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關燈
小
中
大
田裏的莊稼蔥綠,南方氣候暖和, 絲毫沒有冬意, 一側修築的水渠, 上頭鋪設的青石板鑿痕嶄新, 勞作的農人行走其上。一位農夫扛鋤頭, 牽著頭耕牛出現在石橋,他不禁向前方眺望,跟隨在他身後的妻兒問他看什麽,他把手一指,說:“看官人。”
知縣趙師勉身邊帶著數人,他與其中一位老儒生正在交談,談夏時幹旱,農作物枯黃, 開通水渠後,引來河水, 農人不用再為爭水灌溉而發生械鬥, 以致村村如世仇。老儒生背著一只手,感受拂面的麥風,讚語:“明府修水事,化民怨, 一舉兩得, 寧縣百姓有福。”
“若非得三溪先生相助,游說鄉紳富商傾囊資財,三年五載水利也修不成, 論功勞,先生的功勞最大。”說時把手一揖,別看老趙長得粗獷,卻是禮賢下士。
三溪先生樂得捋須,他關心民生,能出這一份力他很欣慰。
趙由晟陪伴在旁,看阡陌規整,丘陵起伏,雲光聚山闕,身如置山野間豁然恣情,在泉城可不容易見到這樣的美景。哪怕身邊不少百姓在湊熱鬧,趙由晟的暢意仍不減,不過他留意到聚集而來的農人越來越多,父親和三溪先生還在自顧交談。百姓認識趙父和三溪先生,反倒對這位儀容出眾的郎君充滿好奇心,指指點點,議論這個城裏來的後生是誰。
皂吏錢伍很是得意,跟農人介紹這就是知縣的兒子,可不能伸手摸他衣服,也不要擠太近。
農人們黑黝粗野,穿著打補丁的粗布衣服,見到貴氣的城裏人,還是他們知縣的兒子,更為好奇,他們如熱熱鬧鬧趕市那般將趙由晟圍住,就是農家女也擠上前觀看,她們肆無忌憚把這位美郎君打量。
趙由晟氣定神閑,由著人看,人們看他,他看山光水色。老趙和三溪先生的交談告一段落,擡頭見四周黑壓壓的人,大吃一驚,讓隨從勸開農人。
好好從事生產,不要熱衷八卦,荒廢農事。
趙父帶上兒子轉移陣地,三溪先生本是他邀請同來的客人,跟著一並離去。
趙父等一幹人從鄉下回縣署,一路遭遇幾波圍觀,寧縣僻陋,不似泉州城每天都有新奇的事發生,在當地,知縣官人出巡對他們而言,就是件值得呼朋喚友,喊老婆孩子一起圍觀的熱鬧事了。
趙父來寧縣任職已有兩年,知道當地風氣,心平氣和讓隨從在前開道。趙由晟跟隨在老爹身邊,毫無惱意,他行走途中,突然竄出一個小孩兒,跌倒在跟前,趙由晟把小孩抱起,隨手遞給追在後頭,叫喚孩兒的母親。
三溪先生本就在觀察由晟,見他舉止,知他和趙父一樣平易近人,不似其他宗室子弟性情高傲,跋扈。
回到縣署,已是黃昏,忙碌一天,老趙在堂中歇腳,和三溪先生飲茶,聊起要將兒子送去溪花書院,拜三溪先生門下讀書。三溪先生欣然應下,雖然和趙由晟只有一面之緣,但他對由晟很賞識。
趙父剛“賣掉”兒子,擡頭瞅見兒子更換好新衣物,整理好儀容從廊廡走來,光影之下,這臭小子昂藏七尺般,自有一份氣度。趙父這才真正意識到兒子已經長成人,而且有張能禍害女子的臉,幸在給帶來寧縣,要是留他在泉州城,繼續過他無人管束的生活,怕是會把家風敗壞。
當然,老趙實在是想太多。
三溪先生見由晟更換一身衣物,端靖朝他們走來,心裏猜測是要來拜師,他註視廊廡上的由晟,不禁讚道:“小郎真是一表人才。”
