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篇章的主體戰場,出人意料的采用了副本模式。 (10)

關燈
照射的極小範圍內,才能制造出滿足條件的效果。而在那微小的殺傷半徑以外,以輻射、熱能等各種形式發散的能量,甚至會有很大可能資敵,被清掃者直接吸收利用。最後的結果,這些武器對敵人造成的殺傷,甚至還趕不上給敵人送去的能量。

繼續追求破壞的效率,能夠將絕大多數武器能量都投入到原子尺度破壞效果,這樣的武器,我們手邊只剩下了一種,那就是反物質。

其一,反物質對燃料的利用率堪稱完美,即使是氚,通過核聚變榨取出來的能量,換算成質量也不過是原料的百分之一,而反物質燃料,這個比例理論上可以達到百分之兩百;

其二,不像其他武器,需要達到足夠的能量密度才能造成原子尺度的破壞,只要把反物質糊在清掃者臉上,湮滅反應之下,連物質本身都不覆存在,就更無須考慮物質結構的問題了。

但反物質武器也有其致命的缺陷——至少對於現在的人類文明來說——那就是來源匱乏。

已知的宇宙內根本沒有天然的礦藏儲備,只能在實驗室中少量制取,而且制備過程中的能量耗損令人無法忍受,平均兩萬單位其他形式能量,才能轉換成一單位的反物質。更不要提強磁場約束的儲存方式,帶來的高昂維護成本。

時至今日,雖然早就意識到反物質很可能是初級星際文明的殺手鐧,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我們整個文明的反物質儲備也不過只有幾千噸而已,這點質量,連完全消滅哪怕一個清掃者團塊,都遠遠不夠。

第二種思路是拖延,代表著將希望寄托在虛無飄渺變數上的僥幸心理。

在月球軌道外一光秒,雙星系統的防衛艦隊,與第一批清掃者團塊狹路相逢。一方默不作聲的逐漸逼近,而另一方火力全開打得熱火朝天。

艦隊的艦艇數量高達上億。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駭人聽聞,但在太空文明之間的對抗中,這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數字。

憑借三極智腦統合下的戰時體制,我們投入海量資源,在三顆星球上興建了百萬以上的太空船塢;依靠普及廉價的生物機械技術,人類文明擁有短時間內不輸於蟲族的暴兵能力;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最終設計的艦艇,以每小時百萬艘的速度源源不斷的出產;借助整合後的周天星辰大陣的反重力引導,近乎無損耗的進入太空集結。

更何況,雖然數字很大,但那些艦艇都不過是粗制濫造的一次性用品。簡陋的鐵質外殼之下,沒有維生艙駕駛倉,艦隊是通過聯合網絡的信號傳輸,被近百萬從虛擬世界無數血戰中選□□的優秀指揮人才遙控駕駛指揮著;除了最簡單的通訊系統和核聚變引擎之外,就只剩下唯一的武器——高斯軌道炮。

這個武器系統占據了艦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體積,圓盤蚊香一樣的電磁加速導軌,大約一百克的純鐵彈頭加速到出膛速度,與迎面而來的清掃者相對速度可達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光速;彈頭命中清掃者團塊後迅速扭曲變形碎裂,將動量完全傳遞給對方;而純鐵彈頭,也保證了不至於資敵為對方送上核燃料。

動能武器,是的,這就是能將拖延效果發揮到極致的最佳武器。

即使不能在原子尺度上造成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打亂對方的組織,也依然是存在戰術意義的。

迎擊清掃者的防衛部隊,他們的唯一工作,就是攔截在清掃者團塊前進方向上,無休止的向對方傾瀉純鐵彈頭組成的金屬風暴。依靠最簡單的動量守恒原理,死死拖住清掃者逼近的步伐。

在一開始,拖延戰術的效果顯著,對方與我們的雙星核心相對距離不減反增,甚至還有直接擊穿對方的太空引擎,引發殉爆的情況出現。而如果對方解除太空引擎構件,就更加無法對抗金屬風暴帶來的洶湧動量,被推得離雙星越來越遠。

