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新拳
關燈
小
中
大
糾正一下前面有關番號和指揮官的內容:跟在蘇聯第11近衛坦克軍向柏林推進的是蘇聯機械化第8軍,維利斯托夫上校是第22坦克旅指揮官,第200坦克旅指揮官是謝爾蓋上校。
※※※
在戰場上,遭到敵人攻擊卻看不到敵人蹤影無異於拳手上了拳臺卻被蒙住了眼睛,除了傳說中感官能力超群、可以聽聲辯位的高手,其餘凡人基本上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三年以前,當蘇軍與西方盟軍首次展開激烈對撞之時,維利斯托夫和他的戰友們也曾陷入這樣的糟糕境地,那時候盟軍多數坦克都裝備了紅外夜視儀,而蘇軍的同類裝備還處於測試檢驗階段。在付出了高額的學費之後,蘇軍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應對手段,而且一線部隊也逐步列裝簡便實用的紅外設備。依循以往的經驗,維利斯托夫下令以30度角向道路右側發射照明彈——這種專門為裝甲部隊配備的照明彈安裝在坦克的煙幕發射器位置,只需炮手操作一根控制桿就能在有限範圍內調整角度和方向,照明彈最遠可投射到兩公裏之外,而那大致是普通坦克擊穿T-54側面裝甲的極限距離。
照明彈發射之後,維利斯托夫當即轉動炮塔,裝填手和機槍手也各就各位,伴隨坦克行進而不停晃動的艙室內頓時殺氣騰騰。片刻之後,照明彈在映亮夜空的同時也照亮了田野中的一片圓形區域——經過收割的麥田空空蕩蕩,連麥垛也看不到幾堆,這樣的情景讓維利斯托夫著實吃了一驚。他原本以為自己將會看到德軍的坦克或反坦克陣地,然而慘白的照明彈下一個人影也看不到,如果伏擊者藏身於近處,那麽紅外夜視儀應當可以觀察到相應的熱源,如果敵人的射擊位置更遠的地方,那就意味著德國人裝備了射程驚人的反坦克火箭!
緊跟指揮車的動作,行軍縱隊中的蘇軍坦克也紛紛發射了照明彈,角度不同,照亮的區域有遠有近,疊加起來照亮了公路右側很大一片區域。為了擺脫被動局面,維利斯托夫令駕駛員變速行駛,然後冒著被彈片擊中的風險打開炮塔艙蓋。清新的空氣迎面而來,拂走了腦袋裏的混沌,維利斯托夫覺得自己能夠像最好的獵人一樣找出並消滅危害人間的野獸,可即便視線不受觀察孔和潛望鏡的約束,他依然沒有發現伏擊者的藏身之地,眼前只有空空蕩蕩的田野,孤零零的樹木也不足以為哪怕一門迫擊炮作掩護。如此詭異的情景讓維利斯托夫頓生寒意,無形之敵最可怕,他寧願這片田野中蹲守著占有數量優勢的虎王——那可是二戰時期德軍威力最強勁的陸戰兵器,T-54盡管在噸位和防禦上差了一個數量級,但至少還能憑借空前強勁的坦克火炮拼死一戰。
思維越是清晰,維利斯托夫的不安越是強烈,他意識到自己正帶領這支精銳的蘇聯坦克部隊走向絕境,胸前的勳章突然變得無比沈重……照明彈的光芒漸漸微弱,田野又隱入黑暗之中,耳邊依然是發動機隆響與履帶摩擦聲的二重奏,突然間,視線中閃出一團火球,看起來就像是在一個屋子裏有人劃燃火柴,而敏銳的感官告訴維利斯托夫,敵人是從道路右側大概五百米的位置開火,那些卑鄙的德軍反坦克射手一定是隱藏在精心偽裝的掩體裏,而自己剛剛卻沒能想到這一點!
