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北衙上軍
關燈
小
中
大
李豫離開東宮之前,先派人去百孫邸通知自己的長子李適。
他身為皇太子,長久被圈禁在宮中,很難與外界接觸,政治嗅覺自然會遲鈍一些。李適則不同——尤其李豫被任命為監國,得以召見宰相,也使東宮與奉節郡王府之間可以及時通聲傳氣——則張皇後白晝命人引誘李豫殺李輔國,李豫不從,晚間便有詔來,命其進宮,李適本能地就察覺出了不對來。
於是領著幾名心腹,匆匆潛出百孫邸,到平康坊來尋李汲。
李汲雖然搬了家,接收了二十多名新仆役,那老門子依舊留任,直接開門便將李適放入。李適問李汲何在?老頭兒說不清楚,還是李汲臨行前要求留下保護家門的元景安過來,將前後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
李適不由得頓足:“這般時候,他如何能出城而去?!”
這似乎更預示了今晚將是不平靜的一夜,李適無計可施,便冒險來到明鳳門前,叩門請入。守門的神策兵回覆道:“上官有命,宮門閉鎖,誰都不可放入。”
一句話透露出了不祥的信息。因為按道理來說,他們就應該回覆李適:“即便是郡王,無詔亦不可進宮也。”因為這是國法啊,是律條啊,無須特意強調“上官有命”吧。李適急得團團亂轉——“這可如何是好?”
左右建議:“李公在右銀臺門,或者尚未下值,殿下不如繞去,面會李公,商議對策?”
李適搖搖頭:“皇後白晝時已諷太子殺李輔國,今又使神策鎖閉宮門,則多半會發兵往右銀臺門去……孤手中無兵,此去豈非自投羅網?”
他都想趕緊逃出長安城,往隴右去投三叔李倓了,卻又實在不甘心——多年謀劃,一夜而敗,並且還敗得莫名其妙啊,這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能正經見到……
原地轉了兩個圈,猛然間省起——“去延喜門。”
延喜門是西內的東大門,與安福門一東一西,夾著橫街,橫街以南是皇城,以北則是宮城。到了延喜門前,李適亮明身份,問守衛道:“今日何將當值?”
守衛回答說:“是李指揮使。”
李適聞言,不禁額手稱慶:“此天助孤也!”
李汲自從鳳翔歸來之後,就在繼續拉攏神策軍將的同時,也開始插手威遠軍中,交了不少好朋友,還將可靠之人的名單,傳了一份給李適。其中與李汲最為莫逆,並極力向李適舉薦的,便是左領軍衛郎將,實任威遠軍左廂指揮使的李晟李良器。
李適召喚李晟來見,將前後因果備悉托出,請求李晟護著自己前往右銀臺門。李晟尚在猶疑,李適急得跺腳道:“孤,長衛之友也,卿亦長衛之友,難道不信孤麽?”李晟苦笑道:“茲事體大,殿下……”
李適一擺手,打斷對方的話,央求道:“良器,今東內形勢,晦暗不明,孤若請卿領兵相助入宮定亂,是為難卿也……”李晟心說有沒有亂,究竟誰在亂,我都還搞不明白哪——“然請卿將一支兵,護孤前往右銀臺門,不算難事吧?若到了右銀臺門,知實是孤要造亂,卿立可將孤擒下,亦是大功!”
而今禁軍渙散,遠非極盛時可比,將領們往往驅策士卒為自家做私事;則以李晟的權柄,領一隊人馬出來充當保鏢,哪怕只為了掙外快呢,也不算什麽大罪過,甚至於只要不被人咬住,可以輕易地蒙混過關。
李晟這才稍稍心動,略一思忖,便叉手道:“但願殿下不負長衛,則晟也不負殿下。”點起一百多人,護著李適前往右銀臺門。
右銀臺門附近正在廝殺,數百神策軍將李輔國團團圍住。好在老閹知道自己仇家太多,無論內廷、外朝,不少人欲啖己肉、寢己皮,因而長年將五十名英武兵充作貼身護衛,並有門下數十小宦,也皆孔武有力。
關鍵是李系跑了,往飛龍廄殺李豫去了,則留下那些神策軍無人主使,將兵皆疑,加上畏懼李輔國的權勢,誰都不肯出死力,這才激戰多時,未分勝負。
李適等人恰在此時來到,李輔國大喜,便命李晟:“速召威遠全軍來此,滅此反賊!”他是兵部尚書,又執掌內侍省,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是能夠直接對李晟下指令的。
李晟派人回去調集全體威遠軍,李適則急切地問道:“太子何在?”
