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骨肉相殘
關燈
小
中
大
人間百態,各不相同,即便同樣是中級將校,是赳赳武夫,雖多高庭暉這種完全隨大流兒,基本上沒有個人觀點的糊塗蛋,卻也有少數腳跟立得比較穩的清醒人。
好比說,田神功。
田神功本是許叔冀部將,隨之歸降史思明。史思明並不怎麽放心許叔冀——估計是這家夥名聲太臭了,唐、燕雙方都不待見——雖然任命他做中書令,留守汴州,卻把汴滑軍一分為二,大部由梁浦、劉從諫、田神功等人統領,跟著自家愛將南德信去襲取江淮。
然而才至淮上,田神功便亮出爪牙,先攻殺南德信,又吞並了劉從諫等人的兵馬,轉向山東,去抄史思明的後路。
董秦將此訊息稟報李光弼,仆固懷恩則對李汲說:“田神功不過數千兵,且無後援,而史賊使敬釭等守鄆州,他未必能打得下來。然江淮由此危而覆安,本身便是一大功勞了。”
就連李汲聽說了這些消息,都不禁脫口而出:“這難道是人心所向麽?”
其實他不信什麽人心。昔在長安,官僚群裏,所見只有利益,如今再跟高庭暉一番懇談,知道這年月絕大多數人是沒什麽“所向”的,給塊肉就跟著走,其實跟豬狗沒太大區別。然而唐朝雖然不靠譜,終究餘威尚在,且有一套成型的制度,方便有心人循之向上爬,叛軍方面卻未必了。
好比史思明對待高庭暉,他何曾講過什麽規矩?且就連情誼都欠奉吧。則那麽多人叛而覆降,逃離叛軍陣營,也在情理之中了。
李光弼自然善待董秦和高庭暉,並具文向長安稟奏,給他們請官求賞。大概半個多月後,有使者繞道從河東抵達河陽,頒發了豐厚的賞賜。
首先,賜名董秦為李忠臣,任為開府儀同三司、殿中監,領陜西、神策兩軍節度使,封隴西郡公。
其次,授高庭暉右武衛大將軍。
高庭暉原在叛軍中,職級為五臺府果毅都尉——上府果毅是從五品下階——如今降唐為右武衛大將軍,直接躥升到了三品,這相當於從中校直升中將啦!
雖然明白此乃“千金市馬骨”之意,李汲也難免會感覺有些不平衡……我所立功勞也不小了吧,怎麽如今還在七品上下蹦跶?即便文官比武官值錢,難升,這速度也未免太慢了點兒啊。難道真所謂,“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麽?
不過再想想,也沒啥辦法。終究在朝廷看來,安祿山、史思明才是心腹大患,隴右偏僻之地,功勞不能跟東面戰場上同等相較;這是前事,至於這回協守河陽,自己算是偷跑出來掙外快(功勞)的,自也不便明著跟長安提……
李汲心說,誰讓我偏要做雷鋒呢?自然吃苦在前,升官在後嘍。
這半個多月裏,史思明多次對河陽唐營發起猛攻,先後被右羽林大將軍領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安重璋)、禦史中丞領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荔非元禮,以及仆固懷恩所敗。李汲在仆固懷恩麾下,參與了最後一場惡戰。
當時史思明自率主力攻河陽南壘,遣大將安太清攻打北壘。李光弼登壘而望,見賊勢眾而不整,乃誇口說:“不過日中,必為諸君破之。”
可誰料想這場仗打了整整一個上午,安太清指揮得法,唐軍始終不能取勝。李光弼便召諸將來問:“賊陣何處最堅?”眾人都說:“是西北隅。”李光弼即遣愛將郝廷玉攻西北。再問:“何處次堅啊?”回答說:“東南隅。”乃遣部將論惟貞當之。
隨即李光弼號令諸將:“皆當觀望我帥旗而戰,帥旗慢搖時,任憑爾等自擇進退;若帥旗疾速三搖至地,則萬眾齊發,有進無退,凡退後者皆斬!”然後又將一柄小刀插入靴內,說:“戰場懸危,我是國家三公,不能死於賊手。萬一戰事不利,諸君前死於敵,我便自剄於此,必不使諸君獨死也!”
