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86章 滄海橫流,玉石同碎(一)

關燈
(壹)

日月在天, 姝者在室。

人間樂至此極矣。若說還有什麽憂思,大抵是時光倏忽如電,不知這般神仙日子能持續到幾時。

謝安對銅鏡審視一番, 隨後移開目光,伸手推窗。庭院裏桂花簌簌落下, 其間穿插著蒼勁的弓弦撥動聲。他循著聲音尋找, 見到心中人手握加木弓在廊下, 一邊信步行走, 一邊憑空引弓。

箭術自魏晉以來更加流行, 不僅邊關男女老幼皆習射,京城王侯多有競射之會。

他知道她每日習慣射滿六十支箭,山陰官舍與他在上虞的莊園都為她設了特制的射堂, 靶標物有死有活,時常更換。也試過上手把玩她常用的幾把弓,桑柘長弓最難拉, 筋角弓次之, 稍弓可以輕松拉滿, 只是連射三十支以上會指臂酸痛。她當時從旁觀察,認為是未入門徑, 施力運勁不得法的緣故, 轉送了他一張青銅弩機,尺寸與稍弓相仿, 裝入鐵鏃短矢, 可連發十支, 力穿百步。

對生手而言, 弩機容易習練, 準頭高, 射程遠。對神箭手而言,原本精巧絕倫的弩機就顯得格外笨重愚蠢。

有次去獵場,謝安看她演示左右馳射。

在顛簸的馬背上端著沈重的弩機瞄準對手臂是極大的負擔,跑一輪大約能射出二十箭,再多準頭會降低,需要休息恢覆。換成弓以後,她可以攜帶三張不同射程的弓裝入馬背上的側袋備用,視情況更換交替,馳馬期間左右開弓,箭矢混用,跑一輪大約能射五十支,箭無虛發,猶有餘力。

兩人選作度假的這座莊園是她培育良果良種的試驗田,院落樸素狹小,縈回曲折,不是試射之所。此時她漫步游廊,只引弓,不捏箭,神色姿態中自有一種天成氣機,令人相信驚弓之鳥的故事並非捏造。

或許是感覺到他的視線,她突然擡頭往他的方向瞟來,引空弦的右手已從箭筩中拈出一支搭上弓側。

謝安心頭一跳,接著就見她眨了眨眼,翹起朱唇綻放笑容。剎那間春回天地,眼前如見滿院繁花盛開。

他被感染著也彎起唇角,信手撥動窗臺下的素琴試了試音色,彈起一首江南小調。庭院裏的弓弦聲停頓稍許,改變節奏,每一聲都響在他撥動宮音之時,錚錚淙淙,融合成更富有意韻的樂聲。

“識君經年,聞君撫琴卻屬首次。”

曲至尾聲,她收起武具拾級而上,如往日習慣返回屋室,方才推弓拉弦的玉手褪去手衣骨韘,露出瑩潤的本色。她一邊在婢女的服侍下浣手揾頸,一邊笑盈盈看他,漆黑的靈眸裏泛著幾絲好奇。

謝安看了看手底的素琴,不由也是一笑。這張琴是閣樓裏本有的陳設,按弦生澀,連音準都是他現調的,放平時根本入不得他的眼。然而真到興致來了,即使樂器簡陋,又怎麽會敗壞愉快的心情?

有琴用琴,無琴用歌,無歌用吟嘯。此心會處,重在相得。

迎著她比秋水更明凈的眼波,藏在心底多年的褶皺突然被撫平,他聽到自己的聲音平和展暢,一如秋天的湖面:“敝帚雖自珍,恐有擾清聽。小王公子往日聽慣了仙樂綸音,我既不是此道國手,私心想在公子面前藏拙,故而一直克制不碰。”

她的眼睛微微睜大,聲音裏透出不可思議:“百類千家,各有可取。況且又豈有人能事事爭先?”

謝安點點頭,順著她的話附和,神色十分悅服:“如今想來,此前芥蒂甚是可笑。夫人□□若神,早悟此理,安不如遠甚。”

有默契是一回事,有秘密是另一回事。

他自然不會告訴她,他過去心高氣傲,只願意將自己最擅長的一面展示在她面前,琴技比不上她交往過的那些貴人名士,索性不彈給她聽,不給她和那些人比較的機會。

現在情深意篤,以往那些芥蒂隨之消解。

人生短促,芳華易逝,浪費行樂的時間留下遺憾,只會讓日後追悔莫及。

想到院落裏另外一人,謝安忽然來了主意:“府君對荀小郎君之事有何安排?”

