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三章 遠方來友

關燈
“您拿好藥,別忘了是吃完飯以後再吃,做飯之前一定得熬一個時辰。”我將手中那一包都遞給面前的老婆婆。她感激的點點頭又說了些感激的話語,最後還是被我送走了,畢竟後面還有其他的病人。

“離兒。”墨修叫喚我的聲音還是有些遲疑,終究沒有斷絕自己想要說什麽的心。“肆祿過來了。”

要說肆祿過來本來也沒啥好說的了吧。

但是看墨修這猶猶豫豫的態度。我就覺得沒什麽好事:“他一個捕頭來戰場這邊做什麽?難不成辦案嗎?這裏頭也沒什麽案子可辦了,我也不相信如今的戰場稀罕到要他過來吧。”

我無奈的翻了個白眼,要知道這死不要臉需要什麽好臉色。呆在墨修身旁久了。我跟這人也相處的多了,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什麽叫做恬不知恥,什麽叫做厚顏無恥。

有些人的臉就是用來做裝飾的。

況且。他這人……

“那他現在在哪呢?”

“塵滿樓。”

“……”

我就知道沒啥好事吧。你說這逛*還非要逛到戰場旁邊可不就是欠*了嗎?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一首杜甫的詩倒是挺不錯的。

表現的情景就顯然的符合了肆祿此刻的心境。

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系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雖然這地方挺偏僻。但奇怪的還真就是那山水好,雖有別於秦淮。但畢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次句點題,並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游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游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

後二句由一曲《**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沈。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玉樹**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後兩句對只知征歌征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為鑒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沈溺於聲色,含蓄深沈;由“亡國恨”推出“**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詩,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玉樹**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沈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沈溺於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全詩景、事、情、意融於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沈,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裏,相得益彰。這首詩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沈,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囋囋,說這麽多,我也只是想以此鄙視鄙視這種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還在外面*作樂的混球。

商女是什麽?

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雲:"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雲:"牧之此詩所謂隔江者,指金陵與揚州二地而言。此商女當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陳之國都也。《玉樹**花》,陳後主亡國之音也。此來自江北揚州之歌女,不解陳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遺音。牧之聞其歌聲,因為詩以詠之耳。"今人鐘振振雲:"商女當釋作商婦"(《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誤解》,載《文學遺產》1998年第二期)。一說即商人婦,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婦。二說皆可通。

人家商女做錯了什麽嗎?

不,沒有。

相反的是人家只是為了生存糊口飯吃嘛。

唐朝的歌伎通稱秋娘、秋女,而宮、商、角、徵、羽五音又與四季相配,商與秋配,是為商秋,久而久之,商女也就成了歌伎的代稱。以秋來形容歌伎,隱隱約約地,透露出歌伎生活的落寞與淒涼。

她也許真的只是一個商女,但牧之沒有任何責備她的意思。總歸是風月場走慣了的人,他深深理解那以色換銀的無奈與淒涼。天下是顯貴的天下,歌伎們不過是男人的玩物,身不由己,更何況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她們賣歌、賣舞、賣笑、賣色,只是為了謀生。有時候連溫飽都滿足不了,還談什麽**遠矚,提前看到亡國之恨?貴公子們想聽亡國之音尋求刺激,那唱一曲又有何妨?

我忽然覺得,自己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要被歸為“拜金”一族了呢?現在的人,往往自命清高,有錢花的時候說要太多錢沒用,沒錢花時卻不知會是怎樣一副嘴臉。

“商女”也許並不是商女。

牧之再膽大張揚,在那君主**中央集權的社會裏,也只敢玩一場含沙射影的游戲。文人的第三讓他敏銳地察覺到了大唐的頹勢,他惟盼這樣的諷諫,可以讓君王更英明一些。九世紀的唐朝,畢竟不是貞觀之治了,唐太宗能允許魏征那直來直去的忠臣對自己直面而諫,可現在卻不行。隨著國力的衰退,那開明大度的風氣也在與日俱減。

所以,杜牧也恨啊!

恨自己為何生在晚唐雕蔽之時,恨自己沒有那份能力去力挽狂瀾。為什麽歷史上大多文人墨客,在官場上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微寒的夜,奢靡的秦淮,樊川先生發出痛恨的高呼,發出對君王的勸諫,發出對世人的警告。

可當時,又有幾人,如牧之般,將世態看得如此透徹?

猶記得北宋王安石罷相後的一首名作——《桂枝香金陵懷古》,變法不成功的他,是否像牧之一樣忿恨著報國無方、憂慮著國運的何去何從?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遺曲。”

此詞中,“門外摟頭”,指的恰是牧之那一句“門外韓擒虎,摟頭張麗華”;而最後一句,我想我無需贅言。

幾百年來,在續寫了多少次悲恨後,不知亡國恨的“商女”,依然固執地唱著亡國之音。

忽地又想到了張麗華。在某種程度上,她和那些商女是可以畫等號的吧?她是陳後主的私人財產,歌伎們則是社會公用物資。更相同的是,她們都在充當國破家亡替罪的羔羊。

男人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當國運亨通時,把所有功績都攬在自己身上;當國家敗亡時,又都會拉出一個或多個女人來遮他們失敗的羞。

但,究竟是她們催促了國亡,還是國亡淪落了她們?

再次想到秦淮,沒有看到糜爛的奢艷,只有一首《泊秦淮》,幽幽地,縈繞在耳邊。

不過這兒不是秦淮,我也不是杜甫。

“那是如何?”我幽幽的問道,“相公,我們這是要去找他麽?”

他沈默的點點頭。

我知道他這是因為自己有些私事,不過還是沈默了。

又去**……

我這輩子咋就跟**給耗上了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