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南北之變(二)
關燈
小
中
大
隨著相處日久, 談笑凈胡沙的歷史印象逐漸被身邊人取代。王瑯不止一次親身感受過謝安的勝負欲,知道他尋常閑話或道寒溫,或暢玄言, 如清風拂人心,如珠璣潤人目, 風流揮灑間自然博得世人好感。然而水無常形, 當他不再選擇隱忍, 那掀起的波瀾必然是不傾覆什麽不肯罷休的。
荀羨身上的少年銳氣可貴, 盡管不做駙馬偏離了王瑯原先對他的期望, 讓她一時舉棋不定,但經過謝安這一刺激,她立刻認清了自己不想要的結果, 當即做出決斷。
荀羨本非桓溫那樣的梟雄,真要尚了公主,長此違心矯情, 這把本可殺賊的利刃也會鈍了。
既然他不做駙馬, 甚至與皇室因此隔閡, 王瑯就得磨礪他的鋒刃,讓他變得更快、更利, 從而抵消帝婿身份的護持, 重新取得立足亂世的資本,也和她的聯系更加緊密。
她會讓他明白, 自己才是唯一能讓他舒心展意、竭盡才用之人。
如此一來, 她就不能讓自己未來的霜刃在家門裏先磕碰了。
“願聞高見。”
只見荀羨眉梢微揚, 收住談興, 目光在謝安與王瑯臉上分別一瞟, 略帶警惕地反問。
畢竟是經歷過城破的亂世人, 即使年少也不缺敏感,只是表現上尚有突兀,落了形跡,讓人將他的防備看在眼裏,無形中豎起藩籬。
若在外交場上比喻,便是能抗強秦的藺相如,而非讓敵我皆以為善己的張良。
王瑯心裏評判,同時將手從謝安袖底收回,在他下意識回望過來的一眼裏回了一個笑容。
是的。
自從定下決斷,那種如日之耀的明麗神敏又重新回到她身上。
無需事事料定,無論謝安想說什麽,現在她要讓謝安配合她的行動,那就先安他的心。
“是,我也想聽聽安石的高見。”
她笑吟吟接話,將發言的舞臺全權移交給謝安,目光也完全投註到謝安身上。
這番做派下,不僅荀羨微微一怔,連謝安也頓住目光,停了一息才轉動手裏的扇柄,答道:“力不能食,才不見用,德不為重,蔔失其身,此皆背離常理,謂之不遇。”
有力氣的人得不到食物,有才幹的人得不到工作,有德行的人得不到尊重,擅長占蔔的人保不住性命。
這些違背常理的情況之所以出現,不是這些人自身比同輩差在哪裏,而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時機。
言下之意是曹操英武雄略,非司馬炎能夠比擬,但司馬炎所處的環境之優越,也非曹操所能比擬。
這種放在其他朝代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在魏晉士人間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共識。
譬如司馬昭向賈充感慨阿鬥沒心沒肺,賈充就沒有順著他落井下石,反而指出“要不是阿鬥這麽差勁,殿下您憑什麽滅亡蜀漢?”[1]
謝靈運評價統一全國的晉武帝司馬炎:“只是個中人之姿的君主,正趕上孫皓暴虐作亂,老天送了一份大功勞給他。”[2]
荀羨擡頭瞟他一眼,不以為然:“能成大事者,正在把握時遇。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相比事後總結,永遠是事先預測的能力更為寶貴,荀羨爭的便是這對時機的判斷。
卻見謝安不急不緩地搖了搖扇子,問道:“昔荀令君執掌樞機積年,門庭顯耀至今,未曾斷絕。令則為荀令君六世孫,可知前朝關中胡戶幾何?漢戶幾何?”
