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一百九七回 負荊請罪

關燈
永嘉侯克扣軍餉吃空餉一案,因事發之初便涉及到宇文承川這個當朝太子,後又牽出顧蘊這個太子妃乃一等一的大財主,局勢也因此發生了大逆轉,所以整個盛京城內早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自然永嘉侯什麽時候會被押解回京,皇上會給他定個什麽罪,永嘉侯府及林氏一族以後會是什麽命運,也是盛京城內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關註的焦點。

以致鐵禦史一行並永嘉侯還在城外,永嘉侯終於被押解抵京的消息便已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遍了盛京城的大街小巷,一時間所有人都在等著看永嘉侯會以怎樣一種狼狽的樣子踏進盛京城的城門,並進宮面聖。

然而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永嘉侯會以這樣一種方式踏進盛京城的城門:赤裸著上身,背上背負著荊棘滿布的荊條,滿臉都是沈痛之色,顯然他是打算稍後見了皇上,來一出負荊請罪了。

可這樣一來,他身上大大小小的傷疤也暴露無疑了,人群中不乏耍刀弄槍的行家裏手,見了他的傷疤後,難免會指指點點,這個傷疤是刀傷,那個傷疤是箭傷,這個一看便知道當時傷可見骨,那個傷在如此致命的地方,可永嘉侯竟然活了過來,真是老天爺開恩還有人大略數了一下永嘉侯身上的傷,僅肉眼可見的,就有大大小小二十八處,還不連肉眼看不見和被荊棘遮擋住了的地方。

原本對永嘉侯人心不足,貪得無厭深惡痛絕的人們,不知不覺間便已將對他的厭惡淡去了好些,這麽多大大小小的傷口,真正用九死一生來形容亦不為過,他就算克扣軍餉吃空餉了又如何,沒有他身上這些傷口,就沒有他們這些普通百姓如今的安居樂業不是嗎

原本一邊倒的輿論,也因此變得兩極分化起來,雖仍有絕大多數的人認為永嘉侯罪不可赦,但他們同時也希望皇上能對他從輕發落,畢竟林家上朔幾代都於大鄴有功,總不能太寒了有功之臣的心。

鐵禦史等人或騎馬或坐轎跟在囚車四周,其他人且不說,鐵禦史一張臉還沒進城門,已是黑透了,等進了城門後,就更是越發的黑如鍋底,且大有越來越黑的趨勢。

按說永嘉侯雖是待罪之身,皇上也奪了他的兩枚總兵大印,但畢竟還沒正式給他定罪,他侯爺的爵位也還在,於情於理,都是可以不必坐囚車進京的。

事實上,從遼東到盛京,一路上永嘉侯也的確沒有坐過囚車,一應吃穿用度都與鐵禦史等人差不多,只行動自由要受一些限制而已,這也無可厚非,誰知道半途會不會遇上劫人的,也要防著永嘉侯畏罪自戕什麽的不是嗎

誰知道這樣到了盛京城外,永嘉侯忽然提出自己是待罪之身,理當坐囚車進京了,還與其他幾位欽差說,他實在有負聖恩,亦無顏見皇上,所以想請他們替他準備荊條,他要當面向皇上負荊請罪,而且還要讓滿盛京的人都知道他的悔意與愧意,也能警醒自己及世人,讓自己與世人以後再不重蹈覆轍雲雲。

鐵禦史自是一口回絕了永嘉侯的要求,他雖是出了名的方正中直,到底在官場浸淫了這麽多年,永嘉侯的企圖他豈能瞧不出幾分來

可鐵禦史不答應永嘉侯的要求,自有別人答應他,畢竟永嘉侯的要求,實在無傷大雅,二皇子還在呢,他們不看僧面還得看佛面,何況皇上不是還未給永嘉侯定罪嗎萬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他們可不是鐵閻王那塊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所以只能一輩子當個末流禦史,他們還想以後能升官發財呢,能不將人得罪死,自然就不能得罪死。