李輔國道:“有傳言,在飛龍廄。”
李適急了,也不再管李輔國,請李晟撥給他半數兵馬,即自大明宮西墻,匆匆繞到飛龍廄來。遠遠的果見數百神策殺入廄中,其中一員金甲大將,跨馬執弓,燈火映照下最為顯眼。李適當即抽出弓箭來,也不發話,馳至四十步外,便是狠狠一箭射去。
“嘣”的一聲,弦馳箭發,將兗王李僩射落馬下。
李系被擒,李僩重傷落馬,數百神策軍失去了統領,當場就亂了。李豫趁機高呼:“汝等乃受奸人蠱惑,既未傷孤,則及時反正,可免前愆……”李汲嫌他言辭太文了,扯著嗓子大叫道:“願奉太子去殺反賊的,前事不論,且都有重賞!”
他嗓門本大,這一聲吼震懾全場,幾名神策軍將見大勢已去,紛紛攘臂高呼:“奉太子,殺反賊!”隨即槍刀並起,逐殺那些追隨李系而來的宦官。
程元振領著人過來,將李系、李僩——神策兵終究不敢冒犯親王,只是讓開了道路,亮出重傷的李僩來——剝了鎧甲,繩捆索系。旋即李豫下令,將廄中禦馬全都牽來,賞賜諸將。
就此,李適也得以進入飛龍廄,與李豫相見,父子二人牽手而哭。李汲不耐煩地提醒道:“亂事未平,殿下不宜在此處多耽擱。”旋問李適:“宮內如何?”
李適三言兩語,將前情說了,李汲便道:“當急入玄武門,拿下皇後!”
李豫急忙擺手:“切不可沖犯皇後。”
程元振將李系的金甲奉上,李豫卻不肯接,說:“我有長衛,強過鎧甲。”旋命:“長衛,賜於卿了。”
李汲卻道:“時機緊迫,不及著甲,殿下且隨我急往宮中去來。”
於是一行人上馬,在李汲、李適的引領下,簇擁著李豫,馳入重玄門,然後是玄武門。所到之處,命那些歸降的神策軍將呼喝、勸告,諸軍紛紛來投——也包括了從前守備宮門,但被神策軍矯詔換防,押於門內的不少英武兵——比及跑馬樓前,已近千人。
這時候,另兩支兵馬也陸續趕到,前來會合。
一支兵是李輔國在李晟的協助下,殺敗了當面神策軍,旋即威遠軍陸續前來增援,李輔國先分兵圍張皇後於蓬萊殿,又接管了長生殿的防衛,自己匆匆北上,來尋李豫。遠遠的見到李豫,老閹當即滾鞍下馬,跌跌撞撞奔近,撲拜於馬前,大哭道:“天幸殿下無恙,老奴幾乎不能再見殿下之面了!”
李豫好言撫慰道:“李公是國家棟梁,今又助孤平叛,功高社稷,想來聖人聽聞,是必肯拜李公為相的。”
李汲在旁邊兒聽了,嘴角不由得一抽,可是再瞧李輔國領來的也不下千人……好吧,現在不是再起內訌的時候。
另一支援兵,則是馬燧所領英武軍。
劉希暹根本沒把中朝、內朝那幾百守宮的英武軍放在眼裏,且張皇後也不希望他進入宮中,於是將部分兵馬交給越王李系、兗王李僩後,劉希暹便率主力來圍英武軍衙署。
神策軍已先悄無聲息地鎖閉了外朝諸門,將千餘英武軍封堵在宮墻、光範門、建福門,以及禦橋之間。劉希暹馳馬而出,高聲宣告道:“皇後有命,英武軍棄械靜坐,俱不得外出!”
其實原本吧,英武軍就不允許隨便外出,尤其是在黑更半夜,宮門鎖閉之時,他就多餘喊這麽一嗓子。這晚馬燧當值,聞言大驚,心裏明白是皇後利用神策軍發動宮變了,則其目標,必是皇太子李豫無疑。
馬燧很清楚,上自竇文場、霍仙鳴,下到李汲,這英武軍的班底,泰半是太子一黨,而他本人則屬於騎墻派,不肯明確陣營。但即便無陣營,作為士人,皇後、太子相爭,也必定站在太子一邊啊——太子又名“國本”,更易太子,國本動搖,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至於皇後……雖然輩分高,但在傳統君臣秩序當中,反倒排在太子之後。
因此馬洵美急命英武軍執械警戒,然後現身出來質問劉希暹:“即便皇後,亦不能詔命禁軍。能命我等者,除聖人外,唯有監國太子——今太子何在?”