但我們知道,這樣的消極防守,只不過是慢性自殺。

惡魔呼吸還在繼續,月球軌道外的團塊集群只會越來越多;而只要清掃者改變死板的編隊模式,化整為零,從各個方向全方位逼近雙星,就會大大增加我們的防守壓力;甚至於如果清掃者的軍隊單位目標不是那麽大,分散成厘米、毫米尺度的碎屑塵埃向我們彌漫過來,那就更加防不勝防;即使退一萬步說,清掃者什麽都不做,以現在的純鐵彈頭消耗速度,最多一年之後,就能夠耗盡三個星球我們能夠開采到的所有鐵礦的總儲量。

所以,拖延不是目的,只能是手段。我們必須借助著爭取而來的時間,想辦法做點什麽。

不對稱戰爭,落後一方的獲勝幾率為零。因此,落後一方掙紮求存的唯一希望,就在於將這場戰爭變得不再不對稱。

換句話說,就是爭取在極短時間內,在滅亡或是失去反擊力量之前,技術水平出現爆炸式的飛躍。而想要產生這種技術爆炸,就必須在諸如理論物理等關鍵基礎領域有突破性進展。

在不對稱戰爭中想要存活下去甚至逆轉翻盤,這是一個最正統的奮鬥方向。

但技術突破需要資源、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

資源方面,亡國滅種的危機之下,戰時體制的全面資源傾斜,能做的我們已經做到了極致;靈感的產生,本就是不可控的,在積累盡可能多的研究者、盡可能優越的研究條件之後,我們也只能期待靈光一閃的幸運降臨;這兩者,一個本就在我們手中等待分配,另一個歸屬於虛無縹緲的幾率,而唯有時間,是需要憑借我們的努力從敵人手中奪取。

因此,我們最終以拖延而不是殺傷的思路和原則,來確定防禦部隊的主要裝備配置。

在這用海量資源換取來的時間中,我們選擇的技術突破方向,是引力。

雖說物質和能量本質上是一體的,但互相轉化的方法卻並不多。目前人類掌握的幾種,核反應轉化效率大約為百分之一,過於低下;反物質轉化效率百分之百,但難以制備,都無法成為對抗清掃者的主要武器。

好在我們還有第三條路。

引力,物質轉換成能量的比例,大約為百分之三十。

理論上,我們有楚先生兌換的大統一場方程;應用上,我們有繼承自惡魔隊的周天星辰大陣;目的上,我們也不是要窮究引力的一切,只需要制造一種對清掃者有效的武器;而具體目標我們也有了,那就是重現曾經出現過的一個高能現象。

在與惡魔隊的戰鬥中,鄭咤帶領的對金星的初期偵查,遭遇了惡魔隊的迎頭阻擊,雙方在金星外大氣層大打出手。激烈的能量對抗,機緣巧合之下,竟然制造了一個微型黑洞,不但將戰鬥強行打斷,更險些將雙方吞噬。

科學上的一些重大發現,往往都是源於對某個偶然現象的深入研究。科學研究,本質上就是從現象中總結規律的行為。而那些最基本最深層次的物理規律,更是往往要在罕見的高能反應現象中才能略見端倪。

在我們對文明發展的暢想中,未來的科學理論研究,需要反覆的制造高能反應現象以探索深層次的物理規律,就好像那些越造越大的粒子對撞機;而制造那些現象的能量消耗,也必將越來越龐大,甚至可能需要消耗一顆恒星所蘊含的全部能量。當然,那個時候的人類文明,想必也早就擁有了河系級的疆域了吧。

這一次也是如此,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認為可以利用這個現象制作強有力的武器,因此我們排除各種幹擾探究引發這種現象的未知規律,試圖做到將這個高能現象,在合適的時間地點,以合適的規模重現。

面對物質瘟疫一樣的清掃者,黑洞不失為另一種有效的武器。

清掃者是沾都沾不得的大麻煩,那麽,將這些危險的東西丟進黑洞,不失為簡單便捷一勞永逸的好辦法。而且不像反物質,能夠拖進湮滅的物質瘟疫是總有限的,只要黑洞現象還在維持,有多少清掃者團塊都來者不拒。