有些機會一旦失去,留給人們的就只剩下無盡的懊惱。那根奇異的火柴迅速逼近,維利斯托夫很快意識到它正直奔自己這輛坦克而來,即便T-54做出挑戰極限的瘋狂搖擺,這時候也來不及規避攻擊了。空前強大的死亡氣息瞬間壓垮了維利斯托夫高度緊張的神經,在下意識地喊出“危險”、“撤退”之後,他做出了一連串讓自己完全沒有想到的動作:飛快地爬出炮塔,側身一滾滑下坦克,壓低重心往前邁出一大步,然後撲倒在草叢中。幾乎就在他雙腳觸地的剎那,從這輛T-54坦克另一邊傳來振聾發聵的爆炸聲,而在這一刻,維利斯托夫腦袋裏一片空白。無情的經驗在內心底告訴他,就算車組成員們聽到了自己的警告,也斷無逃生的時間,而T-54的防禦也遠沒有達到完美程度。當它相對薄弱的側面被敵人的反坦克火箭彈擊中時,裝甲遭到貫穿的可能性非常大,車組成員也將隨之面臨生命危險。以之前的戰鬥情形加上自己的判斷,維利斯托夫相信德國人仍在反坦克火箭上使用高效的空心裝藥(也即是在彈頭前部裝一個圓錐形金屬罩,錐口朝前,錐尖朝後,金屬罩後部裝有烈性炸藥,前部空置,當彈頭爆炸時,金屬罩被高溫熔化成高速液體金屬射流,象透鏡那樣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心射向敵坦克的裝甲,把裝甲沖出一個洞,進而毀傷裏面的設備和人員),這意味著在他選擇獨自逃生之時,車內的另外三名成員至少有六成概率出現嚴重傷亡,甚至有可能全體犧牲。
心中的悲憤和羞愧像利斧般狠狠劈斷維利斯托夫的精神寄托,冷汗滑過鬢角,巨大的失落隨著眼前這輛坦克的緩緩停住而湧起,他多麽渴望有人打開艙蓋爬出來,哪怕渾身是傷、踉踉蹌蹌也好,可那些艙蓋就像是沈重的棺材蓋一樣紋絲不動。爆炸的硝煙漸漸散去,維利斯托夫的眼角餘光瞟見另一枚拖著尾焰的“火柴棒”飛向後面的坦克。側面發生爆炸之後,那輛主體外觀完好的T-54開始失速,然後如同被抽去靈魂的武士般完全停止了反抗。以旁觀者的角度目睹這一場景,維利斯托夫很不情願地肯定了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部隊已經陷入了敵人的伏擊場,而這場戰爭的對手,德國人以及在幕後秘密支持他們的西方國家,要比蘇聯高層之前預想的強得多!
在使命感並著負罪感的驅使下,維利斯托夫從地上爬起來,他揮舞著雙手想要阻止自己餘下的坦克繼續前進——敵人的攻擊已經讓他看清了形勢,高速通過或是倒退撤離都可能招致全軍覆沒的結局,唯有依托僅存的隨車步兵和已有的坦克殘骸進行戰鬥,使敵人為了尋找攻擊角度而移動位置,從而贏得一線生機。可是,命運女神似乎已經遺棄了這位多次與死神擦肩的布爾什維克戰士,就在他攔停後面一輛坦克的時候,一發從背後射來的子彈悄無聲息地貫入他的身軀,如同拳擊手的一記重擊,維利斯托夫悶哼一聲倒在地上,在意識逐漸模糊之時,他聽到周圍傳來的爆炸聲一個接著一個。盡管T-54和其他蘇聯坦克一樣造價低廉,適合流水線的大批量生產,前方損失再大也能夠通過後方的努力獲得彌補,然而在戰爭中成熟起來的裝甲兵卻是任何工藝都無法造就的!