劉希暹目光閃爍:“吾不知也。”旋即一挺胸脯:“皇後之命,誰敢違抗?洵美還是聽命的為好。”
馬燧深深一揖,說:“劉君,此是亂命,請恕馬某不能遵從。”不等劉希暹反應過來,便即撤步後退,並命英武軍——“神策謀反,殺!”
劉希暹大吃一驚,他是真沒料到馬燧敢跟自己對戰啊。
如今的北衙雖然仍分六軍,其實只有所謂的“上三軍”——英武、神策、威遠——具備一定武裝力,其餘三軍只不過儀仗隊罷了。“上三軍”中,威遠軍守衛皇城、百官衙署,無緣染指禁中——當然他們也守著太極宮,但誰都清楚,太極宮不過是上皇和太子的囚牢而已——萬年老三,心態平和,只有英武、神策兩軍一直在別苗頭。
就表面上來看,英武軍守備內朝、中朝,距離天子更近一些,理當為首,問題神策軍的數量是英武軍的一倍,且入都時間不長,戰力松懈得有限,則上下兵將,自難免稍稍輕視英武。尤其若論資格麽,其實神策軍入衛還在英武軍之先——李亨在定安行在之時——則憑啥爾等想要壓我們一頭啊?
兩軍都由宦官執掌,但真正的領軍人,則分別是李汲和劉希暹,二人曾經因事爭鬧,甚至於直接在明鳳門內廝打起來,從此之後,再不肯交一語,每遇必怒目對視。主官的心結,自然也會影響到屬下,好在李汲時常宴請神策軍將,日常避免互生齟齬——他李長衛本人收拾神策,則是另外一回事。
與此同時,馬燧也受竇文場、霍仙鳴的授意,每月撥下活動經費,特意去賄賂陳仙甫和劉希暹,由此跟劉希暹表面上交情不淺。甚至於私下相談,馬洵美還會順著對方的話頭,編排李汲幾句,遂被劉希暹引為知交。
因此在劉希暹想來,對面若是李汲,哪怕我真有皇命在手,說不定他也要跟我奓毛。今聞皇後遣人來說,已將李汲誘出城外,英武軍中值班的是馬燧,那可是好朋友啊,不至於跟我翻臉吧?而且說不定我多勸幾句,他還肯聽我之命,從而加強己方的力量。
壓根兒就沒想到僅僅三言兩語,自己還來不及下說詞呢,馬燧直接就揮兵殺過來了!
此舉不但劉希暹猝不及防,就連其麾下神策軍也全都蒙了。
因為馬燧一開口就是:“神策謀反!”給自家扣上一頂大帽子,而都虞候帶咱們過來的時候,可沒說英武軍謀反啊。皇後之命,是要英武軍棄械靜坐,不得外出,則對方的舉措,頂多是“抗命”之罪,雖然也是重罪啦,但比起“謀反”來,差得十萬八千裏啊!
則彼“抗命”對我“謀反”……神策軍心當場就亂了。
由此以眾擊寡,神策軍竟然被壓在了下風。好在劉希暹勇冠三軍,身先士卒,挺矛沖鋒,才堪堪止住敗退之勢。劉希暹恨透了馬燧,一心要於敵陣中尋找到馬燧的蹤跡,將其一矛刺死——只要殺了馬燧,便可轉敗為勝。
可惜馬洵美對自身的能力很明戲,定位很準確——我雖然也曾習練弓馬,終究是個文官,這不是所有文官都跟李汲似的能打啊——因而退避於後,躲藏在陰影中指揮戰事,則除非劉希暹殺透當面的英武軍陣列,否則根本就摸不著馬燧。
劉希暹沖了一陣,不能建功,只得暫且退回。幾名軍將簇擁上來,問他:“都虞候,今如何處?”劉希暹瞠目道:“還如何處,但奮力殺敵可也!若不能挫敗英武軍,而要等皇後、越王殺了太子和李輔國,再宣旨命彼棄械,我等還有何功可言?”
幾名軍將面露愕然之色:“皇後要殺太子?不是只說李輔國謀反麽?!”
