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朝議
關燈
小
中
大
這場地震來勢洶洶,實乃古今所未有的大災。京城屋舍倒塌不勝其數,便是皇帝所居的西苑亦是有不少宮殿已然崩塌。
後來的《明史》對這場大地震亦有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
這一場地震持續了很久,動靜也很大,一貫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皇帝剛剛遷到了新殿,沒顧著換衣服就跪倒於地,禱告於天:“天降此難,朕心惶恐,伏冀上神,旋斡化機,潛消劫難,錫福(賜福)生民……”
裕王來得早,西苑裏頭也亂得很,宮殿倒塌足有數十,許多宮人也跟著去了。他隨著幾個剛剛回了神的老太監去了皇帝新遷入的宮殿,見著老爹跪在前頭神神叨叨,也沒耽擱,直接就掀開袍服跟著跪了下去。
皇帝也是一時受了驚——他前頭才剛剛接了藍道行的紙條後頭就遇上大地震,難免會覺得這事是上天示警懲戒。當然,千錯萬錯自然不是皇帝的錯,肯定是下頭的人做了什麽惹了天怒,叫皇帝給背了鍋。
皇帝一輩子不知甩了多少鍋出去,一想著自己是替人背鍋受罪,那口氣就怎麽也消不下去。他跪了一會兒,等著天明地動消了些,這才扶著黃錦的手起來,瞥一眼陪跪在後頭的裕王:“你怎麽來了?”
裕王路上早就想好說辭,他伏地長跪不起:“見此大難,兒臣心憂君父,不敢獨安一處。”
皇帝居高臨下的看了他一眼,見他跪得端端正正,脊背挺直,微微嘆了口氣——到底是十二月了,皇帝自個兒是跪在地毯裏頭倒也不要緊,裕王這實心眼的卻是跪在地上,就怕是著了涼。皇帝看了看邊上候著的太監,便道:“李芳,還不趕緊把裕王扶起來,這天氣怎好跪在地上?”
裕王卻仍舊不敢立即起來,只是沈聲道:“天降此難,兒臣不才,願替父皇求禱於天。”
這話倒是叫人聽著舒服,到底是自己的兒子,皇帝也不至於真叫他跪著,稍稍緩了聲調:“行了行了,朕知你心誠。不過你年紀還輕,這跪下去,寒氣入了體,日後可有的受。”頓了頓,又道,“起來吧,過來扶朕進殿,和朕一起聽聽咱們大明的重臣都有什麽話說。”聽這話音,皇帝好似是把怨氣撒在了那些大臣身上。
裕王依言起來,膝頭微軟,踉蹌了一下,趕忙上前扶住皇帝。李芳和黃錦這兩位甚得寵信的太監則是落後一步,跟在這對大明最為尊貴的父子身後。
如此之時,六部九卿,科道、禦史臺,所有的大臣早早就侯在了殿外,就等著皇帝傳喚。
裕王扶著皇帝進了正殿落座之後,方才一本正經的站在皇帝身後,黃錦示意底下的小太監放下簾子,在青銅雕九龍的香爐裏頭扔了塊檀香,這才恭恭敬敬的上前奉茶,茶水的溫度都是試過的,正好入口——他是皇帝邊上伺候慣了的人,一舉一動,皆是說不出的妥帖。
另一邊的李芳得了皇帝示意,手上拂塵一擺,快步掀了簾子出殿門,宣殿外候著的朝臣入內見聖駕。
嚴閣老嚴嵩就站在群臣最前頭,他年過七旬,吹了一宿的冷風早就凍得渾身僵冷,頭昏眼花。不過,他還是照例和李芳點了點頭,算是和這個皇帝跟前的頗得信重的太監表示善意,然後理了理自己的衣冠,緩了口氣,領著朝臣一同入內。
殿中的暖風熏得人凍僵的骨頭咯吱作響,檀香一絲一縷的繞在鼻尖,就像是少女柔膩芬芳的小手掐著鼻子,叫人忍不住想要打噴嚏。嚴嵩站在最前頭,穿著正紅色官袍,一絲不茍的行禮道:“微臣叩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他眼尖,見著後頭站著的裕王,心裏略有所動但卻仍舊當做沒見著。
裕王垂目望去只能見明黃禦座下群臣山呼萬歲的身影,叩拜之時此起彼落,猶如山海潮聲,幾乎令人耳鳴目眩。可他到底還是靜了心,垂首屏息,安安靜靜的站在皇帝身後,一心一意的裝木頭人——皇帝素來對兩個兒子疑心甚重,這時候肯讓他留下已是極好。
皇帝見慣了這般景象,沒個好面色,十分罕見的沒理會前頭的嚴閣老,直接開口問道:“欽天監何在?”
