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雛龍淩風雨,廟堂和歌糜 第832章 獅虎黨爭:難解之爭 (3)
關燈
小
中
大
是龍門學院山長李方膺。李克載有心找全西行三賢,可宋既被賈昊請去了印度,任西洋大都護府長史,就只剩下李方膺。
原本李克載對這位早年的白衣山人沒抱多大希望,畢竟此人專長的只是政學理論,沒什麽實際經驗,可李方膺一開口,就把他吸引住了。
李方膺道:“治國各有各的味道,那也是各國獨有的料配出來的,但獨料之外,也有許多根底相同的共料,殿下還記得在下所著的《歐洲政制通論》麽?”
“呃……大致還記得……”
李克載有些難為情,這本書是學院進士和通事等科的基礎教材,但同時又是皇室學堂的教材,四年前,李方膺就在皇宮裏講過這本書,這幾年來,李克載滿心都撲在軍學上。問他歐洲海軍情況,他是一清二楚,問他歐洲政體細節,他就只能幹瞪眼了。
“歐洲各國行封建,論政制完備,還數不列顛,粗觀之下,竟與我英華相似。”
“國王在五百年前就受限於《大憲章》,未經一國公意認可,不得新增賦稅。議會在軍國事上與國王分權,更有立法之權。不列顛法司以民約為神意,自得一權。”
“我大英開國,放眼寰宇,西學東漸,因此國人有言陛下建政,東西兩院如不列顛上下議院,《皇英總憲》猶如不列顛大法,法政兩分,正是仿不列顛之制。”
“我大英如此建政,就如歐羅巴諸國一般,是有共料的,不列顛人洛克在《官府論》中所言已是歐人共識:法權、治權和外事權,這三權應分開。法權在民,以議會擔之,治權在朝堂,以君王領官僚擔之,外事權也在君王手中。”
“分權非是外學,我華夏自古以來,都懂分權制衡。若論分權之思,我華夏是後進,但論分權之術,我華夏足以當歐人之師。只是我華夏自先人之世起,權之根本就系於帝王萬世一統,也就是在本世,陛下以《皇英君憲》確立君民之權,分權才能分到根本上。”
聽到這,李克載皺眉,正要說話,李方膺又來了個大轉折。
“但我華夏就必須效仿不列顛,處處求同麽?當然不是,不列顛乃孤島,小國寡民。不列顛與隔海相望的法蘭西、西班牙等國,在政制上都各有不同,由此可見,分權是根底,但具體怎麽分,就得看各方水土各方人的不同。”
“現今我朝是將權分作四處,除了治權和外事權,法權還另分為立法和司法兩權,司法也就是法判。此外,東西兩院也非歐人議院,只掌部分稅權,同時有部分法權,法權更多在陛下和朝廷手裏。”
“如此建政,自是源於我華夏獨有的水土。我華夏幅員萬裏,風貌相異,人丁億萬,族類龐雜。本朝建政雖要去掉儒法之一,但還必須維系國家之一,因此化異為同之力,遠遠大於外爭之力。分權就不能是幾足鼎立,而必須以一為砥。”
李方膺說到這,李克載終於找著了插嘴的機會,問:“那就是說,我們英華還得以官僚治政,容官僚黨爭麽?”
李方膺搖頭:“官僚治政或許,官僚黨爭則不然,為何?因為陛下建政還未功成圓滿啊。”
想到範晉所言,李克載有些明白了。段老夫子說本朝為今人之世,算算也才二十來年,新舊還未交替完,國家政制還遠遠沒有成熟,所以才會出現諸多亂相。
而說到官僚黨爭並非一國主旋律,李克載又想起了之前唐孫鎬的話,心道原來這只是開始,接下來還不知會引出哪些力量繼續爭下去。
只有政制完備後,黨爭才會消散,不,不會消散,父皇說過,不爭則不動,不動就是一潭死水,要的是流水不腐,因此相爭就必須循道而行。
於是李克載問,本朝完善的政制又該是什麽樣子。
李方膺攤手:“只有以大智慧抱定仁心,步步為營,依影繪形,才能凝出新制,歷來鼎革都是如此,豈能將黎民社稷當作白紙,任意塗抹。”
大智慧?仁心?那幫黨爭的家夥就跟豬仔在爛泥裏打滾一樣,一點也不顧及形象,還指望他們有這兩樣東西?
李克載毫不掩飾自己的輕蔑,表達了自己對高居廟堂那幫官僚德行操守的不信任。
李方膺嘆道:“殿下啊,你怕是對薛陳等公,乃至對治政和黨爭有所誤解……”
“殿下也知,薛公少時以行醫為志,得遇段國師後,潛心向學,深得天道之學的精髓,不僅助段國事完成天道諸論,還曾著《分合論》,本朝地方分權諸策,多出自薛公之論。而後薛公更涉深林,越荒原,將明清時游離於華夏內外的苗瑤僮侗土司以及藏蒙等族匯入英華,其功酬以首輔,一點也不為過。”
“正因此事功,薛公才堅持要以官領商,匯異為同,凝成華夏。我英華未來是人人皆士,以科舉選官,又非往日脫於民籍之士,薛公才認為,此舉非為伸張官權,為官謀利。”
“再說陳公,此公雖出身舊清,還是恂親王心腹幕僚,但那關系在二十年前也已斷了。論天道之學,陳公還在薛公之上。他借工商之力,破開舊勢,為我朝舒筋活絡,也是居功至偉。若不是這出身,他還有與薛公爭首輔的資格。”
“也因陳公所為,對工商之力和資本之利認識得更深,因此更強調工商一面。而他聚商部和中書等部官員,自成一派,也非為權位,而是堅持他的治政理念。”
說了這麽多,簡略而言,就是兩人不是單純為利益而爭,兩人都是好人。
回憶跟兩人的接觸,李克載也不得不承認,薛雪為人沒什麽問題,就是有點放縱聲色,家裏妻妾一大堆,衣食住行都講派頭,但跟豪商比,也算很有節制了。而陳萬策更是低調,就是有點心機重,對付地方的鄉紳豪族總愛用小手段,但也算不上陰狠毒辣。
就名聲而言,除開利害相關之人,這兩人都算是良臣。
但李克載依舊接受不了隨意就將民人指為滿清密諜這種事,難道黨爭就一定會換上另一副嘴臉,毫無底限地相鬥麽?
李方膺為大皇子的純良唏噓,“政事無黑白,相爭無是非,從根本上說,治政就是取舍,總會損及一方。在英華為官,即便是不以權害民,不以權攬私,也會因取舍而生害。有利便有害啊,一般人自難取舍,能承擔之人就必須有一絲非人之心,所以在英華為官,也不可能純善。”
李克載一怔,忽然聯想到之前的錫蘭海戰,對艦隊總領胡漢山來說,命令林亮逆風出擊,也是取舍之道。甚至整個西洋艦隊跟不列顛人死拼,爭取時間,也是取舍之道。為此而死之人,雖大多都視為天職之下的犧牲,可總免不了有人還是懷著不忿之心。若自己領軍,也會面臨這種選擇,而這是不可逃避的選擇。
武人是慈不領軍,文人也是善不治政吧。
這一刻,李克載也依稀明白了後世所謂的“政治總是骯臟之事”這個結論。
李方膺的話強化了他的認識:“取舍之間,還有來往交易,民人為籌碼,有時也是避免不了的。正因知此理,所以在下才不願從政。”
李克載悶了好一陣,道出自己依舊難以化解的疑惑:“那此事就只能這麽爭下去,除了勝負之外,就沒有中庸之道麽?”
