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無米之炊
關燈
小
中
大
李倓向楊炎和李汲問計,楊炎負責軍資後勤,則自然以糧餉為切入點,據他稟報,如今隴右軍物資在賬面上的數字,似可敷兩歲之用——
“然如高副使所雲,今集隴右各軍,不過三萬之數,即便放棄西方的白水、安人等軍,而廓州境內威勝、寧邊、積石、寧塞四軍,河州境內鎮西軍、平夷守捉,洮州境內神策軍、漠門軍,都需留兵守備——難道全拋棄給蕃賊不成嗎?則殿下實可調用防守鄯州的,恐怕也就兩萬之眾吧。
“殿下欲以兩萬眾抵禦五至十倍的蕃賊,護守隴右全道,甚至於將來還有可能必須北上增援河西,這無異於癡人說夢了。因此新募健兒,甚至於料民為兵,必須盡快提上議事日程來。炎不懂軍事,但以為若無五萬之眾,恐怕難以固守鄯州兩歲。然而若得五萬兵,所需糧秣又當幾何啊?倉中存餘,實不足也。
“尤其沿邊軍鎮多數淪陷,其人陸續西逃至鄯州的,恐怕亦不下三萬之眾,然而鄯州附近耕地本少,彼等無地可耕,無業可操,只能仰仗幕府賑濟;若不賑濟,又恐為亂……”
聽他說到這裏,李倓不由得連連點頭:“公南的意思,是鄯城附近土地肥美,可供全州甚至於全道之用,不便輕棄吧?”
楊炎雙手一攤:“除非今後軍需,全都仰賴關中。但國家方調集重兵於東都,炎前在帥府,籌措軍資,便深感捉襟見肘,哪裏還有餘錢、餘糧西運呢?我是不懂軍事的,也不知道鄯城是否能守,唯知不宜輕棄也——尤其秋收在即,其糧若不能入幕府,而棄之於蕃賊,恐怕賊勢更熾,再難抵禦啊!”
李倓聞言,不禁深感頭痛,於是再轉過頭來,對李汲以目相詢。
李汲心說楊炎還真是會說話,一口一個“炎不懂軍事”,則雖力陳不可輕易放棄鄯城,但若李倓依言而行,將來打了敗仗,也不關他楊公南的事情……此人運籌帷幄之能,我還沒有實際見著,這撇清卸責的本事,倒是先領教了。
可是李汲本人也無計可施,別說他慣於紙上談兵,並沒有實際籌劃方略和指揮作戰的經驗了——就連正經參戰,也只有夜逐叛將那一回——哪怕是真有孫吳之才、諸葛之智,在這兵不眾且糧不足的前提下,又能玩兒出什麽花兒來啊?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也!
對於楊炎的顧慮,李汲也早就想到了。確實,若如高升等人所言,放棄鄯城而退守鄯州,即便不是飲鴆止渴,也是自斷臂膀——失去了州內最主要的一片農耕區域,隴右軍只可能越打越弱,而再無翻盤的機會。可若是不棄鄯城呢?等到吐蕃軍發起全面猛攻,多半還是防守不住,抑且到時候遭受的損失必將更大……
擺在面前兩條路,一條是主動棄械而退,一條是面對強敵抱頭蹲防,早死晚死全都是死……那你讓李汲如何回覆李倓的提問?
於是只好暫且顧左右而言他:“我看高副使不象是能夠統禦兵馬,為殿下前驅,禦賊靖難之才啊……”
李倓搖頭苦笑道:“書生耳。他本是隴右判官,統籌幕中事務,深受哥舒翰的信重,哥舒東歸,遂以其為留守,其實於用兵之道,一竅不通,等若白丁。聖人若恐我不能遽掌隴右軍,留此人相佐,也當進其為司馬,不知何故,竟命之為副使……”
一鎮節度使的左膀右臂,一般情況下是節度副使與行軍司馬——前者為武職,執掌兵權;後者雖名司馬,其實早就變成了文職,主要負責幕府機構內部的協調和管理。
因此李倓才認為,高升並無作戰經驗,他當行軍司馬或許勉強夠格,直接升做節度副使,這完全是趕鴨子上架嘛。
李汲聽了,不禁暗道:朝廷特意派給你一個老資格的蠢才做副使,恐怕就是不讓你“遽掌隴右軍”呢,亦未可知……
就聽李倓又說:“孤亦曾請命高達夫(高適)或嚴季鷹(嚴武)為副使,奈何聖人不允……”隨即冷哼一聲:“或許是李輔國不允!欲請令叔貞一(李棲筠)入幕為輔,他卻說久在安西,不熟隴右之事,婉言推拒了……”
李汲心說是啊,李棲筠如今就任殿中侍禦史,算是邁上了一條穩步高升的康莊大道,他怎麽可能再拋棄清要的朝職,跑西陲來受罪呢……雖然不齒其私心,倒也不便苛責。
就這麽打了會兒岔,李汲終於想明白自己應當怎樣回答問題,並且嘗試將戰局往稍好些的方向引導了。於是朝李倓一叉手,說:
“楊判官所言甚是,汲也以為,鄯城不可輕棄——起碼不能因為高副使一言便棄。高副使若以為鄯城不可守,身為留守,早就可以退守鄯州了,何以早不肯棄西方諸軍,要任由蕃賊逐一破陷,使兵伏屍而人流離呢?”
