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一氣貫經緯,東西引頸鳴 第635章 錢,金融以及我們
關燈
小
中
大
【這兩章是聖道九年,英華發展歷程的總結,也許很枯燥,還請大家海涵。】
範晉顯然已經想過了,他點頭道:“臣確實疏漏了一項,但這一項本就是循序漸進,跟江南事還隔著一層,臣不認為,非得待此項大成再取江南。”
李肆搖頭:“你說的該是金融,可這不是我要說的。”
可單單金融,也是很大一篇文章。
聖道五年起,李肆將內政權交給內閣後,雖還密切關註工業和地方政制,但更多精力卻放在了金融一事上。計司依舊由他通過中廷直管,這個計司,其實就是李肆前世,寰宇膜拜,力量穿透位面,打個噴嚏就山搖地動掉飛機的發改委。
英華的計司顯然沒那麽大能耐,主要負責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監管,以及國家財政管理,而這四年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理順金融體制。
股市和債券僅僅只是金融領域浮在水面上,最活躍的那一部分,而背後的貨幣制度和銀行體系尤為關鍵。英華自青田公司時代起,就以青田票行翻攪金融,金融也是李肆最終能立足廣東,挾持廣東工商跟他一起走上不歸路的大殺器。
而後李肆通過開放民間票行,引票行入農稅環節,扶持民間金融一路壯大,在聖道三年後,英華的商業銀行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不少還上市成為公眾企業,英華的金融體制就此紮穩根基。
隨後英華金融業就面臨著一項重大挑戰:貨幣制度。
英華過去一直沿用傳統的貨幣制度,白銀方面采用庫平銀制,以英華銀行庫平制為白銀貨幣標準。大宗商貨的商業來往,均使用“庫平兩”計算。實銀交割則由各家銀行、票行所聘,獲得英華銀行“庫師”資格的人員對各類銀錠銀塊進行勘量估價。
而民間貨幣則是五花八門,不僅滿清時代的銅錢也在用,英華天王府時代所鑄的“英華永歷通寶”以及後來的“聖道通寶”也在用。
在英華全面推行自有貴金屬貨幣體系的呼聲很早就有了,但李肆卻遲遲沒有推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核心一點是,李肆希望跨過多級貴金屬貨幣體系,直接進入到單一貴金屬貨幣體系,為下一步推動信用貨幣制打好基礎。具體目標是,取消銅錢,使用白銀主幣和賤金屬輔幣。
就貨幣制度而言,英華現在落後歐羅巴兩個時代,多級貴金屬貨幣,到單一貴金屬貨幣,再到信用貨幣。
明清時代,中國的多級貴金屬貨幣,也就是銀銅制,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簡單說,它體現的是兩套經濟形態。商賈官員的生意、交際,幾乎都以白銀來往,而鄉野小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白銀,只是銅錢。白銀體現的是外向和上層經濟,銅錢體現的是小農經濟。兩套貨幣制度並行,白銀和銅錢之間的“匯率”也經常變化,給工商發展和經濟一體化帶來極大不便。
英華立國後,工商興盛,老百姓接觸銀子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但這套並行的銀銅貨幣制根深蒂固,光靠政府強行推動,不可能順利過渡到單一貨幣制上。
核心問題就在信用上,“約定俗成”就是一種廣泛的社會信用,政府信用遠遠小於這種社會信用,因此不得不依附社會信用。英華至今還在鑄造一文和“當十”的聖道通寶,就是這個原因。
李肆開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時,還覺得這不是難事,尋常穿越文主角多牛逼啊,大手一揮,鑄造大小銀元,廢止銅錢,問題就解決了,老百姓就樂呵呵地吹著銀元到處用了。
聖道五年前後,李肆曾將自行擬定的銀元方案下發給計司和英華銀行征求意見,核心是通行銀元,“廢兩改元”,結果遭到洶洶反對。由此李肆才明白,這不是游戲,不是異界,是活生生的歷史。
除開諸多細節上的問題,其中一項意見讓李肆如夢初醒。反對者都認為,皇帝這是讓英華幣制全面倒向“外洋”,“廢兩改元”就要丟掉庫平銀制,而丟掉庫平銀制的代價,是讓本土票行銀行利益受損,讓經營外洋業務,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服務的外洋票行獲益。
這還涉及到了兩派利益紛爭呢,李肆心中凜然,沈下心來研究,終於有所心得,由此也回想起前世民國時代,民國政府推行“廢兩改元”的歷史。
“外洋”問題,從明末開始一直到清末,在華夏經濟發達地區,包括粵閩、江南,甚至湖廣,“外洋”在銀銅制之間又撐起了一個經濟形態。從墨西哥來的西班牙雙柱洋、佛頭洋,來自荷蘭的馬錢,來自葡萄牙的十字洋等等外洋,將外向型工商和相關民人卷了進去,其社會信用也有了兩三百年的積累。
清末的“龍洋”,以及民國的“袁大頭”,基準單位都以雙柱洋為標準,含庫平銀七錢三分或兩分。但這並不意味著一枚袁大頭就跟庫平銀七錢三分等值,實際的流通價值,那就得看袁大頭的信用好壞。當然,一枚袁大頭肯定比七錢三分銀子超值,到底超多少,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變,銀元和白銀的“匯率”一直都在變動。
在清末民初,銀元還只是流通貨幣,不是貨幣標準。不僅銀兩沒在流通環節廢止,在傳統的金融帳目上,依舊用的是庫平銀制,即便是銀元,也要折算為庫平銀的“兩”。而新興的銀行,因為業務跟對外經濟有關,都以銀元為標準,帳目則以銀元為基礎。
顯然,銀行基本為西方資本把控,跟以“兩”為標準的本土錢莊不是一個路數。
民國時推行“廢兩改元”,要以“元”為帳目標準,自此之後,中國貨幣從流通到帳目,整個環節都以“元”為基礎,這個基礎,這個“元”字,其實就是華夏自金融層面進一步喪失自我的歷史寫照。
民國時推行“廢兩改元”,正是本土錢莊和新興銀行之間的角力。沖突最劇烈之處在當時的金融中心上海。因為銀兩制還未廢止,而且為民間一般商業來往所沿用,由銀元到銀兩的折算業務由錢莊把控,票據結算還因為涉及銀兩,不得不由錢莊把控,而從事銀元業務的銀行居於從屬地位。
民國政府為主導金融,幹掉錢莊,大力推動廢兩改元,最終得償所願。從當時來看,確實是便利了金融流動,降低了金融業務成本,有利於社會進步。可放寬視野再看,幹掉了本土錢莊後,中國的金融業就此被西方資本把控。
這其實就是一場標準之爭,“兩”和“元”無所謂先進落後,只是華夏被滿清的儒法社會壓制,以“兩”為標準的本土金融,沒有確立起自主統一的金融體系,沒有產生出以“兩”為單位的統一貨幣,在流通信用上弱於有統一流通標準的“元”而已,而“元”背後的歷史,一路就追溯到了“外洋”身上。
當時為推動“廢兩改元”,連馬寅初這樣的人都批判“兩”為計重單位,不適於先進金融,是落後的象征。可英鎊的“鎊”最早也是計重單位,後來轉為信用貨幣,確立了“先進地位”,怎麽就沒批判這個“鎊”呢?