李方膺對這兩個疑問各有回答:“這只是開始,臺上人物還沒完全露面,只有人到齊了,才能計較各方利害,至於中庸之道……”
李方膺拍拍身下的座椅:“沒有中庸之器,又怎麽承得中庸之道。若只是朝堂黨爭,更疊首輔即可,如此總能鬥而不破,可這黨爭非只在朝堂,這器就得重新思量了。”
李方膺嘆道:“要麽舊瓶裝新酒,要麽造一個新瓶。”
沒註意李方膺的感慨,李克載就在尋思他前一句話,還有人沒上臺,誰?是說自己這個未來的太子麽?
剛想到這,他的內廷隨侍就來報告了。
“秘書監派員隨政事堂視武西直道事,我要跟著去!?”
李克載臉色變幻,最終定成漲紅,剛還在念叨薛陳兩人還不算壞人呢,現在父皇不在東京,他們居然堂而皇之地把自己這個皇子當槍使了,簡直是壞到腳底流膿啊!
好吧,現在是自己被趕上臺子了,那到底自己該唱哪一出呢……
李克載惱怒過後,腦子急速開動,考慮起自己的取舍來。
十月下旬,谷城縣河西鄉,一群服飾樸素,舉手投足卻氣度不凡的人,在黑衣警差的簇擁下,巡查著一座村莊,村裏空空蕩蕩,不聞雞犬聲,就只有一些老頭老太太蹲在屋門外,用空洞呆滯的眼神盯著來人,地面還能見到斑駁不定的黑褐血汙。
一個布衣短裝,圓臉大耳的漢子低聲道:“谷城唱的好戲,知情和嘴松的全都被打成叛黨,留的這些老家夥,怕都全被教過該怎麽說話。”
他身邊一人麻衣短裝,腳蹬草鞋,清瘦挺拔,兩眼恍惚,像是半瞎的老者哼道:“不必教,咱們身邊這些警差送去眼神,這些民人就知道不該說什麽。”
圓臉漢子正是朱一貴,半瞎老者自是汪士慎,兩人匯同幾名東院院事,並湖北省東院的院事,一同來谷城河西鄉考察。
如汪士慎所言,跟這些人聊天,有警差守著,這些人都面帶畏懼。可汪士慎和朱一貴卻趕不走這些警差,人家也是照章辦事,這是案發之地,院事老爺們矜貴,出了什麽事,谷城可脫不了責。
傍晚,客棧裏,朱一貴嘆道:“監獄那邊也不松口,犯人提查不了,看來是薛陳兩黨有了默契,要坐實河西鄉民人的密諜之罪,不讓我們東院有可乘之機。”
砰的一聲,汪士慎一掌拍上桌子:“彭祭祀所言不差,這幫狗官已鐵了心害人!”
已失焦的眼瞳裏升起光亮,汪士慎堅定地道:“陛下當日在淮揚書院所說的話,我還清清楚楚記在心上,今日就是我汪瞎子為民討公道的一戰!”
朱一貴喜不自禁:“沒錯,我們就該踏出這一步,狠狠打下官府的氣焰!將我們東院民社的旗號立起來!”
第十六卷 雛龍淩風雨,廟堂和歌糜 第838章 獅虎黨爭:武人的戰場
朱一貴比汪士慎還激動:“社首,我們的目標是奪下訟律之權!”
所謂“民社”,並不是個固定團體,而是這幾年以汪士慎為核心團結起來的一幫東院院事,在諸多議案上同氣連枝,因為立場總是偏向於貧苦之人,被輿論概稱為“東院民社”。
這個團體很不穩定,除了朱一貴等核心成員外,其他成員並非都以汪士慎馬首是瞻,除了少數決定性的大議案外,其他議案都各有立場,汪士慎也從未以“社首”自居。
但也就是那幾項議案,讓這個民社開始成為東院最有影響力的一派。早前《禁毒法》因西院抵制而失敗,讓東院認識到自己需要團結,之後《國罪法》的失敗又讓東院開始摸索法權方向,而後終於以《普蒙法》成功拿到了蒙學監察權,讓東院的院事老爺們不再是國中的清談客。這一系列的努力,都是民社在推動。
作為民社專門負責“串聯”的朱一貴,滿腔熱血都放在了“奪權”之事上,谷城河西案自然被他視為又一處從官府手中撬走法權的裂縫。
“官府乃至朝堂為利而爭,鬥得滿嘴是泥,醜態百出,大家本看笑話就好。可現在牽連到了民人,原本鬥得七竅生煙的兩方一下就抱成了團,操弄訟律之權,肆意構陷無辜,就為了把民人,把我們隔開……”
朱一貴的總結令汪士慎連連點頭,還補充道:“不止是我們,還有輿論,扣上滿清密諜的帽子,我們進不去,訟師進不去,輿論也進不去。”
朱一貴迎合道:“社首說得是,我們東院正可利用這個機會,把訟律之權奪到手。哪些案子才能定為軍國案,哪些案子訟師能進,哪些案子輿論能議,這些都不能讓官府說了算。扣漢奸密諜帽子,叛國賣國之罪,這把刀的刀柄握在官老爺手裏,天下人人都怕,我們民社若是推動東院奪下這柄刀……”
這前景連汪士慎也很是心動,但他搖頭道:“這似乎有些遠了。”
東院爭法權,步步艱辛。之前立《普蒙法》,還因要奪文部監察權,惹得政事堂激烈反對。不是拉上了西院,還有皇帝表態支持,這樁法權還難到手。現在要直接奪整個官僚手中的一把刀,政事堂的閣臣們估計都有封了東院的心。
汪士慎覺得不太現實,就只想著眼於這件案子上,朱一貴卻道:“我有三計!”
“第一計,也是前提,找不要命的報紙,把此事的勢頭造起來,讓天下人看清官府的醜態。”
“第二計,天廟不能置身事外,得由彭祭祀入手,把整個天廟拉進來,逼迫官府求變!官府一力提防天廟涉政,要壓下天廟,官府就得讓步,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第三計,官府不是構陷民人賣國麽?我們彈劾官府賣國!商部、工部和計司跟滿清來往可不是一般的密切,諸多放不上臺面的交易,我們抖摟出來,全天下人都會占在我們一邊……”
朱一貴話還沒說完,汪士慎就皺眉止住:“你的意思,是不計後果,把此事鬧得越大越好?天廟涉政,官府與我們東院生死相爭,到時一國要亂到什麽地步?”
朱一貴嘆道:“社首,這是爭權啊,哪能這般計較?”
汪士慎斂容搖頭:“爭也要循正道而爭,官府把民人當爭利的籌碼,我們難道也要把民人當爭權的籌碼?再說你這般爭,是奔著砸臺子去的!朱賢弟,你是幹才,但我們爭是為了創下新的經制,而不是掀了桌子。”
如往常一樣,汪士慎苦口婆心地勸誡著,朱一貴垂下眼簾,靜靜受教,末了再恭恭敬敬地問:“依社首看,我們該當如何?”
汪士慎沈吟片刻再道:“第一步自是要找報紙,將此事公諸於世。這一案也是由官府黨爭而起,我們可由兩派嫌怨入手,看是否能由谷城縣入手,再爭取湖北法院秉公處置。總之關鍵是先救下無辜民人,再說其他。”
朱一貴不甘地道:“若是三面都不見效呢?”
汪士慎決然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到時就把我的脖子送到刀下,看官府有沒有膽量把瞎子我跟那些民人一同斬了!”
