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逃婚始末
關燈
小
中
大
荀羨為何來會稽?
問題回到最初的起點, 王瑯目光微移,自荀羨入室起柔和閑適的神色一瞬間從她眸中全部褪去:
“現任丹陽尹是幹練人,我不知令則除卻會稽還有何處可去。”
晉人出城就像今人出國, 必須持有官府發放的“過所”作為身份憑證,尤其京師、邊塞這樣的重鎮, 管理更是嚴密。
荀羨如今既未成家, 又未出仕, 沒機會培植屬於自己的勢力, 倘若得不到家人襄助, 在現任丹陽尹手下絕難取得一張過所。
但以荀家立場論,尚公主利大於弊,沒必要擔著抗旨的風險拒絕, 自然也不可能幫著荀羨逃婚。
王獻之被迫與郗道茂和離,另尚新安公主司馬道福一事上,瑯邪王氏的其他族人不也保持了同樣的視若無睹嗎?
而也不能單單責怪豪門士族唯利是圖, 若郗家依然保有現今的權勢實力, 皇帝又怎麽敢縱容公主強拆兩家婚姻?
歸根結底, 是世道扭曲黑暗,碾碎了所有不願同流合汙的鐵骨。
想在這樣的世道中長期生存, 只能像嚴寒霜凍下的植物——放棄吸收養分的枝葉, 降低維持生命的水分,削弱感知外界的觸覺, 將所有營養全部收回埋藏在地面下的根系緊緊封鎖。
曾經綴滿樹冠的綠葉枯萎雕零, 曾經柔軟招展的枝條收縮幹癟, 所有曾經打動人心的美麗蕩然無存, 只留下光禿醜陋的姿態等待來年春風的呼喚。
王瑯早年不太能接受冬天的滿目蕭條, 後來想法變化, 開始欣賞冬季獨有之美。這兩年坐鎮一方,有機會事無巨細過問國計民生,更發現冬季才是決定來年春天生長面貌的時刻。
移栽換土也好,修剪定植也好,根絕蟲害也好,一切其他季節必須小心翼翼的行為都可以在此時大刀闊斧進行,並有事半功倍之效。
來年枝頭轟轟烈烈繁花如海的壯麗景象,其實在嚴冬的枯瘦枝幹上就已能夠預見。
也是因著這一份認知,此時此刻的荀羨在王瑯看來就像拒絕在嚴冬修剪的名貴植株,任性地保留著一身青翠枝葉。美則美矣,但容易凍斃在風雪之中,活不到來年春天。
直白揭破少年走投無路的窘境,則是因為用逃婚來抗拒指婚的行為出奇荒唐。
魏晉南北朝加起來數百年時間,出於各種各樣原因不願做駙馬的世家子數不勝數,但最激烈的反對不過是自殘軀體、裝瘋賣傻,像荀羨一樣試圖靠出走逃婚的案例,王瑯翻遍腦海也想不到第二個。
現在由於王瑯的影響,他依然任性地逃婚,卻成功混出建康,悠閑從容地來她面前侃侃而談。如果讓他產生如此處理也能成功的想法,無疑非常糟糕,王瑯只能自己給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他在這件事上的處理有多幼稚。
果然,聽她這麽說,少年的脊線一瞬間崩得筆直,顯然頗覺刺痛,但他轉瞬忍了下來,冷靜回道:“阿姊所言不錯,此事若想轉圜,會稽是我唯一的去處。”
聽起來話裏有話。
王瑯眉梢微揚,故意做出不以為然的樣子:“令則能行出逃婚之舉,竟然還想過轉圜麽?”