劉希暹嘴快說漏了話,心下也自懊惱,卻又來不及解釋,只能呵斥道:“天家之事,汝等休管,且殺過去……”
話音未落,五六柄長刀從不同的方向同時劈砍過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身為皇太子,長久被圈禁在宮中,很難與外界接觸,政治嗅覺自然會遲鈍一些。李適則不同——尤其李豫被任命為監國,得以召見宰相,也使東宮與奉節郡王府之間可以及時通聲傳氣——則張皇後白晝命人引誘李豫殺李輔國,李豫不從,晚間便有詔來,命其進宮,李適本能地就察覺出了不對來。
於是領著幾名心腹,匆匆潛出百孫邸,到平康坊來尋李汲。
李汲雖然搬了家,接收了二十多名新仆役,那老門子依舊留任,直接開門便將李適放入。李適問李汲何在?老頭兒說不清楚,還是李汲臨行前要求留下保護家門的元景安過來,將前後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
李適不由得頓足:“這般時候,他如何能出城而去?!”
這似乎更預示了今晚將是不平靜的一夜,李適無計可施,便冒險來到明鳳門前,叩門請入。守門的神策兵回覆道:“上官有命,宮門閉鎖,誰都不可放入。”
一句話透露出了不祥的信息。因為按道理來說,他們就應該回覆李適:“即便是郡王,無詔亦不可進宮也。”因為這是國法啊,是律條啊,無須特意強調“上官有命”吧。李適急得團團亂轉——“這可如何是好?”
左右建議:“李公在右銀臺門,或者尚未下值,殿下不如繞去,面會李公,商議對策?”
李適搖搖頭:“皇後白晝時已諷太子殺李輔國,今又使神策鎖閉宮門,則多半會發兵往右銀臺門去……孤手中無兵,此去豈非自投羅網?”
他都想趕緊逃出長安城,往隴右去投三叔李倓了,卻又實在不甘心——多年謀劃,一夜而敗,並且還敗得莫名其妙啊,這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能正經見到……
原地轉了兩個圈,猛然間省起——“去延喜門。”
延喜門是西內的東大門,與安福門一東一西,夾著橫街,橫街以南是皇城,以北則是宮城。到了延喜門前,李適亮明身份,問守衛道:“今日何將當值?”
守衛回答說:“是李指揮使。”
李適聞言,不禁額手稱慶:“此天助孤也!”
李汲自從鳳翔歸來之後,就在繼續拉攏神策軍將的同時,也開始插手威遠軍中,交了不少好朋友,還將可靠之人的名單,傳了一份給李適。其中與李汲最為莫逆,並極力向李適舉薦的,便是左領軍衛郎將,實任威遠軍左廂指揮使的李晟李良器。
李適召喚李晟來見,將前後因果備悉托出,請求李晟護著自己前往右銀臺門。李晟尚在猶疑,李適急得跺腳道:“孤,長衛之友也,卿亦長衛之友,難道不信孤麽?”李晟苦笑道:“茲事體大,殿下……”
李適一擺手,打斷對方的話,央求道:“良器,今東內形勢,晦暗不明,孤若請卿領兵相助入宮定亂,是為難卿也……”李晟心說有沒有亂,究竟誰在亂,我都還搞不明白哪——“然請卿將一支兵,護孤前往右銀臺門,不算難事吧?若到了右銀臺門,知實是孤要造亂,卿立可將孤擒下,亦是大功!”
而今禁軍渙散,遠非極盛時可比,將領們往往驅策士卒為自家做私事;則以李晟的權柄,領一隊人馬出來充當保鏢,哪怕只為了掙外快呢,也不算什麽大罪過,甚至於只要不被人咬住,可以輕易地蒙混過關。
李晟這才稍稍心動,略一思忖,便叉手道:“但願殿下不負長衛,則晟也不負殿下。”點起一百多人,護著李適前往右銀臺門。
右銀臺門附近正在廝殺,數百神策軍將李輔國團團圍住。好在老閹知道自己仇家太多,無論內廷、外朝,不少人欲啖己肉、寢己皮,因而長年將五十名英武兵充作貼身護衛,並有門下數十小宦,也皆孔武有力。
關鍵是李系跑了,往飛龍廄殺李豫去了,則留下那些神策軍無人主使,將兵皆疑,加上畏懼李輔國的權勢,誰都不肯出死力,這才激戰多時,未分勝負。
李適等人恰在此時來到,李輔國大喜,便命李晟:“速召威遠全軍來此,滅此反賊!”他是兵部尚書,又執掌內侍省,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是能夠直接對李晟下指令的。
李晟派人回去調集全體威遠軍,李適則急切地問道:“太子何在?”