朱一貴似乎稍稍滿意,點頭道:“社首熟悉報界,小弟就負責聯絡谷城縣和府省法院。”
商量妥當,朱一貴出了房間,臉上恭謹之色消失,代之的是不屑,還低低自語道:“爭權就是生死鬥,哪能還懷婦人之心,你汪瞎子真是愧為鰲頭人物……”
不滿歸不滿,朱一貴在東院乃至國中的名望都是依附汪瞎子而來,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汪瞎子的伴當”,因此他不敢太過違背汪士慎的原則,接下來幾日,就勤勤懇懇在谷城縣和襄陽府之間來回。
“你們何苦為陳侍中火中取栗?把我們東院擋開後,他依舊得拿掉你們。薛次輔能救你們嗎?他怕是也要隔岸觀火,把你們丟出來,當作安撫我們東院的卒子。好好想想,你們就該跳出這個棋局,跟我們東院走到一起……”
朱一貴對谷城知縣江明和典史崔至勇的勸說不可謂不犀利,兩人明顯都有過掙紮,但最終還是決然搖頭,說此案自有章程,他們也是秉公辦事。
接著朱一貴找到谷城通判,乃至襄陽巡按。法院跟地方是兩套體系,互不相礙,此案關鍵更在法院。汪士慎認為法院應該自有立場,有可能說動,朱一貴卻覺得法院和地方的根子眼下都在朝堂,雖有隔閡,其實還是一丘之貉,而且此事涉及訴律之權,更是直接針對法院,絕無可能支持東院。
果如朱一貴所料,從通判到巡按,都以冷臉相對。
朱一貴兩手空空回了谷城,汪士慎這邊居然也沒什麽進展,非但《越秀時報》、《江南時報》、《士林》和《中流》等國內大報沒來,甚至連國中那份“小報中的大報,大報中的小報”,歷來對國政冷嘲熱諷的《正統》都沒派人來,湖北地方的報紙更是無人響應。反而主動跑來了幾家以宮闈秘事和志怪小說聞名的小報,汪士慎可不敢用他們。
報紙沒人來,湖北東院的院事也被巡撫楊燁暗中勸走了一大半,河西慘案的火頭如風中殘燭,像是隨時就要熄滅。
“稍等,不是等政事堂的堂差……”
見汪士慎還穩得住,朱一貴很訝異,汪士慎是這麽回答的。所謂堂差,就是政事堂派出的視事專員,英華如今沒欽差了,大家習慣地把政事堂派出來的視事專員叫堂差。
汪士慎神色覆雜地道:“是等大皇子。”
楞了片刻,朱一貴大致明白,為何地方和法院都沒說動,原來是未來的太子要來辦這一案。太子會是什麽看法,會怎麽處置,又是按著什麽章程來處置,大家心裏都沒底,所以就把案子凍在這裏,鎮之以靜。
汪士慎嘆道:“本朝最不該有的,就是衙門裏的青天大老爺,或者是明察秋毫的皇太子。”
朱一貴深有同感地點頭,但不等也不行,誰知道皇帝是怎麽寄望太子的呢?
武昌府,岳陽樓上,雷襄、白小山等一幫報人筆客相聚一堂,推杯換盞,席間卻滿是沈郁之色。
白小山道:“這不好,河西案正牽動一國政局,我們報人怎麽能置身事外,不派人查探,不登報廣告?老雷,難道此事也要顧全大局?那我們報人豈不成了官府中人,事事得聽號令?”
雷襄道:“要緊關頭,咱們暫緩一步吧,這也是……”
他掃視眾人,沈聲道:“在下本早計劃搶下頭一棒,作篇大文章,可有人遞話了,此事稍緩報。今日把之前召各位的話再說一遍,若是誰急著上前給哪邊當刀子使,怕要生什麽不測。不是新聞司,在下可看不起他們,陳侍中是遞過話,但他本就涉事,他的面子也顧不得了,可那位的面子不能不給。嗯……猜到了就好,這麽多年,絕少有過啊。”
接著雷襄笑了:“小白你也別喪氣,這不是讓咱們不登臺,只是緩緩而已,等咱們登臺,怕正到壓軸之時。”
白小山若有所悟:“是要看太子所為麽?”
雷襄聳肩:“或許是,或許不是,就看太子怎麽做了。”
李克載來到谷城已是十一月初,為出這個差,還不得不走軍令程序請假。原本他還在想,是不是讓頂頭上司孟松海不準假,如此就可以避開這個漩渦,後來覺得這怕又要把孟松海乃至海軍都拖進漩渦裏,還是辛苦一趟,權當歷練吧。
“父皇還真是撒手不管了呢……”
以秘書監常事隨同政事堂視事的李克載,對父皇有些不滿,他給父皇寫信說過這些事,包括自己的理解,可父皇就吝嗇地回了三個字:“知道了”,然後就把話題拐到母親和各位娘娘,以及年幼弟妹的身上。
在谷城縣衙後院裏,李克載無聊地翻著文檔。他的職務不允許他接觸直接的案件卷宗,更別說提查人犯和問詢當事官員,就只能看堂差整理出來的東西。
對他來說,這些東西就跟別人嚼過的甘蔗一樣,份外惡心。無知民人被滿清密諜挑唆,故意制造事端,官府一忍再忍,為了人質的安全,最終不得不出手。武西直道只是由頭,並不是此事關鍵。反正錯都在民人,死了的活該,活著的還得治罪,不管是谷城官府,還是武西直道襄陽段,都沒錯。
來谷城幾日,襄陽知府、巡按、谷城知縣和通判都借各種機會跟李克載碰過面,除了見禮之外,也沒更進一步的試探。李克載對此有兩個方向截然不同的理解,一是不希望自己在這事上說話,就只給父皇當傳聲筒就好。一是希望自己表態,但不敢作得太直接,怕落下“結太子黨”的把柄,這事在舊朝可是絕大忌諱。
到了第四日,似乎各方都忍耐不住了,這日傍晚,隨同李克載而來的秘書監另一位常事目光閃爍地問:“殿下有什麽打算?”
李克載打了個哈欠,“有些困了,今日打算早些睡覺。”
無視那常事似乎有些內傷的面孔,李克載陷入深思,他必須做決斷了。
第十六卷 雛龍淩風雨,廟堂和歌糜 第839章 獅虎黨爭:汪瞎子的決斷
之前請教幾位前輩賢者所得,以及自己這段日子所見所感,混在李克載腦子裏一同轉著。
顧正鳴和楊燁二人因武西直道事相爭,背後是陳萬策和薛雪之爭。但在谷城河西鄉爭出了紕漏,讓這一爭有從朝堂擴大到官民之爭的危險。朝堂兩派抱團,以犧牲河西鄉民人為代價,要化解這個危險。
這就是補一洞出兩洞了,結果招來了東院汪瞎子,借這犧牲,要爭法權。汪瞎子那幫人就住在縣城裏,朱一貴在跑官,汪瞎子在跑報,還日日跟谷城典史吵,要面見被拘押的河西鄉民人,內廷侍衛早就報給李克載了。
這幾日大家都靜了下來,甚至預料中要來的西院和報人都沒出現,看來是在等自己的決斷。
那麽這事的關鍵在哪呢,李克載悶了許久,驟然恍悟。
河西案的關鍵是到底誰說了算,朝堂以滿清密諜論為工具,要將此事劃到自己說了算的範圍裏,汪瞎子一方要廢掉這件工具,讓朝堂不再能借這件工具獨斷。現在自己被丟過來了,兩方乃至其他人都在看,我李克載是不是想要這事我說了算,或者是父皇通過我來宣稱,這事父皇說了算。
父皇顯然沒這打算,要看我怎麽辦,我麽……我才不幹!
