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關燈
小
中
大
“除了征兵和募兵之外,皇上還可以考慮在農村地區實行民兵制。”
容漾頓了一下, 見裴清殊露出很感興趣的樣子, 便繼續說道:“民兵制顧名思義, 即通過對平民老百姓進行一定的訓練, 使得老百姓們具備最基本的作戰能力,從而‘寓兵於民’。”
裴清殊點點頭:“這個想法不錯。”
“民兵制的優點是基數龐大,又不會耽誤土地的耕種。缺點是民兵的戰鬥能力,定然不如在軍營裏日日操練的士兵。不過起碼實行這項制度,一來可以增加巡邏人員,減少盜竊等不法行為,二來能夠節省軍費。三來, 也是最關鍵的就是, 能夠為大齊提供很多兵源儲備。一旦大齊當真和外族開戰, 需要征兵的話,這些民兵的作戰能力也比普通老百姓要強。”
容漾越說,裴清殊越覺得這個法子好。
就說他上輩子滅國的時候吧,那個時候只要朝廷軍敗了, 老百姓們基本上只能眼睜睜著看著匈奴人為所欲為, 根本沒辦法進行什麽有效的抵抗。
如果大齊能早點實行民兵制的話,不說扭轉亡國的命運,起碼不至於那麽快就淪陷。
裴清殊知道,大齊要想要抵抗外侮,定然不能依賴於民兵。
但提高全民防禦能力,儲備一些兵源, 的確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且民兵和正式的朝廷軍不同,他們仍然居住在各自的家中,不需要朝廷提供吃住,只要派人前去傳授一些基本的武藝就好了。
除了人力成本之外,朝廷幾乎不需要什麽支出,就能看到巨大的回報。
既然如此,裴清殊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那依你所見,一戶人家出幾個男丁參與操練比較合適呢?如果讓所有的男丁都成為民兵的話,怕是不大現實。畢竟老百姓們還要生活,尤其是農忙的季節,是他們最需要勞動力的時候。”
容漾看起來是早就想過這個問題了:“如遇農閑時期,自然是要全家所有的男丁齊上陣。按照征兵的標準來說,就是年齡介於十五至五十五歲、身無殘疾的男子。如遇農忙時期,每家出一名男丁,參與巡邏即可。”
容漾考慮的非常全面,除了民兵制之外,他還提出了“保甲法”。
“從這次人口調查就能看出,大齊的農民基數非常龐大,農戶是所有種類的戶口當中最多的。如果全靠官府來派人管理民兵的話,只怕會增大各地官府的負擔。不如實行保甲之法,以十戶人家為一保,在當地德高望重之家當中選一保長,來管理他這一保下頭的民兵。五十家為一大保,設立大保長,起到督促民兵的作用。”[1]
公孫明附和道:“這個好!最好是選一些識文斷字之人,這樣還可以教那些不認字的老百姓學口號,鼓勵青壯年參軍吶!”
君臣幾人越說越興奮,越討論,制度就越完善。
裴清殊是個行動派,在雍定元年的秋稅收上來之後,便開始面向全國征兵。
與此同時,推行保甲法與民兵制。
秋稅收上來之後,扣掉各種必要的之處之後,裴清殊又多了五百多萬兩的財政收入。
這聽起來是一筆巨款,但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現在大齊國庫裏的銀子並不能說是很多。
春稅收上來之後,裴清殊在煤炭、冶鐵、軍備這條產業鏈上頭投入了一百多萬兩。
興建武學、並且在全國推廣,花費幾十萬兩。
徹底廢除徭役制,雇傭流民,又是投入了好幾十萬兩。
還有裁軍後的安置費、新增士兵的軍糧,等等,都要花錢、費糧。
最後算下來,現在大齊的國庫還有七百多萬兩銀,米一千萬石左右。
和太上皇在位時捉襟見肘的狀況相比,戶部尚書龍啟章等人已經覺得非常滿意了。
可對於裴清殊來說,他覺得自己手頭還是有點緊。
主要是因為,他知道一些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裴清殊記得在前世的宣德二年,也就是今世的雍定三年左右,黃河決堤,導致了大規模的洪災。
洪災之後,由於救災不及時,又起了瘟疫,使得大齊的國力大大削弱。
所以說,裴清殊現在還要再投一大筆銀子,提前派人去修建水壩。
不然天災之後,再起瘟疫,對國家來說幾乎等同於滅頂之災。
那個後果,是現在的大齊所承受不起的。
出於經費等因素的考量,這次征兵,裴清殊縮小了年齡範圍要求,主要征收十六歲到三十歲之間的青壯年。
在征兵開始後不久,今年的武舉考試正式拉開了帷幕。
由於大齊長期重文輕武的緣故,文舉的會試基本上每三年都會固定舉行一次,有的時候皇帝還會開設恩科。
不過武舉就很懸了,什麽時候舉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試內容還非常不正規,含金量不高。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狀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視。
因此,在大齊,想要通過考武舉而出人頭地的人並不多。大多數想要走武將路線的人,都是直接參軍,通過戰功或者混資歷晉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舉制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啟蒙老師邵康樂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議和籌備武舉改革之事,現在已經基本上準備完畢了。
