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剛柔並進
關燈
小
中
大
綺雯驚奇發現,好像抗拒比順從更具挑逗性,從他粗重的呼吸和不管不顧的動作來看,他明顯比方才還興奮。可是興奮歸興奮,縱是他喘息得好似猛獸,卻仍是端著一副旨在找回絹帕的架勢,完全沒有趁勢與她修成正果的意思。
綺雯很沒好氣,裝什麽裝啊?我身上就這麽點面積,真為找個帕子你用得著“找”這麽多遍嗎?再說了,找個帕子還用得著拿嘴唇輔助嗎?明明你自己很動情,撩撥得我更動情,卻還非要裝!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意思嗎?
燈剛滅時,她便利索地將絲帕塞進了床褥之下,任皇帝再怎樣在她身上摸索翻檢也別想找著。
“您,您看,天,天是不是都亮了……啊?”綺雯試圖轉移敵方註意力,不打算再陪他這麽沒意義地玩下去了。幹磨豆腐,還不如不磨呢。
天哪裏亮了?深秋時節的寅時天還黑著呢。皇帝卻還是停住動作,重重喘息著,感覺自己鼻孔裏呼出的不是氣,而是火,身上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微微泛著涼意。
他有點挫敗,這回連不該摸的地方都摸著了,卻還是沒摸回那塊絲帕,她到底藏哪兒去了?其實他不是裝,他是真心很想找回來呢。
罷了,都寅時了,實在是沒工夫再與她多纏下去。誰讓我是明君呢。
臨出門時,還聽見那鬼丫頭將頭蒙在被子裏發出低低的竊笑聲……
臨近冬日,天氣一天比一天寒涼。摯陽宮上下都在為入冬做著準備,檢查地龍,修補煙道,發放冬衣,分配炭火,仍然是除慈清宮之外,餘處開銷都縮至最簡。
那天寧妃挨了罵之後,將皇帝的話帶回了永和宮,三個嬪妾合計了一番,一時不敢確信聖上的真實意思。皇帝也想到了這一點,次日十五再去看望皇後時重申了願將三個禦妾轉作女官,日後放出宮去的意思。皇後便又對永和宮確認了這則消息。
不久後皇帝聽到了反饋消息,意外地,竟是表面看來最胸大無腦也最囂張跋扈的王選侍頭一個提出來情願接受皇上這個好意,很快就真被分去尚宮局做了女史,預備過幾個月就放出宮。寧妃與封選侍都表示還是想繼續留在宮中“服侍皇上”。
與綺雯聊起這事時,綺雯分析說聽聞封選侍是個話都不大敢說的靦腆女子,可能是即使有心也不太敢接受這個變化,還是願意安於現狀,至於寧妃娘娘,想必是仍不死心,仍對聖上“一往情深”。
她說最後這句話的語調,那叫一個悠遠綿長啊。
皇帝乜著她問,你這是醋了?
綺雯若無其事地回答,您說是就是吧。
皇帝未作評判,只用眼神給了她四字評語:莫名其妙。
其實綺雯想過,目前來看皇帝是對她用情頗深,但將來天長日久,他身為皇帝,若說只守著她一人過完一輩子,她並不太敢信。能撈到一個沒碰過女人的皇帝,已經是撞大運了,哪敢奢望獨占他一輩子呢?
所以寧妃要等,誰知道是不是真能等得來呢。就算寧妃他不喜歡,那還有皇後呢,誰知道過上個十年八年,他還計較不計較人家心裏愛誰呢……男人嘛,生理需求和情感往往是可以分開計算的。
……好吧,其實她就是單純醋了而已。特麽的,幹什麽他還要有別的女人?即使只是名義上的也很惡心人!真該拐了他私奔!
