戰術、鬥心眼的必要。
文明的進步,不僅僅取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樣也會體現在社會人文科學的方面。一個健康的、全面發展的文明,必然會在哲學、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領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十二世紀末的聯合網絡中,就充斥著無數各種領域的奇談怪論。
因為,在這個生活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餘暇胡思亂想,更有能力將自己的奇思妙想,放到推衍現實的虛擬世界中加以印證、補充完善、形成體系之後發揚光大。
就比如,我們的外太空艦隊總司令、有著“魔術師楊”之名的安德提督,在2198年提出的概念和系統理論——不對稱戰爭。
不同文明之間,如果在一些諸如能量應用等級、資源采集速度、後勤補給能力、軍事部隊的正面打擊力量、機動速度、探測通訊範圍等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指標上,存在著超過一定限度的綜合差距時,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兩個智慧文明之間存在技術代差。
發生在存在技術代差的兩個文明之間的戰爭,即為不對稱戰爭。
在不對稱戰爭中,落後一方的獲勝幾率為零。戰爭的唯一懸念,僅在於落後方能夠堅持多久,以及領先方能否做到全殲。
不得不承認的是,即將到來的最終試煉中,我們即將迎來的戰鬥,極有可能是一場不對稱戰爭。
畢竟,最終試煉是對現實、對那個問題解決過程的模擬,在對抗盒子外存在的抗爭中,我們將不得不永遠面對極大的劣勢。因此,在這個模擬演練中,我們將要面對的對手,也一定擁有遠超我們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個更加先進的超級文明。
對手會擁有遠超我們的技術水平,近乎無限的資源補充能力,以及可以碾壓我們的軍事力量。
然後我們註意到的,是清掃者將第一目標直指火星的戰術舉動。
我們文明的核心領地是地球—金星雙星系。近幾十年,我們將幾乎所有的資源都傾註在了地—金防禦體系的建設上。雖然火星在生命智腦分體母巢的引導下,也建造了覆蓋整個火星生態圈的生物機械部隊,但這裏仍舊只是一個前哨陣地,一塊飛地——我們甚至完全凍結了向火星移民的申請。
但盡管如此,火星依然成為了清掃者的第一攻擊目標。
難道說,清掃者沒有足夠精細的觀測手段,以至於無法發現我們文明的中樞所在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在不對稱戰爭中,落後一方的獲勝幾率為零,戰爭的唯一懸念,僅在於落後方能夠堅持多久,以及領先方能否做到全殲。
在這樣的戰爭中,對先進一方來說,唯有全殲才可稱得上勝利,因此,一些諸如斬首、中央突破之類旨在將敵人組織結構打散的戰術,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樣做不會讓戰鬥變得更簡單,反而會增加全殲的難度。
既然技術代差保證了正面戰鬥的絕大勝率,當然就沒有必要將戰局覆雜化,簡簡單單的正面壓過來,才是最能減少各種變數意外的戰鬥方式。
因此,我們判斷,敵人最可能采取的做法,應當是從恒星系外圍開始逐步清剿,逼迫我們龜縮母星,再以泰山壓頂之勢全面包圍,不留一絲逃跑可能,將我們直接碾碎。
至於為什麽放過木衛二,大概是清掃者已經得出判斷,憑借木衛二基地內的資源,我們沒有逃跑和重建文明的能力。
是的,這才是在不對稱戰爭中,占據優勢一方的判定標準:目標只有兩類,有逃脫和重建可能的,優先消滅;沒有的,可以暫緩處理。
以這個標準來看,無所謂核心還是邊緣,無所謂母星還是飛地,火星,以及地金雙星,其實都是同一類目標,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依次掃除即可。
這場戰爭,我們從一開始,除了一個清掃者的名字之外,根本對敵人一無所知。即使發現了可疑的小行星群,一鱗半爪的情報也不足以讓我們分析出什麽。我們只知道那裏有敵人,不敢肯定的說敵人就只在那裏,當然也更加無法確定,敵人是什麽。
即使觀測到了那個小行星群,我們也只是猜測,那或許是偽裝成隕石的艦隊,敵人大概在艦船內部。
但顯然,我們錯了。
直到戰鬥打響後良久,我們才意識到,我們的對手根本不屑於偽裝,而我們的敵人,就是那些隕石本身。
