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後記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自王道一回去後,忽必烈便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和平占領了宋土,除卻宋朝皇室成員,當真是不亂殺一民一兵,於是,這場改朝換代進行的出奇順利。
不久後,忽必烈建立新朝,他還特地取漢學經典《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年號為“至元”,並於同年命宋朝舊臣劉秉忠住持規劃建設“元大都”。
元大都位於燕京地界,也即日後的北京市市區。在劉秉忠的設計規劃下,元大都整個城市街道的布局,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此外,忽必烈還重用提拔了一大批像劉秉忠這樣精通漢學的官員為新朝效力,這些厲害人物,在宋朝時不受皇帝重用,卻在元初的政壇上大顯神通,他們對元代的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制定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這批飽學漢官的共同努力下,元朝的政體大體與前朝相仿,但又在宋代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善,其中一項,就是變“路臺制”為“行省制”,也即是從元朝起,中國的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然而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的野心並沒有就此止步,中原方定,他的目光又瞄向了遠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
吐蕃世代統禦青藏高原地區,從唐朝起就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系,但是忽必烈這個“侵略家”可不會滿足於跟人家只拉拉小手,做做鄰居。他想要的,是將整個青藏高原都納入他元朝的統轄之下!
也許是在征服中原的順利過程中嘗到了甜頭,讓忽必烈徹底信服了王道一的那一套理論,於是在征服西藏的時候,他依然沒有動用武力,而是多次派出使節前往吐蕃,希圖用和談商洽的方式平穩過渡政權。
忽必烈無疑是一位聰明卓越的政治家,經過和王道一那一場談話的啟迪,讓他對這些政治懷柔之術有了深刻的體會。於是,不過幾年,他就利用吐蕃內部的政教矛盾和蒙古軍享譽世界的兵威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談判,威逼利誘之下,使得青藏高原終於歸順元朝,也自此並入了中國的版圖。
元朝無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要想讓這許多民族能夠和睦共處在一個朝廷的統治下,在政治上必定要下足功夫,好在忽必烈現在已經開竅,搞起政治來絲毫不顯弱勢,幾年之內,就將元朝治理的井井有條,固若金湯。不得不說,有些人生來就是做帝王的材料。
而要搞政治,忽必烈絕對不會放過利用王道一這麽一個在民間極具政治影響力的人。
說起王道一,便還是要從那次金帳談判講起。
自從王道一回到隱居桃源之後,倏忽之間,便聲名鵲起。這也難怪,像她麽一個孤身赴敵營,又奇跡般挽救了數百萬黎民於水火中的傳奇女子,想不火都不行。
如果說兩年前的華山論劍只是讓她在江湖武林間威名赫赫,那兩年後的這一次精彩的外交談判,更是讓她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們認定了王道一一定是一位有大學問的智者,在這種情況下,王道一的隱居願望又一次泡湯了。
由於蒙軍曾浩浩蕩蕩的到達過桃源,所以自襄陽一行後,王、黃二人的隱居地便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開來,沒過幾月,便有人尋到桃源來拜訪王道一。
那些只為獵奇而來的人固然可以不見,但有些向她討教學問的學生子卻不好就直接趕人,畢竟人家是費盡千辛萬苦不遠萬裏趕到這裏求教的。
起初,王道一也是好心,若有人誠心問她學問上的事情,她便認真解答,直到那人的疑惑完全解除了,再欣然送下山去。
可是到了後來,隨著她名聲日漸響亮,趕來求教的人也越來越多,王道一便有些招架不住了。
就在這焦頭爛額的時候,還是黃蓉出了主意,“韓子有雲,‘傳道,授業,解惑’,本就是為國為民的好事,人多怕什麽,咱們開一處講演道場不就得了。再說,你之前不就想過要做夫子嘛。”
在多年前背著黃蓉來桃源求一燈大師治傷的時候,王道一確實說過想要教學生的話,但那也只隨口一說,幻想罷了,誰能料到若幹年後竟就能實現了。
王道一猶豫道:“話是這麽說,但若往後來的人越來越多,吵到你們怎麽辦?”
