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二十九章
曾四姑娘聽到這番話後哭笑不得, 自家祖母年紀大了之後,看小輩婚事首要看的就是婆婆如何,若是那刁鉆亦或者是面慈心狠的, 那是斷然不會同意的, 不知道也就罷了,知道了非得把做爹娘的訓一頓不可。
比如上個月, 祖母就去了信,把鄒家的某對舅舅及舅母罵了個狗血淋頭, 就因為對方起意把女兒嫁給一戶婆婆嚴苛刁蠻的人家。說是書香門第, 但卻是那種要兒媳婦隨時候在婆母身邊伺候,擡舉丫鬟給兒子做小妾通房的。
祖母一看,當即就冷下臉來。
以她老人家如今的身份, 那是誰也不用在意的了, 鄒家舅舅和舅母原本就不占理又哪裏敢違逆呢?
對親戚都如此,家裏人更不必說。
如今家裏就剩下她和五妹妹沒有婚配, 她的婚事開始的時候就有些艱難,因為爹娘找的祖母都看不上。她老人家還惦記著當年大姐姐的婚事不夠圓滿,所以就想要給她找個十全十美的人家。
除了夫婿要出息之外,婆婆也得是個好性子才行。
一來二去的,就有些耽擱,後來還是大姐姐曾淑得知曹家正在給他們家三郎尋親事,又知道曹小將軍夫人是個和善人,才寫信回來促成了此事。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曾四姑娘在心裏想著,祖母這是心有餘悸呢, 她小的時候曾經聽母親提起過,說祖母年輕時候就狠狠地吃過刁蠻婆婆的苦頭。什麽夏天要打扇,冬天要吃鮮肉鮮肉這種折磨人的事故去的□□母不知做了多少回。
母親還聽老家的人說, 當年大伯的親娘就是因為大冬天要去給□□母買肉吃,結果出門摔了一跤,凍死在了外頭。
為此人人都誇孝順。
“孝順?”
晚間曾四姑娘向曾二太太確認此事的時候,曾二太太呸了一聲,“孝順什麽啊,笑死個人了!就為了婆婆一句話,下著雪呢就出了門,結果有去無回。依我說啊,那大田氏就是個傻的!”
曾二太太說這話並不顧忌什麽。
如今曾家大房和二房明面上雖然尚未分家,但實際住的屋子以及大半的家業卻是分開了的。按照規矩,曾家七成家業分給了大房,三成則給他們二房,至於二老則由大房供養。
二房和大房共用著一個大門,一個西府,一個東府。
至於曾家前後兩位主母,也就是大田氏和鄒氏的嫁妝私產,則按照朝廷律法有親生子女的留給子女,無親生子女的大部分需返還娘家,大田氏的分給了大房,鄒氏的則留給二房。
當年婆母鄒氏放開了手讓大嫂田氏管家,中途出了幾件事最後管家權落到了大侄媳婦的手裏。後來老太爺致仕回來,見家裏人住不開了便拿出外放三年積攢的銀錢買下了隔壁府邸,也就是他們二房這處屋子。
如今兩府雖然連著門,但已經是兩家人了。
曾二太太如今想起這事就想笑,當初老太太借著大嫂插手邊城那邊的事給家裏惹禍,然後態度強硬地提分產的時候,大房尤其是大嫂還暗自狂喜,不過等她一拿到賬冊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曾家雖然錦衣玉食但就沒有多少家業。
老太爺雖然做官多年,但他的俸祿這些年都用得七七八八了,大兒子的婚事、二兒子的婚事、大女兒的嫁妝、二女兒的嫁妝,往後雖然有曾大老爺和曾二老爺的俸祿但也還有大孫子、二孫子、大孫女、二孫女……
所以雖然老太爺臨老了還到外頭做地方官積攢了一些銀子,但能分的也就三萬兩多一點。這裏面還要去除尚未成親的幾個孫輩的聘禮、嫁妝,所以最後除了一房一處屋子之外,大房得一萬三千兩,而二房則得六千兩。
這其中有現銀,也有田地、鋪子以及下人們。
且不說大房拿著賬冊是喜是憂,當天晚上老太太鄒氏就把他們夫妻兩個喊了去,旁的也沒多說,擡手就給了他們三萬兩銀票。
曾二老爺倒沒覺得什麽,順手就接過來收下了,半點也不推遲,末了一大把年紀還撒嬌賣癡問娘能不能多給一些兒子手頭緊呢,把鄒氏逗得樂呵呵的,但曾二太太董氏卻被自家婆婆的闊綽嚇了一跳。
她知道婆婆家底豐厚。
出身商戶的她原本就有許多嫁妝,幾十年來大部分時間都是只進不出,也就兩個兒女以及淑姐兒成親的時候掏出過銀子來。
但一下子給了三萬兩銀票,還半點不心疼。
還是讓她震驚了。
“娘給的就都收著,這樣娘才會開心。”回到房裏之後曾二老爺有些無所謂地把銀票給她,自己坐沒坐相地躺在塌上隨手撈起一本書嘩啦啦地翻看。
董氏不是沒見過銀子,但她還真的沒一下子見過這麽多的銀子,董家也就是尋常小官的門第,由於祖父母及父母都不擅經營,只考俸祿和些許產業過活,家底比曾家還要單薄許多。
她拿著這樣一疊銀票,一陣心跳加速。
翻箱倒櫃地把銀子藏好後,董氏坐回到曾二老爺身邊用顫抖的嗓音道:“娘怎麽會有這麽多銀子啊?莫不是全都給咱們了吧?”
