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關燈
小
中
大
“功課寫完了?”
譚振興僵住,支支吾吾道,“還……還差點……我……這就回去……”捂住撞疼的胳膊,戰戰兢兢回了房間,到門口時偷偷歪頭,見譚盛禮身形筆直的站在那望著自己,他打了個哆嗦,再不敢遲疑,嗖的進了房間。
待房門關上,譚盛禮搖頭嘆氣的回了屋。
幾十年過去,他無心打聽故人舊友府上的情況,但隨著廖遜的到來,又有幾個學生的後人來訪,寒暄客套,只聊祖上舊情不聊身份現狀,看得出來,他們身份尊貴,態度禮貌又疏離,但帶來的禮物豐厚貴重,綾羅綢緞金銀珠寶應有盡有,而譚盛禮無動於衷,將他們送來的禮悉數退了回去,更不多問他們的官職。
倒是從其他讀書人那聽說了些,或位高或權重,相較而言,廖遜倒是最清貧的了。
不過和他沒什麽關系了,學生皆已不在人世,後人或墮落或青出於藍,於他都是陌生的,但很多讀書人不懂他,既認識朝中大臣,就該趁機巴結依附才是,譚盛禮竟把貴人們送的禮全還回去了,此舉只怕會讓貴人們臉上蒙羞,不再與之往來了。
說起此事,蔣舉人不讚同譚盛禮的做法,“會試不比鄉試,各地讀書人齊聚,想要出人頭地更難,那些貴人既肯上門拜訪是念祖上情誼,譚老爺何不把握機會,請他們看看幾位公子的文章詩詞?”不為自己著想也得想想兒子啊,譚振興他們的文章雖好,但那些大人在朝為官,更懂朝事利弊,有他們指點,成效事半功倍。
尤其是楚家那位,在朝堂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他若肯為譚家人撐腰,來年即使落榜,譚家照樣能在京城站穩腳跟,譚盛禮怎麽就想不明白呢?
譚家人的心思,都猜不透啊。
聽他嘆氣,譚盛禮淡淡地說,“交情淺,不好多叨擾。”
他在收拾書箱,答應薛夫子去族學,今天有空就想把這件事給辦了,看蔣舉人長籲短嘆,惋惜不已的樣子,他問蔣舉人此來是不是有什麽事,天氣漸涼,樓裏的讀書人不怎麽外出應酬了,日日關門讀書,像在書院裏似的,從早到晚都靜悄悄的,唯有讀書聲響起。
想起正事,蔣舉人面露苦色,難以啟齒道,“我是為方舉人的事兒而來。”
方舉人借用譚振學的文章為自己揚名確實為人不恥,但他並非沽名釣譽,文章不如譚振學精煉,也算樸實流暢,可自從國子監考試後就有人私底下說方舉人師承譚振學,故而文章有譚振學的影子,為此方舉人心裏不舒服,雖說讀書人以學問論高低,年長者拜入年少者門下的情況亦不在少數,不過那是兩廂情願的事實,方舉人和譚振學……
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方舉人問他能否來請譚振學澄清此事,拜名師是所有讀書人的願望,方舉人不想無緣無故多了個不相幹的老師,礙於年紀,他不好意思直接和譚振學說此事,故而來找譚盛禮。
“都是綿州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瞞你說,要不是看方舉人態度誠懇,我是不太想來的。”為人辦事最難了,尤其這種兩頭不討好的事,蔣舉人道,“明年就會試,綿州若能出幾個進士乃多大的榮耀啊……”
江南讀書人為何地位崇高,不就是每次會試中進士的人嗎?聽到江南,想到的就是文人墨客,寧靜致遠,而綿州呢?
蔣舉人看著面前的譚盛禮,若譚家人行事高調些,綿州或許有些美名,但譚家人深居簡出,不愛和讀書人交流走動,認識朝中大臣卻為自己謀劃,淡名泊利,神秘低調得很,他不知該怎麽勸譚盛禮,京城不似綿州,稍有盛名就引得眾讀書人頂禮膜拜,京城不缺富有才名仁德的人,譚盛禮在綿州是日月是星辰,來京後光芒暗淡,和普通讀書人沒什麽兩樣,不借祖上情分而想出人頭地的話,恐怕比登天還難。
他張嘴欲再勸勸譚盛禮,哪曉得譚盛禮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讀書人又何須分天南海北呢?”
蔣舉人語噎,但聽譚盛禮又問,“方舉人和振學不曾有來往,怎麽會有這種謠言?”