黃蓉笑道:“那有什麽,這桃源這麽大,令辟一處地方就是了。”
王道一想想,決定聽黃蓉的。
於是她在距離她們住處十裏以外的山坡上設了一處簡單的講壇,在那裏為趕來求教的學子們答疑解惑。
王道一也確實是個非常有才的人,學問淵博,談吐雋雅,很快便有更多聞名而來的學生聆聽受教。
學生太多,統籌安排便成了一個問題。正在王道一又開始頭疼的時候,忽必烈就適時的來“幫忙”了。
至元二年,忽必烈下達一道禦令,特為道一先生在桃源建一所書院,這一舉動,不僅解了王道一的燃眉之急,更是新朝廷向全天下展示元朝樂意與中原漢民和睦相處、文化融合的願景。
此時正值元朝新都建成之時,忽必烈遷都中原,正可以此來顯示朝廷態度,安撫民心,從而順利入主元大都,統攝中原。
以王道一的影響力,這件事很快便會傳遍天下,尤其是傳進那些儒生的耳朵裏,朝廷的這個小動作花不了國庫多少錢財,卻能起到最大範圍的宣傳作用。
忽必烈讓中原士林曉得一個信號:放心吧!新朝不會打壓你們本土漢學,相反,還會鼓勵漢學的發展。
這一下子,天下學子雲集響應,陸續來到桃源求學。當然還是會存在一些瞧不起女子的腐儒抱著譏諷態度而來,想要拆王道一的臺。但是這些人總是會在聽過王道一幾天課後紛紛折服於她廣博的學識,進而成了她的忠實信徒。
王道一講授學問有自己的特點,她不像其他教書先生那樣規定好要講的書目,她的課程從來就沒有課本。她也不按什麽固定步驟講課,總是想到哪裏就講到哪裏,針對一個問題,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容儒、道、佛為一爐,博聞強識,觸類旁通。
正所謂“你永遠不要小覷一個僅在半日之內就能將忽必烈說服之人的口才”。雖然知識都很晦澀深奧,但王道一卻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用最樸素的語言闡明最深刻的道理,舉重若輕,循序漸進,學生很自然就都學會了,這個境界就高了。
於是有學子開始盛傳:受教先生一堂課,勝讀萬卷聖賢書。
王道一對外界怎麽傳她的倒是沒有關註過,她只整日安安心心和家人一起過日子,她出門講課的時間實在也不能算多,每日上午待太陽完全升起來了,才慢慢悠悠從家往十裏外的書院走,等黃昏初降之時,便罷課歸家,從不托課,就算遇到再關鍵的地方也留到明天再繼續講下去,一天中再除卻午休,授課的時間基本上只有三四個時辰。
有時候黃蓉想下山了,她便索性掛起幾天的“免課牌”,等一家人在山下玩夠了,再回來重新開課。
王道一講學,一不為貪圖學費,二不為培養學生去考功名,因此節奏也隨性的很,一點也不急功近利。可說來也巧,或許就是她這般毫無壓力的授課方式,使得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樂意來她這裏求學。
人都說古代對女子偏見頗重,這話總體來看沒錯,但也不能忽略了個別特例。只南宋一朝,前有披掛上陣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梁紅玉,後有一代婉約詞人李清照,這些女子個個受宋朝百姓愛戴稱讚,那麽現下,為什麽就不能再有王道一呢?