王瑯擡頭看他一眼,面上情緒收斂:“如君先前所言,請會稽王居中斡旋,長公主那裏我親自去。”

謝安道:“有位更合適的人選。”

他牽起她的手,向上攤平展開,用指尖在她掌心寫了一個庾字。她手掌顫了顫,倏地收起,沈默一會兒方道:“若能得他出面,自然遠勝會稽王,只是立場相左,難如登天。”

謝安展顏一笑:“若非立場相左,勢同水火,誰又有面子能勞動他日夜奔走?假使府君信任,可予我幾日,由我來辦。”

有晉一朝,門第森嚴。陶侃深恨庾亮,卻對庾亮窮途末路下的主動結交受寵若驚;陸玩心裏不認同王導的意見,當著王導的面一個字反駁也說不出來。

謝安知道她最大的弱點是身為女子,招徠到的多是寒素之人,連到庾家登門遞名刺的資格都沒有,更別提游說庾氏兄弟。想要觸達朝臣,主要仰賴丞相府借力,一旦與丞相府產生分歧,便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境,只能自己去拜會諸侯王。謝安卻沒她的顧慮,也不認為帝舅有多高貴。

所謂政敵,自是要千方百計阻撓對方想做之事。把握住這種心態,即使是庾亮、庾冰這樣高高在上的貴人,也有被利用的機會。

“府君還有疑慮?”

因她久久不回答,謝安再次主動開口,心想若她擔心風險太高,不如會稽王穩妥,那便為她說得細些,荀羨那裏也可由他出面來談。游說不比其他,事前定計再多,臨場未必能發揮出十分之一,他會盡可能多地考慮庾冰會有的反應,每一條都說給她聽太麻煩也太瑣碎,還需要預先挑揀一番。

正忖度間,便聽她道:“不,疑慮稱不上,只是……”

她按了按額角,目光覆雜:“君向來不喜此道,我亦不願勉強。”

腦內預想的回答於一瞬全部休止,謝安怔了怔,慢半拍垂下睫羽:“一時與長遠,我自有計較。”

她似是想說什麽,又忍住,最後終於釋然,伸手輕輕撫上他泛紅的臉頰,微笑道:“鐘情之人,為情所累。君既與人同樂,終不免與人同憂。此事便托付予君,要我如何配合,悉聽安排。”

(貳)

鹹康二年二月,尚書右仆射王彬去世,享年五十九歲,瑯邪王氏對尚書臺的掌控力驟然下降。坐鎮武昌的庾亮抓住時機,借軍用稅米空懸五十餘萬斛事件,上疏要求尚書諸曹以下全部免官[1],樹立自己在內臺的威信,安插親信人手。

此事被朝野上下視為暴風雨來臨的前奏。

王導這年六十歲,纏綿病榻已有多年,軍事上最倚仗的方伯郗鑒也有六十七歲,在普遍短命的晉人中都屬於高壽。而庾家這一代中,庾亮四十七歲,庾冰四十歲,庾翼三十一歲,稱得上青春正盛。

瑯邪王氏的衰落與潁川庾氏的崛起,看起來似乎都勢不可擋,唯一留有懸念的是當軸門閥的地位能否在兩家之間平穩轉移,政治清洗的力度又有多大。

“去接一下山山,別走錯了。”

王彬對自己的葬禮並沒有留下特別遺囑,王家於是遵循當時習俗,停棺三日設旌旐招魂,占蔔適合下葬的吉日,請人撰寫祭文,接待得到通知來吊唁的朝賢與親朋故舊,第四日由親人扶棺跟隨靈車至墓地,再回殯所反哭[2]。

山陰離建康水程一千三百五十五裏,江州郡治離建康水程一千四百,荊州則遠得多,水程三千三百八十。

因此,王彬的子侄王興之、王羲之、王胡之雖然關系更親近,但因為在荊州任官,到的相對晚。王允之、王瑯兄妹與王彬關系較疏遠,但治所離得近,到的相對早。王瑯又比王允之早到半日,門房遠遠望見她的車駕,先進去稟告,王導便叮囑自己最愛重的長子去接人——王彬死後,王瑯已是王家僅次於王導、王允之兩人的高官,即使作為族人上門吊唁,也不宜引到女眷區。這事王彬家根本拿不了主意,王導主動發話,負責主持喪事的王彬長子王彭之反倒松了一口氣。

