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宣傳招生
關燈
小
中
大
“這麽好的事兒怎麽就讓你攤上了呢。”
金惠自豪地說:“你閨女聰明唄。”
金惠他爹總算露出點笑容:“這麽一來,我們更要回去了,回去把這事與你娘說,讓她今晚做頓好的慶祝慶祝。”
“不行。”金惠搖頭道,“這兩天我還得向先生學一些教課的事,過幾天就得上課,我要快點學會才行。這個月我不能回去了,下個月我再回去,以後每個月能在家待兩天,冬天夏天有寒修暑修,到時候也能回去。”
金惠他爹強顏歡笑到:“看來我今天是白來了。”
“爹,你先回去吧,下個月我能回去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回家的。”
金惠他爹握著金惠的手說:“大小姐看重你,你一定要好好做事,改天我讓你娘來看你。”
金惠他爹走了之後,那個等閨女的漢子又挪到金惠邊上問:“你怎麽不跟你爹回去?”
金惠說:“我在學堂中還有事,抱歉不能陪你了。”
“那你快進去,外面日頭曬。”
漢子還要在門外等很久,他看著那些訓練的男童跑上跑下,偶爾出村的村民路過盯著他看。他只想著自己的閨女,應該再有兩個時辰就出來了。
“爹,醒醒,快點醒醒。”
漢子慢慢睜開迷糊的眼睛,兩張女兒放大的臉就在眼前。他一把抱住她們兩個。
“爹好想你們啊。”
如如說:“爹,我餓了,我們快回去吧。”
“好好好,我們這就回去,爹這裏有包糖,你們先填填肚子。”
“糖又不抵餓。”如如翹著嘴說,看見她爹挑起賣菜的筐子,如如問,“爹,你不會是賣完菜就過來了吧,這要等多久啊。”
漢子笑呵呵地打著迷糊眼道:“沒等多久,不說這個,你們跟爹說說你們在學堂裏都學了什麽吧。”
“我們在學堂裏學了好多,先生教了繡花,繡蝴蝶,繡小鳥,先生說下個月教我們繡五福。”
“在學堂裏過的好嗎。”
“可好可好了……”
學堂的第一個月休,村裏的先生們都可以在家呆上兩天。這兩天,珍娘讓她們多出門走走,宣傳宣傳學堂。
織布班的第一期學生畢業後,第二期就要開始招生,那一個月裏,沒有一位孩子的父母來咨詢過學堂的事,這麽下去,
下一期織布班會一個學生都沒有。
附近的村子早就宣傳遍了,幾個先生特地回了一次娘家。
織布三班的鄭先生娘家在通州以西的一個大姓村內,距通州較遠,已算不上是城郊,屬於通州下轄的一個叫嘉陽縣的縣城管轄。
從她所在的胡家村到嘉陽縣的鄭家村,趕著驢車不歇息都要走上大半天的時間。
鄭先生這次與丈夫回去帶了兩匹粗布,打了十斤肉,已經與年禮差不多了。
到了娘家,娘家兄弟一個個好禮相迎,看中的就是她手上的肉。
鄭家村雖是大姓村,村裏個個都沾親帶故的,但是除了團結,沒什麽好的。村中只有十畝族田,供給無兒女的老人,無父母的兒童,其他村民要輪流勞作卻得不到好處。村中的其他田地都是通州幾個家族的,鄭家村的人只能佃田勞作,佃農的收益是最低的,所以鄭家村的村民日子過得都不怎麽樣,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嘗一點肉味。
