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關燈
小
中
大
胤礽益發深居簡出,他基本不出毓慶宮,除了每日定點去送弘昶和弘皙去上書房讀書外,回了毓慶宮中,也只是在書房裏讀書習字,神態之間也從容淡定,並沒有什麽異常。
皇太子穩住了,自然毓慶宮上下的人心也是穩的。因此,縱使外頭關於皇太子的不利流言滿天飛,也並沒有影響毓慶宮裏的正常生活。
不過,在這風口浪尖上,有人忙著疏遠胤礽,卻也有人忙著要到胤礽跟前來問個究竟,其中最為熱心的,自然是四貝勒胤禛。
只是,胤礽一早就猜到了胤禛的心思,派了人傳信給他,叫他稍安勿躁,不要到毓慶宮來,還讓胤禛專心做好他自己的差事。
這回胤禛沒能跟著康熙南巡,是因為康熙把督修幾個皇子府邸的差事給了胤禛,這幾個府邸從開工到完工,具有胤禛監理,要銀子要人什麽的,也是胤禛同淩普一道商量的。
胤礽不見胤禛,也不要胤禛傳信過來,他這是打算要自己一個人走過這一段時日的。
因為,在胤礽心裏,他是早就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的。只是,他沒有想到康熙會做得這樣絕,竟還利用張鳳陽這個人,來挑撥他和仁憲太後之間的關系,然後,又有那樣所謂‘不經意’的流言傳出去,讓外頭的人繼續非議他,說皇太子完全是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偽君子。
這才是最讓胤礽不忿和傷心的地方。康熙打壓他可以,為什麽還要扯上仁憲太後?康熙難道一點也不在乎仁憲太後的名聲了嗎?
“胤礽,不如我陪你出宮去走走?”
石氏實在是看不下去胤礽這個樣子了,他們是夫妻,即使胤礽一副從容淡定的樣子,她卻還是能感受到他心裏輕微波動的情緒。在這樣的情形下,也只有神仙才不會有任何的情緒波動吧?
石氏明知道胤礽不會答應她的要求,卻還是開了口,在石氏看來,在毓慶宮裏待著還不如出去散散心的好,即便外頭有人說三道四的,但她還是怕胤礽這樣在毓慶宮裏憋出病來。
“這時候不好出宮去的,”胤礽笑了一笑,道,“出宮倒是小事,我是怕引起皇阿瑪不必要的猜忌。這個時候,我還是應當老老實實的待在毓慶宮裏比較好。”
石氏抿唇道:“可是,我怕你心裏難受。”
胤礽笑道:“我不難受,意料之中的事罷了。我只是怕張鳳陽的事兒會讓皇太後心裏頭不舒坦,畢竟大白走了之後,都靠張鳳陽來逗皇太後開心了,這一回就這麽死了,回頭也不知道皇阿瑪能弄個怎麽樣伶俐的人才伺候皇太後。”
石氏聽了這話,卻想起藏在自己心中很久的一個疑問,看了胤礽一眼之後,見他始終笑著,便問了出來:“胤礽,我心裏始終有個疑問,你跟皇太後並沒有血緣關系,她不過是你名義上的祖母,你怎麽從小到大跟她這樣親近呢?我瞧著,皇阿瑪都沒有跟皇太後這樣親的。”
石氏問了後,見胤礽還是笑著,並沒有生氣,便又道:“我聽說,你小時候出痘,還抱著皇太後喊過額娘?也正是因為這個,太皇太後才讓皇太後在你出痘後還照顧了你一年多?”
“這都是誰跟你說的?這是訛傳嘛。”
胤礽忍不住笑了一會兒,才望著石氏道:“那時候雖有奶娘,也有皇阿瑪,我不缺疼愛,可皇阿瑪那會兒還在為三藩的事兒殫精竭慮的操勞,用在我身上的心也沒有非常多。小孩子嘛,總是希望有一個額娘的。那會兒是發熱燒糊塗了,皇太後對我當時對我很好,我才會心裏跟她親近的。”
胤礽的聲音低了一些:“其實,那會兒在宮裏,我只有跟皇太後相處的時候才覺得自在。正因為她跟我沒有血緣關系,她是我名義上的祖母,她才不會傷及到我的生命,不會損害我的利益。我可以放心的跟她親近,什麽都不用擔心,就是這麽簡單。那時候,我或許是把皇太後當成一個依靠的,而皇太後顯然也是這樣,她也把我當成一個可以放心的依靠。”
“為什麽?為什麽只有跟皇太後相處才覺得自在?”石氏不能明白胤礽的話,問道,“難道那個時候的皇阿瑪,不能讓你信任麽?”