聽到寧妃決定留下的消息,皇帝可完全沒去想將來會不會睡她這回事,而是傳令將原永和宮侍奉寧妃的所有下人都攆出宮去,整個換了一茬,並警告寧妃日後務須嚴格約束宮人,再要有半點錯處被他知道,都定要重罰。
翠翹和什麽茹兒那起子小宮女實在令他一想起來就倒胃口。
有了那天的公開斥責和這次的一鍋端,慢說以寧妃的膽量已不敢再生事,即便她還有那賊心,也再不會有翠翹那樣不開眼的下人繼續忠心迎合她了,能不去給她落井下石撂臉色就算好的。
所以皇帝也不擔心她敢再對綺雯報覆。另外其實他也看出來了,以綺雯的資質,寧妃頂多也就能找茬惡心她一下,真說動手把她怎麽樣,就寧妃那點手腕,還真是不夠使的。
老人家的病情往往會隨著氣候變化,剛一入冬轉涼,太上皇的病情就有所加重,雖還未到病危的地步,但因有從前的危急病況墊底,誰也不敢保證不會出現突發情況,闔宮上下都為此緊張忙碌。
自從太上皇病情加重,潭王每日都會進宮侍疾,除了沒在宮內過夜,幾乎整日都守在慈清宮裏。朝堂內外由此一派稱頌之聲,好像誰誇讚潭王的嗓門小了點,就是大逆不道似的。
太上皇如今一共就倆兒子,誇其中一個至孝,當然就是在隱喻另一個不夠孝了。
綺雯撇嘴不屑,嘁!他天天閑的沒事飛鷹走馬,當然該他去,難道該讓皇上擱下國事去侍疾啊?敢情天下大亂沒他們的事兒是吧?大道理誰不會講?你能說不修身不足以平天下,我也能說國高於家,忠義高於孝悌啊!
皇帝聽了她這套義憤填膺的抱怨,又抱著她笑了半天。
綺雯是真心想去指著那些人的鼻子說:你們這些鼓吹潭王至孝的家夥,是不是都想皇上為盡孝而做亡國之君啊?就知道站著說話不腰疼,知道李自成破了北京城後是怎麽對待那些高官的不?
冬天關外不宜放牧,又到了戎狄異族頻繁打草谷的時節,宣大一線和遼東都頻頻有外敵進犯的消息送入京城。
這樣時候他當然不能長時間去侍疾,要知道那夥戎狄強盜已然具有相當規模,成為國家當今的一大威脅。前年就曾被他們從西北一處疏於防範的關隘潛了進來,竟一路逼到了京城腳下,讓大燕朝經歷了一次瀕臨亡國的危機。眼下若是對戰報稍有一個處理不及時,說不定便會重蹈覆轍。
在這樣情形之下,皇帝還是會每日擠出一兩個時辰,到慈清宮去陪伴父親。
即使不聽他自己說,綺雯也都知道,父親病重,他是真心想去多多侍奉的。他這人就是這樣,當初離京就藩時幾乎下了決心再不回來,可一旦聽說父親真的病危,還是歸心似箭,甚至連一直所抗拒的婚事也從命了。
好聽的話他一個字都說不出,實則卻是真心實意將父母親掛在心上。不過也仍如從前一樣,他的陪伴僅限於陪伴,連幾句寬慰病人的漂亮話都說不齊。任誰看來,都像是應付差事,遠不如潭王行事漂亮。
是以照綺雯看來,他就是個傻子。當然,這看法跟他再熟也不能當面說的。
綺雯總會替他冤得慌,他這種不會說話只會做事的作風費力不討好,付出了卻得不到回報。
她開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皇帝卻表示並不在意,“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是他一直秉承的信條。無論對事還是對人,於公還是於私,他都在凜遵這個道理。
被內憂外患一壓縮,皇帝能用來陪綺雯的時間就很少了。午膳都常開在文華殿,他們常常只能在共進晚膳時聊上一陣。
這對皇帝來說,是避免了再像那天一樣擦槍走火,爭取到了平心靜氣去為正式冊封她而努力的時間。
對綺雯來說,卻是兩個人的好感度都趨於穩定,好一陣子都沒見再有變化。這或許也不算什麽壞事。經歷了那夜皇極殿頂的一次有驚無險之後,她愈發對好死不如賴活著心有戚戚,覺得穩紮穩打也很好。
事實上,皇帝當然不是真“傻”的。
在綺雯為朝臣們讚揚潭王大為不平的時候,皇帝就曾向她解釋說:這其實沒什麽不好,正好讓我看看,誰誇源瑢誇的最賣力,做個心裏有數。
誰都不是傻子,或者說,誰都不會一直犯傻下去。讚頌三王爺的風頭持續了沒多久就驟然平息。那些潭黨領袖反應過來了,雖說適時給三王爺造勢是應該的,但做得太著痕跡就是引火上身。
——尤其是,在皇上的形勢蒸蒸日上的時候。
直接聽命於潭王、對潭王的動向心裏有底的大臣還是極少數——潭王畢竟不能明目張膽拉起隊伍與皇帝對著幹。但投資過他、傾向於擁護他的文武官員確實為數不少。
