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東床快婿
關燈
小
中
大
王悅的容貌本就俊朗出眾,風儀更在容貌之上,這一笑讓王瑯眼前如現麗日蕙風,春花盛開,腦子轉了一下才明白他在說什麽。
少府為九卿之一,負責掌管帝王私庫財政,王瑯的父親王舒曾經擔任過少府一職,官聲清明。王悅稱她為府內少府,顯然已經識破家中財政全歸她管,多半是之前她那句稻種、農具、耕牛、人手都有安排洩露出內情。
但這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本來財政就是治家的一環,母親寵愛女兒,讓女兒在出嫁前拿家中財政練手管家,算不上很出格的事,頂多證明她在家中非常受寵,不值得他用九卿這樣的高官類比。
王瑯仔細想了想,還是沒覺出哪裏不妥,迷惑地眨了下眼。
王悅忍俊不禁,端起茶盞掩飾性地輕啜一口,見她還睜大眼睛一眨不眨盯著他看,於是茶也喝不下去,笑著為她解惑:“我原以為此事為淵猷所主,還道他改了性子,眼下看來實為山山之意,然否?”
淵猷是王允之的表字,唐人編撰《晉書》,為避唐高祖李淵的諱,將淵改記為深,後世常引用為深猷。王悅認為這件事背後是王允之在主持,也不算看錯,畢竟置辦田產屋舍是王瑯的主意,讓相府出人卻是王允之的建議,硬要說的話算兩人合謀。
不過王瑯拿不準晉人對這些事的看法,不準備說出內情,於是輕咳一聲,轉移話題:“今日府中好生安靜,可是東廂有要人來訪?”
王悅鳳眸微轉,沒有追問,而是順著她的話溫和道:“瞞不過山山。今日郗車騎的門生來府上送信,阿父拆看以後,發現是郗車騎為女兒向門中求婿。正巧族中子弟大多都在東廂,阿父便將郗車騎書信之意傳至東廂,又讓那位門生去東廂選婿。”
王瑯哦了一聲,順口誇道:“毫無準備之下得知郗車騎前來選婿,正可見真實面貌,此為丞相示人以誠之舉,不知郗車騎的門生去東廂後有什麽評價?”
問完,她猛然反應過來,郗車騎是對車騎將軍郗鑒的敬稱,日後郗鑒官至太尉,人稱郗太尉。郗太尉、王丞相、東廂選婿——
這不就是王羲之東床快婿的故事嗎?
根據王瑯的記憶,東床快婿的故事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認為事情發生於王敦之亂前、王家權勢鼎盛之際,是郗鑒謀求朝中助力的嘗試;另一版本認為事情發生於王敦之亂後、蘇峻之亂前,是王、郗兩家為了對抗庾亮專擅朝政的政治聯盟產物。
無論前者還是後者,故事的大體情節是相同的——
郗鑒決定和王氏聯姻,派門生送信給丞相王導,希望從王氏子弟中為女兒找一位夫婿。王導讓這位門生去東廂自己看王家的年輕人,任意挑選。門生去過東廂以後回到郗家覆命,反饋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好,然而聽說您寫信尋覓女婿,都竭力保持得莊重,只有一位年輕人仍舊在東床上坦著肚子吃胡餅,好像沒聽見您來覓婿。”郗鑒一聽,當即拍板表示“正是這個好。”再派人去王家打聽,原來是王羲之,便將長女郗璿嫁給了他。
王瑯當年讀這個故事覺得不太能理解。
因為如果是收到信以後,專程把族人裏所有年輕未婚男子叫到東廂,讓門生挑選,那麽王羲之的行為就有刻意做作的嫌疑,畢竟是他自己同意來東廂參加選婿,真的不在乎可以不要來,已經來了卻表現出不在乎的樣子,總讓人感覺有點虛偽。
但有了王氏聚族而居的前提之後,事情就說得通了。
王家尚未結婚成家的年輕人本來就聚在東廂,郗鑒寫信給王導覓婿,王導當場讓送信的門生去東廂挑人,東廂裏的子弟倉促之下缺乏準備,紛紛表現出莊重矜持的樣子,希望給郗家門生留下個好印象。只有王羲之依然故我,本來在吃胡餅,門生來了以後還在吃胡餅。
後人通過這個故事至少可以知道兩件事,第一,王羲之在一群年輕人裏確實是表現出眾,難怪被郗鑒另眼相看;第二,東晉的胡餅個頭比較大,一個人一時半會吃不完。
王悅再怎麽心思玲瓏也想不到她的思路能從選女婿一路歪到吃胡餅,猶自認真回答:“那卻是位謹慎人,只道我家諸郎皆好。山山若想聽實話,恐怕只有等郗車騎的婚書發來,才能聽到流傳。”
王瑯心說不用等那麽久,有位名為劉義慶的仁兄已經提前告訴我了,又聽王悅道:“山山以為這樁婚事會落到誰頭上?”