胤礽聞言,笑了一笑,道:“玉衡,你不明白的。皇太後和皇阿瑪,是不一樣的。”
石氏不可能明白他的感受。即使他這麽說了,他也相信,石氏還是不能夠深刻的體會他的感覺。事實上,他心裏明白,或者不少人都對他親近皇太後有疑問,大概,連皇太後本人都是有這個疑問的,只是,從沒有人對他問出來過。
只有石氏問出來了,他才能對著石氏頭一次說出自己心底的感受。如果石氏不問,他永遠都不會把這些話對人說的。
“我是不明白,你為什麽不能跟我說明白呢?”
石氏深深的看了胤礽一眼,篤定道,“胤礽,你心裏有秘密。”
胤礽為石氏的敏銳笑起來,笑了半晌才道:“我不瞞你,我心裏是有秘密。不過這個秘密實在是無關緊要,也實在沒有說出來的必要。我不告訴你,不是我不信任你。而是連我自己都在努力把這個秘密忘掉,所以玉衡,你就別繼續探究了。”
胤礽不肯說,石氏也只能不再追問了。她熟知胤礽的性子,他說不會說,就一定不會告訴自己的。如若她一味探究,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到時候惹了胤礽惱怒,恐怕也是難以收場的事情了。
胤礽頓了頓,又道:“不過,出了張鳳陽這樣的事兒,為了皇太後的清譽,我肯定是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皇太後太過親近了,免得連累了皇太後。我跟張鳳陽素無交集,雖說清者自清,我不在乎這些詆毀,卻不能不為皇太後想一想,畢竟,皇太後的未來,還是要放在皇阿瑪身上的。”
不管張鳳陽這件事是否出自康熙的手筆,它都已經達到了該達到的效果。如果,這件事真的是出自康熙的授意,那麽,他明白康熙的意思,康熙是不希望他跟仁憲太後這般親近的,為了避免引起沖突,胤礽只能順著康熙的意思,與仁憲太後保持距離了。
胤礽心裏默默地想,康熙做這些,為的,是打壓他的勢力,然後讓他眾叛親離,最後不得不依附於康熙麽?
即使出了這樣的事,胤礽心裏有了這樣的猜測,並且受到了這樣的打壓,他還是照常給康熙寫信,給仁憲太後寫信,信中絲毫不提及京城關於他所有的一切,而是照常問候康熙和仁憲太後,努力盡到一個兒子和孫子的義務。
然而,這跟從前並沒有什麽區別的書信,在康熙的眼中和在仁憲太後的眼中已經完完全全不再是一樣的感覺了。
胤礽寫來的書信上還是那些問候的話語,若換了從前,康熙看到那些問候他的話,肯定會覺得窩心而溫暖,如今看了這些話,心裏卻沒了往日的感覺,只覺得虛假,進而懷疑胤礽寫這些話都不是出自真心的,都是為了敷衍他才這樣寫的,否則,外頭那麽些關於他的流言蜚語,他還能這麽淡定?
康熙越想越覺得不悅,便提筆只在信上回覆了四個字——朕知道了。
這就是信已閱,而後不想多說的意思。
隨後,康熙去給仁憲太後請安,卻見到仁憲太後也在讀胤礽寫來的信。原來,胤礽給康熙和仁憲太後的信都是在同一日到的。
仁憲太後見康熙來了,沒等康熙開口,便把胤礽的信給康熙看,而後笑道:“太子這孩子,還是這樣惦念我。皇上也接到太子的信了麽?太子是個孝順孩子。”
康熙看了幾眼那信,心裏仍是不悅,他怎麽能知道,胤礽寫給皇太後的那些問候不是他的虛情假意?
到了現在這樣的時候,胤礽不老老實實的反省自身,寫這些信有什麽用!