李倓聞言,不由得與楊炎對視一眼,心中俱都暗恨高升。
李汲繼續說道:“殿下初至,若便遺棄鄯城,失半州之地,即便朝廷不罪,也恐再難凝聚隴右人心,戮力禦寇了。汲按查輿圖,知隴右之要,在於鄯州,鄯州之要,在於鄯城,若失鄯城,兵將益疲,非三五載所可覆振者也……”
言下之意,你有三五年的時間嗎?倘若直到離職,你始終不能在隴右打開局面,建立功勳,那你幹嘛來了?只是為了給李豫假設一個敵手,以麻痹張皇後嗎?我了解你啊,你心可高,沒那麽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然而圖上得來,終究模糊,要知鄯城是否如高副使所言不可守,是否尚有回旋餘地,還當實地勘察一番才是。殿下可安坐鄯州,核點兵額,計籌府庫,安撫流人,招募健兒;李汲請命,為殿下往鄯城一行,覘其山川是否險峻,料其城池是否牢固,歸報後再定方略不遲。”
李倓聞言,頗感欣慰:“長衛願意為孤分憂,再好不過。無論是棄是守,確實不能聽信高升一面之辭,還當實地勘測為好——則長衛須帶多少人去?”
李汲說我不過去看看情況而已,又不會硬碰吐蕃大軍,不必太多兵馬相從,把陳桴那個騎兵旅派給我就成啊。
他目前在幕府中的名分,乃是巡官,位在判官、推官等職之下,但並無實際統屬。一般情況下,巡官、隨軍等職,雖然名位不高,卻都屬於節度使的親信,經常會領一些臨時差遣,負責一些短期事務。所以派李汲到前線去巡邏、探查,名正言順啊。
關鍵是李倓想要掌握鄯城方面的第一手資料,但節度大使親身前往,既沒有時間,也無必要;若命之以幕府舊僚,李倓卻信不過回稟的結果;派楊炎去吧……萬一遇敵,楊公南又不能打,多半無幸。所以李汲是最合適的人選了——他因此才會主動請令。
然而李倓此番空降而來,於隴右軍上下全都不熟,想要完成磨合,進而加以掌控,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說不定等他辛辛苦苦磨合好了,吐蕃兵卻已然殺到了面前……故此才懇請調派部分屯駐在陜城的神策軍相從。
這是很合理的要求,總不能讓堂堂親王、兩鎮節度大使就光帶著些王府衛兵跑外寇肆虐的隴右去吧——且十六王宅的衛兵全是禁軍,所圈親王都乃徹底的孤家寡人——而京師南衙諸衛和北衙禁軍,又實在抽不出多少人來,因而即便李輔國亦無道理相阻,便依言從神策軍中調取千人,作為兩鎮節度大使的親兵了。
李倓之所以請調神策軍,一則因為這是位於京師和洛陽之間,短時間內絕無戰鬥任務的閑卒,二則神策軍亦出隴右,可以通過這一千人來拉親攏友,盡快掌握住隴右兵馬。也正因為如此,李汲不可能要李倓調派隴右駐軍給自己——因為信不過——也不可能請調多數神策軍相從,便只要求陳桴所轄之旅。
陳桴如今寄祿下府果毅都尉,也就是統領八百人的副職,但實際在神策軍中,不過百人旅帥而已——沒辦法,至德以來,封賞太濫,無論文武,往往品高而職低——羿鐵錘則是他的副貳。李汲跟陳、羿二人交情不淺,加上彼部又都是騎兵,行動迅捷,方便他趕緊跑一趟鄯城,然後再匆匆回來。
