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作品相關 (2)

關燈
的心中,他就是真主安拉。在舊約聖經裏,他就是上帝耶和華。在印度教裏,他就是梵天,在中國文化主流的思維裏,他的形象就是元始天尊。在薩滿教裏,他就是長生天。元始造物立心,先天始兆。於空瀚之中,玄虛之處,消息化機,氤蘊融熔,陰陽五行造化其形,萬神開始生於無極之中,時玄景未分,在空洞之際,天光冥遠。浩漫太虛中,物化盈虧相生相克,若浮若況,五行分更,倘恍渺忽,汨沒紛紜,先天神祇飄蕩無憑。萬物銷鑠鹹滅。時無極聖眾、真神仙佛、祖玄高真,一切不壞法身,遇此劫會,被混沌銷鑠,漸喪其神。如果神形互化,就會永失無存,拔盡本根。萬眾只有仰靠元始祖尊開創新宇,托付真身。

2、道教對宇宙形成的過程的闡述。

道的實現者-元始祖尊憐憫萬世苦行,累劫良因的無極聖眾,於是現運神通,攝眾聖道,藏於萬氣祖根裏,納於粟米之中,於無極的收束之中,六電之氣翼其真,祖氣護養潤其神,積七千餘劫,太極經鹹應度,新的宇宙形成,無極聖眾始布滿太極。

3、道教對元始天尊是造物主的闡述。

《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始祖尊在宇宙萬物產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他的本體是永恒的,不滅不壞的。即使現今宇宙毀滅,也絲毫不受到影響。元始祖尊宏威微妙,化虛無成萬象,慈愛有情,運陰陽養萬物。萬物繁盛,始有盛衰的過程,推陳出新。因為他的演化,宇宙星空方能形成。六合之內,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相輔相成,萬千世界千姿百態,我們這些生物,全靠他在天天牧養。他就是道,就是我們的根,億萬靈性最終的目標,就是回到元始祖尊的源,參與萬千世界的共循環。現今宇宙是從無極中收縮後爆炸膨脹中來。光陰如梭,膨脹經過八表之外,漸漸始分。各種物質相斥相吸,逐漸成為奧瀚微妙的太極世界。

4、道教對什麽是現今宇宙的闡述。

現今的宇宙在大爆炸以後以臨界速度膨脹,經過變化,宇宙內形成了無數的星系,在無窮維度的空間。現今的宇宙仍在膨脹,無極聖眾領悟無限深奧的演化,成為宇宙中時空和物質的主宰,而他(她)們的力量已經能夠滲透無窮的時空,隨意構造變化任何物質,於是幻化成完美的神人形象,形成以玉皇至尊為主的團體,服從元始祖尊的意志,在浩瀚廣漠的宇宙中創造生命,播種智慧,陶均萬品。

5、道德天尊居大羅天的形成的闡述。

形成元始祖尊與不同時空的諸聖天尊,游歷於洪荒宇宙,創造神祇最佳的生存環境“大羅天境”六合三十六天三界樂園,元始祖尊與混沌宇宙的祖母,宇宙最奧妙美善的無極聖祖太元聖母用了約一百劫的時間,開辟了新的時空,營建了玄都玉京聖界,以便氤氳智慧,度化天地精華。道教謂玄都玉京由十二個過程建成。

(一)是時無天無地,幽幽冥冥,靈文暗睦,運推自來,為萬氣之根,空洞結真,氣清高澄,成天廣覆,倏剎自玄。

(二)是時二象分儀,開張厚載,一時成型。

(三)是時三千六百日月,一時同明,照耀諸天,無幽不砌。

(四)是時上聖大神妙行天真,無鞅數眾,朝禮玉庭,玄行太空,讚詠靈文。

(五)天發自然妙樂,百千萬種,一時同作,激朗玄宮,上慶神真。

(六)百詠空生,十方宮商相和,皆成洞張。

(七)璇璣停關,星宿不行,天無晝夜,四運齊晨。

(八)紫雲吐琿,流麗諸天,一切萬物,普受光明。

(九)春夏秋冬,不暑不冰。氣流柔和,神奇興盛。

(十)五鎮安立,玄教無窮。

(十一)是時玄下七寶神奇,以散諸地,資生兆民。

(十二)七寶奇林,一時空生,光明垂蔭,彌覆十天。(見《無上秘要》卷二十四《天瑞品》引《洞玄赤書經》)玄景始分,化為九氣,成為九真皇,居於三清境,三清境各置八帝,成為三天二十四帝。後來,東王公、西王母從氣而化生,各置宮第,於是又有了營衛職官。