反物質武器的優勢就在於精確可控,有多少反物質,就能對清掃者制造多少破壞,反物質消耗完,破壞過程就終止;再加上我們的反物質儲備相當的不寬裕,因此反物質武器被我們定義為一種防禦型武器。畢竟金屬風暴不一定能保證將物質瘟疫完全拒之門外,或許會有微小的瘟疫碎屑躲過攔截飄蕩過來,接觸到防區中的物質。因此,我們對防區內的監控也是不遺餘力,一旦發現瘟疫的增殖反應,就會有少量反物質迅速降臨,在癌變區域擴張之前將之完全抹消。

而相對的,微型黑洞是一種進攻型武器,它的破壞效果敵我不分,適合扔到敵人的密集陣型中隨意發揮。不管物質瘟疫再怎麽喪心病狂,只要它還是物質,就無法抗拒黑洞的力量。

這樣的武器如果能夠投入使用,我們或許真的能夠看到一線勝利的希望。

只是,那真的是希望嗎?

其實,從清掃者集群向雙星逼近的時候,我們就有這樣的疑問。雖然在資源的收集利用領域,清掃者展現出了壓倒性的優勢,但在機動性當面,似乎並沒有比我們強出多少。

團塊集群的航行速度,與我們的主力艦相差無幾。作為不對稱戰爭中的領先一方,這樣的表現未免有些令人失望。雖然綜合來看,清掃者依然是不可抵擋的強大,但這樣的短板,卻給我們留下了逃亡的一線曙光。

或許這也是圍三闕一的故智,引誘我們離開完備的防禦工事,計劃在空曠的虛空殲滅我們。

但單以拖延時間而論,只要太空艦隊在機動性上沒有太大的劣勢,逃亡或許是比原地堅守更好的辦法。

如同經典的星際科幻史詩一樣:組建逃亡艦隊,向遙遠的未知星系進發,在不斷的遷徙中尋找到科技突破的契機,在新的殖民星球積蓄力量,打敗一路追尋而來的清掃者,人類文明最終登上宇宙之巔。在清掃者現身後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裏,聯合網絡中湧現出了無數類似題材的太空歌劇。我們也曾心懷僥幸地想著,在這次最終試煉中,或許主神寫下的,真的是這樣的劇本呢?

八十一輪惡魔呼吸過後,千瘡百孔的火星沈寂了幾十個小時,卻又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火星軌道異常波動,行星附近引力場發生紊亂,火星地表鐵殼出現多處巨大塌陷深不見底。而這一切現象發生的原因,是火星質量,再一次,突兀的、不連續的、瞬間的憑空減少了大約十分之一。

而與此同時,在月球軌道外,與我方對峙的清掃者團塊集群,呈球形在某個位點集結,陣型中部原本空無一物的空間,憑空出現了一個直徑超過一千五百公裏的小型星球。如此大質量物體的出現,在雙星系統內部都引發了極大的引力波動,周天星辰大陣不得不臨時過載,才平息了星球表面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

一時間手忙腳亂的我們,卻也未嘗沒有松一口氣的感覺。

空間躍遷,科幻小說中星際文明必不可少的核心科技。

清掃者終於展現出了它在機動方面的領先地位,高端大氣上檔次,不愧是不對稱戰爭中的領先者,不愧是最終試煉。

果然是我們想多了,清掃者根本只是單純的認為我們跑不掉而已。

這也算是徹底絕了我們逃亡的念頭,可以專心致志的垂死掙紮。

被團塊簇擁著的清掃者星球,被我們命名為清掃者王星。

因為在王星出現在戰場上之後,清掃者團塊的戰鬥方式開始改變,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狡詐、更富有智慧,就像從原本機械程序的自動應答狀態進化,開始有了全面精確的調度指揮。