郝廷玉、論惟貞領命而去,正面戰場,則由仆固懷恩擔任前鋒。仆固懷恩有子仆固玚,職為開府儀同三司,與李汲各領一隊騎兵,左右策應步陣。當時唐軍不足萬眾,對面叛軍卻有三倍之數,倘若嚴守營壘,應該是能夠防得住的。問題史思明正在猛攻南壘,故此李光弼才希望盡快挫敗北邊之敵,好去解南壘之圍,再加上見到敵軍陣勢不整,由此揮師出而野戰。
可惜安太清也是叛軍宿將,並非無謀之輩,先前散漫之狀完全是假相,目的就是想要誘出李光弼來。因為總體而言,別瞧李光弼一副胡人兇悍嘴臉,平素還常喊打喊殺的,其實他平生幾場最著名的勝仗都是守城、守寨,所以史思明此前才會說:“李光弼善於守城,如今卻放棄堅壘,跑來野外,必然為我所擒……”則安太清也不希望硬撼唐壘啊。
李光弼一時輕敵,口出“不過日中,必為諸君破之”的大言,結果遭到叛軍當頭一棒。
其實說出去的話,他身為主帥,隨時都可以不認,奈何大軍撒出壘外,再想退歸壘後,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了,再加上南壘同樣正在遭敵強攻……所以這位李司空是真急了,甚至於做好了戰敗自殺的準備。
為今之計,只得憑藉高昂的士氣、拼死的搏殺,以及嫻熟的指揮來爭取以寡破眾了,唯有正面擊敗安太清,才能解除北壘,甚至於南壘的危機。
李汲不是第一次面對千軍萬馬了,但與此前在隴右禦蕃不同,一則總體而言,蕃軍的陣勢嚴整度,以及組織力,都不可與曾經同為唐軍的叛兵相提並論,二則此前他基本是采取攻勢,而蕃軍防守——小峽之戰,敵軍數量沒那麽多,可以不論——如今卻見大隊步兵長矛若林,如墻而進,騎兵沖上去就是一個死啊,對於心靈的震撼無疑是更為強烈的。
如此大平原上主力對戰,李汲和仆固玚統領騎兵,基本上只能起到拱衛步陣兩翼的作用,並不敢直接沖踏敵方堅陣,而只能游擊、射箭。其實類似任務,他在小峽也領受過,但當時後有堅壘可憑,隨時都能撤回去啊,如今則純屬野戰,況且李光弼放過了話,退卻者死!
固然如今主帥大纛還只是徐徐搖晃,並未三下猛搖頓地,允許各路將領因應戰場情況,自主進退。但李光弼也在壘外啊,你再退也不能退到他身後去,甚至於退入壘中吧。
好在李汲所領神策軍也是隴西精銳,多數精擅騎射之術,只要別冒進與步兵方陣正面對決,應該不至於戰敗。因為騎兵數量實在太少了,勝負之勢,唯看步卒。
李光弼守在河陽的兩萬人馬,九成都是步兵,馬匹不過三千,抑且將近半數還是母馬、馬駒等馱馬。雖然此前誘取了叛軍千匹良驥,但因為各方面戰場上都需要用到騎兵,被迫分散開來,則每支騎兵隊伍都不足一營(五百)之數。
好比說他派郝廷玉攻打敵陣西北隅,郝廷玉請求騎兵五百,李光弼只給了他三百;再命論惟貞攻打敵陣東南隅,論惟貞請求也給騎兵三百,李光弼卻只給了兩百……具體到仆固懷恩的前陣,李汲和仆固玚所領騎兵都不過三四百而已,面對數千上萬的敵軍,那是絕對不可能起到什麽關鍵性作用的。
他們只能奮力拱護步陣,以防敵騎左右兜抄。倘若步軍取勝,導致敵陣混亂或者後退,騎兵趁勢加以沖擊,有望擴大戰果;倘若步軍敗退,騎兵就必須起到斷後的功用了,多半會陷於九死一生的險境。勝負之數,只看步兵的正面對決。
李汲分一半騎兵給老荊,二將你進我退,輪番馳射敵陣。崔棄也假模假式領了一柄騎矛,還有橫刀,但她基本上不會使……至於騎弓,更是從來都未曾學習過。
向來國家最為看重的,一是鎧甲,二為弓弩,基本上各類兵器都允準,或者起碼默許民間私造、私藏,唯有鎧甲和強弓硬弩,膽敢私造者、私藏者,必定論罪嚴懲。所以小老百姓最多也就擁有一兩張短小而弱的獵弓罷了——具體到帝國下轄游牧部落另說——至於江湖豪客,更不會將弓術列入必備課程。
——你背一張弓在本鄉本土打獵還則罷了,穿州過府,四處游蕩?找死呢吧?