所有少年人心中都揣著一股正義感,李克載也不例外,那也是少年人本有的憧憬:我能明辨是非,我能主持公正,我能當青天。這憧憬推著他,有心在此事上主持公道。
可他自小接受過全面而理性的教育,又受軍隊嚴苛紀律的熏陶,承自母親的倔強早改了方向,那是在戰場上,那是武人之心。
正義不是誰說了就算的,就連父皇也越來越不願擔下正義之責,自己不過十六歲,不過區區海軍見習,憑什麽來擔?
“這不是我的戰場,我才沒興趣作什麽評判。”
這一刻,李克載才依稀品出父皇那話的意思。
思緒再退一步,李克載暗道,這其實是繞大圈子嘛,自己沒什麽職權,憑什麽管這事?武人之心,首重服從命令。
想得通透,李克載又找來那常事,問道:“什麽時候回去?我這只是兼差,就請了幾天假。”
那常事怕是肺腑也內傷了,咳嗽著敷衍了兩句,急急退了出去。
沒過多久,政事堂的堂差求見,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李克載連打哈欠催著說正事,堂差才扭扭捏捏地問:“此事殿下真沒什麽決斷麽?”
李克載攤手:“我又不是禦史,能作什麽決斷?”
堂差是都察院禦史,還以為李克載在推脫,急道:“殿下您是……就是殿下啊!陛下讓您歷政,也是希望您能有所政見吧。”
李克載點頭道:“我見到了啊,文檔不寫得明明白白嗎。”
被暗損一句,這禦史渾不在意,還以為李克載這是表態,再試探道:“那殿下……就是沒什麽意見?”
這禦史話說得太直接,李克載頓時有了惡感,都察院是陳萬策所掌,再加上秘書監常報房的林敬軒多半也是陳萬策一黨,他對陳萬策的評價再度降低一截。
李克載畢竟年少,情緒沒遮掩好,禦史一眼就瞧了出來,只是當作厭煩,趕緊拜別,但腳步卻明顯輕快了。
李克載撇嘴暗道,你們就繼續鬥吧……這個場子又不是你們當家,總有人要站出來說話,等所有人到齊了,那時才會有結果。
這一晚,很多人都睡得香甜,第二天則精神抖擻。
大皇子的表態出乎大多數人意料,但結果卻也讓大多數人滿意。於是原本凝固住的國家機器轟然轉動,被拘押的河西鄉民人轉到襄陽府,由具備審判軍國案資格的府法院負責。
皇帝那邊似乎也有所表態,軍國案需要軍方情報部門或者禁衛署配合查證,而襄陽巡按向禁衛署發出的協查呈請很快獲批,盡管流程都是如此,禁衛署不可能拒絕,但到這一步,皇帝還沒說話,朝堂自然視為默許。
谷城,朱一貴有些發急:“陛下也定是被奸臣蠱惑住了,不下猛藥,這勢頭怎麽也遏制不住!社首,我之前說的三計該能用上了!”
汪士慎也是滿面怒容,但他卻還是搖頭:“不可,我也說了,到了這一步,我入地獄!我讓你之前打聽的事沒錯吧?”
朱一貴點頭:“絕對沒錯,那裏的老板在北面掛著道臺銜,是內務府的人,直通宮裏的李公公,聽說那李公公的名字還是……”
話還沒完,汪士慎竟不願再耽擱一刻,轉身出了房門,朱一貴呆了一會,扼腕長嘆。
襄陽府城中心立著一座新造的三層小樓,門面牌匾上寫著“豪德林”三字,這是一家藥坊,人參、虎骨、熊掌之類的藥貨很是正宗,在湖廣都很有名,而這豪德林的大掌櫃在湖廣也很吃得開,一口純正京片子,跟湖北官員,乃至湖北西院的院事都是熟識。
這一日,大掌櫃梁泰來在小樓三層上,一手端茶,一手撫須,俯視車水馬龍的街道,心中淌著絲絲暖意。
吃著大清的俸祿,在這大英賺錢,南北要人都要給自己面子,這日子可不是一般的美。北面的山貨賣到南面,南面的海貨賣回北面,倒手就是兩三倍利。在北面腹誹大清的王公大臣們個個土包子,不知天下事,在南面暗嘲大英的官老爺過得戰戰兢兢,全無顏面,這樂趣更不是一般人能享得的。
當然了,要說心在哪一面,自己終究是內務府出身,還掛著道臺銜,而且靠山更是了不得,淳太妃的身邊人,在紫禁城一言九鼎的李公公!乾隆皇帝?不過是個大花瓶,對著李公公都得笑臉相迎,你說這關系能脫得掉?願意脫掉?
完成了時時的心理定位,梁泰來目光轉向桌上的一件東西,小巧的琉璃瓶,裝著琥珀般的玉液,光色閃爍,如火一般烘烤著梁泰來的胸膛。這東西可是他花大價錢從南洋公司那搞來的,西天竺神油!可不是一般的天竺神油,除了一般的效力外,據說還能再生男根。
真假他是不清楚的,但他試過,用了這玩意,一夜禦五女沒問題,送回北面,讓心腹找小公公試試,若是真有效,嘿嘿……
梁泰來咧嘴笑著,露出兩顆金牙,門外夥計的通報打斷了美夢,讓他頓生惱氣,可再一聽夥計的話,楞了片刻,笑得更燦爛了。
東院汪士慎來訪!?
汪瞎子,他怎麽會不知道,只是這種層面的人物,他可沒機會見到,也就熟悉湖北西院的人。可聽說這汪瞎子以貧苦人自居,絕少行走商界,就不知道這汪瞎子怎麽會來拜訪自己,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梁泰來雖有疑惑,卻也不敢怠慢,急急迎上了樓。
“汪院事是尋珍奇山貨呢,還是找名貴靈藥呢?”
梁泰來問,在他看來,汪瞎子來這多半是這目的。
汪士慎沈默了好一陣,才開了口,這一開口就絕難打斷,如滔滔江水,噴薄而出。
梁泰來也沒辦法打斷,因為他根本就聽不懂。
“湖北義勇軍編制六師十八營,分布於……”
“聖道二十年,佛山制造局要造三十斤炮三百六十門……”
“五十三、五十四師會駐防淮水一帶……”
全是大英軍情,雖不是絕密,拐兩個彎就能打聽到,但也不是可以隨便擺在臺面上說的。
梁泰來張著嘴,傻傻地聽著。
汪士慎吐完了,問了聲:“你可聽到了?”
梁泰來呆呆點頭,汪士慎轉頭再問旁邊的夥計,夥計也呆呆點頭。
“嗯,那就好了。”
汪士慎也點了點頭,然後就走了,丟下梁泰來和夥計,好半天還沒回過神來。
襄陽法院外,汪士慎走向大門,門口法警是認識他的,苦著臉攔道:“汪先生,您還來啊,真不能讓您進去。”
汪士慎掃視周圍,深呼吸,再高聲道:“我是來投案的,我汪士慎向滿清官員洩露了絕密軍情!國法不容!”
這一聲喊,幾個法警,連帶附近上百人都呆住了。
汪士慎再重覆了一遍,聲調拔高:“抓我進去!賣國賊汪士慎在此!”