小小的講壇被朝廷擴建成了頗具規模的書院,管理起來就更需條理了,王道一雖不貪圖錢財,但管理書院總是要經費的,況且她也不能白白付出勞動,讓學生都覺得知識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吧。所以但凡講學授課,從孔子到朱熹,古今聖賢都沒有不收束脩(學費)的道理。
王道一收束脩的方式也很柔性。大體全憑學生自覺,自覺家境殷實一點的學子,就多交點,交一金;家境一般的,便少交點,交一兩便可;實在是很貧苦的,就只交一個銅板也行,意思一下得了。她的原則是,束脩多寡都沒關系,只要是來認真求學的,她都不會難為人家。
如此又過兩年,桃源書院裏的學生已達三千之數,天下學子蜂擁而至,絡繹不絕,王道一的學問竟逐漸自成一門顯學。當其時,學子們都以能自稱一句“曾受教道一先生門下”為榮。
這時,正逢忽必烈意欲征服吐蕃,見王道一在民間影響愈廣,便順了民意,親下一道口諭,將通往桃源必經的那一處高大奇偉的山門命名為:道一門。
朝廷索性又召集幾百能工巧匠前往桃源,花半年之功,在那山門頂端鑿刻上“道一門”三個大字,用以作為天下學者表率。
這依然是忽必烈政治表演一部分,王道一本人倒不以為意,忽必烈把她推到這麽一個高度,為的就是向吐蕃、向萬民展示他一個蒙族帝王的胸襟罷了。
王道一和黃蓉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無論忽必烈做什麽,她們都不會輕舉妄動,依舊本本分分的住在桃源裏,對朝廷大事絕不多嘴。
無論現在忽必烈對她們多麽好,她們也永遠清楚的記得,忽必烈對王道一是有忌憚之情的。所以她們絕不可張揚,絕不可與朝廷政治沾邊,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像現在這樣,低調的、閑雲野鶴一般的,認真教教學生,整日就討論討論學問,如此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當然,這也是她們樂意過的生活方式。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王道一本無意插手政治,她就這麽一直保持著散散漫漫的講學生活。但日積月累下來,桃李竟廣布天下。
許多年以後,在元朝第二任皇帝的努力下,朝廷恢覆開科取士,再過幾十年,人們驚奇的發現,那時的元朝朝廷之中,竟有大半官員都曾經在王道一的書院裏學習過。
於是,元朝一代,有歌謠傳世:“滿朝棟梁材,皆出道一門。”
不過這都是後話,在此先按下不表。
作者有話要說:
一更,再有一更就完結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不久後,忽必烈建立新朝,他還特地取漢學經典《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年號為“至元”,並於同年命宋朝舊臣劉秉忠住持規劃建設“元大都”。
元大都位於燕京地界,也即日後的北京市市區。在劉秉忠的設計規劃下,元大都整個城市街道的布局,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此外,忽必烈還重用提拔了一大批像劉秉忠這樣精通漢學的官員為新朝效力,這些厲害人物,在宋朝時不受皇帝重用,卻在元初的政壇上大顯神通,他們對元代的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制定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這批飽學漢官的共同努力下,元朝的政體大體與前朝相仿,但又在宋代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善,其中一項,就是變“路臺制”為“行省制”,也即是從元朝起,中國的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然而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的野心並沒有就此止步,中原方定,他的目光又瞄向了遠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
吐蕃世代統禦青藏高原地區,從唐朝起就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系,但是忽必烈這個“侵略家”可不會滿足於跟人家只拉拉小手,做做鄰居。他想要的,是將整個青藏高原都納入他元朝的統轄之下!