標準決定了食物鏈的地位,而標準的確立,又跟歷史傳承有關,一旦你接受了外來的標準,怎麽也不可能再爬到食物鏈頂端。
李肆真要“廢兩改元”,高興的就是那些從事銀元匯兌業務,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乃至其他洋人服務的票行。因為老外用銀元,要跟國內市場折算匯兌,得靠他們中介。現在英華也改用銀元為單位,內外一體,他們因為業務成熟,就能握到主導權。
即便李肆不用雙柱洋的標準,另行一套銀元標準,但這不妨礙西班牙人有樣學樣。西班牙雙柱洋很大程度上就是西班牙專門為大帆船貿易而鑄造的銀元,如果英華自鑄銀元,他們完全可以仿鑄,由此減少匯率折算的成本。不止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不列顛人以及法蘭西人都可以這麽幹。
此時英華還是貿易順差國,往後很長一段時期,也都將處於巨大的順差狀態。而歐羅巴,特別是西班牙擁有豐裕銀礦,到時候鑄幣權到底會握在誰手裏?
再偉大的人物,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否則將被歷史淘汰。如果李肆穿越到民國時代,他也必須廢兩改元,因為“元”勢力強大先進,已不可逆,而“兩”勢力羸弱落後。
但現在是英華時代,西方資本雖然崛起,華夏卻相差不遠,正在迎頭追趕。想明白了這事根本的李肆,怎麽可能自廢武功?把自己的標準砍掉?容他人主導一國金融的根基?
此時李肆終於明白,英華的貨幣制改革該落在何處,那就是跟不列顛的“英鎊”一樣,將“兩”從計重單位,推進到計值單位上,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確立銀本位的信用貨幣制改革。簡單說,英華的貨幣改革,不能再經歷單一貴金屬貨幣階段,而必須直接跨越到信用貨幣上。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自己沒握有足夠多的白銀礦產呢?
此時不少歐羅巴國家已在向金本位制邁進,比如不列顛。銀本位制也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白銀產量不斷上升,很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同時華夏白銀產量不足,必須依賴外來白銀,主要是西班牙在拉美采出的白銀。
可李肆卻不太擔心,通貨膨脹問題,英華正處於轉型階段,經濟飛速增長,如果拿GDP衡量,李肆相信英華每年起碼增長15%到20%,一直到轉型穩定後才會衰減下去。在這個階段,不是白銀會多的問題,而是白銀夠不夠的問題。
至於依賴外來白銀,經濟方面,英華原本就有比白銀更堅挺的國際硬通貨:絲綢、茶葉和瓷器,現在還會有各類工業品。就算再不夠,軍隊是幹嘛用的?去搶唄!
重新擬定的貨幣改革計劃,就是一個跨越式的改革,依舊會發行銀元,但重點已不是銀元。聖道九年發行的五千萬兩聯票,其中兩千萬都是一兩的小票,這就是未來的“主幣”,現在是嘗試階段。
要跨越式發展,最大的問題自然是信用貨幣的信用問題,李肆覺得這個信用,不該只由國家來承擔,而該由整個金融業來承擔。
因此金融行業的發展一並被納入發展規劃。第一步就是將英華銀行變成中央銀行,具備管制所有票行銀行的能力。由此在整體上把控金融,不至於讓因貨幣變動而產生的動蕩影響到一國金融。
票據結算,行中備銀的數量,乃至匯兌比率的審定,都要服從監管,對民間票行銀行來說,他們很難接受。而監管者還是行業老大英華銀行,更是無法想象,這就相當於在最兇悍的敵人面前丟掉武器,赤身露體。
但原本要起的反對聲潮,在英華銀行宣布退出民間業務後驟然消散,接著計司和政事堂又送上一份大禮。縣級和省級財政將轉由民間銀行打理,地方自主選擇。這讓民間金融業欣喜若狂,這可是老大一筆生意!還是鐵飯碗!
聖道八年,英華財政收入九千萬,這是中央和地方總額。中央五千多萬,縣級財政兩千多萬,省級財政一千多萬。加起來接近四千萬兩的盤子,不僅量大,還因為官府的銀錢來往非常穩定,足以讓民間金融生出厚利,無數票行銀行東主都振臂高呼,春天來了!
這時候讓他們接受英華銀行的監管,乃至後續推出聯票,他們自然再無怨言,甚至積極配合。
一方面建立中央銀行,打造出金融的業務監管體系,一方面扶持國內金融業,讓其壯大自立,這就是第一步的築基。
推動第一步發展的同時,如果一切順利,聯票也將獲得廣泛認可,這時候再發行一兩以下的白銀主幣,以及銅鎳合金的賤金屬輔幣,就能水到渠成。當然,到那時,白銀主幣也就是貨幣的補充而已,不再是流通主力。
因範晉一言,大致回顧了這四年來國中金融的進展,李肆也不再跟範晉繞圈子,直接道:“之所以讓你回來,除了另有要務,必須你盯著政事堂去辦外,還在於你對江南攻略的領會有偏差。”
李肆嘆道:“我也知道,你一心想覆江南,你這獨眼只能見得一面景象,小玉雖然已經給你生了兩兒一女,可跟你始終心有隔閡。這讓你時時不忘滅掉滿清,現在就覺該是覆江南之時,卻被我調了回來,還被告知未到時候,你沒吐我唾沫,已經很克制了……”
範晉苦笑:“在回程的船上,我對著你的畫像吐了唾沫。”
接著他肅容道:“可我覺得,我們已經做足了功夫,江南確有亂象,但那不過是滿清官府在江南漸漸失了威壓,往日被壓下的人心正在沸騰。此時不取,更待何時?我們不能讓更多的江南人占到仇恨我們的一邊!”
李肆也肅容道:“我們已做足了功夫?我們是誰?”