荀羨抿了抿唇,語氣冷靜克制:“有丞相從中保舉,陸令尚且不知所言。但我心中確認此事不妥,於是來會稽尋找丞相樂意聽從之人。”
倒是能屈能伸,還會拐彎抹角奉承人。
只可惜她看過晉書,知道他沒想那麽多也逃了。
王瑯心裏覺得好笑,態度也柔和些許,端起郡內出產的青瓷茶盞呷了口茶道:“阿洽向令則露了內情,卻沒能說服令則。我當給長豫寫一封信,取笑他一番。”
王導的三子王洽是王家如今年輕一輩中的領袖人物,也是建康城中風頭最勁的少年郎。荀羨與王洽齊名,二人私交不錯,也經常一同出行,所過之處擲果盈車,連在會稽的王瑯都有所耳聞。
荀羨認為是王導向小皇帝推薦了他,總有他的憑據,王瑯說他的消息來自於王洽,更多其實是一種試探。
而到底年少氣盛,自認為占據上風之後,他內心的崢嶸不自覺地流露出來,言辭犀利如刀劍:“此事何須敬和開口。庾翼薦桓溫為帝婿,王丞相便為我牽線做媒,縱使事先料想未及,事後想想還有什麽不明白。”
原來是他自己猜的,那解決起來就輕松多了。
王瑯輕輕點頭,這對她來說是只要給王悅寫封信就可以輕易求證的事,荀羨應該不至於誆她。不過俗語道,小心駛得萬年船,所以她還是會給王悅寫信確認這樁婚事的徹底始末。
她放下茶盞,說出自己的考慮:
“古人能容三敗,本朝無覆寬容,唯對帝戚網開一面。庾公二敗於蘇峻,而陶公容之,無非看在他身為帝舅,身份尊貴。小庾薦桓溫為帝婿既是識才,也是惜才。令則有方伯才,我若與天家有親,也願意做這個媒人。”
從荀羨的視角來看,事情完全是另一種面目。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荀羨幼時讀《論語》時很欣賞這一段,認為夫子和他的想法一樣——成大事貴在敏銳果斷,第一遍想明白利害,第二遍確認是否留有漏洞,接下來放手去做就行了,反覆權衡利弊得失只會困住自己的手腳,陷入自我懷疑。
然而父親卻不讚同他的想法,說了一句讓他至今不太服氣的話:
“此謂文子之言,教子路未必如此。”
孔子批評的是季文子做事三思後行,如果換成子路,孔子就會批評他做事思考太少,不夠謹慎。
直白一點說,就是孔子對做事風格沒有高下評價,只是在奉行中庸之道,讓謹慎的人果敢,讓果敢的人謹慎。
那不就是句廢話嗎。
荀羨心裏對此暗暗不滿,但沒有充足的底氣反駁父親,私下裏偷偷去試探同樣世家出身、很有見識的母親,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轍。
荀羨沮喪了。
孩子敬慕父母本就是天性,父親的學問與品性更是舉世公認,既然他沒能說服父親,母親也不支持他,那麽他只能暫且不想。
轉機出現在對長姊荀灌的追封。
他出生的時候荀灌早已出嫁,姊弟間幾年裏難見一次,沒有朝夕相處的過往,自然也談不上有多深厚的感情,但荀羨模糊感覺到,灌娘才是家裏真正能理解自己的人,自己也是家裏唯一理解灌娘的人。
對灌娘和他,信奉中庸處事的父親事事以勸阻居多,對荀蕤和荀蓁則往往鼓勵。
即使灌娘救了父親的命,父親還是更看重大兄的穩重,喜愛蓁娘的貞順。
荀羨對此憤憤不平。
追封名義上出自於天家的加恩,但誰都知道那是司徒府在為小王鋪路。他的父親為此表面上接旨謝恩,使者一走就嘆息流淚,關起門來痛罵王導為保全門戶地位毫無廉恥,是擾亂尊卑綱常的罪人。
在後面跟著謝恩當背景板的荀羨閉緊嘴不說話。
忤逆父母是有晉一朝上下公認的重罪,他父親對如日中天的王導無可奈何,教訓他這個兒子可是天經地義沒人會攔。所以他就算有什麽想法也只能緊緊閉上自己的嘴,趁父親不註意一溜煙跑回自己房間,連表面沈重都假裝不出來——他可太高興了。
