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章 相府長子

關燈
丞相王導的宅邸位於淮水南岸的烏衣巷,裏面除了住著王導自己的妻子兒女,還有王導祖父這一支往下的其他王氏族人,加在一起約有幾十口人。

這是北方大族自東漢以來形成的習慣,一家之內常常幾代不分家,上百口人煙火連接,比屋同居,吃穿用度都從公中統一支出置辦。魏晉兩朝沿襲東漢風氣,外加頻繁遭受戰火,豪門大族往往更不願分家,不僅將宅邸修建成易守難攻的塢堡,同時更加註重同族之間的守望相助,即使關系較遠的親戚也稱為骨肉,只要來投奔,一定會盡力供養,否則族裏族外都會被看不起。

王導本就是長房長子,地位日尊、成為宗族內實質上的族長之後,南渡來的王氏族人便主要由他負責接濟安置。

王瑯幾年前也隨母親和兄長在丞相府住過一段時間,因為她的父親王舒自南渡以來經常擔任地方州郡長官,很少留在建康,王導於是負擔起族長的責任,將他們接到丞相府居住。後來王舒漸漸能控制住治下局面,王瑯與兄長也年齡漸長,不用擔心受不了旅途勞頓而夭折,王舒便派人將他們從建康接到身邊,一家團聚。

不過王舒這次調回建康以後,卻是王導夫人曹氏幫忙牽橋搭線,在烏衣巷北段靠近太學處另外購置了一座宅邸,距離王導的宅邸步行約兩三刻鐘。

原因很簡單,官職高了就有養幕僚與會客的需求,迎來送往與一堆雜事都要占據廳堂,還是有自己的宅邸更方便些。比如幾十年後與瑯邪王氏齊名,並稱王謝的陳郡謝氏之中,最早出仕的謝尚宅邸在城東南竹溪渡,謝安之弟謝萬的宅邸在秦淮河北岸長樂橋,只有最晚出仕的東晉名相謝安將宅邸落到烏衣巷,和同為東晉名相的王導一樣,宅邸向下傳承三代沒有遷改,後世所熟知的烏衣王謝一說,便由此而來。

王舒本人沒有妾室,子嗣上相比晉朝其他家庭堪稱單薄,膝下只有二子王晏之、王允之以及王瑯這個幺女。

其中王晏之已經娶妻出仕,被中書令庾亮征辟為護軍將軍參軍,非休沐日要去官署辦公,王允之倒是單身又未出仕,但他已經過了要在族中進學的年齡,性格上也不太喜歡和王氏其他子弟交游,平素主要是協助父親處理公務或者自己研習感興趣的事物——這也是王瑯的許多想法他都能幫忙實現的原因之一,於是就剩下王瑯尚未及笄,經常要到丞相府中和其他未成年的王氏子弟一同讀書,與相府來往最多。

王導寬和有名望,善於結募士人、聚攏人心,府上常年賓客盈門,致使烏衣巷南段的道路常常被牛車擠得擁堵。王瑯去他府上,向來不樂意從烏衣巷的主道走,而是繞到靠近後院的小路上,從偏門直接進入府中。她如今人不住在相府,但相府依然拿她當自家人看待,門房不通報便放她進門,同時派一名在內院侍奉的仆從領她去找王悅。

一般而言,王瑯去東廂和王氏其他子弟同窗進學的情況最多,也會和其他小輩一起被王導叫去廳堂考校學識、聚會宴飲,並不因為她是女子而有所區別。這當然與亂世重人才的傾向脫不開關系,也有魏晉士族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潮的影響,不唯獨王家一家是這樣,經歷過由儒入玄轉變的一等士族幾乎家家如此,幾十年後名揚青史的才女謝道韞與諸兄弟共同在庭前詠雪,文采壓倒同輩的佳話,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換句話說,相府裏除了待客的前廳,其餘地方對王瑯都不是禁地,也沒有男女不同席的忌諱,負責帶她去找王悅的仆從直接將她領到西廂王悅的書房等候,過了一會兒,王悅的書僮來書房致歉,道是王悅有點事要處理暫時走不開,請她於房中稍候一陣,又奉上給她打發時間的書籍與茶果。

相府賓客多,臨時有事絆住王悅並不奇怪,王瑯點點頭,知道這位族兄為人縝密謹慎,便也沒有多問,隨手翻了翻給她消遣的紙冊,發現赫然是東漢大尚書崔寔所著的《四民月令》。

王瑯在現代翻閱過後人根據其他文獻中對這本書的引用拼湊起來的版本,僅僅兩千餘字,原版早在宋代便已失傳,而此刻王悅給她的手抄書顯然是尚未失傳的完整版本,用公文文字標準大小的隸書抄了厚厚一疊,裏面詳細記錄了東漢莊園從正月到十二月的農事生產,篇末還綴有崔寔的其他政論,王瑯讀得津津有味,直到王悅來了還握在手裏沒有放下。

王悅心細如發,一眼便看到她手裏的紙冊,不覺莞爾笑道:“此為中朝抄本,難得山山喜歡,若未讀完帶回去便是。”

他是一名二十六七的青年人,因是休沐日在家閑居,只著白苧麻裁成的單衣,神情清朗,容貌整麗,給人以天然去雕飾之感。他的父親王導以善結人心著稱,他似乎也完全繼承了父親的這一特點,只是比父親的氣質更加淡冶。