因此論起騎矛和橫刀來,崔棄或許還能裝模作樣舞上幾下,至於騎弓,那根本就不會使啊。李汲倒是在戰前稍稍指點過她,以助其防身,問題拉得開弓,射得動箭,與矢出中的,又是徹底的兩回事。
固然崔棄善使飛劍,但飛劍基本上是直線投擲的,且最遠也到不了二十步;戰弓,即便是相對短小的騎弓,射擊標準都是三十步起,且超過二十步,多半就不能平射,而要拋射了,否則扛不過地心引力。總而言之,射箭對於崔棄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絕非三五日間便能領會竅要的。
所以她只能緊隨在李汲馬後,卻完全幫不上忙。雖說手捏飛劍,隨時準備擲向靠近李汲的敵兵,問題李汲策馬如風,每射必中,基本上就不可能有什麽散兵游勇貼近他身前三十步……
因此當李汲暫時從第一線下來的時候,就對崔棄說:“此戰兇險,你不如先退回壘中去,如何?”他當然有權力放一兩個小兵回去,比方說回報軍情,討要箭矢等等。然而崔棄卻總是搖頭:“你在何處,我便在何處。但放心廝殺便是,無須照管我。”
李汲問了兩三回,崔棄堅不肯去,他也無可奈何。並且李汲也實在沒有太多精力放在小丫頭身上,雖然身陷戰陣之中,他仍舊本能地四下觀瞧,希望能夠看清楚戰局的走向,以便自己及時做出應對。
而且吧,他身為指揮使,放後世也就是一騎兵營長,卻同時操著軍長甚至於司令的心——雖然明知道沒用,但起碼是個大好的學習機會不是嗎?
原本以為,叛軍都是些烏合之眾,今日萬眾廝殺之際,才知道大謬不然。固然叛軍中也有不少契丹、突厥、同羅、奚等外族雇傭軍,但主體還是東北、河北地區的漢人兵將,與自己所領神策軍,以及仆固懷恩的朔方軍,素質相差不大。
此前“鍵盤俠”舊習不改,曾在李泌面前大言炎炎,把唐軍的組織性和訓練度都貶得一文不值,導致李泌疑惑不解:難道說當年的晉軍比我唐之兵強十倍、百倍麽?那又是怎麽被胡人擊敗的?純粹是司馬越、王衍他們亂搞嗎?
實際上,李汲是把後世國防軍的素質,提前來要求一支封建時代的冷兵器軍隊了。平心而論,在他看來,唐軍無論是組織性、訓練度,還是層級架構、軍陣運用、兵種配合,都可以算是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確實重現了昔日強漢之姿。
相比這年月大多數官僚、將領而言,李汲有一個巨大優勢,那就是通過李適,借閱到了不少的本朝歷史資料。固然本朝人寫本朝之事,難免會有粉飾,但李汲是正經歷史科班出身的,自然懂得該怎麽甄別,如何揚棄。從中得出結論,唐軍本身來源於隋朝的一支禦邊勁旅(晉陽軍),在統一過程中更吸收各方血液,遂在天下歸一,經濟情勢轉好的前提下,瞬間躥越成為普天下,乃至全世界第一強兵!
想當年那個同樣也曾被稱為“李二郎”的唐太宗繼位後不久,只命數萬之師北征,便一舉擊垮了雄踞草原的東突厥帝國;到高宗朝再滅西突厥,幾乎徹底解除了北部和西北部的邊患。唐朝勢力最大時北抵朔漠,西逾蔥嶺,疆域比強漢時更為遼闊——並且話說回來,漢朝那會兒,高原上可還沒有什麽強悍的勢力可以威脅中原哪。
這只能說,中國人在成長,其他民族也一樣在成長……
固然府兵制已然崩潰,募兵制大行,如今的唐軍,跟太宗、高宗朝的唐軍不甚相類,但處於同一政權之下,軍事技術、科技,組織架構,都可以得到全面的繼承。李汲如今所在陣營的唐軍是如此,對面那些叛兵,所謂的燕軍也是如此。
如此強悍的軍隊,本該用來保衛國家百姓,鞏固國防,驅逐來寇,甚至於追殺膽敢侵犯者,如今卻分成了兩個陣營,骨肉同胞之間,刀矛並舉,廝殺不休。這真是讓人扼腕嘆息,欲哭無淚的慘事啊!故而李汲此前才只想去隴右禦蕃,不樂意摻合東線平叛之事。
但是沒辦法,局勢瞬間改變,河北糜爛,河南不穩,而只要平叛事一日不終結,則隴右之危也一日不能解……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好比說,田神功。
田神功本是許叔冀部將,隨之歸降史思明。史思明並不怎麽放心許叔冀——估計是這家夥名聲太臭了,唐、燕雙方都不待見——雖然任命他做中書令,留守汴州,卻把汴滑軍一分為二,大部由梁浦、劉從諫、田神功等人統領,跟著自家愛將南德信去襲取江淮。
然而才至淮上,田神功便亮出爪牙,先攻殺南德信,又吞並了劉從諫等人的兵馬,轉向山東,去抄史思明的後路。
董秦將此訊息稟報李光弼,仆固懷恩則對李汲說:“田神功不過數千兵,且無後援,而史賊使敬釭等守鄆州,他未必能打得下來。然江淮由此危而覆安,本身便是一大功勞了。”
就連李汲聽說了這些消息,都不禁脫口而出:“這難道是人心所向麽?”