這會兒,生氣的康熙倒是忘記了,從前,便是他自己立下的規矩,要胤礽在他出外時,給他寫信問候他的起居生活的。
康熙把信還給仁憲太後,緊緊抿了抿唇,才道:“太後,張鳳陽的事情,朕已經下旨不再追究了。他人已經死了,不管太子跟他有沒有勾結,朕都不打算再往下去查了。朕已同傑書說過,這件事到此為止。張鳳陽敢如此膽大妄為,到底還是太後馭下太寬了,回頭朕會再給太後送人來的,不過這一回,那伶俐的太監是不能再要了的。”
京城裏關於張鳳陽的流言,康熙知道得很清楚,這是在張鳳陽死後來流傳出來的。但這卻不是康熙的手筆,張鳳陽是為非作歹,卻沒有膽大妄為到敢勾結皇太子和指使皇太後,是以康熙才準許傑書殺了張鳳陽,以期減小影響。但康熙卻沒有想到,有人卻借此大做文章,又生了一樁詆毀皇太子的流言蜚語出來。
之前花喇等人的事,那是康熙查有實據,這才下了手,關於索額圖和皇太子的事,也是他默認流傳出去的,他這樣做是不得已。可是,他卻不能容忍有人借張鳳陽的事也對皇太子落井下石,可是,張鳳陽死無對證,要是一味澄清,恐怕是越描越黑,是以,康熙才給傑書下旨稱不再追究了。
康熙以為,他能做到這樣,已是對皇太子網開一面了。畢竟,他沒有去查張鳳陽是否跟皇太子有勾結,他已是有意識的手下留情了。
而且,在這個節骨眼上,康熙也不想節外生枝,所以,他並沒有派人去查張鳳陽之事是誰在背後造謠生事,他只想要息事寧人,遂才對這件事不聞不問的。
不過,再給皇太後挑總管太監,他還是要挑一個老實寡言的才好,免得又要生事。
康熙心裏倒也有一絲慶幸,皇太後是一心被胤礽所蒙蔽了,時不時還在他跟前為胤礽說話,如今出了張鳳陽這件事,皇太後也好看看清楚,看看皇太子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他是不希望皇太後被胤礽的花言巧語所蒙蔽,然後做出什麽不該做的事,說出什麽不該說的話的。
關於皇太子的事,他自己心裏自有他的判斷,不需要皇太後來置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皇太子穩住了,自然毓慶宮上下的人心也是穩的。因此,縱使外頭關於皇太子的不利流言滿天飛,也並沒有影響毓慶宮裏的正常生活。
不過,在這風口浪尖上,有人忙著疏遠胤礽,卻也有人忙著要到胤礽跟前來問個究竟,其中最為熱心的,自然是四貝勒胤禛。
只是,胤礽一早就猜到了胤禛的心思,派了人傳信給他,叫他稍安勿躁,不要到毓慶宮來,還讓胤禛專心做好他自己的差事。
這回胤禛沒能跟著康熙南巡,是因為康熙把督修幾個皇子府邸的差事給了胤禛,這幾個府邸從開工到完工,具有胤禛監理,要銀子要人什麽的,也是胤禛同淩普一道商量的。
胤礽不見胤禛,也不要胤禛傳信過來,他這是打算要自己一個人走過這一段時日的。
因為,在胤礽心裏,他是早就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的。只是,他沒有想到康熙會做得這樣絕,竟還利用張鳳陽這個人,來挑撥他和仁憲太後之間的關系,然後,又有那樣所謂‘不經意’的流言傳出去,讓外頭的人繼續非議他,說皇太子完全是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偽君子。
這才是最讓胤礽不忿和傷心的地方。康熙打壓他可以,為什麽還要扯上仁憲太後?康熙難道一點也不在乎仁憲太後的名聲了嗎?
“胤礽,不如我陪你出宮去走走?”
石氏實在是看不下去胤礽這個樣子了,他們是夫妻,即使胤礽一副從容淡定的樣子,她卻還是能感受到他心裏輕微波動的情緒。在這樣的情形下,也只有神仙才不會有任何的情緒波動吧?
