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大霄朝末年,宦官、外戚相繼為亂,吏治**之餘,更遇連年天災,民間怨望已達鼎沸。各路豪強趁勢揭竿,一時間烽煙四起,叛亂不絕。
朝廷之中,大霄皇族宗室歷經數十年的變亂、屠戮早已衰微、人心盡失,對蜂擁而起的群雄更是無力節制,大霄天下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境況。
當此危難關頭,晉原郡太守劉義臻舉義兵,於齊平八年(大霄一百六十三年)突入京城恒陽,誅殺作亂的宦官外戚,自領“大將軍”整合力量討伐各路奸雄。
齊平十五年,劉義臻蕩平天下,帝嘉其功,敕為“丞相兼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封“盛國公”,翌年進“盛王”。
三年後,劉義臻受禪稱帝,國號“大盛”,改元“承平”,是為“高祖翊武皇帝”。劉義臻在位期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民生、國力得以改善;同時大力整頓吏治,設置“禦史監察院”監督百官,由“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直接向皇帝負責,一時之間官場風氣大為改觀。
禦史監察院,分上、下兩院。上院稱“監察禦史”,負責監督京中百官言行,彈劾不法之徒;下院稱“巡察禦史”,負責巡視諸郡縣,考察地方官員。由於參本能夠直達天聽,兩院禦史人選也便視為皇帝心腹,令飽學之士趨之若鶩。
大盛朝的建立,除了劉義臻能夠審時度勢、知人善任外,還有三支重要的勢力在其背後支持著他。
第一支勢力便是“晉原舊部”。這些人是跟隨劉氏征戰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軍功勳略,代表人物有驃騎將軍張雲遠、大司馬李元疾等。這些軍功勳略在大盛建立之後便迅速淡出了政治舞臺,對於後世的影響並不深遠。
第二支勢力稱為“前霄故舊”或者“清流派”。這些人曾是大霄朝的高官貴胄,因為得罪當權的宦官或外戚而倍受打壓;而由於他們清廉正直、不與權奸同流合汙,官聲極好,故世稱“清流”。劉義臻初掌權柄時,便是大力拔擢、任用“清流派”,使得他能夠迅速穩定朝中局勢,在京城中站穩腳跟。代表人物有丞相蕭子康、太尉楊彥坡、司農鐘不移等,在大霄末期、大盛初期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過在劉義臻的繼任者不斷打壓之下,權柄逐漸下移給第三支勢力。
這第三支勢力稱為“京晉望族”。劉義臻發跡自晉原郡,稱帝之後便將晉原城設為“北都”,與“中畿”恒陽、“南都”臨鄴、“西京”鹹安、“東京”淳封並稱“五都”。“京晉望族”指的就是京城恒陽與晉原郡周邊的世家望族,這些家族有的累世專研經學,有的財力豐厚,在霄末的亂世中看準時機投資劉氏,為劉氏奪取天下提供了大力的人力、物力、財力,可以說是未他們在大盛朝的崛起打下了堅厚的基礎。
這其中的代表有恒陽秦氏、東郭氏,趙氏,晉原白氏、崔氏、周氏等等大大小小十幾個家族,他們在劉義臻之後的大盛朝獲得了極大的權勢,成為天下大局的弄潮兒。
本書主人公秦驤便出自恒陽秦氏。其父秦懿在大霄末年時以“京兆賢達”的身份上書皇帝彈劾禍國權奸,為“清流派”所稱頌,卻被權奸所忌憚。不過懾於其家族影響力,當權者只給了他一個“太學祭酒”的閑職,而沒有對其下手。
劉義臻入京後,重用被外戚、權宦忌憚的“清流派”,秦懿以“清流派”和“京晉望族”的雙重身份為劉義臻所重視,拔擢為“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大霄朝時,禦史大夫職權是“為丞相副,監察宗室諸王事”;劉義臻痛恨於霄末官場的**,命秦懿主理設立“禦史監察院”,監察百官言行。
秦懿剛直清正,在任期間大力整肅吏治,使得大盛初期的官場風氣煥然一新;然而正因其耿直不阿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也包括“清流派”和“京晉望族”。
承平二十一年,正代皇帝巡視天下的太子劉彥鋒突然勾結驍騎將軍崔文和於江東郡舉兵謀反,事敗自殺,此時本與秦懿牽扯不到什麽關系,但他的政敵們卻苦心孤詣地利用這個機會,不斷密告皇帝——秦懿也參與了謀反。