那你可是問對人了。
王瑯假意思考了一下,先謹慎求證:“逸少兄長今日可在東廂?”
這樁婚事雖然是長輩指定,但事後被證明是樁美滿姻緣,萬一被她的蝴蝶翅膀扇亂就麻煩了。
好在王悅略微頷首,給出了肯定的答覆,於是王瑯放下心,使用起後見之明:“郗車騎若看中權勢,先派人打探族中子弟再向丞相約婚不遲,既然直接致信丞相向王氏求婿,足可見他看中的並非朝中權勢,只是王氏門第。逸少兄長清貴朗拔,久有隱逸之志,若為女兒平安喜樂計,當是最佳人選。”
言畢,順手從案幾上摸了一塊茶點小咬一口,緩解被胡餅勾起的食欲。
時人以王悅、王應、王羲之為王氏三少,認為三人是王家最出眾的三個年輕人。其中王悅是丞相王導的長子,王應是大將軍王敦的嗣子,唯有王羲之少年喪父,靠寡母兄長養大,能與前兩人並稱,與父親的成就地位無關,全憑自身優秀。
另外王瑯看過王羲之的《逸民帖》,知道他不愛在朝中做官,有在地方上隱逸的志向,以至於連表字也取為“逸少”。
在魏晉這種政治黑暗的亂世裏,做隱士比做官安全,可以一定程度上避開朝堂的雲譎波詭,保全自身。
以王氏自身為例,僅僅幾十年前,王家的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都天下知名,最後只有王戎、王導算正常離世,但兩人陷入險些被殺、命懸一線的情況也不止一次。
到王敦之亂後,王導這一輩的王氏族人從十幾人只剩下四人,其餘全部死於非命。
王瑯自己推斷,王家對下一代的布局應該是以王悅在朝中執掌機樞,王允之在地方領握望府,王羲之在士林培養聲望,三方相互照應,風險最低的是王羲之。
如果不追求權勢,單純希望女兒嫁個英俊體貼的夫婿,一生平安快樂,那麽不願意牽扯到朝堂之爭中的王羲之是王家最合適的人選。
王悅對她關於王羲之的論斷並不評價,反而在她說到平安喜樂四字時微微揚眉,目視著她溫和問道:“山山喜歡什麽樣的夫婿,不妨說說看,我平時好替山山留意。”
王瑯咽到一半的點心頓時就不香了。
她完全沒想到王悅問她郗家婚事,實則意在問她對自己婚事的看法。這類事在古代一般不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子女自專的餘地?就像這次郗鑒讓門生送信到王家求婿,是王導和郗鑒決定了要讓王、郗兩家聯姻,締結兩姓之好,作為當事人的郗鑒之女郗璿與王氏之子王羲之在其中並沒有話語權。
雖然她自有打算,根本不準備結婚嫁人,但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不適合對外透露,因此咽下點心,若無其事道:“二兄尚且未曾娶妻,阿瑯還早著呢。”
王悅搖搖頭:“世家大事,在於婚宦,婚字猶在宦前,不可不重。倘若不得其人,倒不必急著成婚,但相看總是越早越好。以山山的才華品貌,值得世間最好的男子相伴,若是下手晚了,好兒郎都被他人挑走,不也很遺憾嗎?”
王瑯被他說得有點臉熱,掩飾性地側了側頭:“兄長謬讚了。阿瑯明白兄長的意思,謝謝兄長。”
她還是不太想和家人談這個問題,但又不想欺騙王悅,因此答得模糊。以王悅的善解人意,想必能明白她不願多談的意思,不會再勉強。
但王瑯又一次判斷錯了。
只聽王悅道:“對親人有所偏愛,將一分好視作兩分固然是人之常情,看重山山卻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山山可知和熹皇後之事?”