6、道教對於道德天尊與人類文明的開始的闡述。

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間傳播的始祖,他的慈愛化被萬方,促進天地生機勃勃,他的本體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變化的法則,規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樹木,昆蟲泥沙。無有不受他的恩澤的。他的恩惠網羅萬象,無窮無盡,世間文明都是由他派生並發展演變而來。

老君雕像(13張)

《南華經》言:自然全體彌漫著生命,這種從盎然生意化為創造神力向前推進,即能巧運不窮,一體具化,恰如優雅的舞蹈,勃力內轉而秀勢外舒。自然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作歷程,而人則是這一歷程中參讚化育的共同創造者。所以自然與人可以二合為一,生命全體更能交融互攝,形成廣大和諧。(流沙河所著《現代版莊子》)在道德世界中,古猿從自然世界進入人類世界。人類世界是思想和組織的世界,是儲存起來的知識。RouTi凡胎內寄托著魂魄。魄是氣質、精力、體魄,動物屬性,靠食物轉化能量增強,產生YuWang。魂是天宇大地靈氣的結合,是父母精血,是人體內五行相生,相互運動產生之精華,情義屬性,最終目的是茁壯升華,回歸宇宙大一統的物質屬性,魂魄相互影響制約。大自然造了人,人就是小自然。人體秉承魂魄運動生命,魂魄與大自然互相感應,同步循環。(以上出自《智圓行方》)當人的精神把靈魂引向無限美好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回歸宇宙的整體,我們的靈魂與宇宙在一起運動。我的分子在宇宙的和諧中,我變成了千千萬萬的宇宙分子,這些分子有我的基因,我的存在,與廣闊無限的宇宙結合,我的分子成了永恒的。凝聚時又成回舒適快樂的精神。依聚在宇宙的根源,大道的光明裏。道的根源是無窮無盡的,他的本體智慧形象就是元始天尊。

7、道教對開天辟地的過程的闡述。

混元之時,元始祖尊於虛無之中,基七耀三恒,秉天然之胤,結成未回之霞,運混沌合鴻蒙溟熔。博覽執臻,過數劫,終成圓體天球。經三萬度,由子入醜,大氣初凝。玄風漸鼓,最初的地球大氣層中充滿塵埃,天水地火不相容。元宰陶鈞,凝結渾灝,環轉周旋,如是輪轉,經三萬度,無所停息,轉轉不已,漸次陶鈞,陰陽初判,混沌始清。大氣層中塵埃累落漸結為地。維重為濁,綱維八極,粗者為峙,清者為流。靡終靡極,或載或成,無疆之化,天地成能。

8、道教對天地生命起源的闡述。

在開天辟地的過程中,天地的運行瞬息萬變,撲朔迷離,元始祖尊與玉皇、鬥母、東王公、西王母等祖尊顯示出無窮的法威,無所不在的主宰力量,運驅陰陽二氣,造就江河湖海。地球的磁力場、大氣層、電離層、也在眾神尊的衡制下,擋阻了宇宙射線的決大部分,地球兩極開始定位,自轉穩定。有利於產生和保護地球將有的生命。元始天尊於是在大羅天境玄都玉京裏籌劃生命存活的綱領。

9、道教對元始天尊分化成靈寶天尊的闡述。

古時,元始祖尊在大羅天境,玄都玉京中。放無極光明。照無極界,聚集無極聖眾,誥示無極聖靈:“將於太極世界成就真善美樂的智慧,孕育以眾神為模體的生靈”眾神無比歡喜,都以無比崇敬的心情頌詠天尊:“天地玄宗,宇宙本根,包羅天地,養育群生。萬神朝禮,誓忠精誠。堅決擁護”。於是元始祖尊在太易大紀中於本體裏分化大道根源,大道靈魂的九慶紫元,分化成靈寶天尊。

10、道教對生命形成的過程的闡述。

在太易大紀裏,靈寶天尊禦衡萬物之生機,鈞調配制,於萬千無機分子內和成了有機分子。一切生物都起源於最初的有機分子。這種有機分子太小了,肉眼看不見,幾乎沒有,所以取名為幾。幾這種有機物飄進水中,得水而活,膨脹變長,然後斷裂繁殖,所以起名為斷。斷是最初的微生物,經過幾億年的演變,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11、道教對人類的起源的闡述。

