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3章 奇士鬥酒

關燈
這道士輕功著實了得,在山林之中一步十丈,穿梭往來,身姿矯健,眨眼間就遠遠離開了終南村。

但這下可驚呆了懷中的小人兒,小腦袋裏滿滿都是不可思議,默默想到:“這是人類能達到的速度嗎?這是人類能達到的高度嗎?他竟然不受地心引力束縛嗎?這……這不科學啊!”

然而那道士卻絲毫不知曉懷裏的孩子正經歷著怎樣的頭腦風暴和三觀沖擊,一個利落的縱躍後,停在了一塊石碑前。

碑上似乎刻著四個字,孩子並不認得,料想或許是古代繁體字,環顧四周,發現這裏綠樹茵茵,花香四溢,氣候宜人,竟像是春天一般,還真是個美妙的所在。

突然間,只聽前方傳來一聲嬌喝:“何人敢擅闖我活死人墓!”

話畢,一名中年女子就已出現在一丈開外,手中提著一柄長劍。不待道士張口,那女子又喝道:“原來是你這個臭道士,你還敢出現在這兒!”

話音未落,她就提劍沖了過來,道士閃身避過一劍,道:“今日來我是有事相求,先別動手,聽我把話說完。”

那女子劍招不停,罵道:“誰要聽你這牛鼻子老道聒噪,小姐去世之後,我活死人墓就已與你勢不兩立了,你不來招惹便罷,你來一次我便殺一次!”

刷刷又是兩道淩厲的劍光閃過。那道士本來就內傷未愈,再加上懷裏抱著個孩子,更是施展不開。他似是對這女子頗為客氣,只避不攻,插空說道:“小心別傷了孩子。”

那女子本不欲傷到他懷中孩兒,但聽那道士如此緊張的模樣,頓時更加氣憤,罵道:“你不是一心修道嗎?不是拋棄我家小姐當聖人去了嗎?現在是又和哪個賊婆好上了,連孩子都有了?!”

道士一個輕躍閃過一記殺招,解釋道:“這孩子不是我的。”

那女子道:“哼,無論是不是,你都是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你全真教上下沒一個好東西!”說話間劍招越發狠辣起來。

道士實在無法,只得在一個回身之間倏然拉開背後包袱,“噌”的一聲脆響,寶劍已經出鞘,兩劍轉眼間便“叮叮當當”的纏鬥起來。原來他背後背的長條狀的包裹裏面是一柄長劍。

道士利劍在手,那女子幾招之間就落了下風。但道士總歸是不願傷她,手裏又抱著個嬰兒,還有內傷在身,一時間兩人竟是打成平手。

拼鬥中,道士說道:“我自知對不起朝英,但她現在已經仙去,說什麽都無法挽回了,十幾年來我亦是痛悔萬分,但我今日不是為此而來,現下有一件棘手之事請你相幫,你我坐下來好好談談可行?”

只他這一句話的功夫,二人又過了數十招。

刀光劍影包裹下的小人兒已經完全嚇呆了,腦中拼命默念社會主義二十四字箴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那女子聽他這話後,冷哼一聲,道:“人都去了,還說什麽後悔不後悔的屁話,你趁早滾蛋的好,無論你求我什麽事,但凡是你所求,我都必不會答允!”

中年道士一聽她說這話,知道事情已無望了,當下也不再糾纏,暗嘆一口氣,收劍向後縱開一步,對那女子道:“既如此,那我就不開口了,今日多有打擾,告辭了。”當下運起輕功,離開了活死人墓。

兩人邊鬥邊說也不過一盞茶的時間,殊不知那嬰兒卻又一次受到了巨大沖擊。

她想到自己出生的終南村,昨夜又聽到的終南山,剛剛又聽聞的活死人墓、全真教等詞語,心中已大概知曉了如若自己投胎的這個世界是前世的一個平行世界的話,此處恐怕就是陜西境內了。

如若自己是投胎到了本來世界的古代,那此刻就應該是宋以後的朝代了,因為全真教是南宋時才建立的。

但是根據相對論的學說,人應該不可能帶著記憶回到本世界的古代才是,否則就違反了“時光不可逆理論”。

那麽也就是說,這裏或許是和原來那個世界有著相似性的平行世界。

可要是平行時空的話,現在是什麽朝代呢?自己能帶著記憶投胎到此間又該如何解釋呢?一切都太不科學了。

尤其是親眼見識到剛才那場拼鬥之後,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那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武功’嗎?武功這種東西真的存在?也許是吧,反正上一世也聽說有道家高人、氣功大師什麽的,自己不在那個圈子裏,知之甚少罷了,這一世恰巧見識到了這類人物,何必大驚小怪。”