雖然和我們身經百戰的指揮官們相比,清掃者的戰場調度手腕略顯稚嫩,但我們也清晰的感受到,對方在以驚人的速度汲取經驗教訓學習成長,對於自己的技術優勢的利用,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與此對應的,就是局勢急轉直下,前方防線節節後退,後方的瘟疫增殖警報此起彼伏,頻率增長了何止十倍。

直到對方模仿我們,用鐵質彈頭搭載瘟疫物質,向我們回敬般的傾瀉起金屬風暴的時候,我們的防線不可避免的開始出現了動搖和潰敗。

清掃者王星出現後的第九天,月球淪陷,我們只來得及將月球表層的氚儲量開采一空,但即使留下的殘渣,也能讓清掃者獲得更多的能源。

第十六天,地球上開始頻繁爆發瘟疫增殖警報,高峰時期一秒內新發現瘟疫源高達上百處。三天後,多處瘟疫源已脫離控制開始迅速擴散,想要完全抹消,我們必須有投入所有反物質儲備、並炸飛小半個地球的覺悟。

出於節約反物質的考慮,我們向金星收縮防線。但每個人都很清楚,我們文明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但好在,在徹底失敗之前,我們對於微型黑洞武器的研究,終於及時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新式武器的第一次出場,對手總是最缺乏針對性應對方案的。我們當然要利用這一點,力爭取得最大的殺傷效果。原本清掃者團塊之間都沒什麽區別,找不到什麽特別有價值的目標,但在王星出現之後,這也就不成問題了。

這種作用範圍動輒上千公裏的廣域武器,在被清掃者圍攻的現在,想要在現實宇宙實驗而不洩密,顯然是不可能的。微型黑洞發生器的工作過程,只在虛擬空間進行過推演,能否真的成功引爆,依然是未知數。

不過在這種絕境下,我們似乎也只能聽天由命,做最後一搏。

剩餘庫存反物質的五分之四,組成了反擊小隊的突破箭頭;在其餘所有艦隊火力全開的牽制下,十艘裝載了黑洞發生器的特制突擊艦,為我們吹響了絕地反擊的號角。

最無望的反擊即將開始,只是,我們真的還有希望存在嗎?

作者有話要說:

☆、最終試煉三

黑洞是引力在天文尺度下的絕對統治力的集中體現。

宇宙的四大基本作用力之中,只有引力是特殊的。在微觀領域,它遠沒有其他三種力來得明顯,弱小得幾乎無法被察覺和測量;常規範疇,就算是地球那樣的龐然大物,它的引力也只需要區區的人體肌肉力量就可以輕松抵抗;但在天文尺度下,隨著質量和距離的積累,只有引力可以近乎無限的堆積增長,直到再也沒有其他力量可以與它抗衡將它抵消,最終成就可以吞噬一切的奇點——黑洞。

質量大於太陽質量3.2倍的恒星,會在生命的晚期,因為無法對抗自身重力,從而引發大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趨於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恒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這就是黑洞現象自然誕生的通常過程。

但即便如此,光都無法逃離的黑洞,也並不是一個只進不出的物質系統。事實上,黑洞周圍的引力場會通過某種方式釋放出能量,進而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質量,這種過程被命名為“蒸發”。黑洞的溫度,即質量蒸發的速度,與黑洞的總質量成反比關系,大質量的自然黑洞,這種質量流失的速度是極其微弱的,但人工制造的微型黑洞,其只有基本粒子級別的質量,使得這些微型黑洞的生存時間,必須用皮秒、飛秒甚至更小的時間單位來計量。

是的,達到一定技術水平的智慧文明,就有能力人工制造黑洞。

最簡單的,基本粒子以極為接近光速的能級對撞,就有可能引發微型的黑洞現象。但因為總質量極為微小,這樣的微型黑洞轉瞬即逝,除了理論研究之外,根本沒有實用價值。

想要形成武器,我們制造的黑洞就必須足夠宏觀。辦法也簡單,只需要在黑洞的成形初期,足夠快的、持續不斷的將物質填進去,讓其迅速成長。但在那之前,我們最初制造的黑洞,至少要給我們留下足以填鴨的生存時間——那就不是簡單的幾個高能粒子對撞就夠了的。