這些人從前還挺樂觀的。他們知道自己的隊伍足夠壯大,而皇上所能憑借的只是一個太上皇親自下詔給的正統名分,實則是個光桿司令。他們只需陽奉陰違的堅持下去,等待時機,根據潭王殿下的指示伺機而動,贏面還是相當大的。
大燕朝是個極其註重風評的朝代,越是身居高位,就越有必要謹言慎行,即使是裝,也必須要裝出一副高風亮節、至忠至孝的無瑕姿態。
像皇帝這樣本就沒得到多少擁護的君王,如果被百官逮到什麽足夠份量的把柄聯手攻訐,不說架空權力,被逼遜位也不稀奇。
更不必說現今外面的局勢已經何其動蕩,為吃不飽飯而揭竿而起的人會被判為亂民,但凡還有口飯吃的老百姓都不會情願與之為伍,可若是直指君王無道揭竿討伐,怕是響應者會數以十萬計。
所以統治者公然失德,就等於自壞根本,讓本就千瘡百孔的國朝面臨滅頂之災。
是以,皇帝和潭王,誰都需要爭取個名正言順的風評,誰也不敢明目張膽肆意妄為。同時,也都會希望讓對方成為不名正言順的那一個。
潭黨成員們等待的就是這樣一契機。正如從前潭王對喬安國說的那樣,太上皇的存在看似是在拖皇帝的後腿,實則卻是皇帝最有力的一重護佑。一旦太上皇晏駕,潭王不必再去顧忌父皇的立場,引導群臣對皇帝聯手而攻,便可能對皇帝形成一次致命打擊。
不過最近,大夥的這份樂觀信心卻受到了些沖擊,變得不那麽穩固了。
近期今上的作風有了明顯的變化,先是比從前更淩厲大膽了——繼兵部尚書崔振之後,緊接著又有吏部右侍郎和禮部尚書兩人相繼落馬,一個被今上轟回老家,一個被充軍去新疆種葡萄。而空出的職位今上也不急著點人繼任,似乎少那麽個人辦差他壓根不在乎。
今上從前也嚴懲過不少高官,潭王殿下還私下裏通過潭黨領袖們去安撫過大夥,隱晦地表達:他二哥越是這麽玩命折騰,就越是自掘墳墓,你們趁勢將他鼓吹成個殘忍暴君,讓他名聲敗壞就好,將來見到咱們反手,民間只會說咱們是替天行道。
眾小弟也曾深以為然。不過最近的局勢不大對勁了,剛落馬的兩個尚書一個侍郎都不再像從前被今上懲辦那些大奸大惡一樣鋒芒畢露,而是隱藏很深的人物,見到他們倒了黴,眾同僚們就不免唇亡齒寒——今上今天敢下手辦他們,誰知明天會不會下手辦我呢?潭王殿下承諾的美好明天雖然很具誘惑,可要是我很快就丟官掉腦袋了,再誘惑也看不到了不是?
聯盟中的動搖情緒由此滋生。子曾經曰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何指望一群貪官能團結無私、鐵板一塊?
除了作風淩厲,今上的另一手措施卻趨近懷柔,而這一懷柔的作風,卻令諸位潭黨領袖更加膽寒。從前抄誰的家砍誰的頭,今上都是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秉承我明白就無需你明白的作風。
朝堂之外除了少數親身遭受過那些貪官汙吏迫害的人之外,大多還是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些人只看到了殺人抄家的肅殺場面,難免就輕信了潭黨所散布的皇上是辣手暴君的說法。
而近期卻有很具體的一手消息被邱大人統領的錦衣衛擴散了出去,從前和這回被懲辦的官員罪行都被很快宣揚得天下皆知。
街頭巷尾茶館酒肆人人都在傳說,今上下令懲治的那誰誰誰,那叫一個大奸大惡啊,多虧了我主英明,將其落罪,實乃萬民之福。從前將今上視作暴君,都是冤枉了人家呀。聽說某某大人還為那貪官說情呢,可見是一丘之貉,今上真該早日也將他辦了才對!巴拉巴拉……
明眼人都看得出,風評之爭比之實打實的鬥爭更為重要。今上從前一直沒有重視過左右風評,這回卻是開始風評與實幹兩手抓了啊。說到底本來就是今上占據著道德制高點,他這一轉移策略重心,敵人自是立時陷入被動。
一時間眾貪官噤若寒蟬,鋒芒更為收斂,為潭王至孝的讚揚聲也就沒那麽響亮了。
他們無人想得到,皇帝陛下這一重大策略轉變,竟然是得一名七品宮女出的主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綺雯很沒好氣,裝什麽裝啊?我身上就這麽點面積,真為找個帕子你用得著“找”這麽多遍嗎?再說了,找個帕子還用得著拿嘴唇輔助嗎?明明你自己很動情,撩撥得我更動情,卻還非要裝!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意思嗎?