秋收在即,估摸著吐蕃必在秋收前後,再度發起一輪進攻,真正是時不我待啊。
由此李汲才到鄯州,席不暇暖,便即啟程,繼續向西方進發了。途中經過所謂的“三峽”,果然地勢險峻,大軍難過。和陳、羿二人聊起此處地名時,他就問了,大峽、小峽,土人不會起名字,簡單稱之,這很正常啊,然而“老鴉峽”這名字又是怎麽來的呢?我沒見著有多少烏鴉飛過啊。
羿鐵錘一臉的懵懂,完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陳桴倒是知曉一二,便說:“此非土人定名,本是蕃賊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雲蕃語‘山谷盡頭’,仿佛鄯州土語‘老鴉’;二雲昔日哥舒大帥駐節鄯州,所部親兵皆著黑甲、騎黑馬、執黑旗,所向披靡,蕃人恐懼,乃稱之為‘老鴉兵’。則老鴉兵每從此峽而出,故雲老鴉峽。”
李汲微微頷首,說原來如此。其實他心裏在想,難道這是中原抵禦野人的“絕境長城”嗎,竟然要駐紮一支“黑烏鴉”?然而即便起絕境長城,起碼也得在蒙谷、赤嶺一線,而不能把漢魏以來的西平古城隔絕在外啊。
百餘裏路程,一天多的時間就走過了,李汲於途中不時查看輿圖,對照山川地勢,用炭條在其上加以修正,並且添加註解。這年月即便軍用地圖描繪得也很粗糙,可惜李汲前世沒有學過地圖繪制,且即便會,估計也沒有時間和人手來加以測量吧,只能繼續因陋就簡了。
進至鄯城,守將迎入。
鄯城正式的行政區劃是河源軍,主將早就奉命東歸勤王去了,留守者不過一名營指揮使而已,姓胡名昊,也是士人出身。其人反覆宣稱,說自己祖籍在涇州臨涇縣,乃是西晉大將胡奮之後……
李汲向胡昊詢問鄯城的情況,胡昊說河源軍原本有一萬四千兵,六百五十匹馬,百姓三萬,如今卻只剩下他和另一個營了,且不滿額,未足千數,即便百姓,也縮水了將近一半兒……這是因為吐蕃軍雖然尚未正式對鄯城發起進攻,但在去冬破陷了北面的宣威軍後,時有游騎突至城外襲擾、搶掠,導致北部民田都被踐踏,百姓多數被擄,少量逃入城中。
不過淪陷各軍,亦多有兵民流亡至鄯城,胡昊把士卒全都留了下來,對於百姓,怕不好管理,所以全都往東趕,讓他們前去鄯州就食。如今城內外有民兩萬,兵四千,尤其戰馬稀缺,還不到一百匹。
所以說了——“因為缺馬,故此蕃賊來擾,末將只能固守城池,而不敢出而驅逐……也曾多次行文高判……高副帥,請添良驥,奈何總無下文……”
言下之意,那麽多老百姓被擄,我真不是膽怯不救啊,實在是沒有足夠的戰馬,根本就追不上蕃賊,且即便追上了,估計也打不贏。手頭基本上全是步兵,那便只有守城之力,而無出戰之能了。
李汲就問他:“我看城防還算牢固,未知若蕃賊大舉來攻,以君之力,不望救援,能夠守住多長時間哪?”