於是永嘉侯就這樣坐著囚車,抵達了午門外,然後再光著上身背負著荊條,被奉旨等在宮門外的宇文策,連同鐵禦史一行,被帶到了金鑾殿上。

宇文策何等聰明通透之人,只看了永嘉侯一眼,再快速將鐵禦史幾個的神色都溜了一遍,便已將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個七七八八,不由暗自冷笑,永嘉侯果然是一只老謀深算的老狐貍,既懂得利用輿論,也懂得揣摩皇上的心,看來就算他賠不齊所有的銀子,更不用動用林家祖上以軍功掙來的丹書鐵劵,他的性命乃至身家爵位,已俱能保住無疑了。

不過,他若以為他能暫時小小的扳回一城,他們就能笑到最後,那就真是打錯了主意,後面的路還長著了,大家且走著瞧罷

果然永嘉侯反著手進了金鑾殿,才一往當中一跪,才滿臉沈痛的說了一句:“罪臣林永繼有負聖恩,請皇上降罪”

皇上原本面沈如水的臉已是不自覺緩和了好些,由永嘉侯渾身大大小小的傷疤,想到了永嘉侯乃至老永嘉侯在世時,曾為大鄴立下過的無數汗馬功勞,平心而論,若沒有林氏父子,他的邊疆不會安穩這麽多年,他的皇位也不能穩坐這麽多年,林永繼全身大大小小那麽多傷口,豈是區區幾十萬兩銀子就能衡量的,他為大鄴立下的那些功勞,又豈是區區幾十萬兩銀子,就能輕易抹殺的

因公及私,再想到早年永嘉侯做自己伴讀時與自己是那麽的脾性相投,林家老夫人待自己是那麽的和藹可親,亦連自己與林貴嬪的那段情,都是永嘉侯這個做兄長的從中穿的針引的線,更不必說自己禦極之初,幾位所謂的“顧命大臣”處處把持朝政,也是林家父子無條件的幫助輔佐自己,自己才最終得以親政,成為了大鄴名副其實的主宰皇上的心不覺又軟了幾分,也許永繼他克扣軍餉乃至吃空餉,是有苦衷的呢

皇上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已不知不覺在為永嘉侯開脫了。

但讓他雷聲大雨點小的將此事就此揭過去,也是萬萬不可能,大鄴十一個總兵府,除了永嘉侯,還有九位總兵,哪一個不是皇上的心腹重臣,哪一個與皇上沒有幾分舊交情,哪一個的總兵大印又是白白從天上掉下來,而非水裏來火裏去,九死一生掙來的他若此番姑息了永嘉侯,以後其他人也有樣學樣,還有哪個男兒肯為國當兵,上陣殺敵,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豈非也要葬送於他之手了

所以也就只過了片刻,皇上的面色已覆又面沈如水起來,站起身來緩緩走下丹陛,又居高臨下打量了永嘉侯好一會兒,才冷聲開了口:“你是有罪,罪在知法犯法,罪在知道真正保衛大鄴安寧的不是你們這些將軍,而是你們手下的普通兵士,每一個普通兵士,若沒有他們,就沒有你,沒有你林家的數代榮耀,你依然克扣他們的軍餉,你甚至吃空餉你既已吃了空餉,為什麽還要克扣兵士的軍餉一年十餘萬兩的軍餉,還不足以滿足你的胃口嗎,你真是太讓朕失望了,朕倒要看看,你將來有什麽面目,去見老永嘉侯爺於九泉之下”

永嘉侯被罵得越發的羞愧難當,“皇上教訓得是,臣實在罪不可赦,竟被一時的亂花迷了眼,忘了自己從軍之初的信念,忘了亡父昔年的教誨,辜負了聖恩,請皇上降罪,要殺要剮,臣都絕無半句怨言”說完重重的磕下了頭去,也將背上原本被荊條遮住的傷疤剛好袒露了出來。