他指了指南面,那是天壇的方向,“看看天壇現在的布局,北面是無涯宮,南面是政事堂。東面是東院,西面是西院,在英華一國,‘我們’一詞,說的該是這四方吧,這幾年在江南的‘我們’,是不是四方都去了呢?”
他緩緩搖頭:“我說了,我們還有事沒做到,還有牌沒出,雖是在說事說牌,更是在說人啊。重矩,對華夏之外,你我可以代表我們,可江南是華夏之地,你我萬萬不可就只以自己而代‘我們’。”
哪一方沒在江南?範晉蹙眉沈思,忽有所悟。
江南龍門,李方膺面對劉興純,肅容道:“我來這裏幹什麽,怎會還要劉總管提醒?我倒是要提醒劉總管,陛下怎麽想,我不是很確定,可我來龍門,跟朝廷和劉總管,該不是一個想法。”
劉興純對李方膺這種游離於朝廷體制之外的人很沒有好感,更何況這家夥在多年前,還是跟朝廷搗蛋的“白衣山人”,他冷聲道:“在這裏,我們必須一個想法,因為我們是一體的。”
李方膺呵呵一笑,搖頭道:“在這裏,對著江南民人,我跟劉總管,跟來江南的商賈,可不是一體的。”
劉興純逼視李方膺,對方穩穩回視,兩人目光相擊,似乎能聽到滋滋的雷電之聲。
“嗯咳……劉總管,我們翰林院,跟你江南行營,可也不是一體的。”
另一個聲音響起,見到這人,劉興純頓時一個頭兩個大,他忽然有些明白,李肆為何要將他“發遣”為江南行營總管了,來人是呂毅中……
第十二卷 一氣貫經緯,東西引頸鳴 第636章 有人爭利,有人爭義,這才是義利一體
李方膺道:“江南是大家的江南,朝廷為得土而來江南,工商為得利而來江南,我們為得民而來江南。雖然來晚了,但少了我們,英華的大義就不能在這江南立起,義利就兩相悖逆。”
呂毅中也道:“我既是為翰林院說話,也是為江南人說話。工商以利在江南布下大網,網住了人心,但這些人心既不足以代表整個江南,也因利未附義,讓這些人心不夠牢靠。所以……不止是我和李秋池來了,國中二十二家學院,六十三社的人也來了,連孔興聿也來了。”
李方膺拱手道:“江南行營是朝廷在江南的官府,我等既來江南,就得倚劉總管為父母了,還望總管如護國中工商一般,護著我們這些人在江南行事。”
劉興純下意識地問:“行事?你們是想要……”
呂毅中呵呵笑道:“工商來江南爭利,我們來江南爭義,讓江南人見得天道本在,華夏大義!”
劉興純呻吟一聲,感覺腦子有些過熱,這本是他最怕見到的事,李方膺一露面,他就有所警覺,沒想到不止是李方膺和呂毅中,國中學院會社,竟然傾巢而出啊!
他發表就任演講時,曾經強調自己的履歷,從最早天王府參議開始,一直到次輔,他都管著治安捕盜,定民安境的事務。除了主掌刑部,法司的“公告署”和禁衛署都要向他匯報。來江南時,李肆對他的交代是“按既定政策辦”,他自己的理解是幹自己老本行。
江南亂象漸顯,這是四年來範晉放縱國中工商翻攪江南的結果。以商代深入江南鄉野,自龍門傾瀉商貨洪流,甚至對英華工商勾結滿清官府,造出“囚力”一事都裝聾作啞。
劉興純自然不會改弦易轍,“江南攻略”有三大步驟,但實際執行計劃卻是另外一套。範晉完成了前兩步,一是將龍門釘牢在江南,二是護著工商進入江南。現在他劉興純要做的是下一步,從滿清地方官府入手,將刑律治安之權握到江南行營的手中。這個套路,昔日在廣東起事前就已非常嫻熟。
很簡單,在州縣主官身邊放下聽龍門使喚的師爺,再由師爺把控州縣刑房,而後又由龍門工商組織已打好基礎的商代,為非經制的胥吏差役提供穩定錢糧。一手管理權,一手財權,就此握住基層治安。按照劉興純的預料,最多一年,除開蘇州、杭州、江寧等要地,江浙兩省的地方治安,都能在江南行營的手裏。
可現在李方膺和呂毅中帶著國中一大幫讀書人跳了出來,劉興純掌國中治安這麽多年,轉念就能料到江南亂象會越演越烈。工商爭利,已逼得江南人在英華和滿清之間抉擇,大批利益受損的江南人都站到了仇視英華的一方,大義社的活動已波及到蘇州,正向杭州和江寧擴散,在各行各業引出激烈沖突。
現在讀書人也都來了江南,要在江南誅心,肯定會有一部分人心向英華,但絕對也會把更多的人徹底推向滿清一邊。天主教最近在江陰建天廟,就被當地儒生帶頭燒了,可見誅江南人心之難,難於登天。
劉興純在龍門頭痛呻吟,範晉在無涯宮頭痛呻吟。
“官家啊,江南人心,早已沈腐了,雍正文獄,江南無一人振臂,連怨憤之聲都難聽到,臣在江南四年,竟未聽到當地人對雍正有一聲抱怨,反而覺得那些人該死。江南人都認為,南北交鋒,國戰臨頭,就該如此凝聚人心,國中文人去江南,不僅起不了作用,還會讓仇怨更加深重。”
李肆搖頭:“江南人都認為?哪裏的江南人?別忘了,今日我英華,朝堂重臣裏,三成都是江南人,翰林院裏,一半是江南人。西行三賢,全是江南人。黃埔陸軍學院六屆學員,四成都是江南人。東西兩院,有四分之一或是南遷的江南人,或是祖籍在江南。國中工商,特別是機械和織造業,更以江南人為主,研究出蒸汽機的黃卓,那也是江南人。”
李肆嘆氣:“我英華,雖自廣東起事,現在還未占江南,可這一國,卻是江南人幫著立起的。江南人裏,最聰明、最有才華,最願冒險,最知大義的人,都在我們國中。他們要拯救鄉親,我們能置之不理?”