欽天監正高守謙從後頭跪爬而出,俯首就拜:“臣在。”
“這麽大的地震,你們欽天監是幹什麽吃的,竟是半點預警征兆都沒見著!”皇帝垂目望著高守謙也沒叫起,冷聲叱問道。
高守謙頭也不敢擡,只是道:“天地不能約束,陰陽不能陶鑄。以天威之莫測,若述之與口,則福禍更甚。”
皇帝本還想說藍道行提前預測到了這場地震,可是一想藍道行亦是讓自己今日方才得知此事,更對那句“天機不可洩露”信了幾分。高守謙的那句“若述之與口,則福禍更甚矣”到底還是入了心,只是他怒氣未消,仍舊道:“既如此,要你何用?”
高守謙不敢多言,伏地不起。
皇帝餘怒未平,直接便轉問嚴嵩:“你說,這地震是怎麽回事?”
比起高守謙來,應付慣了皇帝的嚴嵩自然不慌不忙:“《天論》有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象之事實乃定數,正應了那句‘出於數而不可逃’,實非君上之錯。縱有錯也是臣等不察之過……”
嚴閣老這話不疾不徐,前前後後皆是為皇帝開脫,多多少少撫慰了一下皇帝受驚受傷的心。皇帝面色稍緩,接口道:“閣老的話,雖是有些出入卻也是老成持重之言!”他先是肯定了嚴嵩的話,然後又接著他遞來的話念起《天論》後頭那句話,“正所謂‘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現在當務之急是賑災救人,免得生出更大的亂來!”
群臣聞聲皆是叩首,一派心悅誠服的模樣:“陛下聖明……”
“起來吧。”皇帝吐了口氣,見著前頭嚴嵩顫巍巍的模樣,看了眼邊上的明黃矮墩。
黃錦立刻就會意了,上前扶了把嚴嵩,柔聲道:“閣老,陛下賜座。”
嚴嵩一副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腦塗地的模樣:“多謝陛下恩典。”
眾人見著裕王都還站著,嚴閣老能得賜座實在是陛下前面頭一號,心裏不免有些想法。不過,嚴閣老既是落了座,言歸正傳,很快便正經說起賑災之事。
“行了,爾等六部九卿皆是我大明重臣,朕之股肱。這災要怎麽賑,也得拿出個章程來!”皇帝見著下頭低頭不語的臣子,忍不住又生出幾分怒來,“別動不動就給朕裝鵪鶉!”
這一回,嚴閣老閉著眼睛裝大佛,次輔徐階聞聲上前應聲道:“陛下,據臣所知,除京師之外,山西蒲解、澤、臨汾、臨晉、翼城、聞喜、襄陵、靈石、安邑等州縣及河東運司,皆有地動,實乃前所未有之大災。再者,而今乃是臘月,寒冬交加,災民賑濟刻不容緩。”
這年頭,要是地方官員沒有及時上報災情可是要罰俸,嚴重的還要革職,雖說明朝俸祿乃是各朝最低,但蒼蠅雖小也是肉,這事早報早有賑災銀。
皇帝頓了頓,知道徐階這話是說到了正題。不過,如今底下人頭濟濟,有些事情確實不好當著群臣的面兒議和說。他瞥了眼邊上候著的李芳,點點頭。
李芳連忙下去,請了綴在後頭的那些朝臣出去:“幾位大人先回吧,這大冷天的站著也不是事兒。”
原還有百來個大臣站了一殿,頗是擁擠。這一趕人,很快就只剩下內閣的幾位閣老和六部重臣——這才是真正的大明重臣,真正能拿主意的人。
皇帝靠坐在上頭,手裏拿著一串沈香木珠,不動聲色的捏著。他眼風如刀的看著下頭的人,喜怒不辨,淡聲道:“行了,徐階你剛才林林總總說了幾句。話還得落在實處,怎麽賑災還要說出個詳細條目來才是。”
底下頗有幾個大臣替徐閣老嘆氣的:恭維奉承的話都叫嚴閣老說完了,剩下的難題倒是丟給徐閣老了。這就是親閨女和小媳婦的區別啊……
徐階倒是寵辱不驚的模樣,他在內閣這麽多年,事事都以嚴閣老為先,被人譏嘲是“甘草國老”;皇帝跟前更是百般討好,煉丹跳大神都來得。可真要是到了要緊時候,他卻還是時時刻刻記著自己的初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行路百八十,不敢忘初衷。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後來的《明史》對這場大地震亦有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
這一場地震持續了很久,動靜也很大,一貫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皇帝剛剛遷到了新殿,沒顧著換衣服就跪倒於地,禱告於天:“天降此難,朕心惶恐,伏冀上神,旋斡化機,潛消劫難,錫福(賜福)生民……”
裕王來得早,西苑裏頭也亂得很,宮殿倒塌足有數十,許多宮人也跟著去了。他隨著幾個剛剛回了神的老太監去了皇帝新遷入的宮殿,見著老爹跪在前頭神神叨叨,也沒耽擱,直接就掀開袍服跟著跪了下去。
皇帝也是一時受了驚——他前頭才剛剛接了藍道行的紙條後頭就遇上大地震,難免會覺得這事是上天示警懲戒。當然,千錯萬錯自然不是皇帝的錯,肯定是下頭的人做了什麽惹了天怒,叫皇帝給背了鍋。
皇帝一輩子不知甩了多少鍋出去,一想著自己是替人背鍋受罪,那口氣就怎麽也消不下去。他跪了一會兒,等著天明地動消了些,這才扶著黃錦的手起來,瞥一眼陪跪在後頭的裕王:“你怎麽來了?”