話音蕩開,敲在耳膜上,汪士慎那削瘦身影也刺得觀者眼瞳發痛,如高山,如巨浪,讓人難以忽視。
豪德林,梁泰來正跟幾個熟客說著趣事,說到汪瞎子其實是汪瘋子時,還哈哈大笑,一群黑衣警差猛然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原本李克載對這位早年的白衣山人沒抱多大希望,畢竟此人專長的只是政學理論,沒什麽實際經驗,可李方膺一開口,就把他吸引住了。
李方膺道:“治國各有各的味道,那也是各國獨有的料配出來的,但獨料之外,也有許多根底相同的共料,殿下還記得在下所著的《歐洲政制通論》麽?”
“呃……大致還記得……”
李克載有些難為情,這本書是學院進士和通事等科的基礎教材,但同時又是皇室學堂的教材,四年前,李方膺就在皇宮裏講過這本書,這幾年來,李克載滿心都撲在軍學上。問他歐洲海軍情況,他是一清二楚,問他歐洲政體細節,他就只能幹瞪眼了。
“歐洲各國行封建,論政制完備,還數不列顛,粗觀之下,竟與我英華相似。”
“國王在五百年前就受限於《大憲章》,未經一國公意認可,不得新增賦稅。議會在軍國事上與國王分權,更有立法之權。不列顛法司以民約為神意,自得一權。”
“我大英開國,放眼寰宇,西學東漸,因此國人有言陛下建政,東西兩院如不列顛上下議院,《皇英總憲》猶如不列顛大法,法政兩分,正是仿不列顛之制。”
“我大英如此建政,就如歐羅巴諸國一般,是有共料的,不列顛人洛克在《官府論》中所言已是歐人共識:法權、治權和外事權,這三權應分開。法權在民,以議會擔之,治權在朝堂,以君王領官僚擔之,外事權也在君王手中。”
“分權非是外學,我華夏自古以來,都懂分權制衡。若論分權之思,我華夏是後進,但論分權之術,我華夏足以當歐人之師。只是我華夏自先人之世起,權之根本就系於帝王萬世一統,也就是在本世,陛下以《皇英君憲》確立君民之權,分權才能分到根本上。”
聽到這,李克載皺眉,正要說話,李方膺又來了個大轉折。
“但我華夏就必須效仿不列顛,處處求同麽?當然不是,不列顛乃孤島,小國寡民。不列顛與隔海相望的法蘭西、西班牙等國,在政制上都各有不同,由此可見,分權是根底,但具體怎麽分,就得看各方水土各方人的不同。”
“現今我朝是將權分作四處,除了治權和外事權,法權還另分為立法和司法兩權,司法也就是法判。此外,東西兩院也非歐人議院,只掌部分稅權,同時有部分法權,法權更多在陛下和朝廷手裏。”
“如此建政,自是源於我華夏獨有的水土。我華夏幅員萬裏,風貌相異,人丁億萬,族類龐雜。本朝建政雖要去掉儒法之一,但還必須維系國家之一,因此化異為同之力,遠遠大於外爭之力。分權就不能是幾足鼎立,而必須以一為砥。”
李方膺說到這,李克載終於找著了插嘴的機會,問:“那就是說,我們英華還得以官僚治政,容官僚黨爭麽?”
李方膺搖頭:“官僚治政或許,官僚黨爭則不然,為何?因為陛下建政還未功成圓滿啊。”
想到範晉所言,李克載有些明白了。段老夫子說本朝為今人之世,算算也才二十來年,新舊還未交替完,國家政制還遠遠沒有成熟,所以才會出現諸多亂相。
而說到官僚黨爭並非一國主旋律,李克載又想起了之前唐孫鎬的話,心道原來這只是開始,接下來還不知會引出哪些力量繼續爭下去。
只有政制完備後,黨爭才會消散,不,不會消散,父皇說過,不爭則不動,不動就是一潭死水,要的是流水不腐,因此相爭就必須循道而行。
於是李克載問,本朝完善的政制又該是什麽樣子。
李方膺攤手:“只有以大智慧抱定仁心,步步為營,依影繪形,才能凝出新制,歷來鼎革都是如此,豈能將黎民社稷當作白紙,任意塗抹。”
大智慧?仁心?那幫黨爭的家夥就跟豬仔在爛泥裏打滾一樣,一點也不顧及形象,還指望他們有這兩樣東西?
李克載毫不掩飾自己的輕蔑,表達了自己對高居廟堂那幫官僚德行操守的不信任。
李方膺嘆道:“殿下啊,你怕是對薛陳等公,乃至對治政和黨爭有所誤解……”
“殿下也知,薛公少時以行醫為志,得遇段國師後,潛心向學,深得天道之學的精髓,不僅助段國事完成天道諸論,還曾著《分合論》,本朝地方分權諸策,多出自薛公之論。而後薛公更涉深林,越荒原,將明清時游離於華夏內外的苗瑤僮侗土司以及藏蒙等族匯入英華,其功酬以首輔,一點也不為過。”
“正因此事功,薛公才堅持要以官領商,匯異為同,凝成華夏。我英華未來是人人皆士,以科舉選官,又非往日脫於民籍之士,薛公才認為,此舉非為伸張官權,為官謀利。”
“再說陳公,此公雖出身舊清,還是恂親王心腹幕僚,但那關系在二十年前也已斷了。論天道之學,陳公還在薛公之上。他借工商之力,破開舊勢,為我朝舒筋活絡,也是居功至偉。若不是這出身,他還有與薛公爭首輔的資格。”
“也因陳公所為,對工商之力和資本之利認識得更深,因此更強調工商一面。而他聚商部和中書等部官員,自成一派,也非為權位,而是堅持他的治政理念。”
說了這麽多,簡略而言,就是兩人不是單純為利益而爭,兩人都是好人。
回憶跟兩人的接觸,李克載也不得不承認,薛雪為人沒什麽問題,就是有點放縱聲色,家裏妻妾一大堆,衣食住行都講派頭,但跟豪商比,也算很有節制了。而陳萬策更是低調,就是有點心機重,對付地方的鄉紳豪族總愛用小手段,但也算不上陰狠毒辣。
就名聲而言,除開利害相關之人,這兩人都算是良臣。
但李克載依舊接受不了隨意就將民人指為滿清密諜這種事,難道黨爭就一定會換上另一副嘴臉,毫無底限地相鬥麽?
李方膺為大皇子的純良唏噓,“政事無黑白,相爭無是非,從根本上說,治政就是取舍,總會損及一方。在英華為官,即便是不以權害民,不以權攬私,也會因取舍而生害。有利便有害啊,一般人自難取舍,能承擔之人就必須有一絲非人之心,所以在英華為官,也不可能純善。”
李克載一怔,忽然聯想到之前的錫蘭海戰,對艦隊總領胡漢山來說,命令林亮逆風出擊,也是取舍之道。甚至整個西洋艦隊跟不列顛人死拼,爭取時間,也是取舍之道。為此而死之人,雖大多都視為天職之下的犧牲,可總免不了有人還是懷著不忿之心。若自己領軍,也會面臨這種選擇,而這是不可逃避的選擇。
武人是慈不領軍,文人也是善不治政吧。
這一刻,李克載也依稀明白了後世所謂的“政治總是骯臟之事”這個結論。
李方膺的話強化了他的認識:“取舍之間,還有來往交易,民人為籌碼,有時也是避免不了的。正因知此理,所以在下才不願從政。”
李克載悶了好一陣,道出自己依舊難以化解的疑惑:“那此事就只能這麽爭下去,除了勝負之外,就沒有中庸之道麽?”
