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設計武器(中)
關燈
小
中
大
兩晉以後,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軍隊的主力是重裝騎兵。兵器發展的重點放在改進騎兵裝備方面。特別註意人和馬的防護;也表現在馬具的完善方面,如鐙的普遍使用和鞍的改進,使人能更快地掌握騎術。便於奔馳和長途行軍,提高了騎兵的作戰能力。騎兵的鎧甲。南北朝前期以兩當鎧為主。後期以明光鎧為主;戰馬的防護是完備的“具裝鎧”,由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和寄生構成。人鎧和馬具裝都以鐵質為主,皮質為輔。並配套使用,人用鐵鎧,馬亦披鐵具裝。或都用皮甲。色彩也是相同的。同“甲騎具裝”──重裝騎兵的大量使用相適應,進攻性兵器也有些變化。在格鬥兵器中,馬戟日漸淘汰。多用長體雙刃的馬矟。以增強穿透鎧甲的功效。在遠射兵器中。適應騎兵的弓箭有了發展,強弩則向重型的床弩發展。南北朝時期的步兵不如甲騎具裝受重視。從有關圖象材料看,常是輕裝而缺少鎧甲。裝備的兵器以刀和盾為主,也常見長矛和盾配合使用。遠射兵器以弓為主。著鎧甲的重裝步兵,則以明光鎧為主。
隋唐時期。繼承南北朝時期的傳統,但重裝騎兵的重要性下降,恢覆了騎兵輕捷的特點,因此馬具裝鎧的生產已不如南北朝時期受重視。唐朝實行府兵制,據《新唐書?兵志》載,一般士兵標準裝備的兵器,為“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弓箭和橫刀(即短柄的佩刀)是當時騎兵和步兵每人必備的兵器。至於整個軍隊中主要裝備的兵器和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在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有較詳細的記述。現據該書列表如下(一個軍的總人數為12500人):
從唐朝晚期經五代至北宋初期,兵器又有新變化。成書於北宋慶歷四年(1044)的《武經總要》,總結和記述了漢唐以來傳統的冷兵器中當時還生產和裝備軍隊的類型,以及新發展的兵器及裝具。傳統的格鬥兵器仍以刀、槍(矛)為主,但為了適應各種特殊戰鬥的需要,每類下又各形成若幹分支,如《武經總要》記載的刀有8種、槍有9種之多,同時大量采用各種棒類兵器,以及骨朵、鐵鏈夾棒等錘擊兵器。遠射兵器仍以弓箭為主,弩則向主要用於攻城的大型床弩發展。防護裝具有鎧甲和馬甲,以及步兵、騎兵用的盾牌。據《武經總要》記載,刀、槍和棒類是當時最主要的格鬥兵器,而弓箭是當時最主要的遠射兵器。部隊除有大約30%裝備弓弩的射手外,40%的戰士裝備刀和槍,12%的戰士裝備棒類兵器,其餘的戰士裝備其他兵器。值得註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戰爭主要在中原和江南進行,奪取設防城市成為軍隊的一項主要任務,因此攻守城器械取得了引人註目的發展。
“我想弄一些遠程的武器,方便。”
是的,即使有鐵,但沒有人想象的到其實木器類的攻擊武器反而更勝一籌,這個真正挑戰的才是發明者的才略。
不了解古代兵器的朋友,很可能認為"弓弩"是一種兵器的名稱,我認為也非全錯,因為兩種兵器的發射原理是基本一樣的。
"弓弩"是弓和弩兩種兵器的統稱,其主要差別是體形大小和形狀,以及射擊遠近等。"弓"體形較小,形狀即是影視古裝劇中均可見的上弦的彎弓,在加上1米左右長的箭組成。射程一般在100米以內,由於體形小重量輕,是步兵.騎兵都可靈活使用的兵器:而"弩"就不同了,都是用木材做成一定形狀的架子,安裝上與"弓"原理一樣的大型彈射裝置,可發射更大的箭.鐵球或石塊,但因體形大,所以只能步兵使用。而且因拉力大,所以需多人拉才能發射,但射程遠,一般300餘米,最大的"弩"可達500米。由於笨重,發射頻率也低,為了加快發射速度,便安排進弩手.張弩手和發弩手協調*作。我國宋代的"弓弩"最多,故"弓弩"兵在宋軍中可達六成。"弩"的種類也較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其木架形似大床而得名,屬當時的遠程重武器了;二為"神臂弓",實際為一種加了簡單機械裝置的改良"弩",射程也可達300餘米,且穿透力強。