蔣舉人再次無言以對,說實話,他也納悶得很,方舉人心思七竅玲瓏,處事圓滑,照理說要傳也是傳譚振學效仿他,怎麽會反了呢,他想,或許是譚振學文章的造詣更高吧,盡管方舉人的文章入了國子監先生的眼,但考試不糊名,難保不會有人情的情分,旁的人不了解,他是清楚的,方舉人常常外出應酬,結交國子監先生對他來說不難,而且聽方舉人口吻,若無意外,過些時候就能拜國子監老先生為師呢……
這也是他希望澄清和譚振學關系的原因。
因為拜師學藝有講究,世人眼裏,同時拜入兩位先生門下是對先生的不尊重,哪怕是謠言也不好,但謠言從何而來蔣舉人也不知。
見他不答,譚盛禮沒有再問,而是道,“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和振學說說吧。”
蔣舉人暗暗松了口氣,說實話,來之前他勸方舉人別太在意閑言碎語,清者自清,時間長了旁人總會看清楚兩人的關系,費盡心思解釋反倒容易適得其反,能在背後詆毀人的人要麽嫉妒方舉人過得好,要麽和他有私仇,無論哪種,解釋再多都沒用。
“麻煩譚老爺了。”
“無事。”
譚振興他們這會兒去了碼頭,屋裏沒人,譚盛禮亦要出門就沒留蔣舉人喝茶,哪曉得剛走出樓,就看臺階邊站著個少年郎,譚盛禮認得他,廖遜兒子廖謙,氣質冷峻,那日過道上的讀書人都不敢與之搭訕,譚盛禮看向他身後,不見廖遜。
廖謙拱手給他行禮,“見過譚老爺。”
譚盛禮還禮,“不知有何事。”
“父親得知你要去薛家族學,能否捎上晚輩。”
廖遜和薛夫子私下關系不錯,薛夫子曾請父親去族學訓教過那些孩子,奈何太過頑劣,父親也沒法子,聽說譚盛禮要去,父親讓他跟著去瞧瞧,學學譚老爺的為人處事,父親說譚老爺有譚家帝師風骨,和那樣的人接觸受益無窮。
譚盛禮沒有拒絕,“走吧。”
薛家族學離得不遠,兩人走路去的,廖謙幫譚盛禮拎書箱,聽譚盛禮問起他父親的身體,他眼神暗了暗,“陳年舊疾了,需天天喝藥養著……”說著,他側目端詳起譚盛禮,記得父親在譚盛禮的歲數時就有白發了,而譚盛禮瞧著很年輕。
註意到他的目光,譚盛禮偏頭,廖謙尷尬,“那日回府後父親很高興。”
吃了藥,像個興奮的孩子睡不著,翻出祖父的手劄看了通宵,說以曾祖父和祖父的選擇為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比起眼前的歡愉,遠處的歡愉更為人向往憧憬,還說起那位帝師,遺憾沒有早生幾十年,否則真想瞻仰其風姿,到底是何光風霽月的人能教出他祖父那般的人,可惜他自己教書二十餘年,狀元榜眼探花皆有,卻沒有誰有他曾祖和祖父的志向了。
廖謙又看譚盛禮,譚盛禮抿唇微笑,“高興便好。”許是學生後人的緣故,譚盛禮看廖謙覺得親切,問他平日讀什麽書,是入仕為官還是像他父親般入學教書。
“在讀《莊子》,來年想下場參加會試,為官還是教書我沒想過。”語畢,廖謙覺得回答不妥,補充道,“為官吧。”
做老師太累,父親最為國子監祭酒,但並不開心,他知道父親向往的是什麽,但因誓言在,他永遠不會離開京城的,如果有機會,他想去京外瞧瞧。
“想做什麽樣的官?”
“於民和於朝廷有用的官。”他很好奇,曾祖和祖父客死異鄉時是何心情,父親說客死異鄉聽著悲慘,實則如將士戰死沙場那般是無上的榮譽,但能懂這個道理的人太少,以致很多地方沒有人肯去,他問譚盛禮會試後有何打算,譚盛禮道,“答應了你父親入國子監。”
“譚老爺並不喜歡罷。”
譚盛禮道,“於人有益即可。”能做到隨心所欲的人太少,人活於世,受諸多事牽絆,他亦是如此。
廖謙沒有作聲,他不知道譚盛禮口中的‘人’是指他父親還是讀書人,想到父親的身體,他停下腳步,恭敬地作揖,“謝過譚老爺。”
他手裏還提著書箱,譚盛禮哭笑不得,“何須謝我,我自己的選擇而已。”
兩人閑聊,不知不覺就到了族學,薛夫子在門口候著,旁邊站著幾個錦衣華服的男子,薛夫子介紹,“這是我堂兄……”都是來看譚盛禮怎麽教孩子的,畢竟廖遜來都拿他們沒辦法,譚盛禮會有辦法嗎?幾人心裏沒底。
廖謙認識他們,上前行禮,眾人看他拎著書箱,問道,“是譚老爺的?”