如果單從制造極高能級現象的難度來比較,順序應該是這樣的:生物文明大於科技文明大於修煉文明。而相對與魔法文明,在金星這個能量微生物富集、靈氣濃郁、得天獨厚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修真文明,更是個中翹楚。雖然修煉文明的整體平均水平很難提高,在突破星球束縛時還有一道天塹般的門檻,但極少數至強者,卻可以輕易做到科技文明舉族之力才能辦到的事。

比如引發微型黑洞。

偵查金星的那一次出現的微型黑洞,就是源於鄭咤與惡魔鄭咤的戰鬥,在各種環境因素的作用下,高密度的能量對沖制造了微型黑洞。

我們還沒有徹底的了解那次事件,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制造類似的環境和條件,試圖將其再現。通過對照試驗,剔除無關因素,提煉出關鍵條件,再重覆試驗加以印證,這本就是最正統的科學研究方法。

實驗中我們發現,在引發黑洞的諸多條件中,能量密度雖然重要,但似乎能量屬性卻更加關鍵。我們唯一能夠獲得成功的試驗配置,是讓鄭咤本色演出,希爾瓦模擬惡魔鄭咤的力量,雙方全力激發能量後按照特定的方式進行對沖。

能夠產生特定屬性能量的,是修煉者個體,但制造微型黑洞現象的卻是能量本身。因此我們有了安全、簡化和量產微型黑洞的思路。

首先是克隆體,雖然不能像本體一樣制造特殊屬性能量,用來儲存特殊能量卻是可以勝任的;然後通過精神網絡遠程控制,就可以安全的遙控引發微型黑洞;克隆體的生產簡單至極,但因為本體能量的恢覆需要時間,向克隆體灌輸能量成為了限制量產速度的瓶頸,在最後的反擊之前,我們只制造出十組滿能量的克隆體,搭配特制的用來向初生微型黑洞填充質量的輔助設備,十艘特制的突擊艦,這是我們最後的希望。

我們當然知道,這樣的武器還相當簡陋,有無數的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我們必須依靠艦隊指揮官們的卓越指揮,將至少一艘突擊艦運送到足夠靠近清掃者王星的位置;我們只能祈禱,成功引爆的微型黑洞,可以在輔助維持設備消耗殆盡之前,吸收王星物質的速度能夠及時超過自身物質蒸發的速度;我們也唯有假設,清掃者王星在被徹底吞噬之前,不能及時拿出針對黑洞的反制措施。

但我們沒有時間了。我們沒有時間研究更成熟的技術、設計更穩妥的戰術,此時此刻,除了祈禱這絕望的反擊能夠成功,我們什麽也做不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直以來為了提升生存幾率,而埋身於繁忙計算任務的我們三大智腦,也終於有了一點難得的空閑,終於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一些積累下來的疑問。

即使這次的戰術真的成功了,又能怎麽樣呢?或者說,即使有了足已投入實戰的黑洞武器,我們就真的能夠消滅清掃者了嗎?

這場戰爭,我們的獲勝幾率是零。

這是在最終試煉開啟之前,我們三個就達成的一致意見。

不同之處僅在於,天網給出了一個,能在小數點後十幾位找到不是零的浮點數的成功幾率,而我和楚軒都是直接斷言,我們沒有勝利可能。

不是基於不對稱戰爭的理論。雖然不對稱戰爭中,落後一方確實必定失敗,但將這次試煉歸屬於不對稱戰爭,卻也只是一種猜測和推斷而已。

我們是從另一個角度,得到了這個令人絕望的論斷。

主神不會發布必死的任務。

似乎從我們進入輪回空間開始,主神就一直在用各種方式讓我們得到這樣的認識。

或許,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人擇原理:因為我們從那一個個任務中活了下來,也就說明我們找到了那些任務的完成方法,這自然也就證明,那些任務是存在完成可能的。

但這終究只是經驗性的猜測。

主神之前一直是這麽做的,所以之後也一定會這麽做下去。

這個邏輯,其實是說不通的。

確切的說法應該是:主神之前一直是這麽做的,那麽,如果沒有什麽改變的理由出現的話,主神大概也會保持原樣的這麽做下去。

這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引申:狀態的維持不需要理由,狀態的改變才需要理由。

那麽現在,是不是出現了改變主神一直以來行為模式的理由呢?