王悅應承下來,神色如以往溫潤寧靜,心緒卻有些飄忽。

他還記得那年她入建康,自己去方山渡口接她,在她的堅持下,兩人一同去了她長兄王晏之的墓地。後來她回建康,又是戰火稍停便解職回來為父母居廬守喪。這麽些年來,他參加喪禮的次數多得令他逐漸麻木,然而牽涉到她,胸口總會泛起一種格外尖銳的疼痛,就像看到烈日置於雪中,有種怪異的不協調。

“長豫兄長。”

兩家在荀羨逃婚事件中立場相左,生出一些芥蒂,再次見面又仿佛回到從前。王悅不自覺揚起嘴角,看她自己掀開車簾,一躍而下,單衣箭袖的英姿昭昭俊朗,驅散春寒。

陪她來吊唁的謝安更符合晉人審美,披氅衣慢半步從容下車,向他行禮致意:“世子。”

王悅與他只見過三面,與王瑯一道登門則是第一次,壓住心裏的想法微笑道:“自家人何必見外,隨山山叫我長豫便是。”

他本來有些話要對王瑯說,如今多了一人,性格裏的謹慎周密發作,只略略說起王彬家中情況,以及這幾日來了哪些賓客。快到殯所,婢女上前來請兩人更換喪服,他止住腳步,囑咐婢女一句,留在門口等候。

王彬的父親王正與王舒的父親王會是親兄弟,王彬與王舒是堂兄弟,往下到了王瑯這一代,關系又隔了一層,但仍在五服之內。按喪俗,王允之和王悅一樣,都服小功,喪期五個月。

王瑯的情況比較特殊,她成婚時沒有按儒家名教那一套理論正過名分,王家不肯承認她出嫁,謝家也不肯承認謝安入贅,兩家各執一詞,求同存異。於是王悅代替王彬家人拿了主意,讓婢女取小功喪服給王瑯,取緦麻喪服給謝安。

王瑯服小功,意味著她和未出嫁女一樣,仍是王家人。謝安服緦麻,意味著他陪妻子服喪,並非王家人。

如果真能做到“越名教而任自然”,那麽應該和竹林名士一樣,不計較外在的形式,只註重本心。現在這般處置,可以說既不合名教,也談不上自然,只是在兩者之間取了一個模糊的折衷點。

有人對這種模糊譏諷抵制,也有人在這種模糊中如魚得水。

而王悅相信,後者不僅比前者更能適應這個時代,而且能孕育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結出瑰麗燦爛的果實。這便是他先於王導,先於王允之,甚至先於王瑯自己傾註心力啟發她,幫助她的原因。

縱使他身在塵網,心陷淤泥,若能得見傾世之花盛開,光華遍照山河,活著,也將不再那麽痛苦。

作者有話說:

[1]事見晉書成帝紀與食貨志,書局校對版認為被免官的尚書是吏部尚書謝裒(謝安父),原文訛誤作謝褒/褚裒。然而與諸葛恢、顧和等傳記中的記載矛盾,司馬光做資治通鑒亦不錄此節,綜合比對取《晉令輯存》版本,即“尚書諸曹以下,免官”。

前文寫謝裒鹹康年間已官至吏部尚書,然而仔細研究時人履歷,謝裒彼時資歷、聲望都不足以升遷吏部尚書。詳細考證過程比較繁瑣這裏就不放了,簡要記錄下結論(不一定對):

東晉事歸內臺,主政必錄尚書事,可以認為錄尚書事=宰相。臺內尚書令>尚書仆射>吏部尚書>其他尚書。九卿中僅太常、廷尉有存在感,仍歸尚書管。

永嘉流人名稱謝裒歷侍中、吏部尚書、吳國內史,懷疑是將謝安的履歷訛誤給謝裒,晉書則只言其官至太常卿,甚至略去吏部尚書事。《世說新語》有謝尚吊唁事,記其墓為尚書墓,應該是按當時習慣,取人生前最高官職。

[2]魏晉多戰亂,喪葬禮儀因時、因人而異,不少人專門留遺囑說明自己葬禮的削減程度。此處基於大唐開元禮中的葬儀挑選了《晉書·王祥傳》等材料中有提及的流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