“是。”
幾人心下搖頭,覺得譚盛禮這趟是白來了,那些小子頑劣,講道理根本聽不進去的。
族學是單獨的小院,男孩女孩都有,在不同的屋,譚盛禮進去時,孩子們規規矩矩地坐著,雙手搭在桌上,齊齊恭敬的喊,“譚老爺。”
譚盛禮頷首,挨個喚他們名字,被叫到名字的人起身見禮,動作有模有樣,若不知內情,或許以為他們循規蹈矩彬彬有禮,然而薛夫子知道他們不同,眼下不過做給譚盛禮看的,先禮後兵,這些孩子機靈得很。
念過他們名字,譚盛禮走向最前排的男孩,問起他功課,男孩回答得不好,但聲若洪鐘,甚是響亮。
“坐下吧。”
語畢,又走向旁邊書桌,“貧而無諂,富而不驕是何意?”
“我不知。”男孩挺起胸膛,聲音鏗鏘有力,屋外聽到自家孩子理直氣壯的薛家眾人氣得不輕,孺子不可教啊。
接下來,譚盛禮又問了好幾個,多是答不上來的,譚盛禮心裏有數,最後個問題是問他們所有人的,“誰能說說什麽是族學嗎?”
眾人不懂,如此簡單的問題有什麽好問的,這位譚老爺怕不是個傻子,他們搖頭,大聲道,“不知道。”
薛夫子:“……”
譚盛禮站去最前,溫聲道,“不知就對了,譚某以為,入族學者必潛心讀書,學以禮樂,文以詩書,延家族聲名,諸位尚且年幼,不知乃情理之中。”
在座的孩子不樂意了,怎麽聽這話都感覺譚盛禮在罵他們蠢呢。
有人站起來,“譚老爺,你不是來給我上課的嗎?”
別以為他不知道,前幾天就聽母親說了,族學會來個厲害的夫子。
“不是。”譚盛禮朝廖謙招手,廖謙心領神會,提著書箱上前,譚盛禮拍著書箱問,“諸位可知裏邊是何物?”
剛剛是不樂意,現在所有人看譚盛禮都生出怨念來了,真把他們當成傻子了,書箱裏還能是什麽,筆墨紙硯唄。
他們撇著嘴,滿臉不痛快又不屑的回答。
“錯了。”譚盛禮讓他們再猜。
“飯菜糕點?”不是沒有夫子拿這個法子討好過他們,譚盛禮太小瞧他們了吧。
譚盛禮笑而不答,知道猜錯了,又猜,“綠植紅花?”
前邊有夫子將自己比作常青樹來著。
譚盛禮仍不回答,底下的人連續猜了好幾個答案發現都不準確,沒了耐性,“總不可能是金銀珠寶吧。”
“不是。”
譚盛禮打開書箱,底下的人不由自主伸長了脖子。
是木棍,足有手臂粗,誰遭得住啊,夫子打人的戒尺都讓他們痛得哇哇大哭,何況是木棍?
想不到譚盛禮看著斯斯文文的,竟是愛動手打人的。
“先禮後兵,譚老爺剛來就打人不好罷。”
觀他們表現沒有糟糕到動手的地步吧,不由得看向外邊的大人。
薛家人沒料到譚盛禮帶著木棍來的,不約而同的看向薛夫子,後者眼裏帶笑,“是該打打了。”
他的聲音不大,孩子們都聽到了,不由得縮了縮脖子,偷偷給小廝使眼色,示意他去搬救兵,祖母疼他們,得把祖母喊來,誰知小廝們低著頭,眼觀鼻鼻觀心,拒不擡頭。
早有預謀的,孩子們想。
譚盛禮拿起木棍,註意到底下的人都變了臉色,問,“諸位可知譚某為何帶這根木棍來?”
在靜默中,譚盛禮道,“因為譚家書籍在幾十年前賣完了,沒有書籍留給後人,唯有以木棍督促之……所謂族學,家族學堂也,意在培養弟侄子孫學禮儀誦詩書,同心協力,顯耀門閭……再添置書籍以傳承,讓後人承書同德,家族榮耀不斷……”
無人吭聲。
譚盛禮再和他們講家族興亡的故事,家族興盛需要所有人刻苦努力,家族衰亡則只要一兩個人就夠了,在讀書年紀不用功,他日難保不會成為家族蛀蟲。
他舉起手裏的木棍,“蟲蛀梁柱,梁柱腐朽房屋就會倒塌,再想撐起房屋,只得再尋梁柱,諸位以為是護好已有的梁柱容易還是重新尋找梁柱容易呢?”
這下連薛家大人也沈默了。
譚盛禮又道,“諸位生來衣食無憂,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你們好好想想,世間真有享不盡的榮華嗎?你這輩子享不盡,子孫後代呢?”