生命要進步就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諸多古紀的生命形態因難以適應地板運動和氣候的變遷而滅亡。直到晚三紀哺乳動物動物時代,五百萬年前靈長目動物古猿出現。他們的大腦雖比猩猩大不了多少,但已是用後腿行走。古猿為適應生存而使用工具,最後發展到制造工具的猿人,語言的溝通使猿人從條件反射、本能生存進化到產生思維。思想使猿人進化成智人。根據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聰明的動物有更多的機會活得長久,將他們的基因和生存本領傳給下一代。到距今十萬年時,人類大腦質層增加厚度,成為發揮天賦本能超越一切動物的半神。《靈寶經》:“天上混無分,天氣歸一身,善成自然人。”這都源於一點道的自然靈性。

12、道教對天地秩序形成的闡述。

太極界秩序的開端,人為萬物之靈的半神,累劫經生,靈魂不知何去何從,無由解脫。靈寶天尊憫鹹憂測,於是五行聚精,化五方五老梵氣天君建宰五方。闡演靈章運化乾坤,以拔度天人利濟群品。燮理陰陽,化形十方救苦天尊傳玄文心印,廣布閻浮流傳濁界,建築冥剎,以挽救幽魂。設九獄護衛人道。九獄分別是:酆泉獄主攝天魔、衙泉獄主攝不職典祠、黃泉獄主攝山魈精魅、寒泉獄主攝江湖水怪、陰泉獄主攝血食邪神、幽泉獄主攝山林毒惡、下泉獄主攝古伏屍、苦泉獄主攝師巫逆鬼、溟泉獄主攝刑亡橫死。(以上源於道藏典籍《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開上清境益證神仙,以衍無疆,廣被遐裔。(《太上洞玄救苦拔罪經》)

這偉大事物的存在全賴靈寶祖尊的開啟。在這其間,靈寶祖尊幾歷堅辛,慈善有情,無怨無悔地關懷護愛著人類。這時,元始天尊考慮到人類要生存發展,必需正確運用智慧,有秩序系統地生存,以使生存環境不會枯竭,使人的靈魂最終可以快樂、安詳、輕松、舒適、完善地回歸時空之源,參與宇宙共循環。成為幫助玉皇天尊平衡六合的神明。於是元始天尊在太初大紀裏分化,成為道德天尊。也就是說,靈寶天尊是太極秩序的創造者。

13、道教對於道德天尊與人類文明的開始的闡述。

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間傳播的始祖,他的慈愛化被萬方,促進天地生機勃勃,他的本體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變化的法則,規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樹木,昆蟲泥沙。無有不受他的恩澤的。他的恩惠網羅萬象,無窮無盡,世間文明都是由他派生並發展演變而來。

《南華經》言:自然全體彌漫著生命,這種從盎然生意化為創造神力向前推進,即能巧運不窮,一體具化,恰如優雅的舞蹈,勃力內轉而秀勢外舒。自然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作歷程,而人則是這一歷程中參讚化育的共同創造者。所以自然與人可以二合為一,生命全體更能交融互攝,形成廣大和諧。(流沙河所著《現代版莊子》)在道德世界中,古猿從自然世界進入人類世界。人類世界是思想和組織的世界,是儲存起來的知識。RouTi凡胎內寄托著魂魄。魄是氣質、精力、體魄,動物屬性,靠食物轉化能量增強,產生YuWang。魂是天宇大地靈氣的結合,是父母精血,是人體內五行相生,相互運動產生之精華,情義屬性,最終目的是茁壯升華,回歸宇宙大一統的物質屬性,魂魄相互影響制約。大自然造了人,人就是小自然。人體秉承魂魄運動生命,魂魄與大自然互相感應,同步循環。(以上出自《智圓行方》)當人的精神把靈魂引向無限美好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回歸宇宙的整體,我們的靈魂與宇宙在一起運動。我的分子在宇宙的和諧中,我變成了千千萬萬的宇宙分子,這些分子有我的基因,我的存在,與廣闊無限的宇宙結合,我的分子成了永恒的。凝聚時又成回舒適快樂的精神。依聚在宇宙的根源,大道的光明裏。道的根源是無窮無盡的,他的本體智慧形象就是元始天尊。