雖然不是核心區域,火星依然擁有近地軌道的防禦體系,作為火力偵察,包括超大當量核彈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常規攻擊手段,都在第一時間被傾瀉向那未知的隕石群。絢爛的煙花,一時間照亮了火星的整個夜空。
而清掃者選擇的應對方式是——無視。
仿佛那就是真正的隕石一樣,被打散、擊碎,無以計數的殘渣碎屑,飄蕩在大氣層中,逐漸散落在廣袤的火星原野上。
我們也觀察到,一些並沒有處在火力打擊區域的隕石,也會自己炸裂開來,將碎片散落在更廣闊的範圍內。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組織的這次攻勢,反而幫助對方達成了目的戰術目標。
而我們也很快就知道了,敵人的真正戰術目標,就是要盡可能廣泛的與火星物質接觸而已。
即使粉身碎骨,敵人根本沒有受到半點損傷。
落在火星地表的隕石碎片,就好像落在冰塊上的鐵水,灑在金屬表面的硫酸,腐蝕著所接觸到的一切物質。不,那不是腐蝕,那是轉化、同化,那些隕石碎片,正在將火星的巖石大地,轉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有物理學家曾經宣稱,物理學可以制造出所有理論上的化學物質,只要把合適的原子擺放在合適的位置就好。
而這也是生物機械科技的核心思想,以高分子蛋白質作為數控機床,以原子為單位堆砌出所需的化學物質,引發計劃中的化學反應。
但這也決定了生物機械技術由微觀物質基礎所決定的極限——原子。
畫一個數軸,以人的尺度為原點,向左是微觀,向右是宏觀。
然後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人類文明所能夠影響的範圍,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向上,目前人類的活動區域半徑,只是以1012米為單位的宏觀空間,距離宇宙半徑1026米的數量級還有遙遠的距離。而向下,以生物機械技術為工具,我們能夠觸摸到的領域,最多也不過是原子級別,10-10米的微觀尺度,再往下,我們也無從得知物質可以被精細分割到何種程度。
在微觀領域,每前進一步都意味著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巨大飛躍。
當我們可以隨意拆分組裝分子和原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絕大多數化學能,並間接的充分利用光能、熱能和電磁能。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式的進步,生存資源匱乏的日子從此一去不覆返了。
但我們還知道,物質當中還蘊含有更加豐沛的能量,不在化學鍵中,不在光波電流磁場中,它就在物質內部,或者說,物質本身就是能量。一旦掌握這方面的技術,人類可以掌控的能量總量,會提升十幾個數量級。
理論不是沒有,E=mc2的公式早已婦孺皆知;應用也由來已久,從原子彈到氫彈,從核裂變到核聚變,乃至反物質湮滅。
但對於這方面,我們人類文明還只能說是初步了解,距離隨心所欲的改變原子序數,轉換能量和物質,還有仿佛天塹一般的距離。其中的差別,就好像早期的現代醫學和生物學,之於基因編程技術一樣。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推測,敵人所能掌握的技術手段。
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眼前的景象,如湯沃雪應該非常合適。
無論大小,每一塊落地的隕石碎屑,都在迅速的腐蝕著火星的大地。
以碎屑落地點為中心,仿佛海水退潮一般,紅褐色的火星戈壁向四面退卻,留下一片片灰色的金屬島嶼,並迅速連接在一起,形成金屬的大陸。黑色是粉末狀的散碎金屬粉塵,白色是板結的金屬結塊,黑色和白色構成的金屬荒漠迅速向四周擴展,貪婪的將接觸到的一切與自己同化,就像是一場吞噬一切的瘟疫。
物質瘟疫不僅僅在火星地表的平面上蔓延,更像地下深處延伸,或者說物質密度更大的地下,才是清掃者的主要前進方向。探測顯示,火星巖層轉換成的金屬物質,不是呈圓形在地面擴張,而是呈半球型立體擴展。
化學元素發生改變,這證明清掃者引發了核反應。
即使是一粒微塵般的碎屑也能做到這一點,而我們也沒有觀測到那些地區有超常的能量輻射出現,這進一步說明,我們的對手不但將反應堆微型化,在近乎常溫的環境下引發核反應,更能夠將核反應產生能量的利用率,提升到幾乎完美的程度。
那種鋪滿地面的金屬物質,也同樣在說明這一點——那是鐵。