其實他不信什麽人心。昔在長安,官僚群裏,所見只有利益,如今再跟高庭暉一番懇談,知道這年月絕大多數人是沒什麽“所向”的,給塊肉就跟著走,其實跟豬狗沒太大區別。然而唐朝雖然不靠譜,終究餘威尚在,且有一套成型的制度,方便有心人循之向上爬,叛軍方面卻未必了。
好比史思明對待高庭暉,他何曾講過什麽規矩?且就連情誼都欠奉吧。則那麽多人叛而覆降,逃離叛軍陣營,也在情理之中了。
李光弼自然善待董秦和高庭暉,並具文向長安稟奏,給他們請官求賞。大概半個多月後,有使者繞道從河東抵達河陽,頒發了豐厚的賞賜。
首先,賜名董秦為李忠臣,任為開府儀同三司、殿中監,領陜西、神策兩軍節度使,封隴西郡公。
其次,授高庭暉右武衛大將軍。
高庭暉原在叛軍中,職級為五臺府果毅都尉——上府果毅是從五品下階——如今降唐為右武衛大將軍,直接躥升到了三品,這相當於從中校直升中將啦!
雖然明白此乃“千金市馬骨”之意,李汲也難免會感覺有些不平衡……我所立功勞也不小了吧,怎麽如今還在七品上下蹦跶?即便文官比武官值錢,難升,這速度也未免太慢了點兒啊。難道真所謂,“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麽?
不過再想想,也沒啥辦法。終究在朝廷看來,安祿山、史思明才是心腹大患,隴右偏僻之地,功勞不能跟東面戰場上同等相較;這是前事,至於這回協守河陽,自己算是偷跑出來掙外快(功勞)的,自也不便明著跟長安提……
李汲心說,誰讓我偏要做雷鋒呢?自然吃苦在前,升官在後嘍。
這半個多月裏,史思明多次對河陽唐營發起猛攻,先後被右羽林大將軍領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安重璋)、禦史中丞領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荔非元禮,以及仆固懷恩所敗。李汲在仆固懷恩麾下,參與了最後一場惡戰。
當時史思明自率主力攻河陽南壘,遣大將安太清攻打北壘。李光弼登壘而望,見賊勢眾而不整,乃誇口說:“不過日中,必為諸君破之。”
可誰料想這場仗打了整整一個上午,安太清指揮得法,唐軍始終不能取勝。李光弼便召諸將來問:“賊陣何處最堅?”眾人都說:“是西北隅。”李光弼即遣愛將郝廷玉攻西北。再問:“何處次堅啊?”回答說:“東南隅。”乃遣部將論惟貞當之。
隨即李光弼號令諸將:“皆當觀望我帥旗而戰,帥旗慢搖時,任憑爾等自擇進退;若帥旗疾速三搖至地,則萬眾齊發,有進無退,凡退後者皆斬!”然後又將一柄小刀插入靴內,說:“戰場懸危,我是國家三公,不能死於賊手。萬一戰事不利,諸君前死於敵,我便自剄於此,必不使諸君獨死也!”