燈剛滅時,她便利索地將絲帕塞進了床褥之下,任皇帝再怎樣在她身上摸索翻檢也別想找著。
“您,您看,天,天是不是都亮了……啊?”綺雯試圖轉移敵方註意力,不打算再陪他這麽沒意義地玩下去了。幹磨豆腐,還不如不磨呢。
天哪裏亮了?深秋時節的寅時天還黑著呢。皇帝卻還是停住動作,重重喘息著,感覺自己鼻孔裏呼出的不是氣,而是火,身上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微微泛著涼意。
他有點挫敗,這回連不該摸的地方都摸著了,卻還是沒摸回那塊絲帕,她到底藏哪兒去了?其實他不是裝,他是真心很想找回來呢。
罷了,都寅時了,實在是沒工夫再與她多纏下去。誰讓我是明君呢。
臨出門時,還聽見那鬼丫頭將頭蒙在被子裏發出低低的竊笑聲……
臨近冬日,天氣一天比一天寒涼。摯陽宮上下都在為入冬做著準備,檢查地龍,修補煙道,發放冬衣,分配炭火,仍然是除慈清宮之外,餘處開銷都縮至最簡。
那天寧妃挨了罵之後,將皇帝的話帶回了永和宮,三個嬪妾合計了一番,一時不敢確信聖上的真實意思。皇帝也想到了這一點,次日十五再去看望皇後時重申了願將三個禦妾轉作女官,日後放出宮去的意思。皇後便又對永和宮確認了這則消息。
不久後皇帝聽到了反饋消息,意外地,竟是表面看來最胸大無腦也最囂張跋扈的王選侍頭一個提出來情願接受皇上這個好意,很快就真被分去尚宮局做了女史,預備過幾個月就放出宮。寧妃與封選侍都表示還是想繼續留在宮中“服侍皇上”。
與綺雯聊起這事時,綺雯分析說聽聞封選侍是個話都不大敢說的靦腆女子,可能是即使有心也不太敢接受這個變化,還是願意安於現狀,至於寧妃娘娘,想必是仍不死心,仍對聖上“一往情深”。
她說最後這句話的語調,那叫一個悠遠綿長啊。
皇帝乜著她問,你這是醋了?
綺雯若無其事地回答,您說是就是吧。
皇帝未作評判,只用眼神給了她四字評語:莫名其妙。
其實綺雯想過,目前來看皇帝是對她用情頗深,但將來天長日久,他身為皇帝,若說只守著她一人過完一輩子,她並不太敢信。能撈到一個沒碰過女人的皇帝,已經是撞大運了,哪敢奢望獨占他一輩子呢?
所以寧妃要等,誰知道是不是真能等得來呢。就算寧妃他不喜歡,那還有皇後呢,誰知道過上個十年八年,他還計較不計較人家心裏愛誰呢……男人嘛,生理需求和情感往往是可以分開計算的。
……好吧,其實她就是單純醋了而已。特麽的,幹什麽他還要有別的女人?即使只是名義上的也很惡心人!真該拐了他私奔!