趙父說:“此兒頑劣魯莽,往後得有勞先生教導他。”
三溪先生身為溪花書院的山長,與趙父有很深的交情。在縣裏辦學需要知縣的支持才能辦起,每到溪花書院考試,趙父甚至會親臨書院監考,而三溪先生也如同老趙的幕僚,常幫他出謀劃策。
這日趙由晟完成拜師儀式,三溪先生便就先行回去茶溪老家,趙由晟還要在公廨裏多待兩日,準備去書院居住生活的物品。
由晟離開泉州城前,趙母提議讓吳杵隨從,老趙說不必,他另有指派。
這個另行指派的仆人叫錢寧,十七歲,老實木訥,長得五大三粗,他是錢伍的弟弟。
錢伍和錢六在外跑腿,照趙父要求,給買上一堆東西,筆墨紙硯自不可少,也不忘買臉盆、牙刷、虎子、烤衣簍等物。
在縣城,趙父和由晟難有談心機會,趙父忙於公事,再說自從出仕,父子間也疏遠許多。
離開縣城當夜,由晟洗好手臉準備入睡,趙父進來,問他東西都收拾好了嗎?由晟說都已收好。由晟搬張椅子示意老爹坐,自己則站著,以為老爹是來訓話的,不想趙父沒坐下,反倒走到兒子身邊,比了比身高,感慨:“不過兩年,都快追上你父的個頭。”
他離開泉城到寧縣任職時,趙由晟十四歲,那時個頭還不到老爹的肩部,兩年時光,對大人而言短暫如常,對孩子而言卻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趙父說帶由晟來寧縣不是為了懲罰他,而是泉州城奢華浮躁,宗學管教學生的方式又陳舊僵化,不能起到有效約束。宗學裏的學生都是宗子,聚在一起往往肆意妄為,飛揚跋扈。溪花書院位於山水間,是處清凈地,在讀的都是平民子弟,去到那邊就當自己是個普通書生,一心讀書。
“孩兒對去溪花書院就讀,並無怨言。”趙由晟知道臨行前,一向強硬甚至有點不講理的老爹卻心生擔憂了。
趙父拍了下由晟的肩,心裏安心道:“由晟,如此便好。你用心讀書,日後考取功名,才能為官家(皇帝)分憂。”
知子莫若父,老趙又豈會不知道,他這個兒子絕非平庸之輩。
趙由晟點了下頭,其實他對考取功名不感興趣,就是在前世也是如此,也未必想為皇帝盡心效力,他的追求不在這裏,但多讀點書並無壞處。
第二日一早,錢伍父子挑上趙由晟的行囊,隨從由晟前往位於茶溪的溪花書院,趙父將兒子親送至城門外。
像趙父這樣的硬漢,也就攬下兒子,叮囑他到書院要尊師愛友,與人親善。
三溪先生本是茶溪人,在茶溪畔建溪花書院,收有十四五個學生。他收生徒不求人數多,重在質量。
趙由晟主仆來到溪花書院,三溪先生親自接待,且知他要來,早為他準備好齋房。一路勞累,由晟入住齋房,便讓錢六去齋舍後頭的那口井打盆水來,他對溪花書院很熟悉。
錢伍將由晟送至溪花書院,待由晟安置下來,他便就離去,只留下錢六,供由晟日後差遣。學生家奴的房間就在齋房隔壁,主仆雖分開住,喊一聲就能聽見,隔扇院門,早晚過來伺候方便。
錢六笨手笨腳,趙由晟自己拆箱,鋪床鋪,掛床幃,聽到身後腳步聲,他一回頭,見到一張笑臉,那人喜道:“山長與我說,即將有位舍友到來,小弟俞恩泰。”
“趙由晟。”
由晟放下手中的事,對俞恩泰回禮。
俞兄啊,我們又見面了,這可是續上一世的同窗情呢。
三溪先生的門生,書呆比例很高,有趣的人難得,前世被老爹送來這裏讀書,遠離繁華的城市,趙由晟很抵觸,而今他心態不同,享受清閑生活。