李方膺對這兩個疑問各有回答:“這只是開始,臺上人物還沒完全露面,只有人到齊了,才能計較各方利害,至於中庸之道……”
李方膺拍拍身下的座椅:“沒有中庸之器,又怎麽承得中庸之道。若只是朝堂黨爭,更疊首輔即可,如此總能鬥而不破,可這黨爭非只在朝堂,這器就得重新思量了。”
李方膺嘆道:“要麽舊瓶裝新酒,要麽造一個新瓶。”
沒註意李方膺的感慨,李克載就在尋思他前一句話,還有人沒上臺,誰?是說自己這個未來的太子麽?
剛想到這,他的內廷隨侍就來報告了。
“秘書監派員隨政事堂視武西直道事,我要跟著去!?”
李克載臉色變幻,最終定成漲紅,剛還在念叨薛陳兩人還不算壞人呢,現在父皇不在東京,他們居然堂而皇之地把自己這個皇子當槍使了,簡直是壞到腳底流膿啊!
好吧,現在是自己被趕上臺子了,那到底自己該唱哪一出呢……
李克載惱怒過後,腦子急速開動,考慮起自己的取舍來。
十月下旬,谷城縣河西鄉,一群服飾樸素,舉手投足卻氣度不凡的人,在黑衣警差的簇擁下,巡查著一座村莊,村裏空空蕩蕩,不聞雞犬聲,就只有一些老頭老太太蹲在屋門外,用空洞呆滯的眼神盯著來人,地面還能見到斑駁不定的黑褐血汙。
一個布衣短裝,圓臉大耳的漢子低聲道:“谷城唱的好戲,知情和嘴松的全都被打成叛黨,留的這些老家夥,怕都全被教過該怎麽說話。”
他身邊一人麻衣短裝,腳蹬草鞋,清瘦挺拔,兩眼恍惚,像是半瞎的老者哼道:“不必教,咱們身邊這些警差送去眼神,這些民人就知道不該說什麽。”
圓臉漢子正是朱一貴,半瞎老者自是汪士慎,兩人匯同幾名東院院事,並湖北省東院的院事,一同來谷城河西鄉考察。
如汪士慎所言,跟這些人聊天,有警差守著,這些人都面帶畏懼。可汪士慎和朱一貴卻趕不走這些警差,人家也是照章辦事,這是案發之地,院事老爺們矜貴,出了什麽事,谷城可脫不了責。
傍晚,客棧裏,朱一貴嘆道:“監獄那邊也不松口,犯人提查不了,看來是薛陳兩黨有了默契,要坐實河西鄉民人的密諜之罪,不讓我們東院有可乘之機。”
砰的一聲,汪士慎一掌拍上桌子:“彭祭祀所言不差,這幫狗官已鐵了心害人!”
已失焦的眼瞳裏升起光亮,汪士慎堅定地道:“陛下當日在淮揚書院所說的話,我還清清楚楚記在心上,今日就是我汪瞎子為民討公道的一戰!”
朱一貴喜不自禁:“沒錯,我們就該踏出這一步,狠狠打下官府的氣焰!將我們東院民社的旗號立起來!”
第十六卷 雛龍淩風雨,廟堂和歌糜 第838章 獅虎黨爭:武人的戰場
朱一貴比汪士慎還激動:“社首,我們的目標是奪下訟律之權!”
所謂“民社”,並不是個固定團體,而是這幾年以汪士慎為核心團結起來的一幫東院院事,在諸多議案上同氣連枝,因為立場總是偏向於貧苦之人,被輿論概稱為“東院民社”。
這個團體很不穩定,除了朱一貴等核心成員外,其他成員並非都以汪士慎馬首是瞻,除了少數決定性的大議案外,其他議案都各有立場,汪士慎也從未以“社首”自居。
但也就是那幾項議案,讓這個民社開始成為東院最有影響力的一派。早前《禁毒法》因西院抵制而失敗,讓東院認識到自己需要團結,之後《國罪法》的失敗又讓東院開始摸索法權方向,而後終於以《普蒙法》成功拿到了蒙學監察權,讓東院的院事老爺們不再是國中的清談客。這一系列的努力,都是民社在推動。
作為民社專門負責“串聯”的朱一貴,滿腔熱血都放在了“奪權”之事上,谷城河西案自然被他視為又一處從官府手中撬走法權的裂縫。
“官府乃至朝堂為利而爭,鬥得滿嘴是泥,醜態百出,大家本看笑話就好。可現在牽連到了民人,原本鬥得七竅生煙的兩方一下就抱成了團,操弄訟律之權,肆意構陷無辜,就為了把民人,把我們隔開……”
朱一貴的總結令汪士慎連連點頭,還補充道:“不止是我們,還有輿論,扣上滿清密諜的帽子,我們進不去,訟師進不去,輿論也進不去。”
朱一貴迎合道:“社首說得是,我們東院正可利用這個機會,把訟律之權奪到手。哪些案子才能定為軍國案,哪些案子訟師能進,哪些案子輿論能議,這些都不能讓官府說了算。扣漢奸密諜帽子,叛國賣國之罪,這把刀的刀柄握在官老爺手裏,天下人人都怕,我們民社若是推動東院奪下這柄刀……”
這前景連汪士慎也很是心動,但他搖頭道:“這似乎有些遠了。”
東院爭法權,步步艱辛。之前立《普蒙法》,還因要奪文部監察權,惹得政事堂激烈反對。不是拉上了西院,還有皇帝表態支持,這樁法權還難到手。現在要直接奪整個官僚手中的一把刀,政事堂的閣臣們估計都有封了東院的心。
汪士慎覺得不太現實,就只想著眼於這件案子上,朱一貴卻道:“我有三計!”
“第一計,也是前提,找不要命的報紙,把此事的勢頭造起來,讓天下人看清官府的醜態。”
“第二計,天廟不能置身事外,得由彭祭祀入手,把整個天廟拉進來,逼迫官府求變!官府一力提防天廟涉政,要壓下天廟,官府就得讓步,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第三計,官府不是構陷民人賣國麽?我們彈劾官府賣國!商部、工部和計司跟滿清來往可不是一般的密切,諸多放不上臺面的交易,我們抖摟出來,全天下人都會占在我們一邊……”
朱一貴話還沒說完,汪士慎就皺眉止住:“你的意思,是不計後果,把此事鬧得越大越好?天廟涉政,官府與我們東院生死相爭,到時一國要亂到什麽地步?”
朱一貴嘆道:“社首,這是爭權啊,哪能這般計較?”
汪士慎斂容搖頭:“爭也要循正道而爭,官府把民人當爭利的籌碼,我們難道也要把民人當爭權的籌碼?再說你這般爭,是奔著砸臺子去的!朱賢弟,你是幹才,但我們爭是為了創下新的經制,而不是掀了桌子。”
如往常一樣,汪士慎苦口婆心地勸誡著,朱一貴垂下眼簾,靜靜受教,末了再恭恭敬敬地問:“依社首看,我們該當如何?”
汪士慎沈吟片刻再道:“第一步自是要找報紙,將此事公諸於世。這一案也是由官府黨爭而起,我們可由兩派嫌怨入手,看是否能由谷城縣入手,再爭取湖北法院秉公處置。總之關鍵是先救下無辜民人,再說其他。”
朱一貴不甘地道:“若是三面都不見效呢?”
汪士慎決然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到時就把我的脖子送到刀下,看官府有沒有膽量把瞎子我跟那些民人一同斬了!”
