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2章 一眼古井洗凈臉 幾部刀書引判筆

關燈
啪的一聲重擊,秀士不知從哪裏抄出一部書,朝黑影擊去,黑影一閃,倏忽不見。書擊在窗上,窗欞崩烈,書飛出將株樹擊斷。

尹福急忙退身。

原來書是秀士的武器!

尹福退到屋後,跳到墻外,朝四外一瞧,空寂無人,只有一輪朗月,皎皎可愛。

尹福悄悄回到自己屋裏,上了床,暗自思忖;這木魚庵真是廟小神靈大,池淺王八多。那隱身人不知是哪路豪傑,這兵書秀士功夫十分怪異,須要小心提防。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尹福被一陣腳步聲驚醒,擡起身子從窗縫望去,只見有個年輕尼姑正在挑水。

尹福一骨碌從床上下來,推開門喚那尼姑:阿彌陀佛,後院住的那秀士是何人?

尼姑一怔,四外瞧瞧,回答:不知從何處來,不知向何處去,與你一樣,比你早到一刻。尼姑說完,挑著水桶朝前面走去了。

尹福回到屋內,有個尼姑端著一盤食物走了進來,默默放在桌上,一言不發,又悄悄出去了。

那盤上,兩個金黃的小窩頭,一段腌白蘿蔔;一碗高粱米粥,微微昌著熱氣。

尹福想找個地方擦把臉,於是走出木魚庵。他沿著崎嶇小徑走了約有半裏,遇到挑水的那個尼姑。她挑著兩個水桶,顯得輕盈,像傘飄起來,滴水未灑,快步如飛。

好俊的功夫,明眼人一看即知有武功。尹福往下又走了十來步,發現有一眼古井,井口約有二尺長,往下一看,足有七八丈深,泉水丁咚響。

怎麽洗呢?尹福有點猶豫。

一陣風飄來,昨晚見到的那個書童紫茗瀟灑地走來。

想洗臉嗎?他嘻嘻笑道。

尹福上下打量著這個少年,他穿著一身古銅色袍子,系著一條淡藍色腰帶,腳蹬一雙薄底快靴。

尹福端詳著他那張娃娃臉。

撲通一聲,紫茗跳了下去。

尹福站在井邊,一探頭。

一潑水正好擊在臉上,涼絲絲的。

洗得痛快嗎紫茗在井下喊。

調皮鬼。尹福叫道。

又一潑水擊來,尹福滿臉是水。

尹福連忙退到一邊。

一團衣物似的東西卷了上來,紫茗笑嘻嘻跳到尹福面前。

你服侍的那個公子是誰?尹福問。

你這個偷聽鬼!一陣知聲遠去了,紫茗消逝在樹叢裏。

尹福回到木魚庵,大雄寶殿內,尼姑們正在念經,顯得那麽虔誠。

只有木魚有節奏地敲著,聲震殿宇。

晚上,尹福又來到那個後院,只見秀士與紫茗正在談論什麽。

尹福隱到房上偷聽。

秀士說:我談劍,你論槍,哪個說得有訛,就罰他在屋外站一夜。

紫茗點點頭,笑道:那麽誰來做裁判呢?

秀士微微一笑:自然有,還不止一位呢!“他咳嗽一聲,說起來:劍術在我國,源遠流長,早在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時期,就有了劍器的發展。書籍《黃帝本紀》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師銘其上。’周秦時期,《孔子家語》載:‘子路戎服見孔子,仗劍而舞。’在盛行佩劍器之風的周代,有舞劍的教育規定,仗劍而舞的風尚,當不會只是子路而已。同時擊劍蔚然成風。《莊子·說劍篇》載:‘趙王喜劍,劍土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在趙國一次連續七天的擊劍比賽中曾死傷六十餘人;吳國由於好擊劍,許多百姓的身上臉上都經常有劍傷創瘢。”

紫茗笑道:吳國可稱得上是劍國了。

秦時曾稱劍為‘持短入長,倏忽縱橫之術。’兩漢時期,劍術名手輩出。漢初的曲城侯張仲就是‘以善擊刺,學作劍立名天下’的劍術家。‘淮南賢士八公’之一的雷被,也是一位著名劍術家。北魏曹丕好擊劍,他聽說奮威將軍鄧展能空手入白刃,便與之較量。酒酣耳熱,方食竽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幸虧用蔗當劍器,不然的話,鄧展定要受到傷害。以後宴樂必舞,‘樂飲酒酣必自起舞’的習俗風靡一時,晉代尚清談玄理。但‘爭騎乘之善否,論弓劍之疏密’,喜好劍術的遺風猶礅。阮籍在《詠懷》一詩中吟道:‘少年學擊劍,妙伎過曲城。’晉代的集體劍術,舞練起來尤為壯觀。傅玄在《短兵篇》裏這樣描述:‘劍為短兵,其勢險危,疾逾飛電,回旋應規,武節齊聲,或合或離,電發星鶩,若景若差,兵法修象。軍容是儀。’唐代,劍術遍及朝野,詩人李白少年學劍術,經常酒酣舞長劍,‘三杯拔劍舞龍泉’,伏劍而舞。詩人白居易、王昌齡等人也都喜愛劍術。畫家吳道子在天宮寺作畫時,由於廢畫已久,精神頹靡。特地把將軍斐請來舞劍鼓氣。結果奮筆立成,若有神助。書法家張旭觀公孫氏舞劍,草書而得其神。寧代,鑒於外患之烈,重視講武之禮並不亞於前代。士人之中流傳著‘中夜聞雞,劍光正燭牛鬥’、‘論詩說劍’。著名詩人陸游就是‘十年學劍勇成癖’、‘少攜一劍闖天下’、‘負琴腰劍成三友’,把劍當做至交。宋真宗以後,懼怕民眾尚劍,使劍術由擊劍轉為舞練。

