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5章

關燈
64-萬金之禮

再一細看,劉近南和劉老爺就傻了。

劉老爺跟劉近南在紡織印染這方面都是內行。

畢竟,劉家生意的大頭還是在這上邊。

所以,二人一眼就看出,沈伯謙做的這套作坊模型不但精巧無比,而且也並非只是好看,它居然是能用的。

就像是縮小的真正的作坊一般。

但,如果僅僅只是如此,他們也不至於會傻掉,頂多讚嘆一番而已。

兩個人傻眼是因為——這片作坊裏面的東西既熟悉,又陌生。

除了房子之外,所有的東西他們都能認得出是做什麽的,但卻又無法相信,居然真的有這樣的東西。

父女二人對視一眼,劉近南又湊近了一點兒仔細看起來。

離他們最近的是個小小的民宅樣的小屋子。

幾個木頭人偶正坐在門口紡線、聊天。

劉近南一眼就看出來,人偶身邊的紡車能轉動,而且上面的線也是真的。

雖然將線劈成這麽細十分難得,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問題是,那輛紡車跟他見過的所有紡車都不同。

所起紡車,劉近南當然不陌生,光是在劉家作坊裏沒有一百也有八十。

但,所有的紡車,不但是劉家的,整個大興,紡車一次只能紡一根線。

而沈伯謙做的這個卻在同時紡三根線!

但這個東西居然還能算是他所有的模型中最不奇怪的那個。

尤其是那幾個中間夾著棉花的。

怎麽會這麽奇怪呢?

可沈伯謙不會無的放矢,他既然做出來了,就一定不是單單為了好玩兒。

“沈大哥,這些東西都是真的?”

“當然,只不過我也是憑著記憶做的,所以中間改了好幾次才成功,所以你生辰的時候沒能送來。”

劉近南雙眉緊鎖,追問道:“沈大哥是在哪裏看到這些東西的?”

沈伯謙這才覺得有些不對,劉近南從未如此情緒外露過。

這些東西有問題?不應該啊,我明明跟原來那套模型做的一摸一樣,難道是我哪裏記錯了?

不過,他還是順勢接下劉近南的話,

“這些都是我在那本書上看到的,說是棉花傳來的那個地方,有人就是這麽做的。”

劉近南點著頭走到一邊,指著一樣東西問道:“沈大哥可知這是做什麽用的?”

沈伯謙瞄了一眼,隨意的答道:“這可考不倒我,這樣東西叫做攪車,又名軋車,是轉門用來給棉花去籽用的。”

說完還頗為自得的看了看劉家三口。

咱雖然沒啥實際經驗,但理論知識還是很豐富的。

誰讓當初做歷史文化模型選了黃道婆……

真是段辛酸史,不過做出來的東西很好,還被一家著名的博物管收藏了。

不過也幸虧是那段辛酸史,讓他記憶深刻。

不然就算是有這個想啥就能做出來的金手指,也很難順利把每一道工序都完整的覆制出來。

劉近南聽完的回答,沒有任何表情,接著又指樣東西問他。

沈伯謙照樣是對答如流:“這個,這是彈弓和彈槌,彈棉花用的,不把棉花彈松軟做成棉條,怎麽紡線?”

劉近南點頭道:“原來如此,但是那邊的紡車似乎不太一樣?”

“有什麽不一樣的?“沈伯謙納悶的看著他。

“哦,我平時見的多是拈絲麻用的紡車,這種專門紡棉線的,確實少見。”

“原來如此。”沈伯謙做恍然大悟狀。

“我說劉家布莊賣的不是綾羅綢緞就是各色麻布,棉布幾乎沒怎麽見過。

原來劉伯伯,你們居然不怎麽做棉布生意的?”

這就有些奇怪的,沈伯謙暗自思忖道。

突然,他想到一件事!!!

丫不對啊!不僅是劉家不賣棉布,平時也沒見過誰穿棉布衣服的。

我怎麽沒想到這個?

東吳一統天下,棉花傳進來的時間提前了不少,可不代表棉紡織工藝也跟上來了?

黃道婆可是宋末元初的人,現在才什麽時候?

對比一下,頂多也就是南北朝,那個時候,棉布可不是少嘛!

哎呀,這下糟了。

可這坑都已經挖了,這麽一大堆東西擺在這兒,總不能什麽也不說吧。

自己挖的坑哭著也要填完,不然早晚把自己埋了。

“呵呵,我年輕見識少,沒見過幾家布莊才這麽說的,劉伯伯、伯母、近南,你們可千萬別介意。”

劉老爺一擺手,“這話就見外了,伯謙,我跟你說實話,你做的這些東西,我是嚇到了。”

說著看了看外邊,劉管家心領神會,走出去看這小跨院的門。

劉老爺這才接著說了起來。

果然,沈伯謙剛才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棉紡織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幾乎就是原始原始再原始。

劉近南也夠雞賊的,剛才指著脫棉籽的攪車問,感情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麽啊?