正當此時,秦懿得到密報,說太子謀反之事是中了小人奸計,劉彥鋒為自保不得不起兵。秦懿將此事奏報給皇帝,但正在氣頭上的皇帝卻由此認為他也是太子逆黨,將其奪職下獄,秦懿一家也遭受牽連身陷囹圄。
由於秦懿在“清流派”和“京晉望族”中仍有不少支持者,他們不斷上書力保,盛怒之後的皇帝冷靜思考後也覺得秦懿不可能是逆黨,但他還是不願意釋放秦懿一家,想藉此震懾一下京中的名門望族。
然而出生經學世家的秦懿自幼接受嚴格的禮教教育,“刑不上大夫”的觀念已經深入骨髓,懷著“寧死不受獄吏之辱”的心情,他竟然選擇了在獄中自盡!他行為卻被皇帝視為“畏罪自殺”,在汙名未雪的情況下,秦懿的家人以“逆黨同謀”的罪名被施以“流刑”,發配南方荒涼之地——南象郡。
承平二十三年二月,已經垂垂老朽的劉義臻臨終前冊立晉王劉彥釗為儲君,並於同年六月駕崩;劉彥釗即為“太宗孝文皇帝”,次年改元“弘文”。
繼位後的劉彥釗為穩定朝局,一方面排擠“清流派”,另一方面將因此空缺出來的重要職位交予“京晉望族”。這其中的主要措施便是對“清流派”控制的“三公”進行分權,置“左、右”丞相,“中、外”太尉以及“上、下”禦史大夫,安插“京晉望族”的人擔任副手。
而“京晉望族”逐步掌權後,當年秦懿一案也有了新的發展。先是“太子逆案”中的關鍵人物、平叛“功臣”的衛尉杭興叛逃北方的“鷹戎”;其後廷尉卿查出杭興當年施詭計將太子一步步誘向逆反,最終趁其不備將之捕獲、逼死,以“平叛功臣”的面目站到了高祖皇帝面前。
弘文三年,“太子逆案”得以昭雪,作為“同逆”的秦懿也被準以風光大葬,其被流放的三個兒子也被準以回京供職。
秦懿的長子秦驥、次子秦騏在流放前就是太學的“經學博士”,獲釋後便官覆原職;不過他們的弟弟秦驤卻不見了蹤影,直到弘文六年的正月……
熟讀歷史的書友可能會想起故事中的背景很類似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亂”……不過本書的主角不是“霍光”也不是“劉病已”,而是其他人……之所以架空歷史,是不想被歷史束縛~~~言歸正傳,求收藏求支持~~~
(本章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朝廷之中,大霄皇族宗室歷經數十年的變亂、屠戮早已衰微、人心盡失,對蜂擁而起的群雄更是無力節制,大霄天下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境況。
當此危難關頭,晉原郡太守劉義臻舉義兵,於齊平八年(大霄一百六十三年)突入京城恒陽,誅殺作亂的宦官外戚,自領“大將軍”整合力量討伐各路奸雄。
齊平十五年,劉義臻蕩平天下,帝嘉其功,敕為“丞相兼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封“盛國公”,翌年進“盛王”。
三年後,劉義臻受禪稱帝,國號“大盛”,改元“承平”,是為“高祖翊武皇帝”。劉義臻在位期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民生、國力得以改善;同時大力整頓吏治,設置“禦史監察院”監督百官,由“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直接向皇帝負責,一時之間官場風氣大為改觀。
禦史監察院,分上、下兩院。上院稱“監察禦史”,負責監督京中百官言行,彈劾不法之徒;下院稱“巡察禦史”,負責巡視諸郡縣,考察地方官員。由於參本能夠直達天聽,兩院禦史人選也便視為皇帝心腹,令飽學之士趨之若鶩。
大盛朝的建立,除了劉義臻能夠審時度勢、知人善任外,還有三支重要的勢力在其背後支持著他。
第一支勢力便是“晉原舊部”。這些人是跟隨劉氏征戰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軍功勳略,代表人物有驃騎將軍張雲遠、大司馬李元疾等。這些軍功勳略在大盛建立之後便迅速淡出了政治舞臺,對於後世的影響並不深遠。