也許是在征服中原的順利過程中嘗到了甜頭,讓忽必烈徹底信服了王道一的那一套理論,於是在征服西藏的時候,他依然沒有動用武力,而是多次派出使節前往吐蕃,希圖用和談商洽的方式平穩過渡政權。
忽必烈無疑是一位聰明卓越的政治家,經過和王道一那一場談話的啟迪,讓他對這些政治懷柔之術有了深刻的體會。於是,不過幾年,他就利用吐蕃內部的政教矛盾和蒙古軍享譽世界的兵威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談判,威逼利誘之下,使得青藏高原終於歸順元朝,也自此並入了中國的版圖。
元朝無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要想讓這許多民族能夠和睦共處在一個朝廷的統治下,在政治上必定要下足功夫,好在忽必烈現在已經開竅,搞起政治來絲毫不顯弱勢,幾年之內,就將元朝治理的井井有條,固若金湯。不得不說,有些人生來就是做帝王的材料。
而要搞政治,忽必烈絕對不會放過利用王道一這麽一個在民間極具政治影響力的人。
說起王道一,便還是要從那次金帳談判講起。
自從王道一回到隱居桃源之後,倏忽之間,便聲名鵲起。這也難怪,像她麽一個孤身赴敵營,又奇跡般挽救了數百萬黎民於水火中的傳奇女子,想不火都不行。
如果說兩年前的華山論劍只是讓她在江湖武林間威名赫赫,那兩年後的這一次精彩的外交談判,更是讓她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們認定了王道一一定是一位有大學問的智者,在這種情況下,王道一的隱居願望又一次泡湯了。
由於蒙軍曾浩浩蕩蕩的到達過桃源,所以自襄陽一行後,王、黃二人的隱居地便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開來,沒過幾月,便有人尋到桃源來拜訪王道一。
那些只為獵奇而來的人固然可以不見,但有些向她討教學問的學生子卻不好就直接趕人,畢竟人家是費盡千辛萬苦不遠萬裏趕到這裏求教的。
起初,王道一也是好心,若有人誠心問她學問上的事情,她便認真解答,直到那人的疑惑完全解除了,再欣然送下山去。
可是到了後來,隨著她名聲日漸響亮,趕來求教的人也越來越多,王道一便有些招架不住了。
就在這焦頭爛額的時候,還是黃蓉出了主意,“韓子有雲,‘傳道,授業,解惑’,本就是為國為民的好事,人多怕什麽,咱們開一處講演道場不就得了。再說,你之前不就想過要做夫子嘛。”
在多年前背著黃蓉來桃源求一燈大師治傷的時候,王道一確實說過想要教學生的話,但那也只隨口一說,幻想罷了,誰能料到若幹年後竟就能實現了。
王道一猶豫道:“話是這麽說,但若往後來的人越來越多,吵到你們怎麽辦?”
黃蓉笑道:“那有什麽,這桃源這麽大,令辟一處地方就是了。”
王道一想想,決定聽黃蓉的。
於是她在距離她們住處十裏以外的山坡上設了一處簡單的講壇,在那裏為趕來求教的學子們答疑解惑。
王道一也確實是個非常有才的人,學問淵博,談吐雋雅,很快便有更多聞名而來的學生聆聽受教。
學生太多,統籌安排便成了一個問題。正在王道一又開始頭疼的時候,忽必烈就適時的來“幫忙”了。
至元二年,忽必烈下達一道禦令,特為道一先生在桃源建一所書院,這一舉動,不僅解了王道一的燃眉之急,更是新朝廷向全天下展示元朝樂意與中原漢民和睦相處、文化融合的願景。
此時正值元朝新都建成之時,忽必烈遷都中原,正可以此來顯示朝廷態度,安撫民心,從而順利入主元大都,統攝中原。
以王道一的影響力,這件事很快便會傳遍天下,尤其是傳進那些儒生的耳朵裏,朝廷的這個小動作花不了國庫多少錢財,卻能起到最大範圍的宣傳作用。
忽必烈讓中原士林曉得一個信號:放心吧!新朝不會打壓你們本土漢學,相反,還會鼓勵漢學的發展。
這一下子,天下學子雲集響應,陸續來到桃源求學。當然還是會存在一些瞧不起女子的腐儒抱著譏諷態度而來,想要拆王道一的臺。但是這些人總是會在聽過王道一幾天課後紛紛折服於她廣博的學識,進而成了她的忠實信徒。
王道一講授學問有自己的特點,她不像其他教書先生那樣規定好要講的書目,她的課程從來就沒有課本。她也不按什麽固定步驟講課,總是想到哪裏就講到哪裏,針對一個問題,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容儒、道、佛為一爐,博聞強識,觸類旁通。