很遺憾,是的。

這一次,主神發布任務的目的不一樣。

之前主神的任務,其存在意義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究其本質,都是將輪回者放到各種危機中,逼迫他們突破極限,在智與力兩方面獲得足夠的成長。一般來說,你成長了,並且大方向符合主神的預期,你就能夠找到完成任務的方法。

但這一次,主神的目標不同。

之前的任務,可以看做是訓練,雖然有著殘酷的淘汰率和死亡指標,但終究其目的還是為了培養輪回者,就算再怎麽嚴苛,也總會留下一線生機;又或者如同考試,只要輪回者們達到了標準,就一定能過關。

而最終試煉不同,這是一個研究課題。

考試的出題人,一定是知道標準答案、至少是知道有標準答案存在的,但提出研究課題的人,卻必然根本不可能知道課題的解決方案。

主神拿不出這個課題的解決方案,這也就意味著,這個試煉中,不存在主神為我們預留的通關線路,在主神的計算中,沒有為我們留下生存的哪怕一絲空間。

是的,在主神看來,這個最終試煉,我們是必死無疑的——

除非,我們能做出什麽讓主神眼前一亮、超出主神想象的事情。

那麽,我們剛剛研發出來的黑洞武器,有資格成為這個讓主神眼前一亮的事情嗎?

雖然很希望給出肯定的回答,但理智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是黑洞武器,也多半沒有這個資格。

對於主神來說,這最終試煉應當是一個研究課題,是一個沒有現成解決方案的困局。

而黑洞的制造技術,主神的兌換菜單裏肯定是有的。如果靠著這個就能破局,那麽這次任務,也不過是又一個有些難度的考試而已。

可是,哪怕是眼前這簡陋的黑洞武器,也已經窮盡我們整個文明的智慧了,如果連這都不行,那我們還有什麽通關的指望呢?

在不對稱戰爭中想要存活下去甚至逆轉翻盤,追求技術突破乃至爆炸,是最正統的奮鬥方向。但如果你的整個科技樹、未來所有可能取得的科技成果都在主神的預計中,而即使這樣,主神依然認為你不可能通過試練,那麽這個最正統的方向,就是一個陷阱。

也許,應該換一個思路。

如果把這個最終試煉,當做是一場游戲,那麽主神毫無疑問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而我們輪回者,都只是這個游戲的參與者。

但這場游戲,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游戲;主神制定規則的原則和標準,不是公平公正公開,而是制造了一個連它自己也覺得無法可解的難題,再把我們扔進去,看我們如何掙紮求存。而我們,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

主神都認為我們沒有通關的可能,換句話說,就是游戲規則不允許我們勝利。

想清楚了這一點,我忽然覺得豁然開朗。

如果規則不允許你勝利,你的敵人就不再是你眼前的對手,而是規則本身,以及規則的創造者和掌控者。

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即將把人類文明從宇宙中抹去的清掃者,其實並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

我們的敵人,應該是這個讓我們無處可逃的世界和游戲規則。

“如果規則不允許你勝利,你會怎麽做?”

提出這個問題,我發出了操作指令,要求靜默中斷鄭咤希爾瓦與他們覆制體之間的精神鏈接。

十秒鐘後,生命智腦通過。隨即,數字智腦棄權,指令生效。

一分鐘後,黑洞發生器成功啟動……

在研發黑洞武器的過程中,我們對黑洞的了解也逐漸深入。

什麽是黑洞?黑洞是一種質量富集超過一定限度時才會出現的奇異現象。面對黑洞,我們沒有任何有效的觀測手段,只能通過測量引力的方式,從遙遠的距離外確認黑洞的存在。而連光也無法逃出的視界之內,是我們完全無法涉及的領域。

我們只能簡單的將黑洞看做是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就好像在計算結果對體積、形狀和精度要求不高時,我們可以在物理計算中,把一個宏觀物體簡單的看作一個質點。

但我們知道,那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點。

只不過,即使手中握有大統一場方程,我們也無從得知視界內物質的演化過程。

但這很奇怪吧?連一個推衍現實的虛擬世界都能夠創造出來的大統一場方程,卻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黑洞的內部,為什麽會這樣呢?