就在維利斯托夫和他率領出擊的坦克部隊陷入絕境之時,奉命留守萬德利茨的第22旅所部還沒有意識到步步逼近的危險。減少了一多半坦克和百餘名戰鬥步兵,他們仍有近兩千人的戰鬥力量,並有九輛坦克、三十三輛自行火炮和六十輛裝甲車可以隨時投入戰鬥。由於萬德利茨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邊戰場的形勢,蘇軍指揮部顯然想用它作為當前殲滅德軍野戰部隊和下一步進攻柏林的戰術支點,所以第22旅的輜重車輛在部隊還未徹底打掃戰場就已抵達,之前因德軍阻擊和炮火打擊而蒙受慘重損失的第200坦克旅一部也開進萬德利茨進行休整,還有一些人員則在主幹公路與萬德利茨之間的開闊地帶搶修損壞的車輛。
距離天亮還有一個多小時,突如其來的炮火籠罩城鎮,在近乎飽和的火箭彈攻擊下,小小的萬德利茨根本無處藏身,讓許多稍有松懈的蘇軍官兵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送命。數年之前,蘇聯軍隊曾在東線戰場上令德國人飽嘗“喀秋莎”的苦頭,如今因果循環,德國人用同樣的方式回敬對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德國人此時所使用的並不是喀秋莎的仿制品,而是蘇聯人看不上眼的“盟國貨”。在東西方陣營之戰中,盟軍為加強戰場火力而大量使用了火箭炮,尤以美軍二戰後期裝備的T34風琴式多管火箭炮系列為代表。與喀秋莎那長長的具有代表性的火箭彈導軌所不同,美制火箭炮大都使用較短的管狀或盒狀發射器,有些使用專門的發射車,有些直接安裝在坦克、裝甲車、吉普車和卡車上,在使用上更為靈活,射程和威力方面也不完全遜於喀秋莎,但盟軍在戰場上的弱勢表現“連累”了這些性能不俗的火箭炮,使得它們沒能成為叱咤風雲的武器。與美國達成秘密合作協議期間,帝國軍隊獲得了一批“風琴”,並對這種構造簡單、使用便捷而且威力不打折扣的武器大加讚賞。在北歐工業條件難以滿足常規火炮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帝國高層決定大量仿制“風琴”,將其作為帝國軍隊的主要火力支援裝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
在戰場上,遭到敵人攻擊卻看不到敵人蹤影無異於拳手上了拳臺卻被蒙住了眼睛,除了傳說中感官能力超群、可以聽聲辯位的高手,其餘凡人基本上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三年以前,當蘇軍與西方盟軍首次展開激烈對撞之時,維利斯托夫和他的戰友們也曾陷入這樣的糟糕境地,那時候盟軍多數坦克都裝備了紅外夜視儀,而蘇軍的同類裝備還處於測試檢驗階段。在付出了高額的學費之後,蘇軍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應對手段,而且一線部隊也逐步列裝簡便實用的紅外設備。依循以往的經驗,維利斯托夫下令以30度角向道路右側發射照明彈——這種專門為裝甲部隊配備的照明彈安裝在坦克的煙幕發射器位置,只需炮手操作一根控制桿就能在有限範圍內調整角度和方向,照明彈最遠可投射到兩公裏之外,而那大致是普通坦克擊穿T-54側面裝甲的極限距離。
照明彈發射之後,維利斯托夫當即轉動炮塔,裝填手和機槍手也各就各位,伴隨坦克行進而不停晃動的艙室內頓時殺氣騰騰。片刻之後,照明彈在映亮夜空的同時也照亮了田野中的一片圓形區域——經過收割的麥田空空蕩蕩,連麥垛也看不到幾堆,這樣的情景讓維利斯托夫著實吃了一驚。他原本以為自己將會看到德軍的坦克或反坦克陣地,然而慘白的照明彈下一個人影也看不到,如果伏擊者藏身於近處,那麽紅外夜視儀應當可以觀察到相應的熱源,如果敵人的射擊位置更遠的地方,那就意味著德國人裝備了射程驚人的反坦克火箭!