這也不止是江南人的問題,朝廷去了,軍隊去了,工商去了,但讀書人沒去。從聖道四年開始,國中讀書人都忙著消化西學,他們被通事館整理出來的歐羅巴學問給迷住了。到聖道八年後,這股風潮才漸漸消退,並不是大家厭倦了,而是段國師、西行三賢和各家學院,都將西學的根底,與上古先秦的諸子百家融在了一起,由此再掀起“古學覆興”。
新的學院不斷湧現,而會社也遍地開花,這時候讀書人不再滿足於在國內爭論,他們想去其他地方壯大自己的思想派別。此時孔尚任已在交趾病故,儒社想借交趾為覆興古儒之地,紛紛去了交趾和廣南。其他派別,很自然地將目光投向了江南。
李肆對有些怔忪的範晉道:“去年你阻攔幾家學院在龍門設分院,我沒有說話,是因為我也不確定,那時在江南打人心戰會有什麽後果。今年該是時候了,我許了他們,你卻說江南亂,還在阻著他們,你這是把自己的位置擺得有些偏啊。”
範晉臉色一變,這可是很嚴厲的指責……
正要離座請罪,李肆翻白眼道:“看吧,你還是沒明白,江南行營總管那位置的意義。”
龍門,面對上百名讀書人的逼視,劉興純哈哈笑著向眾人拱手:“諸位老爺們,有什麽吩咐,小的無所不從!”
他跟這幫讀書人已經吵了好一陣,在龍門開書院,這倒沒什麽,可這幫家夥還要滿江南亂竄,也不想想,滿清官府是不敢表面為難,可桌面下施什麽手段,那就不清楚了,總之出去一百個,能回來五十個就算不錯了。
勸說沒有絲毫用處,來江南的讀書人已不是毛頭小夥,都是滿肚子學問的,可他們卻個個滿腔熱血,視此行是踐道大業,什麽艱難險阻,根本不在乎。
他們不在乎,劉興純卻不敢不在乎。先別說還有呂毅中這樣的翰林,其他人可都是國中學界大佬,即便之前沒當面見過,名字也是報紙上時時提起的。真要放他們親自去江南闖蕩,丟了一個他都很難向國中輿論交差。
劉興純只好曲線救國,說這事也不是非得要親自出馬才能辦的。不就是人心之戰麽?出書,發報紙,辦學院,造輿論,可以蹲在龍門幹嘛。
李方膺和呂毅中笑著代眾人道謝,還要求劉興純給予諸多支持,這時劉興純才明白過來,自己這江南行營總管,早前是護著工商的商貨入江南,現在要護著讀書人的大義入江南,那就是傭仆的命。
所以他才開著玩笑,自居下人,稱呼眾人為老爺,當然,笑聲裏很有些苦味,腦子裏還轉著“四哥兒,你好狠!”的大不敬之念。
眾人哪敢受他如此姿態,趕緊也深拜回禮,廳堂裏響起春風般的笑聲。
黃埔無涯宮,範晉的笑聲格外苦澀:“官家說得是,這四年,我確實把自己當作英華在江南之主,事事以己念為先,怪不得工商都開始向我送禮,原來是我把權壓在了他們身上,而沒擺正自己的位置。”
李肆擺手道:“你莫自責,江南事,這四年你打牢了基礎,這功勞是抹不掉的。再說了,即便你有此念,不也克制著自己嗎?就算你不克制,還有都察院,還有東西院在看著你呢,那些個人情總是難免的。如果你真是因不適任而卸職,我升你為次輔這事,又怎可能這麽順利?我這個皇帝,現在也不是為所欲為的,就像之前的煙囪事件……”
說到這“煙囪事件”,範晉也搖頭嘆息,至少就內政事而言,皇帝現在還真不再是一言九鼎了。
這事他回黃埔就已知道,報紙上正議得沸沸揚揚。事情也很簡單,其實是早前反蒸汽機風潮的餘波。黃埔學院天人社的一幫學生,因為鼓動佛山民人到天壇請願,引發數萬人沖突,還傷了好幾十個,最終被追責,在監獄裏呆了十天。
出獄後,這幫學生“痛改前非”,明白搞事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犧牲就沒有改變。他們跑到佛山,爬到蒸汽機和冶鐵爐的煙囪上,要以自己的下場來向世人證明,這黑煙是有毒的。
他們得逞了,這黑煙當然是有毒的。高濃度的二氧化硫氣體,輕者咽喉灼痛,重者肺水腫甚至窒息,如果不是作坊趕緊關閉了機器,旁人施救及時,這十來個學生估計要全部交代在煙囪上。
這事一出,輿論嘩然,原本被工商和朝廷刻意淡化的蒸汽機風潮再度引爆。眼見天災人禍論剛被朝廷出臺的各項救濟措施消解掉,再被這麽一鬧,國中又要起大風波。
到了這個地步,一直袖手旁觀,覺得現在還不必太註重這事的李肆也不得不出面。先是推著輿論,奠定“興利去弊”的底調,避免爭論進入“要不要蒸汽機”的極端狀態,接著親身上陣,向國中展示無涯宮的十多臺蒸汽機,表示我皇帝都在用,也好好的嘛,沒什麽問題。
當然,接著就得談如何降低危害,李肆宣布由將作監牽頭,跟東西兩院和工部、商部聯手設立“降煙除害會”,專門研究降低工業汙染的問題,同時協調工業和民間的利益沖突。
諸如加高煙囪,改善鍋爐設計,提高煤炭質量等等技術標準很快就出臺了,這些東西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可因為要多花成本,工坊主們都不願用。
李肆之前漠視此事,正是因為他即便給了壓力,也難見成效。畢竟行政命令大不過市場規律,大不過資本利益。
但市場規律又受人心約束,輿論引導,資本利益也得在英華這一國所立起的民間輿論下低頭。來自民間的輿論洶洶如潮,工坊主們也只好退讓,李肆自然樂見其成,唯一有些郁悶的是,這“天人社”,壓根就是墨家那幫“黑色和平組織”,這麽早就躥了出來,跟工業化作對,還真是讓人難以省心。
可現在從江南事來看,去江南最積極的同樣是什麽“天人社”、“至同社”、“墨社”,李肆也釋然了,這就像是社會的腳剎,總得讓剎車存在。至於剎車片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前進速度,就得看政府,看他來怎麽調節了。
提到煙囪事件,範晉也大致想明白了,振作精神問:“官家剛才說,讓我任次輔是因應要務,就不知是怎樣的要務。”
李肆招手,六車遞過來一份厚厚的文書,擺到書案上時,見著封皮上的“北伐總籌”,範晉抽了口涼氣,這東西他很熟悉,他任樞密院知政時,要參謀司制訂的全面北伐計劃。
才在說江南還得緩收,現在卻把這東西丟了出來……
面對範晉極度迷惑的目光,李肆沈聲道:“蘇文采轉任樞密院知政,要做的事就是讓樞密院立起順暢的文書流程,而你任次輔,首要的工作是連通政事堂和樞密院……”
接著李肆重重吐出兩個字:“備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範晉顯然已經想過了,他點頭道:“臣確實疏漏了一項,但這一項本就是循序漸進,跟江南事還隔著一層,臣不認為,非得待此項大成再取江南。”
李肆搖頭:“你說的該是金融,可這不是我要說的。”
可單單金融,也是很大一篇文章。
