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80章 得償所願(二)

關燈
“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 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史記·魏公子列傳》

事態發展至此,雙方各自沈浸於自己的情緒中, 不歡而散的結局已經可以預見。

這個時候,一直扮演著背景板作陪, 毫無存在感的梁燕讓婢女給王瑯換了一杯茶。

王瑯奇怪地掃了他一眼。

她提拔梁燕是因為他苦讀上進、踏實細心, 出謀劃策非他所長, 一直以來在王瑯身邊承擔的職責比較接近秘書。但也正因為如此, 他很少離開王瑯身邊, 對王瑯做的大事小事都看在眼裏,很了解王瑯的為人。

此時此刻,他絕不會毫無緣由地讓人給她換茶, 一定是發現了某種她沒註意的不利信號,在給她提醒。

是什麽呢?

她掃了一眼新換的熱茶,又掃了一眼下首的荀羨, 電光火石間, 一絲引起過她的疑問卻被她忽略的痕跡閃過她的腦海。

荀羨到底為什麽選擇逃婚?

由於在史書上讀到過這段記錄, 她先入為主地將原因判定為少年人的幼稚任性,但實際情況究竟如何?當事人有什麽想法?為什麽要來會稽找她?

在兩人你來我往的對話中, 有好幾次荀羨反應激烈, 她不是沒發現,可在發現之後, 她並沒有予以重視, 而是一門心思專註於自己的目的, 自以為是地從自己重視的角度替他考慮, 絲毫沒有撫慰他的情緒。

也難怪荀羨會覺得生氣。

畢竟前者只能說明她愚蠢遲鈍, 後者卻說明她不尊重人。

在荀羨的價值觀中, 後者顯然是個更加嚴重的問題。

她自己同樣無法原諒這個錯誤發生在她身上,直到靠梁燕提醒才意識到。

她不著痕跡地深深吸了一口氣,感覺後背出了一層冷汗。

與此同時,已經形成本能的政治嗅覺開始運作,一個順理成章的推測冒上腦海——

荀羨之所以如此在乎他的婚姻,或許不僅出於他的道德觀,也因為他對自己未來的政治立場有所設想。

東晉的幾位駙馬中,劉惔和王獻之都是風流名士,自身並無政治野心,對婚事的態度也在反抗不果後逐漸接受,成為皇室選婿的典範。

王敦和桓溫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

兩人婚前從未表達過對尚公主的不滿,痛快順暢地做了駙馬,借助與皇室的姻親關系迅速攫取利益。等到自身實力成長壯大,他們就開始策劃謀反,一步步侵吞奪取司馬氏的天下,將被榨幹利用價值的妻子疏遠(桓溫)、遺棄(王敦)。

基於“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諷刺現實,人們不僅不會責怪他們忘恩負義,反而會美其名曰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但從原本歷史中荀羨的行為,以及這幾年王瑯對荀羨的了解來看,荀羨其人有政治進取心,卻不是王敦、桓溫式的梟雄。在某些選擇上,他有點像他六世祖的那位荀令君荀彧,生食漢祿,死為漢臣,道德感相對較強。

如果他覺得自己未來的所作所為將損害到司馬氏的利益,那麽娶了公主、享受司馬氏對駙馬優待的他將無法原諒自己。

這麽一想,荀羨提起拒婚的理由,張口就是“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

難道他……

青瓷杯裏,新沏入的茶湯還在微微打旋,坐在案幾後的王瑯已經三次變幻心情,一次比一次更具沖擊。

到了這最後一次,她甚至能聽見自己心臟砰砰亂跳的聲音,投向荀羨的目光也不再從容在握,而流露出幾分未經掩飾的驚異。

荀羨無疑也接收到了她的轉變,情緒從原本的不滿轉變為困惑。

她定定神,將茶盞撥到案幾邊緣,身體略微前傾,顯出認真專業的一面:“未觀全貌,不應輕易置評,方才是我失言,還請令則原諒。概括而言,令則不願借婚姻求富貴,又自以為非公主良配,故來會稽請我從中轉圜,然否?”

荀羨挑起眉毛看了她一會兒,糾正:“功名非為富貴。”

這小子真敢說!

王瑯忍不住笑了。

在這個遍布暗槍冷箭,名士只敢清談虛玄,片字不敢議政的時代,這樣近乎明示的投效讓她甚至有點懷疑自己的聽力與判斷力——自從在謝安身上鬧出過把關雎之求當做魚水之得的笑話,她已經接受晉人矯枉過正的事實,不做這樣的夢很久了,誰曾想五年過去,竟然冷不丁在荀羨身上實現。

還是一模一樣的道理,由於提醒者的心態產生變化,給人的感覺也隨之不同:

“令則既稱我一聲阿姊,有些話我必須再說一遍。原本勝敗乃兵家常事,本朝權門傾軋,相互攻訐,小敗往往責以重罪。陶公可謂名將,然而一時小頹,險遭加罪殺害。庾亮兩戰兩敗,失都城天子於賊手,至今仍是三州刺史,與丞相分庭抗禮,士族、名望的因素固然不可否認,但關鍵還在於其帝舅的身份。令則銳意進取,有駙馬身份作保正是取長補短,可讓令則最大限度得到帝室支持,沒有顧慮的放手行事。”

依次當軸的王、庾、桓、謝四家,王敦是駙馬、庾亮是帝舅、桓溫是駙馬,只有謝家與皇室關系稍遠,但謝安的妻兄劉惔是廬陵公主駙馬,謝真石的女兒褚蒜子三度臨朝聽政,可見皇室只是失去了唯我獨尊的至尊性,重要程度依然不可忽視,是當軸士族也必須靠姻親關系鞏固權勢的對象。

即使王瑯內心已經準備爭取荀羨入幕府,撬司馬家的墻角,但這其中的利害關系依然要對荀羨剖析清楚。

荀羨深深看了她一眼:“方才的話阿兄可以對我說,敬和可以對我說,唯獨阿姊不該對我說。”

王瑯微笑:“何以見得?”

幾次被王瑯打亂陣腳,現在他拿回了對話的節奏,言語犀利明快:“孟子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我之見,這句話反一反更適合今世,即多助者得道,寡助者失道。”

荀羨的發言用現代一些的用語來說,就是究竟該由“理論指導實踐”,還是“實踐檢驗理論”的問題。

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這是很多哲學家都論述過的哲學問題,論述相當形而上。但荀羨本人並不是哲學家,也沒有跟她做哲學探討的意思,他用這句話打開話題,想說的是一件很簡單、很直白的事:

“阿姊在許多人眼裏是大逆不道的禍源,兇劣程度遠遠在古代的妲己、褒姒之上,亦超過近世的呂後、鄧後,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可阿姊依然一路積累功勳,升到了會稽郡守之位,原因何在?”

他停下來,在王瑯沈默的註視中揭破答案,聲音慷慨有力:

“在於阿姊敢承擔那些人不願承擔的風險,做那些人不願做的義舉,幫助那些人不願幫助的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