緊跟指揮車的動作,行軍縱隊中的蘇軍坦克也紛紛發射了照明彈,角度不同,照亮的區域有遠有近,疊加起來照亮了公路右側很大一片區域。為了擺脫被動局面,維利斯托夫令駕駛員變速行駛,然後冒著被彈片擊中的風險打開炮塔艙蓋。清新的空氣迎面而來,拂走了腦袋裏的混沌,維利斯托夫覺得自己能夠像最好的獵人一樣找出並消滅危害人間的野獸,可即便視線不受觀察孔和潛望鏡的約束,他依然沒有發現伏擊者的藏身之地,眼前只有空空蕩蕩的田野,孤零零的樹木也不足以為哪怕一門迫擊炮作掩護。如此詭異的情景讓維利斯托夫頓生寒意,無形之敵最可怕,他寧願這片田野中蹲守著占有數量優勢的虎王——那可是二戰時期德軍威力最強勁的陸戰兵器,T-54盡管在噸位和防禦上差了一個數量級,但至少還能憑借空前強勁的坦克火炮拼死一戰。
思維越是清晰,維利斯托夫的不安越是強烈,他意識到自己正帶領這支精銳的蘇聯坦克部隊走向絕境,胸前的勳章突然變得無比沈重……照明彈的光芒漸漸微弱,田野又隱入黑暗之中,耳邊依然是發動機隆響與履帶摩擦聲的二重奏,突然間,視線中閃出一團火球,看起來就像是在一個屋子裏有人劃燃火柴,而敏銳的感官告訴維利斯托夫,敵人是從道路右側大概五百米的位置開火,那些卑鄙的德軍反坦克射手一定是隱藏在精心偽裝的掩體裏,而自己剛剛卻沒能想到這一點!
有些機會一旦失去,留給人們的就只剩下無盡的懊惱。那根奇異的火柴迅速逼近,維利斯托夫很快意識到它正直奔自己這輛坦克而來,即便T-54做出挑戰極限的瘋狂搖擺,這時候也來不及規避攻擊了。空前強大的死亡氣息瞬間壓垮了維利斯托夫高度緊張的神經,在下意識地喊出“危險”、“撤退”之後,他做出了一連串讓自己完全沒有想到的動作:飛快地爬出炮塔,側身一滾滑下坦克,壓低重心往前邁出一大步,然後撲倒在草叢中。幾乎就在他雙腳觸地的剎那,從這輛T-54坦克另一邊傳來振聾發聵的爆炸聲,而在這一刻,維利斯托夫腦袋裏一片空白。無情的經驗在內心底告訴他,就算車組成員們聽到了自己的警告,也斷無逃生的時間,而T-54的防禦也遠沒有達到完美程度。當它相對薄弱的側面被敵人的反坦克火箭彈擊中時,裝甲遭到貫穿的可能性非常大,車組成員也將隨之面臨生命危險。以之前的戰鬥情形加上自己的判斷,維利斯托夫相信德國人仍在反坦克火箭上使用高效的空心裝藥(也即是在彈頭前部裝一個圓錐形金屬罩,錐口朝前,錐尖朝後,金屬罩後部裝有烈性炸藥,前部空置,當彈頭爆炸時,金屬罩被高溫熔化成高速液體金屬射流,象透鏡那樣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心射向敵坦克的裝甲,把裝甲沖出一個洞,進而毀傷裏面的設備和人員),這意味著在他選擇獨自逃生之時,車內的另外三名成員至少有六成概率出現嚴重傷亡,甚至有可能全體犧牲。
心中的悲憤和羞愧像利斧般狠狠劈斷維利斯托夫的精神寄托,冷汗滑過鬢角,巨大的失落隨著眼前這輛坦克的緩緩停住而湧起,他多麽渴望有人打開艙蓋爬出來,哪怕渾身是傷、踉踉蹌蹌也好,可那些艙蓋就像是沈重的棺材蓋一樣紋絲不動。爆炸的硝煙漸漸散去,維利斯托夫的眼角餘光瞟見另一枚拖著尾焰的“火柴棒”飛向後面的坦克。側面發生爆炸之後,那輛主體外觀完好的T-54開始失速,然後如同被抽去靈魂的武士般完全停止了反抗。以旁觀者的角度目睹這一場景,維利斯托夫很不情願地肯定了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部隊已經陷入了敵人的伏擊場,而這場戰爭的對手,德國人以及在幕後秘密支持他們的西方國家,要比蘇聯高層之前預想的強得多!