第二支勢力稱為“前霄故舊”或者“清流派”。這些人曾是大霄朝的高官貴胄,因為得罪當權的宦官或外戚而倍受打壓;而由於他們清廉正直、不與權奸同流合汙,官聲極好,故世稱“清流”。劉義臻初掌權柄時,便是大力拔擢、任用“清流派”,使得他能夠迅速穩定朝中局勢,在京城中站穩腳跟。代表人物有丞相蕭子康、太尉楊彥坡、司農鐘不移等,在大霄末期、大盛初期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過在劉義臻的繼任者不斷打壓之下,權柄逐漸下移給第三支勢力。
這第三支勢力稱為“京晉望族”。劉義臻發跡自晉原郡,稱帝之後便將晉原城設為“北都”,與“中畿”恒陽、“南都”臨鄴、“西京”鹹安、“東京”淳封並稱“五都”。“京晉望族”指的就是京城恒陽與晉原郡周邊的世家望族,這些家族有的累世專研經學,有的財力豐厚,在霄末的亂世中看準時機投資劉氏,為劉氏奪取天下提供了大力的人力、物力、財力,可以說是未他們在大盛朝的崛起打下了堅厚的基礎。
這其中的代表有恒陽秦氏、東郭氏,趙氏,晉原白氏、崔氏、周氏等等大大小小十幾個家族,他們在劉義臻之後的大盛朝獲得了極大的權勢,成為天下大局的弄潮兒。
本書主人公秦驤便出自恒陽秦氏。其父秦懿在大霄末年時以“京兆賢達”的身份上書皇帝彈劾禍國權奸,為“清流派”所稱頌,卻被權奸所忌憚。不過懾於其家族影響力,當權者只給了他一個“太學祭酒”的閑職,而沒有對其下手。
劉義臻入京後,重用被外戚、權宦忌憚的“清流派”,秦懿以“清流派”和“京晉望族”的雙重身份為劉義臻所重視,拔擢為“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大霄朝時,禦史大夫職權是“為丞相副,監察宗室諸王事”;劉義臻痛恨於霄末官場的**,命秦懿主理設立“禦史監察院”,監察百官言行。
秦懿剛直清正,在任期間大力整肅吏治,使得大盛初期的官場風氣煥然一新;然而正因其耿直不阿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也包括“清流派”和“京晉望族”。
承平二十一年,正代皇帝巡視天下的太子劉彥鋒突然勾結驍騎將軍崔文和於江東郡舉兵謀反,事敗自殺,此時本與秦懿牽扯不到什麽關系,但他的政敵們卻苦心孤詣地利用這個機會,不斷密告皇帝——秦懿也參與了謀反。
正當此時,秦懿得到密報,說太子謀反之事是中了小人奸計,劉彥鋒為自保不得不起兵。秦懿將此事奏報給皇帝,但正在氣頭上的皇帝卻由此認為他也是太子逆黨,將其奪職下獄,秦懿一家也遭受牽連身陷囹圄。
由於秦懿在“清流派”和“京晉望族”中仍有不少支持者,他們不斷上書力保,盛怒之後的皇帝冷靜思考後也覺得秦懿不可能是逆黨,但他還是不願意釋放秦懿一家,想藉此震懾一下京中的名門望族。
然而出生經學世家的秦懿自幼接受嚴格的禮教教育,“刑不上大夫”的觀念已經深入骨髓,懷著“寧死不受獄吏之辱”的心情,他竟然選擇了在獄中自盡!他行為卻被皇帝視為“畏罪自殺”,在汙名未雪的情況下,秦懿的家人以“逆黨同謀”的罪名被施以“流刑”,發配南方荒涼之地——南象郡。
承平二十三年二月,已經垂垂老朽的劉義臻臨終前冊立晉王劉彥釗為儲君,並於同年六月駕崩;劉彥釗即為“太宗孝文皇帝”,次年改元“弘文”。
繼位後的劉彥釗為穩定朝局,一方面排擠“清流派”,另一方面將因此空缺出來的重要職位交予“京晉望族”。這其中的主要措施便是對“清流派”控制的“三公”進行分權,置“左、右”丞相,“中、外”太尉以及“上、下”禦史大夫,安插“京晉望族”的人擔任副手。
而“京晉望族”逐步掌權後,當年秦懿一案也有了新的發展。先是“太子逆案”中的關鍵人物、平叛“功臣”的衛尉杭興叛逃北方的“鷹戎”;其後廷尉卿查出杭興當年施詭計將太子一步步誘向逆反,最終趁其不備將之捕獲、逼死,以“平叛功臣”的面目站到了高祖皇帝面前。
弘文三年,“太子逆案”得以昭雪,作為“同逆”的秦懿也被準以風光大葬,其被流放的三個兒子也被準以回京供職。
秦懿的長子秦驥、次子秦騏在流放前就是太學的“經學博士”,獲釋後便官覆原職;不過他們的弟弟秦驤卻不見了蹤影,直到弘文六年的正月……
熟讀歷史的書友可能會想起故事中的背景很類似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亂”……不過本書的主角不是“霍光”也不是“劉病已”,而是其他人……之所以架空歷史,是不想被歷史束縛~~~言歸正傳,求收藏求支持~~~
(本章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