“那怎麽行。”王瑯下意識推卻,隨後才發現自己手中還握著那冊《四民月令》,她眨了下眼睛,倒也不慌張臉紅,而是自然灑落地自竹席上起身向王悅問好,神色不變:“此書是我下次再來叨擾長豫兄長的借口,可不能帶回去。”

王悅受她活潑感染,順著她的話開起玩笑:“倘若山山上門還要專尋借口,那是我作為兄長太過失職。況且本就是為山山挑的,否則還在書房裏積灰。”

三言兩語將紙冊之事定論了結,他談起正題:“之前山山信裏說想問置產之事,我以為青、徐、荊、湘四州山山當很了解,無須另問他人,如今是想置產於揚州嗎?”

東漢將全國版圖劃分為十三州刺史部,東晉承襲西晉規劃,將十三州重新劃分為二十一州,揚州範圍與漢末揚州大抵相仿,包含今安徽、江蘇淮河以南地區,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全部,以及部分湖北、河南之地,是東晉政權的京畿重地,通常由朝中主事大臣直接控制。

王舒在青州、徐州、荊州都擔任過代表州郡最高長官的刺史一職,於揚州則只在溧陽一縣做過縣令,與王導對揚州的了解不可同日而語。

王導自東晉建立前就跟隨後來的晉元帝在揚州做佐官,建立東晉以來,揚州一直置於他的影響範圍下,論起對揚州的了解和掌控,整個天下也很難找到比王導更合適的人選。王悅作為受他重視的長子,這方面能提供給王瑯的幫助不下於王導本人,因此她端正神色道:“正要請教長豫兄長。揚州去歲大旱,今年暴雨,官府與民間貯備都不充足,若是來年豐收倒也罷了,怕就怕福不重至,禍必重來,倘若不幸又是一年天災人禍,田產置於何處方為妥當?”

自古以來首都區的農業都不太興盛,糧食物產主要依賴從外地運輸補給,東晉也不例外。

建康經歷孫吳政權三代經營,四郊荒地山地以及周邊縣城被截湖洩水,辟土屯田,開墾出不少良田,但相對每日人口消耗而言依然入不敷出。永嘉之亂以後,北人大量南渡,僑居在建康與建康周圍設立的僑郡僑縣,人口漸漸趕上原本居住在建康城內的南人,開墾荒地的速度徹底跟不上人口擴充的速度,真正的糧食供應大半仰賴三吳地區。那裏是江南豪族聚集之地,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除非遇上嚴重的幹旱或洪澇,一般不僅能滿足自身所需,養活揚州也綽綽有餘。

依王瑯的想法,最佳打算是買到當地人做過初步整治的半成品莊園或廢棄莊園,她再派人手去拾掇整理,節約開墾時間,次一等是尋到地理位置合適的荒地,想辦法組織人手開墾荒地。兩者都需要熟知會稽情況、在當地有人脈門路的中介幫忙——這是王瑯所缺少而相府擁有的。

她在腦內快速整理了一遍思路,向王悅闡述自己的看法與計劃:“舊雲吳之四姓,張文朱武,陸忠顧厚。吳郡、吳興有良田千頃,又是四姓所在,緩急之時當可庇一鄉之民,無需額外置地。餘下諸郡以會稽地利最佳,適合拱衛建康並有二吳緩沖,適合扶植經營。如今稻種、農具、耕牛、人手我都有安排,唯擇地與市易不得門徑,希望長豫兄長教我。”

張、朱、陸、顧四姓是江東世家大族的代表,自三國到東晉都十分興盛,又以陸、顧兩家尤為顯赫,家中豢養了大量僮仆與私兵,人數、實力都在官兵之上。會稽亦有四姓,但名望、勢力都低於吳中四姓,是江東世家的第二梯隊,對會稽的開發也僅限於少數地區,能容下北方僑民,因此被王導選中,想要把族人安插過去擔任郡縣長官,王瑯的行為可以算跟風押註,也可以算不得已而為之的未雨綢繆。

王悅安靜傾聽她說話,只聽到最後時閃過一絲訝異神色,旋即向她微笑:“倘若山山信得過,此事不如由我來操辦,門中有三吳客,應當能符合山山要求。”

他是聞弦歌而知雅意之人,如王允之所料地將事情全攬到自己身上。說話的語速雖然比常人偏慢,卻因為如同詩歌般韻律銜接而未給王瑯推辭的機會:“我記得官署裏有不少前朝留下的考課記錄與地方志,明日我挑好之後讓那位三吳門客給山山送去,山山抄錄完再還回來便是。”

相府網羅收集的資料,很多都是不會在外界流傳的機密公文,其中不乏對地方風土人情的敘述與治理要點的歸納,是前代州郡長官的心得結晶,參考價值極高。

王瑯原本只想借助相府的名義避免弄巧成拙,損害父親的名聲,沒料到還能有這樣的收獲。她內心感慨這位族兄的細致周到確實不負傳言,同時真誠欠身道謝。

王悅側身讓開她這一禮,漆黑的雙眸溫煦柔和,裏面帶有極淺淡的笑意,語聲清潤平緩:“昔年處明叔父為少府,雅有令名,山山可謂府內少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