從雍定元年開始,武舉和文舉一樣,每三年都會固定進行一次會試,時間定在九月初。
武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和武學的授課內容一致,分為武功和策論兩個部分。因為武舉制度為的是選出優秀的將領,而不是優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藝出眾還不夠,必須懂得如何排兵布陣。
當然,如果是力大驚人,或者武藝卓絕者,就算是對兵法一竅不通,也還是有希望能夠中武進士的。
裴清殊在殿試的時候,就發現了幾個這樣的人才。
這樣的人或許不能做主帥,但做一個沖在陣前的前鋒,還是很不錯的。
殿試結束之後,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給這些武進士分封了官位。
眾人驚奇地發現,今年的這些武進士,所得的品級比往年高了許多不說,而且他們還不是被隨便安一個虛職就打發了。許多人都在軍中,都擔任了實職。
許是因為今年的武舉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視,前來應征入伍的年輕人,數量遠比朝廷預計的要多得多。
不僅如此,各地的武學也變得異常火爆,許多人擠破了頭都搶不到一個進入武學學習的名額。
在這種氛圍之下,就有一些私營的武館,仿照朝廷的武學成立了。
對於這種現象,裴清殊覺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只是一個帶頭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著讓所有人都到官學來學習,這是不現實的。
現在這樣,官學和私學同時存在,裴清殊就覺得很好。
……
這股重武之風,不僅僅是在皇宮外頭蔓延,就連皇宮之內、供皇子和宗親子嗣們讀書的長華殿,現在也盛行起了武學。
以往每回一到刀劍、騎射課,就有許多人請假。現在除了極個別體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數人都非常積極地學習起了武藝。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寶郡王。
十四雖然不是這群孩子當中年紀最大的,卻是輩分最大的。
如果他這個皇叔在比試的時候輸了,豈不是很沒面子嗎?
所以十四現在每天都非常積極地練武,整個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進入冬天,他才算暫緩了黑下去的速度。
這天裴清殊難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閑,聽說長華殿正在舉行三個月一次的比試,他便讓人傳轎,去往長華殿。
裴清殊的長子敬坤今年還不到五周歲,沒到上學的年紀,所以現在在長華殿裏上學的,除了十四這個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兒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麽一層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幾個兒子,十幾個兒子又生了幾十個兒子的緣故,裴清殊的侄子實在太多,他只和個別人比較熟悉。
沒辦法,裴清殊實在太忙,與其他侄子很少有單獨相處的機會。所以他能記住這些孩子們長什麽樣子,叫什麽名字,是誰家的孩子就很不錯了。
不過裴清殊知道,這些侄子如果培養好了的話,將來也能是大齊的棟梁之才。他們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兒子差。
所以只要能抽出空來,他就會時不時地去長華殿看一看,考較一番侄兒們的功課。
聽底下的人說,每回他去過長華殿之後,孩子們都會跟打雞血了一樣,興奮好長一段時間,比平時更加努力地讀書。
不過時間一長,大部分人就漸漸恢覆了原樣。只有少部分人能堅持下來,一直勤奮努力地學習,並且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
很顯然,唯一一個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並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課最早是裴清殊親自教的,那個時候裴清殊就發現,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較差,識字和寫字的速度都很慢。讓他做什麽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只有吃飯的時候例外。
現在裴清殊能看得出來,經過這些日子的苦練,十四的文才雖然還是老樣子,不過起碼武功進步了不少,已經能撂倒兩個小侄子了。