她倒是很會自我安慰和梳理,只一會兒功夫就說服了自己,坦然接受這一切,至於其中與科學矛盾的現象,她也只當是自己前世所學淺陋,於尖端物理知識掌握不深,因而才不能解釋的通的緣故。畢竟前世的她又不是專門研究天體物理和相對論的。

況且再者說,科學其實也只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已,它可以解釋大部分的現象,但對於少數現象,科學也未必能做出圓滿的解釋,它只是一種人類認識世界的模型罷了,於生活多有便利,但也並不是什麽無上準則。

世界上還有許多種其他的用來描述世界的模型,比如道家的陰陽五行的思想、佛家的六道輪回思想等等也都是合理的模型。這些模型各有特點,各有所長,但也各有缺陷,沒有一種模型能夠完全契合於自然,也沒有一種模型可以解釋發生的所有現象。

她心境開闊坦然,對於經歷的種種,沒有過多糾結。

正思量著,道士已停下了腳步。打眼望去,面前是一扇巍峨的石砌大門,大門正上方刻著三個大字,小人兒雖不識得古繁體字,但前後一聯系,料想這應該是這道士所居的“全真教”了。

道士抱著孩子邁進門檻,立刻就有年輕的小道士前來迎接,這些小道士們個個都身著淡青色的道袍,系著白布腰帶,頭發梳成髻,戴著褐色的皮質小冠,態度謙恭,對這中年道士很是尊敬。

很快又有一批小道士擁著七個人走出來迎接。這七人大概都是三十多歲的樣子,六男一女,七人嘴中對這道士叫著“師父”,“掌教”之類的稱呼。

這七人的裝束又與那些小道士不同了,道袍和腰帶是棕色的,腰帶上還繡著菱形花紋,束發的小冠是黑色的,道袍外面罩著藏藍的大氅,背後正中央繡著大大的陰陽圖,領子和袖口也都繡著簡單的紋樣。

看這裝束,就知道這七人地位應該不低,他們管這中年道士叫做“師父、掌教”,那看來這道士應該是全真教的掌教了。

小人兒快速處理著觀察到的信息並作出合理的推測。

七人看見中年道士懷裏抱著個一歲大的孩子俱是微微一驚。

中年道士被他們簇擁著迎進主殿,幾人寒暄了一番,終於有一人站出來問道:“師父,這孩子是從何而來。”餘下六人臉上也都是詢問之色。

中年道士嘆了口氣,看著懷中嬰兒,神色悲憫。然後將昨晚發生之事向徒弟們娓娓道來,眾人聽過後也都露出不忍之色,也有幾人義憤填膺,大罵金人豬狗不如。

又有一人問道:“師父將如何處理這孩子。”全真教中男多女少,更是清修之地,如若要養一個孩子,著實不太方便。

中年道士又微微嘆了口氣,道:“我本來打算將這孩兒托給活死人墓照料,但她沒有答應,就抱回來了。”

眾人一聽活死人墓,臉色都不太好看,想那活死人墓與全真教已經十幾年老死不相往來了。掌教與它的前主人又有一段難言的往事,想來也不會答應的。

隨後話題轉移到了教中事務中去,那小人兒昨夜受驚不小,也沒吃飯,身體甚是疲累,聽著一群道士嘰裏呱啦說著一些半懂不懂的話,兀自沈沈睡去。

也許是眼下兵荒馬亂實在是找不到值得托付的人家,也許是那中年道士自覺昨夜晚去一步沒能救得這孩子的父母心懷愧疚和遺憾,自從孩子被抱回來之後,他也不再打算把她送出去了,留在身邊親自照料撫養。

這中年道士自己沒結婚就出家了,根本沒有照顧嬰兒的經驗。門下七個弟子也都沒這方面經驗可談。還好這孩子帶著省心,否則這一教之長的日子可真是不好過,傳出去不免讓人笑話。

教中事務以前大都是那七個徒弟處理,掌教則常年閉關清修。可自從掌教把這個孩子帶回來後,弟子們就看著自家師父一不清修了,二不練功了,一天天的圍著個孩子轉,一老一小在全真教後山縱享“天倫之樂”,都很是詫異。不過掌教的私事他們也不便多問,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不怪掌教如此喜愛她,這孩子的表現也著實是乖巧聰明,很多事情自己就能幹,一點也不讓人操心,還時不時的想些主意逗著別人玩兒。別說掌教,就是那七位教中主事也都大為喜歡她。