在核反應領域裏,鐵是能級最低最穩定的元素,無論是聚變成原子序數更高的物質,還是裂變成原子序數較低的物質,都需要吸收能量而不是釋放能量。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的對手在核反應的層面,將物質中蘊含的能量壓榨得幹幹凈凈。
這就是令人絕望的技術代差。
從宏觀整體的角度來看,戰爭比拼的是資源的消耗:戰術決定實時的資源對耗比例,戰略決定各自投入戰爭的資源總量,科技則決定各自可調配資源的選擇範圍。
以本文明的科技水平,火星被堅壁清野後的巖質地表,屬於不可被利用的物質,不能歸為資源的範疇;但在清掃者眼中,那卻和高能濃縮核燃料一樣,都蘊含了豐沛富饒的物質能量儲備。
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戰爭雙方在科技領域,那仿佛天塹一般的差距。
當資源補充速度上遠遠落後於對手時,唯一的勝利可能,是爆發出強大的摧毀能力,讓對方的戰場損耗速度,大於後勤補給速度,造成對方持續失血,並能夠維持這樣的壓制攻勢直至對方油盡燈枯,或是完全喪失資源補充方面的優勢。
這是在虛擬世界中,從無數慘烈的戰爭裏總結出的血的經驗。
畢竟,相對於我們文明的其他兩個方向而言,生物機械部隊同樣是一種在資源補充速度上具備極大優勢的戰爭機器,面對在這方面占據戰略優勢的對手,我們有著充分的戰鬥經驗——充分到足以判斷出,我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勝利可能。
因為,一方面,想要讓摧毀能力大於對方的補充能力,唯一的可能只存在於對方部隊數量尚未形成規模的時間段;而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達成徹底殲滅的戰役目標,敵人只要有極少數生產部隊,能夠跑出我們的視野,建立新的生產基地,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要面對近乎同樣的困局。
這一點顯然清掃者也是非常清楚的。最終試煉開始後的一個月,清掃者應該是在混亂的小行星帶積蓄實力,在收集到足夠多的資源,度過那段空檔期之後,我們的對手才大搖大擺的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而從這個角度反推,我們終於得到了一個足夠可信的猜想,用來描繪我們面對的究竟是一個什麽類型的對手。
隨著敵人對火星物質的不斷轉化,敵人掌控的資源總量是在急速增加著的——而這也是近期敵人展現出來的戰術目標所在。
那麽依此反推,時間越往前,敵人掌控的資源就應當是越少的。
在我們發現清掃者的異動之前,這個總量應當是曾經少到,不足以應對我們可能會發起的壓制清除攻勢的程度。
那麽把時間繼續回撥,最終試煉開始的那個瞬間,就應當是敵人資源總量最少的時刻。
那究竟會少到什麽程度呢?
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考慮,想要形成目前火星上這樣的攻勢,在戰爭最初敵人需要的最基本的初始條件是什麽?
從文明的角度講,也不過只需要一枚種子就夠了。
就像即時戰略游戲的開場,一個主基地、一輛基地車、或者一個農民,再配上少量礦產和時間,游戲者就能爆出一片泱泱大軍。
而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敵人,已經可以將核反應堆微型化、常溫化,以這樣的技術為支撐,一粒種子可以小到什麽程度呢?
細胞尺度?原子尺度?甚至可能更小?
這粒種子悄無聲息的來到了小行星帶,隱秘的收集著這裏零散的物質資源壯大自身,直到它認為足夠突破我們的攔截之後,它開始直撲最近的富礦區——火星。
非常簡單,非常直接,這就是我們的對手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而也只需要這樣的模式,就可以制造出無法阻擋不可逆轉的大勢,將企圖螳臂當車的我們,碾得粉碎。
清掃者現身的第十六天,火星地面的鐵殼已經連成了一大片,直徑超過一千公裏,深度也早已超出了我們的最大探測範圍。
清掃者對於火星留守部隊完全不加理會,只是一門心思的吞噬著火星的地殼物質。
而我們的留守部隊顯然也的確無法對對方構成任何阻礙。只要是物質,就在對方的食譜之中,至於吞下肚的是堅硬的無機巖石、還是靈動的生物機械,都沒有任何區別——或許後者還更好消化一點。
諷刺又可悲的是,雖然無法抵擋鋼鐵大陸擴展前沿的推進和吞噬,但只要從空中轉移到鐵殼陸地表面,我們的留守部隊就能獲得暫時的安全。畢竟,與致密的巖層物質相比,這一點部隊那就是一點殘渣,吞噬起來完全沒有效率可言。
就好像至今依然存在的稀薄的火星大氣一樣。