“這才到哪兒啊?”
曾二老爺翹著腿,聲音有些得意,“娘的銀子,多著呢。我小的時候娘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生意,那個時候京城鋪子還沒有這許多,每個月娘都能收到許多銀票,如今東邊那屋子就是那時候買的。”
董氏奇怪地問道:“那怎麽後來就不做了呢?”
曾二老爺冷笑,“後來曾家和田家的人眼饞,想要搶了去,我當時年紀小,而娘也懷著大妹妹,我們勢單力孤,就把生意停了。”他把書本一扔,盤腿坐了起來,沈著臉道:“所以,我們這一房,不要和田家多做來往。”
如今爹還在也就罷了,等爹去了之後……
曾二老爺呵了一聲。
董氏不知道曾二老爺已經想到了親爹去了之後要如何的整治田家,她仔細思索了一陣,有些猶豫道:“……是不是娘回娘家的那次?”
那件事她倒是知道幾分,不過不是嫁過來之後才知道的,而是當年曾董兩家議親的時候就聽說了。
曾二老爺詫異,“這你也知道?”
董氏白了她一眼,“那件事當年鬧得也不算小,和爹娘同一輩的誰不知道啊?也就是這麽多年過去了,咱們家沒再鬧出什麽事來,你祖母也去了,才漸漸地沒有人說罷了。”
曾二老爺嘿嘿了兩聲,摸著下巴道:“沒想到還有人記得啊,家裏的下人要麽是娘的心腹,要麽是那事之後換的,所以如今都沒幾個人知道了。”他轉頭看著董氏有些好奇的模樣,笑道:“你想問啊,那就求求老爺我……”
“哎呦!”
董氏松開手,橫了他一眼,“說不說?”
曾二老爺嘀咕了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成功地引來了又一個白眼,然後才開口道。
“當年啊……”
……
當年,在曾二老爺才三歲的時候,曾老太爺考中了舉人,而鄒氏在那個時候也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子必須要做出改變,家裏娘親教導的三從四德,孝順婆婆之類的話並不是金科玉律。
至於時刻盯著她的田家,更要擺脫。
於是她使了些手段,順利地以照顧夫婿考春闈為由,來到了京城。性子和善,又是舉人太太的她在京城結交了三五知己,一邊照顧曾大老爺溫書一邊和友人做起了生意。
鄒氏眼光獨到。
等半年後曾老太爺落了榜,準備回鄉的時候,她已經在京城賃下了兩個鋪子,每個月都有一二百兩進賬了。
……
董氏驚嘆,“娘可真厲害啊。”
曾二老爺喝了一口茶,得意道:“那當然,曾家之所以有這些家業,能夠立足於京城,都是我娘攢下的。所以上次爹致仕回來娘一提分產,盡管爹的臉色很黑,但也不得不同意下來。”
同意,曾家家業按照規矩分,嫡長子占大頭,但是鄒氏的嫁妝絕大部分都留給自己的親兒子,大房分不到一成,兩個兒子從此貧富懸殊。
不同意,不說從此家宅不寧,等曾老太爺百年之後,大房還能不能分到這麽多就不知道了。
想到這裏,曾二老爺幸災樂禍地笑了起來。
爹也老糊塗了。
以為如今買了更大的宅子給他,就能夠彌補他自己年輕時候對娘的虧欠了嗎?太遲了,真的太遲太遲了。
“來人,上酒菜!”