聖道五年起,李肆將內政權交給內閣後,雖還密切關註工業和地方政制,但更多精力卻放在了金融一事上。計司依舊由他通過中廷直管,這個計司,其實就是李肆前世,寰宇膜拜,力量穿透位面,打個噴嚏就山搖地動掉飛機的發改委。
英華的計司顯然沒那麽大能耐,主要負責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監管,以及國家財政管理,而這四年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理順金融體制。
股市和債券僅僅只是金融領域浮在水面上,最活躍的那一部分,而背後的貨幣制度和銀行體系尤為關鍵。英華自青田公司時代起,就以青田票行翻攪金融,金融也是李肆最終能立足廣東,挾持廣東工商跟他一起走上不歸路的大殺器。
而後李肆通過開放民間票行,引票行入農稅環節,扶持民間金融一路壯大,在聖道三年後,英華的商業銀行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不少還上市成為公眾企業,英華的金融體制就此紮穩根基。
隨後英華金融業就面臨著一項重大挑戰:貨幣制度。
英華過去一直沿用傳統的貨幣制度,白銀方面采用庫平銀制,以英華銀行庫平制為白銀貨幣標準。大宗商貨的商業來往,均使用“庫平兩”計算。實銀交割則由各家銀行、票行所聘,獲得英華銀行“庫師”資格的人員對各類銀錠銀塊進行勘量估價。
而民間貨幣則是五花八門,不僅滿清時代的銅錢也在用,英華天王府時代所鑄的“英華永歷通寶”以及後來的“聖道通寶”也在用。
在英華全面推行自有貴金屬貨幣體系的呼聲很早就有了,但李肆卻遲遲沒有推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核心一點是,李肆希望跨過多級貴金屬貨幣體系,直接進入到單一貴金屬貨幣體系,為下一步推動信用貨幣制打好基礎。具體目標是,取消銅錢,使用白銀主幣和賤金屬輔幣。
就貨幣制度而言,英華現在落後歐羅巴兩個時代,多級貴金屬貨幣,到單一貴金屬貨幣,再到信用貨幣。
明清時代,中國的多級貴金屬貨幣,也就是銀銅制,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簡單說,它體現的是兩套經濟形態。商賈官員的生意、交際,幾乎都以白銀來往,而鄉野小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白銀,只是銅錢。白銀體現的是外向和上層經濟,銅錢體現的是小農經濟。兩套貨幣制度並行,白銀和銅錢之間的“匯率”也經常變化,給工商發展和經濟一體化帶來極大不便。
英華立國後,工商興盛,老百姓接觸銀子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但這套並行的銀銅貨幣制根深蒂固,光靠政府強行推動,不可能順利過渡到單一貨幣制上。
核心問題就在信用上,“約定俗成”就是一種廣泛的社會信用,政府信用遠遠小於這種社會信用,因此不得不依附社會信用。英華至今還在鑄造一文和“當十”的聖道通寶,就是這個原因。
李肆開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時,還覺得這不是難事,尋常穿越文主角多牛逼啊,大手一揮,鑄造大小銀元,廢止銅錢,問題就解決了,老百姓就樂呵呵地吹著銀元到處用了。
聖道五年前後,李肆曾將自行擬定的銀元方案下發給計司和英華銀行征求意見,核心是通行銀元,“廢兩改元”,結果遭到洶洶反對。由此李肆才明白,這不是游戲,不是異界,是活生生的歷史。
除開諸多細節上的問題,其中一項意見讓李肆如夢初醒。反對者都認為,皇帝這是讓英華幣制全面倒向“外洋”,“廢兩改元”就要丟掉庫平銀制,而丟掉庫平銀制的代價,是讓本土票行銀行利益受損,讓經營外洋業務,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服務的外洋票行獲益。
這還涉及到了兩派利益紛爭呢,李肆心中凜然,沈下心來研究,終於有所心得,由此也回想起前世民國時代,民國政府推行“廢兩改元”的歷史。
“外洋”問題,從明末開始一直到清末,在華夏經濟發達地區,包括粵閩、江南,甚至湖廣,“外洋”在銀銅制之間又撐起了一個經濟形態。從墨西哥來的西班牙雙柱洋、佛頭洋,來自荷蘭的馬錢,來自葡萄牙的十字洋等等外洋,將外向型工商和相關民人卷了進去,其社會信用也有了兩三百年的積累。
清末的“龍洋”,以及民國的“袁大頭”,基準單位都以雙柱洋為標準,含庫平銀七錢三分或兩分。但這並不意味著一枚袁大頭就跟庫平銀七錢三分等值,實際的流通價值,那就得看袁大頭的信用好壞。當然,一枚袁大頭肯定比七錢三分銀子超值,到底超多少,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變,銀元和白銀的“匯率”一直都在變動。
在清末民初,銀元還只是流通貨幣,不是貨幣標準。不僅銀兩沒在流通環節廢止,在傳統的金融帳目上,依舊用的是庫平銀制,即便是銀元,也要折算為庫平銀的“兩”。而新興的銀行,因為業務跟對外經濟有關,都以銀元為標準,帳目則以銀元為基礎。
顯然,銀行基本為西方資本把控,跟以“兩”為標準的本土錢莊不是一個路數。
民國時推行“廢兩改元”,要以“元”為帳目標準,自此之後,中國貨幣從流通到帳目,整個環節都以“元”為基礎,這個基礎,這個“元”字,其實就是華夏自金融層面進一步喪失自我的歷史寫照。
民國時推行“廢兩改元”,正是本土錢莊和新興銀行之間的角力。沖突最劇烈之處在當時的金融中心上海。因為銀兩制還未廢止,而且為民間一般商業來往所沿用,由銀元到銀兩的折算業務由錢莊把控,票據結算還因為涉及銀兩,不得不由錢莊把控,而從事銀元業務的銀行居於從屬地位。
民國政府為主導金融,幹掉錢莊,大力推動廢兩改元,最終得償所願。從當時來看,確實是便利了金融流動,降低了金融業務成本,有利於社會進步。可放寬視野再看,幹掉了本土錢莊後,中國的金融業就此被西方資本把控。
這其實就是一場標準之爭,“兩”和“元”無所謂先進落後,只是華夏被滿清的儒法社會壓制,以“兩”為標準的本土金融,沒有確立起自主統一的金融體系,沒有產生出以“兩”為單位的統一貨幣,在流通信用上弱於有統一流通標準的“元”而已,而“元”背後的歷史,一路就追溯到了“外洋”身上。
當時為推動“廢兩改元”,連馬寅初這樣的人都批判“兩”為計重單位,不適於先進金融,是落後的象征。可英鎊的“鎊”最早也是計重單位,後來轉為信用貨幣,確立了“先進地位”,怎麽就沒批判這個“鎊”呢?