朱一貴似乎稍稍滿意,點頭道:“社首熟悉報界,小弟就負責聯絡谷城縣和府省法院。”
商量妥當,朱一貴出了房間,臉上恭謹之色消失,代之的是不屑,還低低自語道:“爭權就是生死鬥,哪能還懷婦人之心,你汪瞎子真是愧為鰲頭人物……”
不滿歸不滿,朱一貴在東院乃至國中的名望都是依附汪瞎子而來,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汪瞎子的伴當”,因此他不敢太過違背汪士慎的原則,接下來幾日,就勤勤懇懇在谷城縣和襄陽府之間來回。
“你們何苦為陳侍中火中取栗?把我們東院擋開後,他依舊得拿掉你們。薛次輔能救你們嗎?他怕是也要隔岸觀火,把你們丟出來,當作安撫我們東院的卒子。好好想想,你們就該跳出這個棋局,跟我們東院走到一起……”
朱一貴對谷城知縣江明和典史崔至勇的勸說不可謂不犀利,兩人明顯都有過掙紮,但最終還是決然搖頭,說此案自有章程,他們也是秉公辦事。
接著朱一貴找到谷城通判,乃至襄陽巡按。法院跟地方是兩套體系,互不相礙,此案關鍵更在法院。汪士慎認為法院應該自有立場,有可能說動,朱一貴卻覺得法院和地方的根子眼下都在朝堂,雖有隔閡,其實還是一丘之貉,而且此事涉及訴律之權,更是直接針對法院,絕無可能支持東院。
果如朱一貴所料,從通判到巡按,都以冷臉相對。
朱一貴兩手空空回了谷城,汪士慎這邊居然也沒什麽進展,非但《越秀時報》、《江南時報》、《士林》和《中流》等國內大報沒來,甚至連國中那份“小報中的大報,大報中的小報”,歷來對國政冷嘲熱諷的《正統》都沒派人來,湖北地方的報紙更是無人響應。反而主動跑來了幾家以宮闈秘事和志怪小說聞名的小報,汪士慎可不敢用他們。
報紙沒人來,湖北東院的院事也被巡撫楊燁暗中勸走了一大半,河西慘案的火頭如風中殘燭,像是隨時就要熄滅。
“稍等,不是等政事堂的堂差……”
見汪士慎還穩得住,朱一貴很訝異,汪士慎是這麽回答的。所謂堂差,就是政事堂派出的視事專員,英華如今沒欽差了,大家習慣地把政事堂派出來的視事專員叫堂差。
汪士慎神色覆雜地道:“是等大皇子。”
楞了片刻,朱一貴大致明白,為何地方和法院都沒說動,原來是未來的太子要來辦這一案。太子會是什麽看法,會怎麽處置,又是按著什麽章程來處置,大家心裏都沒底,所以就把案子凍在這裏,鎮之以靜。
汪士慎嘆道:“本朝最不該有的,就是衙門裏的青天大老爺,或者是明察秋毫的皇太子。”
朱一貴深有同感地點頭,但不等也不行,誰知道皇帝是怎麽寄望太子的呢?
武昌府,岳陽樓上,雷襄、白小山等一幫報人筆客相聚一堂,推杯換盞,席間卻滿是沈郁之色。
白小山道:“這不好,河西案正牽動一國政局,我們報人怎麽能置身事外,不派人查探,不登報廣告?老雷,難道此事也要顧全大局?那我們報人豈不成了官府中人,事事得聽號令?”
雷襄道:“要緊關頭,咱們暫緩一步吧,這也是……”
他掃視眾人,沈聲道:“在下本早計劃搶下頭一棒,作篇大文章,可有人遞話了,此事稍緩報。今日把之前召各位的話再說一遍,若是誰急著上前給哪邊當刀子使,怕要生什麽不測。不是新聞司,在下可看不起他們,陳侍中是遞過話,但他本就涉事,他的面子也顧不得了,可那位的面子不能不給。嗯……猜到了就好,這麽多年,絕少有過啊。”
接著雷襄笑了:“小白你也別喪氣,這不是讓咱們不登臺,只是緩緩而已,等咱們登臺,怕正到壓軸之時。”
白小山若有所悟:“是要看太子所為麽?”
雷襄聳肩:“或許是,或許不是,就看太子怎麽做了。”
李克載來到谷城已是十一月初,為出這個差,還不得不走軍令程序請假。原本他還在想,是不是讓頂頭上司孟松海不準假,如此就可以避開這個漩渦,後來覺得這怕又要把孟松海乃至海軍都拖進漩渦裏,還是辛苦一趟,權當歷練吧。
“父皇還真是撒手不管了呢……”
以秘書監常事隨同政事堂視事的李克載,對父皇有些不滿,他給父皇寫信說過這些事,包括自己的理解,可父皇就吝嗇地回了三個字:“知道了”,然後就把話題拐到母親和各位娘娘,以及年幼弟妹的身上。
在谷城縣衙後院裏,李克載無聊地翻著文檔。他的職務不允許他接觸直接的案件卷宗,更別說提查人犯和問詢當事官員,就只能看堂差整理出來的東西。
對他來說,這些東西就跟別人嚼過的甘蔗一樣,份外惡心。無知民人被滿清密諜挑唆,故意制造事端,官府一忍再忍,為了人質的安全,最終不得不出手。武西直道只是由頭,並不是此事關鍵。反正錯都在民人,死了的活該,活著的還得治罪,不管是谷城官府,還是武西直道襄陽段,都沒錯。
來谷城幾日,襄陽知府、巡按、谷城知縣和通判都借各種機會跟李克載碰過面,除了見禮之外,也沒更進一步的試探。李克載對此有兩個方向截然不同的理解,一是不希望自己在這事上說話,就只給父皇當傳聲筒就好。一是希望自己表態,但不敢作得太直接,怕落下“結太子黨”的把柄,這事在舊朝可是絕大忌諱。
到了第四日,似乎各方都忍耐不住了,這日傍晚,隨同李克載而來的秘書監另一位常事目光閃爍地問:“殿下有什麽打算?”
李克載打了個哈欠,“有些困了,今日打算早些睡覺。”
無視那常事似乎有些內傷的面孔,李克載陷入深思,他必須做決斷了。
第十六卷 雛龍淩風雨,廟堂和歌糜 第839章 獅虎黨爭:汪瞎子的決斷
之前請教幾位前輩賢者所得,以及自己這段日子所見所感,混在李克載腦子裏一同轉著。
顧正鳴和楊燁二人因武西直道事相爭,背後是陳萬策和薛雪之爭。但在谷城河西鄉爭出了紕漏,讓這一爭有從朝堂擴大到官民之爭的危險。朝堂兩派抱團,以犧牲河西鄉民人為代價,要化解這個危險。
這就是補一洞出兩洞了,結果招來了東院汪瞎子,借這犧牲,要爭法權。汪瞎子那幫人就住在縣城裏,朱一貴在跑官,汪瞎子在跑報,還日日跟谷城典史吵,要面見被拘押的河西鄉民人,內廷侍衛早就報給李克載了。
這幾日大家都靜了下來,甚至預料中要來的西院和報人都沒出現,看來是在等自己的決斷。
那麽這事的關鍵在哪呢,李克載悶了許久,驟然恍悟。
河西案的關鍵是到底誰說了算,朝堂以滿清密諜論為工具,要將此事劃到自己說了算的範圍裏,汪瞎子一方要廢掉這件工具,讓朝堂不再能借這件工具獨斷。現在自己被丟過來了,兩方乃至其他人都在看,我李克載是不是想要這事我說了算,或者是父皇通過我來宣稱,這事父皇說了算。
父皇顯然沒這打算,要看我怎麽辦,我麽……我才不幹!