便是帝王都不敢保證江山永存,何況是王臣……
“建族學的初衷是希望兄弟互相督促,互相扶持,諸位年紀小,愛玩沒什麽不好,但要分清輕重,百姓去田野耕種,商人去集市做買賣,而諸位來族學,就該以學業為重 ”
屋裏寂靜,孩子們撅著嘴,嘴巴翹得老高,不滿譚盛禮前邊那句話,“我們又不是蛀蟲。”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退他也退,族裏所有人都退,退到某種程度就是蛀蟲了。”譚盛禮語氣溫柔,要比任何夫子都和藹,但說的話卻不怎麽友善,看所有人都皺著臉,滿臉不快,他又說,“諸位乃兄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譚某說啊,你們不僅要自己學好,還得監督其他人,否則日後容易受其連累……”
這個道理孩子們懂,平日沒少被堂兄堂弟連累挨罵受罰。
“不是說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嗎?”有孩子問,既是兄弟,不用計較太多吧。
譚盛禮笑了,“有福同享多好,為何要想有難同當的時候呢?”
“古人有言,我們也不知道啊。”天天都是聖人言,古人言,俗話說,有詩雲,他們聽都聽膩了,問譚盛禮,“出人頭地只有靠讀書嗎?”
譚盛禮想了下,“不是,但讀書是最有用的法子,不僅能修己身,還能感他人。”
“哦。”
接下來,孩子們沒話說了,外邊的薛家大人們震驚了,要知道上次廖遜來,被他們氣得吹胡子瞪眼的,離去時勸他們取消族學,放他們去外邊私塾,不成群結隊就掀不起風浪來,不成想譚盛禮竟唬住了他們,譚盛禮拉開凳子坐下,“諸位有什麽想問就問吧,今日不講經史詩文,只聊天。”
“你的棍子哪兒來的?”
“自己找的。”
“能撐起譚家房屋嗎?”
譚盛禮道,“這話我現在還沒辦法回答,你們還小,這根木棍撐不撐得起你們能看到的。”
又有孩子問,“你的束脩高嗎?”
譚盛禮看了眼外邊張望的眾人,笑著解釋,“譚某來聊天的,不收束脩。”
“可母親說你是很厲害的夫子。”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你們也是譚某的老師,譚某交束修了嗎?”
“我們也是老師?”這還是第一次聽到人說。
譚盛禮道,“是啊,擇其善者而從之,你們身上有良好的品質值得譚某學習。”
孩子們被誇得不好意思了,族學換了好多個夫子了,都是被他們氣走的,走之前無不找大人抱怨他們的不是,沒想到得譚盛禮稱讚。
四周沈默了下,別扭地轉移話題,“這木棍是用來打我們的嗎?”
不知何時,孩子們挪著凳子坐到了譚盛禮跟前,眼睛好奇的看著桌上的木棍,譚盛禮遞給他們,眾人興奮的撫摸檢查,“不平整,也不光滑,你看,都有黑點點了。”
拿著木棍的孩子拍了下自己左手,痛得趕緊遞給旁邊人,又問,“你拿木棍打過人嗎?”
“打過。”
“是幾位公子嗎?”
譚盛禮點頭。孩子們幸災樂禍了,“現在還打嗎?”
譚盛禮再點頭。
孩子們話多,圍著譚盛禮嘰嘰喳喳的,廖謙站在邊上認真聽,多是些生活瑣事,但譚盛禮不敷衍任何問題,回答得很仔細,而且臉上沒有任何不耐,孩子們把木棍放回書箱,“譚老爺,你說我們會成為蛀蟲是嚇唬我們的吧,我爹是四品官,我舅舅是四品官……”
“父輩榮耀是父輩的,你自己的榮耀要靠你自己。”譚盛禮道,“你以父親和舅舅為榮,等你做了舅舅和父親可希望也成為他們的榮耀?”