標準決定了食物鏈的地位,而標準的確立,又跟歷史傳承有關,一旦你接受了外來的標準,怎麽也不可能再爬到食物鏈頂端。
李肆真要“廢兩改元”,高興的就是那些從事銀元匯兌業務,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乃至其他洋人服務的票行。因為老外用銀元,要跟國內市場折算匯兌,得靠他們中介。現在英華也改用銀元為單位,內外一體,他們因為業務成熟,就能握到主導權。
即便李肆不用雙柱洋的標準,另行一套銀元標準,但這不妨礙西班牙人有樣學樣。西班牙雙柱洋很大程度上就是西班牙專門為大帆船貿易而鑄造的銀元,如果英華自鑄銀元,他們完全可以仿鑄,由此減少匯率折算的成本。不止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不列顛人以及法蘭西人都可以這麽幹。
此時英華還是貿易順差國,往後很長一段時期,也都將處於巨大的順差狀態。而歐羅巴,特別是西班牙擁有豐裕銀礦,到時候鑄幣權到底會握在誰手裏?
再偉大的人物,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否則將被歷史淘汰。如果李肆穿越到民國時代,他也必須廢兩改元,因為“元”勢力強大先進,已不可逆,而“兩”勢力羸弱落後。
但現在是英華時代,西方資本雖然崛起,華夏卻相差不遠,正在迎頭追趕。想明白了這事根本的李肆,怎麽可能自廢武功?把自己的標準砍掉?容他人主導一國金融的根基?
此時李肆終於明白,英華的貨幣制改革該落在何處,那就是跟不列顛的“英鎊”一樣,將“兩”從計重單位,推進到計值單位上,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確立銀本位的信用貨幣制改革。簡單說,英華的貨幣改革,不能再經歷單一貴金屬貨幣階段,而必須直接跨越到信用貨幣上。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自己沒握有足夠多的白銀礦產呢?
此時不少歐羅巴國家已在向金本位制邁進,比如不列顛。銀本位制也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白銀產量不斷上升,很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同時華夏白銀產量不足,必須依賴外來白銀,主要是西班牙在拉美采出的白銀。
可李肆卻不太擔心,通貨膨脹問題,英華正處於轉型階段,經濟飛速增長,如果拿GDP衡量,李肆相信英華每年起碼增長15%到20%,一直到轉型穩定後才會衰減下去。在這個階段,不是白銀會多的問題,而是白銀夠不夠的問題。
至於依賴外來白銀,經濟方面,英華原本就有比白銀更堅挺的國際硬通貨:絲綢、茶葉和瓷器,現在還會有各類工業品。就算再不夠,軍隊是幹嘛用的?去搶唄!
重新擬定的貨幣改革計劃,就是一個跨越式的改革,依舊會發行銀元,但重點已不是銀元。聖道九年發行的五千萬兩聯票,其中兩千萬都是一兩的小票,這就是未來的“主幣”,現在是嘗試階段。
要跨越式發展,最大的問題自然是信用貨幣的信用問題,李肆覺得這個信用,不該只由國家來承擔,而該由整個金融業來承擔。
因此金融行業的發展一並被納入發展規劃。第一步就是將英華銀行變成中央銀行,具備管制所有票行銀行的能力。由此在整體上把控金融,不至於讓因貨幣變動而產生的動蕩影響到一國金融。
票據結算,行中備銀的數量,乃至匯兌比率的審定,都要服從監管,對民間票行銀行來說,他們很難接受。而監管者還是行業老大英華銀行,更是無法想象,這就相當於在最兇悍的敵人面前丟掉武器,赤身露體。
但原本要起的反對聲潮,在英華銀行宣布退出民間業務後驟然消散,接著計司和政事堂又送上一份大禮。縣級和省級財政將轉由民間銀行打理,地方自主選擇。這讓民間金融業欣喜若狂,這可是老大一筆生意!還是鐵飯碗!
聖道八年,英華財政收入九千萬,這是中央和地方總額。中央五千多萬,縣級財政兩千多萬,省級財政一千多萬。加起來接近四千萬兩的盤子,不僅量大,還因為官府的銀錢來往非常穩定,足以讓民間金融生出厚利,無數票行銀行東主都振臂高呼,春天來了!
這時候讓他們接受英華銀行的監管,乃至後續推出聯票,他們自然再無怨言,甚至積極配合。
一方面建立中央銀行,打造出金融的業務監管體系,一方面扶持國內金融業,讓其壯大自立,這就是第一步的築基。
推動第一步發展的同時,如果一切順利,聯票也將獲得廣泛認可,這時候再發行一兩以下的白銀主幣,以及銅鎳合金的賤金屬輔幣,就能水到渠成。當然,到那時,白銀主幣也就是貨幣的補充而已,不再是流通主力。
因範晉一言,大致回顧了這四年來國中金融的進展,李肆也不再跟範晉繞圈子,直接道:“之所以讓你回來,除了另有要務,必須你盯著政事堂去辦外,還在於你對江南攻略的領會有偏差。”
李肆嘆道:“我也知道,你一心想覆江南,你這獨眼只能見得一面景象,小玉雖然已經給你生了兩兒一女,可跟你始終心有隔閡。這讓你時時不忘滅掉滿清,現在就覺該是覆江南之時,卻被我調了回來,還被告知未到時候,你沒吐我唾沫,已經很克制了……”
範晉苦笑:“在回程的船上,我對著你的畫像吐了唾沫。”
接著他肅容道:“可我覺得,我們已經做足了功夫,江南確有亂象,但那不過是滿清官府在江南漸漸失了威壓,往日被壓下的人心正在沸騰。此時不取,更待何時?我們不能讓更多的江南人占到仇恨我們的一邊!”
李肆也肅容道:“我們已做足了功夫?我們是誰?”