14、道教關於道德天尊與人類秩序開始原因的闡述。

人的行為自己決定,並為其後果負責。當YuWang影響思想去實施醜惡時,就會在靈魂中形成惡執,使靈魂WuHui暗濁,當RouTi機能停止時,靈魂就會分解,在異時真空的壓強裏被滲透挫磨。直到靈魂濁壞因子消磨除盡。作惡越深所受挫磨越重,時間越長久,靈魂越痛苦。靈魂濁壞因子消磨除盡後,才可回到冥府繼續修行上升三界的知識。靈魂從父母精血,母親孕育,環境培養造就,代代相傳。因此優生優育,善待孩子,正己覆禮,孩子的未來才有光榮與幸福。自己的基因延續才有價值。道德祖尊揭開了文明的篇章,他使人類從個體生存轉向社會生存,並使人類的動物原始性規範於社會倫理化。引導人類走向光明。他是宇宙三界的奠基者。但是在社會群體裏,人與人的動物YuWang在交織、碰撞甚至廝殺著。弱肉強食,幸福與痛苦並存,人在YuWang鬥爭中走完人生。在這令人眩目的過程中,團體YuWang的高度沖突隨時可能毀滅社會。為了防止可怕的暴欲產生引發災難,道德天尊與玉皇攜手不同時空,玉皇成立太極界六合八表,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最高政權,管理三界的運行,神仙佛聖,精靈神仙的走向。道德祖尊和祖尊聖者則在世間流傳下道德倫理,使人的性情YuWang在道德的旗幟下逐漸聚集起來,將人的YuWang進行社會善惡標準的劃分。對哪些有害社會的思想與行為采取不同形式的壓抑和監控。這樣,一個SanJiao形的穩定結構在社會上樹立了起來,這就是天理、國法、人情。(部分抄襲聖人與凡人的對話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1《我能得到什麽》2《人是什麽》3《我想要什麽》

經咒

【太上心印經】

太上智光燭照太虛獨此真陽永劫長存

手不妄動足不輕行目不外視耳不他聽

口絕閑言心無妄想自朝至暮洗心滌慮

無牽無掛更遠累害制外養中退藏於密

惟慎幽獨時時內觀刻刻返照不離方寸

惺惺常存守之不敗寂而長照照而常寂

綿綿密密不二不息對境無心遇物不染

常應常靜無文無武動觀自在靜養中和

精神內蘊怡養谷神積至久久誠至明生

了了常明如如自在純乎以正默默合天

道教認為:心躁動不安之時,持念一〇八遍,可定心。亦可分二次持念,第一次七十二遍,第二次三十六遍。

【老君神咒】

太上老君普在萬芳道無不應

三界之內六合之中順之者吉逆之者兇

敕命一到雷霆隨行弟子有難幸願汝偕

逢兇化吉化殃為祥急急如律令

【太上清心咒】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子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長生吉祥如意咒】

太上老君慈恩福俱過往去化共赴龍華

急急如律令

其他介紹

道教的創始人,也稱:老子、太上道祖、道德天尊。坐騎為青牛。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站在三清大殿大門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始元玄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曰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餘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靈寶天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靈寶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子像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關於老子,歷史上其實不只是李耳一人。上古時老子為倉頡,西周時老子為伯陽父,春秋時老子為李耳,戰國時老子為周太史儋,東漢時老子為“三張”。太上老君,是多神合成的形象,其中以“三張”的成分居多,應是道教嗣師張衡。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鬥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相傳其原形為老子。

北魏前稱: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約自北魏起,又稱太上老君。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發,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齊梁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定太清太上老君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極宮,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書》的《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

文子 上

文子,老子弟子,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傳為《文子》(《通玄真經》)一書作者。《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條文下註明:“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北魏李暹作《文子註》,傳曰:“姓辛,……號曰計然。範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文子學道早通,游學於楚。楚平王孫白公勝曾向他詢問“微言”。後又游學到齊國,彭蒙、田駢、慎到、環淵等皆師事之,形成齊國的黃老之學。

則民不爭,亦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不欲視之,比如不見,勿令心動。若動自誡,即□道去覆還,心亂遂之,道去之矣。“聖人治,靈其心,實其腹。”心者,規也,中有吉兇善惡。腹者,道囊,氣常欲實。心為兇惡,道去囊空。空者耶入,便煞人。虛去心中兇惡,道來歸之,腹則實矣。“弱其志,強其骨。”志隨心有善惡,骨隨腹仰氣。強志為惡,氣去骨枯,弱其惡志,氣歸髓滿。“常使民無知無欲。”道絕不行,耶文滋起,貨賂為生,民竟貪學之。身隨危傾,當禁之。勿知耶文,勿貪寶貨,國則易治。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欲如此,上要當知信道。“使知者不敢不為。”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雖有耶心,猶志是非。見上勤勤,亦不敢不為也。“則無不治。”如此國以治也。