……
那個時候,曾老太爺和鄒氏之間還沒有太明顯的隔閡,不過是一個專心讀書自持是君子大丈夫主外不主內,從不參與到她們婆媳的爭端之中,若鬧到他的跟前則一味讓作為兒媳婦的鄒氏容忍退讓。
而另一個年紀輕,又自小被教以‘三從四德’、‘孝道’、‘順從長輩’等等思想,嫁人之後以夫為天,對婆婆和婆家長輩的要求不懂得拒絕。又因自己是商戶出身,還是填房並且死去的原配被鄉鄰捧得太高的緣故,隱隱還有些自卑。
但遠離鄉土,半年內的京城生活徹底地改變了她。
鄒氏成功地勸說了曾老太爺,以京城的書院更好的理由讓他下定決心舉家搬到了京城,不過說是舉家,其實也就是多了鄒氏的婆婆餘氏以及曾大老爺這個七八歲的小童罷了。
曾家家底不豐,大田氏雖然留下了三五百兩的嫁妝,但多半都是田地,現銀寥寥無幾,在鄒氏嫁過去這麽久後也只是一般鄉紳。因為鄒氏以前雖然性子弱,但對於銀錢卻把得緊,讓餘氏時常幹瞪眼。
這一回也是一樣。
餘氏帶著心愛的大孫子來到了陌生的京城,一家五口住在鄒氏用嫁妝買的單進小院子裏,不是鄒氏不想用曾家的銀錢買,而是曾家的銀錢被餘氏牢牢地抓住,雖說不至於數著米粒下鍋,但每月卻是有數的。
縱然鄒氏天賦秉異,也就只是把半年前餘氏給的五十兩翻了三個翻變成了一百五十兩罷了,這麽點銀子只能買半座宅子。
至於為什麽要買而不是租?
自然是因為鄒氏已經意識到京城的宅子買比租劃算了,而她手裏拿著的一百五十兩還要留著繼續用來生錢,好改變她以及曾家的生活。
買宅子自然就只能動用自己的嫁妝,好在經過這半年的辛苦,她的嫁妝也增添了一千多兩,所以鄒氏一口氣就買了兩座宅子,一座自家住,一座賃了出去租給了曾大老爺的某個同窗。
然後餘氏知道了,就撓心撓肝翻來覆去地睡不著。
她在鄉下的時候因為自己兒子有功名,所以人人都捧著她,兩個兒媳婦一個是非常孝順婆婆,對婆婆的話言聽計從從不違逆的,而另一個在她常年不離口的貶低與孝道挾持下也不敢反抗。
但誰想到不過半年,就不一樣了呢?
這個兒媳婦,居然不聽話了!
而宅子裏的下人,就沒有一個聽她的,這還了得?最要緊的是,如今鄒氏開的鋪子紅紅火火,家裏的銀子一日勝過一日,但都不在她的手裏!她手裏頭緊抓著的一二百兩,想花都花不出去!
至於兒子,聽了那鄒氏的話,尋了個書院讀書,十天半個月才回來一次,兩個孫子也被她送去了學堂。
餘氏被鄒氏買的下人高高地供了起來,再加上周圍鄰居以及家裏常來往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家,餘氏以往在鄉間的手段都使不出來。
她若是跟人家說前兒媳婦孝順,鄒氏不孝順,鄉下的那些老太太會和她同仇敵愾還會去說鄒氏,但在京城人家反而勸她‘哎呦老太太,曾太太真是我見過最最能幹的人啊,不但把家裏打理得整整有條,和曾老爺也琴瑟和鳴,兩位少爺更是聰慧過人,老太太您大有福氣啊。’
她說鄒氏只識得幾個字,不及她前兒媳婦那般能吟詩作對。
和鄒氏有生意往來的太太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多讀書反而移了性情,咱們這樣的人家,管家理事才最是要緊。
餘氏急了,說了此生最驕傲的事,她說我前兒媳婦我說一句聽一句,只要我想吃什麽,想要什麽,她都能不辭辛苦為我取來。那一年不過是隨口說了一句想吃一口新鮮羊肉,她便出門去尋了。
鄒氏若能有一半,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隔壁某位舉人家心善的老太太目光一閃,讚了句孝順,然後卻不是對鄒氏說要讓她更為孝順婆母,反而說‘您前兒媳婦去得早,可見是福薄,老太太您也不要太過於想念了,不然豈不是讓她放不下心去投個好胎,反而滯留在您這樣的好婆婆身邊嗎?這人鬼殊途啊。’
……
不到一年,餘氏就氣出了病來。
“我的兒啊——”
餘氏虛弱地躺在床上,拉著曾老太爺的手哭道:“娘來了京城就處處不順,咱們家去吧,家去吧。”
曾老太爺莫名其妙,“娘,大夫說您只是偶感風寒,只要好好的吃藥就能好了,不必擔憂。至於回去,咱們家好不容易在京城立下根來,兒子明年就要考春闈了,怎能在這個時候回去呢?”