孩子們好新鮮事又叛逆,頂嘴是常事,但和譚盛禮聊天,無論聊什麽都能被譚盛禮說得心服口服。
譚盛禮離開時已經天黑了,孩子們既希望譚盛禮別走,又希望他趕緊走,情緒覆雜得很,但很尊敬他就是了,平日在家無法無天,在譚盛禮面前分外乖巧,尤其聽譚盛禮說拿木棍打過譚振興後,看自家父親的眼神明顯不同起來,要知道譚振興是誰啊,每題寫五首詩,策論寫三篇文章的人,在家竟也是挨打的命。
想想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簡直不要太好啊。
因為譚盛禮和那根木棍,孩子們老實很多,薛夫子說起此事都覺得稀罕,“以前課上打瞌睡,功課請小廝幫忙完成,這兩天規規矩矩的,管家說像換了個人,還是譚老爺有辦法。”
“譚某不過占了先入為主的優勢而已,其他什麽都沒做。”其實孩子是最好教的,光講道理不行,還得以刑罰約束,他帶的那根木棍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讓他們以為自己會打人,自然而然就老實下來聽他說話,他只要聊些有趣的事都能讓他們聽進去,再讓他們問問題彼此交流,很容易就讓他們敞開心房了。
這些經驗,都是從譚振興他們身上學到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譚振興僵住,支支吾吾道,“還……還差點……我……這就回去……”捂住撞疼的胳膊,戰戰兢兢回了房間,到門口時偷偷歪頭,見譚盛禮身形筆直的站在那望著自己,他打了個哆嗦,再不敢遲疑,嗖的進了房間。
待房門關上,譚盛禮搖頭嘆氣的回了屋。
幾十年過去,他無心打聽故人舊友府上的情況,但隨著廖遜的到來,又有幾個學生的後人來訪,寒暄客套,只聊祖上舊情不聊身份現狀,看得出來,他們身份尊貴,態度禮貌又疏離,但帶來的禮物豐厚貴重,綾羅綢緞金銀珠寶應有盡有,而譚盛禮無動於衷,將他們送來的禮悉數退了回去,更不多問他們的官職。
倒是從其他讀書人那聽說了些,或位高或權重,相較而言,廖遜倒是最清貧的了。
不過和他沒什麽關系了,學生皆已不在人世,後人或墮落或青出於藍,於他都是陌生的,但很多讀書人不懂他,既認識朝中大臣,就該趁機巴結依附才是,譚盛禮竟把貴人們送的禮全還回去了,此舉只怕會讓貴人們臉上蒙羞,不再與之往來了。
說起此事,蔣舉人不讚同譚盛禮的做法,“會試不比鄉試,各地讀書人齊聚,想要出人頭地更難,那些貴人既肯上門拜訪是念祖上情誼,譚老爺何不把握機會,請他們看看幾位公子的文章詩詞?”不為自己著想也得想想兒子啊,譚振興他們的文章雖好,但那些大人在朝為官,更懂朝事利弊,有他們指點,成效事半功倍。
尤其是楚家那位,在朝堂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他若肯為譚家人撐腰,來年即使落榜,譚家照樣能在京城站穩腳跟,譚盛禮怎麽就想不明白呢?
譚家人的心思,都猜不透啊。
聽他嘆氣,譚盛禮淡淡地說,“交情淺,不好多叨擾。”
他在收拾書箱,答應薛夫子去族學,今天有空就想把這件事給辦了,看蔣舉人長籲短嘆,惋惜不已的樣子,他問蔣舉人此來是不是有什麽事,天氣漸涼,樓裏的讀書人不怎麽外出應酬了,日日關門讀書,像在書院裏似的,從早到晚都靜悄悄的,唯有讀書聲響起。
想起正事,蔣舉人面露苦色,難以啟齒道,“我是為方舉人的事兒而來。”
方舉人借用譚振學的文章為自己揚名確實為人不恥,但他並非沽名釣譽,文章不如譚振學精煉,也算樸實流暢,可自從國子監考試後就有人私底下說方舉人師承譚振學,故而文章有譚振學的影子,為此方舉人心裏不舒服,雖說讀書人以學問論高低,年長者拜入年少者門下的情況亦不在少數,不過那是兩廂情願的事實,方舉人和譚振學……
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方舉人問他能否來請譚振學澄清此事,拜名師是所有讀書人的願望,方舉人不想無緣無故多了個不相幹的老師,礙於年紀,他不好意思直接和譚振學說此事,故而來找譚盛禮。
“都是綿州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瞞你說,要不是看方舉人態度誠懇,我是不太想來的。”為人辦事最難了,尤其這種兩頭不討好的事,蔣舉人道,“明年就會試,綿州若能出幾個進士乃多大的榮耀啊……”
江南讀書人為何地位崇高,不就是每次會試中進士的人嗎?聽到江南,想到的就是文人墨客,寧靜致遠,而綿州呢?
蔣舉人看著面前的譚盛禮,若譚家人行事高調些,綿州或許有些美名,但譚家人深居簡出,不愛和讀書人交流走動,認識朝中大臣卻為自己謀劃,淡名泊利,神秘低調得很,他不知該怎麽勸譚盛禮,京城不似綿州,稍有盛名就引得眾讀書人頂禮膜拜,京城不缺富有才名仁德的人,譚盛禮在綿州是日月是星辰,來京後光芒暗淡,和普通讀書人沒什麽兩樣,不借祖上情分而想出人頭地的話,恐怕比登天還難。
他張嘴欲再勸勸譚盛禮,哪曉得譚盛禮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讀書人又何須分天南海北呢?”
蔣舉人語噎,但聽譚盛禮又問,“方舉人和振學不曾有來往,怎麽會有這種謠言?”