這兩種"弩"為宋軍立了不少汗馬功勞。契丹大將蕭達覽即被"床子弩"射殺,大挫了契丹士氣;而"神臂弓"可輕易射穿軍士身穿的重甲,曾令金軍膽寒。所以在北宋時期,宋軍的作戰能力是較強的。宋代初期的確很重視"弓弩"的研究制造,在神宗之前便設有弓弩院和造箭院,兩院所轄工場均各有上千工匠,所以當時"弓弩"的發展和運用都很可觀。在戰爭中,宋軍都有較周密的戰術安排。兩軍相對時,前為使用刀搶的士兵,二是弓箭手,三為射程遠的重武器"弩"(有的"弩"已安裝了輪子,移動也方便多了)。當敵人沖到近300米時,便先用"弩"發射大箭或鐵丸等射殺帶隊將官,往往能使敵人驚嚇止步。若敵人更近些了,弓箭手才開始齊射,也有較大威力。最後才由刀搶手與敵人短兵相接,而因敵方已先受到兩次"弓弩"攻擊,士氣也受到影響,宋軍戰勝敵人的機會也多了!這種戰術在當時確取得了很好效果。也是提高戰鬥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與開發的遠程兵器"弓弩"分不開的?
宋亦發展了一系列巨型的床弩,這些床弩為增加發射的力道,都是以複合弓來提供足夠的彈力。這些床弩的發射機制和個人型所使用的弩機不同,一般是以槌子來敲移「牙發」,使弦脫離,進而帶動弩箭。床弩一次發射數十箭,對於敵人的密集攻擊具有很大的傷害力。由於威力強大,攻城軍往往用來射擊城牆,以便軍士可以蟻附上城,所以攻城軍將這種弩箭稱為「踏撅箭」。
總之還是很多都有記載的,只不過我勉強知道是如何一個形狀,卻是完全幫不上忙的,也不知道楊戩到底是想何般。
我還是開玩笑道:“你不會是想做槍炮吧?”
“那也不是沒什麽可能。”他挑眉後笑的極度的自信,“槍支有點麻煩,但是大炮還有點可能。這個時代也不是沒有大炮,但實在是有些落後了。完全打出來的十個裏九個是啞炮。”
至於說可以,是因為中華發展火器,倒也是挺早。
從北宋到南宋約3個世紀,是早期火器的創制階段。這個時期火器已用於戰爭,並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局來說,當時大量裝備軍隊起決定作用的兵器還是冷兵器。北宋發明的火藥箭、火毬類火器,主要是用以縱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燒傷敵人和驚嚇敵軍人馬的作用。南宋發明的鐵火炮、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礮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
據《宋史?兵志》等史書記載,自開寶三年至鹹平五年(970~1002),兵部令史馮繼升、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冀州團練使石普等人,先後向朝廷進獻火箭、火毬、火蒺藜等燃燒性火器。《武經總要》中記載著這些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並列出3種火藥配方,這些配方是世界上最早以火藥命名並用於軍事的配方。這些火器,在北宋時期的戰爭中經常使用。如靖康元年(1126),宋軍在丞相李綱指揮下,使用火箭、霹靂炮同其他冷兵器相結合,打退了金軍對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的進攻。之後,金軍也學會了制造和使用火器的技術,攻占了汴京城。北宋時期火器的制造已初具規模,在汴京設有廣備攻城作,工匠5000餘人,下轄10作,其中就有火藥作和專門制造火器的火作。元豐七年(1084)二月,從汴京一次調發煦州、河州駐軍的火器,就有神臂弓火箭10萬支,火藥弓箭2萬支,火藥火炮箭2000支,火彈2000枚之多。