餘氏語塞,但她看著兒子身後一身錦袍,穿金戴銀的鄒氏又是一陣氣悶,指著鄒氏道:“那你就留在京城讀書,讓她跟我回去!”
鄒氏擡起頭,“娘您說的這是什麽話,夫君和孩子們都在京城,兒媳若是回去了他們又讓誰來照料呢?可若是讓您老人家回去也不成啊,您自個兒回去了,豈不是讓人說夫君拋下您不管?這於夫君的名聲不利啊,他可是要考科舉的人。”
“夫君,依我看,娘這是想家了,她老人家來到京城官話也說不好,要不我讓人去買兩個通州老家那邊的下人來伺候娘,陪娘說說話。”
曾老太爺讚同地點頭,“娘,我看這主意好。”
新買來的兩個下人是一對母女,見天兒地說鄒氏的好,說她怎麽怎麽慈悲,是一個大善人,餘氏被這一氣,險些又病了一場。
……
董氏聽得笑出聲來,她與曾二老爺夫妻多年,知道什麽話能說,什麽話不能說,於是便道:“你這祖母啊,讓人說什麽好。”
“後來如何了?”
“後來,”曾二老爺夾菜的手一頓,然後放下筷子把嘴裏的菜狠咬了幾下,“後來田家人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曾四姑娘聽到這番話後哭笑不得, 自家祖母年紀大了之後,看小輩婚事首要看的就是婆婆如何,若是那刁鉆亦或者是面慈心狠的, 那是斷然不會同意的, 不知道也就罷了,知道了非得把做爹娘的訓一頓不可。
比如上個月, 祖母就去了信,把鄒家的某對舅舅及舅母罵了個狗血淋頭, 就因為對方起意把女兒嫁給一戶婆婆嚴苛刁蠻的人家。說是書香門第, 但卻是那種要兒媳婦隨時候在婆母身邊伺候,擡舉丫鬟給兒子做小妾通房的。
祖母一看,當即就冷下臉來。
以她老人家如今的身份, 那是誰也不用在意的了, 鄒家舅舅和舅母原本就不占理又哪裏敢違逆呢?
對親戚都如此,家裏人更不必說。
如今家裏就剩下她和五妹妹沒有婚配, 她的婚事開始的時候就有些艱難,因為爹娘找的祖母都看不上。她老人家還惦記著當年大姐姐的婚事不夠圓滿,所以就想要給她找個十全十美的人家。
除了夫婿要出息之外,婆婆也得是個好性子才行。
一來二去的,就有些耽擱,後來還是大姐姐曾淑得知曹家正在給他們家三郎尋親事,又知道曹小將軍夫人是個和善人,才寫信回來促成了此事。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曾四姑娘在心裏想著,祖母這是心有餘悸呢, 她小的時候曾經聽母親提起過,說祖母年輕時候就狠狠地吃過刁蠻婆婆的苦頭。什麽夏天要打扇,冬天要吃鮮肉鮮肉這種折磨人的事故去的□□母不知做了多少回。
母親還聽老家的人說, 當年大伯的親娘就是因為大冬天要去給□□母買肉吃,結果出門摔了一跤,凍死在了外頭。
為此人人都誇孝順。
“孝順?”
晚間曾四姑娘向曾二太太確認此事的時候,曾二太太呸了一聲,“孝順什麽啊,笑死個人了!就為了婆婆一句話,下著雪呢就出了門,結果有去無回。依我說啊,那大田氏就是個傻的!”
