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烤魚
關燈
小
中
大
杜康妃的死對於裕王來說確實是大事,幾乎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嶺,令他一夜長大成人。他大病了一場,三月裏病愈來白雲觀尋李清漪的時候,已經瘦的只剩下骨頭。凜冽清寒的山風從樹梢拂過,吹起他的袍服,空蕩的袖口像是大鳥的雙翅一般揚起。
他便好似那風裏的伶仃瘦竹,隨風搖曳,寧折不彎。
唯有一雙眼睛,猶如被擦拭過的黑寶石一般,洗盡浮華,既黑且沈。
如今,裕王和李清漪的話題再也不僅僅局限於賞梅飲酒這般風花雪月之事,有時會那些時事或是朝事拿出來說。他是真的把李清漪當做那個可以完全信任,與他一同分享生死榮辱的那個人。
而且,這一年也的確是多災之年。
正月裏皇帝方才借著給事中張思靜等的賀表上失擡“萬壽”二字而把人打了一頓,給滿朝的言官好一個沒臉。
要知道,大明言官由十三道禦史與六科給事中組成,權力極廣,上可以規勸君上下可以監察外官,“以其極清華之選”而與翰林、吏部並稱為四衙門。然而,到了今上這裏,這言官越發不好做了,動輒得咎,廷杖、除名、貶謫、下詔獄種種不一,簡直是斯文掃地。
公卿之辱,前所未有。滿朝皆是噤聲,傲骨盡折,只知諂媚君上。
二月裏,倭寇來犯,蘇州、松江等地先後失守,連連敗退,官兵戰死者不勝其數,百姓流血成河。皇帝大發雷霆,連一貫深受寵信的嚴首輔都被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
素來不關心這個的裕王都聽聞此事,上山來時與李清漪提了幾句:“南邊聽說亂得很,連連打了幾個敗仗,父皇都氣得發了火。”
李清漪給裕王倒了杯茶,隨口應道:“倭寇之患,大半皆是因海禁而起。”
這是一針見血的實話卻也不好多提,畢竟海禁乃是太祖之命,裕王作為後輩子孫總不好違命議論。他稍作沈吟,還是轉口說起其他來:“海禁之事一時半會確實是難解,如今朝中正為王直的事吵呢。聽高師傅說,都快打起來了。”
說起王直,卻又有一番故事。
王直此人真名乃是汪直,本是做些海上買賣的生意,後來因海禁漸嚴,便又做起了海盜,糾結人馬占了薩摩洲(日本)的松津浦,自稱徽王,實乃此時的海上霸主。但此人對於朝廷倒也心存期望,所作所為不過是“要挾官府,開港通市”。故而,朝中總有爭議,有人覺得‘王直可用,可以招撫’;也有人則是抱著“脅從之賊可以招撫,首惡之賊決不可招撫”之論,不肯妥協。
李清漪聽到這裏,擡眼去看裕王,微微一笑:“那殿下是怎麽想的?”她身上穿著藍白道袍,烏發束起,頭上戴了頂竹冠,清麗秀美,飄逸出塵。一笑之間,仿若天際傾倒在湖面上的春色,波光瀲灩,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麗。
裕王被她笑得心中一動,垂首不語,細思了一會兒便認真道:“此人可用。事急從權,解決倭寇之患才是當前首要之事。此人本已有歸順之心,不僅手中有人馬還對倭寇知之甚深,正可以之為刀對付倭寇。”他說了這話又覺得實在有些沒有幼稚軟弱且無氣節,生怕李清漪瞧不起自己,於是又畫蛇添足的板著臉加了幾句,“當然,若是此人心懷叵測,欺瞞朝廷,當斬不誤。”