郝廷玉、論惟貞領命而去,正面戰場,則由仆固懷恩擔任前鋒。仆固懷恩有子仆固玚,職為開府儀同三司,與李汲各領一隊騎兵,左右策應步陣。當時唐軍不足萬眾,對面叛軍卻有三倍之數,倘若嚴守營壘,應該是能夠防得住的。問題史思明正在猛攻南壘,故此李光弼才希望盡快挫敗北邊之敵,好去解南壘之圍,再加上見到敵軍陣勢不整,由此揮師出而野戰。
可惜安太清也是叛軍宿將,並非無謀之輩,先前散漫之狀完全是假相,目的就是想要誘出李光弼來。因為總體而言,別瞧李光弼一副胡人兇悍嘴臉,平素還常喊打喊殺的,其實他平生幾場最著名的勝仗都是守城、守寨,所以史思明此前才會說:“李光弼善於守城,如今卻放棄堅壘,跑來野外,必然為我所擒……”則安太清也不希望硬撼唐壘啊。
李光弼一時輕敵,口出“不過日中,必為諸君破之”的大言,結果遭到叛軍當頭一棒。
其實說出去的話,他身為主帥,隨時都可以不認,奈何大軍撒出壘外,再想退歸壘後,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了,再加上南壘同樣正在遭敵強攻……所以這位李司空是真急了,甚至於做好了戰敗自殺的準備。
為今之計,只得憑藉高昂的士氣、拼死的搏殺,以及嫻熟的指揮來爭取以寡破眾了,唯有正面擊敗安太清,才能解除北壘,甚至於南壘的危機。
李汲不是第一次面對千軍萬馬了,但與此前在隴右禦蕃不同,一則總體而言,蕃軍的陣勢嚴整度,以及組織力,都不可與曾經同為唐軍的叛兵相提並論,二則此前他基本是采取攻勢,而蕃軍防守——小峽之戰,敵軍數量沒那麽多,可以不論——如今卻見大隊步兵長矛若林,如墻而進,騎兵沖上去就是一個死啊,對於心靈的震撼無疑是更為強烈的。
如此大平原上主力對戰,李汲和仆固玚統領騎兵,基本上只能起到拱衛步陣兩翼的作用,並不敢直接沖踏敵方堅陣,而只能游擊、射箭。其實類似任務,他在小峽也領受過,但當時後有堅壘可憑,隨時都能撤回去啊,如今則純屬野戰,況且李光弼放過了話,退卻者死!
固然如今主帥大纛還只是徐徐搖晃,並未三下猛搖頓地,允許各路將領因應戰場情況,自主進退。但李光弼也在壘外啊,你再退也不能退到他身後去,甚至於退入壘中吧。
好在李汲所領神策軍也是隴西精銳,多數精擅騎射之術,只要別冒進與步兵方陣正面對決,應該不至於戰敗。因為騎兵數量實在太少了,勝負之勢,唯看步卒。
李光弼守在河陽的兩萬人馬,九成都是步兵,馬匹不過三千,抑且將近半數還是母馬、馬駒等馱馬。雖然此前誘取了叛軍千匹良驥,但因為各方面戰場上都需要用到騎兵,被迫分散開來,則每支騎兵隊伍都不足一營(五百)之數。
好比說他派郝廷玉攻打敵陣西北隅,郝廷玉請求騎兵五百,李光弼只給了他三百;再命論惟貞攻打敵陣東南隅,論惟貞請求也給騎兵三百,李光弼卻只給了兩百……具體到仆固懷恩的前陣,李汲和仆固玚所領騎兵都不過三四百而已,面對數千上萬的敵軍,那是絕對不可能起到什麽關鍵性作用的。
他們只能奮力拱護步陣,以防敵騎左右兜抄。倘若步軍取勝,導致敵陣混亂或者後退,騎兵趁勢加以沖擊,有望擴大戰果;倘若步軍敗退,騎兵就必須起到斷後的功用了,多半會陷於九死一生的險境。勝負之數,只看步兵的正面對決。
李汲分一半騎兵給老荊,二將你進我退,輪番馳射敵陣。崔棄也假模假式領了一柄騎矛,還有橫刀,但她基本上不會使……至於騎弓,更是從來都未曾學習過。
向來國家最為看重的,一是鎧甲,二為弓弩,基本上各類兵器都允準,或者起碼默許民間私造、私藏,唯有鎧甲和強弓硬弩,膽敢私造者、私藏者,必定論罪嚴懲。所以小老百姓最多也就擁有一兩張短小而弱的獵弓罷了——具體到帝國下轄游牧部落另說——至於江湖豪客,更不會將弓術列入必備課程。
——你背一張弓在本鄉本土打獵還則罷了,穿州過府,四處游蕩?找死呢吧?