在使命感並著負罪感的驅使下,維利斯托夫從地上爬起來,他揮舞著雙手想要阻止自己餘下的坦克繼續前進——敵人的攻擊已經讓他看清了形勢,高速通過或是倒退撤離都可能招致全軍覆沒的結局,唯有依托僅存的隨車步兵和已有的坦克殘骸進行戰鬥,使敵人為了尋找攻擊角度而移動位置,從而贏得一線生機。可是,命運女神似乎已經遺棄了這位多次與死神擦肩的布爾什維克戰士,就在他攔停後面一輛坦克的時候,一發從背後射來的子彈悄無聲息地貫入他的身軀,如同拳擊手的一記重擊,維利斯托夫悶哼一聲倒在地上,在意識逐漸模糊之時,他聽到周圍傳來的爆炸聲一個接著一個。盡管T-54和其他蘇聯坦克一樣造價低廉,適合流水線的大批量生產,前方損失再大也能夠通過後方的努力獲得彌補,然而在戰爭中成熟起來的裝甲兵卻是任何工藝都無法造就的!
就在維利斯托夫和他率領出擊的坦克部隊陷入絕境之時,奉命留守萬德利茨的第22旅所部還沒有意識到步步逼近的危險。減少了一多半坦克和百餘名戰鬥步兵,他們仍有近兩千人的戰鬥力量,並有九輛坦克、三十三輛自行火炮和六十輛裝甲車可以隨時投入戰鬥。由於萬德利茨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邊戰場的形勢,蘇軍指揮部顯然想用它作為當前殲滅德軍野戰部隊和下一步進攻柏林的戰術支點,所以第22旅的輜重車輛在部隊還未徹底打掃戰場就已抵達,之前因德軍阻擊和炮火打擊而蒙受慘重損失的第200坦克旅一部也開進萬德利茨進行休整,還有一些人員則在主幹公路與萬德利茨之間的開闊地帶搶修損壞的車輛。
距離天亮還有一個多小時,突如其來的炮火籠罩城鎮,在近乎飽和的火箭彈攻擊下,小小的萬德利茨根本無處藏身,讓許多稍有松懈的蘇軍官兵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送命。數年之前,蘇聯軍隊曾在東線戰場上令德國人飽嘗“喀秋莎”的苦頭,如今因果循環,德國人用同樣的方式回敬對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德國人此時所使用的並不是喀秋莎的仿制品,而是蘇聯人看不上眼的“盟國貨”。在東西方陣營之戰中,盟軍為加強戰場火力而大量使用了火箭炮,尤以美軍二戰後期裝備的T34風琴式多管火箭炮系列為代表。與喀秋莎那長長的具有代表性的火箭彈導軌所不同,美制火箭炮大都使用較短的管狀或盒狀發射器,有些使用專門的發射車,有些直接安裝在坦克、裝甲車、吉普車和卡車上,在使用上更為靈活,射程和威力方面也不完全遜於喀秋莎,但盟軍在戰場上的弱勢表現“連累”了這些性能不俗的火箭炮,使得它們沒能成為叱咤風雲的武器。與美國達成秘密合作協議期間,帝國軍隊獲得了一批“風琴”,並對這種構造簡單、使用便捷而且威力不打折扣的武器大加讚賞。在北歐工業條件難以滿足常規火炮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帝國高層決定大量仿制“風琴”,將其作為帝國軍隊的主要火力支援裝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