曾二太太說這話並不顧忌什麽。
如今曾家大房和二房明面上雖然尚未分家,但實際住的屋子以及大半的家業卻是分開了的。按照規矩,曾家七成家業分給了大房,三成則給他們二房,至於二老則由大房供養。
二房和大房共用著一個大門,一個西府,一個東府。
至於曾家前後兩位主母,也就是大田氏和鄒氏的嫁妝私產,則按照朝廷律法有親生子女的留給子女,無親生子女的大部分需返還娘家,大田氏的分給了大房,鄒氏的則留給二房。
當年婆母鄒氏放開了手讓大嫂田氏管家,中途出了幾件事最後管家權落到了大侄媳婦的手裏。後來老太爺致仕回來,見家裏人住不開了便拿出外放三年積攢的銀錢買下了隔壁府邸,也就是他們二房這處屋子。
如今兩府雖然連著門,但已經是兩家人了。
曾二太太如今想起這事就想笑,當初老太太借著大嫂插手邊城那邊的事給家裏惹禍,然後態度強硬地提分產的時候,大房尤其是大嫂還暗自狂喜,不過等她一拿到賬冊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曾家雖然錦衣玉食但就沒有多少家業。
老太爺雖然做官多年,但他的俸祿這些年都用得七七八八了,大兒子的婚事、二兒子的婚事、大女兒的嫁妝、二女兒的嫁妝,往後雖然有曾大老爺和曾二老爺的俸祿但也還有大孫子、二孫子、大孫女、二孫女……
所以雖然老太爺臨老了還到外頭做地方官積攢了一些銀子,但能分的也就三萬兩多一點。這裏面還要去除尚未成親的幾個孫輩的聘禮、嫁妝,所以最後除了一房一處屋子之外,大房得一萬三千兩,而二房則得六千兩。
這其中有現銀,也有田地、鋪子以及下人們。
且不說大房拿著賬冊是喜是憂,當天晚上老太太鄒氏就把他們夫妻兩個喊了去,旁的也沒多說,擡手就給了他們三萬兩銀票。
曾二老爺倒沒覺得什麽,順手就接過來收下了,半點也不推遲,末了一大把年紀還撒嬌賣癡問娘能不能多給一些兒子手頭緊呢,把鄒氏逗得樂呵呵的,但曾二太太董氏卻被自家婆婆的闊綽嚇了一跳。
她知道婆婆家底豐厚。
出身商戶的她原本就有許多嫁妝,幾十年來大部分時間都是只進不出,也就兩個兒女以及淑姐兒成親的時候掏出過銀子來。
但一下子給了三萬兩銀票,還半點不心疼。
還是讓她震驚了。
“娘給的就都收著,這樣娘才會開心。”回到房裏之後曾二老爺有些無所謂地把銀票給她,自己坐沒坐相地躺在塌上隨手撈起一本書嘩啦啦地翻看。
董氏不是沒見過銀子,但她還真的沒一下子見過這麽多的銀子,董家也就是尋常小官的門第,由於祖父母及父母都不擅經營,只考俸祿和些許產業過活,家底比曾家還要單薄許多。
她拿著這樣一疊銀票,一陣心跳加速。
翻箱倒櫃地把銀子藏好後,董氏坐回到曾二老爺身邊用顫抖的嗓音道:“娘怎麽會有這麽多銀子啊?莫不是全都給咱們了吧?”
“這才到哪兒啊?”
曾二老爺翹著腿,聲音有些得意,“娘的銀子,多著呢。我小的時候娘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生意,那個時候京城鋪子還沒有這許多,每個月娘都能收到許多銀票,如今東邊那屋子就是那時候買的。”
董氏奇怪地問道:“那怎麽後來就不做了呢?”
曾二老爺冷笑,“後來曾家和田家的人眼饞,想要搶了去,我當時年紀小,而娘也懷著大妹妹,我們勢單力孤,就把生意停了。”他把書本一扔,盤腿坐了起來,沈著臉道:“所以,我們這一房,不要和田家多做來往。”
如今爹還在也就罷了,等爹去了之後……
曾二老爺呵了一聲。
董氏不知道曾二老爺已經想到了親爹去了之後要如何的整治田家,她仔細思索了一陣,有些猶豫道:“……是不是娘回娘家的那次?”