他指了指南面,那是天壇的方向,“看看天壇現在的布局,北面是無涯宮,南面是政事堂。東面是東院,西面是西院,在英華一國,‘我們’一詞,說的該是這四方吧,這幾年在江南的‘我們’,是不是四方都去了呢?”
他緩緩搖頭:“我說了,我們還有事沒做到,還有牌沒出,雖是在說事說牌,更是在說人啊。重矩,對華夏之外,你我可以代表我們,可江南是華夏之地,你我萬萬不可就只以自己而代‘我們’。”
哪一方沒在江南?範晉蹙眉沈思,忽有所悟。
江南龍門,李方膺面對劉興純,肅容道:“我來這裏幹什麽,怎會還要劉總管提醒?我倒是要提醒劉總管,陛下怎麽想,我不是很確定,可我來龍門,跟朝廷和劉總管,該不是一個想法。”
劉興純對李方膺這種游離於朝廷體制之外的人很沒有好感,更何況這家夥在多年前,還是跟朝廷搗蛋的“白衣山人”,他冷聲道:“在這裏,我們必須一個想法,因為我們是一體的。”
李方膺呵呵一笑,搖頭道:“在這裏,對著江南民人,我跟劉總管,跟來江南的商賈,可不是一體的。”
劉興純逼視李方膺,對方穩穩回視,兩人目光相擊,似乎能聽到滋滋的雷電之聲。
“嗯咳……劉總管,我們翰林院,跟你江南行營,可也不是一體的。”
另一個聲音響起,見到這人,劉興純頓時一個頭兩個大,他忽然有些明白,李肆為何要將他“發遣”為江南行營總管了,來人是呂毅中……
第十二卷 一氣貫經緯,東西引頸鳴 第636章 有人爭利,有人爭義,這才是義利一體
李方膺道:“江南是大家的江南,朝廷為得土而來江南,工商為得利而來江南,我們為得民而來江南。雖然來晚了,但少了我們,英華的大義就不能在這江南立起,義利就兩相悖逆。”
呂毅中也道:“我既是為翰林院說話,也是為江南人說話。工商以利在江南布下大網,網住了人心,但這些人心既不足以代表整個江南,也因利未附義,讓這些人心不夠牢靠。所以……不止是我和李秋池來了,國中二十二家學院,六十三社的人也來了,連孔興聿也來了。”
李方膺拱手道:“江南行營是朝廷在江南的官府,我等既來江南,就得倚劉總管為父母了,還望總管如護國中工商一般,護著我們這些人在江南行事。”
劉興純下意識地問:“行事?你們是想要……”
呂毅中呵呵笑道:“工商來江南爭利,我們來江南爭義,讓江南人見得天道本在,華夏大義!”
劉興純呻吟一聲,感覺腦子有些過熱,這本是他最怕見到的事,李方膺一露面,他就有所警覺,沒想到不止是李方膺和呂毅中,國中學院會社,竟然傾巢而出啊!
他發表就任演講時,曾經強調自己的履歷,從最早天王府參議開始,一直到次輔,他都管著治安捕盜,定民安境的事務。除了主掌刑部,法司的“公告署”和禁衛署都要向他匯報。來江南時,李肆對他的交代是“按既定政策辦”,他自己的理解是幹自己老本行。
江南亂象漸顯,這是四年來範晉放縱國中工商翻攪江南的結果。以商代深入江南鄉野,自龍門傾瀉商貨洪流,甚至對英華工商勾結滿清官府,造出“囚力”一事都裝聾作啞。
劉興純自然不會改弦易轍,“江南攻略”有三大步驟,但實際執行計劃卻是另外一套。範晉完成了前兩步,一是將龍門釘牢在江南,二是護著工商進入江南。現在他劉興純要做的是下一步,從滿清地方官府入手,將刑律治安之權握到江南行營的手中。這個套路,昔日在廣東起事前就已非常嫻熟。
很簡單,在州縣主官身邊放下聽龍門使喚的師爺,再由師爺把控州縣刑房,而後又由龍門工商組織已打好基礎的商代,為非經制的胥吏差役提供穩定錢糧。一手管理權,一手財權,就此握住基層治安。按照劉興純的預料,最多一年,除開蘇州、杭州、江寧等要地,江浙兩省的地方治安,都能在江南行營的手裏。
可現在李方膺和呂毅中帶著國中一大幫讀書人跳了出來,劉興純掌國中治安這麽多年,轉念就能料到江南亂象會越演越烈。工商爭利,已逼得江南人在英華和滿清之間抉擇,大批利益受損的江南人都站到了仇視英華的一方,大義社的活動已波及到蘇州,正向杭州和江寧擴散,在各行各業引出激烈沖突。
現在讀書人也都來了江南,要在江南誅心,肯定會有一部分人心向英華,但絕對也會把更多的人徹底推向滿清一邊。天主教最近在江陰建天廟,就被當地儒生帶頭燒了,可見誅江南人心之難,難於登天。
劉興純在龍門頭痛呻吟,範晉在無涯宮頭痛呻吟。
“官家啊,江南人心,早已沈腐了,雍正文獄,江南無一人振臂,連怨憤之聲都難聽到,臣在江南四年,竟未聽到當地人對雍正有一聲抱怨,反而覺得那些人該死。江南人都認為,南北交鋒,國戰臨頭,就該如此凝聚人心,國中文人去江南,不僅起不了作用,還會讓仇怨更加深重。”
李肆搖頭:“江南人都認為?哪裏的江南人?別忘了,今日我英華,朝堂重臣裏,三成都是江南人,翰林院裏,一半是江南人。西行三賢,全是江南人。黃埔陸軍學院六屆學員,四成都是江南人。東西兩院,有四分之一或是南遷的江南人,或是祖籍在江南。國中工商,特別是機械和織造業,更以江南人為主,研究出蒸汽機的黃卓,那也是江南人。”
李肆嘆氣:“我英華,雖自廣東起事,現在還未占江南,可這一國,卻是江南人幫著立起的。江南人裏,最聰明、最有才華,最願冒險,最知大義的人,都在我們國中。他們要拯救鄉親,我們能置之不理?”