哪怕在現代不知道,到了東晉也不可能沒聽說過這個人。
王瑯點點頭:“長豫兄長是說後漢以皇太後身份攝政達十六年的鄧綏鄧太後吧?我聽聞今上年幼,庾太後臨朝聽政,便是依鄧太後舊例。只不過庾氏女之才遜鄧太後遠矣,朝中政事,實操於後兄庾亮之手,與鄧綏不可同日而語。”
王悅安靜地聽她說完,隨後笑了笑:“山山若有興趣,不妨任意從族中或族外尋幾個女郎,聽聽她們如何回答。”
王瑯一楞:“我答得不對嗎?”
她總共也沒回答幾句,都是人盡皆知的常識,沒什麽奇怪言論。
王悅微笑不語,順著原話題闡釋道:“鄧家三女,和熹皇後是為次女,另有姊鄧燕,娣鄧容二位女郎,然而志在典籍,能與諸兄討論經義,讓父親事無大小都共同商議的,唯和熹皇後一人而已,所受器重猶在諸兄弟之上。”
王瑯好像有點明白他的意思了。
“鄧家是治經之家,前漢亦法度規整,故而鄧母常常非難和熹,令其習居家女工諸事。和熹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六歲能讀《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蓋其稟賦天授,而志不可奪也。”
“中朝越名教而任自然,世俗以放達相尚,許多前朝奉為圭臬的綱紀都崩塌坍毀,成見信念亦隨之粉碎。當此之世,人心游離仿徨,無論何等現實,都會說服自己接受。”
“山山與逸少不同,與淵猷亦不同。我希望山山能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麽?只有你自己想清楚,認同你的人才會聚到你身邊,成為受你支配的力量,愛你的人也才能真正幫到你。”
這話說得真情懇切,超出了他一貫的謹慎與家族的立場,顯出晉人靈魂中一種超越世俗的光芒。
王瑯內心受到觸動,神色也不由整肅認真起來:“多謝長豫兄長教誨,阿瑯銘記於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少府為九卿之一,負責掌管帝王私庫財政,王瑯的父親王舒曾經擔任過少府一職,官聲清明。王悅稱她為府內少府,顯然已經識破家中財政全歸她管,多半是之前她那句稻種、農具、耕牛、人手都有安排洩露出內情。
但這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本來財政就是治家的一環,母親寵愛女兒,讓女兒在出嫁前拿家中財政練手管家,算不上很出格的事,頂多證明她在家中非常受寵,不值得他用九卿這樣的高官類比。
王瑯仔細想了想,還是沒覺出哪裏不妥,迷惑地眨了下眼。
王悅忍俊不禁,端起茶盞掩飾性地輕啜一口,見她還睜大眼睛一眨不眨盯著他看,於是茶也喝不下去,笑著為她解惑:“我原以為此事為淵猷所主,還道他改了性子,眼下看來實為山山之意,然否?”
淵猷是王允之的表字,唐人編撰《晉書》,為避唐高祖李淵的諱,將淵改記為深,後世常引用為深猷。王悅認為這件事背後是王允之在主持,也不算看錯,畢竟置辦田產屋舍是王瑯的主意,讓相府出人卻是王允之的建議,硬要說的話算兩人合謀。
不過王瑯拿不準晉人對這些事的看法,不準備說出內情,於是輕咳一聲,轉移話題:“今日府中好生安靜,可是東廂有要人來訪?”
王悅鳳眸微轉,沒有追問,而是順著她的話溫和道:“瞞不過山山。今日郗車騎的門生來府上送信,阿父拆看以後,發現是郗車騎為女兒向門中求婿。正巧族中子弟大多都在東廂,阿父便將郗車騎書信之意傳至東廂,又讓那位門生去東廂選婿。”
王瑯哦了一聲,順口誇道:“毫無準備之下得知郗車騎前來選婿,正可見真實面貌,此為丞相示人以誠之舉,不知郗車騎的門生去東廂後有什麽評價?”