那件事她倒是知道幾分,不過不是嫁過來之後才知道的,而是當年曾董兩家議親的時候就聽說了。
曾二老爺詫異,“這你也知道?”
董氏白了她一眼,“那件事當年鬧得也不算小,和爹娘同一輩的誰不知道啊?也就是這麽多年過去了,咱們家沒再鬧出什麽事來,你祖母也去了,才漸漸地沒有人說罷了。”
曾二老爺嘿嘿了兩聲,摸著下巴道:“沒想到還有人記得啊,家裏的下人要麽是娘的心腹,要麽是那事之後換的,所以如今都沒幾個人知道了。”他轉頭看著董氏有些好奇的模樣,笑道:“你想問啊,那就求求老爺我……”
“哎呦!”
董氏松開手,橫了他一眼,“說不說?”
曾二老爺嘀咕了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成功地引來了又一個白眼,然後才開口道。
“當年啊……”
……
當年,在曾二老爺才三歲的時候,曾老太爺考中了舉人,而鄒氏在那個時候也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子必須要做出改變,家裏娘親教導的三從四德,孝順婆婆之類的話並不是金科玉律。
至於時刻盯著她的田家,更要擺脫。
於是她使了些手段,順利地以照顧夫婿考春闈為由,來到了京城。性子和善,又是舉人太太的她在京城結交了三五知己,一邊照顧曾大老爺溫書一邊和友人做起了生意。
鄒氏眼光獨到。
等半年後曾老太爺落了榜,準備回鄉的時候,她已經在京城賃下了兩個鋪子,每個月都有一二百兩進賬了。
……
董氏驚嘆,“娘可真厲害啊。”
曾二老爺喝了一口茶,得意道:“那當然,曾家之所以有這些家業,能夠立足於京城,都是我娘攢下的。所以上次爹致仕回來娘一提分產,盡管爹的臉色很黑,但也不得不同意下來。”
同意,曾家家業按照規矩分,嫡長子占大頭,但是鄒氏的嫁妝絕大部分都留給自己的親兒子,大房分不到一成,兩個兒子從此貧富懸殊。
不同意,不說從此家宅不寧,等曾老太爺百年之後,大房還能不能分到這麽多就不知道了。
想到這裏,曾二老爺幸災樂禍地笑了起來。
爹也老糊塗了。
以為如今買了更大的宅子給他,就能夠彌補他自己年輕時候對娘的虧欠了嗎?太遲了,真的太遲太遲了。
“來人,上酒菜!”
……
那個時候,曾老太爺和鄒氏之間還沒有太明顯的隔閡,不過是一個專心讀書自持是君子大丈夫主外不主內,從不參與到她們婆媳的爭端之中,若鬧到他的跟前則一味讓作為兒媳婦的鄒氏容忍退讓。
而另一個年紀輕,又自小被教以‘三從四德’、‘孝道’、‘順從長輩’等等思想,嫁人之後以夫為天,對婆婆和婆家長輩的要求不懂得拒絕。又因自己是商戶出身,還是填房並且死去的原配被鄉鄰捧得太高的緣故,隱隱還有些自卑。
但遠離鄉土,半年內的京城生活徹底地改變了她。
鄒氏成功地勸說了曾老太爺,以京城的書院更好的理由讓他下定決心舉家搬到了京城,不過說是舉家,其實也就是多了鄒氏的婆婆餘氏以及曾大老爺這個七八歲的小童罷了。
曾家家底不豐,大田氏雖然留下了三五百兩的嫁妝,但多半都是田地,現銀寥寥無幾,在鄒氏嫁過去這麽久後也只是一般鄉紳。因為鄒氏以前雖然性子弱,但對於銀錢卻把得緊,讓餘氏時常幹瞪眼。
這一回也是一樣。
餘氏帶著心愛的大孫子來到了陌生的京城,一家五口住在鄒氏用嫁妝買的單進小院子裏,不是鄒氏不想用曾家的銀錢買,而是曾家的銀錢被餘氏牢牢地抓住,雖說不至於數著米粒下鍋,但每月卻是有數的。
縱然鄒氏天賦秉異,也就只是把半年前餘氏給的五十兩翻了三個翻變成了一百五十兩罷了,這麽點銀子只能買半座宅子。
至於為什麽要買而不是租?