然而沒過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安郡王的嫡長子敬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容漾頓了一下, 見裴清殊露出很感興趣的樣子, 便繼續說道:“民兵制顧名思義, 即通過對平民老百姓進行一定的訓練, 使得老百姓們具備最基本的作戰能力,從而‘寓兵於民’。”
裴清殊點點頭:“這個想法不錯。”
“民兵制的優點是基數龐大,又不會耽誤土地的耕種。缺點是民兵的戰鬥能力,定然不如在軍營裏日日操練的士兵。不過起碼實行這項制度,一來可以增加巡邏人員,減少盜竊等不法行為,二來能夠節省軍費。三來, 也是最關鍵的就是, 能夠為大齊提供很多兵源儲備。一旦大齊當真和外族開戰, 需要征兵的話,這些民兵的作戰能力也比普通老百姓要強。”
容漾越說,裴清殊越覺得這個法子好。
就說他上輩子滅國的時候吧,那個時候只要朝廷軍敗了, 老百姓們基本上只能眼睜睜著看著匈奴人為所欲為, 根本沒辦法進行什麽有效的抵抗。
如果大齊能早點實行民兵制的話,不說扭轉亡國的命運,起碼不至於那麽快就淪陷。
裴清殊知道,大齊要想要抵抗外侮,定然不能依賴於民兵。
但提高全民防禦能力,儲備一些兵源, 的確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且民兵和正式的朝廷軍不同,他們仍然居住在各自的家中,不需要朝廷提供吃住,只要派人前去傳授一些基本的武藝就好了。
除了人力成本之外,朝廷幾乎不需要什麽支出,就能看到巨大的回報。
既然如此,裴清殊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那依你所見,一戶人家出幾個男丁參與操練比較合適呢?如果讓所有的男丁都成為民兵的話,怕是不大現實。畢竟老百姓們還要生活,尤其是農忙的季節,是他們最需要勞動力的時候。”
容漾看起來是早就想過這個問題了:“如遇農閑時期,自然是要全家所有的男丁齊上陣。按照征兵的標準來說,就是年齡介於十五至五十五歲、身無殘疾的男子。如遇農忙時期,每家出一名男丁,參與巡邏即可。”
容漾考慮的非常全面,除了民兵制之外,他還提出了“保甲法”。
“從這次人口調查就能看出,大齊的農民基數非常龐大,農戶是所有種類的戶口當中最多的。如果全靠官府來派人管理民兵的話,只怕會增大各地官府的負擔。不如實行保甲之法,以十戶人家為一保,在當地德高望重之家當中選一保長,來管理他這一保下頭的民兵。五十家為一大保,設立大保長,起到督促民兵的作用。”[1]
公孫明附和道:“這個好!最好是選一些識文斷字之人,這樣還可以教那些不認字的老百姓學口號,鼓勵青壯年參軍吶!”
君臣幾人越說越興奮,越討論,制度就越完善。
裴清殊是個行動派,在雍定元年的秋稅收上來之後,便開始面向全國征兵。
與此同時,推行保甲法與民兵制。
秋稅收上來之後,扣掉各種必要的之處之後,裴清殊又多了五百多萬兩的財政收入。
這聽起來是一筆巨款,但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現在大齊國庫裏的銀子並不能說是很多。
春稅收上來之後,裴清殊在煤炭、冶鐵、軍備這條產業鏈上頭投入了一百多萬兩。
興建武學、並且在全國推廣,花費幾十萬兩。
徹底廢除徭役制,雇傭流民,又是投入了好幾十萬兩。
還有裁軍後的安置費、新增士兵的軍糧,等等,都要花錢、費糧。
最後算下來,現在大齊的國庫還有七百多萬兩銀,米一千萬石左右。
和太上皇在位時捉襟見肘的狀況相比,戶部尚書龍啟章等人已經覺得非常滿意了。
可對於裴清殊來說,他覺得自己手頭還是有點緊。
主要是因為,他知道一些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裴清殊記得在前世的宣德二年,也就是今世的雍定三年左右,黃河決堤,導致了大規模的洪災。
洪災之後,由於救災不及時,又起了瘟疫,使得大齊的國力大大削弱。
所以說,裴清殊現在還要再投一大筆銀子,提前派人去修建水壩。
不然天災之後,再起瘟疫,對國家來說幾乎等同於滅頂之災。
那個後果,是現在的大齊所承受不起的。
出於經費等因素的考量,這次征兵,裴清殊縮小了年齡範圍要求,主要征收十六歲到三十歲之間的青壯年。
在征兵開始後不久,今年的武舉考試正式拉開了帷幕。
由於大齊長期重文輕武的緣故,文舉的會試基本上每三年都會固定舉行一次,有的時候皇帝還會開設恩科。
不過武舉就很懸了,什麽時候舉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試內容還非常不正規,含金量不高。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狀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視。
因此,在大齊,想要通過考武舉而出人頭地的人並不多。大多數想要走武將路線的人,都是直接參軍,通過戰功或者混資歷晉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舉制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啟蒙老師邵康樂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議和籌備武舉改革之事,現在已經基本上準備完畢了。