問完,她猛然反應過來,郗車騎是對車騎將軍郗鑒的敬稱,日後郗鑒官至太尉,人稱郗太尉。郗太尉、王丞相、東廂選婿——
這不就是王羲之東床快婿的故事嗎?
根據王瑯的記憶,東床快婿的故事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認為事情發生於王敦之亂前、王家權勢鼎盛之際,是郗鑒謀求朝中助力的嘗試;另一版本認為事情發生於王敦之亂後、蘇峻之亂前,是王、郗兩家為了對抗庾亮專擅朝政的政治聯盟產物。
無論前者還是後者,故事的大體情節是相同的——
郗鑒決定和王氏聯姻,派門生送信給丞相王導,希望從王氏子弟中為女兒找一位夫婿。王導讓這位門生去東廂自己看王家的年輕人,任意挑選。門生去過東廂以後回到郗家覆命,反饋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好,然而聽說您寫信尋覓女婿,都竭力保持得莊重,只有一位年輕人仍舊在東床上坦著肚子吃胡餅,好像沒聽見您來覓婿。”郗鑒一聽,當即拍板表示“正是這個好。”再派人去王家打聽,原來是王羲之,便將長女郗璿嫁給了他。
王瑯當年讀這個故事覺得不太能理解。
因為如果是收到信以後,專程把族人裏所有年輕未婚男子叫到東廂,讓門生挑選,那麽王羲之的行為就有刻意做作的嫌疑,畢竟是他自己同意來東廂參加選婿,真的不在乎可以不要來,已經來了卻表現出不在乎的樣子,總讓人感覺有點虛偽。
但有了王氏聚族而居的前提之後,事情就說得通了。
王家尚未結婚成家的年輕人本來就聚在東廂,郗鑒寫信給王導覓婿,王導當場讓送信的門生去東廂挑人,東廂裏的子弟倉促之下缺乏準備,紛紛表現出莊重矜持的樣子,希望給郗家門生留下個好印象。只有王羲之依然故我,本來在吃胡餅,門生來了以後還在吃胡餅。
後人通過這個故事至少可以知道兩件事,第一,王羲之在一群年輕人裏確實是表現出眾,難怪被郗鑒另眼相看;第二,東晉的胡餅個頭比較大,一個人一時半會吃不完。
王悅再怎麽心思玲瓏也想不到她的思路能從選女婿一路歪到吃胡餅,猶自認真回答:“那卻是位謹慎人,只道我家諸郎皆好。山山若想聽實話,恐怕只有等郗車騎的婚書發來,才能聽到流傳。”
王瑯心說不用等那麽久,有位名為劉義慶的仁兄已經提前告訴我了,又聽王悅道:“山山以為這樁婚事會落到誰頭上?”
那你可是問對人了。
王瑯假意思考了一下,先謹慎求證:“逸少兄長今日可在東廂?”
這樁婚事雖然是長輩指定,但事後被證明是樁美滿姻緣,萬一被她的蝴蝶翅膀扇亂就麻煩了。
好在王悅略微頷首,給出了肯定的答覆,於是王瑯放下心,使用起後見之明:“郗車騎若看中權勢,先派人打探族中子弟再向丞相約婚不遲,既然直接致信丞相向王氏求婿,足可見他看中的並非朝中權勢,只是王氏門第。逸少兄長清貴朗拔,久有隱逸之志,若為女兒平安喜樂計,當是最佳人選。”
言畢,順手從案幾上摸了一塊茶點小咬一口,緩解被胡餅勾起的食欲。
時人以王悅、王應、王羲之為王氏三少,認為三人是王家最出眾的三個年輕人。其中王悅是丞相王導的長子,王應是大將軍王敦的嗣子,唯有王羲之少年喪父,靠寡母兄長養大,能與前兩人並稱,與父親的成就地位無關,全憑自身優秀。
另外王瑯看過王羲之的《逸民帖》,知道他不愛在朝中做官,有在地方上隱逸的志向,以至於連表字也取為“逸少”。
在魏晉這種政治黑暗的亂世裏,做隱士比做官安全,可以一定程度上避開朝堂的雲譎波詭,保全自身。
以王氏自身為例,僅僅幾十年前,王家的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都天下知名,最後只有王戎、王導算正常離世,但兩人陷入險些被殺、命懸一線的情況也不止一次。
到王敦之亂後,王導這一輩的王氏族人從十幾人只剩下四人,其餘全部死於非命。
王瑯自己推斷,王家對下一代的布局應該是以王悅在朝中執掌機樞,王允之在地方領握望府,王羲之在士林培養聲望,三方相互照應,風險最低的是王羲之。