所有少年人心中都揣著一股正義感,李克載也不例外,那也是少年人本有的憧憬:我能明辨是非,我能主持公正,我能當青天。這憧憬推著他,有心在此事上主持公道。
可他自小接受過全面而理性的教育,又受軍隊嚴苛紀律的熏陶,承自母親的倔強早改了方向,那是在戰場上,那是武人之心。
正義不是誰說了就算的,就連父皇也越來越不願擔下正義之責,自己不過十六歲,不過區區海軍見習,憑什麽來擔?
“這不是我的戰場,我才沒興趣作什麽評判。”
這一刻,李克載才依稀品出父皇那話的意思。
思緒再退一步,李克載暗道,這其實是繞大圈子嘛,自己沒什麽職權,憑什麽管這事?武人之心,首重服從命令。
想得通透,李克載又找來那常事,問道:“什麽時候回去?我這只是兼差,就請了幾天假。”
那常事怕是肺腑也內傷了,咳嗽著敷衍了兩句,急急退了出去。
沒過多久,政事堂的堂差求見,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李克載連打哈欠催著說正事,堂差才扭扭捏捏地問:“此事殿下真沒什麽決斷麽?”
李克載攤手:“我又不是禦史,能作什麽決斷?”
堂差是都察院禦史,還以為李克載在推脫,急道:“殿下您是……就是殿下啊!陛下讓您歷政,也是希望您能有所政見吧。”
李克載點頭道:“我見到了啊,文檔不寫得明明白白嗎。”
被暗損一句,這禦史渾不在意,還以為李克載這是表態,再試探道:“那殿下……就是沒什麽意見?”
這禦史話說得太直接,李克載頓時有了惡感,都察院是陳萬策所掌,再加上秘書監常報房的林敬軒多半也是陳萬策一黨,他對陳萬策的評價再度降低一截。
李克載畢竟年少,情緒沒遮掩好,禦史一眼就瞧了出來,只是當作厭煩,趕緊拜別,但腳步卻明顯輕快了。
李克載撇嘴暗道,你們就繼續鬥吧……這個場子又不是你們當家,總有人要站出來說話,等所有人到齊了,那時才會有結果。
這一晚,很多人都睡得香甜,第二天則精神抖擻。
大皇子的表態出乎大多數人意料,但結果卻也讓大多數人滿意。於是原本凝固住的國家機器轟然轉動,被拘押的河西鄉民人轉到襄陽府,由具備審判軍國案資格的府法院負責。
皇帝那邊似乎也有所表態,軍國案需要軍方情報部門或者禁衛署配合查證,而襄陽巡按向禁衛署發出的協查呈請很快獲批,盡管流程都是如此,禁衛署不可能拒絕,但到這一步,皇帝還沒說話,朝堂自然視為默許。
谷城,朱一貴有些發急:“陛下也定是被奸臣蠱惑住了,不下猛藥,這勢頭怎麽也遏制不住!社首,我之前說的三計該能用上了!”
汪士慎也是滿面怒容,但他卻還是搖頭:“不可,我也說了,到了這一步,我入地獄!我讓你之前打聽的事沒錯吧?”
朱一貴點頭:“絕對沒錯,那裏的老板在北面掛著道臺銜,是內務府的人,直通宮裏的李公公,聽說那李公公的名字還是……”
話還沒完,汪士慎竟不願再耽擱一刻,轉身出了房門,朱一貴呆了一會,扼腕長嘆。
襄陽府城中心立著一座新造的三層小樓,門面牌匾上寫著“豪德林”三字,這是一家藥坊,人參、虎骨、熊掌之類的藥貨很是正宗,在湖廣都很有名,而這豪德林的大掌櫃在湖廣也很吃得開,一口純正京片子,跟湖北官員,乃至湖北西院的院事都是熟識。
這一日,大掌櫃梁泰來在小樓三層上,一手端茶,一手撫須,俯視車水馬龍的街道,心中淌著絲絲暖意。
吃著大清的俸祿,在這大英賺錢,南北要人都要給自己面子,這日子可不是一般的美。北面的山貨賣到南面,南面的海貨賣回北面,倒手就是兩三倍利。在北面腹誹大清的王公大臣們個個土包子,不知天下事,在南面暗嘲大英的官老爺過得戰戰兢兢,全無顏面,這樂趣更不是一般人能享得的。
當然了,要說心在哪一面,自己終究是內務府出身,還掛著道臺銜,而且靠山更是了不得,淳太妃的身邊人,在紫禁城一言九鼎的李公公!乾隆皇帝?不過是個大花瓶,對著李公公都得笑臉相迎,你說這關系能脫得掉?願意脫掉?
完成了時時的心理定位,梁泰來目光轉向桌上的一件東西,小巧的琉璃瓶,裝著琥珀般的玉液,光色閃爍,如火一般烘烤著梁泰來的胸膛。這東西可是他花大價錢從南洋公司那搞來的,西天竺神油!可不是一般的天竺神油,除了一般的效力外,據說還能再生男根。
真假他是不清楚的,但他試過,用了這玩意,一夜禦五女沒問題,送回北面,讓心腹找小公公試試,若是真有效,嘿嘿……
梁泰來咧嘴笑著,露出兩顆金牙,門外夥計的通報打斷了美夢,讓他頓生惱氣,可再一聽夥計的話,楞了片刻,笑得更燦爛了。
東院汪士慎來訪!?
汪瞎子,他怎麽會不知道,只是這種層面的人物,他可沒機會見到,也就熟悉湖北西院的人。可聽說這汪瞎子以貧苦人自居,絕少行走商界,就不知道這汪瞎子怎麽會來拜訪自己,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梁泰來雖有疑惑,卻也不敢怠慢,急急迎上了樓。
“汪院事是尋珍奇山貨呢,還是找名貴靈藥呢?”
梁泰來問,在他看來,汪瞎子來這多半是這目的。
汪士慎沈默了好一陣,才開了口,這一開口就絕難打斷,如滔滔江水,噴薄而出。
梁泰來也沒辦法打斷,因為他根本就聽不懂。
“湖北義勇軍編制六師十八營,分布於……”
“聖道二十年,佛山制造局要造三十斤炮三百六十門……”
“五十三、五十四師會駐防淮水一帶……”
全是大英軍情,雖不是絕密,拐兩個彎就能打聽到,但也不是可以隨便擺在臺面上說的。
梁泰來張著嘴,傻傻地聽著。
汪士慎吐完了,問了聲:“你可聽到了?”
梁泰來呆呆點頭,汪士慎轉頭再問旁邊的夥計,夥計也呆呆點頭。
“嗯,那就好了。”
汪士慎也點了點頭,然後就走了,丟下梁泰來和夥計,好半天還沒回過神來。
襄陽法院外,汪士慎走向大門,門口法警是認識他的,苦著臉攔道:“汪先生,您還來啊,真不能讓您進去。”
汪士慎掃視周圍,深呼吸,再高聲道:“我是來投案的,我汪士慎向滿清官員洩露了絕密軍情!國法不容!”
這一聲喊,幾個法警,連帶附近上百人都呆住了。
汪士慎再重覆了一遍,聲調拔高:“抓我進去!賣國賊汪士慎在此!”
話音蕩開,敲在耳膜上,汪士慎那削瘦身影也刺得觀者眼瞳發痛,如高山,如巨浪,讓人難以忽視。
豪德林,梁泰來正跟幾個熟客說著趣事,說到汪瞎子其實是汪瘋子時,還哈哈大笑,一群黑衣警差猛然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