正所謂“你永遠不要小覷一個僅在半日之內就能將忽必烈說服之人的口才”。雖然知識都很晦澀深奧,但王道一卻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用最樸素的語言闡明最深刻的道理,舉重若輕,循序漸進,學生很自然就都學會了,這個境界就高了。
於是有學子開始盛傳:受教先生一堂課,勝讀萬卷聖賢書。
王道一對外界怎麽傳她的倒是沒有關註過,她只整日安安心心和家人一起過日子,她出門講課的時間實在也不能算多,每日上午待太陽完全升起來了,才慢慢悠悠從家往十裏外的書院走,等黃昏初降之時,便罷課歸家,從不托課,就算遇到再關鍵的地方也留到明天再繼續講下去,一天中再除卻午休,授課的時間基本上只有三四個時辰。
有時候黃蓉想下山了,她便索性掛起幾天的“免課牌”,等一家人在山下玩夠了,再回來重新開課。
王道一講學,一不為貪圖學費,二不為培養學生去考功名,因此節奏也隨性的很,一點也不急功近利。可說來也巧,或許就是她這般毫無壓力的授課方式,使得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樂意來她這裏求學。
人都說古代對女子偏見頗重,這話總體來看沒錯,但也不能忽略了個別特例。只南宋一朝,前有披掛上陣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梁紅玉,後有一代婉約詞人李清照,這些女子個個受宋朝百姓愛戴稱讚,那麽現下,為什麽就不能再有王道一呢?
小小的講壇被朝廷擴建成了頗具規模的書院,管理起來就更需條理了,王道一雖不貪圖錢財,但管理書院總是要經費的,況且她也不能白白付出勞動,讓學生都覺得知識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吧。所以但凡講學授課,從孔子到朱熹,古今聖賢都沒有不收束脩(學費)的道理。
王道一收束脩的方式也很柔性。大體全憑學生自覺,自覺家境殷實一點的學子,就多交點,交一金;家境一般的,便少交點,交一兩便可;實在是很貧苦的,就只交一個銅板也行,意思一下得了。她的原則是,束脩多寡都沒關系,只要是來認真求學的,她都不會難為人家。
如此又過兩年,桃源書院裏的學生已達三千之數,天下學子蜂擁而至,絡繹不絕,王道一的學問竟逐漸自成一門顯學。當其時,學子們都以能自稱一句“曾受教道一先生門下”為榮。
這時,正逢忽必烈意欲征服吐蕃,見王道一在民間影響愈廣,便順了民意,親下一道口諭,將通往桃源必經的那一處高大奇偉的山門命名為:道一門。
朝廷索性又召集幾百能工巧匠前往桃源,花半年之功,在那山門頂端鑿刻上“道一門”三個大字,用以作為天下學者表率。
這依然是忽必烈政治表演一部分,王道一本人倒不以為意,忽必烈把她推到這麽一個高度,為的就是向吐蕃、向萬民展示他一個蒙族帝王的胸襟罷了。
王道一和黃蓉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無論忽必烈做什麽,她們都不會輕舉妄動,依舊本本分分的住在桃源裏,對朝廷大事絕不多嘴。
無論現在忽必烈對她們多麽好,她們也永遠清楚的記得,忽必烈對王道一是有忌憚之情的。所以她們絕不可張揚,絕不可與朝廷政治沾邊,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像現在這樣,低調的、閑雲野鶴一般的,認真教教學生,整日就討論討論學問,如此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當然,這也是她們樂意過的生活方式。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王道一本無意插手政治,她就這麽一直保持著散散漫漫的講學生活。但日積月累下來,桃李竟廣布天下。
許多年以後,在元朝第二任皇帝的努力下,朝廷恢覆開科取士,再過幾十年,人們驚奇的發現,那時的元朝朝廷之中,竟有大半官員都曾經在王道一的書院裏學習過。
於是,元朝一代,有歌謠傳世:“滿朝棟梁材,皆出道一門。”
不過這都是後話,在此先按下不表。
作者有話要說:
一更,再有一更就完結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