他們二人正在樹下的石桌對坐,春風裁出細細的柳條,吹得滿庭花草之香,春/光融融。裕王容貌俊秀,坐在其間時常有青翠的柳葉落在肩頭,風姿卓絕,只是說到一個“斬”字之時卻是端肅神容,猶如利劍出鞘一般令人肅然,平添殺氣。
李清漪面上的笑意卻又真切了幾分,她看著裕王,黛眉微彎:“殿下真知灼見。我是不知道什麽大道理,只是無論是黑貓還是白貓,最要緊的還是看能不能抓著老鼠。朝中那些死古板抱著書冊教條不肯服軟,受苦的卻還是南邊那些百姓。”
裕王往日裏多是聽高拱教導指點,甚少能夠這般毫無顧忌的說出自己所想所思,本就有幾分自得,如今得了她的讚,紅了紅臉,隨即又是一嘆:“是啊,如今朝中議論紛紛,真正苦的卻是那些百姓。”他性情仁儒,一念及此又憶及杜康妃之死,心情更是沈重了幾分,輕聲道,“也不知有多少百姓因此家離子散……朝中如今正說要立個設總督大臣,好主持六省軍務,方便行事。我想著倒也是好事,只盼能早出結果。”這總督職權太大,朝中黨派之間為著這裏面的利益也是爭論不休,自然拖了不少時間,還不知累得多少百姓受苦。
李清漪心中亦是暗嘆,面上不變的把茶水推給裕王,勸慰了一句:“不說這個了,現今都不是我們管得了的,還是喝茶吧。常聽人說‘試將梁院雪,煎動建溪春’,今兒用的是去年梅花上采的雪水,埋在樹下幾個月,我自個兒都不舍得吃呢,你來了才叫挖出了。且嘗嘗。”
裕王聞言十分受用,勉強提起精神喝了幾口茶,茶香入鼻,既清且甜,心裏也靜了許多,隨即又問起午膳吃什麽——他雖是天潢貴胄卻也沒有挑食毛病,最喜歡吃些便宜簡單的。山裏的那些東西恰好投了他的好,每回來都要吃點帶點,弄得掌勺的慈和還以為遇上了個冒裕王名頭的窮鬼騙子。
******
過了些時日,朝中終於還是選定了總督人選,皇帝提了南京兵部尚書張經兼右副都禦史,“總督六省軍務,專事剿倭”。
平白替江南百姓操了一回心的裕王終於把心放回肚子裏,於是又偷偷帶著酒來找李清漪喝:“我聽高師傅說,那張總督雖然年紀大些卻是個有才幹的,打了半輩子仗,兩廣之地素有威名。這一次,說不得能做出成績來呢。”
李清漪笑接了他的酒,讓如英架了爐子,一邊問:“酒還是熱了再喝吧?”一邊說,“我聽說上任不久的浙江巡按監察禦史胡大人也是個能幹的,很能打?”
裕王十分上道的收拾了一下桌上的酒杯,在兩人跟前分別擺了一個,問道:“你是說胡宗憲?他啊,那是有後臺呢。趙侍郎借著督察沿海軍務的名頭在南邊作威作福,胡宗憲可不就是投了他的好,攀上了嚴家。”
這位趙侍郎並非別人,就是李清漪當初在外祖黃家催債的市井混子嘴裏聽過的那位趙侍郎趙文華。此人拜了個姓嚴的幹爹,簡直如有神助,日子越發滋潤。現今借著祭海神的名義,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軍務。據說他在江南橫征暴斂,收羅了不少東西送去嚴家。
李清漪思忖片刻,搖搖頭:“如今正是嚴家當權之時,真正的直臣是做不了事的,那位胡大人說不得是曲意逢迎以待將來呢。倒是張總督,好似和趙侍郎關系不太好,日後說不得要出事呢。”她想了想,沒有再說下去,反而玩笑道,“就像是殿下您,您給嚴家送禮,難不成也是為了攀附嚴家?”