“道沖而用之不盈。”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淵似萬物之宗。”道也。人行道不違誡,淵深似道。“挫其銳,解其忿。”銳者,心方欲圖惡。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心欲為惡,挫還之,怒欲發寬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自威以道誡,自勸以長生,於此致當。忿爭激,急弦聲,所以者過。積死遲怒,傷死以疾,五藏以傷,道不能治,故道誡之重,教之丁寧。五藏所以傷者,皆金木水火土氣不和也。和則相生,戰則相克,隨怒事情,輒有所發。發一藏則故克所勝,成病煞人。人遇陽者,發囚刻王,怒而無傷,雖爾去死如發耳。如人衰者,發王刻囚,禍成矣。“和其光,同其塵。”情性不動,喜怒不發,五藏皆和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湛似常存。”如此湛然常在不亡。“吾不知誰子,像帝之先。”吾事,道也。帝先者,亦道也,與無名萬物始同一耳。未知誰家子能行此道,能行者便像道也,似帝先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茍。”天地像道,仁於諸善,不仁於諸惡,故煞萬物惡者不愛也,視之如芻草如茍畜耳。“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茍。”聖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惡人。當王政煞惡,亦視之如芻茍也。是以人當積善功,其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芻茍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所以者,譬如盜賊懷惡,不敢見部史也。精氣自然,與天不親,生死之際,天不知也。黃帝仁聖,知後世意,故結芻草為茍,以置門戶上。欲言後世門戶,皆芻茍之徒耳。人不解黃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惡心不改,可謂大患也。“天地之間,其猶橐龠。”道氣在間,清微不見。含血之類,莫不欽仰。愚者不信,故猶橐者治工排橐。龠者可吹竹,氣動有聲,不可見,故以為喻,以解愚心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清氣不見,像如虛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動之愈益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多知浮華,不如守道全身。壽盡輒窮,數數非一也,不如學生守中和之道。

“谷神不死,是謂玄牡。”谷者,欲也。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牝者,地也。體性安,女像之,故不掔。男欲結精,心當像地似女,勿為事先。“玄牡門,天地根。”牝,地也,女像之。陰孔為門,死生之官也,最要故名根。男荼亦名根。“綿綿若存。”陰陽之道,以若結精為生,年以知命,當名自止。年少之時,雖有當閑省之。綿綿者,微也。從其微少,若少年則長存矣。今此乃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繼祠,種類不絕。欲令合精產生,故教之年少微省不絕,不教之勤力也。勤力之計,出愚人之心耳,豈可怨道乎!上德之人,志操堅強,能不戀結產生,少時便絕,又善神早成。言此者,道精也,故令天地無祠,龍無子,仙人無妻,玉女無夫,其大信也。“用之不勤。”能用此道,應得仙壽,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長久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即為後其身也。而目此得仙壽獲福。在俗人先,即為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與上同義。“以其無屍,故能成其屍。”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非道所行,悉屍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與俗別異,故能成其屍,令為仙士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實歸虛。常潤利萬物,終不爭,故欲令人法則之也。“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能受垢辱不潔之物,幾像道也。“居善地,心善淵。”水善得窐空,便居止為淵。淵,深也。“與善仁。”人當法水,心常樂善仁。“言善信。”人當常相教為善有誠信。“政善治。”人君理國,常當法道為政則致治。“事善能。”人等當欲事師,當求善能知真道者,不當事耶偽伎巧耶知驕奢也。“動善時。”人欲舉動,勿違道誡,不可得傷王氣。“夫唯不爭,故無尤。”唯,獨也。尤,大也。人獨能放水不爭,終不遇大害。

“持而滿之,不若其己,揣而悅之,不可長寶。”道教人結精成神,今世間偽伎詐稱道,讬黃帝、玄女、龔子、容成之文,相教從女不施。思還精補腦,心神不一,失其所守,為揣悅,不可長寶。若,如也,不如直自然如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人之精氣滿藏中,苦無愛守之者。不肯自然閉心,而揣捝之,即大迷矣。“富貴而驕,自遺咎。”精結成神,陽炁有餘,務當自愛,閉心絕念,不可驕欺陰也。驕欺,咎即成。又外說,秉權富貴而驕世,即有咎也。“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滅,故道誡之。範蠡乘舟去,道意謙信。不隱身形剝,是其效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魄,白也,故精白與元同色。身為精車,精落故當載營之。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雲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裏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世間常偽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從求福,非也,去生遂遠矣。“專氣致柔,能嬰兒。”嬰兒無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謂欲為柔致氣,法兒小時。“滌除玄覽,能無疵。”人身像天地。覽,廣也。疵,惡也。非道所熹,當滌除一身,行必令無惡也。“愛民治國而無知。”人君欲愛民令壽考,治國令太平,當精心鑿道意,教民皆令知道真,無令知偽道耶知也。“明白四達而無為。”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惡而棄,知善能行,勿敢為惡事也。“天地開闔而為雌。”男女陰陽孔也。男當法地似女,前章已說矣。“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