蔣舉人再次無言以對,說實話,他也納悶得很,方舉人心思七竅玲瓏,處事圓滑,照理說要傳也是傳譚振學效仿他,怎麽會反了呢,他想,或許是譚振學文章的造詣更高吧,盡管方舉人的文章入了國子監先生的眼,但考試不糊名,難保不會有人情的情分,旁的人不了解,他是清楚的,方舉人常常外出應酬,結交國子監先生對他來說不難,而且聽方舉人口吻,若無意外,過些時候就能拜國子監老先生為師呢……
這也是他希望澄清和譚振學關系的原因。
因為拜師學藝有講究,世人眼裏,同時拜入兩位先生門下是對先生的不尊重,哪怕是謠言也不好,但謠言從何而來蔣舉人也不知。
見他不答,譚盛禮沒有再問,而是道,“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和振學說說吧。”
蔣舉人暗暗松了口氣,說實話,來之前他勸方舉人別太在意閑言碎語,清者自清,時間長了旁人總會看清楚兩人的關系,費盡心思解釋反倒容易適得其反,能在背後詆毀人的人要麽嫉妒方舉人過得好,要麽和他有私仇,無論哪種,解釋再多都沒用。
“麻煩譚老爺了。”
“無事。”
譚振興他們這會兒去了碼頭,屋裏沒人,譚盛禮亦要出門就沒留蔣舉人喝茶,哪曉得剛走出樓,就看臺階邊站著個少年郎,譚盛禮認得他,廖遜兒子廖謙,氣質冷峻,那日過道上的讀書人都不敢與之搭訕,譚盛禮看向他身後,不見廖遜。
廖謙拱手給他行禮,“見過譚老爺。”
譚盛禮還禮,“不知有何事。”
“父親得知你要去薛家族學,能否捎上晚輩。”
廖遜和薛夫子私下關系不錯,薛夫子曾請父親去族學訓教過那些孩子,奈何太過頑劣,父親也沒法子,聽說譚盛禮要去,父親讓他跟著去瞧瞧,學學譚老爺的為人處事,父親說譚老爺有譚家帝師風骨,和那樣的人接觸受益無窮。
譚盛禮沒有拒絕,“走吧。”
薛家族學離得不遠,兩人走路去的,廖謙幫譚盛禮拎書箱,聽譚盛禮問起他父親的身體,他眼神暗了暗,“陳年舊疾了,需天天喝藥養著……”說著,他側目端詳起譚盛禮,記得父親在譚盛禮的歲數時就有白發了,而譚盛禮瞧著很年輕。
註意到他的目光,譚盛禮偏頭,廖謙尷尬,“那日回府後父親很高興。”
吃了藥,像個興奮的孩子睡不著,翻出祖父的手劄看了通宵,說以曾祖父和祖父的選擇為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比起眼前的歡愉,遠處的歡愉更為人向往憧憬,還說起那位帝師,遺憾沒有早生幾十年,否則真想瞻仰其風姿,到底是何光風霽月的人能教出他祖父那般的人,可惜他自己教書二十餘年,狀元榜眼探花皆有,卻沒有誰有他曾祖和祖父的志向了。
廖謙又看譚盛禮,譚盛禮抿唇微笑,“高興便好。”許是學生後人的緣故,譚盛禮看廖謙覺得親切,問他平日讀什麽書,是入仕為官還是像他父親般入學教書。
“在讀《莊子》,來年想下場參加會試,為官還是教書我沒想過。”語畢,廖謙覺得回答不妥,補充道,“為官吧。”
做老師太累,父親最為國子監祭酒,但並不開心,他知道父親向往的是什麽,但因誓言在,他永遠不會離開京城的,如果有機會,他想去京外瞧瞧。
“想做什麽樣的官?”
“於民和於朝廷有用的官。”他很好奇,曾祖和祖父客死異鄉時是何心情,父親說客死異鄉聽著悲慘,實則如將士戰死沙場那般是無上的榮譽,但能懂這個道理的人太少,以致很多地方沒有人肯去,他問譚盛禮會試後有何打算,譚盛禮道,“答應了你父親入國子監。”
“譚老爺並不喜歡罷。”
譚盛禮道,“於人有益即可。”能做到隨心所欲的人太少,人活於世,受諸多事牽絆,他亦是如此。
廖謙沒有作聲,他不知道譚盛禮口中的‘人’是指他父親還是讀書人,想到父親的身體,他停下腳步,恭敬地作揖,“謝過譚老爺。”
他手裏還提著書箱,譚盛禮哭笑不得,“何須謝我,我自己的選擇而已。”
兩人閑聊,不知不覺就到了族學,薛夫子在門口候著,旁邊站著幾個錦衣華服的男子,薛夫子介紹,“這是我堂兄……”都是來看譚盛禮怎麽教孩子的,畢竟廖遜來都拿他們沒辦法,譚盛禮會有辦法嗎?幾人心裏沒底。
廖謙認識他們,上前行禮,眾人看他拎著書箱,問道,“是譚老爺的?”
