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關燈
小
中
大
劉協這才仔細打量崔琰, 只見他四十如許,體態雄偉,雖然開口談吐是文官口吻, 看體格卻分明是武將;相貌俊美,又美須髯, 只看樣貌,的確是一表人才。
在召見這些人之前, 劉協已經了解過各人生平, 自然對崔琰也是了如指掌。這人年少時,跟所有的小青年一樣, 不愛讀書,只喜歡擊劍習武。如果一直這樣下去, 充其量會是第二個呂布,還不如呂布個子高。但是二十三歲那年,按照漢代的徭役規定, 崔琰被定為正卒, 要去服役了。服役自然是辛苦的,崔琰自此才轉了性,開始發奮讀書, 如《論語》、《韓詩》等都抱著苦讀。待到了二十九歲,崔琰與公孫氏結交,這才求到鄭玄門下做了學生。
論起來, 當時的大儒鄭玄與盧植、馬日磾等都是好友。劉協又曾師從盧植,與崔琰論起來, 竟也能算得上是同宗學生。
後來戰亂,道路不通,崔琰就周旋於青州、徐州、兗州與豫州等地, 後來輾轉回到家鄉,只能在家中彈琴讀書,直到袁紹橫空出世,征召他來做騎都尉,這才算又出山。
劉協在此前荀彧遞上的奏章裏看到過對崔琰的介紹,裏面記錄了崔琰在袁紹手下時的一則諫言。當時袁紹的士卒掘墓取金,又殘暴作惡,這崔琰便進言道:“從前荀況曾說過,‘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如今屍骨暴於野,百姓還沒有體會到您的德政,就先感受到您的酷烈,這怎麽可以呢?請您下令,讓各郡縣幫助掩埋屍骨,百姓感受到您為死者傷痛之心,就會像追隨周文王一樣追隨您。”
且不說這則建議在實際操作上可行性怎麽樣,但崔琰的確很會包裝自己,一則諫言就要自己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也難怪他聲名日盛。
如今崔琰開口便是皇帝要令冀州百姓寒心,跟當初諫言袁紹走的是一樣的路數。
要知道這是在平定冀州後,皇帝第一次征召冀州人士,這次會晤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皇帝被崔琰這番話拿住了,一旦是真信了崔琰的話,那麽崔琰飛黃騰達只在一夕之間,從此之後大儒名士的頭銜便戴穩了;哪怕皇帝不信,但礙於形勢,也礙於名聲,順著崔琰的諫言行事,那至少當下於崔琰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退一萬步講,哪怕皇帝就是硬著脖子,不低這個頭,在這最需要穩定,安撫民心之時,也不會動崔琰。哪怕皇帝發怒要動崔琰,皇帝身邊猶有理智的大臣也會攔下來。而這樣一來,崔琰的名聲就更大了。
所以說,崔琰這舉動,看似出格又無私,其實安全又功利。
只可惜,劉協不是一般的皇帝。
劉協太清楚,按照目前的格局發展下去,會是怎樣的天下。真實歷史上,清河崔氏在南北朝時達到極盛,所謂“門榜盛於天下,鼎族冠於海內”,到唐朝的時候,崔氏一共出了二十七位宰相,被列為天下第一門第,比李唐皇室還要尊貴。清河大房所出的崔儦,更是在自己門前題字,說不曾讀過五千卷書的人,就不要進他這間屋子。
尋常人看來,誰能不艷羨讚嘆,道一聲魏晉風流,嘆一句士庶之別。後世小說家,男的想做魏晉名士,女的則想與名士談情說愛。
可誰又曾想過,所謂的魏晉風流,士庶之別底下,作為背景板的那幾千萬民眾的血淚。
劉協盯著崔琰,他可是太清楚這是什麽人了。世人看他們,看到他們的才學,看到他們的風度,看到他們的正統。
可劉協太清楚了,這全都是狗屁!