石氏明知道胤礽不會答應她的要求,卻還是開了口,在石氏看來,在毓慶宮裏待著還不如出去散散心的好,即便外頭有人說三道四的,但她還是怕胤礽這樣在毓慶宮裏憋出病來。
“這時候不好出宮去的,”胤礽笑了一笑,道,“出宮倒是小事,我是怕引起皇阿瑪不必要的猜忌。這個時候,我還是應當老老實實的待在毓慶宮裏比較好。”
石氏抿唇道:“可是,我怕你心裏難受。”
胤礽笑道:“我不難受,意料之中的事罷了。我只是怕張鳳陽的事兒會讓皇太後心裏頭不舒坦,畢竟大白走了之後,都靠張鳳陽來逗皇太後開心了,這一回就這麽死了,回頭也不知道皇阿瑪能弄個怎麽樣伶俐的人才伺候皇太後。”
石氏聽了這話,卻想起藏在自己心中很久的一個疑問,看了胤礽一眼之後,見他始終笑著,便問了出來:“胤礽,我心裏始終有個疑問,你跟皇太後並沒有血緣關系,她不過是你名義上的祖母,你怎麽從小到大跟她這樣親近呢?我瞧著,皇阿瑪都沒有跟皇太後這樣親的。”
石氏問了後,見胤礽還是笑著,並沒有生氣,便又道:“我聽說,你小時候出痘,還抱著皇太後喊過額娘?也正是因為這個,太皇太後才讓皇太後在你出痘後還照顧了你一年多?”
“這都是誰跟你說的?這是訛傳嘛。”
胤礽忍不住笑了一會兒,才望著石氏道:“那時候雖有奶娘,也有皇阿瑪,我不缺疼愛,可皇阿瑪那會兒還在為三藩的事兒殫精竭慮的操勞,用在我身上的心也沒有非常多。小孩子嘛,總是希望有一個額娘的。那會兒是發熱燒糊塗了,皇太後對我當時對我很好,我才會心裏跟她親近的。”
胤礽的聲音低了一些:“其實,那會兒在宮裏,我只有跟皇太後相處的時候才覺得自在。正因為她跟我沒有血緣關系,她是我名義上的祖母,她才不會傷及到我的生命,不會損害我的利益。我可以放心的跟她親近,什麽都不用擔心,就是這麽簡單。那時候,我或許是把皇太後當成一個依靠的,而皇太後顯然也是這樣,她也把我當成一個可以放心的依靠。”
“為什麽?為什麽只有跟皇太後相處才覺得自在?”石氏不能明白胤礽的話,問道,“難道那個時候的皇阿瑪,不能讓你信任麽?”
胤礽聞言,笑了一笑,道:“玉衡,你不明白的。皇太後和皇阿瑪,是不一樣的。”
石氏不可能明白他的感受。即使他這麽說了,他也相信,石氏還是不能夠深刻的體會他的感覺。事實上,他心裏明白,或者不少人都對他親近皇太後有疑問,大概,連皇太後本人都是有這個疑問的,只是,從沒有人對他問出來過。
只有石氏問出來了,他才能對著石氏頭一次說出自己心底的感受。如果石氏不問,他永遠都不會把這些話對人說的。
“我是不明白,你為什麽不能跟我說明白呢?”
石氏深深的看了胤礽一眼,篤定道,“胤礽,你心裏有秘密。”
胤礽為石氏的敏銳笑起來,笑了半晌才道:“我不瞞你,我心裏是有秘密。不過這個秘密實在是無關緊要,也實在沒有說出來的必要。我不告訴你,不是我不信任你。而是連我自己都在努力把這個秘密忘掉,所以玉衡,你就別繼續探究了。”
胤礽不肯說,石氏也只能不再追問了。她熟知胤礽的性子,他說不會說,就一定不會告訴自己的。如若她一味探究,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到時候惹了胤礽惱怒,恐怕也是難以收場的事情了。
胤礽頓了頓,又道:“不過,出了張鳳陽這樣的事兒,為了皇太後的清譽,我肯定是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皇太後太過親近了,免得連累了皇太後。我跟張鳳陽素無交集,雖說清者自清,我不在乎這些詆毀,卻不能不為皇太後想一想,畢竟,皇太後的未來,還是要放在皇阿瑪身上的。”
不管張鳳陽這件事是否出自康熙的手筆,它都已經達到了該達到的效果。如果,這件事真的是出自康熙的授意,那麽,他明白康熙的意思,康熙是不希望他跟仁憲太後這般親近的,為了避免引起沖突,胤礽只能順著康熙的意思,與仁憲太後保持距離了。
胤礽心裏默默地想,康熙做這些,為的,是打壓他的勢力,然後讓他眾叛親離,最後不得不依附於康熙麽?