鄭先生的兄弟看到她手裏的肉都放光,更別說家中的幾個孩子了,他們見了肉就問祖母:“奶奶,我們今天是不是能吃肉了。”
老婦人被問得臊紅了臉,這不是叫人知道家中日子過得不好嗎,雖然是自己的女兒,可也是嫁出去的人。
老婦人領著女兒進了裏屋,讓他們幾家分肉去吧,她不想看見。
“燕兒,你這麽這個時候來,是有什麽事兒嗎。”老婦人問著鄭先生。
“沒什麽事兒,就是想您了,回來看看。”鄭先生回答到。
“這麽大的人了,還想娘,說出去不怕人笑話呀。”老婦人道,“你家的最近上哪發財了嗎,你們帶這麽多東西過來。”
“哎,還不是那樣,佃個十來畝田種著,我也幫不上忙,哪有發財的事兒,只夠一家人吃的。”
老婦人一聽,甚是心疼,原本還想說把女兒嫁得離城裏近點能過好日子,沒想到還是一樣。
“那你帶這麽多東西來做什麽,把那幾匹布帶回去吧,我知道你織布不容易,別老呆在屋裏織布,省的熬壞眼睛。”
“娘,沒事的,我現在不織布了。我們那兒有個善人,在隔壁村辦了間學堂,我現在就在那兒教人織布,一個月能領一貫錢呢。”
“什麽學堂?還教人織布,那裏的孩子還考得上秀才麽?”教人織布的學堂,老婦人聽都沒有聽說過。
“我還能跟您胡謅不成,那學堂只教女娃,教她們織布,繡花,學成之後就能掙錢,不說給家裏添幾個銀子,只顧自己是夠的。與男娃不一樣,不是為了讀書靠秀才的。”
“這麽好的事兒,去的人多不?”老婦人順著她的話往下問。
鄭先生答到:“多,上個月我帶的班裏就有十一個學生,跟我一樣教織布的先生還有兩個呢。我來其實也是想問問,大嫂的閨女願不願意去,那邊有住的地方,吃的飯頓頓有肉,一個月就能學成,學費也不貴,就一百文錢。”
“要一百文錢吶。”老婦人洩了氣,像他們這種家庭,哪掰得出一百文錢給個女娃上學堂呢。
“娘,一百文錢不算多,她在家一個月也能吃掉這麽多糧,只不過換了個地方生活而已。”
“我們家的糧食都是種的,哪能一樣。”
鄭先生說:“不如娘去跟大嫂說說興許她手頭有錢呢,我記得大侄女也十二了吧,過兩年就要找婆家了,不如給幾個錢,讓她學門手藝,自己掙嫁妝,總比你們擔心要好。”
大嫂嫁過來時,帶了點嫁妝,鄭先生是知道的,如果大嫂有心,讓女兒去學,也比呆在家裏強。
老婦人一想也是這個理,便去與大兒媳說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金惠自豪地說:“你閨女聰明唄。”
金惠他爹總算露出點笑容:“這麽一來,我們更要回去了,回去把這事與你娘說,讓她今晚做頓好的慶祝慶祝。”
“不行。”金惠搖頭道,“這兩天我還得向先生學一些教課的事,過幾天就得上課,我要快點學會才行。這個月我不能回去了,下個月我再回去,以後每個月能在家待兩天,冬天夏天有寒修暑修,到時候也能回去。”
金惠他爹強顏歡笑到:“看來我今天是白來了。”
“爹,你先回去吧,下個月我能回去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回家的。”
金惠他爹握著金惠的手說:“大小姐看重你,你一定要好好做事,改天我讓你娘來看你。”
金惠他爹走了之後,那個等閨女的漢子又挪到金惠邊上問:“你怎麽不跟你爹回去?”