提及此事,裕王面色微變,沒啥力度瞪她一眼,嘆了一句:“你啊……”縱是有一二的惱意,融了些許的情意,反倒去了怒火。
裕王府和嚴家的關系本就不大好,經過楊繼盛那事後,裕王府上下也都提了一顆心,小心謹慎不敢叫人抓著把柄。偏偏嚴家那頭還不肯放過裕王,嚴世藩特意讓戶部扣著裕王的歲賜。最後還是高拱親自出馬,讓府上湊了一千五百兩,拉下臉送去嚴府,方才讓嚴家那頭松了手。
此事之後,嚴世蕃又有了新的得意之處,到處說給旁人聽:“天子之子且如此,誰人敢不送銀?”
裕王小範圍的丟臉行為立刻成了大範圍的丟臉行為,那一段時間來山上看李清漪都覺得不好意思,就差要蒙面了。
當然,這事也就李清漪能當做裕王的面說,換了旁人少不得要惹得裕王惱羞成怒。他到底沒有生氣,收斂了面上神色,順手拿起扇子扇了扇爐子的火,轉開話題問她:“有魚嗎?烤魚配酒倒也不錯。”
“有的,溪裏捉來的,養了幾日,想來也是正等你來。不過得先殺了洗凈,腌一腌,要等晚上才能吃呢。”李清漪笑點了頭。
半山腰的溪上魚多且肥,白雲觀裏便常常吃全魚宴,蒸的、煮的、炸的都有。就連烤魚也講究起來,要先加姜絲、蒜末、蔥段、米酒、鹽、糖等腌一腌,再加點醋可以使得魚骨軟化、魚肉鮮美。因著天氣漸熱,放久了會壞,腌制時需要用荷葉包住浸在冰涼的井水裏。等入了味,再拿出來在果木上烤一烤,焦黃噴香,抹一點蜂蜜,撒一點辣椒和鹽。
配酒正好入口。
李清漪想著也覺得有些嘴饞,正要轉頭去吩咐幾句,忽見裕王府的那幾個帶刀守在外頭的侍衛匆忙跑來,雙膝一軟,跪倒在地上,聲音低沈,像是要咳出血一樣的沙啞:“殿下,大同告急。”
六月,俺答兵萬餘人入大同,大同總兵岳懋戰死,邊關染血。
南有倭寇,北有蒙古。
風雨飄蕩,家國垂危至此,何其悲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便好似那風裏的伶仃瘦竹,隨風搖曳,寧折不彎。
唯有一雙眼睛,猶如被擦拭過的黑寶石一般,洗盡浮華,既黑且沈。
如今,裕王和李清漪的話題再也不僅僅局限於賞梅飲酒這般風花雪月之事,有時會那些時事或是朝事拿出來說。他是真的把李清漪當做那個可以完全信任,與他一同分享生死榮辱的那個人。
而且,這一年也的確是多災之年。
正月裏皇帝方才借著給事中張思靜等的賀表上失擡“萬壽”二字而把人打了一頓,給滿朝的言官好一個沒臉。
要知道,大明言官由十三道禦史與六科給事中組成,權力極廣,上可以規勸君上下可以監察外官,“以其極清華之選”而與翰林、吏部並稱為四衙門。然而,到了今上這裏,這言官越發不好做了,動輒得咎,廷杖、除名、貶謫、下詔獄種種不一,簡直是斯文掃地。
公卿之辱,前所未有。滿朝皆是噤聲,傲骨盡折,只知諂媚君上。
二月裏,倭寇來犯,蘇州、松江等地先後失守,連連敗退,官兵戰死者不勝其數,百姓流血成河。皇帝大發雷霆,連一貫深受寵信的嚴首輔都被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
素來不關心這個的裕王都聽聞此事,上山來時與李清漪提了幾句:“南邊聽說亂得很,連連打了幾個敗仗,父皇都氣得發了火。”
李清漪給裕王倒了杯茶,隨口應道:“倭寇之患,大半皆是因海禁而起。”
這是一針見血的實話卻也不好多提,畢竟海禁乃是太祖之命,裕王作為後輩子孫總不好違命議論。他稍作沈吟,還是轉口說起其他來:“海禁之事一時半會確實是難解,如今朝中正為王直的事吵呢。聽高師傅說,都快打起來了。”