這些所謂的“士大夫”,所謂的大族名士,他們心裏沒有國,眼裏沒有民,嘴上說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私下卻左右下註,不管是新朝還是舊朝,只要他們家族的利益能夠得以保全,其它什麽都無所謂——為百姓發聲,不過是他們博取名聲的途徑,你真要他與民眾同食同宿,他就要告訴你愚民多麽難以冥頑不靈了。便如崔琰,若不是早與荀彧通信,如何能得到荀彧的引薦,在今日出現在皇帝面前;若不是借著諫言袁紹,博得了名聲,又怎麽會得到荀彧青睞?這就是“名士”的套路。
大族名士沒有國家,他們的忠誠只奉獻給自己的家族。
袁紹勢大,那就投靠袁紹。袁紹倒了,那就歸附漢室。都沒有關系,反正不管誰做皇帝,都必須與他們合作——他們有這樣的自信。因為確信自己有退路,所以他們也從不會搏命鬥爭。
他們的命太過金貴了。
皇帝凝視崔琰的時間有些久了,久到底下等待的諸人都開始不安。
底下荀彧、陳琳、沮授、馮芳與韓禮,都小心翼翼來回覷視,想要弄明白皇帝的反應,但都不敢擅自開口。、
在場唯二敢開口的,一人是荀彧,一人是曹昂。
曹昂了解皇帝,所以並不急著開口破局。
而荀彧因為是自己引薦的崔琰,難免要擔些責任,出列開口道:“陛下,季珪(崔琰字)的意思是說……”
劉協擺手止住荀彧的話,仍是盯著崔琰。
崔琰直到此時,仍是神色自若。他又生得體格健碩,這麽一看倒真有幾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氣度。
劉協和緩道:“季珪,好字。你祖上是西漢崔業?”
崔琰答道:“臣乃崔業八世孫崔密次子。”
“這麽說來,你上面還有位哥哥?”
“是,臣長兄崔霸,在清河郡耕讀,不曾在外為官。”
一問一答之間,堂上氣氛緩和下來。
劉協起身下階,踱步於諸人身邊,慢悠悠道:“朕有一事不解,還請季珪教朕。”
“不敢。”崔琰面色不變,道:“陛下請講。”
眾人都松了口氣,以為皇帝是認可崔琰的才能,包容了這位名士,要問計行事了。
沮授暗暗看了崔琰一眼,心道,這人行事險是險了些,獲益卻也豐厚。
劉協不管眾人所想,仍是慢悠悠道:“當初在洛陽,袁紹與大將軍何進算得上是盟友。彼時何進已經控制住了宮中形勢,就算不鏟除宦官,外戚也依然占了上風。袁紹為何非要將宦官斬盡殺絕呢?”
眾人沒想到是這麽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話題,都看向崔琰,以為是皇帝考校崔琰,要看崔琰如何作答。
崔琰也是微微有些意外,定一定神,從容道:“宦官亂政,兩次黨錮之禍,當能看得分明。斬草除根,理所當然。”
“那照你這麽說來,袁紹是好心了?”劉協緩緩問道。
袁紹公然反叛,怎麽能說是好心呢?
就算崔琰再想表現倨傲,也不能在這種根本性問題上犯錯誤,忙又道:“人心易變,袁氏十年前忠心,十年後叛亂,大將軍何進也難以預料。”
“哦?袁紹青年時就交結群雄,朕看他是早有異心。若洛陽不亂,天下不亂,如何顯得出他來?”劉協冷聲道,唇邊掛著淡淡的諷笑,“他是天然的野心家,早就不甘於從前的地位。”從前袁家的聲望,都已經無法滿足袁紹的野心,他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登上那至高的皇位。
袁紹反叛,身首異處,在座諸人,除非是瘋了,才會為袁紹辯解。
崔琰也不敢再開口。
一片靜默中,劉協淡聲問道:“清河崔氏,比之汝南袁氏,如何?”
也有對皇位的覬覦嗎?
這一問中的惡意叫人不敢直面。
崔琰垂首道:“袁氏四世三公,臣等如何能與之相比。”
劉協哼笑一聲,道:“袁氏四世三公,聲播海內;清河崔氏之於冀州,不恰如袁氏之於天下?”
崔琰有些撐不住了,下意識看向荀彧,聲氣弱下去,低聲道:“臣一族忠於陛下,絕無二心。”
“是麽?”劉協似信非信,一個前幾日還在袁軍中做騎都尉的人,如今對著他說絕無二心,這是在過家家嗎?但是大戰過後,最要緊的就是安撫降將與昔日“敵占區”百姓之心,是以劉協只能以此敲打崔琰,卻不能抓住不放。
因此劉協睨了一眼彎下腰去的崔琰,見他發際冒汗,也就不再痛打落水狗,眸光一轉,問曹昂道:“朕方才說到哪兒了?”