文武百官這才看見,原來他背上這道傷疤才是最嚇人的,竟是將他整個背部都橫著貫穿了,如今傷口雖早已愈合了,因當初傷得太重,傷疤卻依然很是猙獰,傷疤四周的肉也往裏凹著,比皮膚要略淡一些,如今看著,尚且讓人覺得不寒而栗,就不難想象,他當時傷得到底有多重,又是怎樣艱難的才熬過了那一關,活到了今日的

文武百官面對這樣滿身都是傷疤的永嘉侯,實在沒辦法不動容,永嘉侯是克扣軍餉吃空餉了,可也不能因此就抹殺了他為大鄴流的血與淚不是嗎

當下便有幾位官員出列請求皇上對永嘉侯從輕發落:“永嘉侯為大鄴鎮守遼東邊關多年,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就算如今犯錯,也是功大於過,懇請皇上從輕發落,以免寒了其他有功之臣的心,讓後人再不肯為家國社稷盡心竭力”

有為永嘉侯求情的,自然也就有反人就不肯再為家國社稷盡心竭力了駁他們的:“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尚且不能不死,為人臣者,生死榮辱,一概都系於皇上,效忠皇上原是本分,何來的皇上但有雷霆手段,後人便再不肯為家國社稷盡心竭力之說須知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照x大人x大人這麽說來,皇上想要臣子的忠心,竟還需要用東西來交換了”

求情派與反對派隨即吵了個不可開交,但總體來說,求情派的人還是要多些,也要略占上風。

柯閣老雖是百官之首,朝中半數以上的文官都惟他馬首是瞻,卻不會在這時候對永嘉侯和二皇子落井下石,柯閣老還等著二皇子一派繼續與宇文承川一派鬥下去,好叫自家漁翁得利呢,怎麽可能會傻到幫宇文承川清除障礙,讓他的太子之位越發穩固

而武將們則半數以上都與永嘉侯或多或少有交情,何況兔死狐悲,唇亡齒寒,眼見永嘉侯落了馬,他們又怎麽會不擔心永嘉侯的今日,就是自己的明日於是也是求情的比反對的多。

眼見文武百官俱各吵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最該站出來為永嘉侯求情的二皇子終於站出來,跪到大殿當中,為永嘉侯求起情來:“永嘉侯犯錯,站在一國皇子的立場上,兒臣本不該出列為其求情的,就像方才x大人x大人說的那樣,君為臣綱,不管永嘉侯昔日曾為大鄴立下過多少汗馬功勞,也不能成為他犯錯的倚仗與憑證但出於人情與親情,兒臣實在沒辦法袖手旁觀,不然兒臣與一個冷血動物有何差別兒臣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若永嘉侯府能將永嘉侯克扣的那些銀子盡量補齊,一次不行就兩次,一年不行就兩年,總之一定得補齊了,也算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肯請父皇能看在永嘉侯昔日沒有功勞,尚有苦勞的份兒上,從輕發落”

永嘉侯負荊面聖的消息,二皇子又豈能不知道,事實上,這件事並不是永嘉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預謀的,所以二皇子才會一直到這時候才站出來,永嘉侯懂得揣摩皇上的心,二皇子又豈會不懂得只要皇上心軟了,他們便算是扳回一城,將來永嘉侯起覆的希望,也要大上幾分了

皇上見為永嘉侯求情的人比反對的多,心裏本就稍稍有些傾斜的秤桿,就傾斜得更厲害了,這會兒再聽了二皇子的主意,他不由認真思索起來,只要林永繼能將銀子補上,他即便因著舊情從輕發落,也不怕百官和萬民非議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因為一次錯誤,便將其人武斷的全盤否定了,也非明君所為不是嗎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不假,可若當皇上的讓所有臣工都寒了心,他這個皇上也該當到頭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絕不僅僅只是一句空談