說起王直,卻又有一番故事。
王直此人真名乃是汪直,本是做些海上買賣的生意,後來因海禁漸嚴,便又做起了海盜,糾結人馬占了薩摩洲(日本)的松津浦,自稱徽王,實乃此時的海上霸主。但此人對於朝廷倒也心存期望,所作所為不過是“要挾官府,開港通市”。故而,朝中總有爭議,有人覺得‘王直可用,可以招撫’;也有人則是抱著“脅從之賊可以招撫,首惡之賊決不可招撫”之論,不肯妥協。
李清漪聽到這裏,擡眼去看裕王,微微一笑:“那殿下是怎麽想的?”她身上穿著藍白道袍,烏發束起,頭上戴了頂竹冠,清麗秀美,飄逸出塵。一笑之間,仿若天際傾倒在湖面上的春色,波光瀲灩,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麗。
裕王被她笑得心中一動,垂首不語,細思了一會兒便認真道:“此人可用。事急從權,解決倭寇之患才是當前首要之事。此人本已有歸順之心,不僅手中有人馬還對倭寇知之甚深,正可以之為刀對付倭寇。”他說了這話又覺得實在有些沒有幼稚軟弱且無氣節,生怕李清漪瞧不起自己,於是又畫蛇添足的板著臉加了幾句,“當然,若是此人心懷叵測,欺瞞朝廷,當斬不誤。”
他們二人正在樹下的石桌對坐,春風裁出細細的柳條,吹得滿庭花草之香,春/光融融。裕王容貌俊秀,坐在其間時常有青翠的柳葉落在肩頭,風姿卓絕,只是說到一個“斬”字之時卻是端肅神容,猶如利劍出鞘一般令人肅然,平添殺氣。
李清漪面上的笑意卻又真切了幾分,她看著裕王,黛眉微彎:“殿下真知灼見。我是不知道什麽大道理,只是無論是黑貓還是白貓,最要緊的還是看能不能抓著老鼠。朝中那些死古板抱著書冊教條不肯服軟,受苦的卻還是南邊那些百姓。”
裕王往日裏多是聽高拱教導指點,甚少能夠這般毫無顧忌的說出自己所想所思,本就有幾分自得,如今得了她的讚,紅了紅臉,隨即又是一嘆:“是啊,如今朝中議論紛紛,真正苦的卻是那些百姓。”他性情仁儒,一念及此又憶及杜康妃之死,心情更是沈重了幾分,輕聲道,“也不知有多少百姓因此家離子散……朝中如今正說要立個設總督大臣,好主持六省軍務,方便行事。我想著倒也是好事,只盼能早出結果。”這總督職權太大,朝中黨派之間為著這裏面的利益也是爭論不休,自然拖了不少時間,還不知累得多少百姓受苦。
李清漪心中亦是暗嘆,面上不變的把茶水推給裕王,勸慰了一句:“不說這個了,現今都不是我們管得了的,還是喝茶吧。常聽人說‘試將梁院雪,煎動建溪春’,今兒用的是去年梅花上采的雪水,埋在樹下幾個月,我自個兒都不舍得吃呢,你來了才叫挖出了。且嘗嘗。”
裕王聞言十分受用,勉強提起精神喝了幾口茶,茶香入鼻,既清且甜,心裏也靜了許多,隨即又問起午膳吃什麽——他雖是天潢貴胄卻也沒有挑食毛病,最喜歡吃些便宜簡單的。山裏的那些東西恰好投了他的好,每回來都要吃點帶點,弄得掌勺的慈和還以為遇上了個冒裕王名頭的窮鬼騙子。
******
過了些時日,朝中終於還是選定了總督人選,皇帝提了南京兵部尚書張經兼右副都禦史,“總督六省軍務,專事剿倭”。
平白替江南百姓操了一回心的裕王終於把心放回肚子裏,於是又偷偷帶著酒來找李清漪喝:“我聽高師傅說,那張總督雖然年紀大些卻是個有才幹的,打了半輩子仗,兩廣之地素有威名。這一次,說不得能做出成績來呢。”
李清漪笑接了他的酒,讓如英架了爐子,一邊問:“酒還是熱了再喝吧?”一邊說,“我聽說上任不久的浙江巡按監察禦史胡大人也是個能幹的,很能打?”