李輔國道:“有傳言,在飛龍廄。”
李適急了,也不再管李輔國,請李晟撥給他半數兵馬,即自大明宮西墻,匆匆繞到飛龍廄來。遠遠的果見數百神策殺入廄中,其中一員金甲大將,跨馬執弓,燈火映照下最為顯眼。李適當即抽出弓箭來,也不發話,馳至四十步外,便是狠狠一箭射去。
“嘣”的一聲,弦馳箭發,將兗王李僩射落馬下。
李系被擒,李僩重傷落馬,數百神策軍失去了統領,當場就亂了。李豫趁機高呼:“汝等乃受奸人蠱惑,既未傷孤,則及時反正,可免前愆……”李汲嫌他言辭太文了,扯著嗓子大叫道:“願奉太子去殺反賊的,前事不論,且都有重賞!”
他嗓門本大,這一聲吼震懾全場,幾名神策軍將見大勢已去,紛紛攘臂高呼:“奉太子,殺反賊!”隨即槍刀並起,逐殺那些追隨李系而來的宦官。
程元振領著人過來,將李系、李僩——神策兵終究不敢冒犯親王,只是讓開了道路,亮出重傷的李僩來——剝了鎧甲,繩捆索系。旋即李豫下令,將廄中禦馬全都牽來,賞賜諸將。
就此,李適也得以進入飛龍廄,與李豫相見,父子二人牽手而哭。李汲不耐煩地提醒道:“亂事未平,殿下不宜在此處多耽擱。”旋問李適:“宮內如何?”
李適三言兩語,將前情說了,李汲便道:“當急入玄武門,拿下皇後!”
李豫急忙擺手:“切不可沖犯皇後。”
程元振將李系的金甲奉上,李豫卻不肯接,說:“我有長衛,強過鎧甲。”旋命:“長衛,賜於卿了。”
李汲卻道:“時機緊迫,不及著甲,殿下且隨我急往宮中去來。”
於是一行人上馬,在李汲、李適的引領下,簇擁著李豫,馳入重玄門,然後是玄武門。所到之處,命那些歸降的神策軍將呼喝、勸告,諸軍紛紛來投——也包括了從前守備宮門,但被神策軍矯詔換防,押於門內的不少英武兵——比及跑馬樓前,已近千人。
這時候,另兩支兵馬也陸續趕到,前來會合。
一支兵是李輔國在李晟的協助下,殺敗了當面神策軍,旋即威遠軍陸續前來增援,李輔國先分兵圍張皇後於蓬萊殿,又接管了長生殿的防衛,自己匆匆北上,來尋李豫。遠遠的見到李豫,老閹當即滾鞍下馬,跌跌撞撞奔近,撲拜於馬前,大哭道:“天幸殿下無恙,老奴幾乎不能再見殿下之面了!”
李豫好言撫慰道:“李公是國家棟梁,今又助孤平叛,功高社稷,想來聖人聽聞,是必肯拜李公為相的。”
李汲在旁邊兒聽了,嘴角不由得一抽,可是再瞧李輔國領來的也不下千人……好吧,現在不是再起內訌的時候。
另一支援兵,則是馬燧所領英武軍。
劉希暹根本沒把中朝、內朝那幾百守宮的英武軍放在眼裏,且張皇後也不希望他進入宮中,於是將部分兵馬交給越王李系、兗王李僩後,劉希暹便率主力來圍英武軍衙署。
神策軍已先悄無聲息地鎖閉了外朝諸門,將千餘英武軍封堵在宮墻、光範門、建福門,以及禦橋之間。劉希暹馳馬而出,高聲宣告道:“皇後有命,英武軍棄械靜坐,俱不得外出!”
其實原本吧,英武軍就不允許隨便外出,尤其是在黑更半夜,宮門鎖閉之時,他就多餘喊這麽一嗓子。這晚馬燧當值,聞言大驚,心裏明白是皇後利用神策軍發動宮變了,則其目標,必是皇太子李豫無疑。
馬燧很清楚,上自竇文場、霍仙鳴,下到李汲,這英武軍的班底,泰半是太子一黨,而他本人則屬於騎墻派,不肯明確陣營。但即便無陣營,作為士人,皇後、太子相爭,也必定站在太子一邊啊——太子又名“國本”,更易太子,國本動搖,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至於皇後……雖然輩分高,但在傳統君臣秩序當中,反倒排在太子之後。
因此馬洵美急命英武軍執械警戒,然後現身出來質問劉希暹:“即便皇後,亦不能詔命禁軍。能命我等者,除聖人外,唯有監國太子——今太子何在?”