有時掌教要打坐練功,清修幾日。七個管事中如有在教中的,就將孩子接去代看幾日。有時他們若有人出教處理事務,回來也會帶一些山下城裏好玩兒的物件給她。

但全真教總歸是清修之地,也不好太過放縱,因此這孩子也只是和掌教一起住在後山,除了掌教和七個主事之外,其他弟子很少能夠見到她。

小人兒不知救她那掌教的姓名,古代人禮法嚴苛,對於長輩一定要用敬稱,掌教的名諱平日裏也沒人敢直呼出來,自己也不方便直接開口問。

她還是從某個主事那裏得知救命恩人的姓氏的,掌教姓“王”。於是便以“王爺爺”相稱。

至於那七個掌教弟子,她也是只知道姓,整日裏“馬叔叔,邱叔叔,譚伯伯,王伯伯,郝伯伯,劉叔叔,孫姑姑”的叫,不知道大名也無妨,反正也不礙著什麽。

很快,小人兒的“天資聰穎”就被王掌教發覺。

於是王掌教很早便給她開蒙。王掌教出家以前是富家子弟,學的是四書五經,滿口的仁義道德,因此給孩子開蒙也是按照自己小時候的那一套來。

在她三歲時,開始以《詩經》教習漢字。畢竟是三歲的孩子,對於其中詩歌的意義倒不大強求,只是以此為認字習字的教材。

但隨著反覆誦讀和默寫,以及他細心的解說,再加上這孩子本就“與眾不同”的聰明,兩年後,一本《詩經》就已能背的滾瓜爛熟了,而且意思竟也都懂的!

這讓所有人都驚嘆於這小孩兒的理解力。

在王掌教的悉心教導下,小人兒一手正楷也是寫的有模有樣。

至於為何要選《詩經》為開蒙教材,王道長沒有對她說過,但平日裏常常聽他道:“欲知百姓康樂,讀詩三百;欲知百姓疾苦,亦讀詩三百。”等等言語,神情中似有惶然。

饒是那小孩兒再早慧也不可能知道他這是所謂何事了,其實,皆因為那王道長出家前曾是抗金義士,屢次抗金失敗後,感嘆世事無望,這才出家為道,因此平日裏常有喟嘆,這些都未曾對小孩兒說過。

冬去春來,日覆一日,轉眼已是四年,如今那小孩兒已經五歲。

四年中,王老道與這孩子同住全真教後山,一老一小,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王道長至於這孩子,猶如再生父母一般。

王道長看上去只有四十餘歲的樣子,其實早已年過半百,只因他內功深厚,才讓容顏看上去年輕了幾歲。自從四年前從華山回到教中後,他的內傷就一直未好,已經落下病根了,時時調理也不見效果,想來時日無多了。本來他想著這世上也沒有什麽可牽掛的事了,撒手西去也沒有遺憾,但和這孩子相處了四年,感情漸生,心裏面竟又多了個牽掛,不忍離去。

這一日,一大一小又像平日一般在屋外樹下石桌上寫字,他們所住的屋子隱在全真教後山,除了一座小宅院外,四周都是層林盡染的終南山自然景色,山水清俊,綠樹蒼蒼,早上有晨霧升起時更是雲深霧繞,仿若仙境。

石桌上擺了兩張白紙,一方硯臺,兩人一左一右各自正寫著大字。

小的那個寫的是一首《卷耳》,大的那個則寫著一首《式微》。

小人兒玉雪可愛,大人道袍飄飄,風姿颯爽,兩人一同站在一顆迎客松下,神態專註安詳,氛圍和諧靜謐,此等情景,真如畫中一般。

突然,一聲輕笑打破了氛圍,只見不遠處一個灰布袍子的僧人施施然向二人走來。

這和尚頭上有六個戒疤,顯然是已經出家受過戒了的,卻沒穿僧衣,只是穿著一件普通的灰布袍子。

道人放下筆,擡眼端詳半晌,並不認得,繞過石桌,拱手道:“敢問高僧姓名?來此何事?”

這全真教乃武學勝地,各處自然防護得當,這和尚能神不知鬼不覺的來到掌教居住的後山,可見其功夫了得。

王道長武功天下一流,對他的走近卻不曾察覺,細看上去,竟驚奇的發現感覺不到對方身上有一點兒功力!

通常情況下這只能說明兩種情況,一是此人根本沒有武功,二是此人武功遠遠高於自己,因此自己才察覺不出。因此,從這和尚能不驚動一草一木就能在全真教來去自如的本事來看,顯然是後者了。

高人來訪,善惡未分,王掌教不得不小心提防著。

作者有話要說:

大家猜出來王掌教是誰了嗎?

這個應該很好猜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