裕王路上早就想好說辭,他伏地長跪不起:“見此大難,兒臣心憂君父,不敢獨安一處。”
皇帝居高臨下的看了他一眼,見他跪得端端正正,脊背挺直,微微嘆了口氣——到底是十二月了,皇帝自個兒是跪在地毯裏頭倒也不要緊,裕王這實心眼的卻是跪在地上,就怕是著了涼。皇帝看了看邊上候著的太監,便道:“李芳,還不趕緊把裕王扶起來,這天氣怎好跪在地上?”
裕王卻仍舊不敢立即起來,只是沈聲道:“天降此難,兒臣不才,願替父皇求禱於天。”
這話倒是叫人聽著舒服,到底是自己的兒子,皇帝也不至於真叫他跪著,稍稍緩了聲調:“行了行了,朕知你心誠。不過你年紀還輕,這跪下去,寒氣入了體,日後可有的受。”頓了頓,又道,“起來吧,過來扶朕進殿,和朕一起聽聽咱們大明的重臣都有什麽話說。”聽這話音,皇帝好似是把怨氣撒在了那些大臣身上。
裕王依言起來,膝頭微軟,踉蹌了一下,趕忙上前扶住皇帝。李芳和黃錦這兩位甚得寵信的太監則是落後一步,跟在這對大明最為尊貴的父子身後。
如此之時,六部九卿,科道、禦史臺,所有的大臣早早就侯在了殿外,就等著皇帝傳喚。
裕王扶著皇帝進了正殿落座之後,方才一本正經的站在皇帝身後,黃錦示意底下的小太監放下簾子,在青銅雕九龍的香爐裏頭扔了塊檀香,這才恭恭敬敬的上前奉茶,茶水的溫度都是試過的,正好入口——他是皇帝邊上伺候慣了的人,一舉一動,皆是說不出的妥帖。
另一邊的李芳得了皇帝示意,手上拂塵一擺,快步掀了簾子出殿門,宣殿外候著的朝臣入內見聖駕。
嚴閣老嚴嵩就站在群臣最前頭,他年過七旬,吹了一宿的冷風早就凍得渾身僵冷,頭昏眼花。不過,他還是照例和李芳點了點頭,算是和這個皇帝跟前的頗得信重的太監表示善意,然後理了理自己的衣冠,緩了口氣,領著朝臣一同入內。
殿中的暖風熏得人凍僵的骨頭咯吱作響,檀香一絲一縷的繞在鼻尖,就像是少女柔膩芬芳的小手掐著鼻子,叫人忍不住想要打噴嚏。嚴嵩站在最前頭,穿著正紅色官袍,一絲不茍的行禮道:“微臣叩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他眼尖,見著後頭站著的裕王,心裏略有所動但卻仍舊當做沒見著。
裕王垂目望去只能見明黃禦座下群臣山呼萬歲的身影,叩拜之時此起彼落,猶如山海潮聲,幾乎令人耳鳴目眩。可他到底還是靜了心,垂首屏息,安安靜靜的站在皇帝身後,一心一意的裝木頭人——皇帝素來對兩個兒子疑心甚重,這時候肯讓他留下已是極好。
皇帝見慣了這般景象,沒個好面色,十分罕見的沒理會前頭的嚴閣老,直接開口問道:“欽天監何在?”