溪花書院的日子,很多初來的學子都不適應,甚至苦不堪言,這裏的夥食清淡,三溪先生是一簞食一瓢飲,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的實踐者。吃著粗米飯,喝著豆腐魚湯,菜肴也不過是蘿蔔茄子鹹菜煎魚,禽肉豬羊肉不常有。錦衣玉食的生活過習慣了,換換胃口也不算什麽難事,對趙由晟而言。
書院生活寡淡如門口那條寂寥的溪水,清早到山林間去,聽三溪先生講學,午後在齋舍裏溫習,夜晚早早就熄燈入睡,日覆一日。
這段看似無趣至極,實則充實的日子,讓趙由晟的學業大有長進,三溪先生治學嚴謹,誨人不倦,不虧是位當地名儒。
起初趙由晟到溪花書院來,老趙時時遣錢伍過來探看,聽說兒子在這裏已然適應,就也不再過問。老趙那邊的事務忙得很,寧縣處於山嶺地帶,山丘林地交錯,時有狡民聚眾為盜,為害鄉裏。
寒冬,學生們跟賣炭的老翁買來木炭,山裏冷,在房間讀書,得不時換手揣兜,手指凍得發麻,甚至鼻涕直流。唯有趙由晟體魄最佳,他除去讀書外,也進行鍛煉,清早或傍晚會去爬山。
這日清早,三溪先生不在不用早課,天又冷,同學們縮在被窩睡覺,齋房外一片寂靜。俞思泰第一個爬起床,走到趙由晟的床邊,搖他肩,問:“小弟要去改善夥食,趙兄同去?”
絕大多數同學都是無趣之人,唯獨這個俞思泰是個風趣且不守規則的人,而且這家夥還是由晟的舍友。
趙由晟起來穿衣,取井水洗臉,走出溪花書院,俞思泰正在外頭等他。俞思泰圓臉,富家子弟,待人熱情,個頭也不高,有時會讓他想起趙莊蝶來。
兩人結伴前往與書院鄰近的一座村子,俞思泰跟村裏的農戶買雞鴨吃,他出手闊綽,農戶也樂得幫他拔毛宰殺。
俞思泰會在林地裏將一只肥雞,或者一只肥鴨架起來烤,看他樂呵呵地往火中添柴草,也說不清,他是真饞,還是玩心重。
趙由晟則去酤酒,村裏有釀酒的人家,不兌水,酒醇厚而甘美。
兩人坐在土堆上,溫酒,酌酒,吃烤肉。這個時候,俞思泰的話總是很多,趙由晟聽著,偶爾搭上一句。在俞思泰看來,趙兄這人寡言,讓人看不透,可又給他值得信賴的感覺。
俞思泰手中拿根烤得出油,表皮酥脆的雞腿,滿意咬上一口,他說:“趙兄臉上少有笑意,起先,小弟還以為趙兄很難相處咧。”
趙由晟捏著小巧的酒杯,呷口酒,淡然一笑。
“後來混熟,才知道趙兄人還不錯。”俞思泰躺在草地上,望著不遠處的農舍升起炊煙,溪花書院有學田,那是佃戶的房舍。
書院生活雖然乏味枯燥,可四周風景著實不錯,山清水秀的。
若不是俞思泰提,趙由晟自己也沒察覺,在別人眼裏他不拘言笑,他一手搭著膝蓋,一手舉酒杯,於山嵐中若有所思,他擡頭一口將美酒悶下。
兩人返回溪花書院,已經是黃昏,沿著茶溪慢悠悠行走,俞思泰有幾分醉意,講起他家的情況,說了一路。
他是南溪人,家中有陶窯,十分富有,但他爹信算命先生的話,說他日後必會考取功名,位居高官,又因他頑劣厭學,竟給送到溪花書院來,真是個親爹。
“我爹總說商不如官,商不如官。”俞思泰說得挺惱,“可是我們南溪,就出了位鼎鼎有名的巨商,海外尊稱他為義士,又受朝廷賜封為承節郎,有錢有勢,哪裏不如官!”