聽到寧妃決定留下的消息,皇帝可完全沒去想將來會不會睡她這回事,而是傳令將原永和宮侍奉寧妃的所有下人都攆出宮去,整個換了一茬,並警告寧妃日後務須嚴格約束宮人,再要有半點錯處被他知道,都定要重罰。
翠翹和什麽茹兒那起子小宮女實在令他一想起來就倒胃口。
有了那天的公開斥責和這次的一鍋端,慢說以寧妃的膽量已不敢再生事,即便她還有那賊心,也再不會有翠翹那樣不開眼的下人繼續忠心迎合她了,能不去給她落井下石撂臉色就算好的。
所以皇帝也不擔心她敢再對綺雯報覆。另外其實他也看出來了,以綺雯的資質,寧妃頂多也就能找茬惡心她一下,真說動手把她怎麽樣,就寧妃那點手腕,還真是不夠使的。
老人家的病情往往會隨著氣候變化,剛一入冬轉涼,太上皇的病情就有所加重,雖還未到病危的地步,但因有從前的危急病況墊底,誰也不敢保證不會出現突發情況,闔宮上下都為此緊張忙碌。
自從太上皇病情加重,潭王每日都會進宮侍疾,除了沒在宮內過夜,幾乎整日都守在慈清宮裏。朝堂內外由此一派稱頌之聲,好像誰誇讚潭王的嗓門小了點,就是大逆不道似的。
太上皇如今一共就倆兒子,誇其中一個至孝,當然就是在隱喻另一個不夠孝了。
綺雯撇嘴不屑,嘁!他天天閑的沒事飛鷹走馬,當然該他去,難道該讓皇上擱下國事去侍疾啊?敢情天下大亂沒他們的事兒是吧?大道理誰不會講?你能說不修身不足以平天下,我也能說國高於家,忠義高於孝悌啊!
皇帝聽了她這套義憤填膺的抱怨,又抱著她笑了半天。
綺雯是真心想去指著那些人的鼻子說:你們這些鼓吹潭王至孝的家夥,是不是都想皇上為盡孝而做亡國之君啊?就知道站著說話不腰疼,知道李自成破了北京城後是怎麽對待那些高官的不?
冬天關外不宜放牧,又到了戎狄異族頻繁打草谷的時節,宣大一線和遼東都頻頻有外敵進犯的消息送入京城。
這樣時候他當然不能長時間去侍疾,要知道那夥戎狄強盜已然具有相當規模,成為國家當今的一大威脅。前年就曾被他們從西北一處疏於防範的關隘潛了進來,竟一路逼到了京城腳下,讓大燕朝經歷了一次瀕臨亡國的危機。眼下若是對戰報稍有一個處理不及時,說不定便會重蹈覆轍。
在這樣情形之下,皇帝還是會每日擠出一兩個時辰,到慈清宮去陪伴父親。
即使不聽他自己說,綺雯也都知道,父親病重,他是真心想去多多侍奉的。他這人就是這樣,當初離京就藩時幾乎下了決心再不回來,可一旦聽說父親真的病危,還是歸心似箭,甚至連一直所抗拒的婚事也從命了。
好聽的話他一個字都說不出,實則卻是真心實意將父母親掛在心上。不過也仍如從前一樣,他的陪伴僅限於陪伴,連幾句寬慰病人的漂亮話都說不齊。任誰看來,都像是應付差事,遠不如潭王行事漂亮。
是以照綺雯看來,他就是個傻子。當然,這看法跟他再熟也不能當面說的。
綺雯總會替他冤得慌,他這種不會說話只會做事的作風費力不討好,付出了卻得不到回報。
她開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皇帝卻表示並不在意,“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是他一直秉承的信條。無論對事還是對人,於公還是於私,他都在凜遵這個道理。
被內憂外患一壓縮,皇帝能用來陪綺雯的時間就很少了。午膳都常開在文華殿,他們常常只能在共進晚膳時聊上一陣。
這對皇帝來說,是避免了再像那天一樣擦槍走火,爭取到了平心靜氣去為正式冊封她而努力的時間。
對綺雯來說,卻是兩個人的好感度都趨於穩定,好一陣子都沒見再有變化。這或許也不算什麽壞事。經歷了那夜皇極殿頂的一次有驚無險之後,她愈發對好死不如賴活著心有戚戚,覺得穩紮穩打也很好。
事實上,皇帝當然不是真“傻”的。
在綺雯為朝臣們讚揚潭王大為不平的時候,皇帝就曾向她解釋說:這其實沒什麽不好,正好讓我看看,誰誇源瑢誇的最賣力,做個心裏有數。
誰都不是傻子,或者說,誰都不會一直犯傻下去。讚頌三王爺的風頭持續了沒多久就驟然平息。那些潭黨領袖反應過來了,雖說適時給三王爺造勢是應該的,但做得太著痕跡就是引火上身。
——尤其是,在皇上的形勢蒸蒸日上的時候。