曹昂接到皇帝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陛下才說到冀州青壯有三十七萬之數……”
這一次崔琰便如鋸了嘴的葫蘆,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了。
劉協轉身向上首走去,仿佛剛才那一場小小的風波根本沒有發生過一般,平淡而又從容道:“冀州青壯有三十七萬,人口近四百萬,六十多萬戶。這相當於半個國家,處理不可不小心。朕今日召見你們幾人,也是想聽一聽你們這些‘當地人’的意見。如今最要緊的事情是兩樁,一是減輕田租賦稅,二是抑制土地兼並……諸君有何高見?”他目光掃過,只見崔琰垂首站在荀彧身後,乖巧得仿佛一只打盹的鵪鶉。
恰好曹昂也從崔琰身上收回目光來,與皇帝隔空一望,都看到對方眼中的笑意。
作者有話要說:晚安,明天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在召見這些人之前, 劉協已經了解過各人生平, 自然對崔琰也是了如指掌。這人年少時,跟所有的小青年一樣, 不愛讀書,只喜歡擊劍習武。如果一直這樣下去, 充其量會是第二個呂布,還不如呂布個子高。但是二十三歲那年,按照漢代的徭役規定, 崔琰被定為正卒, 要去服役了。服役自然是辛苦的,崔琰自此才轉了性,開始發奮讀書, 如《論語》、《韓詩》等都抱著苦讀。待到了二十九歲,崔琰與公孫氏結交,這才求到鄭玄門下做了學生。
論起來, 當時的大儒鄭玄與盧植、馬日磾等都是好友。劉協又曾師從盧植,與崔琰論起來, 竟也能算得上是同宗學生。
後來戰亂,道路不通,崔琰就周旋於青州、徐州、兗州與豫州等地, 後來輾轉回到家鄉,只能在家中彈琴讀書,直到袁紹橫空出世,征召他來做騎都尉,這才算又出山。
劉協在此前荀彧遞上的奏章裏看到過對崔琰的介紹,裏面記錄了崔琰在袁紹手下時的一則諫言。當時袁紹的士卒掘墓取金,又殘暴作惡,這崔琰便進言道:“從前荀況曾說過,‘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如今屍骨暴於野,百姓還沒有體會到您的德政,就先感受到您的酷烈,這怎麽可以呢?請您下令,讓各郡縣幫助掩埋屍骨,百姓感受到您為死者傷痛之心,就會像追隨周文王一樣追隨您。”
且不說這則建議在實際操作上可行性怎麽樣,但崔琰的確很會包裝自己,一則諫言就要自己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也難怪他聲名日盛。
如今崔琰開口便是皇帝要令冀州百姓寒心,跟當初諫言袁紹走的是一樣的路數。
要知道這是在平定冀州後,皇帝第一次征召冀州人士,這次會晤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皇帝被崔琰這番話拿住了,一旦是真信了崔琰的話,那麽崔琰飛黃騰達只在一夕之間,從此之後大儒名士的頭銜便戴穩了;哪怕皇帝不信,但礙於形勢,也礙於名聲,順著崔琰的諫言行事,那至少當下於崔琰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退一萬步講,哪怕皇帝就是硬著脖子,不低這個頭,在這最需要穩定,安撫民心之時,也不會動崔琰。哪怕皇帝發怒要動崔琰,皇帝身邊猶有理智的大臣也會攔下來。而這樣一來,崔琰的名聲就更大了。
所以說,崔琰這舉動,看似出格又無私,其實安全又功利。
只可惜,劉協不是一般的皇帝。
劉協太清楚,按照目前的格局發展下去,會是怎樣的天下。真實歷史上,清河崔氏在南北朝時達到極盛,所謂“門榜盛於天下,鼎族冠於海內”,到唐朝的時候,崔氏一共出了二十七位宰相,被列為天下第一門第,比李唐皇室還要尊貴。清河大房所出的崔儦,更是在自己門前題字,說不曾讀過五千卷書的人,就不要進他這間屋子。
尋常人看來,誰能不艷羨讚嘆,道一聲魏晉風流,嘆一句士庶之別。後世小說家,男的想做魏晉名士,女的則想與名士談情說愛。
可誰又曾想過,所謂的魏晉風流,士庶之別底下,作為背景板的那幾千萬民眾的血淚。
劉協盯著崔琰,他可是太清楚這是什麽人了。世人看他們,看到他們的才學,看到他們的風度,看到他們的正統。
可劉協太清楚了,這全都是狗屁!
這些所謂的“士大夫”,所謂的大族名士,他們心裏沒有國,眼裏沒有民,嘴上說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私下卻左右下註,不管是新朝還是舊朝,只要他們家族的利益能夠得以保全,其它什麽都無所謂——為百姓發聲,不過是他們博取名聲的途徑,你真要他與民眾同食同宿,他就要告訴你愚民多麽難以冥頑不靈了。便如崔琰,若不是早與荀彧通信,如何能得到荀彧的引薦,在今日出現在皇帝面前;若不是借著諫言袁紹,博得了名聲,又怎麽會得到荀彧青睞?這就是“名士”的套路。
大族名士沒有國家,他們的忠誠只奉獻給自己的家族。
袁紹勢大,那就投靠袁紹。袁紹倒了,那就歸附漢室。都沒有關系,反正不管誰做皇帝,都必須與他們合作——他們有這樣的自信。因為確信自己有退路,所以他們也從不會搏命鬥爭。
他們的命太過金貴了。
皇帝凝視崔琰的時間有些久了,久到底下等待的諸人都開始不安。
底下荀彧、陳琳、沮授、馮芳與韓禮,都小心翼翼來回覷視,想要弄明白皇帝的反應,但都不敢擅自開口。、
在場唯二敢開口的,一人是荀彧,一人是曹昂。
曹昂了解皇帝,所以並不急著開口破局。
而荀彧因為是自己引薦的崔琰,難免要擔些責任,出列開口道:“陛下,季珪(崔琰字)的意思是說……”
劉協擺手止住荀彧的話,仍是盯著崔琰。
崔琰直到此時,仍是神色自若。他又生得體格健碩,這麽一看倒真有幾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氣度。
劉協和緩道:“季珪,好字。你祖上是西漢崔業?”