欽天監正高守謙從後頭跪爬而出,俯首就拜:“臣在。”
“這麽大的地震,你們欽天監是幹什麽吃的,竟是半點預警征兆都沒見著!”皇帝垂目望著高守謙也沒叫起,冷聲叱問道。
高守謙頭也不敢擡,只是道:“天地不能約束,陰陽不能陶鑄。以天威之莫測,若述之與口,則福禍更甚。”
皇帝本還想說藍道行提前預測到了這場地震,可是一想藍道行亦是讓自己今日方才得知此事,更對那句“天機不可洩露”信了幾分。高守謙的那句“若述之與口,則福禍更甚矣”到底還是入了心,只是他怒氣未消,仍舊道:“既如此,要你何用?”
高守謙不敢多言,伏地不起。
皇帝餘怒未平,直接便轉問嚴嵩:“你說,這地震是怎麽回事?”
比起高守謙來,應付慣了皇帝的嚴嵩自然不慌不忙:“《天論》有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象之事實乃定數,正應了那句‘出於數而不可逃’,實非君上之錯。縱有錯也是臣等不察之過……”
嚴閣老這話不疾不徐,前前後後皆是為皇帝開脫,多多少少撫慰了一下皇帝受驚受傷的心。皇帝面色稍緩,接口道:“閣老的話,雖是有些出入卻也是老成持重之言!”他先是肯定了嚴嵩的話,然後又接著他遞來的話念起《天論》後頭那句話,“正所謂‘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現在當務之急是賑災救人,免得生出更大的亂來!”
群臣聞聲皆是叩首,一派心悅誠服的模樣:“陛下聖明……”
“起來吧。”皇帝吐了口氣,見著前頭嚴嵩顫巍巍的模樣,看了眼邊上的明黃矮墩。
黃錦立刻就會意了,上前扶了把嚴嵩,柔聲道:“閣老,陛下賜座。”
嚴嵩一副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腦塗地的模樣:“多謝陛下恩典。”
眾人見著裕王都還站著,嚴閣老能得賜座實在是陛下前面頭一號,心裏不免有些想法。不過,嚴閣老既是落了座,言歸正傳,很快便正經說起賑災之事。
“行了,爾等六部九卿皆是我大明重臣,朕之股肱。這災要怎麽賑,也得拿出個章程來!”皇帝見著下頭低頭不語的臣子,忍不住又生出幾分怒來,“別動不動就給朕裝鵪鶉!”
這一回,嚴閣老閉著眼睛裝大佛,次輔徐階聞聲上前應聲道:“陛下,據臣所知,除京師之外,山西蒲解、澤、臨汾、臨晉、翼城、聞喜、襄陵、靈石、安邑等州縣及河東運司,皆有地動,實乃前所未有之大災。再者,而今乃是臘月,寒冬交加,災民賑濟刻不容緩。”
這年頭,要是地方官員沒有及時上報災情可是要罰俸,嚴重的還要革職,雖說明朝俸祿乃是各朝最低,但蒼蠅雖小也是肉,這事早報早有賑災銀。
皇帝頓了頓,知道徐階這話是說到了正題。不過,如今底下人頭濟濟,有些事情確實不好當著群臣的面兒議和說。他瞥了眼邊上候著的李芳,點點頭。
李芳連忙下去,請了綴在後頭的那些朝臣出去:“幾位大人先回吧,這大冷天的站著也不是事兒。”
原還有百來個大臣站了一殿,頗是擁擠。這一趕人,很快就只剩下內閣的幾位閣老和六部重臣——這才是真正的大明重臣,真正能拿主意的人。
皇帝靠坐在上頭,手裏拿著一串沈香木珠,不動聲色的捏著。他眼風如刀的看著下頭的人,喜怒不辨,淡聲道:“行了,徐階你剛才林林總總說了幾句。話還得落在實處,怎麽賑災還要說出個詳細條目來才是。”
底下頗有幾個大臣替徐閣老嘆氣的:恭維奉承的話都叫嚴閣老說完了,剩下的難題倒是丟給徐閣老了。這就是親閨女和小媳婦的區別啊……
徐階倒是寵辱不驚的模樣,他在內閣這麽多年,事事都以嚴閣老為先,被人譏嘲是“甘草國老”;皇帝跟前更是百般討好,煉丹跳大神都來得。可真要是到了要緊時候,他卻還是時時刻刻記著自己的初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行路百八十,不敢忘初衷。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