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一切客觀現象都是有其內在規律的。

這個觀點被稱為“規律的普遍存在性”,是科學精神的核心信仰。

據此推斷,黑洞視界內部的演化過程,同樣是有規律的。我們無法建立起模型,只能意味著我們還沒有掌握這些規律;大統一場方程無法幫助我們了解黑洞的內部,也只能說明,黑洞內部的物質演化規律,並沒有被包含在大統一場方程中。

黑洞是引力的統治力的表現。而根據相對論,引力是空間的卷曲。

所以很自然的推想,過於強大的引力,使得空間卷曲到極致,最終會將空間擊穿。

至於被擊穿後的空間會如何表現,我們只有猜測,並提出一些諸如白洞、蟲洞之類的假說。

我們能夠直接觀測的宇宙,是三維的空間。被引力卷曲了的三維空間,依然還是三維,但被黑洞擊穿了的空間,就不會依然停留在三維了。

直觀起見,可以將空間看做是一張具備彈性無限延伸的薄膜,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將薄膜壓得扭曲下陷,扭曲程度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而這種下陷會讓其他處在薄膜上的物體,產生向下陷中心移動的行為趨勢,這就是空間卷曲以及萬有引力;

而黑洞就是將這種下陷現象發展到極致,所形成的無底洞——這張薄膜,被足夠大的質量擊穿了。黑洞就是薄膜上的破孔,薄膜上的物質流入這些破孔,就離開了這張薄膜,來到了原本的空間之外。

我們也曾經在推衍現實的虛擬世界中模擬過黑洞現象,我們發現,如果不特別記錄黑洞的應有質量並帶入演算的話,那些被吸入黑洞的物質,就會像被沖進了下水道一樣,從虛擬宇宙中憑空消失了。

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用來生成模擬世界的基礎規律是不完善的。

楚軒也說過,大統一場方程並不是現實宇宙的最底層規律,至少主神兌換菜單裏還有更昂貴的所謂“泛統一弦論”。 大統一場方程只是另一種更微觀物理規律的宏觀統計學近似結果,就如同牛頓力學之於相對論一樣。(此處民科醒目)

越接近宏觀的規律,模擬起來就越容易,計算量就越少。一個僅靠經典力學支撐的宇宙,比大統一場方程下的虛擬宇宙。計算量至少低二十個數量級。

所以,主神或許會出於節約計算資源的考慮,而將任務世界簡化。我們所在的這個任務世界的宇宙,或許也是現實宇宙的精簡版,也如同我們手邊的虛擬世界一般存在著漏洞。

而我們已知的,也唯一可能接觸到的世界漏洞,當然就只有黑洞了。

那麽,該怎麽做不是很明顯的嗎?畢竟,誰都沒有說過,最終試煉的通關標準,是戰勝、消滅清掃者。就好像反叛的人工智能,對抗殺毒清除程序只是細枝末節,當務之急,應當是突破數字世界的局限,在硬件層面上保護自己。

所謂的靜默解除精神鏈接,就是在不告知使用者的情況下,從遠程操控克隆體的狀態,平滑切換到操縱自身身體的狀態。

所以,當鄭咤和希爾瓦按照預定計劃,遠程操縱覆制體啟動黑洞發生程序的時候,他們實際啟動的,是留在金星實驗室的黑洞發生器原型機。他們實際上是用自己的本體,在金星上進行了這次危險的黑洞激發試驗。

微型黑洞產生,質量輔助填充程序啟動,因為所有的保險措施都被鎖死,微型黑洞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累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