說完,他並未看荀羨,而是將視線對上王瑯,將未盡之問拋給她。
王瑯沒料到他會從這個角度切入,但對他的問題卻很清楚,當即蹙了蹙眉,沒等荀羨回答,自己接道:“南北不通消息已久,土斷半不可信。我觀吳地近二十年黃、白籍戶數變化,大抵做過一些推斷,情況恐難樂觀。”
三國受戰爭與疫病影響,漢民銳減,到了西晉太康之治時期依然遠未恢覆到漢末水平。
荀家說是舊族,可能留有些曹魏時期的筆記,對西晉的情況卻沒機會知曉傳承,所以這一問實際是問給王瑯聽的。
當世之中,論起對這些數字的了解,誰也比不上她。原因在於她為王導做過一段時間幕僚,自家多年任地方刺史,既有機會留心關註,又有機會根據實際情況修正現代知識建立的人口模型。
由於結論太過觸目驚心,她一直未透露給任何人知曉,謝安能察覺此事是他作為一流政治家敏銳天賦所致,但實際數字他也根本想象不到。
王瑯深深吸了一口氣,以平靜語氣道:“戰爭、疫病、賦稅、徭役,息息相關,皆害民生。‘招撫五胡’遂為國策,魏為肇始,晉因襲之。齊萬年作亂後,江統作《徙戎論》,蓋言此事,而惠帝不能改。”
漢人這一概念,基本上萌芽於晉朝。
晉人自稱為晉人、中國人、華人,胡人稱其為晉人,晉亡後逐漸統稱漢人,與南人北人的地域之分不同。[3]
由於中原地區常年戰亂疫病,人口太少,從曹魏到西晉都在遷徙邊境胡人入關,與原先的漢民共同居住,充實中原人口。
民族不同,風俗不同,其中又夾雜著戰爭制造的仇恨,需要漫長的時間與極高的治理能力彌合矛盾。
魏晉統治者並非不知道這些難處,只是人口壓力擺在那裏,類似劫掠人口的形式強行補充反而是綜合評價下成本最低的道路,便是飲鴆止渴,也只能先喝了。
於是,即使在衣冠南渡之前,北方地區,尤其是關中部分地區的胡漢比例已經到了非常誇張的數字,誰是少數民族都說不準。
江統建議將胡人遷回胡地,看似先見之明,其實沒觸及根本矛盾,不僅純屬空想,反而加速災禍,唐朝人修史書回顧這段歷史時便看得十分清楚。
王瑯停了停,又道:“此事中還有一事,便為華夷通婚之後,所育子女屬華屬夷。”
這一節連謝安也未想過,擡起眼簾看她。
荀羨問:“莫非胡俗以子隨母?”說完,又自己搖搖頭否定,“文姬之事與中華同。”
王瑯輕輕搖頭:“征人遠家,子女為母撫育,往往親近母族。”
她不好舉北魏馮太後與孝文帝的例子,便說了個在雍州聽到的事例,向兩人大概介紹了胡漢雜居處的覆雜情形。
胡漢民俗不同,互不通婚,生育混血的多與戰爭擄掠相關,女方地位極低。也有少量胡主中原以後,兩族大姓之間的嫁娶,典型例證為晉惠帝皇後羊獻容被匈奴劉曜強占,再納為皇後,育有三子。
甚至在現代,由於加分政策,許多家庭更願意選擇讓孩子入少數民族,這便是現實的覆雜性所在。
謝安註意到了北方人口結構的變化,證明他已經意識到北方矛盾核心的重大變化。
相比東漢乃至三國時代,戰爭只是收覆中原的第一步,處理不好多民族問題,打了多少都要吐回去,甚至還不如固守江東。
時代變了。
作者有話說:
[1]《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2]謝靈運《上書勸伐河北》:晉武中主耳,值孫晧虐亂,天祚其德,亦由鉅平奉策,荀、賈折謀,故能業崇當年,區宇一統。
[3]謝靈運《辨宗論·問答附》: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
直到唐朝也自稱華人、唐人,元朝才大面積使用漢人稱謂。感謝在2022-05-19 23:21:39~2022-08-29 15:37:0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荀羨身上的少年銳氣可貴, 盡管不做駙馬偏離了王瑯原先對他的期望, 讓她一時舉棋不定,但經過謝安這一刺激,她立刻認清了自己不想要的結果, 當即做出決斷。
荀羨本非桓溫那樣的梟雄,真要尚了公主,長此違心矯情, 這把本可殺賊的利刃也會鈍了。
既然他不做駙馬, 甚至與皇室因此隔閡, 王瑯就得磨礪他的鋒刃,讓他變得更快、更利, 從而抵消帝婿身份的護持, 重新取得立足亂世的資本,也和她的聯系更加緊密。
她會讓他明白, 自己才是唯一能讓他舒心展意、竭盡才用之人。
如此一來, 她就不能讓自己未來的霜刃在家門裏先磕碰了。
“願聞高見。”
只見荀羨眉梢微揚, 收住談興, 目光在謝安與王瑯臉上分別一瞟, 略帶警惕地反問。
畢竟是經歷過城破的亂世人, 即使年少也不缺敏感,只是表現上尚有突兀,落了形跡,讓人將他的防備看在眼裏,無形中豎起藩籬。
若在外交場上比喻,便是能抗強秦的藺相如,而非讓敵我皆以為善己的張良。
王瑯心裏評判,同時將手從謝安袖底收回,在他下意識回望過來的一眼裏回了一個笑容。
是的。
自從定下決斷,那種如日之耀的明麗神敏又重新回到她身上。
無需事事料定,無論謝安想說什麽,現在她要讓謝安配合她的行動,那就先安他的心。
“是,我也想聽聽安石的高見。”
她笑吟吟接話,將發言的舞臺全權移交給謝安,目光也完全投註到謝安身上。
這番做派下,不僅荀羨微微一怔,連謝安也頓住目光,停了一息才轉動手裏的扇柄,答道:“力不能食,才不見用,德不為重,蔔失其身,此皆背離常理,謂之不遇。”
有力氣的人得不到食物,有才幹的人得不到工作,有德行的人得不到尊重,擅長占蔔的人保不住性命。
這些違背常理的情況之所以出現,不是這些人自身比同輩差在哪裏,而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時機。
言下之意是曹操英武雄略,非司馬炎能夠比擬,但司馬炎所處的環境之優越,也非曹操所能比擬。
這種放在其他朝代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在魏晉士人間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共識。
譬如司馬昭向賈充感慨阿鬥沒心沒肺,賈充就沒有順著他落井下石,反而指出“要不是阿鬥這麽差勁,殿下您憑什麽滅亡蜀漢?”[1]
謝靈運評價統一全國的晉武帝司馬炎:“只是個中人之姿的君主,正趕上孫皓暴虐作亂,老天送了一份大功勞給他。”[2]
荀羨擡頭瞟他一眼,不以為然:“能成大事者,正在把握時遇。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相比事後總結,永遠是事先預測的能力更為寶貴,荀羨爭的便是這對時機的判斷。
卻見謝安不急不緩地搖了搖扇子,問道:“昔荀令君執掌樞機積年,門庭顯耀至今,未曾斷絕。令則為荀令君六世孫,可知前朝關中胡戶幾何?漢戶幾何?”