俞恩泰豎起了拇指,大為稱讚。
“陳端禮。”趙由晟道出俞思泰所講述的那個大人物名字。
茶溪和南溪鄰鄉,相當近,這一世的南溪陳宅,沒有那位因為流言而回來居住的陳郁,由晟和陳郁自然而然,因距離而疏遠。
來茶溪的這些日子,趙由晟時時想起陳郁,會想他在泉州城過得如何。哪怕明知他生活優渥,受父親寵愛,身邊也有其他夥伴,會過的很好。
作者有話要說:導演:想小郁了吧,活該。小郁咱們不要想他。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知縣趙師勉身邊帶著數人,他與其中一位老儒生正在交談,談夏時幹旱,農作物枯黃, 開通水渠後,引來河水, 農人不用再為爭水灌溉而發生械鬥, 以致村村如世仇。老儒生背著一只手,感受拂面的麥風,讚語:“明府修水事,化民怨, 一舉兩得, 寧縣百姓有福。”
“若非得三溪先生相助,游說鄉紳富商傾囊資財,三年五載水利也修不成, 論功勞,先生的功勞最大。”說時把手一揖,別看老趙長得粗獷,卻是禮賢下士。
三溪先生樂得捋須,他關心民生,能出這一份力他很欣慰。
趙由晟陪伴在旁,看阡陌規整,丘陵起伏,雲光聚山闕,身如置山野間豁然恣情,在泉城可不容易見到這樣的美景。哪怕身邊不少百姓在湊熱鬧,趙由晟的暢意仍不減,不過他留意到聚集而來的農人越來越多,父親和三溪先生還在自顧交談。百姓認識趙父和三溪先生,反倒對這位儀容出眾的郎君充滿好奇心,指指點點,議論這個城裏來的後生是誰。
皂吏錢伍很是得意,跟農人介紹這就是知縣的兒子,可不能伸手摸他衣服,也不要擠太近。
農人們黑黝粗野,穿著打補丁的粗布衣服,見到貴氣的城裏人,還是他們知縣的兒子,更為好奇,他們如熱熱鬧鬧趕市那般將趙由晟圍住,就是農家女也擠上前觀看,她們肆無忌憚把這位美郎君打量。
趙由晟氣定神閑,由著人看,人們看他,他看山光水色。老趙和三溪先生的交談告一段落,擡頭見四周黑壓壓的人,大吃一驚,讓隨從勸開農人。
好好從事生產,不要熱衷八卦,荒廢農事。
趙父帶上兒子轉移陣地,三溪先生本是他邀請同來的客人,跟著一並離去。
趙父等一幹人從鄉下回縣署,一路遭遇幾波圍觀,寧縣僻陋,不似泉州城每天都有新奇的事發生,在當地,知縣官人出巡對他們而言,就是件值得呼朋喚友,喊老婆孩子一起圍觀的熱鬧事了。
趙父來寧縣任職已有兩年,知道當地風氣,心平氣和讓隨從在前開道。趙由晟跟隨在老爹身邊,毫無惱意,他行走途中,突然竄出一個小孩兒,跌倒在跟前,趙由晟把小孩抱起,隨手遞給追在後頭,叫喚孩兒的母親。
三溪先生本就在觀察由晟,見他舉止,知他和趙父一樣平易近人,不似其他宗室子弟性情高傲,跋扈。
回到縣署,已是黃昏,忙碌一天,老趙在堂中歇腳,和三溪先生飲茶,聊起要將兒子送去溪花書院,拜三溪先生門下讀書。三溪先生欣然應下,雖然和趙由晟只有一面之緣,但他對由晟很賞識。
趙父剛“賣掉”兒子,擡頭瞅見兒子更換好新衣物,整理好儀容從廊廡走來,光影之下,這臭小子昂藏七尺般,自有一份氣度。趙父這才真正意識到兒子已經長成人,而且有張能禍害女子的臉,幸在給帶來寧縣,要是留他在泉州城,繼續過他無人管束的生活,怕是會把家風敗壞。
當然,老趙實在是想太多。
三溪先生見由晟更換一身衣物,端靖朝他們走來,心裏猜測是要來拜師,他註視廊廡上的由晟,不禁讚道:“小郎真是一表人才。”
趙父說:“此兒頑劣魯莽,往後得有勞先生教導他。”
三溪先生身為溪花書院的山長,與趙父有很深的交情。在縣裏辦學需要知縣的支持才能辦起,每到溪花書院考試,趙父甚至會親臨書院監考,而三溪先生也如同老趙的幕僚,常幫他出謀劃策。
這日趙由晟完成拜師儀式,三溪先生便就先行回去茶溪老家,趙由晟還要在公廨裏多待兩日,準備去書院居住生活的物品。
由晟離開泉州城前,趙母提議讓吳杵隨從,老趙說不必,他另有指派。
這個另行指派的仆人叫錢寧,十七歲,老實木訥,長得五大三粗,他是錢伍的弟弟。