乘船來會稽的路上,一種飛揚暢快的情緒充斥著他的身心。
他知道自己帶著一身麻煩,也明白小王的處境如履薄冰不容差麗嘉錯,但他依然抱有很高期望,充滿熱情地在船上推演著郡守府內即將進行的對話,設想著各種可能。
與船員的聊天助長著他的好心情。
通過交談,他發現那些庇托於王家超過三年的人都親眼見過小王,甚至大多有被小王主動搭話的經歷。
越是身份低微卑下,越覺得她待人平易親切,視為煦日和風。而幾個管事談起她的態度則夾雜著敬佩與畏懼,覺得她是個聰明嚴厲、賞罰分明的人。
不同人會產生這樣不同的感受,當然是小王馭下的權術手腕。
荀羨饒有興致地觀察著這些受她影響的人,與自己對她的了解相互印證,內心的向往更加強烈。
到了山陰以後,那名她年幼時親自拔擢出來的書佐打量他的神色,斟酌著語氣寬慰他不必緊張,無論遇到何等難題,公子總有辦法。
其實他並不緊張,只是怕興奮的情緒掩飾不住,不得不板起臉而已。
……結果讓他非常失望。
不僅僅是對她,同時也是對自己——
他明明仔細推測過她可能的反應與質疑,以有心算無心,但不知怎的,當他回過神來時,已經被她三言兩語套出了隱藏心中的真實想法,設想好的逐層鋪墊在她忽東忽西的問題下全盤打亂,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出口。
懊惱的情緒如同潮水,一陣陣席卷他的內心。
但畢竟做過充分的事前推演,荀羨回憶當時的準備,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
情況還沒有到達最壞,對方應該並未拿定主意拒絕——否則她完全可以坦誠自己的苦衷,告訴他王家現在的處境看似如日中天,實則危如累卵,亟需一個與皇室重新靠近的機會,為下一步與庾家針鋒相對的死鬥爭取籌碼。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用防範的心理套話試探,用世故的眼光分析得失,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勸他接受。
說的那麽好聽,還不就是覺得他不識大體嗎?
越想越生氣,荀羨真是忍了又忍,才沒有將這句話說出口,看看她會不會覺得羞愧臉紅。
自始至終,她沒有絲毫表達過對他即將被迫尚公主的同情,也沒有問過他的心情、他的想法,甚至在他想要向她傾訴的時候嫻熟又精明地玩弄話術,轉移他的思路。
她不真誠。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問題回到最初的起點, 王瑯目光微移,自荀羨入室起柔和閑適的神色一瞬間從她眸中全部褪去:
“現任丹陽尹是幹練人,我不知令則除卻會稽還有何處可去。”
晉人出城就像今人出國, 必須持有官府發放的“過所”作為身份憑證,尤其京師、邊塞這樣的重鎮, 管理更是嚴密。
荀羨如今既未成家, 又未出仕, 沒機會培植屬於自己的勢力, 倘若得不到家人襄助, 在現任丹陽尹手下絕難取得一張過所。
但以荀家立場論,尚公主利大於弊,沒必要擔著抗旨的風險拒絕, 自然也不可能幫著荀羨逃婚。
王獻之被迫與郗道茂和離,另尚新安公主司馬道福一事上,瑯邪王氏的其他族人不也保持了同樣的視若無睹嗎?
而也不能單單責怪豪門士族唯利是圖, 若郗家依然保有現今的權勢實力, 皇帝又怎麽敢縱容公主強拆兩家婚姻?