從雍定元年開始,武舉和文舉一樣,每三年都會固定進行一次會試,時間定在九月初。
武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和武學的授課內容一致,分為武功和策論兩個部分。因為武舉制度為的是選出優秀的將領,而不是優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藝出眾還不夠,必須懂得如何排兵布陣。
當然,如果是力大驚人,或者武藝卓絕者,就算是對兵法一竅不通,也還是有希望能夠中武進士的。
裴清殊在殿試的時候,就發現了幾個這樣的人才。
這樣的人或許不能做主帥,但做一個沖在陣前的前鋒,還是很不錯的。
殿試結束之後,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給這些武進士分封了官位。
眾人驚奇地發現,今年的這些武進士,所得的品級比往年高了許多不說,而且他們還不是被隨便安一個虛職就打發了。許多人都在軍中,都擔任了實職。
許是因為今年的武舉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視,前來應征入伍的年輕人,數量遠比朝廷預計的要多得多。
不僅如此,各地的武學也變得異常火爆,許多人擠破了頭都搶不到一個進入武學學習的名額。
在這種氛圍之下,就有一些私營的武館,仿照朝廷的武學成立了。
對於這種現象,裴清殊覺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只是一個帶頭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著讓所有人都到官學來學習,這是不現實的。
現在這樣,官學和私學同時存在,裴清殊就覺得很好。
……
這股重武之風,不僅僅是在皇宮外頭蔓延,就連皇宮之內、供皇子和宗親子嗣們讀書的長華殿,現在也盛行起了武學。
以往每回一到刀劍、騎射課,就有許多人請假。現在除了極個別體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數人都非常積極地學習起了武藝。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寶郡王。
十四雖然不是這群孩子當中年紀最大的,卻是輩分最大的。
如果他這個皇叔在比試的時候輸了,豈不是很沒面子嗎?
所以十四現在每天都非常積極地練武,整個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進入冬天,他才算暫緩了黑下去的速度。
這天裴清殊難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閑,聽說長華殿正在舉行三個月一次的比試,他便讓人傳轎,去往長華殿。
裴清殊的長子敬坤今年還不到五周歲,沒到上學的年紀,所以現在在長華殿裏上學的,除了十四這個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兒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麽一層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幾個兒子,十幾個兒子又生了幾十個兒子的緣故,裴清殊的侄子實在太多,他只和個別人比較熟悉。
沒辦法,裴清殊實在太忙,與其他侄子很少有單獨相處的機會。所以他能記住這些孩子們長什麽樣子,叫什麽名字,是誰家的孩子就很不錯了。
不過裴清殊知道,這些侄子如果培養好了的話,將來也能是大齊的棟梁之才。他們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兒子差。
所以只要能抽出空來,他就會時不時地去長華殿看一看,考較一番侄兒們的功課。
聽底下的人說,每回他去過長華殿之後,孩子們都會跟打雞血了一樣,興奮好長一段時間,比平時更加努力地讀書。
不過時間一長,大部分人就漸漸恢覆了原樣。只有少部分人能堅持下來,一直勤奮努力地學習,並且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
很顯然,唯一一個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並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課最早是裴清殊親自教的,那個時候裴清殊就發現,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較差,識字和寫字的速度都很慢。讓他做什麽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只有吃飯的時候例外。
現在裴清殊能看得出來,經過這些日子的苦練,十四的文才雖然還是老樣子,不過起碼武功進步了不少,已經能撂倒兩個小侄子了。
然而沒過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安郡王的嫡長子敬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