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87章 滄海橫流,玉石同碎(二)

關燈
(叁)

死生亦大矣。

這是王羲之五十歲在蘭亭與謝安等友人舉行集會時的感慨。

王瑯按禮節吊唁完從叔, 又到後院陪從姊丹虎說了會話,情緒總體還算穩定,然而看到在門外等她的王悅, 想起他原本的壽限應該就在這兩年,胸口不由有些發悶。

她的長兄晏之新婚不久便在蘇峻之亂中過世, 次兄允之、丞相家的王悅、王恬, 在原本的歷史中都不可能活過四十歲——那不符合當軸權力傳遞的規律。

王羲之得以在蘭亭集後又八年方離世, 那是因為他徹底遠離王庾之爭, 躲到會稽培養子女潛心書法, 這才有了永和九年的那場盛會。

死亡是人生大事,如何能不感到悲痛?

譬如王悅,他活得很累, 王瑯也能看出他溫和面目下隱藏的苦痛,但要說將死亡視為解脫,自己主動放棄, 那又為時過早。

“長豫兄長。”

“嗯?”

“左仆射臨終前可有遺言?”[1]

這話本該在殯所問王彬的長子王彭之, 不過王瑯和他接觸不多, 也怕有自己不知道的忌諱,便還是問王悅。

“從叔上月末染了風寒, 咽喉腫澀, 甚難言語,後事此前已交代過, 不起墳, 不立碑, 與原配合葬, 皆依其言。”

白幡在風中飄動, 身後細碎的泣聲也混在風裏。

王悅臉上帶著淡淡的戚容, 風一吹,又仿佛是環境帶來的錯覺,仍如往日溫和寧靜。

王瑯側目凝睇他神色,過一會兒收回目光,言如敲金擊玉:“曾祖享年七十有三,太保八十五,安豐七十二,先父與左仆射卻都未邁入耳順,個中差異,思來令人遺恨。”

王悅苦笑:“曾祖與太保善自頤養,安豐……”他輕輕吸了口氣,又緩緩吐出,“安豐清明曉悟,任情無傷,自是第一等風流開悟,旁人哪得學。”

渡江諸王都是王覽一支的後代,太保是王覽的哥哥王祥,安豐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

王祥、王覽兄弟在魏晉禪代之際享高齡壽終,王戎身處八王之亂漩渦中心,七十一歲遭遇亂兵,親接鋒刃尤談笑自若,與親人賓客歡娛永日,比前兩者更為出眾。

大體而言,王家對養生有一套自己的觀點。孝友、寬恕、戒酒、遠色、禁賭都作為家訓代代相傳,可惜時局日壞,朝不保夕,使人逐漸傾向於放浪形骸,顧不得那許多。

王導自己能夠遵守祖訓,卻從不約束其他族人效仿,便是他深通人性,知道太沈重的痛苦足以將人壓垮,強行約束反而會導致情況更壞,不得不飲鴆止渴。

在他這一代,兵亂、政變、離散、疾疫,年過十六卻在三四十歲英年折損的人數幾乎過半,壽命超過六十的更是僅有王導一人。

再往下是王庾政鬥白熱化的年代,史書裏只言片語隱晦不詳,王瑯全無印象,想必雙方交鋒多在暗處,她這兩位兄長首當其沖。[2]

以前忽略不想,是因為王悅與王允之都是絕頂聰明人,行事周密謹慎,有沒有她提醒都已周全到極致。倘若真有陰謀,反倒是她自己身邊龍蛇混雜,更容易出事。況且三人各有駐所,事又遙遠不可測,多思無益。

如今危險迫近,局勢漸明,她心裏有了成算,也有意借這次機會於內部取得共識,順著王悅的話回道:“安豐天姿超然,學他保身卻沒有他的本事,就像盲人行走在懸崖邊,本也不值得效法。”

王氏聚族居住,屋宇相連,幾人說話間已走到王彬家門口,往右是丞相府,往左是王瑯家。

她停了停,沒有繼續,而是截斷話題道:“我阿兄莫約明晚到建康,長豫兄長後日可有餘暇?我來招待兄長。”

王悅低頭微笑:“我自無不可,倒要山山應允我時間。家母年事已高,不宜操勞傷心,早盼著山山攜佳婿上門,眼下若無它事,不如便陪家母說些閑話。”

王瑯略感訝異,轉頭看了眼謝安,抿抿嘴唇:“只恐打擾從伯母休息。”

王悅搖搖頭,舉步回丞相府:“小敘一陣並無妨礙,家母必然高興。”

烏衣巷原為孫吳禁軍軍營,自南桁一路延伸至青溪渡口,丞相府占地最廣,王悅沿荷塘行廊繞開前堂掾屬辦公處,邊走邊道:“方才山山說淵猷明晚方至,我卻以為他至多明日午間便能入城。”

王瑯微微一怔:“為何?”

王悅不答,看向謝安:“安石以為如何?”