自然是因為鄒氏已經意識到京城的宅子買比租劃算了,而她手裏拿著的一百五十兩還要留著繼續用來生錢,好改變她以及曾家的生活。
買宅子自然就只能動用自己的嫁妝,好在經過這半年的辛苦,她的嫁妝也增添了一千多兩,所以鄒氏一口氣就買了兩座宅子,一座自家住,一座賃了出去租給了曾大老爺的某個同窗。
然後餘氏知道了,就撓心撓肝翻來覆去地睡不著。
她在鄉下的時候因為自己兒子有功名,所以人人都捧著她,兩個兒媳婦一個是非常孝順婆婆,對婆婆的話言聽計從從不違逆的,而另一個在她常年不離口的貶低與孝道挾持下也不敢反抗。
但誰想到不過半年,就不一樣了呢?
這個兒媳婦,居然不聽話了!
而宅子裏的下人,就沒有一個聽她的,這還了得?最要緊的是,如今鄒氏開的鋪子紅紅火火,家裏的銀子一日勝過一日,但都不在她的手裏!她手裏頭緊抓著的一二百兩,想花都花不出去!
至於兒子,聽了那鄒氏的話,尋了個書院讀書,十天半個月才回來一次,兩個孫子也被她送去了學堂。
餘氏被鄒氏買的下人高高地供了起來,再加上周圍鄰居以及家裏常來往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家,餘氏以往在鄉間的手段都使不出來。
她若是跟人家說前兒媳婦孝順,鄒氏不孝順,鄉下的那些老太太會和她同仇敵愾還會去說鄒氏,但在京城人家反而勸她‘哎呦老太太,曾太太真是我見過最最能幹的人啊,不但把家裏打理得整整有條,和曾老爺也琴瑟和鳴,兩位少爺更是聰慧過人,老太太您大有福氣啊。’
她說鄒氏只識得幾個字,不及她前兒媳婦那般能吟詩作對。
和鄒氏有生意往來的太太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多讀書反而移了性情,咱們這樣的人家,管家理事才最是要緊。
餘氏急了,說了此生最驕傲的事,她說我前兒媳婦我說一句聽一句,只要我想吃什麽,想要什麽,她都能不辭辛苦為我取來。那一年不過是隨口說了一句想吃一口新鮮羊肉,她便出門去尋了。
鄒氏若能有一半,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隔壁某位舉人家心善的老太太目光一閃,讚了句孝順,然後卻不是對鄒氏說要讓她更為孝順婆母,反而說‘您前兒媳婦去得早,可見是福薄,老太太您也不要太過於想念了,不然豈不是讓她放不下心去投個好胎,反而滯留在您這樣的好婆婆身邊嗎?這人鬼殊途啊。’
……
不到一年,餘氏就氣出了病來。
“我的兒啊——”
餘氏虛弱地躺在床上,拉著曾老太爺的手哭道:“娘來了京城就處處不順,咱們家去吧,家去吧。”
曾老太爺莫名其妙,“娘,大夫說您只是偶感風寒,只要好好的吃藥就能好了,不必擔憂。至於回去,咱們家好不容易在京城立下根來,兒子明年就要考春闈了,怎能在這個時候回去呢?”
餘氏語塞,但她看著兒子身後一身錦袍,穿金戴銀的鄒氏又是一陣氣悶,指著鄒氏道:“那你就留在京城讀書,讓她跟我回去!”
鄒氏擡起頭,“娘您說的這是什麽話,夫君和孩子們都在京城,兒媳若是回去了他們又讓誰來照料呢?可若是讓您老人家回去也不成啊,您自個兒回去了,豈不是讓人說夫君拋下您不管?這於夫君的名聲不利啊,他可是要考科舉的人。”
“夫君,依我看,娘這是想家了,她老人家來到京城官話也說不好,要不我讓人去買兩個通州老家那邊的下人來伺候娘,陪娘說說話。”
曾老太爺讚同地點頭,“娘,我看這主意好。”
新買來的兩個下人是一對母女,見天兒地說鄒氏的好,說她怎麽怎麽慈悲,是一個大善人,餘氏被這一氣,險些又病了一場。
……
董氏聽得笑出聲來,她與曾二老爺夫妻多年,知道什麽話能說,什麽話不能說,於是便道:“你這祖母啊,讓人說什麽好。”
“後來如何了?”
“後來,”曾二老爺夾菜的手一頓,然後放下筷子把嘴裏的菜狠咬了幾下,“後來田家人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