皇上清了清嗓子,正要開口,又一個人出列為永嘉侯求起情來,不是別個,正是太子宇文承川:“父皇息怒,兒臣以為二皇弟的提議大是可行,永嘉侯的確犯了錯,但並非罪無可恕,總體來說,永嘉侯還是功大於過的,那麽只要他能將銀子盡數補齊了,從輕發落也未為不可。”

頓了頓,對上二皇子意外與防備兼而有之的臉,對上永嘉侯若有所思的臉,繼續說道:“若這樣還不能讓父皇消氣,不足以讓百官萬民口服心服,讓邊關的兵士們口服心服,兒臣還有個主意,永嘉侯府不是有丹書鐵劵嗎兒臣雖年輕,永嘉侯府祖上的彪炳戰績還是曾耳聞過的,當年第一代永嘉侯爺原是草莽卑微之身,得識於高祖,輾轉立下赫赫功勳,此後,高祖東征高麗,西伐韃靼,南平苗司,三靖北疆,林家子弟前前後後共送了二十一條人命在戰場之上高祖感念至深,這才破例於開國之初的八家功臣之外,另賜丹書鐵券於永嘉侯府,言明可保永嘉侯府的爵位及身家性命一次。若父皇還不能息怒,定要知永嘉侯的罪,兒臣懇請父皇能看在丹書鐵劵的份兒上,饒過永嘉侯這一次”

大鄴開國之初,太祖曾賜給八家有功之臣丹書鐵劵過,其上以黃金鍥成四個大字:開國輔運,這八家老牌勳貴傳承至今,已有三家壞了事,另外五家也衰敗的衰敗,家道中落的家道中落,如今都不覆昔日的榮光了。

反倒是之後蒙高祖世祖賜了丹書鐵劵的幾家勳貴,至今仍延續著榮光,雖然他們的丹書鐵劵上寫的不過是“守正文臣”、“宣力之臣”之類的字樣,根本不能與“開國輔運”相提並論。

永嘉侯府的丹書鐵劵,上面便是寫的“宣力之臣”四個字,但用來保永嘉侯的爵位,乃至永嘉侯府和林氏一族的身家性命,卻是綽綽有餘了,只是一點,這樣的機會僅有一次,不到家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有丹書鐵劵的人家是絕對舍不得輕易將其拿出來的

宇文承川一邊說著話,一邊卻在暗暗冷笑,想扳回一城,行啊,拿丹書鐵劵來換啊,想以最小的代價,便把事情平了,既不傷筋也不動骨,這世上哪有那麽便宜的事

宇文承川這話一出,旁人心裏做何想且不說,永嘉侯先就恨了個咬牙切齒,不過區區幾十萬兩銀子,就想換了林家列祖列宗以血肉換來的丹書鐵劵,這個婢生子倒是打得好算盤

永嘉侯自進了金鑾殿以來,終於第一次開始認認真真的打量宇文承川了。

一身太子特有的五爪銀龍袞服,長身玉立,面容英俊,微微一笑便優雅與矜貴盡顯,一雙眼睛更是光華萬千,然而那光華背後,卻隱藏著殺機,令人遍體生寒。

接觸到他的目光,也是不閃不避,反而直直迎上,平心而論,便是自己的親外甥穿上這身太子服制,也未必能比他更有一國太子的氣度與風範饒永嘉侯早已知道宇文承川這些年一直都在隱藏自己,他絕非一盞省油的燈,這會兒依然不自覺的倒吸了一口氣,知道自家此番是真碰上硬茬了

宇文承川的話讓永嘉侯二皇子等人恨得滴血,卻為其他反對對永嘉侯從輕發落的文武百官推開了另一扇窗,當下都紛紛說起來:“只是補足銀子,只怕難以讓萬民和邊關的兵士們的心都回暖,不過永嘉侯府既有丹書鐵劵,別說從輕發落了,便是無罪開釋,也無可厚非恭請皇上發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