“是。”
幾人心下搖頭,覺得譚盛禮這趟是白來了,那些小子頑劣,講道理根本聽不進去的。
族學是單獨的小院,男孩女孩都有,在不同的屋,譚盛禮進去時,孩子們規規矩矩地坐著,雙手搭在桌上,齊齊恭敬的喊,“譚老爺。”
譚盛禮頷首,挨個喚他們名字,被叫到名字的人起身見禮,動作有模有樣,若不知內情,或許以為他們循規蹈矩彬彬有禮,然而薛夫子知道他們不同,眼下不過做給譚盛禮看的,先禮後兵,這些孩子機靈得很。
念過他們名字,譚盛禮走向最前排的男孩,問起他功課,男孩回答得不好,但聲若洪鐘,甚是響亮。
“坐下吧。”
語畢,又走向旁邊書桌,“貧而無諂,富而不驕是何意?”
“我不知。”男孩挺起胸膛,聲音鏗鏘有力,屋外聽到自家孩子理直氣壯的薛家眾人氣得不輕,孺子不可教啊。
接下來,譚盛禮又問了好幾個,多是答不上來的,譚盛禮心裏有數,最後個問題是問他們所有人的,“誰能說說什麽是族學嗎?”
眾人不懂,如此簡單的問題有什麽好問的,這位譚老爺怕不是個傻子,他們搖頭,大聲道,“不知道。”
薛夫子:“……”
譚盛禮站去最前,溫聲道,“不知就對了,譚某以為,入族學者必潛心讀書,學以禮樂,文以詩書,延家族聲名,諸位尚且年幼,不知乃情理之中。”
在座的孩子不樂意了,怎麽聽這話都感覺譚盛禮在罵他們蠢呢。
有人站起來,“譚老爺,你不是來給我上課的嗎?”
別以為他不知道,前幾天就聽母親說了,族學會來個厲害的夫子。
“不是。”譚盛禮朝廖謙招手,廖謙心領神會,提著書箱上前,譚盛禮拍著書箱問,“諸位可知裏邊是何物?”
剛剛是不樂意,現在所有人看譚盛禮都生出怨念來了,真把他們當成傻子了,書箱裏還能是什麽,筆墨紙硯唄。
他們撇著嘴,滿臉不痛快又不屑的回答。
“錯了。”譚盛禮讓他們再猜。
“飯菜糕點?”不是沒有夫子拿這個法子討好過他們,譚盛禮太小瞧他們了吧。
譚盛禮笑而不答,知道猜錯了,又猜,“綠植紅花?”
前邊有夫子將自己比作常青樹來著。
譚盛禮仍不回答,底下的人連續猜了好幾個答案發現都不準確,沒了耐性,“總不可能是金銀珠寶吧。”
“不是。”
譚盛禮打開書箱,底下的人不由自主伸長了脖子。
是木棍,足有手臂粗,誰遭得住啊,夫子打人的戒尺都讓他們痛得哇哇大哭,何況是木棍?
想不到譚盛禮看著斯斯文文的,竟是愛動手打人的。
“先禮後兵,譚老爺剛來就打人不好罷。”
觀他們表現沒有糟糕到動手的地步吧,不由得看向外邊的大人。
薛家人沒料到譚盛禮帶著木棍來的,不約而同的看向薛夫子,後者眼裏帶笑,“是該打打了。”
他的聲音不大,孩子們都聽到了,不由得縮了縮脖子,偷偷給小廝使眼色,示意他去搬救兵,祖母疼他們,得把祖母喊來,誰知小廝們低著頭,眼觀鼻鼻觀心,拒不擡頭。
早有預謀的,孩子們想。
譚盛禮拿起木棍,註意到底下的人都變了臉色,問,“諸位可知譚某為何帶這根木棍來?”
在靜默中,譚盛禮道,“因為譚家書籍在幾十年前賣完了,沒有書籍留給後人,唯有以木棍督促之……所謂族學,家族學堂也,意在培養弟侄子孫學禮儀誦詩書,同心協力,顯耀門閭……再添置書籍以傳承,讓後人承書同德,家族榮耀不斷……”
無人吭聲。
譚盛禮再和他們講家族興亡的故事,家族興盛需要所有人刻苦努力,家族衰亡則只要一兩個人就夠了,在讀書年紀不用功,他日難保不會成為家族蛀蟲。
他舉起手裏的木棍,“蟲蛀梁柱,梁柱腐朽房屋就會倒塌,再想撐起房屋,只得再尋梁柱,諸位以為是護好已有的梁柱容易還是重新尋找梁柱容易呢?”
這下連薛家大人也沈默了。
譚盛禮又道,“諸位生來衣食無憂,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你們好好想想,世間真有享不盡的榮華嗎?你這輩子享不盡,子孫後代呢?”