我們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千方百計的稍微拖延一下對方的吞噬速度。
成果斐然。
鐵殼完全覆蓋火星的時間,比理論時間延遲了多達三十個小時。
這就是我們僅有的掙紮。
從清掃者現身的第二十五天開始,火星地表已完全被鐵元素殼包裹。
天文觀測顯示,火星的直徑略有減少,而總質量,憑空下降了大約千分之一。
然後,仿佛誰按下了開關,最先接觸清掃者的火星半球,鐵殼陸地上裂開了無數縫隙,這些裂口寬達一公裏,長幾百公裏,近乎均勻的分布在火星表面。
接著,就像是洪荒巨獸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清掃者在火星地下制造出巨大的負壓,將整個火星大氣層,通過剛剛打開的呼吸孔吸了進去。
這一口氣持續了足有四個小時,在火星地表制造了超過三十級的巨大風暴,這場橫卷了整個火星80%地表的颶風,幾乎是一瞬間就將我們殘存的生物機械部隊摧毀了九成以上——先被鋒利如刀的風暴撕碎,再被吸進了地下的無盡深淵。
四個小時後,與其說風暴停歇,倒不如說已經沒有支撐風暴的物質基礎了——火星大氣層已經完全消失,整個星球變得如同太空中的隕石一般暴露在真空中,一片死寂。
這種寂靜持續了大約三個小時後,火星地下的那只洪荒巨獸開始呼氣了。
洶湧的氣體流從地殼的無數裂縫中向外噴射,夾雜在氣流中的,是直徑一公裏左右的巨大團塊。
參照當初清掃者進攻火星的影像記錄,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團塊與最初的小行星群,無論在形狀、尺度、密度,還是對電磁波的反射率,都近乎相同。看起來,這樣的物質團塊,就是清掃者的常規部隊。
噴湧的氣流初速度達到了五公裏每秒,劇烈的摩擦讓裂縫內表的鐵質墻壁呈現了熔融態,發出暗紅色的光。而借助著這接近火星逃逸速度的噴流,海量的清掃者團塊被送到了幾公裏外的高空。
既然是軍事部隊,那麽就應該擁有軍事用途的功能組件。連生物機械技術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技術領先的清掃者這可能做得更好。
如我們所料的,這些清掃者團塊在自己內部組裝出太空引擎,向下方打開噴射口,噴射出高速粒子流,借此進入火星衛星軌道。
呼氣的過程又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通過火星地表的上萬條發射通道,1016噸物質被送入衛星軌道,一百萬清掃者團塊悍然構成了一道火星環,在雙星地表都肉眼可見。
隨後,這些清掃者部隊開始向深空集結。而火星上,洪荒巨獸的又一輪呼吸已經展開。
惡魔的呼吸持續了八十一輪,三十六天。
火星質量百分之一的物質,直接變成了清掃者手中的軍事部隊。
當最後幾批團塊集群還在火星附近集結時,先期出發的幾個小行星群已經逼近了月球軌道,準備完成這場不對稱戰爭的最後絞殺。
作者有話要說:
☆、最終試煉二
我們眼前的敵人——清掃者,確實如同預計中的一樣,強大得令人無可奈何。
因為清掃者近乎傲慢的無視,我們的火星部隊有了額外的一個多月時間,能夠更細致深入的收集敵人情報。
在這短短的時間中找到戰勝、抵抗、至少是逃生的辦法,正是我們整個文明共同面對的艱難考題。
而到了如今這最後的交卷時刻,我們能夠拿出的答案,卻只能說差強人意。
在虛擬空間中的無數推衍之後,我們無奈的發現,能夠對清掃者團塊起到一定戰術作用的常規武器,我們只剩下了兩種。
第一種的思路是摧毀,代表著那一絲自欺欺人的、對勝利的頑固執念。
那是可以在原子尺度下引發核反應的物質瘟疫,那麽反過來想,我們就要制造出遠超核反應爐的能量密度,將清掃者團塊的物質在原子尺度上破壞才行。做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對清掃者造成損害。
做個類比的話,就像對抗我們的太空艦隊,不能只打散艦隊隊列的陣型,那沒有意義,我們重新集結整隊就好;只有砸開艦船外殼、癱瘓關鍵設備,才算得上對艦隊造成了損傷。
而雖然清掃者的團塊以小行星為集群單位,但實際上它們的功能單元是原子尺度的,就相當於艦隊的艦艇只有原子大小,只有在這個尺度上破壞目標,我們才算是對清掃者造成了威脅。
僅僅是這個門檻,就將我們人類文明的絕大多數武器拒之門外。
而剩下的極少數武器,諸如核彈、高能激光以及粒子束武器之類,又都因為低下的能量利用率而慘遭淘汰。
制造原子尺度的破壞,核彈大約只有爆炸中心極小範圍內;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也只會在集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