直接聽命於潭王、對潭王的動向心裏有底的大臣還是極少數——潭王畢竟不能明目張膽拉起隊伍與皇帝對著幹。但投資過他、傾向於擁護他的文武官員確實為數不少。
這些人從前還挺樂觀的。他們知道自己的隊伍足夠壯大,而皇上所能憑借的只是一個太上皇親自下詔給的正統名分,實則是個光桿司令。他們只需陽奉陰違的堅持下去,等待時機,根據潭王殿下的指示伺機而動,贏面還是相當大的。
大燕朝是個極其註重風評的朝代,越是身居高位,就越有必要謹言慎行,即使是裝,也必須要裝出一副高風亮節、至忠至孝的無瑕姿態。
像皇帝這樣本就沒得到多少擁護的君王,如果被百官逮到什麽足夠份量的把柄聯手攻訐,不說架空權力,被逼遜位也不稀奇。
更不必說現今外面的局勢已經何其動蕩,為吃不飽飯而揭竿而起的人會被判為亂民,但凡還有口飯吃的老百姓都不會情願與之為伍,可若是直指君王無道揭竿討伐,怕是響應者會數以十萬計。
所以統治者公然失德,就等於自壞根本,讓本就千瘡百孔的國朝面臨滅頂之災。
是以,皇帝和潭王,誰都需要爭取個名正言順的風評,誰也不敢明目張膽肆意妄為。同時,也都會希望讓對方成為不名正言順的那一個。
潭黨成員們等待的就是這樣一契機。正如從前潭王對喬安國說的那樣,太上皇的存在看似是在拖皇帝的後腿,實則卻是皇帝最有力的一重護佑。一旦太上皇晏駕,潭王不必再去顧忌父皇的立場,引導群臣對皇帝聯手而攻,便可能對皇帝形成一次致命打擊。
不過最近,大夥的這份樂觀信心卻受到了些沖擊,變得不那麽穩固了。
近期今上的作風有了明顯的變化,先是比從前更淩厲大膽了——繼兵部尚書崔振之後,緊接著又有吏部右侍郎和禮部尚書兩人相繼落馬,一個被今上轟回老家,一個被充軍去新疆種葡萄。而空出的職位今上也不急著點人繼任,似乎少那麽個人辦差他壓根不在乎。
今上從前也嚴懲過不少高官,潭王殿下還私下裏通過潭黨領袖們去安撫過大夥,隱晦地表達:他二哥越是這麽玩命折騰,就越是自掘墳墓,你們趁勢將他鼓吹成個殘忍暴君,讓他名聲敗壞就好,將來見到咱們反手,民間只會說咱們是替天行道。
眾小弟也曾深以為然。不過最近的局勢不大對勁了,剛落馬的兩個尚書一個侍郎都不再像從前被今上懲辦那些大奸大惡一樣鋒芒畢露,而是隱藏很深的人物,見到他們倒了黴,眾同僚們就不免唇亡齒寒——今上今天敢下手辦他們,誰知明天會不會下手辦我呢?潭王殿下承諾的美好明天雖然很具誘惑,可要是我很快就丟官掉腦袋了,再誘惑也看不到了不是?
聯盟中的動搖情緒由此滋生。子曾經曰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何指望一群貪官能團結無私、鐵板一塊?
除了作風淩厲,今上的另一手措施卻趨近懷柔,而這一懷柔的作風,卻令諸位潭黨領袖更加膽寒。從前抄誰的家砍誰的頭,今上都是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秉承我明白就無需你明白的作風。
朝堂之外除了少數親身遭受過那些貪官汙吏迫害的人之外,大多還是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些人只看到了殺人抄家的肅殺場面,難免就輕信了潭黨所散布的皇上是辣手暴君的說法。
而近期卻有很具體的一手消息被邱大人統領的錦衣衛擴散了出去,從前和這回被懲辦的官員罪行都被很快宣揚得天下皆知。
街頭巷尾茶館酒肆人人都在傳說,今上下令懲治的那誰誰誰,那叫一個大奸大惡啊,多虧了我主英明,將其落罪,實乃萬民之福。從前將今上視作暴君,都是冤枉了人家呀。聽說某某大人還為那貪官說情呢,可見是一丘之貉,今上真該早日也將他辦了才對!巴拉巴拉……
明眼人都看得出,風評之爭比之實打實的鬥爭更為重要。今上從前一直沒有重視過左右風評,這回卻是開始風評與實幹兩手抓了啊。說到底本來就是今上占據著道德制高點,他這一轉移策略重心,敵人自是立時陷入被動。
一時間眾貪官噤若寒蟬,鋒芒更為收斂,為潭王至孝的讚揚聲也就沒那麽響亮了。
他們無人想得到,皇帝陛下這一重大策略轉變,竟然是得一名七品宮女出的主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