這也不止是江南人的問題,朝廷去了,軍隊去了,工商去了,但讀書人沒去。從聖道四年開始,國中讀書人都忙著消化西學,他們被通事館整理出來的歐羅巴學問給迷住了。到聖道八年後,這股風潮才漸漸消退,並不是大家厭倦了,而是段國師、西行三賢和各家學院,都將西學的根底,與上古先秦的諸子百家融在了一起,由此再掀起“古學覆興”。
新的學院不斷湧現,而會社也遍地開花,這時候讀書人不再滿足於在國內爭論,他們想去其他地方壯大自己的思想派別。此時孔尚任已在交趾病故,儒社想借交趾為覆興古儒之地,紛紛去了交趾和廣南。其他派別,很自然地將目光投向了江南。
李肆對有些怔忪的範晉道:“去年你阻攔幾家學院在龍門設分院,我沒有說話,是因為我也不確定,那時在江南打人心戰會有什麽後果。今年該是時候了,我許了他們,你卻說江南亂,還在阻著他們,你這是把自己的位置擺得有些偏啊。”
範晉臉色一變,這可是很嚴厲的指責……
正要離座請罪,李肆翻白眼道:“看吧,你還是沒明白,江南行營總管那位置的意義。”
龍門,面對上百名讀書人的逼視,劉興純哈哈笑著向眾人拱手:“諸位老爺們,有什麽吩咐,小的無所不從!”
他跟這幫讀書人已經吵了好一陣,在龍門開書院,這倒沒什麽,可這幫家夥還要滿江南亂竄,也不想想,滿清官府是不敢表面為難,可桌面下施什麽手段,那就不清楚了,總之出去一百個,能回來五十個就算不錯了。
勸說沒有絲毫用處,來江南的讀書人已不是毛頭小夥,都是滿肚子學問的,可他們卻個個滿腔熱血,視此行是踐道大業,什麽艱難險阻,根本不在乎。
他們不在乎,劉興純卻不敢不在乎。先別說還有呂毅中這樣的翰林,其他人可都是國中學界大佬,即便之前沒當面見過,名字也是報紙上時時提起的。真要放他們親自去江南闖蕩,丟了一個他都很難向國中輿論交差。
劉興純只好曲線救國,說這事也不是非得要親自出馬才能辦的。不就是人心之戰麽?出書,發報紙,辦學院,造輿論,可以蹲在龍門幹嘛。
李方膺和呂毅中笑著代眾人道謝,還要求劉興純給予諸多支持,這時劉興純才明白過來,自己這江南行營總管,早前是護著工商的商貨入江南,現在要護著讀書人的大義入江南,那就是傭仆的命。
所以他才開著玩笑,自居下人,稱呼眾人為老爺,當然,笑聲裏很有些苦味,腦子裏還轉著“四哥兒,你好狠!”的大不敬之念。
眾人哪敢受他如此姿態,趕緊也深拜回禮,廳堂裏響起春風般的笑聲。
黃埔無涯宮,範晉的笑聲格外苦澀:“官家說得是,這四年,我確實把自己當作英華在江南之主,事事以己念為先,怪不得工商都開始向我送禮,原來是我把權壓在了他們身上,而沒擺正自己的位置。”
李肆擺手道:“你莫自責,江南事,這四年你打牢了基礎,這功勞是抹不掉的。再說了,即便你有此念,不也克制著自己嗎?就算你不克制,還有都察院,還有東西院在看著你呢,那些個人情總是難免的。如果你真是因不適任而卸職,我升你為次輔這事,又怎可能這麽順利?我這個皇帝,現在也不是為所欲為的,就像之前的煙囪事件……”
說到這“煙囪事件”,範晉也搖頭嘆息,至少就內政事而言,皇帝現在還真不再是一言九鼎了。
這事他回黃埔就已知道,報紙上正議得沸沸揚揚。事情也很簡單,其實是早前反蒸汽機風潮的餘波。黃埔學院天人社的一幫學生,因為鼓動佛山民人到天壇請願,引發數萬人沖突,還傷了好幾十個,最終被追責,在監獄裏呆了十天。
出獄後,這幫學生“痛改前非”,明白搞事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犧牲就沒有改變。他們跑到佛山,爬到蒸汽機和冶鐵爐的煙囪上,要以自己的下場來向世人證明,這黑煙是有毒的。
他們得逞了,這黑煙當然是有毒的。高濃度的二氧化硫氣體,輕者咽喉灼痛,重者肺水腫甚至窒息,如果不是作坊趕緊關閉了機器,旁人施救及時,這十來個學生估計要全部交代在煙囪上。
這事一出,輿論嘩然,原本被工商和朝廷刻意淡化的蒸汽機風潮再度引爆。眼見天災人禍論剛被朝廷出臺的各項救濟措施消解掉,再被這麽一鬧,國中又要起大風波。
到了這個地步,一直袖手旁觀,覺得現在還不必太註重這事的李肆也不得不出面。先是推著輿論,奠定“興利去弊”的底調,避免爭論進入“要不要蒸汽機”的極端狀態,接著親身上陣,向國中展示無涯宮的十多臺蒸汽機,表示我皇帝都在用,也好好的嘛,沒什麽問題。
當然,接著就得談如何降低危害,李肆宣布由將作監牽頭,跟東西兩院和工部、商部聯手設立“降煙除害會”,專門研究降低工業汙染的問題,同時協調工業和民間的利益沖突。
諸如加高煙囪,改善鍋爐設計,提高煤炭質量等等技術標準很快就出臺了,這些東西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可因為要多花成本,工坊主們都不願用。
李肆之前漠視此事,正是因為他即便給了壓力,也難見成效。畢竟行政命令大不過市場規律,大不過資本利益。
但市場規律又受人心約束,輿論引導,資本利益也得在英華這一國所立起的民間輿論下低頭。來自民間的輿論洶洶如潮,工坊主們也只好退讓,李肆自然樂見其成,唯一有些郁悶的是,這“天人社”,壓根就是墨家那幫“黑色和平組織”,這麽早就躥了出來,跟工業化作對,還真是讓人難以省心。
可現在從江南事來看,去江南最積極的同樣是什麽“天人社”、“至同社”、“墨社”,李肆也釋然了,這就像是社會的腳剎,總得讓剎車存在。至於剎車片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前進速度,就得看政府,看他來怎麽調節了。
提到煙囪事件,範晉也大致想明白了,振作精神問:“官家剛才說,讓我任次輔是因應要務,就不知是怎樣的要務。”
李肆招手,六車遞過來一份厚厚的文書,擺到書案上時,見著封皮上的“北伐總籌”,範晉抽了口涼氣,這東西他很熟悉,他任樞密院知政時,要參謀司制訂的全面北伐計劃。
才在說江南還得緩收,現在卻把這東西丟了出來……
面對範晉極度迷惑的目光,李肆沈聲道:“蘇文采轉任樞密院知政,要做的事就是讓樞密院立起順暢的文書流程,而你任次輔,首要的工作是連通政事堂和樞密院……”
接著李肆重重吐出兩個字:“備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