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戊戌政變

關燈
? 政變當夜,袁世凱連夜從天津小站趕來,至直隸總督府將康有為、譚嗣同等“圍後殺祿” 的陰謀面奏上司榮祿,他打千兒,道:“榮中堂,大事不好了!世凱有一要事啟奏!”

這是深夜,榮祿親自出迎,心裏頭已經對狀況猜出了七八分。霞珠也站在旁邊,看著形勢的發展。

榮祿臉色平靜,站著道:“你說吧。”

袁世凱將手上的一份“衣帶詔” 呈給榮祿,“世凱不敢言,不能言,不忍言!請中堂大人過目!”

榮祿將那張紙接過,閱畢,臉上竟無驚訝之色,相反,似是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這種東西,實屬荒唐。”

霞珠試探性地問道:“上面寫的什麽?”

榮祿只是合手而立,淡淡地道:“寫的不外乎三點:叫袁世凱帶兵,入北京殺死榮祿,包圍頤和園,殺死皇太後!”

“這、這,怎麽可能!”霞珠這輩子從沒試過這麽震驚,“怎麽能有這樣的事情!”

榮祿笑了笑,一副將局勢運籌於帷幄的氣勢。“這份詔書不用問,都知道一定是假的。是康有為等人偽造的,根本不是皇上的聖旨。”

霞珠不解道:“為什麽呢?”

“你看這上面的字跡,全是黑色的墨水寫成。若是聖詔,必是朱批,不可能不是朱紅色的。”榮祿指出。

“確實。”霞珠看了看,的確用的是純黑色的墨。

袁世凱接口說:“是的,若是出自皇上手筆,又怎會不是紅色的字呢?這個問題,我同樣問過那譚嗣同,他亦回答不出來。夫人啊,要是順了他,饒了他,死的可是包括你啊!”

“還有,”榮祿補充道,“皇上的性格,我很了解。他是出名的仁孝,事母至孝,幾個月下來,一切改革的底線都是不可以和老佛爺撕破臉。幾天前,皇上他聽從楊銳,外放康有為,並去頤和園與老佛爺共聚,他正在緩和帝後矛盾,怎麽會取老佛爺的性命?相反,康失權失勢,所以拼死一搏,這才是他會做的事情。”

“好的……”霞珠閉上眼睛,“我明白了。”不作死就不會死啊……真的是。

袁世凱作揖道:“中堂,先前康等更提出架空軍機處,另立由他們控制的中樞,試圖□□。不外乎就是想滅我軍機,毀我大清。榮中堂啊,這件事非奏明老佛爺不可。”

“謝了,袁世凱。”榮祿點了下頭,“我自有主張。”

那一夜,註定是所有人盡無眠的夜。

在這一個夜晚,有人要死,有人要離場;有人要哭,有人要笑。不管怎麽樣,俱是風雨飄搖。

榮祿立即坐車,趕到頤和園到皇太後身邊,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向太後稟報了一遍。

太後知這是辦大事的時候,你不仁我就不義,遂下令回宮訓政,捉拿維新黨人,並將大部分的新法命令廢除。

後來,亦重回宮中居住,再將光緒皇帝,禁於瀛臺。

榮祿在政變中,負責京城的布防,負責令手下抓人的也是他。事後,他不斷在老佛爺面前做回旋工作,對於什麽人該殺,什麽人最好不要殺;哪些人必須除掉,哪些人不宜株連,彼此心裏都有個數。

太後立即處決了新黨六人,並杖打處死了四個和康有為之弟康廣仁通過信的太監。亦就是後世所稱的六君子。事敗,康有為連夜逃亡。

關於與霞珠的三個約定。榮祿說到做到。

一,事變之後,載漪不斷勸慈禧太後廢立光緒,改立自己的兒子“大阿哥”, 而榮祿則反對廢立,保留光緒帝位,使南方沒有出現大的動蕩。

二,圍園殺後那件事,本應可以株連六百人。但是人事覆雜,此中接觸過新法的官員太多,搞不好就會人人自危。所以,事後,榮祿為很多支持過或參與過新法的人回旋,比如陳寶箴等。

三,榮祿盡力地將維新的部分內容保留,去掉了那些不切實際的措施。將其改變成晚清新政的開端,以另一個方向去做改革的事業。

戊戌之後,榮祿的權位極速上升,袁世凱亦如是,如日中天,一時無兩。

榮祿被命為練兵欽差大臣,節制北洋各軍,將四軍合為武衛軍,並自己訓練一支武衛中軍,合稱北洋五軍。

自有清一代而來,行政中樞軍機大臣不掌兵權,因而榮祿之盛寵令時人皆為所側目。他卻沒有半分趾高氣揚,驕傲得意洋洋。到這一天,他已經是六旬老人了。

六十年來,洋法練軍,這是他的夢想。

他認真地對待這件事,不斷上疏朝廷,更親自為武衛中軍的新生寫訓誡講練,並且構思了許多訓練的方案,付出了很多心血。本以為自我招募並訓練武衛中軍,終於可以得償所願,遂平生關於西法練兵的志向

然而,天不從人願。半年後,義和拳事起。

兩件事之間,只隔了僅僅半年。

義和拳於山東而起,席卷渤海一帶,是一個松散的仇洋組織。

用現代的目光看,這群人是一些不折不扣的憤青、暴民。但霞珠還是不太清楚榮祿的態度,“爺,最近拳民起事,爺你可千萬別像京裏那些王公大臣那樣支持他們,覺得爽快啊。我知道我們中國人被外國欺負了這麽多年,大夥心裏有氣,可這樣下去一定是不行的。”這是釀發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我知道,”榮祿輕聲答道,“義和團根本就是一群亂民,必須剿滅才成。他們一味盲目仇外,到處殺洋人,燒教堂,毀電線桿。甚至是中國人,只要戴了副眼鏡,或者信洋教,都可以被殺全家。這些人目無法紀,若不及時制止,則必出大亂子。”

霞珠笑了,她很慶幸和感激榮祿的理智,“你說得沒錯!”

在山東,袁世凱的態度和榮祿一樣,嚴正主剿。從而,使義和團從山東湧入直隸,並大幅在京津傳播,勢力愈來愈大。

本來,這件事不至於鬧到後來那個地步。主要是,這和皇位之爭扯上了關系。

載漪等人主張洋人要求太後歸政光緒,幹涉內政;又稱法術雖然不可信,但團民人心可用。

而今,皇太後猶豫不決,未能及時剿滅,甚至態度傾向主撫。

所謂的法術她當然不會信,當年平長毛,用的都是真槍真炮,而且是洋槍洋炮。可是,她又不能忽視來自外國勢力對她地位的威脅,加上歷年來從她身為貴妃,跟隨鹹豐爺出逃那時候開始,積累的仇外怨氣。

結果,就是剿滅不及,導致北京城內外,俱是義和團。至此,朝廷已經是騎在老虎背上,不安撫拳民,就下不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