金惠說:“我在學堂中還有事,抱歉不能陪你了。”
“那你快進去,外面日頭曬。”
漢子還要在門外等很久,他看著那些訓練的男童跑上跑下,偶爾出村的村民路過盯著他看。他只想著自己的閨女,應該再有兩個時辰就出來了。
“爹,醒醒,快點醒醒。”
漢子慢慢睜開迷糊的眼睛,兩張女兒放大的臉就在眼前。他一把抱住她們兩個。
“爹好想你們啊。”
如如說:“爹,我餓了,我們快回去吧。”
“好好好,我們這就回去,爹這裏有包糖,你們先填填肚子。”
“糖又不抵餓。”如如翹著嘴說,看見她爹挑起賣菜的筐子,如如問,“爹,你不會是賣完菜就過來了吧,這要等多久啊。”
漢子笑呵呵地打著迷糊眼道:“沒等多久,不說這個,你們跟爹說說你們在學堂裏都學了什麽吧。”
“我們在學堂裏學了好多,先生教了繡花,繡蝴蝶,繡小鳥,先生說下個月教我們繡五福。”
“在學堂裏過的好嗎。”
“可好可好了……”
學堂的第一個月休,村裏的先生們都可以在家呆上兩天。這兩天,珍娘讓她們多出門走走,宣傳宣傳學堂。
織布班的第一期學生畢業後,第二期就要開始招生,那一個月裏,沒有一位孩子的父母來咨詢過學堂的事,這麽下去,
下一期織布班會一個學生都沒有。
附近的村子早就宣傳遍了,幾個先生特地回了一次娘家。
織布三班的鄭先生娘家在通州以西的一個大姓村內,距通州較遠,已算不上是城郊,屬於通州下轄的一個叫嘉陽縣的縣城管轄。
從她所在的胡家村到嘉陽縣的鄭家村,趕著驢車不歇息都要走上大半天的時間。
鄭先生這次與丈夫回去帶了兩匹粗布,打了十斤肉,已經與年禮差不多了。
到了娘家,娘家兄弟一個個好禮相迎,看中的就是她手上的肉。
鄭家村雖是大姓村,村裏個個都沾親帶故的,但是除了團結,沒什麽好的。村中只有十畝族田,供給無兒女的老人,無父母的兒童,其他村民要輪流勞作卻得不到好處。村中的其他田地都是通州幾個家族的,鄭家村的人只能佃田勞作,佃農的收益是最低的,所以鄭家村的村民日子過得都不怎麽樣,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嘗一點肉味。
鄭先生的兄弟看到她手裏的肉都放光,更別說家中的幾個孩子了,他們見了肉就問祖母:“奶奶,我們今天是不是能吃肉了。”
老婦人被問得臊紅了臉,這不是叫人知道家中日子過得不好嗎,雖然是自己的女兒,可也是嫁出去的人。
老婦人領著女兒進了裏屋,讓他們幾家分肉去吧,她不想看見。
“燕兒,你這麽這個時候來,是有什麽事兒嗎。”老婦人問著鄭先生。
“沒什麽事兒,就是想您了,回來看看。”鄭先生回答到。
“這麽大的人了,還想娘,說出去不怕人笑話呀。”老婦人道,“你家的最近上哪發財了嗎,你們帶這麽多東西過來。”
“哎,還不是那樣,佃個十來畝田種著,我也幫不上忙,哪有發財的事兒,只夠一家人吃的。”
老婦人一聽,甚是心疼,原本還想說把女兒嫁得離城裏近點能過好日子,沒想到還是一樣。
“那你帶這麽多東西來做什麽,把那幾匹布帶回去吧,我知道你織布不容易,別老呆在屋裏織布,省的熬壞眼睛。”
“娘,沒事的,我現在不織布了。我們那兒有個善人,在隔壁村辦了間學堂,我現在就在那兒教人織布,一個月能領一貫錢呢。”
“什麽學堂?還教人織布,那裏的孩子還考得上秀才麽?”教人織布的學堂,老婦人聽都沒有聽說過。
“我還能跟您胡謅不成,那學堂只教女娃,教她們織布,繡花,學成之後就能掙錢,不說給家裏添幾個銀子,只顧自己是夠的。與男娃不一樣,不是為了讀書靠秀才的。”
“這麽好的事兒,去的人多不?”老婦人順著她的話往下問。
鄭先生答到:“多,上個月我帶的班裏就有十一個學生,跟我一樣教織布的先生還有兩個呢。我來其實也是想問問,大嫂的閨女願不願意去,那邊有住的地方,吃的飯頓頓有肉,一個月就能學成,學費也不貴,就一百文錢。”
“要一百文錢吶。”老婦人洩了氣,像他們這種家庭,哪掰得出一百文錢給個女娃上學堂呢。
“娘,一百文錢不算多,她在家一個月也能吃掉這麽多糧,只不過換了個地方生活而已。”
“我們家的糧食都是種的,哪能一樣。”
鄭先生說:“不如娘去跟大嫂說說興許她手頭有錢呢,我記得大侄女也十二了吧,過兩年就要找婆家了,不如給幾個錢,讓她學門手藝,自己掙嫁妝,總比你們擔心要好。”
大嫂嫁過來時,帶了點嫁妝,鄭先生是知道的,如果大嫂有心,讓女兒去學,也比呆在家裏強。
老婦人一想也是這個理,便去與大兒媳說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