歸根結底, 是世道扭曲黑暗,碾碎了所有不願同流合汙的鐵骨。
想在這樣的世道中長期生存, 只能像嚴寒霜凍下的植物——放棄吸收養分的枝葉, 降低維持生命的水分,削弱感知外界的觸覺, 將所有營養全部收回埋藏在地面下的根系緊緊封鎖。
曾經綴滿樹冠的綠葉枯萎雕零, 曾經柔軟招展的枝條收縮幹癟, 所有曾經打動人心的美麗蕩然無存, 只留下光禿醜陋的姿態等待來年春風的呼喚。
王瑯早年不太能接受冬天的滿目蕭條, 後來想法變化, 開始欣賞冬季獨有之美。這兩年坐鎮一方,有機會事無巨細過問國計民生,更發現冬季才是決定來年春天生長面貌的時刻。
移栽換土也好,修剪定植也好,根絕蟲害也好,一切其他季節必須小心翼翼的行為都可以在此時大刀闊斧進行,並有事半功倍之效。
來年枝頭轟轟烈烈繁花如海的壯麗景象,其實在嚴冬的枯瘦枝幹上就已能夠預見。
也是因著這一份認知,此時此刻的荀羨在王瑯看來就像拒絕在嚴冬修剪的名貴植株,任性地保留著一身青翠枝葉。美則美矣,但容易凍斃在風雪之中,活不到來年春天。
直白揭破少年走投無路的窘境,則是因為用逃婚來抗拒指婚的行為出奇荒唐。
魏晉南北朝加起來數百年時間,出於各種各樣原因不願做駙馬的世家子數不勝數,但最激烈的反對不過是自殘軀體、裝瘋賣傻,像荀羨一樣試圖靠出走逃婚的案例,王瑯翻遍腦海也想不到第二個。
現在由於王瑯的影響,他依然任性地逃婚,卻成功混出建康,悠閑從容地來她面前侃侃而談。如果讓他產生如此處理也能成功的想法,無疑非常糟糕,王瑯只能自己給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他在這件事上的處理有多幼稚。
果然,聽她這麽說,少年的脊線一瞬間崩得筆直,顯然頗覺刺痛,但他轉瞬忍了下來,冷靜回道:“阿姊所言不錯,此事若想轉圜,會稽是我唯一的去處。”
聽起來話裏有話。
王瑯眉梢微揚,故意做出不以為然的樣子:“令則能行出逃婚之舉,竟然還想過轉圜麽?”
荀羨抿了抿唇,語氣冷靜克制:“有丞相從中保舉,陸令尚且不知所言。但我心中確認此事不妥,於是來會稽尋找丞相樂意聽從之人。”
倒是能屈能伸,還會拐彎抹角奉承人。
只可惜她看過晉書,知道他沒想那麽多也逃了。
王瑯心裏覺得好笑,態度也柔和些許,端起郡內出產的青瓷茶盞呷了口茶道:“阿洽向令則露了內情,卻沒能說服令則。我當給長豫寫一封信,取笑他一番。”
王導的三子王洽是王家如今年輕一輩中的領袖人物,也是建康城中風頭最勁的少年郎。荀羨與王洽齊名,二人私交不錯,也經常一同出行,所過之處擲果盈車,連在會稽的王瑯都有所耳聞。
荀羨認為是王導向小皇帝推薦了他,總有他的憑據,王瑯說他的消息來自於王洽,更多其實是一種試探。
而到底年少氣盛,自認為占據上風之後,他內心的崢嶸不自覺地流露出來,言辭犀利如刀劍:“此事何須敬和開口。庾翼薦桓溫為帝婿,王丞相便為我牽線做媒,縱使事先料想未及,事後想想還有什麽不明白。”
原來是他自己猜的,那解決起來就輕松多了。
王瑯輕輕點頭,這對她來說是只要給王悅寫封信就可以輕易求證的事,荀羨應該不至於誆她。不過俗語道,小心駛得萬年船,所以她還是會給王悅寫信確認這樁婚事的徹底始末。
她放下茶盞,說出自己的考慮:
“古人能容三敗,本朝無覆寬容,唯對帝戚網開一面。庾公二敗於蘇峻,而陶公容之,無非看在他身為帝舅,身份尊貴。小庾薦桓溫為帝婿既是識才,也是惜才。令則有方伯才,我若與天家有親,也願意做這個媒人。”
從荀羨的視角來看,事情完全是另一種面目。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荀羨幼時讀《論語》時很欣賞這一段,認為夫子和他的想法一樣——成大事貴在敏銳果斷,第一遍想明白利害,第二遍確認是否留有漏洞,接下來放手去做就行了,反覆權衡利弊得失只會困住自己的手腳,陷入自我懷疑。
然而父親卻不讚同他的想法,說了一句讓他至今不太服氣的話:
“此謂文子之言,教子路未必如此。”
孔子批評的是季文子做事三思後行,如果換成子路,孔子就會批評他做事思考太少,不夠謹慎。