南宋時期,火藥的性能已有顯著的提高,金和南宋都使用了鐵殼爆炸性火器“鐵火炮”。這種炮是金人於13世紀初葉首先使用的。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金軍在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時,使用了用生鐵鑄成、殼厚2寸的鐵火炮。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進攻金南京(今開封),士兵在大型活動掩體“牛皮洞子”遮擋下掘城,守城金軍用鐵索懸吊爆炸威力更大的鐵火炮“震天雷”,至掘城處爆炸,其聲如雷,聞百裏外,產生強烈的燃燒和四散飛擊的鐵殼碎片,毀壞了蒙古軍的鐵甲和牛皮洞子。景炎二年(1277),元軍攻靜江(今廣西桂林),守城宋將在城陷糧絕的情況下,率部下250名點燃一具大鐵火炮集體殉國。歷史上的這些記載,說明鐵火炮已具有很大的殺傷作用,火藥性能已經有較大的提高,火器已從縱火器材發展為直接殺傷、破壞的兵器,這是火器發生飛躍的重要標志。
火槍的出現和演變,表明火器的又一方面的進步。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火槍,是南宋紹興二年(1132)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使用的長竹桿火槍,以竹為筒,內裝火藥,臨陣點燃,噴射火焰,焚毀了敵人的攻城器械“天橋”。這是最早的管形噴射火器,它能使點燃的火藥定向集中噴射火焰。這種技術以後又有了發展。南宋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進攻金南京時,守城金軍使用的飛火槍,將紙制的火藥筒綁縛在矛柄上,近戰中既可噴火傷人,又能格鬥拼刺。雖然是“飛火”,但在火藥中還摻雜著鐵滓、磁末等,與火焰同時噴出,也能起一定的殺傷作用。南宋開慶元年(1259),又進一步創制出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以巨竹為槍筒,內安子窠(彈丸),用火藥發射。這是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長期探索,終於在用人力發射的弓箭和礮之後,人類第一次用化學能發射彈丸的成功嘗試,也是早期火器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步,為進一步發明金屬管形射擊火器解決了一個重大技術問題。
鐵火炮、火槍等火器問世後,很快就在戰場上顯示出威力,無論是宋軍,還是金軍、蒙古軍,都爭相添制。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火器作坊的規模,已遠遠超過北宋都城汴京的火器作坊;軍事重鎮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一個月就造一、兩千尊鐵火炮;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在兩年三個月內,就制造和添修3~10斤重的鐵火炮、火弓箭、火弩箭、霹靂炮、突火筒等***萬件。蒙古軍在攻陷宋、金的城池後,特別註意搜羅工匠,為他們制造火箭、火炮、火槍等火器。這時的火器雖然在軍隊裝備中還不占主要地位,但在一些戰役中,已顯示出重要作用。火器已成為軍隊必不可少的裝備。
這一階段從明朝後期到清朝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大約經歷3個多世紀。這個時期從仿制外來的鳥銃(槍)和佛朗機銃(炮)、紅夷炮開始,火器已分為槍、炮兩大類各自獨立發展,並大量裝備步兵和炮兵。隨著火炮威力的日益增大,逐漸取代了礮和床弩一類冷兵器,成為城堡攻防戰的主要兵器。步兵裝備的鳥銃(槍),填裝彈藥慢且不能用以刺殺,因此刀、矛、弓、箭仍然是重要兵器。這種狀況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對清朝後期的戰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隋唐時期。繼承南北朝時期的傳統,但重裝騎兵的重要性下降,恢覆了騎兵輕捷的特點,因此馬具裝鎧的生產已不如南北朝時期受重視。唐朝實行府兵制,據《新唐書?兵志》載,一般士兵標準裝備的兵器,為“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弓箭和橫刀(即短柄的佩刀)是當時騎兵和步兵每人必備的兵器。至於整個軍隊中主要裝備的兵器和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在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有較詳細的記述。現據該書列表如下(一個軍的總人數為12500人):