胡昊想了一想,苦笑道:“若蕃賊等數而來……”也來這麽四五千人——“末將可保城池不失——城內糧草,尚足半歲之用;若萬眾來,可料民助守,憑堅而禦三個月。然而蕃賊已克宣威、振武等軍,西方的綏戎、臨蕃二城又必不能守,勢將三道夾擊鄯城,則所來的,恐怕不會是小數目啊……”
李汲頷首,心說這家夥倒還不糊塗,於情勢分析甚明。
正因為鄯城附近的地理狀況並不利於防守,所以城池才建造得相對高峻、牢固,還真不是一兩萬人就能在短期內拿得下來的。因此吐蕃方面才要先拔除南北兩側的軍鎮,到時候配合中路,三道夾擊,以便可以調遣大軍,對鄯城做比較長時間的圍困和攻打。
則僅靠這四千兵,在缺乏外援的前提下,實在很難守得住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然如高副使所雲,今集隴右各軍,不過三萬之數,即便放棄西方的白水、安人等軍,而廓州境內威勝、寧邊、積石、寧塞四軍,河州境內鎮西軍、平夷守捉,洮州境內神策軍、漠門軍,都需留兵守備——難道全拋棄給蕃賊不成嗎?則殿下實可調用防守鄯州的,恐怕也就兩萬之眾吧。
“殿下欲以兩萬眾抵禦五至十倍的蕃賊,護守隴右全道,甚至於將來還有可能必須北上增援河西,這無異於癡人說夢了。因此新募健兒,甚至於料民為兵,必須盡快提上議事日程來。炎不懂軍事,但以為若無五萬之眾,恐怕難以固守鄯州兩歲。然而若得五萬兵,所需糧秣又當幾何啊?倉中存餘,實不足也。
“尤其沿邊軍鎮多數淪陷,其人陸續西逃至鄯州的,恐怕亦不下三萬之眾,然而鄯州附近耕地本少,彼等無地可耕,無業可操,只能仰仗幕府賑濟;若不賑濟,又恐為亂……”
聽他說到這裏,李倓不由得連連點頭:“公南的意思,是鄯城附近土地肥美,可供全州甚至於全道之用,不便輕棄吧?”
楊炎雙手一攤:“除非今後軍需,全都仰賴關中。但國家方調集重兵於東都,炎前在帥府,籌措軍資,便深感捉襟見肘,哪裏還有餘錢、餘糧西運呢?我是不懂軍事的,也不知道鄯城是否能守,唯知不宜輕棄也——尤其秋收在即,其糧若不能入幕府,而棄之於蕃賊,恐怕賊勢更熾,再難抵禦啊!”
李倓聞言,不禁深感頭痛,於是再轉過頭來,對李汲以目相詢。
李汲心說楊炎還真是會說話,一口一個“炎不懂軍事”,則雖力陳不可輕易放棄鄯城,但若李倓依言而行,將來打了敗仗,也不關他楊公南的事情……此人運籌帷幄之能,我還沒有實際見著,這撇清卸責的本事,倒是先領教了。
可是李汲本人也無計可施,別說他慣於紙上談兵,並沒有實際籌劃方略和指揮作戰的經驗了——就連正經參戰,也只有夜逐叛將那一回——哪怕是真有孫吳之才、諸葛之智,在這兵不眾且糧不足的前提下,又能玩兒出什麽花兒來啊?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也!
對於楊炎的顧慮,李汲也早就想到了。確實,若如高升等人所言,放棄鄯城而退守鄯州,即便不是飲鴆止渴,也是自斷臂膀——失去了州內最主要的一片農耕區域,隴右軍只可能越打越弱,而再無翻盤的機會。可若是不棄鄯城呢?等到吐蕃軍發起全面猛攻,多半還是防守不住,抑且到時候遭受的損失必將更大……
擺在面前兩條路,一條是主動棄械而退,一條是面對強敵抱頭蹲防,早死晚死全都是死……那你讓李汲如何回覆李倓的提問?
於是只好暫且顧左右而言他:“我看高副使不象是能夠統禦兵馬,為殿下前驅,禦賊靖難之才啊……”
李倓搖頭苦笑道:“書生耳。他本是隴右判官,統籌幕中事務,深受哥舒翰的信重,哥舒東歸,遂以其為留守,其實於用兵之道,一竅不通,等若白丁。聖人若恐我不能遽掌隴右軍,留此人相佐,也當進其為司馬,不知何故,竟命之為副使……”
一鎮節度使的左膀右臂,一般情況下是節度副使與行軍司馬——前者為武職,執掌兵權;後者雖名司馬,其實早就變成了文職,主要負責幕府機構內部的協調和管理。
因此李倓才認為,高升並無作戰經驗,他當行軍司馬或許勉強夠格,直接升做節度副使,這完全是趕鴨子上架嘛。
李汲聽了,不禁暗道:朝廷特意派給你一個老資格的蠢才做副使,恐怕就是不讓你“遽掌隴右軍”呢,亦未可知……
就聽李倓又說:“孤亦曾請命高達夫(高適)或嚴季鷹(嚴武)為副使,奈何聖人不允……”隨即冷哼一聲:“或許是李輔國不允!欲請令叔貞一(李棲筠)入幕為輔,他卻說久在安西,不熟隴右之事,婉言推拒了……”
李汲心說是啊,李棲筠如今就任殿中侍禦史,算是邁上了一條穩步高升的康莊大道,他怎麽可能再拋棄清要的朝職,跑西陲來受罪呢……雖然不齒其私心,倒也不便苛責。
就這麽打了會兒岔,李汲終於想明白自己應當怎樣回答問題,並且嘗試將戰局往稍好些的方向引導了。於是朝李倓一叉手,說:
“楊判官所言甚是,汲也以為,鄯城不可輕棄——起碼不能因為高副使一言便棄。高副使若以為鄯城不可守,身為留守,早就可以退守鄯州了,何以早不肯棄西方諸軍,要任由蕃賊逐一破陷,使兵伏屍而人流離呢?”