直白一點說,就是孔子對做事風格沒有高下評價,只是在奉行中庸之道,讓謹慎的人果敢,讓果敢的人謹慎。
那不就是句廢話嗎。
荀羨心裏對此暗暗不滿,但沒有充足的底氣反駁父親,私下裏偷偷去試探同樣世家出身、很有見識的母親,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轍。
荀羨沮喪了。
孩子敬慕父母本就是天性,父親的學問與品性更是舉世公認,既然他沒能說服父親,母親也不支持他,那麽他只能暫且不想。
轉機出現在對長姊荀灌的追封。
他出生的時候荀灌早已出嫁,姊弟間幾年裏難見一次,沒有朝夕相處的過往,自然也談不上有多深厚的感情,但荀羨模糊感覺到,灌娘才是家裏真正能理解自己的人,自己也是家裏唯一理解灌娘的人。
對灌娘和他,信奉中庸處事的父親事事以勸阻居多,對荀蕤和荀蓁則往往鼓勵。
即使灌娘救了父親的命,父親還是更看重大兄的穩重,喜愛蓁娘的貞順。
荀羨對此憤憤不平。
追封名義上出自於天家的加恩,但誰都知道那是司徒府在為小王鋪路。他的父親為此表面上接旨謝恩,使者一走就嘆息流淚,關起門來痛罵王導為保全門戶地位毫無廉恥,是擾亂尊卑綱常的罪人。
在後面跟著謝恩當背景板的荀羨閉緊嘴不說話。
忤逆父母是有晉一朝上下公認的重罪,他父親對如日中天的王導無可奈何,教訓他這個兒子可是天經地義沒人會攔。所以他就算有什麽想法也只能緊緊閉上自己的嘴,趁父親不註意一溜煙跑回自己房間,連表面沈重都假裝不出來——他可太高興了。
乘船來會稽的路上,一種飛揚暢快的情緒充斥著他的身心。
他知道自己帶著一身麻煩,也明白小王的處境如履薄冰不容差麗嘉錯,但他依然抱有很高期望,充滿熱情地在船上推演著郡守府內即將進行的對話,設想著各種可能。
與船員的聊天助長著他的好心情。
通過交談,他發現那些庇托於王家超過三年的人都親眼見過小王,甚至大多有被小王主動搭話的經歷。
越是身份低微卑下,越覺得她待人平易親切,視為煦日和風。而幾個管事談起她的態度則夾雜著敬佩與畏懼,覺得她是個聰明嚴厲、賞罰分明的人。
不同人會產生這樣不同的感受,當然是小王馭下的權術手腕。
荀羨饒有興致地觀察著這些受她影響的人,與自己對她的了解相互印證,內心的向往更加強烈。
到了山陰以後,那名她年幼時親自拔擢出來的書佐打量他的神色,斟酌著語氣寬慰他不必緊張,無論遇到何等難題,公子總有辦法。
其實他並不緊張,只是怕興奮的情緒掩飾不住,不得不板起臉而已。
……結果讓他非常失望。
不僅僅是對她,同時也是對自己——
他明明仔細推測過她可能的反應與質疑,以有心算無心,但不知怎的,當他回過神來時,已經被她三言兩語套出了隱藏心中的真實想法,設想好的逐層鋪墊在她忽東忽西的問題下全盤打亂,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出口。
懊惱的情緒如同潮水,一陣陣席卷他的內心。
但畢竟做過充分的事前推演,荀羨回憶當時的準備,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
情況還沒有到達最壞,對方應該並未拿定主意拒絕——否則她完全可以坦誠自己的苦衷,告訴他王家現在的處境看似如日中天,實則危如累卵,亟需一個與皇室重新靠近的機會,為下一步與庾家針鋒相對的死鬥爭取籌碼。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用防範的心理套話試探,用世故的眼光分析得失,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勸他接受。
說的那麽好聽,還不就是覺得他不識大體嗎?
越想越生氣,荀羨真是忍了又忍,才沒有將這句話說出口,看看她會不會覺得羞愧臉紅。
自始至終,她沒有絲毫表達過對他即將被迫尚公主的同情,也沒有問過他的心情、他的想法,甚至在他想要向她傾訴的時候嫻熟又精明地玩弄話術,轉移他的思路。
她不真誠。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