從唐朝晚期經五代至北宋初期,兵器又有新變化。成書於北宋慶歷四年(1044)的《武經總要》,總結和記述了漢唐以來傳統的冷兵器中當時還生產和裝備軍隊的類型,以及新發展的兵器及裝具。傳統的格鬥兵器仍以刀、槍(矛)為主,但為了適應各種特殊戰鬥的需要,每類下又各形成若幹分支,如《武經總要》記載的刀有8種、槍有9種之多,同時大量采用各種棒類兵器,以及骨朵、鐵鏈夾棒等錘擊兵器。遠射兵器仍以弓箭為主,弩則向主要用於攻城的大型床弩發展。防護裝具有鎧甲和馬甲,以及步兵、騎兵用的盾牌。據《武經總要》記載,刀、槍和棒類是當時最主要的格鬥兵器,而弓箭是當時最主要的遠射兵器。部隊除有大約30%裝備弓弩的射手外,40%的戰士裝備刀和槍,12%的戰士裝備棒類兵器,其餘的戰士裝備其他兵器。值得註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戰爭主要在中原和江南進行,奪取設防城市成為軍隊的一項主要任務,因此攻守城器械取得了引人註目的發展。
“我想弄一些遠程的武器,方便。”
是的,即使有鐵,但沒有人想象的到其實木器類的攻擊武器反而更勝一籌,這個真正挑戰的才是發明者的才略。
不了解古代兵器的朋友,很可能認為"弓弩"是一種兵器的名稱,我認為也非全錯,因為兩種兵器的發射原理是基本一樣的。
"弓弩"是弓和弩兩種兵器的統稱,其主要差別是體形大小和形狀,以及射擊遠近等。"弓"體形較小,形狀即是影視古裝劇中均可見的上弦的彎弓,在加上1米左右長的箭組成。射程一般在100米以內,由於體形小重量輕,是步兵.騎兵都可靈活使用的兵器:而"弩"就不同了,都是用木材做成一定形狀的架子,安裝上與"弓"原理一樣的大型彈射裝置,可發射更大的箭.鐵球或石塊,但因體形大,所以只能步兵使用。而且因拉力大,所以需多人拉才能發射,但射程遠,一般300餘米,最大的"弩"可達500米。由於笨重,發射頻率也低,為了加快發射速度,便安排進弩手.張弩手和發弩手協調*作。我國宋代的"弓弩"最多,故"弓弩"兵在宋軍中可達六成。"弩"的種類也較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其木架形似大床而得名,屬當時的遠程重武器了;二為"神臂弓",實際為一種加了簡單機械裝置的改良"弩",射程也可達300餘米,且穿透力強。這兩種"弩"為宋軍立了不少汗馬功勞。契丹大將蕭達覽即被"床子弩"射殺,大挫了契丹士氣;而"神臂弓"可輕易射穿軍士身穿的重甲,曾令金軍膽寒。所以在北宋時期,宋軍的作戰能力是較強的。宋代初期的確很重視"弓弩"的研究制造,在神宗之前便設有弓弩院和造箭院,兩院所轄工場均各有上千工匠,所以當時"弓弩"的發展和運用都很可觀。在戰爭中,宋軍都有較周密的戰術安排。兩軍相對時,前為使用刀搶的士兵,二是弓箭手,三為射程遠的重武器"弩"(有的"弩"已安裝了輪子,移動也方便多了)。當敵人沖到近300米時,便先用"弩"發射大箭或鐵丸等射殺帶隊將官,往往能使敵人驚嚇止步。若敵人更近些了,弓箭手才開始齊射,也有較大威力。最後才由刀搶手與敵人短兵相接,而因敵方已先受到兩次"弓弩"攻擊,士氣也受到影響,宋軍戰勝敵人的機會也多了!這種戰術在當時確取得了很好效果。也是提高戰鬥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與開發的遠程兵器"弓弩"分不開的?
宋亦發展了一系列巨型的床弩,這些床弩為增加發射的力道,都是以複合弓來提供足夠的彈力。這些床弩的發射機制和個人型所使用的弩機不同,一般是以槌子來敲移「牙發」,使弦脫離,進而帶動弩箭。床弩一次發射數十箭,對於敵人的密集攻擊具有很大的傷害力。由於威力強大,攻城軍往往用來射擊城牆,以便軍士可以蟻附上城,所以攻城軍將這種弩箭稱為「踏撅箭」。
總之還是很多都有記載的,只不過我勉強知道是如何一個形狀,卻是完全幫不上忙的,也不知道楊戩到底是想何般。
我還是開玩笑道:“你不會是想做槍炮吧?”