紫茗插嘴道:皇帝老兒怕老百姓造反,自然怕劍在百姓手裏。

秀士又繼續說道:元、明、清以來,由於元、明清兩代屢禁民間私藏軍器,‘教人兵藝,仗之’,‘學習拳棒,有禁’,劍術在民間趨向銷聲匿跡;明代雖武風興起,劍術也衰退下來。民間練武遭禁,但從明代流傳至今的仍有太極劍、青萍劍、峨眉劍、醉劍、雙手劍、武當劍、綿劍等,大致可緊納為工、行、醉、綿四類劍,工劍,形健骨遒,端莊勢整,一招一勢,端端正正。行劍,流暢無滯,揮霍飄灑,多行勢而少停息。醉劍,恣意揮舞,乍徐還疾,忽往覆收,形如酒醉。綿劍,柔和蘊藉,緩緩不斷,自始及終,綿綿相連。

秀士說完,呷了一口清茶,笑著對紫茗道:現在該你說槍了。

紫茗眨巴眨巴眼睛說:槍,素有百兵之王的美譽。《長槍說》中說:‘槍乃藝中之王,以其各器難敵也。’槍形制似矛,最初與矛難以區分,為純粹刺兵。《事物記源》載:‘黃帝與尤戰時,好有槍。’漢諸葛亮始以木作之,長丈二,以鐵為頭。晉代,槍頭改進為短而尖的形式,更加輕便而鋒利。南北朝時,梁簡文帝蕭綱對馬上用槍技術整理研究並編制成譜。自隋唐五代直到明清,槍都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唐代槍的形制增加,分為漆槍、木槍、白幹槍、白撲槍四種。漆槍短小,是騎兵用的;木槍長,是步兵所用;其餘兩種為皇朝的禁衛軍所用。宋代,槍的形制比較覆雜,步騎兵用的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錐槍、太寧筆槍七種。專用於守城的有拐突槍、抓槍、拐刃槍、鉤竿等。專用於攻城的有短刃槍、短錐槍、抓槍、拐子槍、蒺藜槍等。寧代槍術產生許多流派,有以地域分的車路槍手、河東流派,以姓氏分的張朱派等。宋時以槍術稱著的人物有岳飛、李全、楊妙真等。李全號稱‘李鐵槍’,楊妙真號稱‘楊花槍’,二人都是農民起義領袖,通過比武二人結為夫婦。

秀士喝彩道:這叫做槍夫妻。

元代蒙古人所用的槍,是一種可刺可擲的兩頭有鋒的標槍。明代除攻守城專用的槍,尚有一部分沿用宋代槍式以外,一般戰鬥用的有長槍、鐵鉤槍、龍刀槍等。明代是武藝集大成時期,流派林立,不同風格的拳術、器械都得到發展。槍術中有左右周旋,‘滿遍花草’的花槍,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明末吳鳳的《手臂錄、都收錄有槍法。本朝槍的種類繁多,裝備於八旗和綠營的有長槍、火焰槍、鉤鐮槍、雙鉤鐮槍、釘槍、矛、戟等多種。長槍是軍隊常且兵器,八旗和綠營均有長槍兵的編制,其形制與明代長槍大同小異……

嘗嘗我這支槍罷!隨著一聲大喝,屋內明燭頓滅,一個黑影一閃。紫茗頓覺一股熱浪襲來,灼得臉發燙,他縱身一閃,那黑影也一閃。

秀士大聲喝道:何人大膽?三番五次來此糾纏?

尹福細觀夜行人,但見他身材魁梧,黑衣黑褳,黑布蒙面,露出兩只火炭般的眼睛。

夜行人喝道:磐石,你母親尚在何處?快從實招來!

尹福心中一顫:原來這秀士叫磐石,那麽夜行人又是誰呢?

夜行人又叫道:你母親‘千山散花’道姑好大的德性,教出兩個黃毛丫頭,用那風騷之針害人!

尹福想:原來這夜行人也中了那文冠、文果的暗器,想來這磐石先生是千山散花道姑的兒子,看來這位出家道姑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她半路出家定有不尋常的原因。

磐石哈哈笑道:原來你也在找‘千山散花’道姑,我已找了多日,也不見他老人家的蹤跡。

夜行人又嚷道:你是她的兒子,必然知道她的下落。若不告訴我們,我給你們一點厲害瞧瞧!說著用雙掌擊墻,墻身顫動,一片塵土簌簌而落……

秀士不慌不忙,伸手去拉書囊。一陣響動,那書像利劍般飛來,直撲夜行人。訛詐行人用雙掌迎戰刀書“劈劈啪啪”,幾本書掉於地上,出幾個小坑。

一會兒,尹福聽到夜行人氣喘籲籲的聲音,知道他已難以支持。尹福本著助弱淩強的精神,跳了出來,大聲喝道:這位書生,何必欺負一個不速之客,有話好說。

磐石笑道:遠親不如近鄰,你這位京城人怎麽不問青紅皂白,就來拔刀相助?說著,將手一轉,那書又朝尹福撲來,夜行人乘機溜走。

書在尹福周圍飛轉,形成圓圈,如鐵桶一般。尹福不慌不張,從懷裏拿出判筆,輕輕一揮。只見那些書皮上都留下劃破的痕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