崔琰答道:“臣乃崔業八世孫崔密次子。”
“這麽說來,你上面還有位哥哥?”
“是,臣長兄崔霸,在清河郡耕讀,不曾在外為官。”
一問一答之間,堂上氣氛緩和下來。
劉協起身下階,踱步於諸人身邊,慢悠悠道:“朕有一事不解,還請季珪教朕。”
“不敢。”崔琰面色不變,道:“陛下請講。”
眾人都松了口氣,以為皇帝是認可崔琰的才能,包容了這位名士,要問計行事了。
沮授暗暗看了崔琰一眼,心道,這人行事險是險了些,獲益卻也豐厚。
劉協不管眾人所想,仍是慢悠悠道:“當初在洛陽,袁紹與大將軍何進算得上是盟友。彼時何進已經控制住了宮中形勢,就算不鏟除宦官,外戚也依然占了上風。袁紹為何非要將宦官斬盡殺絕呢?”
眾人沒想到是這麽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話題,都看向崔琰,以為是皇帝考校崔琰,要看崔琰如何作答。
崔琰也是微微有些意外,定一定神,從容道:“宦官亂政,兩次黨錮之禍,當能看得分明。斬草除根,理所當然。”
“那照你這麽說來,袁紹是好心了?”劉協緩緩問道。
袁紹公然反叛,怎麽能說是好心呢?
就算崔琰再想表現倨傲,也不能在這種根本性問題上犯錯誤,忙又道:“人心易變,袁氏十年前忠心,十年後叛亂,大將軍何進也難以預料。”
“哦?袁紹青年時就交結群雄,朕看他是早有異心。若洛陽不亂,天下不亂,如何顯得出他來?”劉協冷聲道,唇邊掛著淡淡的諷笑,“他是天然的野心家,早就不甘於從前的地位。”從前袁家的聲望,都已經無法滿足袁紹的野心,他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登上那至高的皇位。
袁紹反叛,身首異處,在座諸人,除非是瘋了,才會為袁紹辯解。
崔琰也不敢再開口。
一片靜默中,劉協淡聲問道:“清河崔氏,比之汝南袁氏,如何?”
也有對皇位的覬覦嗎?
這一問中的惡意叫人不敢直面。
崔琰垂首道:“袁氏四世三公,臣等如何能與之相比。”
劉協哼笑一聲,道:“袁氏四世三公,聲播海內;清河崔氏之於冀州,不恰如袁氏之於天下?”
崔琰有些撐不住了,下意識看向荀彧,聲氣弱下去,低聲道:“臣一族忠於陛下,絕無二心。”
“是麽?”劉協似信非信,一個前幾日還在袁軍中做騎都尉的人,如今對著他說絕無二心,這是在過家家嗎?但是大戰過後,最要緊的就是安撫降將與昔日“敵占區”百姓之心,是以劉協只能以此敲打崔琰,卻不能抓住不放。
因此劉協睨了一眼彎下腰去的崔琰,見他發際冒汗,也就不再痛打落水狗,眸光一轉,問曹昂道:“朕方才說到哪兒了?”
曹昂接到皇帝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陛下才說到冀州青壯有三十七萬之數……”
這一次崔琰便如鋸了嘴的葫蘆,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了。
劉協轉身向上首走去,仿佛剛才那一場小小的風波根本沒有發生過一般,平淡而又從容道:“冀州青壯有三十七萬,人口近四百萬,六十多萬戶。這相當於半個國家,處理不可不小心。朕今日召見你們幾人,也是想聽一聽你們這些‘當地人’的意見。如今最要緊的事情是兩樁,一是減輕田租賦稅,二是抑制土地兼並……諸君有何高見?”他目光掃過,只見崔琰垂首站在荀彧身後,乖巧得仿佛一只打盹的鵪鶉。
恰好曹昂也從崔琰身上收回目光來,與皇帝隔空一望,都看到對方眼中的笑意。
作者有話要說:晚安,明天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