裝的倒是挺像回事兒的。

他不由輕瞄了劉近南一眼。

對方迅速註意到,並且拱手致歉道:“沈大哥莫怪,我也是一時不敢相信,才忍不住一問的。”

沈伯謙目光一轉,淡然一笑道:“無妨,我本來就是要把這些送給你的,只是晚了這麽久,只能當成給劉伯伯的壽禮了。”

這個時候,別說沈伯謙這一套讓黃道婆名傳千古,流芳百世的專業工具。

棉紡織業根本還連個雛形都沒有。

難怪這裏的都寫的是“綿”,而非是“棉”。

實在是棉布這個東西太過普通和普及,他根本沒往這方面想。

這裏的人,棉花種出來,光是去棉籽,也叫脫棉籽這一項就註定了棉紡織業發展不起來。

棉花脫籽才能用,這是棉紡織業基礎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棉籽粘生於棉桃內部,很不好剝。

而據劉近南所說,目前脫棉籽基本就是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當低,以致光是這項工作就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而因為原棉積壓在脫棉籽這道工序上。

自然無從進行後續的加工處理。

而這個時代,對於棉花所謂的後續加工處理就是彈一彈。

但工具卻實在有些不給力。

也有了彈棉弓,但做起來效率卻很低,而且據沈伯謙自己蓋的棉被的感覺,這棉花彈的實在是不咋地啊。

不夠蓬松,也不夠柔軟,太浪費資源了。

至於說棉布?

那就更少了,因為棉花要紡成線本身就很困難,再織成布質量就更差。

上好的細棉布比綢緞還貴重,但卻是有價無市。

而沈伯謙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古古怪怪的,但無論是劉老爺還是劉近南都覺得一定可是織出上好的棉布來。

沈伯謙在心裏暗自嘆了口氣,既然都做出來了,就用唄。

起碼以後可以有純棉內衣穿了。

不過!你怎麽就那麽手欠呢!先收了譚四江小七,現在又弄出這麽一攤子來。

也不怕煩死……

有錢難買早知道。

我也不過是想著劉家是做這個,擺這麽一套東西在家裏,既有趣又能表明身份。

所以就想著把當初參展的那套黃道婆的展品覆制出來,順帶做些小房子什麽的,弄一整套的紡織作坊的模型。

可現在,顯然是弄巧成拙了。

算了,還是先老老實實介紹介紹這些東西吧。

“劉伯伯,這些東西你看看想了解哪個,我先跟您說說。”

“你就從頭都說說吧,從脫棉籽那個開始。”

您還真不拿自己當外人。

好吧,我的坑我來填。

四個人沿著十幾張方桌拼成的平臺走動起來,沈伯謙也一一的介紹著每樣東西的功用。

從脫棉籽的攪車開始。

接著就是改進的大彈弓,不但可以提高彈出來的棉花的質量,還能提速度;然後就是劉近南一眼就看到的那輛紡車。

這可是黃道婆的得意之作——腳踏三錠棉紡車,能同時紡出三根棉線,這為棉布的織就提供了基本的原料可能。

而且,考慮到現在用的紡車主要是用於紡制絲麻,沈伯謙特意介紹了三錠棉紡車的另一個特別之處。

腳踏紡車漢朝就有了,劉近南他們肯定見過。

但棉花與絲麻質地不同,紡棉時錠速受纖維充分牽伸條件的限制,腳踏輪徑必須適應紡棉紗工藝的要求。

沈伯謙所做的這個黃道婆款的腳踏紡車就是從改小輪徑著手,更加適合紡棉。

這個小竅門,若不是沈伯謙說,劉近南和劉老爺這兩位專家根本看不出來。

這不由讓他們對沈伯謙“這些都是從那本被燒掉的書上看來的”的借口多了一些認同。

畢竟,就算他再聰明,但對一個幾乎沒接觸過紡車的人,怎麽可能想到這麽細節的東西?

除非是從書上看的。

這只有無數代人一點點兒琢磨,才能想到這麽細的東西。

劉近南忍不住追問:“沈大哥,那本書上可還有什麽紡制棉布的工藝?”

沈伯謙想了想,倒還真有。

當初為了參展,這些東西他可是背的滾瓜爛熟,相忘都忘不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