因此論起騎矛和橫刀來,崔棄或許還能裝模作樣舞上幾下,至於騎弓,那根本就不會使啊。李汲倒是在戰前稍稍指點過她,以助其防身,問題拉得開弓,射得動箭,與矢出中的,又是徹底的兩回事。
固然崔棄善使飛劍,但飛劍基本上是直線投擲的,且最遠也到不了二十步;戰弓,即便是相對短小的騎弓,射擊標準都是三十步起,且超過二十步,多半就不能平射,而要拋射了,否則扛不過地心引力。總而言之,射箭對於崔棄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絕非三五日間便能領會竅要的。
所以她只能緊隨在李汲馬後,卻完全幫不上忙。雖說手捏飛劍,隨時準備擲向靠近李汲的敵兵,問題李汲策馬如風,每射必中,基本上就不可能有什麽散兵游勇貼近他身前三十步……
因此當李汲暫時從第一線下來的時候,就對崔棄說:“此戰兇險,你不如先退回壘中去,如何?”他當然有權力放一兩個小兵回去,比方說回報軍情,討要箭矢等等。然而崔棄卻總是搖頭:“你在何處,我便在何處。但放心廝殺便是,無須照管我。”
李汲問了兩三回,崔棄堅不肯去,他也無可奈何。並且李汲也實在沒有太多精力放在小丫頭身上,雖然身陷戰陣之中,他仍舊本能地四下觀瞧,希望能夠看清楚戰局的走向,以便自己及時做出應對。
而且吧,他身為指揮使,放後世也就是一騎兵營長,卻同時操著軍長甚至於司令的心——雖然明知道沒用,但起碼是個大好的學習機會不是嗎?
原本以為,叛軍都是些烏合之眾,今日萬眾廝殺之際,才知道大謬不然。固然叛軍中也有不少契丹、突厥、同羅、奚等外族雇傭軍,但主體還是東北、河北地區的漢人兵將,與自己所領神策軍,以及仆固懷恩的朔方軍,素質相差不大。
此前“鍵盤俠”舊習不改,曾在李泌面前大言炎炎,把唐軍的組織性和訓練度都貶得一文不值,導致李泌疑惑不解:難道說當年的晉軍比我唐之兵強十倍、百倍麽?那又是怎麽被胡人擊敗的?純粹是司馬越、王衍他們亂搞嗎?
實際上,李汲是把後世國防軍的素質,提前來要求一支封建時代的冷兵器軍隊了。平心而論,在他看來,唐軍無論是組織性、訓練度,還是層級架構、軍陣運用、兵種配合,都可以算是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確實重現了昔日強漢之姿。
相比這年月大多數官僚、將領而言,李汲有一個巨大優勢,那就是通過李適,借閱到了不少的本朝歷史資料。固然本朝人寫本朝之事,難免會有粉飾,但李汲是正經歷史科班出身的,自然懂得該怎麽甄別,如何揚棄。從中得出結論,唐軍本身來源於隋朝的一支禦邊勁旅(晉陽軍),在統一過程中更吸收各方血液,遂在天下歸一,經濟情勢轉好的前提下,瞬間躥越成為普天下,乃至全世界第一強兵!
想當年那個同樣也曾被稱為“李二郎”的唐太宗繼位後不久,只命數萬之師北征,便一舉擊垮了雄踞草原的東突厥帝國;到高宗朝再滅西突厥,幾乎徹底解除了北部和西北部的邊患。唐朝勢力最大時北抵朔漠,西逾蔥嶺,疆域比強漢時更為遼闊——並且話說回來,漢朝那會兒,高原上可還沒有什麽強悍的勢力可以威脅中原哪。
這只能說,中國人在成長,其他民族也一樣在成長……
固然府兵制已然崩潰,募兵制大行,如今的唐軍,跟太宗、高宗朝的唐軍不甚相類,但處於同一政權之下,軍事技術、科技,組織架構,都可以得到全面的繼承。李汲如今所在陣營的唐軍是如此,對面那些叛兵,所謂的燕軍也是如此。
如此強悍的軍隊,本該用來保衛國家百姓,鞏固國防,驅逐來寇,甚至於追殺膽敢侵犯者,如今卻分成了兩個陣營,骨肉同胞之間,刀矛並舉,廝殺不休。這真是讓人扼腕嘆息,欲哭無淚的慘事啊!故而李汲此前才只想去隴右禦蕃,不樂意摻合東線平叛之事。
但是沒辦法,局勢瞬間改變,河北糜爛,河南不穩,而只要平叛事一日不終結,則隴右之危也一日不能解……
【提示】:如果覺得此文不錯,請推薦給更多小夥伴吧!分享也是一種享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