裕王十分上道的收拾了一下桌上的酒杯,在兩人跟前分別擺了一個,問道:“你是說胡宗憲?他啊,那是有後臺呢。趙侍郎借著督察沿海軍務的名頭在南邊作威作福,胡宗憲可不就是投了他的好,攀上了嚴家。”
這位趙侍郎並非別人,就是李清漪當初在外祖黃家催債的市井混子嘴裏聽過的那位趙侍郎趙文華。此人拜了個姓嚴的幹爹,簡直如有神助,日子越發滋潤。現今借著祭海神的名義,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軍務。據說他在江南橫征暴斂,收羅了不少東西送去嚴家。
李清漪思忖片刻,搖搖頭:“如今正是嚴家當權之時,真正的直臣是做不了事的,那位胡大人說不得是曲意逢迎以待將來呢。倒是張總督,好似和趙侍郎關系不太好,日後說不得要出事呢。”她想了想,沒有再說下去,反而玩笑道,“就像是殿下您,您給嚴家送禮,難不成也是為了攀附嚴家?”
提及此事,裕王面色微變,沒啥力度瞪她一眼,嘆了一句:“你啊……”縱是有一二的惱意,融了些許的情意,反倒去了怒火。
裕王府和嚴家的關系本就不大好,經過楊繼盛那事後,裕王府上下也都提了一顆心,小心謹慎不敢叫人抓著把柄。偏偏嚴家那頭還不肯放過裕王,嚴世藩特意讓戶部扣著裕王的歲賜。最後還是高拱親自出馬,讓府上湊了一千五百兩,拉下臉送去嚴府,方才讓嚴家那頭松了手。
此事之後,嚴世蕃又有了新的得意之處,到處說給旁人聽:“天子之子且如此,誰人敢不送銀?”
裕王小範圍的丟臉行為立刻成了大範圍的丟臉行為,那一段時間來山上看李清漪都覺得不好意思,就差要蒙面了。
當然,這事也就李清漪能當做裕王的面說,換了旁人少不得要惹得裕王惱羞成怒。他到底沒有生氣,收斂了面上神色,順手拿起扇子扇了扇爐子的火,轉開話題問她:“有魚嗎?烤魚配酒倒也不錯。”
“有的,溪裏捉來的,養了幾日,想來也是正等你來。不過得先殺了洗凈,腌一腌,要等晚上才能吃呢。”李清漪笑點了頭。
半山腰的溪上魚多且肥,白雲觀裏便常常吃全魚宴,蒸的、煮的、炸的都有。就連烤魚也講究起來,要先加姜絲、蒜末、蔥段、米酒、鹽、糖等腌一腌,再加點醋可以使得魚骨軟化、魚肉鮮美。因著天氣漸熱,放久了會壞,腌制時需要用荷葉包住浸在冰涼的井水裏。等入了味,再拿出來在果木上烤一烤,焦黃噴香,抹一點蜂蜜,撒一點辣椒和鹽。
配酒正好入口。
李清漪想著也覺得有些嘴饞,正要轉頭去吩咐幾句,忽見裕王府的那幾個帶刀守在外頭的侍衛匆忙跑來,雙膝一軟,跪倒在地上,聲音低沈,像是要咳出血一樣的沙啞:“殿下,大同告急。”
六月,俺答兵萬餘人入大同,大同總兵岳懋戰死,邊關染血。
南有倭寇,北有蒙古。
風雨飄蕩,家國垂危至此,何其悲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