李倓聞言,不由得與楊炎對視一眼,心中俱都暗恨高升。
李汲繼續說道:“殿下初至,若便遺棄鄯城,失半州之地,即便朝廷不罪,也恐再難凝聚隴右人心,戮力禦寇了。汲按查輿圖,知隴右之要,在於鄯州,鄯州之要,在於鄯城,若失鄯城,兵將益疲,非三五載所可覆振者也……”
言下之意,你有三五年的時間嗎?倘若直到離職,你始終不能在隴右打開局面,建立功勳,那你幹嘛來了?只是為了給李豫假設一個敵手,以麻痹張皇後嗎?我了解你啊,你心可高,沒那麽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然而圖上得來,終究模糊,要知鄯城是否如高副使所言不可守,是否尚有回旋餘地,還當實地勘察一番才是。殿下可安坐鄯州,核點兵額,計籌府庫,安撫流人,招募健兒;李汲請命,為殿下往鄯城一行,覘其山川是否險峻,料其城池是否牢固,歸報後再定方略不遲。”
李倓聞言,頗感欣慰:“長衛願意為孤分憂,再好不過。無論是棄是守,確實不能聽信高升一面之辭,還當實地勘測為好——則長衛須帶多少人去?”
李汲說我不過去看看情況而已,又不會硬碰吐蕃大軍,不必太多兵馬相從,把陳桴那個騎兵旅派給我就成啊。
他目前在幕府中的名分,乃是巡官,位在判官、推官等職之下,但並無實際統屬。一般情況下,巡官、隨軍等職,雖然名位不高,卻都屬於節度使的親信,經常會領一些臨時差遣,負責一些短期事務。所以派李汲到前線去巡邏、探查,名正言順啊。
關鍵是李倓想要掌握鄯城方面的第一手資料,但節度大使親身前往,既沒有時間,也無必要;若命之以幕府舊僚,李倓卻信不過回稟的結果;派楊炎去吧……萬一遇敵,楊公南又不能打,多半無幸。所以李汲是最合適的人選了——他因此才會主動請令。
然而李倓此番空降而來,於隴右軍上下全都不熟,想要完成磨合,進而加以掌控,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說不定等他辛辛苦苦磨合好了,吐蕃兵卻已然殺到了面前……故此才懇請調派部分屯駐在陜城的神策軍相從。
這是很合理的要求,總不能讓堂堂親王、兩鎮節度大使就光帶著些王府衛兵跑外寇肆虐的隴右去吧——且十六王宅的衛兵全是禁軍,所圈親王都乃徹底的孤家寡人——而京師南衙諸衛和北衙禁軍,又實在抽不出多少人來,因而即便李輔國亦無道理相阻,便依言從神策軍中調取千人,作為兩鎮節度大使的親兵了。
李倓之所以請調神策軍,一則因為這是位於京師和洛陽之間,短時間內絕無戰鬥任務的閑卒,二則神策軍亦出隴右,可以通過這一千人來拉親攏友,盡快掌握住隴右兵馬。也正因為如此,李汲不可能要李倓調派隴右駐軍給自己——因為信不過——也不可能請調多數神策軍相從,便只要求陳桴所轄之旅。
陳桴如今寄祿下府果毅都尉,也就是統領八百人的副職,但實際在神策軍中,不過百人旅帥而已——沒辦法,至德以來,封賞太濫,無論文武,往往品高而職低——羿鐵錘則是他的副貳。李汲跟陳、羿二人交情不淺,加上彼部又都是騎兵,行動迅捷,方便他趕緊跑一趟鄯城,然後再匆匆回來。
秋收在即,估摸著吐蕃必在秋收前後,再度發起一輪進攻,真正是時不我待啊。
由此李汲才到鄯州,席不暇暖,便即啟程,繼續向西方進發了。途中經過所謂的“三峽”,果然地勢險峻,大軍難過。和陳、羿二人聊起此處地名時,他就問了,大峽、小峽,土人不會起名字,簡單稱之,這很正常啊,然而“老鴉峽”這名字又是怎麽來的呢?我沒見著有多少烏鴉飛過啊。