如果不追求權勢,單純希望女兒嫁個英俊體貼的夫婿,一生平安快樂,那麽不願意牽扯到朝堂之爭中的王羲之是王家最合適的人選。
王悅對她關於王羲之的論斷並不評價,反而在她說到平安喜樂四字時微微揚眉,目視著她溫和問道:“山山喜歡什麽樣的夫婿,不妨說說看,我平時好替山山留意。”
王瑯咽到一半的點心頓時就不香了。
她完全沒想到王悅問她郗家婚事,實則意在問她對自己婚事的看法。這類事在古代一般不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子女自專的餘地?就像這次郗鑒讓門生送信到王家求婿,是王導和郗鑒決定了要讓王、郗兩家聯姻,締結兩姓之好,作為當事人的郗鑒之女郗璿與王氏之子王羲之在其中並沒有話語權。
雖然她自有打算,根本不準備結婚嫁人,但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不適合對外透露,因此咽下點心,若無其事道:“二兄尚且未曾娶妻,阿瑯還早著呢。”
王悅搖搖頭:“世家大事,在於婚宦,婚字猶在宦前,不可不重。倘若不得其人,倒不必急著成婚,但相看總是越早越好。以山山的才華品貌,值得世間最好的男子相伴,若是下手晚了,好兒郎都被他人挑走,不也很遺憾嗎?”
王瑯被他說得有點臉熱,掩飾性地側了側頭:“兄長謬讚了。阿瑯明白兄長的意思,謝謝兄長。”
她還是不太想和家人談這個問題,但又不想欺騙王悅,因此答得模糊。以王悅的善解人意,想必能明白她不願多談的意思,不會再勉強。
但王瑯又一次判斷錯了。
只聽王悅道:“對親人有所偏愛,將一分好視作兩分固然是人之常情,看重山山卻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山山可知和熹皇後之事?”
哪怕在現代不知道,到了東晉也不可能沒聽說過這個人。
王瑯點點頭:“長豫兄長是說後漢以皇太後身份攝政達十六年的鄧綏鄧太後吧?我聽聞今上年幼,庾太後臨朝聽政,便是依鄧太後舊例。只不過庾氏女之才遜鄧太後遠矣,朝中政事,實操於後兄庾亮之手,與鄧綏不可同日而語。”
王悅安靜地聽她說完,隨後笑了笑:“山山若有興趣,不妨任意從族中或族外尋幾個女郎,聽聽她們如何回答。”
王瑯一楞:“我答得不對嗎?”
她總共也沒回答幾句,都是人盡皆知的常識,沒什麽奇怪言論。
王悅微笑不語,順著原話題闡釋道:“鄧家三女,和熹皇後是為次女,另有姊鄧燕,娣鄧容二位女郎,然而志在典籍,能與諸兄討論經義,讓父親事無大小都共同商議的,唯和熹皇後一人而已,所受器重猶在諸兄弟之上。”
王瑯好像有點明白他的意思了。
“鄧家是治經之家,前漢亦法度規整,故而鄧母常常非難和熹,令其習居家女工諸事。和熹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六歲能讀《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蓋其稟賦天授,而志不可奪也。”
“中朝越名教而任自然,世俗以放達相尚,許多前朝奉為圭臬的綱紀都崩塌坍毀,成見信念亦隨之粉碎。當此之世,人心游離仿徨,無論何等現實,都會說服自己接受。”
“山山與逸少不同,與淵猷亦不同。我希望山山能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麽?只有你自己想清楚,認同你的人才會聚到你身邊,成為受你支配的力量,愛你的人也才能真正幫到你。”
這話說得真情懇切,超出了他一貫的謹慎與家族的立場,顯出晉人靈魂中一種超越世俗的光芒。
王瑯內心受到觸動,神色也不由整肅認真起來:“多謝長豫兄長教誨,阿瑯銘記於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