“那也不是沒什麽可能。”他挑眉後笑的極度的自信,“槍支有點麻煩,但是大炮還有點可能。這個時代也不是沒有大炮,但實在是有些落後了。完全打出來的十個裏九個是啞炮。”
至於說可以,是因為中華發展火器,倒也是挺早。
從北宋到南宋約3個世紀,是早期火器的創制階段。這個時期火器已用於戰爭,並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局來說,當時大量裝備軍隊起決定作用的兵器還是冷兵器。北宋發明的火藥箭、火毬類火器,主要是用以縱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燒傷敵人和驚嚇敵軍人馬的作用。南宋發明的鐵火炮、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礮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
據《宋史?兵志》等史書記載,自開寶三年至鹹平五年(970~1002),兵部令史馮繼升、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冀州團練使石普等人,先後向朝廷進獻火箭、火毬、火蒺藜等燃燒性火器。《武經總要》中記載著這些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並列出3種火藥配方,這些配方是世界上最早以火藥命名並用於軍事的配方。這些火器,在北宋時期的戰爭中經常使用。如靖康元年(1126),宋軍在丞相李綱指揮下,使用火箭、霹靂炮同其他冷兵器相結合,打退了金軍對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的進攻。之後,金軍也學會了制造和使用火器的技術,攻占了汴京城。北宋時期火器的制造已初具規模,在汴京設有廣備攻城作,工匠5000餘人,下轄10作,其中就有火藥作和專門制造火器的火作。元豐七年(1084)二月,從汴京一次調發煦州、河州駐軍的火器,就有神臂弓火箭10萬支,火藥弓箭2萬支,火藥火炮箭2000支,火彈2000枚之多。
南宋時期,火藥的性能已有顯著的提高,金和南宋都使用了鐵殼爆炸性火器“鐵火炮”。這種炮是金人於13世紀初葉首先使用的。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金軍在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時,使用了用生鐵鑄成、殼厚2寸的鐵火炮。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進攻金南京(今開封),士兵在大型活動掩體“牛皮洞子”遮擋下掘城,守城金軍用鐵索懸吊爆炸威力更大的鐵火炮“震天雷”,至掘城處爆炸,其聲如雷,聞百裏外,產生強烈的燃燒和四散飛擊的鐵殼碎片,毀壞了蒙古軍的鐵甲和牛皮洞子。景炎二年(1277),元軍攻靜江(今廣西桂林),守城宋將在城陷糧絕的情況下,率部下250名點燃一具大鐵火炮集體殉國。歷史上的這些記載,說明鐵火炮已具有很大的殺傷作用,火藥性能已經有較大的提高,火器已從縱火器材發展為直接殺傷、破壞的兵器,這是火器發生飛躍的重要標志。
火槍的出現和演變,表明火器的又一方面的進步。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火槍,是南宋紹興二年(1132)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使用的長竹桿火槍,以竹為筒,內裝火藥,臨陣點燃,噴射火焰,焚毀了敵人的攻城器械“天橋”。這是最早的管形噴射火器,它能使點燃的火藥定向集中噴射火焰。這種技術以後又有了發展。南宋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進攻金南京時,守城金軍使用的飛火槍,將紙制的火藥筒綁縛在矛柄上,近戰中既可噴火傷人,又能格鬥拼刺。雖然是“飛火”,但在火藥中還摻雜著鐵滓、磁末等,與火焰同時噴出,也能起一定的殺傷作用。南宋開慶元年(1259),又進一步創制出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以巨竹為槍筒,內安子窠(彈丸),用火藥發射。這是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長期探索,終於在用人力發射的弓箭和礮之後,人類第一次用化學能發射彈丸的成功嘗試,也是早期火器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步,為進一步發明金屬管形射擊火器解決了一個重大技術問題。
鐵火炮、火槍等火器問世後,很快就在戰場上顯示出威力,無論是宋軍,還是金軍、蒙古軍,都爭相添制。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火器作坊的規模,已遠遠超過北宋都城汴京的火器作坊;軍事重鎮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一個月就造一、兩千尊鐵火炮;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在兩年三個月內,就制造和添修3~10斤重的鐵火炮、火弓箭、火弩箭、霹靂炮、突火筒等***萬件。蒙古軍在攻陷宋、金的城池後,特別註意搜羅工匠,為他們制造火箭、火炮、火槍等火器。這時的火器雖然在軍隊裝備中還不占主要地位,但在一些戰役中,已顯示出重要作用。火器已成為軍隊必不可少的裝備。
這一階段從明朝後期到清朝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大約經歷3個多世紀。這個時期從仿制外來的鳥銃(槍)和佛朗機銃(炮)、紅夷炮開始,火器已分為槍、炮兩大類各自獨立發展,並大量裝備步兵和炮兵。隨著火炮威力的日益增大,逐漸取代了礮和床弩一類冷兵器,成為城堡攻防戰的主要兵器。步兵裝備的鳥銃(槍),填裝彈藥慢且不能用以刺殺,因此刀、矛、弓、箭仍然是重要兵器。這種狀況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對清朝後期的戰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