謝安在看荷塘裏的枯枝,慢半拍才對上王悅視線,神色輕松:“琳瑯顧念兄長,故言晚至,二兄亦念其妹,自不肯浪費一宿於建康。”

王瑯與王彬家交往很少,他更談不上傷感。只是旁人裝也會裝出悲傷沈痛,他卻完全不裝,進丞相府也毫不緊張,思維輕盈敏捷,尤勝往常。

王瑯對人不如對事敏感,經王悅提點才意識到他的異於常人,不過他的邏輯無法說服她:“路途遙遠,舟車不可控,哪能皆如人意,我不過說個約數。”

被反駁的謝安笑了笑,態度隨和:“那便賭二兄明日何時入城,我押世子。”

王瑯睨他一眼:“我逢賭必贏,但我自然希望阿兄越早到越好,不能與卿賭。”

(肆)

北行入建康,經南籬門,過長幹裏,見淮水清清,槐柳依依。沿岸飛甍舛互,館宇崇麗,自孫吳始便為高門鼎貴所樂居,幾經戰火蔓延毀傷,很快又恢覆繁華。

此刻眼前的內城門無疑是新近修葺,遒勁的“朱雀門”三字丹紅鮮艷,不見風霜痕跡。一座泊船連接成的壯闊浮橋橫亙水面,架通南北,將城池按中軸線分成兩半。

以王允之的眼力識見,不難看出浮橋采用杜預法連接,船組可升可降,開合靈活,同時兼顧平穩,迎著春風吹升的汛流也不動如山。

橋上車馬熙熙,行人攘攘,匯聚成另一種洪流,與橋下的水流隔空交錯。

南津桁以前有這麽多人嗎?

王允之在巷口出了會神,便被熟悉的聲音喚回註意。

“阿兄!”

他轉過頭,看到一年未見的幺妹向自己招手。

身體的反應比頭腦的反應更快,他下意識牽起唇角,由身到心都是一松。待看清幺妹周遭,他倏又變了臉色,敦促道:“上來說話。”

二千石的高官,多少人矚目。她卻越來越膽大妄為,不帶侍從車馬就敢出門。

王允之幾乎能聽到自己心臟鼓動的聲響,擡手一抹將兩側望窗關上,隔絕耳目。

細竹絲與氈布編織的門簾快速卷起,輕盈落下,未及出口的訓斥被妹妹不假思索的安排堵了回去。

“坐我這邊。”

他眼看著妹妹重新揭起車簾,伸手讓車外人握住,隨後微一施力,將人引到她身邊坐下。

車內的光線原本隨門簾垂落而黯淡,又因一對璧人的加入而生出光輝。

王允之轉了轉小案上的杯子,不言語。

“阿兄。”

車廂本為一人坐臥設計,如今塞入三人,並排而坐的新婚夫婦膝蓋挨著膝蓋,被迫拘束,謝安臉上卻沒有任何局促,如常微笑著向他問候。

王瑯更習慣了輕車簡從,舉止毫不受限,傾身牽牽他衣袖:“我聽長豫說陛下準了七日喪假,算算時日阿兄也該到了。近來晝暖夜寒,城西劃了專門的疫區,家中僥幸尚無人感染,我讓人燒了蘭湯炭火,阿兄先去洗乏,再用些吃食。”

她語速快,說完又順手在兄長肩頸按捏兩下,蹙起秀眉:“枯水期行船不易,阿兄這幾日都沒睡好罷?”

王允之拍落她的手:“小王府君輕率至此,我如何能睡得好。”

他仍對妹妹出行不帶侍從耿耿於懷,又瞥向謝安:“安石也陪著她胡鬧。”

謝安掃了眼妻子的手背,白皙勝玉的肌膚上連一絲紅痕都無,他心裏明亮如鏡,表面上並不戳穿,點點頭附和道:“琳瑯合該聽聽阿兄教誨。”

言下之意是我很讚同你的意見,但你妹妹不聽我的,我也不知道她肯不肯聽你的。

王瑯自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粗衣素服,本不打眼,隨從多了反而不便。”簡略解釋完便緊接道:“我與安石早到一日,已去從叔家吊唁過,那邊賓客多,天也晚了,阿兄不妨明日再去。”

作者有話說:

[1]按王彬子女墓志,王彬卒官尚書左仆射,並非《晉書》記載的尚書右仆射。考慮到墓志撰寫時間與王彬去世僅隔幾年,不應當有謬誤,故而認為墓志說法更可靠,上章寫右仆射是寫錯了。

至於左右仆射的區別,參考這段記載:晉江左後有時置,有時不置,有時只置一仆射,稱尚書仆射,有時兩置,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則左仆射主令事。

[2]晉成帝(22),晉康帝(23),晉穆帝(19),晉哀帝(25)。四帝相繼二十上下駕崩,僅哀帝死因明確記載為丹藥服食過量中毒,其餘未知。

王導諸子,王悅生年未知,先於父母早逝。次子王恬(35),三子王洽(36),四子生卒不詳,記早逝,按官職推斷應不滿三十。僅五子王劭、六子王薈壽數超過四十。

庾亮(52),北伐遇挫憂悶去世。庾冰(49),病篤一年後病逝。庾懌(49),毒殺王允之事敗後自殺。庾翼(41),“疽發背”。庾氏兄弟共五人,除一人生卒不詳,其餘四人卒年分別為庾亮340,庾懌342,庾冰344,庾翼345。五年內相繼身亡,當時政治鬥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王允之(40),死因未知。

謝尚(50),病篤一年後病逝。

殷浩(54),兵敗兩年後病逝。

謝萬(42),兵敗兩年後病逝。

到王導五世孫王儉,年僅三十八,上書便自稱“盛年已老,孫孺巾冠”,與其說是謙辭,倒不如說高門士族壽命不長已成為王謝子弟的共識。而王儉本人也確實三十八歲就得疾病突然身亡。

消息傳到宮中,齊武帝說他“年德富盛,志用方隆”,這種壽命觀才是大眾的壽命觀,即民間正常男子壽命應該有六十,四十正值壯年,王謝以四十為壽終的觀念是六朝特異產物。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