說完,他並未看荀羨,而是將視線對上王瑯,將未盡之問拋給她。
王瑯沒料到他會從這個角度切入,但對他的問題卻很清楚,當即蹙了蹙眉,沒等荀羨回答,自己接道:“南北不通消息已久,土斷半不可信。我觀吳地近二十年黃、白籍戶數變化,大抵做過一些推斷,情況恐難樂觀。”
三國受戰爭與疫病影響,漢民銳減,到了西晉太康之治時期依然遠未恢覆到漢末水平。
荀家說是舊族,可能留有些曹魏時期的筆記,對西晉的情況卻沒機會知曉傳承,所以這一問實際是問給王瑯聽的。
當世之中,論起對這些數字的了解,誰也比不上她。原因在於她為王導做過一段時間幕僚,自家多年任地方刺史,既有機會留心關註,又有機會根據實際情況修正現代知識建立的人口模型。
由於結論太過觸目驚心,她一直未透露給任何人知曉,謝安能察覺此事是他作為一流政治家敏銳天賦所致,但實際數字他也根本想象不到。
王瑯深深吸了一口氣,以平靜語氣道:“戰爭、疫病、賦稅、徭役,息息相關,皆害民生。‘招撫五胡’遂為國策,魏為肇始,晉因襲之。齊萬年作亂後,江統作《徙戎論》,蓋言此事,而惠帝不能改。”
漢人這一概念,基本上萌芽於晉朝。
晉人自稱為晉人、中國人、華人,胡人稱其為晉人,晉亡後逐漸統稱漢人,與南人北人的地域之分不同。[3]
由於中原地區常年戰亂疫病,人口太少,從曹魏到西晉都在遷徙邊境胡人入關,與原先的漢民共同居住,充實中原人口。
民族不同,風俗不同,其中又夾雜著戰爭制造的仇恨,需要漫長的時間與極高的治理能力彌合矛盾。
魏晉統治者並非不知道這些難處,只是人口壓力擺在那裏,類似劫掠人口的形式強行補充反而是綜合評價下成本最低的道路,便是飲鴆止渴,也只能先喝了。
於是,即使在衣冠南渡之前,北方地區,尤其是關中部分地區的胡漢比例已經到了非常誇張的數字,誰是少數民族都說不準。
江統建議將胡人遷回胡地,看似先見之明,其實沒觸及根本矛盾,不僅純屬空想,反而加速災禍,唐朝人修史書回顧這段歷史時便看得十分清楚。
王瑯停了停,又道:“此事中還有一事,便為華夷通婚之後,所育子女屬華屬夷。”
這一節連謝安也未想過,擡起眼簾看她。
荀羨問:“莫非胡俗以子隨母?”說完,又自己搖搖頭否定,“文姬之事與中華同。”
王瑯輕輕搖頭:“征人遠家,子女為母撫育,往往親近母族。”
她不好舉北魏馮太後與孝文帝的例子,便說了個在雍州聽到的事例,向兩人大概介紹了胡漢雜居處的覆雜情形。
胡漢民俗不同,互不通婚,生育混血的多與戰爭擄掠相關,女方地位極低。也有少量胡主中原以後,兩族大姓之間的嫁娶,典型例證為晉惠帝皇後羊獻容被匈奴劉曜強占,再納為皇後,育有三子。
甚至在現代,由於加分政策,許多家庭更願意選擇讓孩子入少數民族,這便是現實的覆雜性所在。
謝安註意到了北方人口結構的變化,證明他已經意識到北方矛盾核心的重大變化。
相比東漢乃至三國時代,戰爭只是收覆中原的第一步,處理不好多民族問題,打了多少都要吐回去,甚至還不如固守江東。
時代變了。
作者有話說:
[1]《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2]謝靈運《上書勸伐河北》:晉武中主耳,值孫晧虐亂,天祚其德,亦由鉅平奉策,荀、賈折謀,故能業崇當年,區宇一統。
[3]謝靈運《辨宗論·問答附》: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
直到唐朝也自稱華人、唐人,元朝才大面積使用漢人稱謂。感謝在2022-05-19 23:21:39~2022-08-29 15:37:0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