即使出了這樣的事,胤礽心裏有了這樣的猜測,並且受到了這樣的打壓,他還是照常給康熙寫信,給仁憲太後寫信,信中絲毫不提及京城關於他所有的一切,而是照常問候康熙和仁憲太後,努力盡到一個兒子和孫子的義務。
然而,這跟從前並沒有什麽區別的書信,在康熙的眼中和在仁憲太後的眼中已經完完全全不再是一樣的感覺了。
胤礽寫來的書信上還是那些問候的話語,若換了從前,康熙看到那些問候他的話,肯定會覺得窩心而溫暖,如今看了這些話,心裏卻沒了往日的感覺,只覺得虛假,進而懷疑胤礽寫這些話都不是出自真心的,都是為了敷衍他才這樣寫的,否則,外頭那麽些關於他的流言蜚語,他還能這麽淡定?
康熙越想越覺得不悅,便提筆只在信上回覆了四個字——朕知道了。
這就是信已閱,而後不想多說的意思。
隨後,康熙去給仁憲太後請安,卻見到仁憲太後也在讀胤礽寫來的信。原來,胤礽給康熙和仁憲太後的信都是在同一日到的。
仁憲太後見康熙來了,沒等康熙開口,便把胤礽的信給康熙看,而後笑道:“太子這孩子,還是這樣惦念我。皇上也接到太子的信了麽?太子是個孝順孩子。”
康熙看了幾眼那信,心裏仍是不悅,他怎麽能知道,胤礽寫給皇太後的那些問候不是他的虛情假意?
到了現在這樣的時候,胤礽不老老實實的反省自身,寫這些信有什麽用!
這會兒,生氣的康熙倒是忘記了,從前,便是他自己立下的規矩,要胤礽在他出外時,給他寫信問候他的起居生活的。
康熙把信還給仁憲太後,緊緊抿了抿唇,才道:“太後,張鳳陽的事情,朕已經下旨不再追究了。他人已經死了,不管太子跟他有沒有勾結,朕都不打算再往下去查了。朕已同傑書說過,這件事到此為止。張鳳陽敢如此膽大妄為,到底還是太後馭下太寬了,回頭朕會再給太後送人來的,不過這一回,那伶俐的太監是不能再要了的。”
京城裏關於張鳳陽的流言,康熙知道得很清楚,這是在張鳳陽死後來流傳出來的。但這卻不是康熙的手筆,張鳳陽是為非作歹,卻沒有膽大妄為到敢勾結皇太子和指使皇太後,是以康熙才準許傑書殺了張鳳陽,以期減小影響。但康熙卻沒有想到,有人卻借此大做文章,又生了一樁詆毀皇太子的流言蜚語出來。
之前花喇等人的事,那是康熙查有實據,這才下了手,關於索額圖和皇太子的事,也是他默認流傳出去的,他這樣做是不得已。可是,他卻不能容忍有人借張鳳陽的事也對皇太子落井下石,可是,張鳳陽死無對證,要是一味澄清,恐怕是越描越黑,是以,康熙才給傑書下旨稱不再追究了。
康熙以為,他能做到這樣,已是對皇太子網開一面了。畢竟,他沒有去查張鳳陽是否跟皇太子有勾結,他已是有意識的手下留情了。
而且,在這個節骨眼上,康熙也不想節外生枝,所以,他並沒有派人去查張鳳陽之事是誰在背後造謠生事,他只想要息事寧人,遂才對這件事不聞不問的。
不過,再給皇太後挑總管太監,他還是要挑一個老實寡言的才好,免得又要生事。
康熙心裏倒也有一絲慶幸,皇太後是一心被胤礽所蒙蔽了,時不時還在他跟前為胤礽說話,如今出了張鳳陽這件事,皇太後也好看看清楚,看看皇太子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他是不希望皇太後被胤礽的花言巧語所蒙蔽,然後做出什麽不該做的事,說出什麽不該說的話的。
關於皇太子的事,他自己心裏自有他的判斷,不需要皇太後來置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