便是帝王都不敢保證江山永存,何況是王臣……
“建族學的初衷是希望兄弟互相督促,互相扶持,諸位年紀小,愛玩沒什麽不好,但要分清輕重,百姓去田野耕種,商人去集市做買賣,而諸位來族學,就該以學業為重 ”
屋裏寂靜,孩子們撅著嘴,嘴巴翹得老高,不滿譚盛禮前邊那句話,“我們又不是蛀蟲。”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退他也退,族裏所有人都退,退到某種程度就是蛀蟲了。”譚盛禮語氣溫柔,要比任何夫子都和藹,但說的話卻不怎麽友善,看所有人都皺著臉,滿臉不快,他又說,“諸位乃兄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譚某說啊,你們不僅要自己學好,還得監督其他人,否則日後容易受其連累……”
這個道理孩子們懂,平日沒少被堂兄堂弟連累挨罵受罰。
“不是說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嗎?”有孩子問,既是兄弟,不用計較太多吧。
譚盛禮笑了,“有福同享多好,為何要想有難同當的時候呢?”
“古人有言,我們也不知道啊。”天天都是聖人言,古人言,俗話說,有詩雲,他們聽都聽膩了,問譚盛禮,“出人頭地只有靠讀書嗎?”
譚盛禮想了下,“不是,但讀書是最有用的法子,不僅能修己身,還能感他人。”
“哦。”
接下來,孩子們沒話說了,外邊的薛家大人們震驚了,要知道上次廖遜來,被他們氣得吹胡子瞪眼的,離去時勸他們取消族學,放他們去外邊私塾,不成群結隊就掀不起風浪來,不成想譚盛禮竟唬住了他們,譚盛禮拉開凳子坐下,“諸位有什麽想問就問吧,今日不講經史詩文,只聊天。”
“你的棍子哪兒來的?”
“自己找的。”
“能撐起譚家房屋嗎?”
譚盛禮道,“這話我現在還沒辦法回答,你們還小,這根木棍撐不撐得起你們能看到的。”
又有孩子問,“你的束脩高嗎?”
譚盛禮看了眼外邊張望的眾人,笑著解釋,“譚某來聊天的,不收束脩。”
“可母親說你是很厲害的夫子。”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你們也是譚某的老師,譚某交束修了嗎?”
“我們也是老師?”這還是第一次聽到人說。
譚盛禮道,“是啊,擇其善者而從之,你們身上有良好的品質值得譚某學習。”
孩子們被誇得不好意思了,族學換了好多個夫子了,都是被他們氣走的,走之前無不找大人抱怨他們的不是,沒想到得譚盛禮稱讚。
四周沈默了下,別扭地轉移話題,“這木棍是用來打我們的嗎?”
不知何時,孩子們挪著凳子坐到了譚盛禮跟前,眼睛好奇的看著桌上的木棍,譚盛禮遞給他們,眾人興奮的撫摸檢查,“不平整,也不光滑,你看,都有黑點點了。”
拿著木棍的孩子拍了下自己左手,痛得趕緊遞給旁邊人,又問,“你拿木棍打過人嗎?”
“打過。”
“是幾位公子嗎?”
譚盛禮點頭。孩子們幸災樂禍了,“現在還打嗎?”
譚盛禮再點頭。
孩子們話多,圍著譚盛禮嘰嘰喳喳的,廖謙站在邊上認真聽,多是些生活瑣事,但譚盛禮不敷衍任何問題,回答得很仔細,而且臉上沒有任何不耐,孩子們把木棍放回書箱,“譚老爺,你說我們會成為蛀蟲是嚇唬我們的吧,我爹是四品官,我舅舅是四品官……”
“父輩榮耀是父輩的,你自己的榮耀要靠你自己。”譚盛禮道,“你以父親和舅舅為榮,等你做了舅舅和父親可希望也成為他們的榮耀?”
孩子們好新鮮事又叛逆,頂嘴是常事,但和譚盛禮聊天,無論聊什麽都能被譚盛禮說得心服口服。
譚盛禮離開時已經天黑了,孩子們既希望譚盛禮別走,又希望他趕緊走,情緒覆雜得很,但很尊敬他就是了,平日在家無法無天,在譚盛禮面前分外乖巧,尤其聽譚盛禮說拿木棍打過譚振興後,看自家父親的眼神明顯不同起來,要知道譚振興是誰啊,每題寫五首詩,策論寫三篇文章的人,在家竟也是挨打的命。
想想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簡直不要太好啊。
因為譚盛禮和那根木棍,孩子們老實很多,薛夫子說起此事都覺得稀罕,“以前課上打瞌睡,功課請小廝幫忙完成,這兩天規規矩矩的,管家說像換了個人,還是譚老爺有辦法。”
“譚某不過占了先入為主的優勢而已,其他什麽都沒做。”其實孩子是最好教的,光講道理不行,還得以刑罰約束,他帶的那根木棍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讓他們以為自己會打人,自然而然就老實下來聽他說話,他只要聊些有趣的事都能讓他們聽進去,再讓他們問問題彼此交流,很容易就讓他們敞開心房了。
這些經驗,都是從譚振興他們身上學到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