錢伍和錢六在外跑腿,照趙父要求,給買上一堆東西,筆墨紙硯自不可少,也不忘買臉盆、牙刷、虎子、烤衣簍等物。
在縣城,趙父和由晟難有談心機會,趙父忙於公事,再說自從出仕,父子間也疏遠許多。
離開縣城當夜,由晟洗好手臉準備入睡,趙父進來,問他東西都收拾好了嗎?由晟說都已收好。由晟搬張椅子示意老爹坐,自己則站著,以為老爹是來訓話的,不想趙父沒坐下,反倒走到兒子身邊,比了比身高,感慨:“不過兩年,都快追上你父的個頭。”
他離開泉城到寧縣任職時,趙由晟十四歲,那時個頭還不到老爹的肩部,兩年時光,對大人而言短暫如常,對孩子而言卻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趙父說帶由晟來寧縣不是為了懲罰他,而是泉州城奢華浮躁,宗學管教學生的方式又陳舊僵化,不能起到有效約束。宗學裏的學生都是宗子,聚在一起往往肆意妄為,飛揚跋扈。溪花書院位於山水間,是處清凈地,在讀的都是平民子弟,去到那邊就當自己是個普通書生,一心讀書。
“孩兒對去溪花書院就讀,並無怨言。”趙由晟知道臨行前,一向強硬甚至有點不講理的老爹卻心生擔憂了。
趙父拍了下由晟的肩,心裏安心道:“由晟,如此便好。你用心讀書,日後考取功名,才能為官家(皇帝)分憂。”
知子莫若父,老趙又豈會不知道,他這個兒子絕非平庸之輩。
趙由晟點了下頭,其實他對考取功名不感興趣,就是在前世也是如此,也未必想為皇帝盡心效力,他的追求不在這裏,但多讀點書並無壞處。
第二日一早,錢伍父子挑上趙由晟的行囊,隨從由晟前往位於茶溪的溪花書院,趙父將兒子親送至城門外。
像趙父這樣的硬漢,也就攬下兒子,叮囑他到書院要尊師愛友,與人親善。
三溪先生本是茶溪人,在茶溪畔建溪花書院,收有十四五個學生。他收生徒不求人數多,重在質量。
趙由晟主仆來到溪花書院,三溪先生親自接待,且知他要來,早為他準備好齋房。一路勞累,由晟入住齋房,便讓錢六去齋舍後頭的那口井打盆水來,他對溪花書院很熟悉。
錢伍將由晟送至溪花書院,待由晟安置下來,他便就離去,只留下錢六,供由晟日後差遣。學生家奴的房間就在齋房隔壁,主仆雖分開住,喊一聲就能聽見,隔扇院門,早晚過來伺候方便。
錢六笨手笨腳,趙由晟自己拆箱,鋪床鋪,掛床幃,聽到身後腳步聲,他一回頭,見到一張笑臉,那人喜道:“山長與我說,即將有位舍友到來,小弟俞恩泰。”
“趙由晟。”
由晟放下手中的事,對俞恩泰回禮。
俞兄啊,我們又見面了,這可是續上一世的同窗情呢。
三溪先生的門生,書呆比例很高,有趣的人難得,前世被老爹送來這裏讀書,遠離繁華的城市,趙由晟很抵觸,而今他心態不同,享受清閑生活。
溪花書院的日子,很多初來的學子都不適應,甚至苦不堪言,這裏的夥食清淡,三溪先生是一簞食一瓢飲,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的實踐者。吃著粗米飯,喝著豆腐魚湯,菜肴也不過是蘿蔔茄子鹹菜煎魚,禽肉豬羊肉不常有。錦衣玉食的生活過習慣了,換換胃口也不算什麽難事,對趙由晟而言。
書院生活寡淡如門口那條寂寥的溪水,清早到山林間去,聽三溪先生講學,午後在齋舍裏溫習,夜晚早早就熄燈入睡,日覆一日。
這段看似無趣至極,實則充實的日子,讓趙由晟的學業大有長進,三溪先生治學嚴謹,誨人不倦,不虧是位當地名儒。
起初趙由晟到溪花書院來,老趙時時遣錢伍過來探看,聽說兒子在這裏已然適應,就也不再過問。老趙那邊的事務忙得很,寧縣處於山嶺地帶,山丘林地交錯,時有狡民聚眾為盜,為害鄉裏。
寒冬,學生們跟賣炭的老翁買來木炭,山裏冷,在房間讀書,得不時換手揣兜,手指凍得發麻,甚至鼻涕直流。唯有趙由晟體魄最佳,他除去讀書外,也進行鍛煉,清早或傍晚會去爬山。
這日清早,三溪先生不在不用早課,天又冷,同學們縮在被窩睡覺,齋房外一片寂靜。俞思泰第一個爬起床,走到趙由晟的床邊,搖他肩,問:“小弟要去改善夥食,趙兄同去?”