羿鐵錘一臉的懵懂,完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陳桴倒是知曉一二,便說:“此非土人定名,本是蕃賊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雲蕃語‘山谷盡頭’,仿佛鄯州土語‘老鴉’;二雲昔日哥舒大帥駐節鄯州,所部親兵皆著黑甲、騎黑馬、執黑旗,所向披靡,蕃人恐懼,乃稱之為‘老鴉兵’。則老鴉兵每從此峽而出,故雲老鴉峽。”
李汲微微頷首,說原來如此。其實他心裏在想,難道這是中原抵禦野人的“絕境長城”嗎,竟然要駐紮一支“黑烏鴉”?然而即便起絕境長城,起碼也得在蒙谷、赤嶺一線,而不能把漢魏以來的西平古城隔絕在外啊。
百餘裏路程,一天多的時間就走過了,李汲於途中不時查看輿圖,對照山川地勢,用炭條在其上加以修正,並且添加註解。這年月即便軍用地圖描繪得也很粗糙,可惜李汲前世沒有學過地圖繪制,且即便會,估計也沒有時間和人手來加以測量吧,只能繼續因陋就簡了。
進至鄯城,守將迎入。
鄯城正式的行政區劃是河源軍,主將早就奉命東歸勤王去了,留守者不過一名營指揮使而已,姓胡名昊,也是士人出身。其人反覆宣稱,說自己祖籍在涇州臨涇縣,乃是西晉大將胡奮之後……
李汲向胡昊詢問鄯城的情況,胡昊說河源軍原本有一萬四千兵,六百五十匹馬,百姓三萬,如今卻只剩下他和另一個營了,且不滿額,未足千數,即便百姓,也縮水了將近一半兒……這是因為吐蕃軍雖然尚未正式對鄯城發起進攻,但在去冬破陷了北面的宣威軍後,時有游騎突至城外襲擾、搶掠,導致北部民田都被踐踏,百姓多數被擄,少量逃入城中。
不過淪陷各軍,亦多有兵民流亡至鄯城,胡昊把士卒全都留了下來,對於百姓,怕不好管理,所以全都往東趕,讓他們前去鄯州就食。如今城內外有民兩萬,兵四千,尤其戰馬稀缺,還不到一百匹。
所以說了——“因為缺馬,故此蕃賊來擾,末將只能固守城池,而不敢出而驅逐……也曾多次行文高判……高副帥,請添良驥,奈何總無下文……”
言下之意,那麽多老百姓被擄,我真不是膽怯不救啊,實在是沒有足夠的戰馬,根本就追不上蕃賊,且即便追上了,估計也打不贏。手頭基本上全是步兵,那便只有守城之力,而無出戰之能了。
李汲就問他:“我看城防還算牢固,未知若蕃賊大舉來攻,以君之力,不望救援,能夠守住多長時間哪?”
胡昊想了一想,苦笑道:“若蕃賊等數而來……”也來這麽四五千人——“末將可保城池不失——城內糧草,尚足半歲之用;若萬眾來,可料民助守,憑堅而禦三個月。然而蕃賊已克宣威、振武等軍,西方的綏戎、臨蕃二城又必不能守,勢將三道夾擊鄯城,則所來的,恐怕不會是小數目啊……”
李汲頷首,心說這家夥倒還不糊塗,於情勢分析甚明。
正因為鄯城附近的地理狀況並不利於防守,所以城池才建造得相對高峻、牢固,還真不是一兩萬人就能在短期內拿得下來的。因此吐蕃方面才要先拔除南北兩側的軍鎮,到時候配合中路,三道夾擊,以便可以調遣大軍,對鄯城做比較長時間的圍困和攻打。
則僅靠這四千兵,在缺乏外援的前提下,實在很難守得住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