劉希暹目光閃爍:“吾不知也。”旋即一挺胸脯:“皇後之命,誰敢違抗?洵美還是聽命的為好。”
馬燧深深一揖,說:“劉君,此是亂命,請恕馬某不能遵從。”不等劉希暹反應過來,便即撤步後退,並命英武軍——“神策謀反,殺!”
劉希暹大吃一驚,他是真沒料到馬燧敢跟自己對戰啊。
如今的北衙雖然仍分六軍,其實只有所謂的“上三軍”——英武、神策、威遠——具備一定武裝力,其餘三軍只不過儀仗隊罷了。“上三軍”中,威遠軍守衛皇城、百官衙署,無緣染指禁中——當然他們也守著太極宮,但誰都清楚,太極宮不過是上皇和太子的囚牢而已——萬年老三,心態平和,只有英武、神策兩軍一直在別苗頭。
就表面上來看,英武軍守備內朝、中朝,距離天子更近一些,理當為首,問題神策軍的數量是英武軍的一倍,且入都時間不長,戰力松懈得有限,則上下兵將,自難免稍稍輕視英武。尤其若論資格麽,其實神策軍入衛還在英武軍之先——李亨在定安行在之時——則憑啥爾等想要壓我們一頭啊?
兩軍都由宦官執掌,但真正的領軍人,則分別是李汲和劉希暹,二人曾經因事爭鬧,甚至於直接在明鳳門內廝打起來,從此之後,再不肯交一語,每遇必怒目對視。主官的心結,自然也會影響到屬下,好在李汲時常宴請神策軍將,日常避免互生齟齬——他李長衛本人收拾神策,則是另外一回事。
與此同時,馬燧也受竇文場、霍仙鳴的授意,每月撥下活動經費,特意去賄賂陳仙甫和劉希暹,由此跟劉希暹表面上交情不淺。甚至於私下相談,馬洵美還會順著對方的話頭,編排李汲幾句,遂被劉希暹引為知交。
因此在劉希暹想來,對面若是李汲,哪怕我真有皇命在手,說不定他也要跟我奓毛。今聞皇後遣人來說,已將李汲誘出城外,英武軍中值班的是馬燧,那可是好朋友啊,不至於跟我翻臉吧?而且說不定我多勸幾句,他還肯聽我之命,從而加強己方的力量。
壓根兒就沒想到僅僅三言兩語,自己還來不及下說詞呢,馬燧直接就揮兵殺過來了!
此舉不但劉希暹猝不及防,就連其麾下神策軍也全都蒙了。
因為馬燧一開口就是:“神策謀反!”給自家扣上一頂大帽子,而都虞候帶咱們過來的時候,可沒說英武軍謀反啊。皇後之命,是要英武軍棄械靜坐,不得外出,則對方的舉措,頂多是“抗命”之罪,雖然也是重罪啦,但比起“謀反”來,差得十萬八千裏啊!
則彼“抗命”對我“謀反”……神策軍心當場就亂了。
由此以眾擊寡,神策軍竟然被壓在了下風。好在劉希暹勇冠三軍,身先士卒,挺矛沖鋒,才堪堪止住敗退之勢。劉希暹恨透了馬燧,一心要於敵陣中尋找到馬燧的蹤跡,將其一矛刺死——只要殺了馬燧,便可轉敗為勝。
可惜馬洵美對自身的能力很明戲,定位很準確——我雖然也曾習練弓馬,終究是個文官,這不是所有文官都跟李汲似的能打啊——因而退避於後,躲藏在陰影中指揮戰事,則除非劉希暹殺透當面的英武軍陣列,否則根本就摸不著馬燧。
劉希暹沖了一陣,不能建功,只得暫且退回。幾名軍將簇擁上來,問他:“都虞候,今如何處?”劉希暹瞠目道:“還如何處,但奮力殺敵可也!若不能挫敗英武軍,而要等皇後、越王殺了太子和李輔國,再宣旨命彼棄械,我等還有何功可言?”
幾名軍將面露愕然之色:“皇後要殺太子?不是只說李輔國謀反麽?!”
劉希暹嘴快說漏了話,心下也自懊惱,卻又來不及解釋,只能呵斥道:“天家之事,汝等休管,且殺過去……”
話音未落,五六柄長刀從不同的方向同時劈砍過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