絕大多數同學都是無趣之人,唯獨這個俞思泰是個風趣且不守規則的人,而且這家夥還是由晟的舍友。
趙由晟起來穿衣,取井水洗臉,走出溪花書院,俞思泰正在外頭等他。俞思泰圓臉,富家子弟,待人熱情,個頭也不高,有時會讓他想起趙莊蝶來。
兩人結伴前往與書院鄰近的一座村子,俞思泰跟村裏的農戶買雞鴨吃,他出手闊綽,農戶也樂得幫他拔毛宰殺。
俞思泰會在林地裏將一只肥雞,或者一只肥鴨架起來烤,看他樂呵呵地往火中添柴草,也說不清,他是真饞,還是玩心重。
趙由晟則去酤酒,村裏有釀酒的人家,不兌水,酒醇厚而甘美。
兩人坐在土堆上,溫酒,酌酒,吃烤肉。這個時候,俞思泰的話總是很多,趙由晟聽著,偶爾搭上一句。在俞思泰看來,趙兄這人寡言,讓人看不透,可又給他值得信賴的感覺。
俞思泰手中拿根烤得出油,表皮酥脆的雞腿,滿意咬上一口,他說:“趙兄臉上少有笑意,起先,小弟還以為趙兄很難相處咧。”
趙由晟捏著小巧的酒杯,呷口酒,淡然一笑。
“後來混熟,才知道趙兄人還不錯。”俞思泰躺在草地上,望著不遠處的農舍升起炊煙,溪花書院有學田,那是佃戶的房舍。
書院生活雖然乏味枯燥,可四周風景著實不錯,山清水秀的。
若不是俞思泰提,趙由晟自己也沒察覺,在別人眼裏他不拘言笑,他一手搭著膝蓋,一手舉酒杯,於山嵐中若有所思,他擡頭一口將美酒悶下。
兩人返回溪花書院,已經是黃昏,沿著茶溪慢悠悠行走,俞思泰有幾分醉意,講起他家的情況,說了一路。
他是南溪人,家中有陶窯,十分富有,但他爹信算命先生的話,說他日後必會考取功名,位居高官,又因他頑劣厭學,竟給送到溪花書院來,真是個親爹。
“我爹總說商不如官,商不如官。”俞思泰說得挺惱,“可是我們南溪,就出了位鼎鼎有名的巨商,海外尊稱他為義士,又受朝廷賜封為承節郎,有錢有勢,哪裏不如官!”
俞恩泰豎起了拇指,大為稱讚。
“陳端禮。”趙由晟道出俞思泰所講述的那個大人物名字。
茶溪和南溪鄰鄉,相當近,這一世的南溪陳宅,沒有那位因為流言而回來居住的陳郁,由晟和陳郁自然而然,因距離而疏遠。
來茶溪的這些日子,趙由晟時時想起陳郁,會想他在泉州城過得如何。哪怕明知他生活優渥,受父親寵愛,身邊也有其他夥伴,會過的很好。
作者有話要說:導演:想小郁了吧,活該。小郁咱們不要想他。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